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却出现退休综合征
为何却出现退休综合征
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工作环境和职位的变化,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出现这种情绪、情感有它的客观原因,即社会角色的改变。退休的老人,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不能一下子适应,因为离开了长期热爱的工作,失去了长期充当那个角色的生活模式和自己对别人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期待。
刘中霖说,离退休后,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他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以前显得陌生,加上子女“离巢”,过去那种热情、热闹的氛围一去不复返,新的生活规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适应,一种被冷落的心理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2.孤独感
孤独感是老年期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严重的孤独感易导致老年人人格变态,有碍健康,甚至影响寿命。而那些单身老人或子女远离的空巢老人家庭孤独感更容易出现或症状更重。
刘中霖分析,从客观上讲,老人退休后由于体力渐衰或因病痛导致的行动不便,与亲朋好友的来往频率下降,信息交流不畅,而因此容易产生孤独感。在主观方面,老年人具有自己既定的人际交往模式,不易结交新朋友,人际关系范围会逐渐缩小,从而引发封闭性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幸丧偶,则更感到寂寞甚至孤单。曾经有一位丧偶的老人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整天没个说话人,像个不会说话的哑巴,每天寂静得连根针掉下来都听得着。”这种人际交往的改变,是老年人孤独感产生的主要原因。
3.自卑感
当一个人的价值特性劣于他人的价值特性时,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由于离退休,老年人原有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改变,还不适应目前重新担任的社会角色,进而产生了“自己已经没用了”等等强烈的自卑感,尤其是一些原来位高权重、以工作为生活唯一乐趣的领导。尽管他们年岁日增,但仍常常自觉经验丰富、才能不凡,但一退休就无从发挥,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于是空虚、寂寞、受冷落之感袭上心头,往往误以为自身价值不复存在,这种自卑感一旦形成,老年人就容易表现出过分的焦虑。
刘中霖认为,有些老年人事业心很强,部分人离开了工作岗位,便把注意力从单位、社会转移到家庭中,尤其是在单位习惯了发号施令的老人,对子女工作、婚姻、生活横加干涉,并因此常与子女发生矛盾,感到自己原来积累的经验无用而产生无用感,还有一些老年人骤然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门前冷落鞍马稀,会很不习惯,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无用感。
4.抑郁感
由于失落、孤独、自卑、疑虑的情绪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容易遭受挫折,不顺心、不如意之事时有发生,如果再遇到家庭内部出现矛盾和纠纷,子女在升学、就业、婚姻等方面有困难自己又无法解决,自身的身体又日趋衰落,疾病缠身而整天跑医院甚至住院治疗,许多老人就会变得长吁短叹、烦躁不妥、情绪低落或者郁郁寡欢。这些都是抑郁的表现。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老年期抑郁症的患病率为8.1%-25%,有抑郁情绪但达不到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比例更高。
5.恐惧感
随着身体的老化,退休后的老年人常常会变得害怕生病。他们一方面是担心生病后自己生活难以自理,给家人和晚辈带来麻烦,变成家庭的累赘;另一方面,老年人一旦生病,特别是重病,似乎就感觉离死神不远了。因此,老年人面对疾病和死亡通常会产生恐惧感。有的是害怕看医生,讳疾忌医,还有的是一点小毛病就小题大做,过于担心。
影响老人健康的心理有哪些
1、依赖心理影响老人健康依赖是指老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动顺从、感情脆弱、犹豫不决和畏缩不前等,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行动依靠别人决定。
2、抑郁、焦虑心理影响老人健康老年人由于身体器官与组织老化,免疫能力降低,人体功能及活动能力下降,容易引起悲观、失落和忧虑等老年抑郁情形,或表现出压抑、沮丧、厌世或自杀等老年抑郁症状。由于生活中烦心事或受老年疾病长期困扰,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而长期存在焦虑心理又会使老年人变得心胸狭窄、吝啬、固执、急躁、焦虑和恐惧等。
3、孤独心理影响老人健康老年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缺少或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和感情交流,从而产生孤独心理。产生孤独原因有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高楼综合征、丧偶和缺乏交往等。
4、权威心理影响老人健康老年人因过去个人经历、工作业绩或事业成就等易使老年人产生权威思想,如晚辈不言听计从就生闷气或发牢骚,常因此造成矛盾和冲突。
5、惧死心理影响老人健康这类老人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病人,怕经过墓地和听到哀乐,甚至看到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
6、爱幻想心理影响老人健康受身体逐渐衰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盼望长寿的愿望会越发强烈。于是,他们会常常用幻想来欺骗自己,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如爱听他人关于自己健康的恭维话等。
7、害怕孤单心理影响老人健康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这类老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孤独、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中老年心理保健离退休综合征的预防
离退休综合征的预防
离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是老年期开始的一个标志。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离退休障碍是一种心理方面的适应障碍。
它表现为老年人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认知和情感的不适应等。
这些适应障碍究其实质,就在于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从职业角色过度为闲暇角色,从主体角色退为配角,从交往范围广、活动频率高的动态型转变为交往圈子狭窄、活动趋于减少的相对静态角色。
对于部分曾是领导干部的老年人来说,还从型的社会角色变成了“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如果老年人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些角色的转变,也就是说新旧角色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那么,老年人的离退休综合征就由此产生。
因此,要预防和治疗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应该努力适应离退休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即实现离退休社会角色转换。通常由一下几种方法:
(1)调整心态,顺应规律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离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既是老年人应有的权利,是国家赋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是老年人应尽的义务,是促进职工队伍新陈代谢的必要手段。
老年人必须要在心理认识和接受这个事实。
离退休后,要消除“树老根枯”、“人老珠黄”的悲欢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美好的信念,将离退休生活视为另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发挥余热,重归社会
离退休老人如果体格庄建、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作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
当然,工作必须量力而行,不可勉强,要讲求实效,不图虚名。
(3)善于学习,渴求新知
“活到老,学到老。”正如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老年人头脑健康的六大标准
首先表达好。
应从药疗、食疗着手,保证脑部循环充沛,治疗与大脑相关的已有疾病。日常积极学习新知识,理解新事物,与人主动交谈,做到言辞有据,逻辑分明。
睡眠好。
大脑充分休息,对提高智力水平大有帮助。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周卫东教授介绍,宁静益智,噪声损脑。营造避光、避免噪声的睡眠环境,睡前足浴、按摩等都能使睡眠更香甜;卧床后尽量不想事,争取尽快入睡。
行为好。
老人应尽量争取从心理上融入家庭及社会,使自身的行为符合家庭及社会的行为规范及道德准则。
气色好。
应从外调饮食,内调情志,适当运动三方面着手。老年人应该根据自身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膳食,适当增加补肾益脑的食品,如核桃、芸豆等。平时注意保养"精气神",经常谈笑风声,坚持运动。
参与好。是指老人要营造良好的家庭及社会氛围,并处理好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周卫东强调,抑郁症和老年痴呆通常是影响老人达到脑健康的两个重要问题。有抑郁症的老人应调整睡眠,开阔胸襟。另外,退休前可以多培养些与工作无关的爱好,以预防退休综合征的出现,减少抑郁症的可能。此外,控制体重、多听音乐、营造芳香居室等,都是保持脑健康的好方法。
自理好。
生活行为自理好可间接反映大脑处理问题的能力。研究发现,遍布双手的末梢神经与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勤用双手,活动手指可显著强化脑功能。老人应尽可能地积极参与家务及社会活动,强化锻炼,并注重能适应各种场合的仪表与着装。
老年人晚年健康养生经
健康储备
身体健康对老年朋友来说,尤其显得珍贵和重要。在一项调查中,当问及老年朋友“最大的担忧是什么”时,大多数人回答“最害怕生病”。一个疾病缠身、终日与药为伍的人,即使物质上再富裕,也很难享受到生活的轻松愉快。“年轻时用健康换取金钱,年老时用金钱换取健康”,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生动写照。预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从年轻时就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进行健康投资,而不是无休止地透支健康。
情感储备
老年人最怕孤独。排解孤独感的最好方法是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夫妻之爱、家庭亲情,是一个人最宝贵的情感资源。感情绝不是需要的时候立等可取的,它是长期培养、维护的结果。要想老年生活充满家庭温馨,年轻的时候就不能因工作或其他因素而忽略家庭和子女。有耕耘才有收获,感情也是一样。
进入老年期,人际关系的构成与工作时有很大的不同。在工作阶段、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贸易伙伴及其他明显带有利益成分的关系,单纯的朋友关系并不占主导地位。而对退休后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恰恰是这种原本非主导的单纯人际关系。离开了工作岗位,离开了利益场所,那些与权力、金钱有关的人际关系很快随风而逝,真正给人以情感支持的,还是朋友。分清功利关系和真正的情感,主动在情感方面投资,是避免晚年孤独的要素。
价值储备
相当一部分人刚退休时都会出现“退休综合征”,感觉无法适应与工作时大不相同的生活环境,这里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工作价值丧失后的价值空白。也就是说,工作阶段,人们可以通过工作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一旦退休,如果没有其他的生活重心和个人爱好,人生的价值就找不到落脚点,空虚感油然而生。一些适应得好的老人,有的捡起了因工作忙碌而放弃的个人兴趣,有的寻找发挥余热的机会,还有的重新走进了课堂…这一切的前提是,除了工作,你还有更多的人生价值点。
能力储备
始终与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是晚年生活幸福的另一要点。老年人的孤独、空虚、人际关系疏远,较大程度上也和脱离社会生活、信息缺乏有关,不能随时获得新信息,与他人交流时没有共同语言、沟通不畅,不但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也会对他们适应环境造成很大困难,比如出门办事找不到地方,不会使用现代信息工具和家庭设施等。人的大脑和身体功能的衰退是自然规律,不可逆转,但是只要中年时期始终注意不断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老年时保持主动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持续适应环境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男人更年期四大表现
原来是男性更年期作怪
最近,康老师到广州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他向该科陈建平主任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病情:退休后一年来他经常出现失眠、心慌、阵发潮热、出汗、乏力,食欲不振、关节疼痛等现象,并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烦躁,爱发无名火,一个月前开始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在很多大医院做了检查都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引起康老师一系列症状的很可能是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也有人称之为‘退休综合征’。”陈建平建议其接受综合的康复治疗。
经过三疗程的康复治疗,康老师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情绪稳定,之前的症状基本消失了,生活重归正轨。
“更年期不是女性的专利,男性同样会经历更年期阶段。”陈建平介绍,男性更年期发病年龄一般在55~65岁,其临床症状表现不一,轻者无所察觉,重者影响生活及工作。
不能吃药 试试综合疗法
对于男性更年期的治疗,神经内科医生一般会采用补充十一酸睾酮配以调节心理精神状态的抗焦虑药物,但很大一部分患者因为顾忌药物的副作用而无法接受。陈建平认为,此类患者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
首先,康复科医生会根据每位患者自身的情况设计一套个体化的运动疗法,其中包括运动体操、松弛训练以及某项体育运动,对每种运动每天的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及运动时间制订出一个运动处方,督促患者坚持按处方进行训练。
其次,运用传统的中医疗法针对每位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包括中药内服及针刺、艾灸、头部按摩等。
另外,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加强沟通,减轻内心压力,舒缓不良情绪。
专家提醒,更年期是一个正常的生理期,无论男女都有,只要正确的认识它,正视它,保持良好心态与维持稳定的情绪,多做室外活动,多与人交流,同时加上家人的理解与关心,这个时期完全可以平稳轻松地度过。
男性更年期临床四大表现:
1.精神症状:如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神经过敏、喜怒无常、胡思乱想等;
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胸前不适、头晕耳鸣、潮热、汗出、食欲不振、大便不正常、失眠、健忘等;
3.性功能障碍或异常;
4.体态变化:全身肌肉松弛、身体变胖。
老年人头脑健康的六大标准
首先表达好。
应从药疗、食疗着手,保证脑部循环充沛,治疗与大脑相关的已有疾病。日常积极学习新知识,理解新事物,与人主动交谈,做到言辞有据,逻辑分明。
睡眠好。
大脑充分休息,对提高智力水平大有帮助。神经内科副主任周卫东教授介绍,宁静益智,噪声损脑。营造避光、避免噪声的睡眠环境,睡前足浴、按摩等都能使睡眠更香甜;卧床后尽量不想事,争取尽快入睡。
行为好。
老人应尽量争取从心理上融入家庭及社会,使自身的行为符合家庭及社会的行为规范及道德准则。
气色好。
应从外调饮食,内调情志,适当运动三方面着手。老年人应该根据自身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膳食,适当增加补肾益脑的食品,如核桃、芸豆等。平时注意保养"精气神",经常谈笑风声,坚持运动。
参与好。是指老人要营造良好的家庭及社会氛围,并处理好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周卫东强调,抑郁症和老年痴呆通常是影响老人达到脑健康的两个重要问题。有抑郁症的老人应调整睡眠,开阔胸襟。另外,退休前可以多培养些与工作无关的爱好,以预防退休综合征的出现,减少抑郁症的可能。此外,控制体重、多听音乐、营造芳香居室等,都是保持脑健康的好方法。
自理好。
生活行为自理好可间接反映大脑处理问题的能力。研究发现,遍布双手的末梢神经与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勤用双手,活动手指可显著强化脑功能。老人应尽可能地积极参与家务及社会活动,强化锻炼,并注重能适应各种场合的仪表与着装。
谈谈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护理老年人心理状态,因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 人素质、文化修养和自身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老年病人由于疾病长期缠身,迁延难愈,容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沮丧,甚至产生绝望厌世的心理,从而患上老年抑郁症。离退休的病人面对原有的工作、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变化以及躯体疾病的痛苦,心理准备不足,感到孤独、烦躁、有失落感、衰老感、紧张感及疾病恐惧感,有时伴有血压波动、食欲不振、疲劳和睡眠障碍,称之 "离退休综合征",所有 些负性情绪势必降低老年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50%~80%的老年就医不适与情感调节障碍有关,国内亦有调查发现,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个体常伴有情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