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生长环境要求
番茄生长环境要求
1.番茄对温度的要求 番茄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白天为20℃一25℃,夜间为15℃一18℃。当温度达到33℃时植株生长缓慢,达到40℃时,停止生长,达到45℃时,即使短时间也会发生高温危害。当温度降到10℃以下时,生长缓慢,在5℃时,植株停止生长。番茄冻死低温一般为-1℃一-2℃,但栽培环境及栽培技术不同,植株耐寒性和致死温度也发生一定变化。番茄根系生长最适地温为20℃一23℃,28℃以上或13℃以下时则发育缓慢,最高界线为33℃,最低界线为8℃,当地温降到6℃时,根系停止伸长生长。保护地栽培地温比较稳定,利于植株根系生长,生育期可以延长,容易获得高产。
番茄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要求不同。保护地栽培中,可根据植株不同生育期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温度管理,较露地生产容易满足番茄生长发育的需要。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一30℃,当温度低于12℃左右或超过40℃时则发芽困难。幼苗期的适宜温度为白天20℃一25℃,夜间为10℃一15℃。在生产上,经过良好抗寒性锻炼的幼苗可以短时间忍受0℃甚至-3℃的低温。保护地栽培中,幼苗期温度管理应尽量控制在适温范围内,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容易造成秧苗长势弱,花芽分化及发育不良,从而使花的素质降低。一旦花的素质降低,则在开花、结果时易产生畸形花、畸形果,造成落花落果。番茄在开花期对温度的反应比较敏感,当白天温度达到15℃以上时,充分发育的花蕾就会开花,开花最适温度白天为20℃一26℃,夜间为15℃一20℃。当花期遇到低温时,花粉管的伸长就缓慢或停止,但以后再达到适温时花粉管仍能继续伸长并完成受精过程。当花期遇到30℃以上的高温时,则植株营养状态恶化,花柱衰弱,花粉粒的荫发、花粉管的伸长不良,受精不完全,易产生落花落果。
番茄结果期白天适温为24℃一26℃,夜间为12℃一17℃。番茄果实在15℃一30℃的温度内均可着色,但最适温度为20℃一25℃,当温度达到30℃以上时则着色不良。
番茄的生长发育,特别是结果期的生长发育要有一定的昼夜温差。番茄植株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则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分解、运输和积累,促进根、茎、叶及果实的生长,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因此冬季生产常常由于夜间加温过度而导致失败。
2.番茄对光照的要求 番茄不需要特定的光周期,但却要求有较强的光照,适宜光照强度为4万一7万勒克斯,光饱和点为7万勒克斯,光补偿点为0.15万勒克斯。超过8万勒克斯或低于1万勒克斯对生长不利。在冬季温室栽培中,由于光照不足,植株易徒长,营养不良,且开花数少,落花落果严重,还增多了各种生理障害和病害。生产上要根据光照条件来进行温度管理。当白天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光合作用强,制造养分多时,夜间温度可适当高一些。反之,当白天光照不足,温度偏低,光合作用弱,养分制造少时,夜间要适当降温,以减少养分消耗,增加养分积累。番茄发芽时不需要光照,有光反而不利于发芽。
番茄对光照时数的要求并不严格,但每天的光照时间短,也会影响生长和产量。
生产上,应尽量延长光照时数或利用人工补光来增加产量。根据试验证明,番茄在每天16小时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
3.番茄对水分的要求 番茄枝繁叶茂,蒸腾量比较大,因而需水量也很大,通常要求土壤相对湿度65%一85%,空气相对湿度50%一65%。
番茄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发芽期要求土壤应在80%左右,幼苗期和开花期要求65%左右,结果期要求75%一80%。结果期供给充足的水分是获得高产的关键。番茄要求比较干燥的气候,如阴雨连绵,空气湿度过高,一般生长衰弱,病害严重,易落花落果。
4.番茄对土壤及营养的要求 番茄对土壤的适应力较强,要求也不太严格,但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沙壤土最为适宜。番茄对土壤通气条件要求较高,土壤含氧量达10%左右时,生长发育最好,当土壤含氧量低于2%时植株枯死,因此在低洼易涝及结构不良的土壤上生育不良。番茄要求土壤最适酸碱度为中性偏酸,pH值以6一7为宜。番茄在盐碱地上栽培生长缓慢,易矮化枯死,而在过酸的土壤上栽培易产生缺素症,特别是缺钙症,易发生脐腐病。
番茄生育期较长,必须有充足的养分才可能获得高产量和高效益。生产上,在注重增施有机肥的同时,也要注重化肥的合理施用。番茄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量以钾最高,其次是氮和磷。每生产1万千克番茄,大约需钾48千克、氮25千克、磷7千克。氮素对茎叶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起重要的作用,是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营养元素。磷素的吸收量虽然不多,但对番茄根系生长及开花结果有着特殊的作用。钾的吸收量最多,尤其在果实迅速膨大期,钾素对糖的吸收、合成、运输及增高细胞液浓度、加大细胞的吸水量都有重要的作用。除氮、磷、钾外,番茄生长还需要硫、钙、镁、铁、锰、硼、锌等元素,但需要量很少,被称为微量元素。比较肥沃的土壤一般不缺微量元素。
5.番茄对二氧化碳的要求 自然条件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约为300毫克/千克。而保护地栽培中常常由于不能及时通风换气而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有时达到100毫克/千克以下,使植株处于光合饥饿状态。试验证明:保护地增施二氧化碳,浓度达到1000一1500毫克/千克时,番茄生长旺盛,着花数增加,开花提前,产量提高。
橘子生长环境
温度
橘子果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与温度、日照、水分(湿度)、土壤以及风、海拔、地形和坡向等环境条件紧密相关,这些条件影响最大的数温度。即使差异0.5℃的气温有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橘子果生长发育要求12.5~37℃的温度。秋季花芽分化要求昼夜温度分别为20℃左右和10℃左右,根系生长的土温与地上部大致相同。过低的温度会使橘子果受冻,甜橙-4℃,温州蜜柑-5℃时会使枝叶受冻,甜橙-5℃以下,温州蜜柑-6℃以下会冻伤大枝和枝干,甜橙-6.5℃以下,温州蜜柑-9℃以下会使植株冻死。
稍耐荫,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气温低于-8℃时,发生冻害,适生于深厚肥沃的中性至微酸性的砂壤土。高温也不利于柑橘的生长发育,气温、土温高于37℃时,果实和根系停止生长。温度对果实的品质影响也明显: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通常随温度增高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增加,酸含量下降,品质变好。
光照
柑橘是耐阴性较强的树种,但要优质丰产仍需好的日照。一般年日照时数1200~2200小时的地区均能正常生长。如日照好、热量丰富的华南与日照少的重庆柑橘产区相比:果实糖含量高、酸含量低,糖酸比高。
湿度
一般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的热带、亚热带区域都适宜柑橘种植,但由于年雨量分布不均而常常需要灌溉。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以60%~80%为适宜,低于60%则需灌水,雨水过多,造成土壤积水或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柑橘果园,会使根系死亡。柑橘果树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以75%左右为宜。
土壤
柑橘对土壤的适应范围较广,紫色土、红黄壤、沙滩和海涂,ph值4.5~8均可生长,以ph值5.5~6.5为最适宜。柑橘根系生长要求较高的含氧量,以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2%~3%,排水良好的土壤最适宜。
紫菜生长环境
紫菜叶状体多生长在潮间带,喜风浪大、潮流通畅、营养盐丰富的海区。耐干性强;适宜光照强度为5000~6000勒克斯,具有光饱和点高、光补偿点低的特点,属高产作物。
对低温的适应力随藻体水分含量不同而变化,在快速干燥至含水20%时,经-20℃左右的低温冷藏数月到1年,放回海水中仍能恢复活力。对海水比重的适应范围广,但以1.020~1.025为宜。丝状体耐干性差,要求低光照,故自然分布于低潮线以下。在气温开始下降、有海水流动的条件下,壳孢子形成后往往在每天上午9~11时大量放散,呈明显的日周期性。
青鱼生长环境
青鱼习性不活泼,通常栖息在水的中下层,食物以螺蛳、蚌、蚬、蛤等为主,亦捕食虾和昆虫幼虫。在鱼苗阶段,则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青鱼生长迅速,个体较大,成鱼最大的最大个体可达70千克。
多集中在食物丰富的江河弯道和沿江湖泊中摄食肥育,在深水处越冬。行动有力,不易捕捉。耗氧状况与草鱼接近,水中溶氧量低于1.6毫克/升时呼吸受到抑制,低
青鱼图片集(17张)
至0.6毫克/升时开始窒息死亡。在0.5~40℃水温范围内都能存活。
繁殖与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8℃。喜微碱性清瘦水质。主要摄食螺、蚬、幼蚌等贝类,兼食少量水生昆虫和节肢动物。日摄食量通常为体重的40%左右,环境条件适宜时可达60~70%。仔鱼体长7~9毫米时进入混合性营养期,此时一面继续利用自身的卵黄,一面开始摄食轮虫和无节幼虫;10~12毫米时,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体长达30毫米左右时食性渐渐分化,开始摄食小螺类。
菠菜生长环境
温度菠菜属耐寒蔬菜,种子在4℃时即可萌发,最适为15-20℃,营养生长适宜的温度15-20℃,25℃以上生长不良,地上部能耐零下6-8℃的低温。
日照菠菜是长日照作物,在高温长日照条件下植株易抽苔开花,对日照强度要求不严,可与高杆作物间套作。
水分菠菜叶面积大,组织柔嫩,对水分要求较高。水分充足,生长旺盛时肉厚,产量高,品质好。在高温长日照及干旱的条件下,营养生长受抑制,加速生殖生长,容易未熟抽苔。
土壤菠菜对土壤适应能力强,但仍以保水保肥力强肥沃的土壤为好,菠菜不耐酸,适宜的pH为7.3——8.2。菠菜为叶菜,需要较多的氮肥及适当的磷、钾肥
银耳生长环境
温度温度是银耳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银耳属中温性真菌,菌丝在 16℃~30℃内均能生长,其中20℃~28℃生长正常,23℃~25℃生长最好,低于20℃或高于28℃菌丝纤弱。子实体分化的温度在16℃~28℃之间,低于16℃生长迟缓,高于28℃分化不良,最理想的温度应是22℃~25℃。
湿度银耳在适湿的条件下菌丝才能定植,生长旺盛。菌丝粗短成束,子实体分化正常。在过湿的环境中,菌丝生长柔弱纤细稀疏,子实体分化不良或胶化成团。所以要根据银耳在其生长各个阶段对湿度的不同要求,给予适当的水分,在过湿条件下,银耳不易萌发成菌丝,而是以芽殖形式出现。
光照强烈的直照光,会不利银耳菌丝的萌发及子实体的分化。散射光能促进孢子萌发和子实体分化。不同的光照对银耳子实体的色泽有明显关系,暗光耳黄子实体分化迟缓,适当的散射光,银耳即白品质也优。
酸碱度银耳是弱酸性真菌,培养时的pH值应在5.2~5.8之间,过酸或者过碱对银耳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栗子的生长环境
板栗对气候土壤条件的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其适宜的年平均气温为10.5—21.7℃,如果温度过高,冬眠不足,就会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气温过低则易使板栗遭受冻害。板栗可以生长在潮湿的土壤,但不能受雨涝的彰响,如果雨量过多,土壤长期积水,极易影响根系尤其是菌根的生长。因此,在低洼易涝地区不宜发展栗园。板栗对土壤酸碱度较为敏感,适宜在PH值5—6的微酸性土壤上生长,这是因为栗树是高锰植物,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活化锰、钙等营养元素,有利于板栗的吸收和利用。徐州地区处于黄滩海南缘,年平均气温为13.7一14.1℃,年降水782—946毫米,比较适宜粟树的生长发育。
竹荪生长环境
竹荪基部菌索与竹鞭和枯死竹根相连,长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而同属的短裙竹荪则多长在温湿环境。当孢子萌发形成菌丝,通过菌丝分解腐竹类的有机物质取得营养,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菌丝体形成无数菌索,在其前端膨大发育成纽结状原基,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个多月生长,原基形成菌蕾,状如鸡蛋。当菌蕾顶端凸起如桃形时,多在晴天的早晨由凸起部分开裂,先露出菌盖,菌柄相继延伸,到中午柄长到一定高度时即停止伸长,菌裙渐渐由盖内向下展开,空气相对湿度为95%时,菌裙生长正常,温度偏低和湿度过小时不能正常展裙。下午4~5时菌盖上担孢子成熟并开始自溶,滴向地面,同时整个子实体萎缩倒下。[1]
营养
竹荪为竹林腐生真菌,以分解死亡的竹根、竹竿和竹叶等为营养源。野生时多生长于楠竹、平竹、苦竹、慈竹等竹林里,其土质有黑色壤土、紫色土、黄泥土等。竹荪营腐生生活,其菌丝能穿透许多微生物的拮抗线,能利用许多微生物不能利用的纤维素、木质素。因此,人工栽培时,可用竹木屑及多种农作物秸秆及少量无机盐等,即可满足其营养需求。[1]
温度
竹荪是典型的中温型菌类。菌丝的生长温度为4~28℃,最适温度为20~23℃;低于16℃或高于36℃,生长缓慢。子实体形成温度为17~29℃,以20~24℃为宜,最适温度为22℃;高于28℃,生长缓慢,生长势弱;35℃以上,停止生长;低于15℃,发育减慢,菌球萎缩或出现畸形。这里所指的温度,是菌丝和子实体生长所处的环境温度,即培养基所处的地下5~20厘米深和子实体分化的地下1~30厘米深的温度。因为同一时间地表和地下的温度有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地表的温度高于地下温度,离地表越深,温度越低。栽培时要注意此点。[1]
番茄的环境要求
(1)温度:番茄是喜温性蔬菜,在正常条件下,同化作用最适温度为20~25℃,根系生长最适土温为20~22℃。提高土温不仅能促进根系发育,同时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生长发育加速,产量增高。
(2)光照:番茄是喜光作物,光饱和点为70000lx,番茄适宜光照强度为30000~50000lx。番茄是短日照植物,在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过程中基本要求短日照,但要求并不严格,有些品种在短日照下可提前现蕾开花,多数品种则在11~13h的日照下开花较早,植株生长健壮。
(3)水分:番茄既需要较多的水分,但又不必经常大量的灌溉,一般以土壤湿度60~80%、空气湿度45~50%为宜。空气湿度大,不仅阻碍正常授粉,而且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严重。
(4)土壤及营养:番茄对土壤条件要求不太严格,但为获得丰产,促进根系良好发育,应选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壤土。土壤酸碱度以pH6~7为宜,过酸或过碱的土壤应进行改良。番茄在生育过程中,需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据艾捷里斯坦报道,每生产5000kg果实,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氧化钾33kg,氮10kg,磷酸5kg。
虾的生长环境
虾游泳和鱼大不相同,鱼摆动尾鳍就可以向前游动了,而虾没有鱼那样的尾鳍,只有一个尾巴和许多小腿,那么它是怎样游泳的呢?虾也有它的“高招”。虾是游泳的能手,能用腿做长距离游泳。它游泳时那些游泳足像木桨一样频频整齐地向后划水,身体就徐徐向前驱动了。受惊吓时,它的腹部敏捷地屈伸,尾部向下前方划水,能连续向后跃动,速度十分快捷。也有的虾不善于游泳,大龙虾多数时间在海底的沙石上爬行。
呼吸与循环 对虾的鳃位于背甲两侧形成的鳃室内,鳃室前后及腹面和外界相通。鳃多呈羽状,共25对,着生在胸部侧壁或胸肢基部,表皮极薄,血流通过鳃时进行气体交换。鳃室内有颚舟片不断摆动,使新鲜水流由后面和腹面进入,向前流出。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心脏为扁的多角形肌肉质囊,位于头胸部背侧的围心窦内,心孔4对,两对在背面,一对在后端两侧,另一对在心脏腹面近后端处,有瓣膜控制血液流向。
苦瓜生长环境
1.温度:
温度控制苦瓜喜温,较耐热,不耐寒。种子发芽适于30-35℃,温度在20℃以下时,发芽缓慢,13℃以下发芽困难。在25℃左右,约15天便可育成具有4-5片真叶的幼苗,如在15℃左右则需要20-30天。在10-15℃时苦瓜植株生长缓慢,低于10℃则生长不良,当温度在5℃以下时,植株显著受害。但温度稍低和短日照,发生第一雌花的节位提早。开花结果期适于20℃以上,以25℃左右为适宜。15-25℃的范围内温度越高,越有利于苦瓜的生育——结果早,产量高,品质也好。而30℃以上和15℃以下对苦瓜的生长结果都不利。
2.光照:
苦瓜属于短日性植物,喜阳光而不耐荫。但经过长期的栽培和选择对光照长短的要求已不太严格;可是若苗期光照不足,会降低对低温的抵抗能力。海南北部冬春苦瓜遇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幼苗生长纤弱,抗逆性差,常易受冻害就是这个道理。开花结果期需要较强光照,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座果率;否则,易引进落花落果。
3.水分:
合适的土壤苦瓜喜湿而不耐涝。生长期间需要85%的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相对湿度。天气干旱,水分不足,植株生长受阻,果实品质下降。但也不宜积水,积水容易沤根,叶片黄萎,轻则影响结果,重则植株发病致死。
4.土壤养分:
苦瓜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从砂壤到轻粘质的土壤均可。一般以在肥沃疏松,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上生长良好,产量高。苦瓜对肥料的要求较高,如果有机肥充足,植株生长粗壮,茎叶繁茂,开花结果就多,瓜也肥大,品质好。特别是生长后期,若肥水不足,则植株衰弱,花果就少,果实也小,苦味增浓,品质下降。苦瓜需要较多的氮肥,但也不能偏施氮肥;否则,抗逆性降低,从而使植株易受病菌浸染和寒冷为害。在肥沃疏松的中壤土里,增施磷钾肥,能使植株生长健壮,结瓜可以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