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痛刮痧刮哪里 刮沙刮下关、颊车穴
牙龈肿痛刮痧刮哪里 刮沙刮下关、颊车穴
下关穴:位于颧骨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左右各一穴。
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两侧各一穴。
找到下关血,涂上经络油,用角刮法轻柔刮拭下关穴三分钟,一天一次。同法用于颊车穴。
祛风通络,开关通络,可促血液循环,有助于牙龈局部消肿。
刮痧怎么治疗牙龈肿痛
刮沙刮下关、颊车穴
下关穴:位于颧骨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左右各一穴。
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两侧各一穴。
刮痧方法
找到下关血,涂上经络油,用角刮法轻柔刮拭下关穴三分钟,一天一次。同法用于颊车穴。
功效:祛风通络,开关通络,可促血液循环,有助于牙龈局部消肿。
刮痧刮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双手各一穴。
刮痧方法
找到合谷穴涂抹适量经络油,手握刮痧板,用刮痧板角部重刮户口边的合谷穴30次,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每日一次。
功效:主治发热、头痛、齿痛、牙龈肿痛、面肿。
刮痧刮太溪、行间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足共两穴。
行间穴:位于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双足共两穴。
刮痧方法
找到太溪穴、行间穴。涂抹适量经络油,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将力贯注于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由上至下一次到位,中间不停顿,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功效:主治肝经风热所致病症。
面瘫刮痧怎么刮图片
一、刮痧部位
1.面瘫可选经外奇穴的太阳穴;
2.足少阳胆经的阳白、听会、风池穴,可调解经气、疏风解邪;
3.足阳明胃经的颊车、地仓、内庭穴;
4.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可治疗面部疾患。
二、刮痧方法
1.刮面部
用刮痧板的圆角分别点按或刮拭阳白、地仓穴。
2.刮侧面部
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太阳穴。沿下颌骨走行,自听会穴刮拭至颊车穴,重点加强听会、颊车穴的刮拭。
3.刮枕部
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风池穴。
4.刮手部
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合谷穴。
5.刮足背
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内庭穴。
三、适应症
适用于着凉等原因导致的面瘫,有口眼歪斜、表情僵硬、流口水等症状者。
注意:刮痧治疗后要密切观察,若症状无缓解,需及时就医治疗。
面瘫的刮痧疗法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面瘫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蹙额、皱眉、露齿等;口角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二)治法
(1)选穴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风池。(见图2-14-3、图2-14-4、图2-15-1)
(2)定位翳风: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
地仓: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问,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太冲: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3)刮拭顺序先刮头部两侧翳风至风池,再刮颊车至地仓,然后刮手背合谷穴,最后重刮太冲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部翳风穴至风池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再刮拭下颌部,经颊车穴至地仓穴,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然后刮手背合谷穴,重刮,可用刮板角部刮拭。最后重刮足部太冲穴,可不出痧。
二、注意事项
(1)刮痧疗法须暴露皮肤,且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人里,影响刮痧疗效,而且易引发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选择一个好的治疗场所,空气宜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意避风,夏季不可在有过堂风的地方刮痧。尽量少暴露皮肤。
(2)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匀,以能忍受为度,出痧为止。
(3)婴幼儿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轻。
(4)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虚证、寒证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服用激素类药物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不易出痧;阴经较阳经不易出痧;室温低时不易出痧。
(5)刮拭过程中,要经常询问病人感受。遇到晕刮,如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或血压下降、神志昏迷时应立即停止刮痧。告诉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如仍不缓解,可用刮板角部点按人中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局部水肿。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足三里穴。
牙疼怎么刮痧 风火牙痛刮痧治疗
刮痧取穴:面部的颊车,下关,上肢部的合谷,外关,背部的风池。
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寸,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张口时隆起。
外关:当阳池穴与肘尖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风池:在枕骨下侧,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合谷: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
刮法: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用红花油。先点揉下关穴,颊车,再用刮痧板的棱角或边角刮后头部风池,然后刮前臂外关,在之直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最后挤按合谷穴。
作用:祛风消火。手阳明之脉入下齿肿,足阳明之脉入上齿,手足阳明相接,故取合谷,颊车,下关等阳明经穴通经止痛;配风池,外关疏风解表。
扁桃体发炎牙龈肿痛怎么办 刮痧疗法
找到下关穴,涂上经络油,用角刮法轻柔刮拭下关穴3分钟,1天1次找到颊车穴,涂上络油,用角刮法刮拭颊车穴,1天1次。
找到合谷穴涂抹适量经络油,手握刮痧板,用刮痧板角部重刮患者虎口边的合谷穴30次,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找到太溪穴、行间穴,涂抹适量经络油,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将力贯注于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由上至下应一次到位,中间不宜停顿,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牙周炎刮痧怎么缓解
1.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三间穴,可清热泻火、消肿止痛;
2.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大迎穴,可泄热邪、止痛利齿;
3.选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穴,可滋阴降火;
4.选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可清心降火。
1.刮面部
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揉大迎穴。
2.刮腰部
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自上而下刮拭腰部脊柱两侧,重点刮拭肾俞穴。
3.刮手背
沿手阳明大肠经走行,自上而下刮拭手背虎口边缘,重点刮拭合谷、三间穴。
4.刮足背
刮痧板的圆角点揉内庭穴。
适用于牙周炎患者,可消肿止痛。
牙周炎是指牙齿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是一种破坏性疾病,最终导致牙周袋的形成,使牙槽骨吸收和牙齿逐渐松动。患者常有牙龈萎缩的表现,出现为牙龈出血、牙龈边缘溢脓、口臭等症状。
口腔溃疡刮痧部位是哪些
一、刮痧部位
1.面部:地仓、下关、颊车。
2.背部:脾俞、胃俞。
3.双上肢:曲池、合谷。
4.双下肢:足三里。
二、刮痧方法
局部涂抹少量刮痧油,先点压、按揉刮拭地仓穴,再由上至下刮拭下关穴,最后由斜下至上沿着图示箭头方向刮拭颊车穴;刮背部,沿着图示箭头方向,由上向下刮拭,重点刮拭脾俞、胃俞穴;刮四肢,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曲池、合谷、足三里穴。
三、适应症
清热泻火、止痛,适用于口腔溃疡,有口疮多伴有便秘、口干、口臭、尿黄、大便干结症状者。
小贴士:适当补充维生素可加速口腔溃疡的修复。
面瘫刮痧图片
1.面瘫可选经外奇穴的太阳穴;
2.足少阳胆经的阳白、听会、风池穴,可调解经气、疏风解邪;
3.足阳明胃经的颊车、地仓、内庭穴;
4.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可治疗面部疾患。
1.刮面部
用刮痧板的圆角分别点按或刮拭阳白、地仓穴。
2.刮侧面部
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太阳穴。沿下颌骨走行,自听会穴刮拭至颊车穴,重点加强听会、颊车穴的刮拭。
3.刮枕部
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风池穴。
4.刮手部
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合谷穴。
5.刮足背
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内庭穴。
适用于着凉等原因导致的面瘫,有口眼歪斜、表情僵硬、流口水等症状者。
注意:刮痧治疗后要密切观察,若症状无缓解,需及时就医治疗。
牙疼怎么刮痧 虚火牙痛刮痧治疗
刮痧取穴:太溪,合谷,颊车,下关,行间。
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行间: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刮法:用木鱼石刮痧板,介质用凡士林油。在刮痧部位涂以刮痧介质,用刮痧板的棱角或边角,在刮拭部位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刮痧。直至皮下出现痧痕为止。
作用:滋阴降火。合谷,颊车,下关皆属于阳明经,是治疗牙痛效穴,太溪是足少阴经原穴,滋阴补肾,以治其本,行间为足厥阴经荥穴,用以清热解火。
痄腮的刮痧疗法
痄腮又称“蛤蟆瘟”,是由风温疫毒所引起,以发热、耳下腮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散发为主,亦可流行。发病年龄以5~9岁小儿为多。
痄腮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步骤/方法
选穴
大椎、曲池、翳风、颊车、角孙、列缺、合谷、外关。
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翳风: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角孙:头颞部,将耳部前折时,耳尖正上方入发际处。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刮拭顺序
先点揉翳风、颊车,再刮角孙,然后刮颈部大椎穴,最后刮上肢曲池,外关、列缺、合谷。
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用拇指点揉翳风、颊车,用力宜重。再刮头部角孙,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然后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最后刮上肢曲池、外关、列缺、合谷穴,由上至下,依次刮拭,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牙周炎刮痧怎么缓解
一、刮痧部位与作用
1.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三间穴,可清热泻火、消肿止痛;
2.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大迎穴,可泄热邪、止痛利齿;
3.选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穴,可滋阴降火;
4.选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可清心降火。
二、刮痧方法
1.刮面部
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揉大迎穴。
2.刮腰部
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自上而下刮拭腰部脊柱两侧,重点刮拭肾俞穴。
3.刮手背
沿手阳明大肠经走行,自上而下刮拭手背虎口边缘,重点刮拭合谷、三间穴。
4.刮足背
刮痧板的圆角点揉内庭穴。
三、适应症
适用于牙周炎患者,可消肿止痛。
牙周炎是指牙齿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是一种破坏性疾病,最终导致牙周袋的形成,使牙槽骨吸收和牙齿逐渐松动。患者常有牙龈萎缩的表现,出现为牙龈出血、牙龈边缘溢脓、口臭等症状。
口腔溃疡刮痧部位是哪些
1.面部:地仓、下关、颊车。
2.背部:脾俞、胃俞。
3.双上肢:曲池、合谷。
4.双下肢:足三里。
局部涂抹少量刮痧油,先点压、按揉刮拭地仓穴,再由上至下刮拭下关穴,最后由斜下至上沿着图示箭头方向刮拭颊车穴;刮背部,沿着图示箭头方向,由上向下刮拭,重点刮拭脾俞、胃俞穴;刮四肢,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曲池、合谷、足三里穴。
清热泻火、止痛,适用于口腔溃疡,有口疮多伴有便秘、口干、口臭、尿黄、大便干结症状者。
小贴士:适当补充维生素可加速口腔溃疡的修复。
刮痧怎么对付牙痛
人们难免有龋齿、牙龈肿胀、牙齿松动、牙龈炎、牙周炎、牙神经痛、下颌关节炎的病痛,服用中西药或药膳,有助于缓解,但麻烦又破费。
我的切身体会是采用经络全息刮痧法简便易行。只要用刮痧板(牛角梳、玉石板)或就地取材,以木梳、瓷勺等代之亦可。在胃经——患侧下关、大迎至颊车;督脉——人中至兑沟;上肢的大肠经——对侧温溜、合谷至二间;下肢的肾经——双侧太溪至水泉和胃经的双侧内庭及头部的全息穴区———额中带、额顶带中1/3等穴位(区)各刮30次以上,通常可缓解,多刮几次可望痊愈。既可请人代刮,也可自刮。可安排时间刮,亦可利用散步乘车时边走边刮,或看电视、电影、闲聊时刮。已痊愈或无牙病者常刮,可起保健作用,防范于未然。可见这是治牙病防牙痛的妙法。(这些穴位的区域较宽,为了出痧排毒,可适当重刮,以不破皮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