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的唠叨真的会有教育效果吗
不停的唠叨真的会有教育效果吗
“要不要吃?要不要吃?”
“吃这点怎么够?!”
“你让她吃呀!”
“把碗里的吃干净!”
“来,再吃一点!”
“要不吃这个吧?”
“这个很好吃的,你吃吃看呀!”
“这么瘦,还不好好吃饭!”
…….
在我们家,只要爸爸和桐桐同时在家,家里就会不断传来爸爸让桐桐吃东西的声音,讨好的、命令的、质疑的、催促的,各色混杂,目的只有一个——让桐桐多吃,为了让她吃进去,不按顿,不管提供的是不是垃圾食品,只要桐桐同意吃,定然立马伺候!
吃了,还嫌吃得不多;吃得多了,还怕不饱;饱了,再过一会儿,又怕她饿了,于是新一轮的询问再度登场……到了吃饭时间,万一桐桐的表现不符合期待,这类督促声更是此起彼伏,仿佛桐桐生来就是为了吃饭而存在的,而她一天下来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吃饭再吃饭。
然而,尽管爸爸如此苦口婆心,为了让桐桐张开金口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桐桐的吃饭,却始终还是她最大的问题,不仅没有一点自觉主动性,反而更加挑三拣四,饭量少得可怜,这让爸爸更加抓狂,更加变本加厉地在吃饭问题上喋喋不休,桐桐却不为所动,吃饭还是老样子,甚至有时候故意不吃气爸爸。
爸爸整天软硬兼施试图让桐桐多吃点饭,却没什么效果的事,让我想起了心理学的“超限效应”。
让人厌烦的超限效应
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它起源于那个著名的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的故事: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个人以为,这个“超限效应”,用来解释成人的唠叨不仅起不到期待的作用,还容易把事情搞糟的情况再好不过。当家长就同一件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孩子时,实际上孩子就接受到了过多、过强、过于持久的信息,过犹不及,这样的信息,非但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还容易让他们厌烦,甚至逆反,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唠叨难以产生教育甚至会恶化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传达了太多的关注,当我们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某个行为上时,实际上等于给孩子的那个行为施加了更多的外在压力,等于在限制孩子的自主性。还是拿吃饭这件事来说,本来这是很让人享受的生理本能,一旦我们把太多的关注放上去后,结果将是什么样的局面呢?孩子吃多吃少、吃快吃慢、吃这还是吃那、是否吃饱等等都成了父母唠叨的对象,在这么多的指点、祈求、期待、责难甚至强迫之下,简单的一个吃饭动作,就被演变成一个压力与反抗压力的心理战,吃饭行为被异化成这样的“自主权”争夺战,孩子不想办法通过在吃饭问题上给父母出难题让父母“输下去”才怪呢!
正所谓父母越是关注什么,孩子越是容易在哪里出问题!套用一个广告语,那就是孩子的问题,父母造!
很多家长在跟我交流时,都会郁闷地谈到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仔细审视这些问题却发现,这些问题大都是特定性情孩子的正常表现,或者是特定年龄段的发展性问题,比如,孩子怕生、胆小不敢上台表演等,其实并不需要特别焦虑。但是,很多家长朋友却很难释然,总觉得孩子不正常。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除了解释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之外,我总是禁不住提醒他们: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制造”的,你光盯着孩子的问题犯愁,却不去反省自己如何“制造”了这些问题,即使能一时把某个问题压下去,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你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不改变自己的内在,孩子的问题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的,这是因为:
1.孩子的问题是父母内在焦虑的投射
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难免对自己的成长心存这样那样的缺憾,孩子出生后,很容易本能地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性格内向的家长看到孩子不敢登台表演更容易着急,一个从小就容易受欺负的家长对孩子的忍气吞声更加敏感。
因为家长心里总是心存这样那样的焦虑,自然禁不住在所关注的方面对孩子“明察秋毫”,不知不觉就带着问题的眼光去看孩子,注意力在问题上,看到的当然都是问题,而一些不是问题的行为无意中被选择性过滤了,其实我们关注到的问题行为,只是自己内心焦虑的投射而已!
2.孩子的问题源于家长内心的恐惧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内心充满恐惧、对这个世界没有安全感的家长,因为对掌控局面缺乏信心,这样的家长往往希望能控制一切,看不得孩子偏离自己的意志,结果就容易发生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管不住孩子。孩子的身心发展自有规律,成长是跟着成熟节奏来的,而不是跟着父母的期望,一旦内心恐惧的家长发现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来,就会乱了分寸。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被管得服服帖帖。看似应该合乎家长意愿了,其实却不然,因为孩子是在家长的管束和控制下成长的,长成的只能是父母设计出来的样子,但因为父母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孩子也不可能绝对完美无缺,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来。
3.你关注什么,孩子就拿什么问题来控制你
有个家长跟我交流孩子便秘的问题,控制不住地担心,问我该怎么办。这让我想起女儿桐桐便秘的经历,桐桐的大便一度成为我们全家的心头大患,每次我们都要全家出动,连哄带骗,只要听说吃什么对通便有好处,我们都会拿来尝试,中西医都看过,结果却不甚理想。我们越用心,小家伙的大便越糟糕,直到折腾得我们失去了治疗的信心,不得不放弃各种精心安排的医疗食疗。谁知就在我们不再去管之后,她的便秘不知不觉就好了!
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育儿过程中,家长越是关注什么,孩子就越容易在哪里出问题,因为家长的关注点是孩子控制家长最好的切口!父母在极其关注什么的时候,弱小的孩子也会慢慢发现,原来只要在父母关注的方面稍稍出点问题,就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强大到可以跟爸爸妈妈抗衡!所以,家长越是关注孩子的吃饭问题,孩子的吃饭越成问题,越是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成绩越容易让人抓狂。
4.过分的关注是一种压力,让孩子因焦虑而失常
一个好友家的真实而惨痛的经历。因为担心培养不出成功的孩子,好友从小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几近严苛的地步,孩子即使考个99分,也会被责骂。为了给孩子一个尽可能优越的读书环境,从小到大,他都是托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高压之下,孩子也的确非常争气,直到高中之前,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
可是上了高中之后,当朋友因为希望孩子出国留学给他换了一个高中预备班时,压力之下,孩子突然出了问题——严重焦虑,不敢抬头看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总是低着头,神情呆滞,跟他讲话也没大反应,不得不休学。孩子休学这段时间,爱儿心切的朋友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四处求治,在一次家庭系统排列治疗课上,孩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如果低着头更快乐的话,还是低着头得好。”显然,孩子的躯体化症状就是对学习压力的逃避!
Mamimate小结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关注出来的;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又源于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所以,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最根本的不是学习具体的操作办法,而是家长自己的改变,家长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才不会在孩子身上投射太多的恐惧,亦无需通过控制孩子来获得掌控局面的安全感,看到的“问题”,自然就少了很多。
明智的父母,应该是善于觉察、自省的父母,能够及时觉察到自己内心的恐惧,并想办法疗愈自己,也只有先把自己修养强大,正能量才会自然溢出,让孩子得到滋养。
胎教方法有哪些
很多妈妈都会花很多心思在胎教上面,在胎儿时期给予宝宝适当的“刺激”,能使宝宝更机智。最常见的胎教方式应该是给胎宝宝播放音乐了。听一些柔和舒缓的歌曲,很多人的情绪会平复,或许对胎宝宝也奏效。那么还有哪些胎教方式呢?有9种之多呢。
1、心音胎教,可能很多爸妈都不大清楚,心音胎教其实是在录取妈妈心跳声的基础上对声音进行一定的处理,在胎宝宝发育的不同阶段,加快声音的播放速度,适当的“刺激”胎宝宝。
2、相信也有不少准妈妈会在孕期看一些书籍,陶冶胎宝宝的情操,提高胎宝宝的内涵,这就是阅读胎教。
3、语言调教,妈妈可以讲讲生活中的趣事,小故事,讲笑话等,胎宝宝在很认真的听呢。可是呢,从娘胎的时候就开始教育,宝宝长大后会不会觉得妈妈真“唠叨”?这样真的好吗?
4、还有听起来动感十足的运动胎教,妈妈在孕期要适当的活动,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可能在锻炼自己身体的同时也锻炼宝宝的身体。
此外还有很多胎教方式,如抚摸胎教、营养胎教、心理胎教、美育胎教、情绪胎教以及阳光胎教等。看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胎教方式,是累坏妈妈的节奏!
孩子反感父母的6大行为排行
1.孩子们普遍反感的做法——唠叨
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和不满,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他们说:“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就觉得烦。”
我的一个学生说:“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溃了。”这个学生刚刚说完,另一个学生接过话茬说:“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每次只要一听到妈妈的唠叨,我就把自己的门锁住,再在耳朵里塞上小纸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数落自己的家长,就好像在开控诉大会一样。由此可见,唠叨是家庭教育的一大杀手。
孩子们是如此反感唠叨,而父母却喜往往欢唠叨,可以说矛盾突出。那么,为什么大多数父母都爱唠叨,而孩子又这么反感唠叨呢?
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父母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
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后,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会尊重孩子,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谈话指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易于被孩子接受,才是有效果的教育。
2.脾气暴躁,不问是非,逮住就骂——排位第二的反感
这种情况虽不是普遍现象,却排在了第二位,足见孩子们对父母粗暴态度的反感。
我的一个学生说:“真不知道我爸爸的脾气为什么那么差,稍不顺心就会发作。我在家里,只要他看不顺眼,不问青红皂白逮住就大吵大骂,根本就不许我解释、申辩。我实在反感爸爸的做法。”另一个学生说:“我父母的脾气都不好,他们自己经常吵架。对我也一样,经常为一些小事骂我,让我很伤自尊。”还有一个学生说:“我邻居某某的父母,经常为小事情对孩子大喊大叫,还体罚孩子,我觉得这个家长修养太差,不配做家长。”
看,孩子是如此不喜欢脾气暴躁、方法简单的家长。所以,为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长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尽量克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为一丁点小事大动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为发火的对象。当孩子需要提醒、需要教育的时候,家长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千万不要简单粗暴,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3.动不动就埋怨、指责,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排位第三的反感
这似乎是大部分家长所共有的毛病。
由于他们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因而对孩子过于苛刻。当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有差距时,就埋怨、指责孩子。
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班或者全年级甚至全校、全世界最优秀的。他们对于孩子的表现,这也不合心,那也不满意;而且老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做比较,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激励孩子,但是他们恰恰忘了这样做不仅引起孩子的反感,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而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孩子成长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因为你老是说他这也不如人,那也比人差,孩子听惯了负面的评价,他哪里还有自信心,哪里还有成功的欲望?
有一位学生对我讲:“我妈老说我不好,动不动就拿我跟其他同学比,人家某某考90多分,你怎么就考80分?人家某某每个学期都是前3名,你连第5名也没得。她总是这样说,好像我一个优点都没有。后来我对她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你给某某当妈去吧!”
所以,要给孩子自信、给孩子追求成功的欲望,家长就必须克服埋怨、指责和拿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缺点比较的坏习惯,对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指导和评价。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采取命令式,不通情达理,过分限制自由——排位第四的反感
这样的家长虽然也不是多数,但还排在了第四位,由此可见孩子渴望理解、追求平等、追求个性的愿望之强烈。
听我的一个学生讲,她的父母对她的管理特别严格、特别细,而且多数是不合理的、限制性的,如不许出去玩、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电脑、不让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不让剪自己喜欢的发型、不让和男同学交往……这也不让、那也不让,让她感到很反感、很压抑。
还有一个学生讲:自己的妈妈每天早晨都要逼自己喝牛奶,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过了头,他们简直把自己当3岁的孩子对待,这让自己很不开心。一次他和几个同学约好了要去社区做义工,但妈妈就是不让,说那样会影响学习,还说家里也有许多事情,他要是想当义工就在家里干活,这让他非常生气,就和妈妈大吵了一顿。
所以,对待孩子不要太严厉、太细、管理太多,也不要简单粗暴,要充分尊重孩子,少采取命令式,多一些协商,让孩子在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
5.除了学习别的都不关心,滥报各种辅导班——排位第五的反感
这似乎是所有家长的共性。他们只盯着孩子的作业本和成绩单,他们只要求孩子成绩好,除此之外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忽略,都可以不要。而且为了孩子能够出众、拔尖、多才多艺,他们还给孩子报了许多的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也不管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有没有特长、有没有兴趣。
我的一个学生说:“我父母好像只喜欢和我聊有关学习的话题,对于学校生活、我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都不感兴趣。”另一个学生也有同感,他说:“有一次我和爸爸聊足球,可是没说几句,爸爸话锋一转就开始教育我,说什么‘你要是不努力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可能连一张足球比赛的门票也买不起'!搞得我特不舒服,像这样怎么和他交流呀!”还有一个学生则说:“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就给我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什么音乐、美术、英语等,结果一个都没有坚持下来。现在每到假期,他们又会给我请家教,让我补习,我觉得自己成绩虽然不算拔尖但也还可以,可是父母就是不满意。有时候我都不明白,到底是谁在学习……”
看,这就是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在此,我要提醒家长注意,这种急功近利的做*让孩子产生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是注定要失败的。
6.脏话连篇、爱瞎吹,穿着不得体——排位第六的反感
这种类型的家长虽然只是少数,但也是孩子所反感的。
记得一次开家长会,一个女学生的妈妈邋里邋遢就来了。和其他打扮得体的父母相比,他的孩子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回家后就和妈妈大发脾气,并且要求妈妈以后再也不要到学校去找自己。还有一次我到一个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当着孩子的面,他的爸爸口若悬河,云山雾海地说了许多,而且时不时带着脏字,搞得孩子很尴尬。第二天,这个学生来找我,为他爸爸的瞎吹和不文明表示道歉。
我从教20多年,期间接触了许许多多的家长,大多数家长都比较文雅、谦虚、得体,但也有少数家长,真的有失体统。有的大大咧咧不说,一开口就带脏字,而且脏话连篇,他自己倒不觉得,但是听他说话的人却觉得别扭。也有一部分家长,特别爱瞎吹,和谁说话都云里雾里的,根本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少数家长,不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打扮太不讲究、太过随便、邋里邋遢。孩子摊上这样的家长,自然会觉得丢脸。因此这就值得我们所有的家长注意。
孩子成绩差家长需自我检讨
首先是唠叨个没完
唠叨是80%以上家长的通病,也几乎是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点。
比如这马上到暑期了,基本每天都要唠叨两句,今天假期作业写了吗,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再不写就不能按时完成了。虽然我的出发点是提醒他,可在孩子看来,这种提醒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而转化为了一种令人反感的重复。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甚至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的话,说一遍就够了。所以,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其次是对孩子要求过高
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中,就以很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父母的过高要求,会使孩子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以至于无法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也就无法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
其实孩子也是跟我们当年一样的普通人,难免会有缺点、会犯错误,衡量孩子的标准应该是孩子的自身,而不是通过跟其他孩子的比较。
所以,家长应该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情感、行为、智力、创造力等等,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以及孩子犯下的错误;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以自己的莫须有的期望来要求孩子。
而当我渐渐不唠叨、不过分要求孩子之后,他变得更加自觉而且愿意跟我沟通交流了,虽然在成绩方面没有显著的效果,但我相信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希望各位家长谨记以上两点,我以自己的亲身经验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有百害而无一利。
多动症的治愈率高不高
其实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不存在一个治愈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多动症这个行为存在以后,如果不矫正的话,在患儿成长的过程里面,都一直会存在这种状况,以致等他到成人以后,从业就业,甚至在工作里面的表现,都会存在不良的情况,所以这种治愈是在自身的目标怎么定的问题。如果一个严重多动症的孩子,你要求他取得一个很高的成就(以这个定为目标),可能很难达到一个治愈;但是如果你针对这个孩子的能力特点、心理特点、行为特点,包括多动这些,你给他制定一个恰到好处的教育目标和治疗目标,这个时候,孩子会达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定的不要太高,让孩子能够达到,达到以后呢又会反过来鼓起这个孩子的自信,这样的话会有教育效果和治疗效果,所以这个目标定的话就要很科学、很讲究。
孩子最反感父母的6大行为排行榜
1、孩子们普遍反感的做法——唠叨
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和不满,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他们说:“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就觉得烦。”
我的一个学生说:“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溃了。”这个学生刚刚说完,另一个学生接过话茬说:“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每次只要一听到妈妈的唠叨,我就把自己的门锁住,再在耳朵里塞上小纸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数落自己的家长,就好像在开控诉大会一样。由此可见,唠叨是家庭教育的一大杀手。
孩子们是如此反感唠叨,而父母却喜往往欢唠叨,可以说矛盾突出。那么,为什么大多数父母都爱唠叨,而孩子又这么反感唠叨呢?
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父母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
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后,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会尊重孩子,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谈话指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易于被孩子接受,才是有效果的教育。
2、脾气暴躁,不问是非,逮住就骂
这种情况虽不是普遍现象,却排在了第二位,足见孩子们对父母粗暴态度的反感。
我的一个学生说:“真不知道我爸爸的脾气为什么那么差,稍不顺心就会发作。我在家里,只要他看不顺眼,不问青红皂白逮住就大吵大骂,根本就不许我解释、申辩。我实在反感爸爸的做法。”另一个学生说:“我父母的脾气都不好,他们自己经常吵架。对我也一样,经常为一些小事骂我,让我很伤自尊。”还有一个学生说:“我邻居某某的父母,经常为小事情对孩子大喊大叫,还体罚孩子,我觉得这个家长修养太差,不配做家长。”
看,孩子是如此不喜欢脾气暴躁、方法简单的家长。所以,为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长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尽量克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为一丁点小事大动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为发火的对象。当孩子需要提醒、需要教育的时候,家长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千万不要简单粗暴,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3、动不动就埋怨、指责,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这似乎是大部分家长所共有的毛病。
由于他们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因而对孩子过于苛刻。当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有差距时,就埋怨、指责孩子。
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班或者全年级甚至全校、全世界最优秀的。他们对于孩子的表现,这也不合心,那也不满意;而且老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做比较,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激励孩子,但是他们恰恰忘了这样做不仅引起孩子的反感,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而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孩子成长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因为你老是说他这也不如人,那也比人差,孩子听惯了负面的评价,他哪里还有自信心,哪里还有成功的欲望?
有一位学生对我讲:“我妈老说我不好,动不动就拿我跟其他同学比,人家某某考90多分,你怎么就考80分?人家某某每个学期都是前3名,你连第5名也没得。她总是这样说,好像我一个优点都没有。后来我对她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你给某某当妈去吧!”
所以,要给孩子自信、给孩子追求成功的欲望,家长就必须克服埋怨、指责和拿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缺点比较的坏习惯,对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指导和评价。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采取命令式,不通情达理,过分限制自由
这样的家长虽然也不是多数,但还排在了第四位,由此可见孩子渴望理解、追求平等、追求个性的愿望之强烈。
听我的一个学生讲,她的父母对她的管理特别严格、特别细,而且多数是不合理的、限制性的,如不许出去玩、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电脑、不让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不让剪自己喜欢的发型、不让和男同学交往……这也不让、那也不让,让她感到很反感、很压抑。
还有一个学生讲:自己的妈妈每天早晨都要逼自己喝牛奶,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过了头,他们简直把自己当3岁的孩子对待,这让自己很不开心。一次他和几个同学约好了要去社区做义工,但妈妈就是不让,说那样会影响学习,还说家里也有许多事情,他要是想当义工就在家里干活,这让他非常生气,就和妈妈大吵了一顿。
所以,对待孩子不要太严厉、太细、管理太多,也不要简单粗暴,要充分尊重孩子,少采取命令式,多一些协商,让孩子在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
5、除了学习别的都不关心,滥报辅导班
这似乎是所有家长的共性。他们只盯着孩子的作业本和成绩单,他们只要求孩子成绩好,除此之外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忽略,都可以不要。而且为了孩子能够出众、拔尖、多才多艺,他们还给孩子报了许多的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也不管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有没有特长、有没有兴趣。
我的一个学生说:“我父母好像只喜欢和我聊有关学习的话题,对于学校生活、我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都不感兴趣。”另一个学生也有同感,他说:“有一次我和爸爸聊足球,可是没说几句,爸爸话锋一转就开始教育我,说什么‘你要是不努力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可能连一张足球比赛的门票也买不起'!搞得我特不舒服,像这样怎么和他交流呀!”还有一个学生则说:“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就给我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什么音乐、美术、英语等,结果一个都没有坚持下来。现在每到假期,他们又会给我请家教,让我补习,我觉得自己成绩虽然不算拔尖但也还可以,可是父母就是不满意。有时候我都不明白,到底是谁在学习……”
看,这就是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在此,我要提醒家长注意,这种急功近利的做*让孩子产生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是注定要失败的。
6、脏话连篇、爱瞎吹,穿着不得体
这种类型的家长虽然只是少数,但也是孩子所反感的。
记得一次开家长会,一个女学生的妈妈邋里邋遢就来了。和其他打扮得体的父母相比,他的孩子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回家后就和妈妈大发脾气,并且要求妈妈以后再也不要到学校去找自己。还有一次我到一个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当着孩子的面,他的爸爸口若悬河,云山雾海地说了许多,而且时不时带着脏字,搞得孩子很尴尬。第二天,这个学生来找我,为他爸爸的瞎吹和不文明表示道歉。
还有少数家长,不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打扮太不讲究、太过随便、邋里邋遢。孩子摊上这样的家长,自然会觉得丢脸。因此这就值得我们所有的家长注意。
孩子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3岁~5岁期间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二、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遇事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四、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
一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五、缺乏感情沟通:
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六、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
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
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烦恼
身体生理发育--淡然对待
心情浮躁易怒--学习控制
情绪抑郁压抑--自我排解
父母唠唠叨叨--试着理解
懵懂甜蜜初恋--保持单纯
正确对待青春期的烦恼
身体生理发育--淡然对待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最突出的莫过于身体生理的变化了,男生出现喉结,变声,胡子。。。女生出现胸部发育,月经来潮。。。这些很多时候都让少男少女们饱受困扰,面对这样的烦恼其实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样说明你正在成长,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有一个妈妈和我这样说过"小女生,为什么要因为青春期的胸部发育而困惑呢,胸部的发育是我们身为女性的骄傲!"
心情浮躁易怒--学习控制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常常易怒易有反抗情绪,应该要自我意识到性格个性起伏的变化,通过适当的自我调节,慢慢控制自己的暴躁脾气,不是没有人都愿意认识坏脾气,还脾气会让你拉离与家人朋友之间的距离,为此在自己情绪急躁的时候,适当的控制一下自己,慢那么一秒,你会发现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且很多时候除了原则性问题,没有必要过于愤愤难平。
情绪抑郁压抑--自我排解
在青春期,难免情绪起伏大不受控制,一会大晴天,一会就下雨了,日常要积极寻找自己情绪压抑不快的排解法,在自己心情抑郁的时候,可以和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身边的好朋友说说,聊聊天,排解出心中的不快不满,不要让过于抑郁的情绪积压在心里。或者寻找合适自己的排解方法,唱歌,跳舞,跑步,到空旷的地方大叫几声。。。都是很好的解压方法。
父母唠唠叨叨--试着理解
你是不是也感觉到,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过于唠叨,特别是在你青春期最烦躁的时候,而是烦躁越是对你唠叨,其实父母对你唠唠叨叨,问长问短这些都是对你的关心,只是你现在还不明白,觉得反感,等哪一天你出门在外没办法正面看到唠叨的父母那时,就会明白那些都是父母对你的关心,对于父母的关心何不快乐点的方法承接下来呢!当你换了另外一个角度你会发现,父母唠叨关心的样子真的很可爱!
懵懂甜蜜初恋--保持单纯
青春期少男少女们之间,很多人懵懵懂懂就一起开始探寻爱的天地,在校园里的情感最为简单纯粹,一起保存这一份情感的单纯和纯粹,不要在自己还没有能力,还需要家庭为你负责的时候,做一些需要家庭为你负责任的事情,这样是对自己对TA的不负责,保持情感的单纯性,是对你我TA的最好保护。
孩子成绩不好家长该怎么做
1、唠叨式
很多孩子说,一听父母唠叨他就烦。做父母不妨自己想想,如果夫妻之间对方老唠叨,那你们烦不烦?作丈夫的唠叨,妻子烦,作妻子的唠叨,丈夫烦。因此,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2、数落式
有的唠叨式同时就是数落式。总是数落孩子,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样啊?总是在那儿数落。数落比唠叨更恶性,因为数落常常有谴责性质。数落式家教往往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给压制住了。
3、训斥、打骂式
训斥打骂都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有仅不会使孩子成绩提高,而且会使孩子更加厌学,甚至逃学。父母因为几次考试失败,反复地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认为孩子的问题只要严厉点训斥,就能改变结果。结果却是孩子听得恐惧了,不但把耳朵关闭,也把房门关闭了。
4、达标式
规定孩子下次考试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各次要进入前几名,这叫达标式。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积极性的一种家教方式。先给孩子制定了一个标准,使孩子心理上特别紧张,而孩子往往是越担心越达不到标。
5、疲劳式
学校搞题海战术,家长再增加学习时间,学习题目,这就是疲劳式教育。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超负荷学习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最终只能是欲速不达,从而导致孩子越来越学不好。
6、包办、陪读式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都替他操心,问长问短,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这样孩子的学习自主能力没有了,另一方面,很容易让孩子误会学习并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依赖性大。
7、催促式
"你该做作业了,你该复习了",这样的催促很多妈妈喜欢反复地对孩子强调,如果孩子听烦了,他们可能会说:我本来想学,你一催我反而不想学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大了。
8、愁眉苦脸式
老为孩子操心,所以也叫操心式。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是有很大的影响。当孩子回到家里时,如果面对的是一张数落自己的脸,一张训斥的脸,一张打骂的脸,一张愁眉苦脸的脸,孩子也许会从根本上失去在家庭中学习的乐趣。
不停的唠叨真的会有教育效果吗
在我们家,只要爸爸和桐桐同时在家,家里就会不断传来爸爸让桐桐吃东西的声音,讨好的、命令的、质疑的、催促的,各色混杂,目的只有一个——让桐桐多吃,为了让她吃进去,不按顿,不管提供的是不是垃圾食品,只要桐桐同意吃,定然立马伺候!
吃了,还嫌吃得不多;吃得多了,还怕不饱;饱了,再过一会儿,又怕她饿了,于是新一轮的询问再度登场……到了吃饭时间,万一桐桐的表现不符合期待,这类督促声更是此起彼伏,仿佛桐桐生来就是为了吃饭而存在的,而她一天下来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吃饭再吃饭。
然而,尽管爸爸如此苦口婆心,为了让桐桐张开金口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桐桐的吃饭,却始终还是她最大的问题,不仅没有一点自觉主动性,反而更加挑三拣四,饭量少得可怜,这让爸爸更加抓狂,更加变本加厉地在吃饭问题上喋喋不休,桐桐却不为所动,吃饭还是老样子,甚至有时候故意不吃气爸爸。
爸爸整天软硬兼施试图让桐桐多吃点饭,却没什么效果的事,让我想起了心理学的“超限效应”。
8种做法让孩子成绩越来越差
1.唠叨式。家长若要想让孩子面目一新必先使自己发生变化,就要尽可能地剔除自己头脑里的旧框框、旧经验、旧模式、旧做法,而采用新思想、新模式、新做法。许多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肯定有比较定型的做法。..很多孩子说,一听父母唠叨他就烦。做父母不妨自己想想,如果夫妻之间对方老唠叨,那你们烦不烦?作丈夫的唠叨,妻子烦,作妻子的唠叨,丈夫烦。因此,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2.数落式。有的唠叨式同时就是数落式。总是数落孩子,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样啊?总是在那儿数落。数落比唠叨更恶性,因为数落常常有谴责性质。数落式家教往往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给压制住了。
3.训斥、打骂式。训斥打骂都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有仅不会使孩子成绩提高,而且会使孩子更加厌学,甚至逃学。
4.达标式。规定孩子下次考试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各次要进入前几名,这叫达标式。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积极性的一种家教方式。先给孩子制定了一个标准,使孩子心理上特别紧张,担心达不了标。而孩子往往是越担心越达不到标,因为心理上的压力使他很难自由发挥,也很难发挥出应有水平。
5.疲劳式。学校搞题海战术,家长再增加学习时间,学习题目,这就是疲劳式教育。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超负荷学习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最终只能是欲速不达。家长若要想让孩子面目一新必先使自己发生变化,就要尽可能地剔除自己头脑里的旧框框、旧经验、旧模式、旧做法,而采用新思想、新模式、新做法。许多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肯定有比较定型的做法。。。
6.包办、陪读式。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都替他操心,问长问短,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这也是错误的方法。
7.催促式。“你该做作业了,你该复习了”,这样的催促如果孩子听烦了,他们可能会说:我本来想学,你一催我反而不想学了。
8.愁眉苦脸式。老为孩子操心,所以也叫操心式。父母的面孔对孩子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一个孩子回到家里,如果面对的是一张数落自己的脸,一张唠叨的脸,一张训斥的脸,一张打骂的脸,一张愁眉苦脸的脸,一张拉长的脸,一张催促的脸,孩子就会从根本上失去在家庭中学习的乐趣。
最后,跟自己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有哪些方法已经在使用了,如果有的话,希望有则改之,好尽快提高孩子的成绩。
九种错误的家教模式
第一 唠叨式
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唠叨式呀?自己对号入座。
很多孩子说,一听爸爸妈妈唠叨就烦。请你们想一想,夫妻之间老唠叨你还烦呢。作丈夫的唠叨妻子烦,作妻子的唠叨丈夫烦。
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望家长们下决心丢掉,不许对孩子唠叨式。
第二 数落式
唠叨的同时就是数落。孩子在家里总是不停地被数落: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不做作业啊?你怎么只知道玩啊?
数落比唠叨更恶性了一点,因为数落常常带有谴责性质。
将数落式彻底取消。就是这些错误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积极性的火苗扑灭了。
第三 训斥式
动不动就训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
第四 打骂式
打骂式的家长数量不多,但对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一定得取消。
第五 达标式
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所名牌大学。这叫达标式。
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五种积极性的家教方式。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定目标的,家长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
很多孩子考试前情绪非常紧张,为什么,压力太大。如果考试前不对孩子施加压力,告诉孩子只要考出真实的成绩就行,结果孩子可能考得更好,会好很多。面对好成绩孩子自己倒可能还不满意,觉得某几处丢分太多,愿意继续努力。家长反而要安慰孩子。这才是好状态。
你先给孩子制定了一个标准,使孩子心理特别紧张,担心达不了标。当孩子不能达标时,你就来唠叨式,训斥式,效果肯定不好。
第六 疲劳式
学校搞题海战术,家长再额外增加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第七 包办式 陪读式
孩子的学习你都替他操心到,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
第八 催促式
不断催促孩子,你该做作业了,你该复习了。
很多孩子说,我本来准备做作业了,父母一催我反而不想学了。
请做家长的体会体会,本来你想干点事,想收拾一下屋子,想擦擦地,你爱人提醒一下,你快收拾收拾屋子吧,快擦擦地吧。你可能就不愿意干了。你本来主动要做的事情,本来还想得到别人欣赏的事情,别人一催,你反而不想做了。
是啊,在别人的催促下干,你还有什么意思啊?
小孩的心理其实和大人一样,小孩比你还稚嫩啊,你们成天欺负孩子,怎么可以呢?不可以的。
第九 愁眉苦脸式处处为孩子操心 也叫操心式
父亲母亲的面孔对孩子有最大的影响。
请大家想一想你小时候父母对你的态度。父母要是对你不理解一下,呵斥你一下,父母苦着脸,或父母高兴一下,对你有很大影响啊。可是你现在当了父母却忘了这一点。这很不应该啊!
一个很好的孩子回到家里,面对的是一张数落的脸,一张唠叨的脸,一张训斥的脸,一张打骂的脸,一张愁眉苦脸的脸,一张催促的脸,孩子在家中从根本上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很多时候,父母的这张脸就时候决定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