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 疫苗
肝炎 疫苗
乙肝疫苗分为血源乙肝疫苗及基因重组(转基因)乙肝疫苗两种,其中基因重组(转基因)乙肝疫苗又可分为哺乳动物表达的疫苗和转基因酵母疫苗,乙肝血源疫苗系统由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浆提取的HBsAg,经纯化,灭活及添加佐剂氧化铝制成。目前我国多采用基因重组(转基因)乙肝疫苗。
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是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含有乙肝病毒HBsAg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酵母(啤酒酵母.毕赤酵母或汉逊酵母)或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在繁殖过程中产生于未糖基化的HBsAg多肽,经破碎酵母菌体,颗粒形未糖基化的HBsAg多肽释放,经纯化,灭活,加氢氧化铝后制成。
治疗性乙肝疫苗
治疗性疫苗是指在已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体中,通过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或防止疾病恶化的天然、人工合成或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产品或制品。
治疗性乙肝疫苗可分为蛋白疫苗、DNA疫苗和多肽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其不同于预防性乙肝疫苗的地方在于它可克服机体的免疫耐受,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对乙肝起到治疗作用。
研究已经表明,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有效地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因此,治疗性疫苗以打破免疫耐受、重建免疫应答,激发慢性乙肝患者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和以CTL应答为主的细胞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清除肝细胞内病毒的目的。
治疗性乙肝疫苗的问世将为治疗慢性乙肝提供了新的手段,带来了希望和憧憬。但治疗性乙肝疫苗尚在研究之中,结构的改变、疫苗的稳定性、佐剂的选择、乙肝病人的个体差异、乙肝病毒的突变、疫苗的剂量、远期疗效、毒副作用等问题的解决尚有待时日,因此治疗性疫苗还不可能马上投入临床使用。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发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观察,即使治疗性乙肝疫苗问世后,疫苗疗法也不能取代药物治疗,最后很有可能形成一种综合疗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的有且只有以下4种:
① 高剂量乙型肝炎疫苗 60μg/1.0ml),估计二期B(IIb期)临床试验已完成,现进度未明;
② 抗原抗体复合物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 (乙克60μg/1.0ml),三期临床试验开展中;
③ 治疗性乙型肝炎合成肽疫苗,将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④ 双质粒治疗性乙型肝炎DNA疫苗,2006年获特殊批准开展一期临床试验,一期和二期同时进行中,二期会在2009年中完成。中国另有数个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正在研究中。
高剂量乙型肝炎疫苗(60μg/1.0ml下文简称:KT60,2004L00065) 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8医院(广州空军医院)全军肝病中心张宜俊教授(文职军衔少将)等人和深圳康泰生物汪恩浩等人合作研发,成份与康泰生物生产的预防用疫苗一致,同属于蛋白疫苗,HBsAg设计到生产技术都从美国默克公司(默沙东)引进的.与普通预防用疫苗区别是治疗性疫苗在铝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把HBsAg浓度改为60μg/ml,普通预防用疫苗通常为5μg/ml或10μg/ml,葛兰素史克(GSK)公司生产的安在时预防疫苗剂量是20μg/ml。60μg/ml的剂量为实验室优选确定的剂量,并且采用低铝和康泰自有的超低硫柳汞专利技术(该技术与效果无关,但提高应用安全性,康泰已实现无汞生产),两者均在研究比KT60更为优秀的药物。
发展历史
乙肝疫苗形成于1986年,为了得到乙肝疫苗,研究人员从研究复试病毒,到酵母,并研究纯化的蛋白质序列。并经过了大量的诱导免疫反应。
1991年,疫苗被应用于高危险人群。主要是一些儿童,因为儿童的感染率极高。
2005年,美国推行常规的疫苗注射,给所有未注射过乙肝疫苗的儿童注射。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先后经历了血源性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阶段。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技术已相当成熟,中国自行研制的疫苗经多年观察证明安全有效,亦已批准生产。乙肝疫苗的发展与应用,将对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起重要作用。
人类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唯一宿主,当安全、有效、足量的乙型肝炎疫苗提供接种使用时,肯定将对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已实施新生儿国家免疫规划,乙肝疫苗即是免费且强制性接种的疫苗之一。
甲乙肝混合疫苗面世
一种最新甲乙肝炎混合疫苗面世,据称,该疫苗一针两用,市民只要在第零、一、六个月内接种三剂二合一疫苗后,体内的甲型肝炎保护效能可达百分之九十七,而乙型肝炎则可达百分之九十五。从今之后,只需接种一种疫苗,便可获两种保护效果。据有关资料显示,现时全球约有二亿人感染乙型肝炎,至于带菌者则约有三亿五千万,其中以华人所占比例最高,单是中国人大约已占超过一亿二千万,而香港约有一成人口为乙肝带菌者,约为六十五万。
至于甲肝情况,全球每年有超过一千万宗病毒,除非洲及南美洲外,亚洲也属高度传染性区域。在香港,每年约有数千宗甲型肝炎病例。对于社区及学校(中学及大学)来说,由于简单,又易被接受,故推行不难,可大大提高预防两种肝炎机会,减少肝炎病变和死亡所带来的沉重社会负担。
疫苗制备
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乙肝疫苗,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表面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
抗原,即一种乙肝病毒的包膜蛋白,并非完整病毒。这种表面抗原不含有病毒遗传物质,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免疫原性,即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能力。
乙肝表面抗原曾经是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经纯化灭活等严格工序制备而来,即血源性疫苗,该疫苗由于安全、来源和成本等原因已被淘汰(如,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嫌疑和浪费大量的血浆)。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即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然后转染相应的宿主细胞,如酵母、CHO细胞,生产乙肝表面抗原蛋白。利用重组酵母生产的叫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利用CHO细胞生产的叫重组CHO乙肝疫苗,剂量为每支5微克。它们都可以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感,都可以放心选用。
六个月宝宝应接种哪些疫苗
1.百白破疫苗——第三针
百白破三联疫苗从婴儿生后满3个月开始接种第一针,要完成该疫苗的基础免疫,还需在出生后满4个月和满5个月时再各接种一次。即在婴儿体内产生了抗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种传染病的抗体。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的第二针后,因注射剂量增加了,往往会发生一定的反应,如在接种后的当天晚上婴儿会哭闹不安,难以入睡,有时还会发烧。注射的局部会红肿、疼痛,也可使婴儿烦躁不安。这种反应一般可持续1-2天,而自行恢复,不需处理。如果婴儿体温升至39.5℃以上,有抽搐、惊厥、持续性惊叫等严重反应,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在进行第三针注射时,应将上述情况反馈给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减少剂量注射呢?还是改用白破疫苗注射,或是不再进行第三针注射,以免再次发生严重反应或过敏反应。
2.乙肝疫苗——第三针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可预防乙型肝炎。在宝宝出生24小时内应接种第一针乙型肝炎疫苗,在宝宝满月和6个月时,再各接种一针,这样才能在体内产生抵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能力。
乙型肝炎疫苗的第三针应在婴儿满6个月时接种。因为第二针相隔时间较长,有的家长往往会忘记。如第三针不接种的话,其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效果不好,对乙型肝炎病的抵抗力也会降低。因此,切切记住在婴儿6个月时再接种一次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一般很少有不良反应,少数宝宝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反应,如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轻微发热,但均不需要处理,24小时内即可自行消退。
3.A群流脑疫苗——第一针
A群流脑疫苗主要用于6月龄-15周岁的儿童。
接种程序:A群流脑疫苗接种4剂,儿童自6月龄接种第1剂,2剂次间隔不少于3个月;第3、4剂次为加强免疫,3岁时接种第3剂,与第2剂间隔时间不少于1年;6岁时接种第4剂,与第3剂接种间隔不少于3年。
注意事项:使用后,偶有短暂低热,局部有压痛感,一般可自行缓解,接种后要观察10到30分钟。
不打甲乙肝疫苗有什么后果
1在接种肝炎疫苗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接种甲肝疫苗以后一般很少有不良反应,只要非常少数的人会有呕吐、发热、红疹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在产生这种不良反应后一般情况下,是在24小时内自动痊愈的。
2如果在打完肝炎疫苗后出现了发热的现象,不排除是因为接种肝炎疫苗造成的不良反应,一般而言,肝炎疫苗造成的不良反应在24小时内会自己痊愈,但是如果在24小时内没有痊愈的话应该送医院及时治疗。
3在接种完肝炎疫苗以后,父母应及时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因为接种完肝炎疫苗后出现呕吐、头晕、发热、红疹这一系列不良反应是很有可能出现的,因此,在之后的72小时内,应该随时注意小孩身体状况。
如何预防肝癌的发生 预防肝炎
使用肝炎疫苗预防肝炎从而预防肝癌已经成为预防肝癌非常有希望的途径之一,不仅小孩子生下来要注射乙肝疫苗,成年人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的、没有得过肝炎的也可以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妈妈母乳喂养需早准备
目前公认的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已经写入了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具体为:
1、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然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二及第三针疫苗,其保护率为87.8%。
2、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剂量不小于100国际单位,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也可在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一针免疫球蛋白,1个月后再注射第二针,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后者不如前者方便,但保护率高于前者。
新生儿如果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了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可以接受母亲的哺乳。
母亲乙肝小三阳能给孩子喂奶吗
《乙肝防治指南》中指出只要在孩子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10μg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同时接种一针10μg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虽然后者不如前者方便,但其保护率高于前者。成功率97%以上,完成上述两项任意一项后,孩子出生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但是要注意乳头清洁,不要破裂流血。 建议检查一下病毒dna,如果dna阴性的话采取完上述措施后就可以进行母乳。
乙肝预防预后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接种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全程接种共计3针,按照0、l和6个月程序接种。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 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
2、意外接触HBV感染者血液和体液后的处理:①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 ALT等水平,并于3和6个月内复查。②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县城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疫苗或是虽接种过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不详者,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1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第1针疫苗 (20μ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疫苗(各20μg)。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保健:
1.绝对卧床是治疗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最主要措施,经1~2个月观察,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抑制HBV病毒复制,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经过规范化治疗后,可以正常生活工作,也不会对寿命有太大的影响。
2.禁酒,避免一切不利于肝脏的药物和因素。
肝炎要注意什么
肝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对小儿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为了预防小儿患肝病,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疫苗接种
国家控制小儿肝病的主要策略是对儿童进行肝炎疫苗免疫。可以给小儿接种甲肝和乙肝疫苗。甲型肝炎疫苗主要用于幼儿、学龄前儿童及其他高危人群。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病人的易感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则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及其他高危人群。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严格按照谁接生,谁负责接种第一针”的原则和乙肝疫苗免疫程序的要求,确保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2、阻断母婴传播
儿童可经垂直传播被肝炎病毒感染,这一点与成人感染肝炎的途径有所不同。如果母亲是肝炎病毒携带者,其新生儿的感染率为85%左右。因此,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妈妈在受孕前要检查身体,如果发现得了乙型肝炎必须待痊愈后才能怀孕。而身为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孕妈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
3、日常生活预防
家长要教育孩子做好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让孩子喝生水,不买小摊小贩的零食吃,不共用茶杯、餐具、牙刷等,不咬手指和手指甲,以免病从口入。
学校、幼儿园要定期消毒门窗、墙壁、地面以及孩子容易接触到的地方,家庭用的餐具要经常进行高温消毒。家长带孩子去公共场所要教育孩子不要乱摸扶手等细菌堆积处,外出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
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孩子的体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尽量避免给孩子使用血制品,打针、输液(血)要到正规的医院。
只要做到以上这些,孩子患肝病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如何预防肝癌 防肝炎
使用肝炎疫苗预防肝炎从而预防肝癌已成为预防肝癌极有希望的途径之一。现已证实,乙型肝炎疫苗预防肝炎是有效的。从全面看,则需考虑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的预防。病毒性肝炎的预防除注射疫苗外,还需注意其他传播途径的控制,如饮食、手术、输血、注射、针灸和理发等。
肝硬化预防
肝硬化的病因复杂,最常见的为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高,因此预防病毒性肝炎极重要,及时注射肝炎疫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肝炎患者有血液、体液解除。
医院内要严格器械消毒,严格筛选献血员,以及肝炎疫苗预防注射等均属重要的措施,节制饮酒,合理的营养,定期查体,避免应用损害肝脏的药物也应注意,已发现的肝硬化病人,应予以适当保护措施,如适当减轻劳动强度,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定期胃镜检查,如发现食管静脉曲张等并发症应及早就医治疗,维持健康和延长寿命。
治疗性乙肝疫苗和预防性疫苗有什么不同
大家知不知道人类是乙肝病毒的唯一宿主,所以说,如果能够提供安全有效的乙型肝炎疫苗进行接种,那肯定能控制住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性。中国目前规定,乙肝疫苗是强直性要求新生儿必须要进行接种,且是免费的。
而治疗性乙肝疫苗大家又知道是什么不?治疗性的疫苗指的是患者在感染病原体后或本身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体中,通过接种治疗性疫苗达到治疗,或是防止病情恶化。
虽然两者学名差不多,但作用却是大有不同,我们都知道乙型肝炎疫苗是作预防乙肝用的,针对已经被感染乙型肝炎的人群来说,这种疫苗是无法起到治疗作用的。但是,随着免疫学研究发展日益增进,人们发现乙型肝炎疫苗的新出路,在预防乙肝上作出了贡献,并配合研发出治疗性乙肝疫苗。自此后,疫苗的作用就不单单只能预防疾病,还能对疾病进行治疗。治疗性乙型肝炎像是个老师教会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奋起攻击,且它是国货,比其他抗病毒药、干扰素等药物的价格要漂亮很多。
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对治疗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不代表它能完全代替药物,要视患者自身病情严重程度再作治疗方针。在此,小编还是要怕你们嫌罗嗦,再次再次叮嘱大家,发现身体有问题一定一定要及时积极地去治疗,别等病情已经严重到不仅危害着自己健康,还拖累了家人,才来后悔。
打完乙肝疫苗后的禁忌
乙型肝炎疫苗在1982年就开始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1986年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逐步发展,其中重组酵母疫苗的使用最为广泛,全球育苗安全咨询委员会已经证实乙型肝炎育苗卓越的安全性,少部分人可能有轻微的不良反应,如局部的疼痛,肌肉疼痛和发热,一般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可以自动缓解。儿童比成人更常见轻微的疫苗接种反应,对酵母过敏的人群不可以接种在酵母中产生的乙型肝炎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