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经紊乱有哪些并发疾病
植物神经紊乱有哪些并发疾病
植物神经系统亦称自主神经系统。是专门支配内脏器官活动的神经;它由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一对所组成,它有独立的中枢,名为植物神经中枢。在情绪活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开始活动,这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机体处于唤醒状态。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氧气,呼吸会加快,肝脏也会输出更多糖进入血液。为了把血液送给大脑和骨骼肌肉,消化系统的供给减缓,瞳孔放大,唾液的分泌活动受到抑制。
在情绪活动后,副交感神经系统恢复活动,使身体状况恢复到情绪发动前的平静状态。心态平缓、血压降低、瞳孔收缩、呼吸减缓、唾液再次分泌、消化系统恢复正常功能、能量供给也处于逐步下降。情志病证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不同情绪体验期间的自主神经活动有多种搭配模式,正常人与情绪障碍者之间以及情绪障碍(抑郁、焦虑、强迫、恐怖)患者在自主神经活动方面可能存在显著差别。情志刺激导致自主神经紊乱,干扰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气机紊乱、经络受阻而导致各种症状的出现,如疲劳、睡眠障碍、消化系统紊乱、循环系统紊乱等。
对于情志而导致的自主神经紊乱在治疗上也要采用调理情志、调理脏腑、调理阴阳的方法治疗,通常西药治疗见效快但是副作用较大,中医运用中药补益气血、滋阴通络、祛瘀安神。中药治疗相对西药慢一些但是从整体调治,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如何克服强迫症 练习冥想克服强迫症
强迫症与植物神经紊乱有关。有科学研究表明,每天只需要进行5分钟的冥想训练——集中注意力于呼吸,即可有效提高大脑植物神经系统,有效提高自控力。
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患者情绪不稳,烦燥焦虑,烦起来电视不能看,甚至听到说话都浑身难受,心慌、爱生气,易紧张,恐惧害怕,敏感多疑,委屈易哭,悲观失望无愉快感,不愿见人,不想说话,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看什么都不高兴,压抑苦恼,甚至自觉活着没意思,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早醒梦多,身疲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植物神经紊乱还可以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如没有食欲,进食无味,腹胀,恶心,打嗝,烧心,胸闷气短,喜长叹气,喉部梗噎,咽喉不利,有的患者表现头痛,头昏,头憋胀,沉闷,头部有紧缩感重压感,头晕麻木,两眼憋胀,干涩,视物模糊,面部四肢憋难受,脖子后背发紧发沉,周身发紧僵硬不适,四肢麻木,手脚心发热,周身皮肤发热,但量体温正常,全身阵热阵汗,或全身有游走性疼痛,游走性异常感觉等症状。
植物神经紊乱患者常以自觉症状为主,虽然做过多次检查,但结果往往都比较正常,什么病也查不出来,上述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常被认为是精神病,脑供血不足,心脏病,胃肠病而进行治疗,往往疗效不高或无效,其实这些症状都与植物神经紊乱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你有上述症状而且久治不愈时,你可以考虑调治一下植物神经,很快症状即可消失。
引起植物神经紊乱有什么危害
疾病是人类的大敌,尤其是精神方面的疾病,植物神经紊乱是一种常见病,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人体部分生理功能暂……
疾病是人类的大敌,尤其是精神方面的疾病,植物神经紊乱是一种常见病,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人体部分生理功能暂时性失调,神经内分泌出现相关改变而组织结构上并无相应病理改变的综合症,那植物神经紊乱的危害有哪些呢?以及我们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呢?下面就让小编为您讲解下。
我们一定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心态。植物神经紊乱是因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以及生气和精神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组症状群,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以及生气和精神受到刺激后所引起,所以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健康非常关键。
植物神经紊乱有什么症状呢?表现为情绪不稳,烦燥焦虑,心慌、爱生气,易紧张,恐惧害怕,敏感多疑,委屈易哭,悲观失望无愉快感,不愿见人,不想说话,甚至自觉活着没意思,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早醒梦多,身疲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给患者生活制造了巨大的障碍。
植物神经紊乱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还可以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如没有食欲,进食无味,腹胀,恶心,打嗝,烧心,胸闷气短。植物神经紊乱严重者可出现恐怖、强迫、幻觉、妄想、癔症、精神分裂等症状当然是极少数了,因此我们一旦发现这些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病情的恶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有利于国家稳定,植物神经紊乱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造成一定负担,甚至影响家庭和睦,这又加重了新的社会因素,使疾病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对人们的心身健康与正常生活的危害是严重的,社会各界都应该加以重视。
抑郁症和植物神经紊乱有什么区别
1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表现是:让人感觉烦躁不安,心慌气短,打嗝,失眠多梦、严重的会出现恐怖、自我强迫,经常伴有幻觉等,植物神经紊乱通常情况下是经常被忽视的,误以为是精神方面的疾病。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不让病情进一步的恶化。
2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为:总是觉得自己被忽视了,或者是很痛苦的,严重的就会出现情绪低落,很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白天无精打采。夜里睡不着,经常会自我否定,针对这样的人群,我们要多加关注给予关怀和帮助。
3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患有抑郁症的患者还是植物神经紊乱的患者,对于疾病我们都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通过食疗和自我解压的办法来缓解病情,运动是最好的健身项目,有个好心情比什么都重要。
注意事项:
特别要说的就是针对抑郁症患者而言的:抑郁症有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疾病,走出阴霾,向医生寻求解决办法,查到病因,对症治疗。祝您早日康复!
植物神经紊乱的原因
1遗传因素。大多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人都有家族性,但并不是说这种疾病都是遗传因素所致,只是说它可能是患病的一个因素。
2社会因素。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各种引起情绪紧张的社会、心理因素,都会成为该病的促发因素。工作压力大、学习负担过重、家庭纠纷、婚姻不幸、失恋、邻里关系紧张、同事或上下级关系不协调等等,都会使人的精神过于紧张、心理负荷过重而出现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3个性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但是不要过分去强求什么。植物神经紊乱与个人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大多数病人有自卑、敏感、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特点,多表现为多愁善感、焦虑不安、不善与人沟通,遇事闷在自己心里,不能及时发泄情绪,时间久了必然导致各种症状。但过分争强好胜、自制能力差、脾气暴躁、心胸狭窄的人也容易患病。
植物神经紊乱有哪些自我调节方法
1如果出现有压力很大,吃不下饭,整天担心这个东西哪件事的,感觉人很不安,睡觉也睡不好,还有可能出现有头痛、头昏、次日疲劳、情绪不佳、颈部酸痛、肩背酸痛、头晕、头痛、心慌气短、手足麻木、注意力不集等症状的话。就有可能是患上植物神经紊乱。
2通常调整植物神经紊乱有:谷维素(20-50)毫克,每天(3)次或每天将日本福应草(5)克放入茶杯,放入沸水,闷泡(8)分钟,代茶饮用,饮上3天就会有明显效果。
3多出去外面走走,锻炼锻炼。尽量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不要没事一个人闷在家中,比如出去散散步啊,跳跳舞啊,打高尔夫球,打康乐球,打太极拳等。户外活动不仅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调节植物神经,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开心了,百病不来。
4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要一个人闷在心里,找个人诉说,或者听喜欢听的音乐。看看杂志去缓解一下,要不就大哭一场。利于身心健康。
5在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规律,不要想吃就吃,即是不要暴饮暴食。那样是十分不健康的做法。做到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不要挑食,要均衡饮食。
植物神经紊乱的病因
一、遗传因素
在临床上,已经查明遗传因素同精神障碍的发病有直接关系。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虽然在调查中可以认定上诉疾患在遗传方面有明显的趋向性,但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至今没有一个结论性的结果。因为遗传性是“先天既得性”与“后天获得性”两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所以说遗传性的显现,是同病人病前和发病时的社会环境对病人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
二、素质因素
素质里包含有心理素质和躯体素质两个方面。所谓心理素质就是指人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稳定性。临床上表现为不同人对不同事物的反应强度、速度、觉醒度和情绪指数。躯体素质是指个体反应潜力和决定个体精神活动方式的生物学基础。比如:一个人在性格上较为内向,又多有敏感和脆弱的性格特征,那其就会在外界的不良刺激下,发生应激性精神障碍。
三、性别因素
女性由于性腺的内分泌和某些生理过程等特点会引起情绪不稳、冲动、焦虑等临床表现。这与中枢神经抑制催乳素的分泌有关。因为女性如出现月经过少或泌乳等现象时,就会反馈到中枢神经而促使体内催乳素升高,这样就会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精力减退和对应激的耐受力下降等症状发生。男性多受酒精和烟草的影响,体内血睾丸酮水平的降低会诱发男性的抑郁症的发生。
四、理化生物因素
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也可累及到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精神障碍。如脑部的感染、肿瘤、外伤、出血、中毒、变性、营养代谢和精神活性物质等器质性病变,均可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人脑的正常功能和结构。如:电视天天报道的婴儿时期的营养不良(假奶粉引发智力发育障碍的大头婴儿)或脑部的外伤等都可以导致病者精神发育迟滞和人格的改变。也有报告分析过孕妇分娩时的产伤与日后的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重要的关联性。
五、年龄因素
童幼年时期,由于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发育并未成熟,所以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和行为的能力,同时因为其保持着幼稚的情感、行为和原始反射,所以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再加上现在社会各方面对孩子的压力增大,所以孩子们会因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障碍。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内分泌系统特别是性腺不断的发育成熟,会出现植物神经系统的不稳定性,表现有异常的情绪波动,对外界应激因素的影响极为敏感。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如强迫症、癔症、心境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