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类癌的临床表现
大肠类癌的临床表现
1.胃肠道类癌中发现最多的是阑尾类癌,超过阑尾肿瘤的80%,常位于阑尾尖部,瘤体小,很少引起临床症状。瘤体较大时,易发生机械性阻塞,与急性阑尾炎相似。
2.直肠类癌可发生于直肠的任何部位,前壁多于后壁,瘤体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直肠出血、疼痛等。
3.结肠类癌常位于盲肠、升结肠。瘤体比其他部位大,常发生转移,与结肠腔体较大、早期无症状而不易发现有关。
10%的类癌患者伴随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出汗、面部潮红、腹泻、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腹痛等症状。
大肠类癌的疾病诊断
结肠类癌若有较大表面溃疡形成,此时不易与结肠癌区别。
结肠癌病人在早期可无自觉症状,或有腹部间歇性隐痛和不适,常常不被注意,大便习惯也多无改变,有时可有轻度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腹部胀满不适,可有持续性钝痛,大便习惯明显改变,次数增多,稀便或浓血便及血便,晚期病人常表现为贫血状,消瘦,腹部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加重,大便多呈粘液血便或血便,当出现肠梗阻时,可表现为高度的腹胀,腹部绞痛,并伴有恶心,呕吐。
大肠类癌很严重吗
1、大肠类癌很严重吗
大肠类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呈局部性、浸润性生长,很少转移。类癌好发于胃、十二指肠及小肠憩室、阑尾、回肠、直肠等处。10%的类癌患者伴随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出汗、面部潮红、腹泻、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腹痛等症状。
2、大肠类癌临床表现
2.1、胃肠道类癌中发现最多的是阑尾类癌,超过阑尾肿瘤的80%,常位于阑尾尖部,瘤体小,很少引起临床症状。瘤体较大时,易发生机械性阻塞,与急性阑尾炎相似。
2.2、直肠类癌可发生于直肠的任何部位,前壁多于后壁,瘤体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直肠出血、疼痛等。
2.3、结肠类癌常位于盲肠、升结肠。瘤体比其他部位大,常发生转移,与结肠腔体较大、早期无症状而不易发现有关。10%的类癌患者伴随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出汗、面部潮红、腹泻、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腹痛等症状。
3、大肠类癌如何鉴别
3.1、结肠类癌
内镜下可见类癌呈微黄色或灰白色,呈半球形隆起无蒂息肉状,表面光滑,中央部常可见畸形凹陷。若类癌较大表面可能有溃疡形成,此时与结肠癌不易区别。
3.2、阑尾类癌
阑尾类癌术前诊断是困难的,多数患者都是以阑尾炎手术时偶尔被证实。但也有极少数类癌在阑尾根部浸润及盲肠粘膜时结肠镜可窥见阑尾开口部周围变化或单个细小的隆起性改变。深取活检组织可获病是理确诊。
3.3、直肠类癌
肛门指检可扪及粘膜下肿物,质硬,边缘清楚光滑。结肠镜检查可在直肠窥见宽基隆起性肿物,质硬、光滑,类似增生性息肉。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故诊断率与活检取材技术有直接关系,对较小的瘤体应尽量深取,必要时电凝摘除作全瘤活检。
诱发大肠类癌的原因有哪些
1、饮食因素。食物中缺乏不吸收的纤维素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结果使粪便中的致癌物质对肠壁作用时间延长,促进了肠道对致癌物质的吸收。高纤维素饮食具有吸收水分的性能,故可增加大便量,使致癌物质的浓度下降,在肠道中停留时间缩短,减少肠道致癌物质的作用时间,并可吸附有害物质,促进排出,从而减少了大肠癌的发病危险性。
2、慢性结肠炎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有人报道称慢性结肠炎发生大肠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6.9倍,约有10%~20%发生癌变。
3、血吸虫病流行区大肠癌的发病率升高。一般认为,大肠粘膜上血吸虫卵长期沉积可造成粘膜的反复溃疡、修复及慢性炎症病变,并在此基础上诱发大肠癌。
4、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多发性家族性腺瘤是由于染色体发生遗传变异而出现的癌前病变,为显性遗传疾病。其后代40%~50%可发病。一般8~10岁开始患腺瘤,如不治疗,40岁前后100%发生癌变。
5、出血性溃疡性结癌变危险性更大。患病超过10年者,约有50%发展为大肠类癌。
大肠类癌饮食保健
1、绿豆海带粥取绿豆100克,海带60克,大米120克,陈皮3克,白糖适量。将海带浸透,洗净,切丝。绿豆、大米、陈皮分别洗净。把全部用料放入开水锅内,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成粥,加白糖,再煮沸即可。每日早晚分食。具有清热消暑、软坚化痰、降脂降压的功效,适用于大肠癌等。
2、荸荠粥取鲜荸荠150克,大米150克。将荸荠洗净、去皮、切片,与淘洗干净的大米同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成稀粥即可。每日早餐趁温食用。具有消食健胃、清热止渴、防癌的功效,适用于大肠癌。
血癌的临床表现
1、 起病 白血病起病急骤或缓慢,儿童及青少年病人多起病急骤。常见的首发症状包括:发热、进行性贫血、显著的出血倾向或骨关节疼痛等。起病缓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渐进展。此类病人多以进行性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劳累后心慌气短,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或不明原因发热等为首发症状。此外,少数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齿龈肿胀、心包积液、双下肢截瘫等为首发症状起病。
2、 发热和感染
A、 发热是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再疾病的不同阶段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热型。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峡炎、口腔炎、肛周炎最常见,肺炎、扁桃体炎、齿龈炎、肛周脓肿等也较常见。耳部发炎、肠炎、痈、肾盂肾炎等也可见到,感染严重者还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B、 感染的病原体以细菌多见,在发病初期,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病毒感染虽较少见但常较凶险,巨细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易并发肺炎,须注意。
3、 出血 出血亦是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肤、牙龈、鼻腔出血最常见,也可有视网膜、耳内出血和颅内、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脏大出血。女性月经过多也较常见并可是首发症状。AML的M3和M5亚型出血更严重,尤其是M3病人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颅内出血而死亡。
4、 贫血 早期即可出现,少数病例可在确诊前数月或数年先出现难治性贫血,以后在发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等症状。贫血可见于各类型的白血病,但更多见老年AML病人,不少病人常以贫血为首发症状。
5、 白血病细胞浸润体征
A、 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B、 神经系统:主要病变为出血和白血病浸润
C、 骨与关节:骨与关节疼痛是白血病的重要症状之一,ALL多见。
D、 皮肤;可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皮肤损害二种,前者表现为斑丘疹、脓疱、肿块、结节、红皮病、剥脱性皮炎等,多见于成人单核细胞白血病,后者则多表现为皮肤瘀斑、斑点等。
E、 口腔:齿龈肿胀、出血、白血病浸润多见于AML-M5,严重者整个齿龈可极度增生,肿胀如海绵样、表面破溃易出血。
F、 心脏:大多数表现为心肌白血病浸润,出血及心外膜出血,心包积液等。
G、 肾脏:白血病有肾脏病变者高达40%以上。
H、 胃肠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胀、腹泻等。
I、 肺及胸膜:主要浸润肺泡壁和肺间隙,也可浸润支气管、胸膜、血管壁等。
J、 其他:子宫、卵巢、睾丸、前列腺等皆可被白细胞浸润。女性病人常有阴道出血和月经周期紊乱。男性病人可有性欲减退。
类癌病理如何改变
90%以上的类癌瘤发生于胃肠道,主要见于阑尾、末端回肠和直肠,少数发生于结肠、胃、十二指肠、mckel憩室以及胆道、胰管、性腺、肺和支气管等。不同种族的人群,类癌的好发部位可能有差别。在日本的病例中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和结肠的类癌较欧美病例为多,小肠类癌则较少,推测此可能与日本人和欧美人各脏器中嗜铬细胞分布不同有关。
godwin综合2837例类癌,85.5%分布于胃肠道内。胃肠道外的发病部位有支气管、肺、头、肝、胰、子宫颈、腮腺、尿道、甚至睾丸或卵巢等。orloff综合文献3000例胃肠道类癌的分布,依次为阑尾47.0%、回肠27.5%、直肠17.0%、胃2.5%、结肠2.0%、空肠1.5%、十二指肠1.3%、meckel憩室1.0%、胆囊0.2%。以阑尾最多见,阑尾、回肠和直肠三者占全部胃肠道类癌的90%以上。
典型的胃肠道类癌,瘤常为细小的黄色或灰色粘膜下结节样肿块,单发或多发,粘膜表面多完整,其形态不一,有结节状,息肉样或环状等表现。少数瘤体表面可形成溃疡,外观酷似腺癌,常侵入肌层和浆膜层。一部分病人可有多源性类癌瘤存在。回肠类癌常为多发,瘤体较小,直径为3.5cm以下,多在1.5cm左右。国内一组统计78例,直肠类癌部位均在直肠10cm以下范围,瘤体大小约0.2~2.5cm,多小于1.0cm,形似息肉,但无蒂。切面观呈灰白或灰黄色,质硬,边界清楚。
类癌细胞在显微镜下呈方形,柱状,多边形或圆形。细胞核均匀一致,很少有核分裂相,细胞浆内含有嗜酸性颗粒。根据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胃肠道各部分类癌的胞浆内颗粒形态与组织化学各呈不同表现。小肠类癌细胞内含有较大而多形的颗粒,银染色反应阳性故为亲银性。胃类癌细胞的颗粒呈圆形,银染色反应时,必须加入外源性还原剂才呈阳性反应,故为嗜银性。直肠类癌细胞的颗粒较大,圆形,均匀一致,亲银和嗜银的染色反应均阴性,故为无反应性。
类癌的组织学结构特点为瘤细胞的排列呈多样化,soga等根据排列方式分成5型。
a型类癌细胞聚成结节性之实性巢团,细胞大致圆形,排列不规则,呈索状侵入周围。多见于起源中肠系统的类癌,是最典型的一型。
b型瘤细胞呈小状结构,排列成一层,如壳状,细胞核在周边部分,排列整齐如栅状或条带状,多见于起源于前肠系统的类癌。
c型方型细胞排列成腺体状,但其中无空腔,或成玫瑰花型。
d型瘤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不规则,成大片髓样结构。c型及d型多见于起源于后肠系统的类癌。
e型为上述四型的各种混合型。
类癌的不典型增生和核分裂相均不明显,一般很难从细胞形态来判断其恶性程度。可以参考:①类癌的大小,综合843例手术资料,最大直径在1cm以下者,90%~100%表现为良性病程。1~2cm之间者,30%~50%有转移。直径>2cm者,80%~100%有转移。②浸润程度,据统计已侵犯胃肠道肌层的类癌,90%发生转移。③生长部位,阑尾类癌几乎都呈良性病程,即使已浸润至浆膜,发生转移仍较少见(<2%)。
小肠类癌的转移率为30%,结肠为38%。十二指肠和胃的恶性类癌比小肠少见。
类癌的转移途径可以直接浸润生长,穿透浆膜至周围组织内,亦可发生淋巴转移或血行转移。并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而直接发生血行转移亦偶见有报道。血行转移以肝最多见,亦可转移至骨、肺及脑,其他少见之转移部位见诸报道的有:卵巢、附睾、皮肤、骨髓、后腹膜、眼眶、肾上腺、脾、胰、肾、甲状腺、膀胱、前列腺、子宫颈。亦有转移入乳腺的报道,其临床体征与原发乳腺癌极为相似。
类癌细胞起源于apud细胞系统中的肠嗜铬细胞(又名kulchitsky细胞),此种细胞来源于胚胎神经嵴,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具有嗜铬亲银的颗粒,能产生多种肽胺类激素。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进展,已使多种激素在组织切片上得到证实。类癌综合征系由于血清素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经肝脏形成代谢产物,经血进入肺和心脏,使肺动脉和心内膜下纤维组织增生,约半数病例伴有右心瓣膜病变,包括肺动脉瓣及三尖瓣增厚、缩短、僵硬、粘连。心内膜和腱索可发生纤维增厚,引起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闭锁不全等。左心内膜下弹性纤维内层有局灶性或弥漫性纤维增生等心脏病变,尤以支气管类癌发生左心、肺动脉、三尖瓣、主动脉瓣纤维化更为多见。
骨癌的临床表现
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病因。内因有素质学说、基因学说、内分泌学说等;外因有化学元素物质和内外照射慢性刺激学说,病毒感染学说等。部分多发性骨软骨瘤和纤维样增殖症与家族遗传有关。骨的良性肿瘤可以恶性变。
临床表现
1.疼痛
为骨肿瘤早期出现的主要症状,病初较轻,呈间歇性,随病情的进展,疼痛可逐渐加重,发展为持续性。多数患者在夜间疼痛加剧以致影响睡眠。其疼痛可向远处放射。
2.肿胀或肿块
位于骨膜下或表浅的肿瘤出现较早,可触及骨膨胀变形。如肿瘤穿破到骨外,可产生固定的软组织肿块,表面光滑或者凹凸不平。
大肠癌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病,症状有一般癌症都有的疼痛,还有便血,后期可能伴随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发病原因涉及到患者的生活,遗传等,为了早期发现大肠癌,我们要了解大肠癌的临床表现,具体如下: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大肠癌的发生与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虫病、盆腔放射、环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钼、吸烟等有关。
临床表现
大肠癌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因转移、浸润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变。大肠癌因其发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1.右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疲劳、腹痛。右半结肠癌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疲劳、乏力、气短等症状。右半结肠因肠腔宽大,肿瘤生长至一定体积才会出现腹部症状,这也是肿瘤确诊时,分期较晚的主要原因之一。
2.左半结肠癌 左半结肠肠腔较右半结肠肠腔窄,左半结肠癌更容易引起完全或部分性肠梗阻。肠阻塞导致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便血、腹泻、腹痛、腹部痉挛、腹胀等。带有新鲜出血的大便表明肿瘤位于左半结肠末端或直肠。病期的确诊常早于右半结肠癌。
3.直肠癌 直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便血、排便习惯的改变及梗阻。癌肿部位较低、粪块较硬者,易受粪块摩擦引起出血,多为鲜红或暗红色,不与成形粪便混和或附于粪柱表面,误诊为“痔”出血。病灶刺激和肿块溃疡的继发性感染,不断引起排便反射,易被误诊为“肠炎”或“菌痢”。癌肿环状生长者,导致肠腔缩窄,早期表现为粪柱变形、变细,晚期表现为不全性梗阻。
4.肿瘤浸润及转移症 大肠癌最常见的浸润形式是局部侵犯,肿瘤侵及周围组织或器官,造成相应的临床症状。
大肠癌的临床表现说完了,大家要了解该病的临床表现,以便早发现,并尽早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变成晚期,后悔也来不及。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有感觉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症状时,要及时地去医院检查,千万不要拖延。
喉癌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喉癌因病变部位及癌瘤性质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症状。
(1)咽喉部症状:①咽喉部异物感,紧束感,或吞咽不适等,此为喉癌的早期症状之,尤其是声门上区癌的首发症状,易被忽视。病情发展可出现吞咽疼痛或咽干阻挡感。②声音嘶哑,初起仅有发音疲倦,继则逐渐加重,出现嘶哑及失音,伴有口咽干燥,此为1/2声门区癌肿的首发症状。进行性音哑为真声带癌;间歇性哑系假声带癌。声门上区癌瘤早期无音哑,仅为咽部异物感,当累及声带及声门时才出现音哑。
(2)咳嗽咯血:多为刺激性干咳,痰不多,都由肿瘤刺激所致;当瘤体坏死,分泌物增加时则痰多或痰中带血。癌瘤发生在声门上部时,可出现咯血。若会厌受累破坏,可出现吞咽时剧烈呛咳。
(3)呼吸困难:由于瘤体逐渐增大,气道日渐狭窄或阻塞,导致进行性吸气性呼吸困难。尤以声门下区癌为早见。
(4)肺部感染:由于癌组织坏死脱落及分泌物增多而流入肺部,或食物的误咽而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严重的肺部感染,可危及生命。
(5)颈部肿块:喉外癌和声门上癌部淋巴结转移较早,晚期可侵犯甲状软骨或颈部软组织,出现颈前肿块,喉结增宽。部分声门区及声门下区晚期癌也可出现颈部转移之淋巴结。若颈上中部及胸锁乳突肌前缘深层淋巴结肿大,则可能为癌瘤己向喉外转移。
肾癌的临床表现
1.血尿
为最常见的症状。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间隙性、无痛性肉眼血尿为肾癌的特点。大多数病例血尿是因肿瘤侵入肾盂、肾盏而引起。
2.腰痛
侧腹部隐痛,以持续性钝痛为主,为肿瘤长大后肾包膜张力增加或侵犯周围组织而造成。当肿瘤侵犯神经或腰椎可造成严重疼痛。
3.腰部或上腹部肿块
约有10%的患者腰部或上腹部可触及肿块,在消瘦患者或肿瘤位于肾下极时,体检常可查到。有时可为惟一的体征,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若肿块固定,表示肾周围有浸润,预后不佳。
4.肾外表现
发热,为肾癌常见的肾外表现之一,约有30%的患者出现低热,少数患者可为高热。(2)贫血 约1/3患者出现贫血,可由失血引起,亦可能与肿瘤毒素或大量肾组织破坏抑制了造血等因素有关。另外,约15%肾癌患者可出现可逆性肝功能失常,有10%~15%的患者出现肾性高血压,有少量患者出现红细胞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高钙血症等。
大肠类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
(1)根治性手术 目前惟一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局限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80%~100%。
(2)姑息性手术 如果为进展期肿瘤,以姑息治疗为目的,采用细胞减灭手术可以降低肿瘤负荷、减轻与激素分泌相关的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细胞毒性药物
常用化疗药物有链脲霉素、5-Fu、阿霉素和氮烯唑胺等。 常用联合方案有链脲霉素加5-Fu、链脲霉素加阿霉素等。
3.生物治疗
生物治疗主要包括干扰素(IFN)和生长抑素(SST)类似物(奥曲肽)。SST类似物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副作用较小。研究证明,长效奥曲肽可使大部分患者的肿瘤相关症状得以控制,降低血清肿瘤标记物,延长患者的肿瘤无进展期的生存时间。
4.局部治疗
神经内分泌瘤肝转移病灶的血管丰富,用颗粒样物质或细胞毒性制剂栓塞肝动脉,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5.放疗
肿瘤脑转移和(或)骨转移引起疼痛的姑息治疗常采用放射治疗。
与大肠癌相关的大肠恶性肿瘤有哪些
大肠平滑肌肉瘤: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仅出现一般的消化系统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等,当肿瘤侵犯黏膜层时可出现血便或黏液血便,当肿瘤生长过大时可出现排便困难或肠道梗阻。
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认为至少80%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历时大约5年以上,平均10~15年。
大肠类癌:本病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多呈局部性浸润性生长而少有转移。
大肠恶性淋巴瘤包括原发于肠道的结外型淋巴瘤及其他部位的恶性淋巴瘤在病程中累及胃肠道的继发性病变,原发者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常因延误诊治而预后不良。
肾癌的临床表现
肾癌患者的主诉和临床表现多变,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肾位置隐蔽,与外界主要的联系是尿,因此血尿是发现肾癌最常见的病状,但血尿的出现必须在肿瘤侵入肾盂后方有可能,因此已不是早期病状,多年来,把血尿,疼痛和肿块称为肾癌的“三联征”,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已具有1个~2个病状,三联征俱全者占10%左右,很少有可能治愈。
1、血尿:血尿常为无痛性间歇发作肉眼可见全程血尿,间歇期随病变发展而缩短,肾癌出血多时可能伴肾绞痛,常因血块通过输尿管引起,肾癌血尿的血块可能因通过输尿管形成条状,血尿的程度与肾癌体积大小无关,肾癌有时可表现为持久的镜下血尿。
2、腰痛:腰痛为肾癌另一常见症状,多数为钝痛,局限在腰部,疼痛常因肿块增长充胀肾包膜引起,血块通过输尿管亦可引起腰痛已如前述,肿瘤侵犯周围脏器和腰肌时疼痛较重且为持续性。
3、肿块:肿块亦为常见症状,大约1/3~1/4肾癌患者就诊时可发现肿大的肾脏,肾脏位置较隐蔽,肾癌在达到相当大体积以前肿块很难发现,一般腹部摸到肿块已是晚期症状。
4、疼痛:疼痛约见于50%的病例,亦是晚期症状,系肾包膜或肾盂为逐渐长大的肿瘤所牵扯,或由于肿瘤侵犯压迫腹后壁结缔组织,肌肉,腰椎或腰神经所致的患侧腰部持久性疼痛。
5、其他症状: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刚发觉时已转移,有乏力,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贫血,咳嗽和咳血等肺部症状,另外,肾腺癌的作用是由肿瘤内分泌活动而引起的,包括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低血压,高钙血症,发热综合症,虽然这些全身性,中毒性和内分泌的作用是非特殊性的,但约30%的病人首先有许多混合的表现,因而是有价值的线索,这种发现考虑为肿瘤的系统作用。
胃癌的临床表现
胃癌的发生还与一些慢性的胃部疾病相关,例如慢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异形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手术后残胃、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这些常见的胃部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导致癌变,形成胃癌。
胃癌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的高,这与人们对胃癌的临床症状表现认识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于胃癌的常见症状,我们要做到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做到在早期,甚至于癌变时期就将其发现,提高治愈的可能性。
胃癌的常见症状
在胃癌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食欲不振,导致体重减轻,呈逐渐消瘦状态,还会在进食后出现饱胀嗳气、厌恶肉食等,这些都是胃癌比较常见的症状。但也有1/3的患者胃癌不会出现明显的消化不良反应。
约1/3患者出现胃部闷胀、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伴有泛酸。胃痛疼痛部位以心窝部为主,有时仅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较典型的疼痛是痛而无规律,进食也不缓解。
部分患者表现为泛酸、烧心、恶心、呕吐、嗳气或黑大便等症状。其他症状有腹泻、便秘、低热、水肿、全身衰竭。癌肿破溃,或引起胃壁穿孔时,可出现大出血、腹膜炎等并发症。
恶心呕吐是因为大部分胃部肿瘤位于幽门窦部,故幽门梗阻症状颇为多见。不典型的早期梗阻可引起食后膨胀感,轻度恶心、反胃等,典型的机械性幽门梗阻则引起胃扩张呕吐。
早期胃癌即会出现上消化道出现的现象,胃癌并发症表现常表现为大便呈柏油样。晚期胃癌出血量会增大,若合并有幽门梗阻时,常在呕吐物中混杂咖啡色或黯红色的血液。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反应。
我们经过专家的讲解,也稍微明白胃癌的这些临床表现了,一旦出现类似的症状,我们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一定要做到早点发现,早点治疗,提高胃癌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命。当然我们患者也要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来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