养生健康

宝宝3岁前必须纠正的四种性格

宝宝3岁前必须纠正的四种性格

一、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要点:

1.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

2.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

3.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而实用。

二、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要点:

1.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

2.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 。“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的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要点:

1.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

2.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四、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

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四种个性宝宝性格转型方案

1、消极型宝宝

肯定他的积极行为

个性描述:这类孩子平时表现沉默、孤僻、害怕生人。他们看上去很讨人喜欢,一般不会缠着父母要这要那,更不会对某些新奇的事物提出问题。

建议:平时个性比较消极的孩子,通常身体比较虚弱。这类孩子常会因小事而情绪紧张,在孩子每一次情绪紧张过后,父母要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放松心情。这种类型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所以,即使是孩子犯了不可饶恕的过错,父母也要谨慎行使惩罚手段。

转型做法:在生活中,如果孩子有积极主动的表现,父母都要用温柔关切的语气表扬他。做父母的还可以经常问孩子一些问题,譬如在孩子看书时,可以对他提出问题:“你喜欢看哪一本书?”看完后,可以问他:“喜欢书中哪一个人物?”这样做可促使孩子做出思考和选择。

2、好动型宝宝

给予耐心的鼓励

个性描述:好动型的孩子常常不愿意独自呆着,他们喜欢跑来跑去,连喊带叫,直到自己筋疲力尽。由于过高的反应性和兴奋性,他们往往注意力不集中,不守纪律,很难适应受到约束的生活。

建议:这类孩子通常坐不住,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通常他们对某件事情的兴趣在短时间里就会消失。对这种类型的孩子,父母尽量不要埋怨他们,而是帮助孩子找出他喜欢做的事情。

转型做法:如果孩子喜欢看动画片,父母可以在孩子观看前先提些问题,譬如“这部片子中的主人公是谁?”等等,还可以建议孩子先看这部动画片的配套书籍,这样他会很有兴趣地接受,同时还能激发他读书的兴趣。也可以多陪孩子进行棋类、拼图游戏或是手工劳动等,起初孩子坚持不了多久,父母应当耐心地鼓励孩子,并且对孩子在游戏中的成绩给予热烈地回应。

此外,在孩子做游戏前,父母可以替孩子制定任务,在雅虎育儿社区孩子完成任务后,父母在检验成绩时可适当地吹毛求疵,以此逐渐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个性,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细心的父母就能看出他某方面的性格,比如外向还是内向、好动还是好静等

3、张扬型宝宝

偶尔进行冷处理

个性描述:这类孩子特别喜欢提问题,并且爱刨根问底,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贬低别人。

专家认为,这类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发展下去很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成为独享主义者。

建议:如果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回答,那就等找到准确答案后再回答。不要介意说“我不知道”,记住,永远不要欺骗孩子。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转型做法:父母偶尔的冷淡态度,对于个性张扬的孩子来说没有坏处,但是做父母的永远不要对孩子说:“离我远点,我不喜欢你。”父母可以在孩子犯了错误后对他说“你今天让我很伤心”等等的话,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惹父母生气了。当然,父母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切不可食言。

4、虚伪型宝宝

建议和表扬相结合

个性描述:这类孩子虽然也喜欢问为什么,但他们的内心更看重父母对他们作出的肯定评价,所以,他们对问题的结果往往并不看重。如果父母问他们:“你最喜欢的是苹果还是梨?”这类孩子通常会反问:“你喜欢什么呢?”

建议: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很听话,他总想讨好父母,让父母高兴。对于这样的孩子,做父母的一定要将建议和表扬相结合。生活中多训练他做独立的选择,提醒孩子选择时不要受到旁人意见的干扰,倡导孩子的主动性。

什么是儿童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的全称为感觉统合失调,即宝宝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是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有被认为是学习能力障碍。感统失调的宝宝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宝宝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儿童在12岁之前通过感统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因此3-6岁的宝宝能够在感统训练下纠正过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宝宝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却很一般了。

感觉统合失调包括触觉敏感、前庭失调、本体感失调、固有平衡感失调、左右脑平衡失调、视听觉失调,因为感统失调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配合感统训练可以纠正,因此,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病症。

宝宝三岁前必须纠正的性格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培养正常健康的宝宝,才给他未来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据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发表报告,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

科学佐证“三岁看老”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4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宝宝反复感冒咳嗽 过早入托

3岁之前宝宝抵抗病原菌的能力很弱,所以过早让宝宝接触到集体生活,入托或频繁早教,就增加了宝宝感染各种病毒的机会。所以建议家长等宝宝3岁以后免疫力更好之后再入托。

5种不当走姿影响宝宝健康

走姿1:左摇右摆

(1)走姿描述

宝宝走路左摇右摆、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就像喝醉了酒一样,我们总是担心宝宝会摔跤,但是到最后我们却发现是自己多虑了,这原本就是宝宝走路的样子。

(2)走姿危害

跌跌撞撞说明宝宝的平衡能力发育不健全,如果宝宝过了4岁之后,这种情况还存在,容易影响到日后生活的正常进行。

(3)走姿纠正

妈妈可以多跟宝宝做一些游戏,让宝宝的平衡和运动能力得到完整发育,可以选择的游戏有让宝宝沿着直线来回走;让宝宝用头去顶气球。总之,尽量多带宝宝参加户外活动,尽量加强对宝宝肌肉的锻炼。

走姿2:酷似鸭子

(1)走姿描述

宝宝走路时,双腿移动的速度特别慢,就像是鸭子一样,一摆一摆的拖着往前走。这种走姿的宝宝,可能患有扁平脚。

(2)走姿危害

如果到6岁之后,宝宝的“鸭子步”还没有得到纠正,脚底的弧度不够,走路时产生的反作用力缺少脚底弧度的缓冲,这可能会对人体的某些器官产生“震慑”,引起身体的病变。另外,这种走姿的宝宝肌肉张力比较小,站立或行走的难度加大,运动量减小,影响身高发育。

(3)走姿纠正

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准备一辆小轱辘车或者儿童专用自行车,让他每天蹬一蹬,以此来增加宝宝的运动量,加速宝宝脚底肌肉幅度的出现和形成。

走姿3:内外八字

(1)走姿描述

宝宝在走路的时候,步伐的方向和足部的长轴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超过了10度,就是“外八”,少于5度就是“内八”。

(2)走姿危害

“八字”走姿,容易导致肾脾出现气血紧张,影响大脑血液的供应,容易使得大脑的血液出现回流,从而影响到宝宝的身体健康。

(3)走姿纠正

宝宝在走路的时候,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宝宝沿着一条直线来行走,这条直线的宽度可以根据孩子的年纪来调整,具体来说,宝宝年纪还小的话可以让宝宝沿着宽直线走,等到宝宝稍大的时候,可以让宝宝沿着胶带走。通过这种方法,让宝宝的脚步和脚尖的动作获得协调,时间久了“外八字”也就得到了纠正。

走姿4:夹着大腿

(1)走姿描述

宝宝走路的时候总是夹着大腿在走,因为他的腿型呈现的是标准的“X”(腿型向外翻,两脚合并的时候膝盖是往里扣的)。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宝宝一岁半到三岁之间。

(2)走姿危害

这种走姿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钙,具体来说,当孩子所需要的钙质没有得到补充,宝宝的骨骼发育受到影响。如果宝宝这种走路姿势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宝宝的运动量直接受到影响(因为不方便),这样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宝宝的身高。

(3)走姿纠正

如果你的宝宝走路总是夹着大腿,你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下,给你的宝宝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有空的时候,你应该多花点时间帮他进行按摩,按摩的时候主要针对内侧的肌肉,尽量早点让走姿恢复正常。

走姿5:酷似骑马

(1)走姿描述

这种走姿的宝宝,腿部呈现的是典型的“O”型,在走路的时候宝宝的膝盖对称地向外(膝内向里),走路的时候双腿是岔开的,双腿之间的空间就像一个大括号。

(2)走姿危害

双腿呈现O型时,宝宝走路的速度和优雅度都将大打折扣,另外如果这种骨骼的畸形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宝宝走路时,身体的总量容易集中在膝关节内侧,膝关节内侧关节容易因为过度的压力和摩擦,导致骨面磨损导致关节炎、关节痛等病症的出现。

(3)走姿纠正

O型腿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宝宝学走路太早,或者体内缺钙,因此爸爸妈妈应该增强宝宝对钙质的摄入量,保证骨骼发育的钙质需求;另外宝宝走路的时候,妈妈可以让宝宝试着走走“一字步”,让双腿尽量撑直。

一般情况下,孩子到了三岁之后,生理性的“O”型腿姿势会渐渐得到恢复,但是如果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很可能是因为病理原因导致,应该尽早到医院进行手术纠正。

宝宝消化不良纠正3原则

1.纠正饮食行为是根本

吃饭是一种饮食行为,家长需要在孩子饮食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示范和引导,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和行为。

2.定时定量

养成孩子定时定量吃东西的习惯十分重要。

如果给孩子太多的零食,一会吃糖,一会吃饼干,胃里不空,到正常吃饭的时间,孩子就会没有饥饿的感觉。

家长可以通过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特定餐具和话语来让孩子意识到要吃饭了。

这是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来给孩子有吃饭的意识,当热气腾腾的饭菜放在桌上时,他就会意识到“吃饭的时间到了”。

其次,不要让孩子养成吃零食的坏习惯。

3.专心吃饭

培养孩子对吃饭的兴趣。

吃饭需要专心,父母必须让孩子养成专心吃饭的习惯。

如果孩子不喜欢吃饭,父母就要培养孩子对于吃饭的兴趣。

在吃饭时可让幼儿自己参与,捧饭碗、拿小勺,挑选自己爱吃的食物,这样孩子既学会了吃饭,又培养了对吃饭的兴趣。

宝宝3岁前必须纠正的四种性格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要点:

1.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

2.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

3.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而实用。

四款3岁宝宝早餐推荐

3岁宝宝早餐之果蔬汁:

宝宝早餐的时候可以喝一些果蔬汁,在制备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们需要为宝宝准备胡萝卜、西红柿、芹菜这三种蔬菜,然后爸爸妈妈们需要将胡萝卜以及西红柿分别榨成汁水,记住,不是一起榨哦!紧接着再将这两种汁水搅拌在一起,添加一些水以及芹菜汁调和成蔬果汁。至于需要加多少水,就需要依据您家的宝宝的口感啦!

蔬果汁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并且不会造成宝宝吞咽困难,制作又简单,爸爸妈妈们不妨都试一试。

3岁宝宝早餐之水果奶昔:

营养的水果和牛奶的碰撞,其美味以及健康程度早就不言而喻了。爸爸妈妈们需要准备两勺到三勺左右的低脂奶粉,两勺左右的果味冰淇淋以及一勺的天然水果泥,水果泥的口味可以根据宝宝喜欢的来选择,譬如香蕉、草莓、木瓜等等。制作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爸爸妈妈们将这些原料一起放在搅拌机中混合均匀就好了。这些食材本就不怎么需要咀嚼,所以对于宝宝来说是非常安全的,也不会有吞咽的烦恼,又极具营养价值,非常适合三岁宝宝食用。

3岁宝宝早餐之果仁黑芝麻粥:

说到主食,就不得不提及果仁黑芝麻粥了。这道适合三岁宝宝早餐食用的主食,需要爸爸妈妈们准备的果仁主要有黑芝麻、花生仁、核桃仁、松仁等等,当然,具体需要用到哪几种果仁,爸爸妈妈们可以自行抉择。除此之外,还需要准备的食材就是冰糖以及两百毫升左右的牛奶了。

烹饪开始了,爸爸妈妈们首先需要将黑芝麻以及果仁全都倒入搅拌机中绞碎了,然后将其与牛奶以及少量的大米一同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用大火煮沸,继而改用小火,继续熬煮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出锅了。出锅之后,您可以根据需要,为宝宝适当添加一些冰糖就可以啦!这道粥中富含有维生素E,有很好的补肾益肝、养血润燥的作用,宝宝喝了非常好。

3岁宝宝早餐之蒜香面包:

蒜香面包顾名思义,就是将大蒜去皮洗净切碎之后备用,将黄油放入微波炉软化,然后将蒜蓉、葱末以及盐巴撒入黄油,拌成黄油香蒜酱,再把它抹在面包上就可以啦!这道早餐非常方便,很适合那些没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于帮助宝宝制备早餐的爸爸妈妈们。

四种性格的人最易患癌

刻意忍受型

有些人认为,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动声色,抑制怒气是成熟干练的象征。所以,他们在生活或工作中信奉的人生信条是“忍者无敌”。但是有关心理学家曾为那些习惯压抑不良情绪的人做过测定,发现他们体内可杀伤癌细胞的淋巴细胞活力明显减低。从心理学而言,压抑和忍受并不是一种好习惯。遇到不顺心的事,通常的调节方法有3种:一是直接爆发出来;二是表面平静内心恐慌;三是根本就没往心里去。而第三种则被认为是直接化解不良情绪的最有效而健康的方法。

紧张焦虑型

情绪上的紧张和焦虑,让体内免疫细胞失去活力。如果让焦虑情绪长期存在而不加排解,也是容易发生癌症的因素之一。因为焦虑和紧张会使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发生紊乱,脑和中枢神经对活动的控制受到压抑,从而使人体抗病能力因机体不能很好地调节而下降。所以,当自己发现存在这种情况,应均匀地调整呼吸,尽量使自己平静下来,静静地听别人说话。

喜欢孤独型

孤独的情绪会对免疫能力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人本来就属于“群居动物”,在团队中更容易转移情绪,释放情绪,完善情绪。因为人与人之间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譬如对解决问题方面的相互交流、彼此状态的认同和感知等,都有利于让个人获得更强的生存力量。

较真懊恼型

爱较真的人往往也容易懊恼。太过较真的个性注定了生活中万事不得放松,一切都要问个明明白白,人的精神、心理一定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得不到松弛。这从心身医学角度而言,不利于内环境稳定,可干扰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等的功能状态。

如何纠正宝宝“吮指”补点锌

孩子吃手的嗜好让很多爸爸妈妈们烦恼,其实家长们不要为这烦恼如果孩子爱吃手,就可以给孩子补点锌的,缺锌的孩子容易这样的,这是家长们应该重视的。

纠正宝宝“吮指”补点锌

大多数小儿都有吃手指的偏好,添加辅食以后更加突出。当宝宝可以下地活动,而吮吸已经弄脏的小手时,家长的担忧便与日俱增。用什么办法治这“吮指癖”? 专家指出,纠正孩子吃手指的不良习惯,应以教育和转移注意力为主。而对1-3岁的孩子则要检查是否需要补锌。3岁以上的孩子还应重点防范寄生虫病。医生不 主张用涂抹黄连等办法来纠正小儿吮指。

“吮指癖”从何而来?

多数婴儿是从3个月 开始吸吮手指,到6个月添加辅食后表现明显,伴随出牙将逐渐形成高峰。在这个过程中,吸吮手指既是习惯使然,同时也有缓解出牙不适的效果,但更多的是消除 不安、烦躁、紧张的情绪,具有镇静作用。据国外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强制性地让宝宝停止吃手,会使得宝宝产生逆反心理,长大后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 因此,2岁以前的宝宝有吃手的行为,家长不必过于焦虑,更不能粗暴对待。

不过,对小孩吃手伴随有吃纸、抓墙、食欲差、头发黄、个子矮的 现象,家长不要轻视,最好带孩子做一个微量元素检测,看看是否缺锌。1-3岁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缺锌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应该及时干预。此外,3岁后 的孩子和外界的接触更多,因吮手指导致寄生虫病比较常见,这也是家长要考虑的因素。

宝宝吃手需要阻止吗

宝宝吃手是智力发展的信号

宝宝认识这个世界,首先是通过嘴开始的,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因此宝宝常会用嘴来吃手、啃玩具、咬衣角。从一开始吸吮整个手,到灵巧地吸吮某个手指,这说明:孩子大脑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能够促进大脑、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宝宝吃手是心理需要

宝宝三个月左右正处于口的敏感期,对于小宝宝而言,吃手可以消除不安、烦躁、紧张等情绪,具有镇静作用。吸手指能给他带来舒服感,他们可以从吮吸手指中,获得某种快感,即使母亲不在身边,吃不到奶头他也能从中得到安慰。

宝宝吃手指无需阻止

吃手指是宝宝发育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吃手指能给宝宝安慰,还能促进宝宝大脑和协调能力的发育,因为家中无需阻止。如果强行阻止,反而可能会使宝宝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心理上的阴影。国外又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宝宝的行为受到强制约束、口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正确对待的话,长大后将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

宝宝3岁后还吃手指要纠正

宝宝2岁以前吃手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但如果宝宝3、4岁以后仍然喜欢“吃手”,就可能会引起了下颌发育不良、牙齿排列异常、上下牙对合不齐等问题,父母要及时纠正。

孩子三岁了还尿床是怎么回事

一般说来,宝宝在1岁或1岁半时,就能在夜间控制排尿了,尿床现象已大大减少。但有些孩子到了2岁甚至2岁半后,还只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常常尿床,这依然是一种正常现象。大多数孩子3岁后夜间不再遗尿。但是如果3岁以上还在尿床,次数达到一周两次以上,就不正常了。尿床在医学上称为夜遗症、遗尿症。尿床也是病?听起来挺新鲜的,其实 一点儿都不稀奇。

引起尿床的原因很多,虽然有一些疾病可使宝宝患遗尿症,但对于大多数尿床的宝宝而言,只要父母注意看护,并去除生活中可能造成尿床的因素,比如睡前过于兴奋疲劳,饮水过多,或者父母没有及时对宝宝进行排尿训练等,宝宝尿床是可以得到纠正的。

怎样训练宝宝夜里不尿床?

要想避免宝宝夜里尿床,一是避免睡前让他喝过多饮料;二是睡觉前一定要提醒他先去厕所小便;三是排除宝宝心理压力;四是摸清宝宝尿床规律。

有的时候什么都注意到了,宝宝还是总尿床,怎么办?

这时父母可以用心观察一段时间,夜里宝宝何时容易尿床,掌握规律,每天夜里就在这个时间范围里叫醒宝宝让他小便,这对父母来说的确比较辛苦。也有不少父母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过分在意,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身心的成熟,绝大多数宝宝尿床的毛病自会不治而愈。

3岁以后还尿床就是不正常的表现吗?

3岁以下的婴幼儿偶有尿床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不必过于焦虑,只需从孩子半岁后着重训练培养孩子定时排大小便的习惯,睡前、睡中定时排尿即可。如果儿童3岁以后仍持续尿床,多数情况为神经系统指挥发育缓慢的表现,少数儿童是疾病造成的,医学上称为遗尿症。而长期遗尿会对宝宝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多数尿床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孩子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不敢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夏令营、军训、旅游等,处事能力差。家长对孩子的责备和惩罚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这必然会影响孩子身心发育及正常能力和潜质的发挥。

如果确定宝宝患了遗尿症,应该采取哪些治疗方法呢?

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定出治疗方案。抗菌素可以用来治疗感染引起的间歇性尿床;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去氨加压素或抗胆碱能药物。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用药物改变孩子的睡眠方式,使他在膀胱胀满的时候能及时醒来。

心理问题引起的尿床解决方法:应教给孩子放松的技术,如睡前给孩子按摩背部或让孩子听舒缓的音乐。

生理问题引起的尿床的解决方法:训练孩子膀胱的容量和控制能力。

饮食法纠正宝宝尿床

平时宜常进食具有补肾缩尿之功食物,如羊肉、狗肉、虾、雀肉、龟肉、田鸡、狗肾、鸡肠、猪脊骨、茼蒿菜等;健脾补肾的药粥,如山药、芡实、莲子、薏米、金樱子等,亦可变换食用,且持之以恒。

饮食不宜过咸或过甜,忌食生冷,晚餐少进汤粥、饮料及高蛋白食物。晚饭菜中少放盐,少喝水,少喝汤。

相关推荐

儿童智力发育的关键期 1岁至3岁

这个时期宝宝的大脑发育已经达到人类大脑发育的80%~90%,而到了3岁到6岁,宝宝的大脑发育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成人大脑的水平。所以孩子聪明要趁早,一定要好好把握宝宝3岁以前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宝宝吃手需要纠正

宝宝吃手,需要纠正吗?事实上,医学上证明,大多数宝宝其实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有了吃手的本事,不论从B超直接看到的影像还是新生儿的吸吮反射,都证明了这一点。 一、可以帮助孩子安抚情绪 宝宝吃手,某种程度上吸吮这一行为,可以帮助孩子平静心情,帮助他们应对各种新的、可能会使他们紧张不安的情形,这是人类天生的安慰自己或使自己愉快的方式之一。 2~3个月宝宝正处于口唇快感期,如果吸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影响其身心发展,长大以后,很容易出现咬指甲、吸烟等不良习惯,甚至容易产生脾气暴躁、心理焦虑、对人缺乏信任感等现象。 而

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营养物质会有哪些危害呢

一、两岁内 宝宝出生后两年内,生长发育比较迅速,这一阶段对营养的要求尤其高。在这两年里,他们的头围迅速增大,脑在迅速发育,如果这个阶段营养摄入不足,就会影响脑的发育。 在对营养不良的宝宝的随访观察中发现,出生后6个月内有营养不良的宝宝,不仅体重不增长或者增长速度缓慢,智能与动作发展也落后于一般宝宝,即使以后纠正了营养不良,体重上升,但是智能发展上的落后却无法弥补。 因此,两岁内的小儿营养不良后果尤其严重。 二、2-3岁 如果这个阶段的宝宝患营养不良,即使体重轻、智力落后,但只要纠正了营养不良,两者都可以恢

适合3-4岁幼儿的教育方法

1、指令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不要因为孩子没有坚持完成这个事情而责怪孩子,而是要对孩子所付出的每一个努力都要表现出非常的赞赏。 2、帮助宝宝用做游戏的方式来表演良好的行为举止。如在开饭前要让孩子作好饭前的准备工作,洗手摆放好自已的小餐具、洗好后的小手不乱摸东西等着开饭等。 3、惩罚孩子的时间要短。对于三岁的幼儿惩罚时不要让孩子体会到过于漫长的惩罚期,但为了避免事态的严重发展,让孩子少受一点挫折的教育也是好的,不过时间要短,惩罚结束后还要想办法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面。 四岁宝宝的典型牲是对于游戏会更

5岁宝宝如何培养性格

1、培养独立性 一方面是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包括自己穿衣、吃饭等;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独立性,包括人际交往、自信心等。 2、培养坚持性 家长们多培养儿童做事善始善终、作息早睡早起、坚持为集体做事等习惯。 3、培养果断性 在一个复杂而困难的任务面前,能迅速果断地做出决定,这个需要有大胆勇敢、沉着冷静的性格。 4、培养交往能力 培养儿童和他人友好相处,多照顾关怀人,能愉快融洽地融入集体的能力。 5、培养自制能力 培养儿童养成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好习惯,清楚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做事不要拖拉,及时将任务完成。

宝宝多大能骑自行车

宝宝骑自行车的好处 1、宝宝每天要保证充分的户外活动,并且户外活动其实是一剂孩子快乐成长的最佳良方。户外有清新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对儿童的自然生长发育有着无与伦比的功效。 2、运动是孩子的天性,骑自行车,可以发展孩子腿部和足部肌肉的力量,提高孩子运动的速度、反应的灵敏度和平衡能力等。 3、带宝宝在小区或公园里骑自行车,可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此外,在跟小朋友一起骑自行车的过程中,还有助于培养孩子勇敢自信的品格,以及沟通协作的能力。 宝宝多大能骑自行车 宝宝骑自行车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宝宝多大才能骑自

婴儿斜颈的最佳治疗期

对于任何病症,都有一个最佳的治疗期。对于婴儿斜颈也是如此。那么,婴儿斜颈的最佳治疗期是什么时候呢? 6个月 因为一直睡同一侧,头、脸会被压成左右不对称。因婴幼儿的头骨仍在成长中,在6个月大之前的不对称仍有机会恢复,6个月以后相对定型,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 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各个器官都在不停地生长变化,这种偏斜的情况如果持续3~4周以上,就可导致面部发育不平衡。具体可表现为偏斜侧的面部和颅骨均比对侧小,两侧的眼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即偏斜侧低,对侧高,鼻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偏斜。而且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

两岁宝宝喜欢打人应该怎么纠正

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但是它并不能预测这个儿童未来的行为,比如早期爱打人的孩子,将来一定很凶残,暴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喜欢看别

宝宝用什么牙膏好

1岁以内的宝宝无需使用牙膏,用清水刷牙即可。 2-3岁的孩子可以选择食用无氟可吞咽的婴幼儿专用牙膏。 宝宝3岁后,可以给他食用儿童含氟牙膏,其含氟量较小。

孩子能骑自行车吗 多大的孩子能骑自行车

2岁以下的幼儿最好不要骑车。而对于2-4岁的孩子来说,可以给他们选择后面有辅助轮的儿童脚踏车,就是后面有3个轮子的那种儿童脚踏车,这种车的重心较低,不容易倒,幼儿很快就会掌握骑车的要点,并且可以让宝宝先熟悉骑脚踏车的感觉。同时,父母要经常检查他们的双腿,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纠正宝宝6岁开始,可以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再选择没有辅助轮的脚踏车让宝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