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三焦俞穴怎么操作正确
针刺三焦俞穴怎么操作正确
针灸三焦俞的操作方法
取穴法:俯卧。平第1,2腰椎棘突间水平,正中线与骶棘肌缘之间中点距背正中线1.5寸。
简易取法: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1个椎体,即为第1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指,中指)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背面向腹侧面直刺,与背侧面成90°。
深度:进针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俯卧位取穴。
作用与功效
三焦俞穴位背俞穴,是三焦经经气输注之处,具有通调三焦,疏利水道,祛湿止泻之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泻等症;又因本穴位于腰部,能舒筋通络,强健腰脊,主治肩背拘急,腰脊强急。
注意事项
三焦俞穴处于肾脏的体表投影内,其局部解剖由浅入深,依次为胸腰筋膜浅层,腰方肌,肾筋膜后层,肾脂肪囊和肾脏。针尖向外侧深刺超过1.5寸,就有可能刺穿腹腔后壁而损伤肾脏。
三焦俞是什么意思
三焦俞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三焦俞穴”:“三焦”,三焦腑也。“俞”,输也。三焦俞名意指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针灸三焦俞的作用与功效
三焦俞穴位背俞穴,是三焦经经气输注之处,具有通调三焦,疏利水道,祛湿止泻之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泻等症;又因本穴位于腰部,能舒筋通络,强健腰脊,主治肩背拘急,腰脊强急。
三焦俞的准确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三焦经位于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先取与肚脐相对的命门穴,再向上数一个椎体,其旁开1.5寸即是本穴。
三焦俞穴位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三焦,三焦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三焦俞为三焦的背俞穴,是三焦经经气输注之处,具有通调三焦,疏利水道,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益肾助阳之功,为治疗三焦疾病及通利三焦的预防保健要穴。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水,肠鸣泄泻,痢疾,呕吐等脾胃肠腑病症;小便不利,水肿等三焦气化不利病证;腰背强痛。
肚子疼刮痧刮哪个部位 痛经肚子疼刮痧部位及方法
1.选任脉的气海、关元、中极穴,可通调气血;
2.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可温肾壮阳;
3.足太阴脾经的血海、三阴交穴,可行气活血;
4.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次髎、胞肓、膀胱俞、三焦俞穴,可固本培元。
1.腰骶部
沿脊柱,自上而下由三焦俞穴刮拭至次髎穴,重点加强三焦俞、肾俞、次髎穴。用刮痧板的圆角分别点按胞肓、膀胱俞穴。
2.下腹部
沿腹部正中线,自上而下由肚脐刮拭至耻骨上缘,重点加强气海、关元、气穴、中极穴的刮拭。
3.下肢内侧
用刮痧板的圆角分别点按或刮拭血海、三阴交穴。
在经期前或在行经期间发生腹痛,痛引腰骶,甚至昏厥或其他不适。
针刺三阴焦怎么操作正确
针灸三阴焦的方法
进针方向:从小腿内侧向外刺,与内侧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透悬钟,深1.5-2寸,局部可有酸胀感;直刺,略斜向后,深1-1.5寸,可有麻电感向足底放射;斜刺,向下,沿胫骨后缘,进针1.5-2.5寸,出现感应向上时,大幅度捻转数下,酸胀感可扩散至膝关节或股内侧。留针20分钟。
施灸方法:艾炷灸5-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针灸三阴焦的好处
三阴焦为足太阴脾经经穴,又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之交会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针灸该穴具有补脾胃,助运化,利水湿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调血室,理精宫通经络,祛风湿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病症如脾胃虚弱,消化不利,脘腹肿满,肠鸣泄泻诸症;泌尿系统病证如水肿,小便不利,小便频数,遗尿;生殖系统病证如月经不调,子宫出血,痛经,带下,阴经疼痛症。
注意事项
1.本穴忌针刺手法过强,沿胫骨内侧缘入针,向后斜刺可刺中胫神经,有触电样针窜行至足心,此时应稍提针,如仍强行捻转或大幅度提插则可损伤神经,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形成针感后遗。
2.孕妇禁针此穴。
肺俞穴针刺怎么操作
肺俞针刺手法
进针方向:从背侧向腹侧直刺,与背面成90°。
进针深度:
1.可向上(后颈方向)或向下(尾骶方向)横刺1.0-1.5寸,其针感向上可达项部,向下可走至背腰部,以治胸段背肌疾患。
2.向内(脊柱方向)斜刺1.0-1.5寸,可时针感走向心胸,胸胁,上肢,对其所达之处的疼痛收效显著。
3.向外(肩胛骨方向)斜刺1.0-1.5寸,可使针感走向胸胁,上肢,治胸胁,肋间,上肢疾患。
针感:酸胀在附近,和捣针方向。
功能主治
肺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又是肺脏精气输布于背部的特定穴位,本穴具有调肺气,止咳喘,清虚热,补劳损,和营血,实腠理功效,用于治疗骨蒸劳瘵,肺痿肺胀,痰涎壅塞,咳嗽气短,气喘,胸胁支满,疼痛,腰背强痛,小儿疳积,呕吐呃逆,胃脘疼痛,消渴,皮肤瘙痒,荨麻疹。
注意事项
1,.肺俞内侧的肌肉较丰厚,而穴区深面及外侧肌肉较薄,若直刺和向外斜刺易经肋间隙刺穿胸壁,造成气胸。
2.对肺气肿,肺结核等肺病或风心病患者,忌重刺,因患者有长期肺病或心脏病,抵抗力弱,局部组织脆弱,重刺易损伤正气,且会使组织损伤,不易修复。
3.对体虚内收或肺,心肌病,久病重病者,针刺本穴应格外小心,忌进针过快,过猛。
4.对于皮肤粗糙坚实患者,进针时阻力较大,应防止因进针用力过大,针尖穿过皮肤,内无阻力而伤及内脏,使用粗针时尤其要注意。
小孩能刮痧吗 小孩发烧刮痧方法二
分3组:一为风池、大椎;二为大杼、曲池、风门;三为膻中、复溜和印堂、太阳。
并随证配穴:外感风寒配列缺、风门、外关;外感风湿配尺泽、鱼际和少商;外感暑邪配委中、曲泽、天枢和十宣穴;里热内炽配百会、内关、曲池、和大椎、十宣穴;食滞发热配中脘、足三里、内庭、公孙;疳积虚热配脾俞、胃俞、三焦俞、膏肓俞、中脘和四缝穴。
第1组穴用刮痧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第2组穴以撮痧法夹挤,至出现痧痕为止;第3组穴中,先刮膻中、复溜穴,再以撮痧法夹挤印堂、太阳穴,至出现痧痕为止。以上为主穴,每日1次。
然后随证加刮配穴,外感风寒的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广泛;外感风湿,其中少商以针点刺(不刮),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广泛;外感暑邪,其中十宣穴以针点刺,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广泛;里热内炽,其中大椎、十宣穴以针点刺,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宜广泛;食滞发热的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广泛,疳积虚热,其中四缝穴以针点刺至出现黏黄液体1或2滴止,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广泛。
此法只对于发热症起治疗作用,而对于继发于其他疾病之中的发热应配合其他疗法对于原发疾病的治疗,方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小贴士:小儿发热易反复,故热退后应注意饮食调养,以防发热再起。
中医怎么针灸治疗闭经
1. 基本治疗
(1)血枯经闭
治法养血调经。以任脉、足阴明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足三里 归来
配穴气血不足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潮热盗汗者,加太溪;心悸者,加内关;纳呆者,加中脘。
操作毫针补法,可施灸。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补下焦真元而化生精血。足三里、归来为胃经穴,健脾胃而化生气血。血海充盈,月事自能按时而下。
(2)血滞经闭
治法活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中极 三阴交 归来
配穴 气滞血瘀者,加合谷、血海、太冲;痰湿阻滞者,加阴陵泉、丰隆;寒凝者,加命门、腰阳关;胸胁胀满者,加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寒湿凝滞者可施灸法。
方义 中极为任脉穴,能通调冲任,疏通下焦。三阴交、归来,通胞脉而调和气血。气调血行,冲任调达,经闭可通。
2. 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皮质下、神门。毫针用中等刺激,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皮肤针法选腰骶部相应背俞穴及夹脊穴、下腹部任脉、肾经、胃经、脾经、带脉等。用皮肤针从上而下,用轻刺激或中等刺激,循经每隔1厘米叩打一处,反复叩刺3遍。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3)穴位注射法选肝俞、脾俞、肾俞、气海、石门、关元、归来、足三里、三阴交。每次选2~3穴,用黄芪、当归、红花等注射液,或用胎盘组织液、维生素B12等,每穴每次注入药液1~2毫升,隔日1次。
【按语】
1.本病有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所致,又有生殖系统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或先天发育不全所致之分,针灸效果各不一样。因此,必须进行认真检查,以明确发病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尤其要注意早期妊娠的鉴别。
2.应注意情绪调节,保持乐观豁达心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劳逸结合及生活起居有规律。
针灸三焦俞注意事项 针灸三焦俞的操作方法
取穴法:俯卧。平第1,2腰椎棘突间水平,正中线与骶棘肌缘之间中点距背正中线1.5寸。
简易取法: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1个椎体,即为第1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指,中指)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背面向腹侧面直刺,与背侧面成90°。
深度:进针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俯卧位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