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胰腺癌临床表现取决于癌的部位、病程早晚、有无转移以及邻近器官累及的情况。其临床特点是整个病程短、病情发展快和迅速恶化。最多见的是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虽然有自觉痛,但并不是所有病人都有压痛,如果有压痛则和自觉痛的部位是一致的。
1.腹痛
疼痛是胰腺癌的主要症状,不管癌位于胰腺头部或体尾部均有疼痛。除中腹或左上腹、右上腹部疼痛外,少数病例主诉为左右下腹、脐周或全腹痛,甚至有睾丸痛,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当癌累及内脏包膜、腹膜或腹膜后组织时,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
2.黄疸
黄疸是胰腺癌,特别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黄疸属于梗阻性,伴有小便深黄及陶土样大便,是由于胆总管下端受侵犯或被压所致。黄疸为进行性,虽可以有轻微波动,但不可能完全消退。黄疸的暂时减轻,在早期与壶腹周围的炎症消退有关,晚期则由于侵入胆总管下端的肿瘤溃烂腐脱,壶腹肿瘤所产生的黄疸比较容易出现波动。胰体尾癌在波及胰头时才出现黄疸。有些胰腺癌病人晚期出现黄疸是由于肝转移所致。约1/4的病人合并顽固性的皮肤瘙痒,往往为进行性。
3.消化道症状
最多见的为食欲不振,其次有恶心、呕吐,可有腹泻或便秘甚至黑便,腹泻常常为脂肪泻。食欲不振和胆总管下端及胰腺导管被肿瘤阻塞,胆汁和胰液不能进入十二指肠有关。胰腺的梗阻性慢性胰腺炎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也必然会影响食欲。少数病人出现梗阻性呕吐。约10%病人有严重便秘。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而致腹泻:脂肪泻为晚期的表现,但较罕见。胰腺癌也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脾静脉或门静脉因肿瘤侵犯而栓塞,继发门静脉高压症,也偶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4.消瘦、乏力
胰腺癌和其他癌不同,常在初期即有消瘦、乏力。
5.腹部包块
胰腺深在,于后腹部难摸到,腹部包块系癌肿本身发展的结果,位于病变所在处,如已摸到肿块,多属进行期或晚期。慢性胰腺炎也可摸到包块,与胰腺癌不易鉴别。
6.症状性糖尿病
少数病人起病的最初表现为糖尿病的症状,即在胰腺癌的主要症状如腹痛、黄疸等出现以前,先患糖尿病,以至伴随的消瘦和体重下降被误为是糖尿病的表现,而不去考虑胰腺癌:也可表现为长期患糖尿病的病人近来病情加重,或原来长期能控制病情的治疗措施变为无效,说明有可能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胰腺癌。
7.血栓性静脉炎
晚期胰腺癌患者出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或动脉血栓形成。
8.精神症状
部分胰腺癌患者可表现焦虑、急躁、抑郁、个性改变等精神症状。
9.腹水
一般出现在胰腺癌的晚期,多为癌的腹膜浸润、扩散所致。腹水可能为血性或浆液性,晚期恶病质的低蛋白血症也可引起腹水。
10.其他
此外,患者常诉发热、明显乏力。可有高热甚至有寒战等类似胆管炎的症状,故易与胆石症、胆管炎相混淆。当然有胆道梗阻合并感染时,亦可有寒战、高热。部分患者尚可有小关节红、肿、痛、热、关节周围皮下脂肪坏死及原因不明的睾丸痛等。锁骨上、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也可因胰腺癌转移而肿大发硬。
胰腺肿瘤症状是什么样的
胰腺良性肿瘤中比较常见的有胰岛细胞瘤,胰岛细胞瘤会因胰岛素分泌过多而引起低血糖症。 胰腺囊肿是胰腺良性肿瘤中的一种,当囊肿比较小的时候,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当囊肿增大,压迫周围器官的时候,也会出现腹痛,甚至是恶心,呕吐,黄疸,这样的一些症状。 胰腺恶性肿瘤就是胰腺癌,胰腺癌的临床表现也会有上腹部的疼痛,以及有时候体查可以摸到一个上腹部的肿块,还有黄疸,梗阻性黄疸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症状。 还有一些就是消化道的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患者出现消瘦、乏力等等这样的一些消化道的临床症状。
胰腺炎和胰腺癌的诊断区别
胰腺炎和胰腺癌区别你了解吗?胰腺炎和胰腺癌区别是怎样的?胰腺炎和胰腺癌区别在这里为你解答。
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是临床上常见的棘手问题。本文综述这两种疾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基因诊断等的异同,以期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1. 临床表现胰腺癌患者早期出现的临床症状均无特异性,易与上腹部的其他脏器如胃十二指肠、肝胆等器官的疾病相混淆。胰腺癌的症状取决于肿瘤所在的位置和大小,主要包括非特异的消化道症状、消瘦和黄疸。
慢性胰腺炎初期表现为相对无症状期与发作期交替出现,晚期主要表现为胰腺功能不全。腹痛为最主要的症状,可伴有发热、黄疸、消化不良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的表现。少数患者的病情以隐匿性慢性炎症方式进展,临床上可不发生腹痛。
因此,虽然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与其疗效和预后关系密切,但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早期诊断或与慢性胰腺炎进行鉴别诊断,都存在很大困难。
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
对于很多的男性朋友来说,生活当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前列腺癌的出现。因为大家并没有重视前列腺癌初期症状,于是一旦大家发现这种疾病,就已经到了中晚期。那么,前列腺癌都有哪些特殊症状呢?来看一下吧!
1.排尿障碍
80%的前列腺癌患者由癌灶引起进行性排尿困难、尿流变细或尿流偏歪,或尿流分叉、尿程延长、尿频、尿急、尿痛、尿意不尽感等,严重时尿滴沥及发生尿潴留。血尿患者只占3%。
2.疼痛
腰骶部、臀部、髋部疼痛,及骨盆、坐骨神经痛常见,且疼痛剧烈难忍。可能由于癌灶转移至骨,或侵犯神经,或肾积水、肾脏炎症所致。约31%的患者发生疼痛。
3.转移症状
前列腺癌除发生于前列腺被膜之内造成局部症状外,最重要的是它还转移到全身其他部位,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常见的转移部位为淋巴结、骨及内脏。前列腺癌的分化愈差,淋巴结转移率愈高。有1/3~2/3的患者在初次就医时就已有淋巴结转移,首先侵犯闭孔、髂内、髂总淋巴循环,向上扩展至腰旁淋巴结,可引起相应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及下肢肿胀。血行转移多见于骨、内脏及脑。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发现,对于前列腺癌这种疾病来说,如果大家可以在身体出现一些不适的时候,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就可以避免这种疾病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影响。所以大家在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胰腺癌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近年来,胰腺癌已经成为危害社会和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之一,它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为了减少胰腺癌的发病率,我们人类应该掌握有关胰腺癌的临床症状:
常于疾病晚期方能对胰腺癌确诊。常见的临床特征有体重减轻、轻、腹痛和黄疸。体重减轻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症状,通常是渐进性的,在确认胰腺癌数月前即开始发生。65%~80%的病人有腹痛,常于夜间更为严重。平卧位和坐位可使疼痛加重。疼痛常常模糊不清,难以言明,这种情况往往延误诊断。
黄疸是第三位最常见的症状,许多病人出现较晚。黄疸通常是进行性加重的,但也有呈自然波动状态的。对邻近总胆管的小的胰腺癌的病人,黄疸可为唯一的临床表现。因此,对这种难以解释的黄疸应仔细评估。往往这类肿瘤较易于切除。黄疸常伴有上臂、小腿和腹部的烦人的瘙痒,特别在夜间加重。瘙痒与皮肤胆盐潴留有关。因为皮肤中胆盐水平与瘙痒程度的关系比血清胆红素的水平更加密切。还有另外的说法,即胆盐促进了周围细胞中蛋白酶的释放,而这些蛋白酶可以引起瘙痒,然而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主诉瘙痒。偶尔可能见到瘙痒出现在临床上黄疸发生之前。尽管无痛性黄疸仍被错误宣布为胰腺癌病人的特有症状,但实际上有这种表现的病人仅是一种例外。
胰腺癌的非特异性体征和症状包括厌食,上行性胆管炎,以及排便习惯的改变(便秘,腹泻,吸收不良,胃胀气,或肠胀气)。糖尿病可伴随发作。由于胃、幽门或十二指肠直接受到侵害,或是由于胃功能的紊乱,可并发胃排空障碍的症状。通常与肺癌相关的转移性的血栓性静脉炎(Trousseau体征)也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体征。中年人可出现忧郁症、疑虑病和癔病,一般认为是由胰腺癌引起。在胰腺癌病人中偶尔也可见以抑郁症状为主的精神症状。
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
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
(1) 如果前列腺的肿瘤局部进行性增大,压迫其包绕的前列腺部尿道,可出现排尿障碍,表现为进行性排尿困难(尿流变细、尿流偏歪、尿流分叉或尿程延长)、尿频、尿急、尿痛、尿意不尽感等,严重时尿滴沥及发生尿潴留。这些症状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症状相似,容易误诊和漏诊,延误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2) 对于晚期进展期前列腺癌,可出现疲劳、体重减轻、全身疼痛等症状。由于疼痛严重影响了饮食、睡眠和精神,经长期折磨,全身状况日渐虚弱,消瘦乏力,进行性贫血,最终全身衰竭出现恶病质。
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3) 当前列腺癌转移到骨时,可引起转移部位骨痛。骨转移的常见部位包括脊柱、髋骨、肋骨和肩胛骨,约60%的晚期患者发生骨痛,常见于腰部、骶部、臀部、髋部骨盆。骨痛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患者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而某些患者则表现为间歇性疼痛。骨痛可局限于身体的某一特定部位,也可表现为身体不同部位游走性疼痛;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骨痛可能会有变化,对休息和活动的反应也不同。如果因为肿瘤侵犯使骨质明显变脆,很可能会发生病理性骨折。某些部位是关节炎的常见部位,如膝关节和肩关节,在这些部位出现的疼痛并不一定是前列腺癌转移所致,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前列腺癌转移。
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4) 有1/2至2/3的患者在初次就医时就已有淋巴结转移,多发生在髂内、髂外、腹膜后、腹股沟、纵膈、锁骨上等部位。如果前列腺癌转移到邻近区域淋巴结,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少数情况下,淋巴结广泛转移,淋巴结肿大明显,压迫血管,阻塞下肢淋巴回流时,会出现下肢和阴囊肿胀的症状。
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5) 伴有脊柱转移的晚期前列腺癌,如果脊柱骨折或者肿瘤侵犯脊髓,可导致神经压迫,进而引起瘫痪,需要立即去医院急诊治疗。
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6) 如果前列腺癌侵犯膀胱底部或者盆腔淋巴结广泛转移,会出现单侧或双侧输尿管(将尿液从肾脏引流到膀胱的通道)梗阻。输尿管梗阻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少尿(双侧输尿管梗阻时则出现无尿)、腰背痛、恶心、呕吐,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发热。
常见消化系统癌症
癌症,也可以被称为恶性肿瘤,是生长在我们身体中的定时炸弹。肿瘤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是良性肿瘤,另外一种是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在临床医学中通常会用到的是保守治疗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它们的生长速度非常的缓慢,同时,一般情况下也不会给病人的身体带来过多的影响,恶性肿瘤则不同,首先,这种肿瘤生长的速度非常快,因为病人身体中的癌细胞是不会死亡的,癌细胞不具备有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所以,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都非常的迅速,当癌细胞扩展到病人身体的各个重要器官以后,那么癌症病人的生命也就走进了终结。
胰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这是一种典型的消化系统癌症,病症主要发生在胰腺的头步,和普通的癌症相互比较而言,胰腺癌的病灶相对来所比较隐蔽,所以这种癌症往往不太容易被发现,胰腺癌的早起临床表现并不是非常的明显,主要就死表现为腹痛,所以早起的胰腺癌也会因此而被误诊为普通的胃病,因此而延误了治疗的时间。中期、晚期的胰腺癌,其具体的临床表现就已经比较明显了,病人的身体会渐渐消瘦,出现黄疸。
夏廷毅教授表示,胰腺癌的治疗,通常采用的是手术切除病灶的方式,同时也会配合放疗的方式进行治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杀死病人身体中癌细胞的作用。
胰腺癌的症状是怎样的 胰腺癌切除率低的原因
胰腺位于腹膜后,位置深,在胰腺癌早期常无特异的临床表现。 所以患者在发现胰腺癌的时候,一般都是晚期了。
胰腺癌的周围有血管,有神经,一旦发现在晚期的话,手术难度是很高的,很难手术切除,这就是胰腺癌手术切除率比较低的主要原因。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乳腺肿块
乳腺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症状,约90%的患者是以该症状前来就诊的。随着肿瘤知识的普及,防癌普查的开展,这一比例或许还会增加。若乳腺出现肿块,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了解。
(1)部位:乳腺以乳头为中心,做一十字交叉,可将乳腺分为内上,外上,内下,外下及中央(乳晕部)5个区。而乳腺癌以外上多见,其次是内上。内下、外下较少见。
(2)数目:乳腺癌以单侧乳腺的单发肿块为多见,单侧多发肿块及原发双侧乳腺癌临床上并不多见。但随着肿瘤防治水平的提高,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一侧乳腺癌术后,对侧乳腺发生第二个原发癌肿的机会将增多。
(3)大小:早期乳腺癌的肿块一般较小,有时与小叶增生或一些良性病变不易区分。但即使很小的肿块有时也会累及乳腺悬韧带,而引起局部皮肤的凹陷或乳头回缩等症状,较易早期发现。以往因医疗保健水平较差,来就诊时,肿块往往较大。随着乳腺自我检查的普及和普查工作的开展,临床上早期乳腺癌有所增多。
(4)形态和边界:乳腺癌绝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边界欠清。有的可呈扁平状,表面不光滑,有结节感。但需注意的是,肿块越小,上述症状越不明显,而且少数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可因浸润较轻,呈膨胀性生长,表现为光滑、活动、边界清楚,与良性肿瘤不易区别。
乳腺癌细胞
(6)活动度:肿块较小时,活动度较大,但这种活动是肿块与其周围组织一起活动,纤维腺瘤活动度不同。若肿瘤侵犯胸大肌筋膜,则活动度减弱;肿瘤进一部累及胸大肌,则活动消失。让患者双手叉腰挺胸使胸肌收缩,可见两侧乳腺明显不对称。晚期乳腺癌可侵及胸壁,则完全固定,肿瘤周围淋巴结受侵,皮肤水肿可以呈橘皮状,称“橘皮症”,肿瘤周围皮下出现结节称“卫星结节”。
在乳腺良性肿瘤中,表现为乳腺肿块的也不少见,其中最常见的是乳腺纤维腺瘤。该病以年轻女性多见,40岁以上发病率低。肿瘤常为实性、质韧、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触摸有滑动感,一般无皮肤粘连,亦不引起乳头回缩。导管内乳头状瘤,肿块常很小,不易扪及。稍大者可在乳晕周围扪及小结节,临床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乳腺小叶增生很少形成清晰的肿块,而以局部乳腺组织增厚为主,质地较韧,无包膜感,在月经来潮前常有胀痛。
有些仅表现为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并无明显肿块,无清楚边界,大多数被诊断为“乳腺增生”。但仔细检查增厚区较局限,同时伴有少许皮肤粘连时应引起注意,可以作乳房摄片。
乳腺疼痛
乳腺疼痛虽可见于多种乳腺疾病,但疼痛并不是乳腺肿瘤的常见症状,不论良性或恶性乳腺肿瘤通常总是无痛的。有研究显示,绝经后女性出现乳腺疼痛并伴有腺体增厚者,乳腺癌检出率将增高。当然,肿瘤伴有炎症时可以有胀痛或压痛。晚期肿瘤若侵及神经或腋淋巴结肿大压迫或侵犯臂丛神经时可有肩部胀痛。
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乳头溢液主要见于妊娠和哺乳期女性。病理性乳头溢液是指非生理状态下的乳腺导管泌液。通常所说的即指后者。乳头溢液可因多种乳腺疾病而引起,也较易为患者注意,是临床上约10%的患者前来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种乳腺疾病的症状中,其发生率仅次于乳腺肿块和乳腺疼痛。
(1)乳头溢液按其物理性状可分为:血性、血清样、浆液性、水样、脓性、乳汁样等。其中浆液性、水样和乳汁样溢液较为常见,血性溢液只占溢液病例的10%。病变位于大导管时,溢液多呈血性;位于较小导管时,可为淡血性或浆液性;如血液在导管内停留过久,可呈暗褐色;导管内有炎症合并感染时,可混有脓汁,液化坏死组织可呈水样、乳汁样或棕色液;乳腺导管扩张症液体常为浆液性。血性溢液大多由良性病变引起,有少数乳腺癌亦可呈血性。生理性乳头溢液多为双侧性,其溢液常呈乳汁样或水样。
(2)乳头溢液的病因主要分为:乳外因素和乳内因素。
乳腺癌患者有5%~10%有乳头溢液,但以乳头溢液为唯一症状仅1%。溢液常为单管性,性状可以多种多样,如血性,浆液性,水样或无色。乳腺癌原发于大导管者或形态属导管内癌者合并乳头溢液较多见,如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乳头湿疹样癌等均可以有乳头溢液。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数人认为乳腺癌甚少伴发乳头溢液,而且即使出现溢液都几乎在出现肿块之后或同时出现,不伴肿块者甚少考虑为癌。但近来研究表明,乳头溢液是某些乳腺癌,特别是导管内癌较早期的临床表现,而且在未形成明显肿块之前即可单独存在。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较多发生乳头溢液的疾病,占全部乳头溢液病变的首位,其中又以乳晕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可单发或多发,年龄分布在18~80岁不等,主要30~50岁多见。肿瘤直径0.3~3.0cm不等,平均1.0cm,大于3.0cm常为恶性可能。溢液性质多为血性或浆液性,其他少见。一般认为发生于大导管的乳头状瘤多为单发,甚少癌变,而中小导管者则常为多发,可见癌变。两者为同类病变,只是发生部位、生长过程不同而已。
囊性增生病虽非钟瘤,但是乳腺组织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多见于40岁左右,绝经后少见。其中,囊肿、乳管上皮增生、乳头状瘤三种病理改变是其溢液的基础。性质多为浆液性,本病合并溢液只占5%。
乳头改变
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直至完全缩入乳晕下,看不见乳头。有时整个乳房抬高,两侧乳头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乳腺癌患者若有乳头异常改变,通常表现为乳头糜烂或乳头回缩。
(1)乳头糜烂:有一种乳腺Paget病的典型表现,常伴瘙痒,约2/3患者可伴有乳晕或乳房其他部位的肿块。起始,只有乳头脱屑或乳头小裂隙。乳头脱屑常伴有少量分泌物并结痂,揭去痂皮可见鲜红糜烂面,经久不愈。当整个乳头受累后,可进一部侵及周围组织,随着病变的进展,乳头可因之而整个消失。部分患者也可先出现乳腺肿块,而后出现乳头病变。
(2)乳头回缩:当肿瘤侵及乳头或乳晕下区时,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可因此而缩短,牵拉乳头,使其凹陷,偏向,甚至完全缩入乳晕后方。此时,患侧乳头常较健侧高。可能出现在早期乳腺癌,但有时也是晚期体征,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生长部位。当肿瘤在乳头下或附近时,早期即可出现;若肿瘤位于乳腺深部组织中,距乳头较远时,出现这一体征通常已是晚期。当然,乳头回缩,凹陷并非均是恶性病变,部分可因先天发育不良造成或慢性炎症引起,此时,乳头可用手指牵出,非固定。
皮肤改变
乳腺癌侵犯腺体与皮肤之间的韧带使之萎缩,可出现皮肤凹陷,这也是早期乳腺癌症状表现。若乳腺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造成皮肤水肿,毛囊处凹陷,皮肤呈桔皮样改变,这已是晚期乳腺癌的症状表现。
此外,雌激素是乳腺肿瘤发病的先决条件之一。乳腺癌的发病期从18至70岁不等,年龄多在30至60岁之间,生育期、更年期是女性乳腺癌的高发阶段,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超过10年以上的妇女应密切监测,有条件的应进行基因筛查。广州爱康国宾体检专家提醒,由于乳房体积小,暴露在雌激素下作用面积也小,因此乳房偏小的人士相对不易得此病,但也不乏这样的病例,只有丰满的人才会得乳腺癌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此,广州爱康国宾推出乳腺癌检测包,通过触听、乳腺彩超、B超等体检项目来检测乳房。
乳腺肿瘤引起皮肤的改变,与肿瘤的部位、深浅和侵犯程度有关,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乳腺癌
乳腺癌图册
(1)皮肤粘连:乳腺位于深浅两筋膜之间,浅筋膜的浅层与皮肤相连,深层附于胸大肌浅面。浅筋膜在乳腺组织内形成小叶间隔,即乳房悬韧带。当肿瘤侵及这些韧带时,可使之收缩,变短,牵拉皮肤形成凹陷,状如酒窝,故称“酒窝症”。当肿瘤较小时,可引起极轻微的皮肤粘连,不易察觉。此时,需在较好的采光条件下,轻托患乳,使其表面张力增大,在移动乳房时多可见肿瘤表面皮肤有轻微牵拉、凹陷等现象。如有此症状者应警惕乳腺癌可能,良性肿瘤很少有此症状。
(2)皮肤浅表静脉曲张:肿瘤体积较大或生长较快时,可使其表面皮肤变得菲薄,其下浅表血管,静脉常可曲张。在液晶热图和红外线扫描时更为清晰,常见于乳腺巨纤维腺瘤和分叶状囊肉瘤。在急性炎症期、妊娠期、哺乳期的肿瘤也常有浅表静脉曲张。
(3)皮肤发红:急、慢性乳腺炎时,乳腺皮肤可有红肿。但在乳腺癌中,主要见于炎性乳腺癌。由于其皮下淋巴管全为癌栓所占可引起癌性淋巴管炎,此时皮肤颜色淡红到深红,开始比较局限,不久扩展至大部分乳房皮肤,同时伴皮肤水肿、增厚、皮肤温度升高等。
(4)皮肤水肿:由于乳腺皮下淋巴管被肿瘤细胞阻塞或乳腺中央区被肿瘤细胞浸润,使乳腺淋巴管回流受阻,淋巴管内淋巴液积聚,皮肤变厚,毛囊口扩大、深陷而显示“橘皮样改变”(医学上叫做“橘皮症”)。在肥胖,下垂的乳房常见其外下方有轻度皮肤水肿,如双侧对称,乃因局部循环障碍所致;如为单侧,则要慎重,提防癌瘤可能。
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直接侵犯皮肤引起溃疡,若合并细菌感染,气味难闻。癌细胞若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可在主病灶的周围皮肤形成散在的硬质结节,即“皮肤卫星结节”。
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腺癌逐步发展,可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其中,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同侧腋窝淋巴结。淋巴结常由小逐步增大,淋巴结数目由少逐步增多,起初,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推动,最后相互融合,固定。肿大的淋巴结如果侵犯、压迫腋静脉常可使同侧上肢水肿;如侵及臂丛神经时引起肩部酸痛。检查腋窝淋巴结时,应使患侧上肢尽量放松,这样才可扪及腋顶。若能触及肿大淋巴结尚需注意淋巴结的数目、大小、质地、活动度及其表面情况,以和炎症、结核相鉴别。
如果乳房内未及肿块,而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第一症状而来就诊的比较少,当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是转移癌时,除仔细检查其淋巴引流区外,尚要排除肺和消化道的肿瘤。若病理提示是转移性腺癌,要注意“隐匿性乳腺癌”可能。此时,多未能发现乳房病灶,钼靶摄片或许有助于诊断。淋巴结行激素受体测定,若阳性,即使各项检查都未能发现乳房内病灶,仍然要考虑乳腺来源的肿瘤。
乳腺癌可向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还可通过前胸壁和内乳淋巴网的相互交通,向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约5%左右。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甚至对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乳晕异常
炎性乳腺癌时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颜色由淡红到深红,开始时比较局限,不久即扩大到大部分乳腺皮肤,同时伴有皮肤水肿。皮肤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升高。
早期症状
1、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虽然在乳房部尚未能够触摸到明确的肿块,但常有局部不适感,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有时会感到一侧乳房轻度疼痛不适,或一侧肩背部发沉、酸胀不适,甚至牵及该侧的上臂。
2、早期乳房内可触及蚕豆大小的肿块,较硬,可活动。一般无明显疼痛,少数有阵发性隐痛、钝痛或刺痛。
3、乳腺外形改变:可见肿块处皮肤隆起,有的局部皮肤呈橘皮状,甚至水肿、变色、湿疹样改变等。
4、乳头近中央伴有乳头回缩。乳房皮肤有轻度的凹陷(医学上叫做“酒窝症”),乳头糜烂、乳头不对称,或乳房的皮肤有增厚变粗、毛孔增大现象(医学上叫做“橘皮症”)。
5、乳头溢液:对溢液呈血性、浆液血性时应特别注意作进一步检查。
6、区域淋巴结肿大,以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最多见。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已属晚期。
7、结块和肿胀感。乳腺癌的主要症状是乳房内肿块,常发生在乳晕周围,质地较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活动度较差 。
晚期症状
1. 乳腺癌发生的部位:乳腺以乳头为中心,做一十字交叉,可将乳腺分为内上,外上,内下,外下及中央(乳晕部)5个区。而乳腺癌以外上多见,其次是内上。内下、外下较少见。
2. 乳腺肿块症状数目:乳腺癌以单侧乳腺的单发肿块为多见,单侧多发肿块及原发双侧乳腺癌临床上并不多见。但随着肿瘤防治水平的提高,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一侧乳腺癌术后,对侧乳腺发生第二个原发癌肿的机会将增多。
3. 乳腺肿块形态和边界:乳腺癌的晚期症状有的可呈扁平状,表面不光滑,有结节感。但需注意的是,肿块越小,上述症状越不明显,而且少数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可因浸润较轻,呈膨胀性生长,表现为光滑、活动、边界清楚,与良性肿瘤不易区别。
4. 腋淋巴结肿大:作为乳腺癌首发症状少见(除非隐匿型乳腺癌)。大多提示乳腺癌病程进展,需排除上肢、肩背、胸部其他恶性肿瘤转移所致。病理检查可助确诊。
5. 乳腺癌硬度:乳腺癌肿块质地较硬,但富于细胞的髓样癌可稍软,个别也可呈囊性,如囊性乳头状癌。少数肿块周围,有较多脂肪组织包裹触诊时有柔韧感。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腹痛
疼痛是胰腺癌的主要症状,不管癌位于胰腺头部或体尾部均有疼痛。除中腹或左上腹、右上腹部疼痛外,少数病例主诉为左右下腹、脐周或全腹痛,甚至有睾丸痛,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当癌累及内脏包膜、腹膜或腹膜后组织时,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
2.黄疸
黄疸是胰腺癌,特别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黄疸属于梗阻性,伴有小便深黄及陶土样大便,是由于胆总管下端受侵犯或被压所致。黄疸为进行性,虽可以有轻微波动,但不可能完全消退。黄疸的暂时减轻,在早期与壶腹周围的炎症消退有关,晚期则由于侵入胆总管下端的肿瘤溃烂腐脱,壶腹肿瘤所产生的黄疸比较容易出现波动。胰体尾癌在波及胰头时才出现黄疸。有些胰腺癌病人晚期出现黄疸是由于肝转移所致。约1/4的病人合并顽固性的皮肤瘙痒,往往为进行性。
3.消化道症状
最多见的为食欲不振,其次有恶心、呕吐,可有腹泻或便秘甚至黑便,腹泻常常为脂肪泻。食欲不振和胆总管下端及胰腺导管被肿瘤阻塞,胆汁和胰液不能进入十二指肠有关。胰腺的梗阻性慢性胰腺炎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也必然会影响食欲。少数病人出现梗阻性呕吐。约10%病人有严重便秘。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而致腹泻:脂肪泻为晚期的表现,但较罕见。胰腺癌也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脾静脉或门静脉因肿瘤侵犯而栓塞,继发门静脉高压症,也偶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4.消瘦、乏力
胰腺癌和其他癌不同,常在初期即有消瘦、乏力。
5.腹部包块
胰腺深在,于后腹部难摸到,腹部包块系癌肿本身发展的结果,位于病变所在处,如已摸到肿块,多属进行期或晚期。慢性胰腺炎也可摸到包块,与胰腺癌不易鉴别。
6.症状性糖尿病
少数病人起病的最初表现为糖尿病的症状,即在胰腺癌的主要症状如腹痛、黄疸等出现以前,先患糖尿病,以至伴随的消瘦和体重下降被误为是糖尿病的表现,而不去考虑胰腺癌:也可表现为长期患糖尿病的病人近来病情加重,或原来长期能控制病情的治疗措施变为无效,说明有可能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胰腺癌。
7.血栓性静脉炎
晚期胰腺癌患者出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或动脉血栓形成。
8.精神症状
部分胰腺癌患者可表现焦虑、急躁、抑郁、个性改变等精神症状。
9.腹水
一般出现在胰腺癌的晚期,多为癌的腹膜浸润、扩散所致。腹水可能为血性或浆液性,晚期恶病质的低蛋白血症也可引起腹水。
10.其他
此外,患者常诉发热、明显乏力。可有高热甚至有寒战等类似胆管炎的症状,故易与胆石症、胆管炎相混淆。当然有胆道梗阻合并感染时,亦可有寒战、高热。部分患者尚可有小关节红、肿、痛、热、关节周围皮下脂肪坏死及原因不明的睾丸痛等。锁骨上、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也可因胰腺癌转移而肿大发硬。
专家详解胰腺癌的诊断
专家指出胰腺癌的诊断是特别重要的,在临床上有无数因为诊断不及时而失去生命的患者。那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诊断,以及诊断上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此加以了解。
专家详解胰腺癌的诊断要注意什么
胰腺癌的诊断方法较多,但是一定要正规,否则会引起误诊。目前大多数胰腺癌的诊断是依赖其临床表现腹痛、黄疸、体重下降、腹块等、腹部B超或CT及血清CA19-9测定等检查。
如CT检查结果不典型或正常,但仍有可疑者,可进一步通过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内腔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皮胰腺肿物穿刺活检FNA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分期上由于TNM分期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临床上较少应用。
因此,临床上胰腺癌病人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可手术切除的胰腺癌、局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的胰腺癌和已发生远处转移的胰腺癌。胰腺癌的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经常被人们忽视或者进行错误的治疗。以腹痛、上腹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胰腺癌,须与慢性胃部疾病、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炎、Vater壶服部癌等鉴别。胰腺癌患者病情发展快,全身影响大,短期内患者明显消瘦,辅助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大多可鉴别。必要时行PTC、ERCP、FNA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
首先,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低。哪些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目前尚不明确。胰腺癌也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和肿瘤标志物,影像学特征亦不典型。胰腺癌I期患者仅占2。3%~7%。随之而来的是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低,80%以上的胰腺癌病人确诊时只能行探查或姑息性手术,能根治者仅占5%~30%。此外,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鉴别困难。术后复发转移早、发生率高。单一放疗或化疗的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极差。
三点共识
21世纪国际学术界对肿瘤临床治疗有三点共识:(1)应当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2)实施个体化治疗;(3)推行标准化治疗。
我国胰腺癌每年新增病例约为5万~6万,各个单位的诊断与治疗缺乏统一标准,使结果缺乏可比性。应在国内建立多中心的胰腺癌协作体系,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流程,统一的评估体系,使胰腺癌的研究进入规范化的轨道。
早诊是关键
应将胰腺癌早期诊断推向亚健康人群开展普查。如用PCR扩增法,可快速检出75%~93%的突变,敏感性达100%;95%胰腺癌患者可检出端粒酶活性,而胰腺炎患者中仅少量可检出,正常人的胰腺则不能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