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按摩治疗胃炎的具体手法
自我按摩治疗胃炎的具体手法
胃炎自疗保健法要按反射区――太阳神经丛、肾上腺(消炎)、胃、十二指肠、胰脏、肝胆、胸部淋巴腺、上身淋巴腺、泌尿系统。
胃炎自疗保健法加强按摩部位:
肾上腺、十二指肠、胰脏、肝胆。
1.太阳神经丛:位于双脚脚底二三趾脚掌骨关节下方,肾脏上方,用手触摸时有一凹陷的感觉。按摩方向是由下往上下扣按摩。
2.肾上腺:在太阳神丛下方的最深处,肾脏上方,用手触摸时有一小洞向下陷的感觉,肾上腺是脚底最深凹处,是一个比较难找的反射区。按摩时是找到凹陷的地方时,一压一放的方式按摩。
3.胃:在双脚大脚趾下方第一骨头下方的凹陷处。请注意左脚按摩方向是由外往内,右脚按摩方向是由内往外。
4.胰脏:在双脚脚底内侧胃的下方,触摸时有微凸颗粒的感觉。请注意左脚按摩方向是由外往内,右脚按摩方向是由内往外。
5.十二指肠:位于双脚脚底内侧胰脏下方与膀胱反射区上方,用手触摸时会有凹陷的感觉。请注意左脚按摩方向是由内往外,右脚按摩方向是由外往内。
6.肝胆:位右脚脚底一半上方与三四趾脚掌关节下方是肝反射区。另用手触摸时有一长条凹陷的沟是胆的反射区。按摩方向是由下往下方向按摩。
7.胸部淋巴腺:是淋巴腺总开关,位于双脚脚背大拇趾与食趾之间凹陷处。按摩方向是由外侧往脚后跟方向推。淋巴腺中的淋巴液在人体中负责血管与血管连系,也能在肠内吸脂肪和运送脂肪的工作,淋巴球更能吞噬细菌,增强抵抗力。
8.上身淋巴腺:位脚背双脚内侧,踝关节上方,用手触摸时有一凹陷的感觉。按摩时要从外侧往内侧方向推。
中医按摩治疗骨质疏松
按摩治疗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特定的部位,运用各种手法技巧,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可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按摩治疗骨质疏松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手法的"外力",在患者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作功,这种功是医生根据具体的病情,运用各种手法技巧,所作的有用功;这种功也可转换成各种"能",并深透于体内,改变其有关的系统内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这种"能"可作为"信息"的载体,向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传入信号,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骨质疏松症多发于老年人,其原因有肾虚精亏,脾胃虚弱,后天失养,或外邪侵袭。多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外邪乘虚而入、痹阻经脉,以致寒湿凝滞、痰瘀阻络为标。
中医按摩治疗骨质疏松时可通过手法调节肝肾等脏腑功能,使其恢复正常,亦可达到疏筋通络、祛风散寒除湿、滑利关节、强筋健骨生髓的作用。所以中医按摩可以治疗骨质疏松症,既可治标又可治本。
严重早泄自我治疗
1。自我保健穴位按摩治疗早泄方法:点按两侧三阴交,轮流进行,按时做收腹提肛动作。每日1~2次,每次30~40分钟。
2。坐式穴位按摩治疗早泄方法:患者取坐式,闭目放松,取上星、百会、通天、肩井、中府、神门、劳宫等,手法采用点、按、揉、拿、振颤等手法,每次30~40分钟。
3。仰卧式穴位按摩治疗早泄方法:患者取仰卧式,闭目,全身放松。取穴为中脘、气海、关元、中极、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涌泉。采取点按、点揉、搓拿、点切等手法。每次30~40分钟,每周5次,坚持1个月为1疗程。
4。俯卧式穴位按摩治疗早泄方法:患者取俯卧式,腰带松开,闭目,全身放松。取穴为心俞、肝俞、肾俞、命门、阳关、环跳、昆仑、委中。手法应用点、按、揉搓、拍打、振颤等手法。每日治疗30~40分钟,每周5次,坚持治疗1个月。
慢性胃炎按摩能治愈吗 胃热型胃炎按摩手法
症状表现:胃部嘈杂不时,时有烧灼感,吞酸或呕吐,吐酸苦黄水,口干且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按摩手法:
1.患者仰卧,两下肢微屈曲,按摩者坐其侧,以一手四指掌侧置患者季肋下不容,承满穴处,另一手四指掌侧置于背部阳纲,意舍穴处,两手同时向腋中线处合摩,背部用力较季肋下为大,使患者背部有酸胀感及温热感,反复操作5-10分钟。
2.患者俯卧,两手握掌置于锁骨下,按摩者站其头部前方,以两手拇指分置脊柱两侧大杼穴平高处,向下经肺俞,心俞,膈俞穴止,反复推动3-5分钟,注意推动时皮肤不应使有褶皱,两拇指用力须均匀缓慢,以皮肤微红发热为度,在穴位处可配合指揉法。
慢性胃炎按摩手法 食滞型胃炎按摩手法
症状表现:胸腹满闷,嗳腐吞酸,或恶心,腹痛,饮食无味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舌苔厚腻。
按摩方法:
1.患者直坐,按摩者站其侧,以一手掌心置于患者胸骨璇玑穴处,另一手掌心置于背部上方大椎穴处和背部下方至阳穴处止,胸背前后应同时摩动,用力要均匀而有节律,反复操作3-5分钟。
2.患者仰卧,按摩者坐或站其头部前方,两手拇指对置于患者胸骨下鸠尾穴处,其余四指分置腹部两侧,自上向下经上脘,中脘,下脘至水分穴止,反复推动3-5分钟,注意推动时主要为两拇指用力,两手四指仅起扶定腹部作用,用力应均匀一致,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使患者局部有紧压及微闷胀感。
3.患者仰卧或直坐,前臂伸直,按摩者坐其侧,以一手拇指掌侧置患者左手腕掌侧大陵穴处,其余四指置于腕背侧阳池穴处,自上向下揉动,经内,外劳宫穴至中指指端止,反复操作1-2分钟,患者局部当有温热及轻松感,再以拇指,食指分别置于前臂屈侧内关及伸侧外关穴处,对过合按3-5分钟,局部当有酸胀感。
中医足底按摩的具体手法
中医足底按摩操作手法
1、触摸法:是最先用的一种手法。通过触摸来察觉施按摩手法的部位的组织结构的状况。同时也可以先察看患者对手法的心理反应。
2、揉捏法:是将肌肉及皮肤毛发捏在手中,用双手交替作扭曲活动。
3、运推法:是一种不扭曲的揉捏法,只在皮肤表层捏。
4、轻抚法:以手掌面或用指尖在表皮滑动。
5、摩搓法:用掌心或一个手指或几个手指指端摩搓,使皮肤及深层产生位移。
6、推压法:用指尖或手掌垂直加压于治疗部位,这是摩搓法的补充手法。
7、颤动法:也是一种压椎法。它是用手掌或指尖不断地重复进行的有节奏的颤动,产生深透的机械性波动传达至患者体内。
8、叩击法:其特点是用手指、掌根或掌心捶击反射区,最常用的是以手掌的尺侧缘叩击,施术时手指分开,自然微屈,又称斩剁法。
足底按摩的具体手法
1、按摩自己身体的排泄系统应该是用从上到下的顺序,具体就是从肾脏—输尿管—膀胱,这样轻轻的按摩5分钟左右即可。
2、按压自己足部的大拇指约60秒,之后在横向的按摩每只脚的五个脚趾头,用时大约1分钟就可以。
3、横着来回的反复按摩脚底和脚趾的交界处,大约进行两分钟就可以了。
4、 之后再横着方向的按摩斜方肌和肺部反射区位置,然后从下往上的方向按摩支气管反射区,这两项活动共进行2分钟。
5、然后再按摩甲状腺与食道反射区方法是由下向上进行1分钟。
6、 对于左脚心脏、脾脏,右脚肝脏、胆囊等部位进行点压按摩,中医提醒一定要认识清楚足底按摩穴位图哦,这些反射区按摩共1分钟就可以。
7、围着脚部的肾脏反射区对于腹腔神经丛进行转圈按摩1分钟。
8、 对于胃、胰、十二指肠等反射区按摩的方向是从上往下移动,保持按摩2分钟。
9、对于小肠反射区的按摩方式主要也是进行点压的方式从上倒下按摩,维持一分钟即可。
中医脚底按摩的具体手法
1、触摸法:是最先用的一种手法。通过触摸来察觉施按摩手法的部位的组织结构的状况。同时也可以先察看患者对手法的心理反应。
2、揉捏法:是将肌肉及皮肤毛发捏在手中,用双手交替作扭曲活动。
3、运推法:是一种不扭曲的揉捏法,只在皮肤表层捏。
4、轻抚法:以手掌面或用指尖在表皮滑动。
5、摩搓法:用掌心或一个手指或几个手指指端摩搓,使皮肤及深层产生位移。
6、推压法:用指尖或手掌垂直加压于治疗部位,这是摩搓法的补充手法。
7、颤动法:也是一种压椎法。它是用手掌或指尖不断地重复进行的有节奏的颤动,产生深透的机械性波动传达至患者体内。
8、叩击法:其特点是用手指、掌根或掌心捶击反射区,最常用的是以手掌的尺侧缘叩击,施术时手指分开,自然微屈,又称斩剁法。
胃胀气怎么办快速排气
1.按摩治疗胃胀气
按揉太白穴
取穴部位:该穴位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操作手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太白穴,坚持2-4分钟,当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按摩该穴位适用于脾气虚弱所致的胃胀气。
按揉足三里穴
取穴部位: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
操作手法:用拇指按揉足三里的同时,向上方使劲儿,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能调节脾胃功能,按摩该穴位能缓解胃胀气的症状。
2.艾熏解治胃胀气
艾熏部位:足三里穴,方位同上。
操作手法:将干艾叶点燃熏灼(间隔1~2厘米)该穴位,每次约5分钟,每日1或2次,连熏3~5天。
功效:艾熏足三里,能调理脾胃气胀,脾胃不和之症,适用于胃胀气大的症状。
3.运动治疗胃胀气
胃胀气,主要是因为胃部肌肉收缩的力量不足(即胃动力不足)所致,通过运动如快步行走、做体操、收腹,促进肠胃蠕动速度,有助于胃胀气的缓解。
4.饮食治疗胃胀气
鸡肫皮煎酒曲
材料:鸡肫皮30克,生酒曲15克。
做法:可用鸡肫皮、生酒曲入锅共煎饮服。每日早晚各1次,连饮数天。
功效:酒曲散胃中之气,所以该食疗方用于缓解胃胀气的症状。
头皮按摩的具体手法
(1)两手五指微屈,用十指指端从额前发际开始,沿头部正中按揉头皮至枕后发际,然后按摩头顶两侧头皮,直至整个头部,每次需5分钟左右,按揉头皮时要有重坠感。
(2)用双手拇指按揉头顶的百会穴,两侧太阳穴,枕部的风池、天柱穴,每穴按揉10次,每次约3分钟。
(3)两手抓满头皮,轻轻用力向上提拉,直至全部头皮都提拉遍,切忌用力过度。
(4)用两手手指摩擦头皮,如洗头状,直至整个头部,每次约2~3分钟。
(5)双手四指并拢,轻轻拍打头部,约需1~2分钟。据研究,按摩头皮可刺激头皮的神经末梢,调节头部的神经功能,松弛头部神经的紧张状态,促进头皮和脑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头发的生长和黑色素的形成,调节头皮的分泌功能。如能坚持按摩,对白发、脱发、头发干燥枯黄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