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的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
第一,抗增生作用。这是干扰素能用于治疗多种肿瘤的原因。
第二,抗病毒作用。当我们的机体感染病毒时,体内会产生大量的干扰素。
第三,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是天然免疫的一部分,但干扰素也参与多种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如增强感染的肝细胞表达被T淋巴细胞识别的蛋白质,帮助T细胞识别病毒感染的细胞等。
第四,抗纤维化作用。这是为什么干扰素治疗的病人肝纤维化会明显好转。
第五,干扰素还有抗新血管增生、促进细胞凋亡等多种功能。但在治疗慢性乙肝方面,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抗纤维化作用可能是主要的。
干扰素是什么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7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成人注射(2~5) X 106单位干扰素后,3小时血清中干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小时达高位,48小时基本消失.
目前可供临床选用的干扰素种类很多.例如国产重组 IFN-α1型和IFN-α2型,进口的干扰能(IFN-α2b),罗扰素( IFN-α2a),惠福仁(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及组合干扰素等等.各种亚型的干扰素-α(含α1或α2或α2a或α2b)疗效近似;干扰素-β(IFNβ)也有相似效果,但它在肌肉组织中易被灭活.干扰素-β制剂进入血液后,稳定性差,确切疗效尚在观察中,但可作为干扰素- α的替代制剂.当前国内对干扰素-α各亚型制剂的活用较佳剂量为(3~5)X106单位/日,连续用1 周后改为隔日或每周3次,肌内注射,疗程3~6月.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干扰素的副作用是什么
干扰素作为抗病毒与抗肿瘤药物,目前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注射干扰素带给患者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病毒和肿瘤细胞是临床上难以对付的“敌人”,干扰素作为抗病毒与抗肿瘤药物,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在治疗的同时,注射干扰素带给患者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大约有20%的人因忍受不了副作用,而中途放弃治疗。
张大妈近来总是浑身无力,吃饭也不香,去医院通过一系列的检查,确诊为乙型肝炎。她不知听谁说得了肝炎就得用干扰素,认为这是目前治疗肝炎最好的药物,所以大夫开的保肝药她一概拒绝。
是药三分毒,这个道理恐怕谁都清楚,干扰素也不例外。
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目前临床用于各种病毒感染(尤其是乙型和丙型肝炎)性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病等的治疗。
由于干扰素的治疗量和中毒量很接近,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很容易引发不良反应,虽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大。
一般不良反应
干扰素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综合征。表现有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肉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与给药途径和用药剂量无关,多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出现,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流感样综合征可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加而在体内产生耐受性或消失。
严重不良反应
精神、神经症状患者用药后可出现疲劳、乏力,嗜唾、情感淡漠、易激惹、癫痫发作,抑郁(有的人甚至有自杀倾向)等。
内分泌、代谢紊乱长期用药者易发生甲状腺功能障碍;另外还可引起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甘油三酯升高、尿糖升高,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
造血系统改变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通常发生在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再用药,白细胞可恢复正常。长期应用干扰素可引起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肝、肾损害干扰素诱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可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这时患者病情恶化,化验血清转氨酶、γ球蛋白水平升高,自身抗体阳性。干扰素还能诱发和加重胆汁性肝硬化。干扰素引起的较常见的肾损害是蛋白尿。
心血管毒性作用应用干扰素可引起心律失常、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病,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休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听觉和视觉功能障碍干扰素可引起视网膜损害,尤其是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有人出现听力损害,主要为耳鸣和听力丧失。
皮肤黏膜反应有些患者在用药4个月后出现轻、中度脱发。另外,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还有发生弥漫性红斑、荨麻疹、口唇疱疹等,极个别患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其他表现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另外,干扰素可损害免疫系统而导致胰岛B细胞损伤,引发1型糖尿病或诱发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报道说,患者应用干扰素后出现眼睑水肿,并伴有发热、肝功能损害、血细胞减少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最终死于出血性休克。还有人在使用干扰素后引起溶血性贫血。局部缺血性结肠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肝功能衰竭等。
干扰素虽然是当代生物技术药品中基础和临床研究最为广泛的生物激活素,但其副作用则有损于健康。所以,能否使用干扰素,还得听从医嘱。
干扰素治疗丙肝副作用
丙肝的治疗关键在于抗病毒,市面上丙肝的抗病毒药物很多,常见的就是干扰素类,临床实验证明,干扰素治疗丙肝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并不能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丙肝病毒,而且还有一定副作用,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干扰素治疗丙肝副作用有哪些。
一、发热。丙肝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时,往往会出现高热现象,一般在很快见效才会退烧。
二、感染。丙肝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治疗往往会出现乏力、肝区疼痛、食欲不佳等症状,这将对患者的正常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骨髓抑制。丙肝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治疗往往会导致患者体内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四、神经系统的症状。丙肝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治疗还容易出现焦虑、失眠、兴奋、失眠等丙肝的临床表现。
从以上可以看出,丙肝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的,这将对患者的康复带来阻力,同时一些副作用的出现,还容易对患者的健康造成的威胁。所以丙肝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该注意到正规的肝病医院接受全面的检查,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药物进行治疗,以便早日康复。
干扰素对乙肝抗病毒治疗效果如何
乙型肝炎治疗困难,治疗后很容易被发生复发,所以乙肝患者的治疗常引起麻烦,许多乙肝患者,听从医生的安排,注射干扰素,或者核苷类药物,他不知道如何治疗的效果,下面我们请肝病医生回答我们的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影响是好还是不好?
干扰素能够使肝细胞表面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的活力,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能够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且抗病毒效果优于核苷类药物,因此临床上使用干扰素治疗乙肝是非常广泛的,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有哪些副作用?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效果如何?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有一定的抑制病毒的作用,但是不能有效的杀死病毒,因此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需要的时间非常长,治疗效果不理想,停药后还易造成病毒复发,使用核苷类药物配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往往至少需要治疗一年以上,干扰素价格昂贵,很多患者都难以承受。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有哪些副作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乙肝抗病毒治疗中干扰素是副作用最大的,另外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有很多局限条件,很多患者自身是不建议使用干扰素治疗的。干扰素不适合母婴传播的乙肝患者,不利于肥胖型的患者抗病毒治疗,不利于饮酒的患者治疗,不利男性患者,因此使用干扰素要根据自身实际病情。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使用干扰素三个月以上,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严重的脱发,另外注射干扰素后,很多患者都会出现发热,恶心,头疼,乏力等不适反应,干扰素会诱导甲亢,精神抑郁,因此有家族精神病史的患者不可以使用,干扰素还有肾毒性,长期使用会诱发尿毒症,因此干扰素治疗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
总之,虽然说干扰素对患者的治疗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都是暂时的现象,长时间使用的话,患者最终会吃到苦头的,所以不建议患者采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就算要使用,也要万分小心,以免出现不好的情况。
干扰素种类
7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2] 的能力低下,在应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成人注射(2~5) X 106单位干扰素后,3小时血清中干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小时达高位,48小时基本消失。目前可供临床选用的干扰素种类很多。例如国产重组 IFN-α1型和IFN-α2型,进口的干扰能(IFN-α2b)、罗扰素( IFN-α2a)、惠福仁(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及组合干扰素等等。各种亚型的干扰素-α(含α1或α2或α2a或α2b)疗效近似;干扰素-β(IFNβ)也有相似效果,但它在肌肉组织中易被灭活。干扰素-β制剂进入血液后,稳定性差,确切疗效尚在观察中,但可作为干扰素- α的替代制剂。当前国内对干扰素-α各亚型制剂的活用较佳剂量为(3~5)X106单位/日,连续用1 周后改为隔日或每周3次,肌内注射,疗程3~6月。
普通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分子小、作用时间短,一般情况下,普通干扰素注射12小时后基本完全排出体外,因而需要多次注射,普通干扰素的注射方法可以为隔一天注射一针或是一周注射三针。对于普通干扰素的价位,普通干扰素价格比较低,300万剂量的普通干扰素价格一般在50-80元不等。
长效干扰素
相对于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半衰期长,长效干扰素的半衰期长达40小时,可以在乙肝患者体内持续作用168个小时,因而,长效干扰素一周只需要注射一次,使用比较方便,而且提高了干扰素治疗的安全性。至于长效干扰素的价格是多少?长效干扰素价格相对较贵,长效干扰素的价格一般在1200-1500元之间。
干扰素治乙肝的副作用
下面以长效干扰素派罗欣为例,详细介绍干扰素常见的不良反应。
第一,感冒样症状(发生率:70%~80%)
发烧症状通常在注射第1针后的24小时内出现发烧症状,体温可达38℃~39℃;1周后打第2针时已有所减轻:再过1周打第3针时发烧症状已经减轻或者消失了。如果存在发热症状,可对症治疗,服用解热镇痛药即可。全身肌肉酸痛打第1针后的24小时内出现全身肌肉酸痛症状,直到第3针后症状减轻。可服用止痛片来缓解不适。
临床上将“发热症状”和“全身肌肉酸痛”共同称为感冒样症状。产生感冒样症状的原因,医学研究人员认为是干扰素调动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参与对乙肝病毒的“战斗”,身体反应激烈所致。
第二,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发生率:70%~80%)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通常在第3针后所做的血常规检查中可发现。患者大多数无自觉症状,少数人会出现牙龈出血、头晕、乏力等症状。针对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医生会给予升白细胞药物和升血小板药物。严重者可用促白细胞生长的药物。
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还不明,专家分析可能与使用干扰素后血液成分在主要脏器和外周血中分布不一有关。有一个现象也许可以证明这一假设。因为其他原因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症者,其发生细菌感染的概率比常人要大,而使用干扰素导致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者,治疗期间很少发生细菌性感染,说明这些患者体内白细胞总数可能没有减少。
第三,稀疏性脱发(发生率:20%~30%)
使用长效干扰素1个月到半年期间,患者会有稀疏性脱发现象。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脱发现象可慢慢减少,并且有新生头发逐渐长出。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脱发现象,且不需治疗,停药后头发就可重新长出。顾及个人形象者,可以戴假发来度过这段治疗期。
警惕治疗中的两个疑惑
1.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ALT升高
在治疗过程的早期,丙氨酸转氨酶(ALT)在原有基础上不降反升,可视为干扰素提高人体免疫力,个体免疫功能增强的表现,这种情况下,乙肝病毒被清除得更好,这时不用做什么处理。不过,极个别人如果同时出现黄疸,则需停1~2针进一步观察。
2.部分患者治疗结束后反而ALT升高
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视为长效干扰素在体内作用力的延续,它继续激发人体免疫系统。通常不用做处理ALT会恢复。
但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则应区别对待。患者本身有脂肪肝或者合并感染了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也会导致ALT升高。对症处理后,ALT也可恢复正常。
不良反应多为何还要用干扰素?
乙肝抗病毒治疗分三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是达到HBV DNA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第二个阶段是使代表病毒复制活跃程度的e抗原出现血清转换(相当于e抗原转阴,e抗体出现),当出现e抗原血清转换后,意味着可以考虑停药了:第三个阶段是表面抗原(HBsAg)转阴。
在抗病毒药物中,长效干扰素e抗原血清转换率最高(40%左右),停药后复发率低,且有5%左右的表面抗原转阴的概率,这是目前抗病毒药物中比例最高的。如果医生选择了适应症准确的患者使用长效干扰素,那么更容易达到第二甚至第三阶段目标。
由于长效干扰素在治疗效果上有突出表现,相对于其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可逆转的不良反应,其治疗收益显然更大,所以患者应该坚持下去。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增强心脏功能
黄芪具有强心作用,可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输出量增加,对中毒或疲劳衰竭及心脏的作用更为明显。此外,对于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黄芪还可以通过增强免疫功能而抑制病毒性心肌炎,并增强心肌细胞产生干扰素及促诱生干扰素作用。
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这种药物对身体的伤害是有很大的,并且如果长期使用的话,是会出现很多后遗症现象的,比如说头疼,口干,浑身无力,食欲不振等方面的症状,都是在使用干扰素过后引起的一些现象。
而针对自己的丙肝疾病做治疗的时候如果开始发现这样的现象话,那么就要及时的换药来治疗,治疗丙肝疾病的时候主要是采用抗病毒的药物来缓解自己的症状,同时自己还需要从饮食方面来进行改善。
治疗这种疾病的时候可以选择食用清淡的食物,并且在治疗的期间一定要避免自己会出现饮酒的坏习惯,这样的习惯是会导致自己丙肝疾病加重的现象发生,因为丙肝疾病的因素都跟饮酒有关系。
注意事项:而治疗丙肝疾病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药物来做治疗,期间需要检查自己的肝功能,如果发现肝功能没有什么异常现象的话,那么影响就不是很大,可以采用中药来治疗。
干扰素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体内特殊的白细胞,它是机体抵御感染入侵因子的第一道防线。这些入侵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当体内白细胞数量或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某一水平时(小于1500/mm’或 750/mm3)就是所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长效干扰素比每周三次的干扰素更容易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虽然出现严重感染等并发症不常见,采取手段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者在出现后想办法逆转它还是很重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非洲裔美国人比白人常见。
目标是不影响干扰素治疗的前提下预防或扭转中性粒细胞减少。一种逆转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方法是干扰素减量,但是这样的话使用亚治疗剂量干扰索会影响病毒清除率。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商品名惠尔血 (5lpastim) (重组人体白细胞生成素)——安进公司制造,能增加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
重组人体白细胞生成素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和骨痛。目前正在进行重组人体白细胞生成素治疗干扰索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进一步研究。培非格司亭(Pedllgmstim)(neMlasM)是聚乙二醇化的长效重组人体白细胞生成素,不需要频繁给药。
现在还没有发表的关于培非格司亭(neulas阳)用于干扰索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肝炎患者的研究,但每两周只需要注射一次药物还是一个受欢迎的优点。
干扰素的副作用
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8℃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可以给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 也可以睡前注射干扰素或者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
2.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减少;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使用后数小时至数日。使用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使用,白细胞可迅速恢复。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长期应用极少见的人可出现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如果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50×109/L,应该减少剂量,一至二周后复查如血细胞恢复,药物剂量也可复原。如中性粒细胞≤0.75×109 /L,血小板≤30×109 /L,应该停药。
3.精神异常:可以表现为压抑、妄想症、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应用干扰素之前要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也要密切加以观察。抗压抑药物可以缓解此类不良反应,但对症状严重者,应该及时停药。
4.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5.皮肤反应:使用超过4个月者部分人可有轻、中度脱发,一般停药后可有恢复,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 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6.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7.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糖尿,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甘油三酯含量,但对胆固醇无影响。女性患者17b雌二醇、黄体激素的减低和延迟 ,会使月经周期延长,停药后可恢复。
8.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甚至未应用干扰素时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有人换用不同的基因型制剂,减少干扰素抗体的产生,而提高干扰素疗效。
9.干扰素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甲状腺抗体、抗核抗体和抗胰岛素抗体。多数情况下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者亢进、糖尿病、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症等,严重者要停药。
此外,尚可对心血管、骨髓系统的影响和对生长的抑制等,都应该作出相应的对症处理,甚至停药。
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
1、精神神经症状临床最为严重且占比率最高的特殊丙肝干扰素副作用,以精神抑郁为主,占用药者的8.5%~8.9%不等。其中 20%~30%为轻度抑郁,8.5%需精神专科治疗或中止用药。此类丙肝干扰素副作用还有精神错乱、记忆力减退、幻听、幻视、躁狂甚至自杀倾向等。日本调查,仅在 1999年3月因用干扰素而抑郁自杀者即达15人之多。
丙肝病人神经症状复杂多样,如感觉异常、神经性肌萎缩、末梢神经炎、运动神经痛等。1998年英国报告有一老年女性,应用干扰素3天后诱发了左侧外展神经麻痹、复视和步态不稳,停药及应用肾上腺糖皮质素治疗方愈。
2、用药一周内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流感样表现,如发烧、畏寒、身痛、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较轻时可不予治疗,只须适当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一般10日左右症状便可消失。症状重者则须服用些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这是丙肝干扰素常见的副作用。
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
对于丙肝大家或许都很熟悉,但是对于丙肝干扰素了解的人就不多了,为了帮助大家了解丙肝干扰素,下文为大家介绍了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希望会对大家认识丙肝干扰素有所帮助。
1、精神神经症状临床最为严重且占比率最高的特殊丙肝干扰素副作用,以精神抑郁为主,占用药者的8.5%~8.9%不等。其中 20%~30%为轻度抑郁,8.5%需精神专科治疗或中止用药。此类丙肝干扰素副作用还有精神错乱、记忆力减退、幻听、幻视、躁狂甚至自杀倾向等。日本调查,仅在 1999年3月因用干扰素而抑郁自杀者即达15人之多。
丙肝病人神经症状复杂多样,如感觉异常、神经性肌萎缩、末梢神经炎、运动神经痛等。1998年英国报告有一老年女性,应用干扰素3天后诱发了左侧外展神经麻痹、复视和步态不稳,停药及应用肾上腺糖皮质素治疗方愈。
2、用药一周内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流感样表现,如发烧、畏寒、身痛、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较轻时可不予治疗,只须适当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一般10日左右症状便可消失。症状重者则须服用些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这是丙肝干扰素常见的副作用。
3、用药1个月后有的病人会出现消化道症状,皮肤过敏样症状或精神症状,如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眩晕、嗜睡或失眠,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等精神症状。所以一般消化道反应较轻者,经2-4周可自行缓解,重者则宜服用促消化药。皮肤过敏者反应一般一周左右可自行消退。失眠者可服用镇静剂,精神症状较重时则应减药,或停用丙肝干扰素。
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对于丙肝干扰素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了吧,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很多,希望丙肝患者都能够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