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加糖会影响到药效吗
中药加糖会影响到药效吗
中医指出,食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围,凡是舌苔厚腻者,或腹胀中满、湿热内阻的人不宜吃蔗糖。如果在服用化湿理气的中药时加糖,反而会对疾病雪上加霜。还有一些寒性中药也不适合加糖,糖属温性,会降低中药的疗效。
其实,想要中药不苦,有另外的方法。控制汤药口服时的温度,就可以轻松地减轻中药的苦味。研究表明,汤药温度在36.2℃左右口服,其苦味就会减轻。所以,我们在服用汤药的时候,最好将熬好的中药放在一边静置几分钟,等到药液温度降至温热、不烫嘴的时候饮用,因为这个时候苦味最轻,也更容易下口。
另外,中医认为,煎中药要用专用的器皿,最好用砂锅、砂罐,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受热均匀,保温性好,忌用铝、铁、铜等器皿。
加糖一定要慎重
当家长们看见孩子哭闹不喝“苦药”时,就想到了加糖。其实,在每个方剂中,组成的药物皆有“酸、苦、甘、辛、咸”的不同,药性也有“寒、热、温、凉”的差异。而糖类也具有一定的药性及疗效,例如,糖具有润肺和中、补脾缓肝的功效,可用来治疗肺燥咳嗽、口干舌燥、胃痛的病证,因此中医也把糖类作为一味中药。
老中医提醒,如果是“快病”,偶尔少量加些糖没有关系,如果是胖、痰湿体质的孩子就要注意了。长期服用会影响消化功能,引发腹胀、消化不良等疾病。
关于中药使用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1、不能用于急救
古代一 些用于抢救危重病人的良方,如“独参汤”、“参附汤”、“四逆汤”等。现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现代医学元素,制成了疗效更好,更迅速的中药制剂。因此,用之得当,中药也能治疗急性病。
误区2、可以长期服用
有很多中药,容易产生蓄积中毒等 不良反应,如龙胆泻肝丸,若长期服用可致肾损伤。因此不可过分的服用,要按照一定的剂量,并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服用,否则百害而无一利。
误区3、任意加大剂量
虽然中成药对身体一般无危害,但是有的中成药里面含有一定的毒性,若服用时不严格要求剂量,后果不堪设想,即使药品中不含毒性成分,也不可随意服用。如更衣丸,其成分是芦荟和朱砂,适量服用可以镇静促眠,但是若要过量服用容易适得其反。
误区4、煮沸或用沸水冲服
生活中有很多人早已养成了把药煮沸后在服用的习惯,其实这样是非常不利的,大多数中成药都需温水送服,沸水不但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而且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中容易也被挥发掉,或是分解变质。
误区5、苦味中成药加糖
良药苦口利于病,苦味本身也有治疗的作用,加糖后的中成药不仅会影响药效还危害健康。如某些健胃药,是用来促进消化液分泌的,加糖后会降低它的刺激作用,药物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可与糖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
药物服用也是有讲究的,得当与不得当也许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带来的后果或许是千差万别的。
加糖会影响对牛奶吸收
加糖会影响对牛奶的吸收,原因在于糖在人体中分解形成酸,会与牛奶中的钙中和。经证明,用高渗牛奶喂养的幼畜,其胃的排空时间延长、体重下降、死亡率增加。有资料报道,用10%葡萄糖水喂新生儿,其胃排空时间延长、食管返流,并引起高渗性腹泻。若长期用高渗液喂养婴幼儿,体重增长缓慢、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和出血性肠炎。因此,无论是成人还是婴儿,喝牛奶时都不要加入过多的糖。
牛奶不能用微波炉热
直接把袋装奶放进微波炉加热,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包装材料上没有注明“可用微波炉加热”的字样,就不适宜直接放入微波炉中加热。必须先将牛奶倒入微波炉专用的容器内,再用微波炉加热。在100℃以下,一般的塑料不会产生问题,建议用100℃以下的开水烫温奶袋,使牛奶温热。
牛奶不能与以下的水果一起吃:
1 .牛奶和韭菜或菠菜不能一起吃
牛奶与含草酸多的韭菜混合食用,就会影响钙的吸收。
2.牛奶和果汁不能一起吃
牛奶中的蛋白质80%以上为酪蛋白,如在酸性情况下,酪蛋白易凝集,易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因此在食用牛奶或乳制品后建议不要马上食用水果。
3.橘子与牛奶不能一起吃
在喝牛奶前后1小时左右,不宜吃橘子。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一旦与橘子中的果酸相遇,就会发生凝固,从而影响牛奶的消化与吸收,在这个时间段里也不宜进食其他酸性水果。
4.牛奶与巧克力
牛奶含有丰富蛋白质和钙,而巧克力含有草酸,两者同食会结合成不溶性草酸钙,极大影响钙的吸收。甚至出现头发干枯、腹泻、生长缓慢等现象。
5.牛奶与药
人喜欢用牛奶代替白开水服药,其实,牛奶会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由于牛奶容易在药物的表面形成一个覆盖膜,使奶中的钙、镁等矿物质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非水溶性物质,从而影响药效的释放及吸收。因此,在服药前后1小时也不要喝奶。
6.牛奶与茶
喝牛奶时,不应同时饮用茶水,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会阻碍牛奶中钙离子的吸收。
喝中药可以放冰糖吗
1、喝中药可以放冰糖吗
因为中药加糖以后,将会降低药物的疗效、改变药性。因此,不少中成药制作的冲剂并不都是甜味的。俗话说:“良药苦口”,意思就是某些药物虽然苦味很重,但也必须吃下而且不能加糖,以保持药性和药效。中医在诊病用药时运用“辩证论治”的方法,将疾病分寒、热、虚、实症,热病用凉药,寒病用热药。从中医观点来看,糖也是一味药。白糖由于凉性,可以去“火”;红糖由于暖性,可以祛寒。民间流传的药方中,用白糖煮茶水用以祛火;用红糖煮生姜、葱头水用以祛寒、治感冒等等。所以凉性药物可加白糖,热性药物可加红糖,不会影响药效,如果随便加糖则可能影响药效。有些药物虽然较苦,但苦味起着一定药理作用。
2、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2.1、疾病在胃部以下(如肝病、肾病等),一般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疾病在胃以上(如心、肺、胸膈等处),最好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药与进食都应该间隔1小时左右。
2.2、服用温度:一般情况下宜温服,就是煎好的中药液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服用。解表、祛寒和活血通脉的汤药应趁热服下;治疗热性病的清热解毒药和止吐类药,则应待药液冷却后服用。
羊奶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羊奶不宜和药一起吃
有的人喜欢用羊奶来代替白开水服药,但其实羊奶中的钙、镁等矿物质很容易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非水溶性物质,会影响到药效的释放和吸收,也会影响到羊奶的营养吸收。在服药前后1小时都不要饮用羊奶为好。
萝卜根须长白毛能吃吗 吃萝卜的注意事项
1.不宜多食:萝卜的性质寒凉,是不可以多食的一种蔬菜,尤其是对于体质偏寒的人群来说,可能会加重身体内的寒气,从而引起身体的不适。
2.服中药人群不宜食:萝卜是一种具有下气和消滞作用的食物,对于正在服用中药药物的人群来说不宜吃,是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的,而同时,这一点也符合脾虚的人群,该类人群也不宜食,可能会造成身体不适。
绿豆汤有解药的功效吗
其实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作用不大,对于一般的药物是没有影响的。
绿豆汤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服用西药期间,喝绿豆汤是不会影响到药物的疗效的,如果服药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或中药也不会影响到药物的疗效,但若是服用滋补、补益类以及辛温解表类的中成药时,最好不要同时喝绿豆汤,以免影响到药物的疗效。
喝中药加糖有副作用
前一个多月,我脸色比较差,体内上火了,去医院看了中医,那医生给我开了些中药,让我回家煮水喝。回家后,煮好了把药水倒出来喝的时候,实在是太苦了,喝不下去,后来就加了些糖进去才没有那么难喝。三天后去复查,跟医生说了喝中药加糖的事,后来中医告诉我喝中药加糖会有副作用的,现在我跟大家一起说说吧!
1多吃糖会帮助身体内产生更多的热气,特别是具有腹胀中满、湿热停滞、舌苔厚腻等症状的病人,吃中药一定不要加糖。
2白糖属于凉性的、红糖属于温性的,加入寒凉药剂都会减弱药性,特别影响药效,这样会达不到治疗效果的。
3中药化学成分比较复杂,糖类尤其红糖,含有较多的铁、钙等元素,中药中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会危害身体健康的。
宝宝喝中药可以打疫苗吗
1、宝宝喝中药可以打疫苗吗
宝宝在打疫苗的钱一个礼拜是不能生病打针吃药的,不然会影响疫苗的药效可能还会加重宝宝的病情,最起码要等一个星期以后才能打疫苗的,去防疫站打疫苗之前医生都会先问有没有吃药等等的。
2、宝宝多大可以喝中药
只要是在专业中医儿科医师的辩证指导下开方用药或指导中成药的适用,无论孩子多大,只要孩子肯接受,就可以服用中药。
儿童常用的中药剂型,主要有汤剂、冲剂、丸剂、成药(颗粒、口服液)、膏滋等,根据孩子的病情轻重以及服药的难易程度,医师和家长可以商量看哪一种剂型最适合自家孩子,以防药难喂,不仅浪费药材,而且影响疗效,错过了最好的治疗。
小儿药物使用要得到重视,从安全角度出发,不提倡家长自行到药店为孩子买药,孩子生病还是上医院系统诊治为妥。
3、宝宝喝中药能加糖吗
加糖分热证、寒证:
3.1、小便黄、面赤、身热、便秘等症状的患儿多为热证,药物中最好不加糖。
3.2、患有寒证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加适量红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3.3、由于红糖味甘易生湿,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腻的湿热患儿更不能加。
吃中药期间可以吃醋吗 吃中药时要注意什么
有些人吃中药汤剂怕苦,经常加糖调味。其实,吃中药不能滥加糖,糖会抑制某些中药的效果,干扰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在人体内的吸收。有些健胃药就是靠其苦味刺激消化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另外,中药的化学成分很复杂,其中的蛋白质、鞣质等成分能与糖,特别是含铁、钙等元素和其他杂质较多的红糖起化学反应,使药剂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沉淀,这样不但会影响药效,还可能危害健康。
病人在服用中药期间除应遵医嘱外,特别注意的是还必须要戒烟酒。因为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烟焦油、放射性物质等直接致癌物质及其他有毒成分。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被脏腑组织不同程度地吸收、残留。在服中药期间,病人机体功能低下,如再吸烟,有可能影响肺呼吸功能。
酒含甲醇、乙醇等物质,进入体内易促成湿热内蕴,伤及肝胆,妨碍疏泄,不利于药物疏注全身,药效也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