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是怎么回事
骨质增生是怎么回事
病因
1、 原发性骨关节病是由于年龄增长、长期劳累,导致骨关节退行性改变、韧带松弛,肌肉力量下降,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关节的周围形成骨刺,从而引起关节炎。
2、 继发性骨关节病多因关节创伤、发育畸形等导致关节面不平、受力不均而引起本病。
骨质增生症属中医的"痹证"范畴,亦称"骨痹"。中医认为本病与外伤、劳损、瘀血阻络、感受风寒湿邪、痰湿内阻、肝肾亏虚等有关。
病理组织学改变
1、 病理学:不规则的软骨损害,在负重区域的软骨下骨硬化、囊肿,边缘骨赘增生,干骺端血流增加及不同程度的滑膜炎。
2、 组织学:早期软骨表面碎裂、软骨细胞增生、软骨面纵向裂开、结晶沉积,同时存在着软骨修复、骨赘增生;晚期出现软骨的彻底破坏,表现为软骨硬化、软骨消失及软骨下局灶性骨坏死。
3、 生物力学:关节软骨的可伸张性、抗压力、抗剪切力及软骨通透性降低。软骨水分增加,过度肿胀,软骨下骨硬化。
4、 生化改变:蛋白聚糖的含量(浓度)下降,其分子大小和聚集度改变,胶原纤维的大小、排列以及基质大分子的合成和降解均出现异常改变。
骨折增生是骨质增生吗
骨折增生是骨质增生吗?
骨折增生并不是骨质增生,在医学上并没有骨折增生这个名词。
骨质增生的症状
1、腰椎骨质增生的症状
出现腰背酸痛,僵硬等症状,在休息之后会有所好转。天气寒冷的时候酸痛症状会加重。
2、膝关节骨质增生的症状
一侧或者两侧的关节疼痛中装。上下楼梯时容易疼痛,休息过后会有所好转。随着病情的发展,平时走路关节也会疼痛,同时有明显的弹响。
3、足跟骨质增生的症状
长时间步行、站立则会引起脚后跟的疼痛感。
4、颈椎骨质增生的症状
初期颈项不适,酸楚疼痛。后期影响颈动脉。
骨质增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需要澄清的是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冤枉了骨质增生,让骨质增生背上了恶名。骨质增生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生理变化现象,本质是人体骨骼的一种“衰老”适应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关节和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的会发生退行性改变,使关节和脊柱的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关节和脊柱的不稳定。机体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恢复新的平衡状态,就会通过骨质增生的方式增加骨骼的表面积,减少骨骼单位面积上的压力,使脊柱或关节更加稳定。可以说,骨质增生现象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机体的一种本能。
有关研究表明20岁以下的罕见骨质增生,21岁~30岁年龄段的人发生骨质增生的概率约为11%,31岁~40岁年龄段的约为36%,41岁~50岁年龄段的约为78%,51岁~60岁年龄段的约为93%。可见骨质增生是中老年时期骨关节的生理性退行性变化。
骨质增生一般分为原发性骨质增生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原发性骨质增生是由于年龄增长、长期劳累,导致脊椎、关节退行性改变、韧带松弛,肌肉力量下降,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关节的周围形成骨赘。继发性骨质增生多因关节创伤、发育畸形等导致关节面不平、受力不均而引起。
大家谈到骨质增生往往就会认为这是一种不良的病症,而忽略了骨质增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保护现象,原因在于有时增生的骨质较大,或者生长的位置不好,压迫了周围的血管或神经,或者造成了局部组织的无菌性炎症,那么就产生了相应的症状,如疼痛、肿胀、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这时候,人们才能把骨质增生作为疾病来看待治疗,大多时候骨质增生不需要治疗,大家没有必要谈虎色变。
绝大多数的骨质增生并无临床症状,骨质增生的存在与临床症状的产生不是平行的关系。虽然骨质增生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的身上,骨质增生的程度是有限度的,不会无限制的发展下去。我们知道,骨质增生是机体恢复新的平衡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新的平衡建立,脊柱或关节重新恢复到稳定状态时,骨质增生自然会停止。
由于骨质增生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所以,如果无明显的不适,不用刻意去治疗骨质增生。需要指出的是骨质增生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我们感觉到疼痛或功能障碍往往是突然间发生的,临床症状的产生往往存在诱发因素,对于骨质增生累及了神经、血管,或引起了关节的损伤,造成了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的患者,我们可以针对病因,诱发因素及对症治疗。也就是说,我们只是治疗骨质增生引起的临床症状,而不是骨质增生本身。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目前尚无有效去除骨刺的方法,医生和患者能够做到的只是缓解症状,远离痛苦,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目前尚未发现有什么药物或仪器能够将增生的骨质(即x光片上表现出来的“骨刺”)消掉。原因很简单,增生的骨质和人体原有的骨骼结构相似,成分相同,骨赘是已经形成的正常的骨质,如果真能将增生的骨赘“消”去或“化”掉,那么,人体所有骨骼岂不是同时也“消化”掉了。现在社会上有一些“江湖医生”,标榜自己可以去除骨刺,这都是无稽之谈。
不过,在这里有必要指出,那些药物和治疗仪器虽不能将增生的骨赘消去,却并非毫无作用。这是由于其中活血化淤、行痹通络、抗炎镇痛等药物抑制了骨质增生,同时伴有的骨关节炎病理过程减缓,有的药物还能延缓、遏制骨质增生的发展。对于那些骨质增生很厉害,造成神经受压、关节活动不良等严重症状的,还可以施行手术治疗。
骨质增生会无限制的发展吗
绝大多数患者的骨质增生并无临床表现,患者只是在体检或就诊时偶然发现存在骨质增生。只有当骨质增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增生的骨质比较大,增生的骨质累及了神经和血管以及骨质增生造成了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时,才产生临床症状。所以,我们说,骨质增生的存在与临床症状的产生不是平行的关系。
骨质增生会无限制的发展吗?
虽然骨质增生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的身上,骨质增生的程度是有限度的,不会无限制的发展下去。我们知道,骨质增生是机体恢复新的平衡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新的平衡建立,脊柱或关节重新恢复到稳定状态时,骨质增生自然会停止。
如何对待骨质增生?
由于骨质增生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所以,如果无明显的不适,不用刻意去治疗骨质增生。对于骨质增生累及了神经、血管,或引起了关节的损伤,造成了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的患者,我们可以针对病因,对症治疗。也就是说,我们只是治疗骨质增生引起的临床症状,而不是骨质增生本身。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江湖医生”,标榜自己有“祖传秘方”,可以去除骨刺,这都是无稽之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骗钱。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目前尚无有效地去除骨刺的方法,医生和患者能够作到的是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骨质增生患者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骨质增生
(1)骨质增生是人体衰老的自然现象:一般到35岁以后椎体间的椎间盘就退化变薄,椎体周围原有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生理平衡遭到破坏。机体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就在椎体的边缘生长出了新的骨骼以增加骨关节的稳定性。这种现象就是骨质增生,它可以增加骨关节的接触面积,减少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从某种意义来讲骨质增生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是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属正常的生理退变现象。
医生的任务是治疗因骨质增生引起的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炎症和粘连以及因此而压迫神经和血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目前所有的治疗措施,只能改善症状,消除疼痛、麻木和酸困不适。那种试图把增生的骨质消除掉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切实际的。那种宣称能将增生的骨质(骨刺)化掉的说法是荒唐可笑和愚昧无知的。
增生的骨质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能引起临床症状:
①骨性关节炎和退行性脊柱炎:骨关节炎是产生骨质增生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骨质增生是骨关节炎的表现形式之一。当发生骨质增生时,虽增加了骨的负重能力和稳定性,但影响了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性,导致了关节不平滑和摩擦力加大。当关节活动过度或不协调时,关节内滑膜极易受到自体损伤引起滑膜炎,韧带和关节囊被拉伤,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②增生的骨质位置较特殊和较大时如:膝关节骨质增生可使滑膜受损,周围关节边缘骨质增生较大时,可阻碍肌腱的滑动或压迫邻近神经;颈椎钩椎关节增生过大时,可压迫椎动脉;脊椎骨质增生时,可致脊椎管腔狭窄而引起症状。
因此,骨质增生时不必过于紧张,只有出现症状且症状与增生的骨质相对应时,再考虑对症治疗,而不必劳神费力耗财去“根治”。
骨质增生≠骨质增生症
骨质增生是指在骨关节边缘上增生的骨质,即人们常说的骨刺。骨质增生是人体的一种慢性退行性改变,是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长期受到磨损和刺激而出现的新骨。骨刺越多,说明该处软骨破坏越严重。骨质增生是人体自身的一种代偿功能,增生的骨刺限制了骨关节的活动范围,从而减少骨关节磨损和防止骨关节活动过度造成新的损伤,这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关节的作用,这是有利于人体的一面。而当骨质增生压迫了周围的血管或神经产生了相应的症状,就称为骨质增生症,这就是一种病了。
软骨的磨损不仅会造成骨质增生症,还可能导致骨性关节炎。当关节软骨破坏后,一些软骨微屑掉入了关节间隙,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引起无菌性炎症,炎症刺激导致关节疼痛,这就是临床上所说的骨性关节炎。同时,滑膜在炎症的刺激下出现增厚、渗出,进而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关节腔积液等症状,称为骨性关节病。
由于X线检查的普遍应用,发现骨质增生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有人曾解剖过1万例尸体的脊柱,发现20岁以下的未见骨质增生,21岁~30岁增生约为11%,31岁~40岁约为36%,41岁~50岁约为78%,51岁~60岁约为93%。可见骨质增生是中老年时期骨关节的生理性退行性变化。它的形成与年龄、骨关节及椎体承受的压力、解剖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
临床实践也证明,人体有骨质增生并不都会出现临床症状,在出现临床症状者中,骨质增生的有无、大小、多少与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也不成正比。所以不必因为有骨质增生而惊慌。仅有骨质增生而无临床症状,就不必进行特殊治疗。骨刺是已经形成的正常的骨质,靠药物是不能消除的。只有确认骨质增生是造成病痛的主要原因时,才需要有针对性地治疗。近年研究表明,中医药在缓解骨质增生症的症状方面有显著作用。
骨质增生是指什么
骨质增生是骨科的常见问题,也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关于骨质增生的名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命名,其中骨关节病、骨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炎等,都是骨质增生的别称,中医将其归属于“骨痹”范畴。
骨质增生可发生在骨骼的任何部位,通常会表现为颈椎、膝关节、腰椎、足部的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与年龄增长、职业、性别、种族、遗传、体质、姿势不良等因素有关。通常,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多为负重活动度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颈椎和腰椎,下肢的髋关节和膝关节等。腰部活动频繁的重体力劳动者及运动员等人群是骨质增生的易发人群。
严格意义上来讲,骨质增生并不能算是疾病的名称,而是骨骼退变性变过程中的一种病理变化,也可以说是一种生理现象,它是客观存在的。
骨折增生是骨质增生吗
1、年龄的增长,骨质增生大多出现在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群中,且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是由于关节足骨常年磨损,致使关节不稳定,造成病变引起相应部位骨质增生。是人体衰老的现象。
2、外伤因素,外伤处理不妥当或者是不及时,导致骨质增生的产生。
3、体质不同,体重增加使本来已遭磨损的退化的关节再加上重荷,当然就更容易破坏。
4、过度劳累:一些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时间高负荷的运动只是关节过于受损,时间长了就会导致骨质增生的产生。
5、职业:与长期固定姿势,劳动强度过大,剧烈的反复运动等有关。
6、疾病:骨关节疾病,内分泌异常 ,代谢异常等。
腰椎骨质增生有哪些日常防治和专业治疗方法
骨质增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好发于脊柱和全身各大关节。首先要认识到骨质增生是人体衰老的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到了三十五岁以后,人体的骨骼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但大部分人无明显症状或体症。发现有骨质增生后不必过于紧张,只要不引起症状,可以不做任何治疗,只有出现相应的症状后才考虑治疗。而且本病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治疗方法得当,就能消除或缓解症状。由于骨质增生后,增生位置的神经会受到压迫,所以骨质增生患者是会有其他神经性的并发症的,专家指出,在面对骨质增生的时候,患者应该坚定自己能够把骨质增生治好的决心,并用合适和有效的方法,对骨质增生进行治疗。
一、弯腰治疗法
开始训练时依次仰身、抬臂、弯腰、双手努力够地,逐渐加大力度,双手慢慢下移,调整呼吸,不停歇地重复了20多遍,坚持一个月后,腰椎骨质增生带来的疼痛将会有好转,这种适度的锻炼方法的确有益于腰椎康复。
二、侧身睡觉治疗法
同时垫上柔软的床垫,枕头高低要合适。骨质增生后,试着改成侧身睡,长期坚持有利于腰椎骨质增生的康复。
骨质增生是不是骨刺
很多人容易把骨质增生与骨刺搞混,以为它们是一种病,那么骨质增生是不是骨刺呢?其它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下面为您做一下详细的介绍。
骨质增生是骨形态异常的表现,而骨刺则是骨质增生的表现之一。骨刺就是骨质增生,但骨质增生的表现形态不一定都是骨刺。
人们在观察骨骼的X线片时,常可见到在某些骨头的边缘出现带尖的骨突起,也常听到医务人员提到骨刺这个名词。因为这些突起的结构是骨质增生形成的,形态像刺,所以称为骨刺。
骨质增生除了表现为刺的形态以外,还由于存在的部位和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表现为圆形、波浪形、梭形和不规则形等。而且骨质增生的方向也不同,可以向骨骼外面生长(骨刺属于向骨骼外侧生长的骨质增生),还可以向骨骼腔内或其它骨的管腔内生长(椎管狭窄的原因之一就是骨质向椎管内增生)。
生活中怎样缓解骨质增生
中老年人骨质增生是因为长期劳动形成的,所以老了就要好好养护,避免在进行剧烈的劳动。避免在过度磨损膝盖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骨头导致的骨质增生。
但是还要适当的运动,这时的运动就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了,骨质增生运动康复方法在于消除或减轻增生部位的疼痛,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劳动能力,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很多中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没有了工作压力,身体也发福了。骨质增生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体重超标重引起的脊柱和关节骨质增生。体重超标较重关节软骨的磨损,引起的骨质增生,所以减肥对于骨质增生是有一定好处的。
注意事项: 中老年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体重,在年轻时候工作劳累烙下的毛病现在就要好好治疗才能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颈椎轻度骨质增生需要治疗吗
有部分的颈椎骨质增生患者认为,颈椎轻度骨质增生是生理的一种正常的组织反应,并不需要进行治疗。上海骨科医院的专家指出,认为颈椎轻度骨质增生不需要治疗的想法是错误的,有这种认识的患者,且结果往往是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颈椎轻度骨质增生是人体衰老的必然结果,当它只是单纯的增生状态时,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对患者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当颈椎轻度骨质增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时,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增生的颈椎骨质压迫临近神经血管时,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严重时,脊髓神经受压,可能会导致患者瘫痪。
综上所述,颈椎轻度骨质增生是需要进行治疗的,而且颈椎轻度骨质增生是最容易治愈的,因此,治疗要及时。
骨质增生是缺钙吗
骨科专家称,骨质增生与缺钙有很大关系,骨质增生好发于35-70岁的年龄段,从事教师、会计、重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发病率高,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运动和劳动多,关节磨损重,使关节产生退行性骨变。病变程度与年龄大小身体强弱关系密切。骨质增生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常由缺钙引起,但患者血钙往往反而会增高,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体的钙,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1%存在于血液和软组织中。当着1%减少时,甲状旁腺就会释放破骨细胞令骨钙进入血钙,因为血液中的钙虽然很少,但对整个人体是很健康的,所以一点也不能少。但是当1%被满足之后,富余的钙就由降钙素望骨骼中搬,让血钙不少于1%也不多过1%。缺钙,使甲状腺功能刺激代偿,动员骨钙释出以保证血钙而维持生理需要。这样使得骨钙缺少,而血钙、细胞内钙和组织间钙增加。由于血钙增加,使降钙素功能增加,促进成骨活动及新骨形成,在骨骼某些部位形成骨质增生。鉴于此,应当建议,对颈肩腰腿痛患者,重视隐匿的缺钙现象,积极按常规补充钙剂。骨质增生补钙可以通过食补和钙片结合来补钙,食补通常可以喝牛奶、豆制品、鱼、蛋类、虾皮、坚果、绿色蔬菜、芝麻、海带等这些食物补钙。出现骨质增生都是因为严重缺钙造成的,建议再服用钙片补钙,补钙要记得多到户外晒晒太阳和户外运动,这样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同时不要吸烟、喝酒、吃碳酸饮料,否则会造成人体内大量的钙流失。
骨质增生是不是骨刺,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容易把骨质增生与骨刺搞混,以为它们是一种病,那么骨质增生是不是骨刺呢?其它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下面为您做一下详细的介绍。
骨质增生是骨形态异常的表现,而骨刺则是骨质增生的表现之一。骨刺就是骨质增生,但骨质增生的表现形态不一定都是骨刺。
人们在观察骨骼的X线片时,常可见到在某些骨头的边缘出现带尖的骨突起,也常听到医务人员提到骨刺这个名词。因为这些突起的结构是骨质增生形成的,形态像刺,所以称为骨刺。骨质增生除了表现为刺的形态以外,还由于存在的部位和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表现为圆形、波浪形、梭形和不规则形等。而且骨质增生的方向也不同,可以向骨骼外面生长(骨刺属于向骨骼外侧生长的骨质增生),还可以向骨骼腔内或其它骨的管腔内生长(椎管狭窄的原因之一就是骨质向椎管内增生)。
骨质增生其实是正常的生理变化
骨质增生是指在脊椎或骨关节边缘上增生的骨质。由于 X 线检查的普遍应用,发现骨质增生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增生的骨赘通常在骨骼的两端四周同时存在,但投影在平面的 X 光片,可能表现为基底宽、尖端细的粗刺形状。有人称之为“骨刺”。这个名称非常不妥当,不仅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还极容易引起病人的误解,似乎骨端有像钢钉、竹刺之类的东西,引起了疼痛的症状。
需要澄清的是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冤枉了骨质增生,让骨质增生背上了恶名。骨质增生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生理变化现象,本质是人体骨骼的一种“衰老”适应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关节和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的会发生退行性改变,使关节和脊柱的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关节和脊柱的不稳定。机体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恢复新的平衡状态,就会通过骨质增生的方式增加骨骼的表面积,减少骨骼单位面积上的压力,使脊柱或关节更加稳定。可以说,骨质增生现象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机体的一种本能。
有关研究表明 20 岁以下的罕见骨质增生,21 岁~30 岁年龄段的人发生骨质增生的概率约为 11%,31 岁~40 岁年龄段的约为 36%,41 岁~50 岁年龄段的约为 78%,51 岁~60 岁年龄段的约为 93%。可见骨质增生是中老年时期骨关节的生理性退行性变化。
骨质增生一般分为原发性骨质增生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原发性骨质增生是由于年龄增长、长期劳累,导致脊椎、关节退行性改变、韧带松弛,肌肉力量下降,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关节的周围形成骨赘。继发性骨质增生多因关节创伤、发育畸形等导致关节面不平、受力不均而引起。
大家谈到骨质增生往往就会认为这是一种不良的病症,而忽略了骨质增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保护现象,原因在于有时增生的骨质较大,或者生长的位置不好,压迫了周围的血管或神经,或者造成了局部组织的无菌性炎症,那么就产生了相应的症状,如疼痛、肿胀、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这时候,人们才能把骨质增生作为疾病来看待治疗,大多时候骨质增生不需要治疗,大家没有必要谈虎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