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儿童适用的抗过敏药
细数儿童适用的抗过敏药
一代抗组胺药
代表药:扑尔敏、非那根 、苯海拉明
组胺是过敏反应时释放的致敏物质。这类药能阻断组胺Ⅰ型受体,减轻过敏反应,主要用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以及过敏性咳嗽等。它们的不良反应是嗜睡、精神不振、口干,偶见粒细胞减少。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于2006年发表药物安全警告,要求医生和父母不要给2岁以下儿童服用非那根以及其他含有盐酸异丙嗪的抗过敏药物。美药管局称,他们已收到多例2岁以下儿童服用含盐酸异丙嗪抗过敏药物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甚至致死的报告。
二代抗组胺药
代表药:阿司咪唑(息斯敏)、特非那定(敏迪)、氯雷他定(开瑞坦))、 仙特明(西替利秦)
由于“息斯敏”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反应,美国强生公司表示将终止生产;2002年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了包括阿司咪唑(即“息斯敏”)的副作用,目前许多医院已弃用该药。
比起一代抗过敏药物来说,这类药物虽然价钱贵了很多,但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小,没有或仅有轻度嗜睡作用。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等。
使用抗过敏药物该注意哪些问题
1、小心,抗过敏药的“耐药性”
如果患者长时间服用某一种抗过敏药,会致药效下降,或不能起到抗过敏作用,则说明即该药产生了“耐药性”。因此,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抗过敏药,一般在服药三个月后,要换一种抗过敏药继续治疗。也可以采用中医药疗法,如中草药、针灸等配合治疗,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病程不同,用药不同
不同种类的抗过敏药有其自身的抗过敏机制和特性,治疗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比如,急性发作的过敏性疾病应选择起效快的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慢性、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疾病,因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应选用无嗜睡作用,其他副作用也相对较小的药物,如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或地氯雷他定等。
在治疗慢性、顽固性或病情较重的急性过敏性疾病时,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过敏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一定要咨询医生,合理用药。值得一提的是,需要长期联合用药的患者,在病情稳定、症状控制后不宜立即停用所有药物,否则容易复发。这时,应该依次停用一种药物,间断用药,直至全部停用,或用清热解毒中药,也能起到一定抗过敏作用,并逐渐停药,这样也可以减少疾病复发。
3、用了抗过敏药,仍须警惕过敏反应
引起过敏反应的不仅有种类繁多的化学活性介质,而且其过程也极为复杂,受到如抗原性质、抗体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但抗过敏药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环节,或只能阻止某些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止所有化学介质的释放。有时服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异丙嗪、苯海拉明等后,过敏反应仍然可以发生。
因此,服用抗过敏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尤其要注意不良反应和禁忌证。服药后,仔细观察自己的症状有无变化,一旦发现药物无效,甚至症状加重,立刻停药,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其他抗过敏药治疗。以后,须禁用曾引起过敏反应的抗过敏药。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服用抗过敏药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重视。在用药治疗过敏时,时刻谨遵医嘱服药,不要乱服药,同时控制药量,注意自身症状的变化。希望患者朋友都能够及时康复。
皮肤过敏吃什么药
目前,全世界约有22%的人患有各种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每当发生过敏性疾病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扑尔敏,吃了它,过敏症状倒是消除了,可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整天都昏昏欲睡、无精打采。
其实,您对抗过敏药的认识也许已经过时了。想知道新一代的抗过敏药有什么优点吗?想知道服用抗过敏药有什么窍门与禁忌吗?
临床上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多达数十种,通常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以扑尔敏为代表的第一代抗过敏药,这类药还包括多虑平、赛庚啶、异丙嗪(非那根)等。
第一代抗过敏药价格便宜,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及晕动病(如晕车、晕船、晕机)等疗效可靠,因此在广大老百姓中使用相当广泛。不过,服用后嗜睡、全身乏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是第一代抗过敏药的“硬伤”,令很多人不敢轻易选用。
而第二代抗过敏药则有效避免了这些不良反应,常用的有开瑞坦(氯雷他定)、赛特赞(西替利嗪)、皿治林(咪唑斯汀)、息斯敏(阿司咪唑)等。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较小,一般不产生或仅有轻微的嗜睡作用,对用药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影响较小,因而深受医患双方的欢迎,尤其对一些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特殊人员及慢性病患者更为适用。
儿童脸部过敏发红发热怎么办
小孩子有局部皮肤过敏症状,首先需要查找并停止接触过敏原。绝大多数情况下,脱离接触过敏原后过敏症状会逐渐减轻,不需要特别处理。少数患儿过敏症状较重,需要使用抗过敏药膏外敷。极少数患儿有严重过敏反应,需要口服或者是静脉输液使用抗过敏药物。
抗过敏药服药时间
抗过敏药物都有毒性作用,因此,长期服用,这些毒性作用发生“积累”,对人体危害较大。因此,服用抗过敏药物,不要长期使用一种,超过一个月就需要换用其他类型的抗过敏药物,或者采用必要时用药的方法,来代替常规的定时服药。
还有,连续服用一种抗过敏药,最好不要超过一个月。长期吃一种药物,会带来不少问题。首先,抗过敏药物容易引起耐药现象,服用时间超过一个月,药效下降,不能起到抗过敏的作用。
抗过敏药最好随身携带。虽然过敏症患者家里会常备一些抗过敏的药物以防不测,但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一旦发现出现过敏的一些先兆,比如打喷嚏、眼睛发痒、流鼻涕等等,就需要马上服用抗过敏药物,这样,能够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抗过敏药物最好随身携带。
专家特别提醒,还有一些患者,服用抗过敏药后,发现没有效果,甚至病情加重,误以为是药量不够,于是擅自加大剂量,这是十分危险的。谢教授指出,“主要原因是,许多过敏药物本身,也能引起过敏反应。”
比如扑尔敏,有些病人服药后原有的过敏症状不仅没有缓解,还出现了皮肤瘙痒、皮疹、腹泻腹痛等反应,少数病人甚至会发生血象的异常,表现为白细胞数目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容易引起过敏的抗过敏药还有异丙嗪、苯海拉明等等。要注意的是,药物过敏可致命,因此,服用抗过敏药物的患者一定不要放松警惕,一旦发现药物无效,应该马上就诊,换用其他药物。
专家认为,根据患者过敏症发作时间的不同,服用时间也不相同。过敏症状出现于白天的人,于晨间服药,症状出现于晚间者,则在临睡前服用。扑尔敏容易引起嗜睡、头昏、头痛、反应迟钝等现象,因此最好在临睡前服用。
抗过敏药注意事项
抗过敏用药需注意三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环境、气候等变化,患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多了,随之而来,市场上的抗过敏的药多了,选择的余地也大了。
于是,患者常自行购买抗过敏药治疗,有时,的确能够起到一定治疗效果。但有时则药不对症,不仅无法治愈疾病,反而会引起不良反应。要谨慎使用抗过敏药,并关注以下三方面。
1、病程不同,用药不同
不同种类的抗过敏药有其自身的抗过敏机制和特性,治疗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比如,急性发作的过敏性疾病应选择起效快的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慢性、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疾病,因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应选用无嗜睡作用,其他副作用也相对较小的药物,如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或地氯雷他定等。
在治疗慢性、顽固性或病情较重的急性过敏性疾病时,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过敏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一定要咨询医生,合理用药。值得一提的是,需要长期联合用药的患者,在病情稳定、症状控制后不宜立即停用所有药物,否则容易复发。这时,应该依次停用一种药物,间断用药,直至全部停用,或用清热解毒中药,也能起到一定抗过敏作用,并逐渐停药,这样也可以减少疾病复发。
2、用了抗过敏药,仍须警惕过敏反应
引起过敏反应的不仅有种类繁多的化学活性介质,而且其过程也极为复杂,受到如抗原性质、抗体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但抗过敏药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环节,或只能阻止某些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止所有化学介质的释放。有时服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异丙嗪、苯海拉明等后,过敏反应仍然可以发生。
因此,服用抗过敏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尤其要注意不良反应和禁忌证。服药后,仔细观察自己的症状有无变化,一旦发现药物无效,甚至症状加重,立刻停药,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其他抗过敏药治疗。以后,须禁用曾引起过敏反应的抗过敏药。
3、抗过敏药的“耐药性”
如果患者长时间服用某一种抗过敏药,会致药效下降,或不能起到抗过敏作用,则说明即该药产生了“耐药性”。因此,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抗过敏药,一般在服药三个月后,要换一种抗过敏药继续治疗。也可以采用中医药疗法,如中草药、针灸等配合治疗,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皮肤花粉过敏吃什么药好一些
临床上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多达数十种,通常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以扑尔敏为代表的第一代抗过敏药,这类药还包括多虑平、赛庚啶、异丙嗪(非那根)等。
第一代抗过敏药价格便宜,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及晕动病(如晕车、晕船、晕机)等疗效可靠,因此在广大老百姓中使用相当广泛。不过,服用后嗜睡、全身乏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是第一代抗过敏药的“硬伤”,令很多人不敢轻易选用。
而第二代抗过敏药则有效避免了这些不良反应,常用的有开瑞坦(氯雷他定)、赛特赞(西替利嗪)、皿治林(咪唑斯汀)、息斯敏(阿司咪唑)等。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较小,一般不产生或仅有轻微的嗜睡作用,对用药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影响较小,因而深受医患双方的欢迎,尤其对一些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特殊人员及慢性病患者更为适用。
过敏性疾病很难短期治愈,很多患者在使用一种药物有效后,便会长时间使用这种药物,很有点“忠贞不二”的味道。其实,任何一种抗过敏药都存在耐药性,倘若长期吃同一种抗过敏药,则非常容易引起耐药现象,导致药效下降而不能起到抗过敏的作用。此外,抗过敏药大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服用后对人体会产生较大的危害。
因此,不宜将同一种抗过敏药长期使用,一般超过一个月就需换用其他类型的抗过敏药。如果服用抗过敏药后效果不明显,也不能擅自加大药物的剂量。
皮肤花粉过敏吃什么药好一些?出现花粉过敏的情况之后,主要是采取一些抗过敏的药物,这些药物的话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效果。但是需要一定的治疗过程,而且患者自己不要私自的用药治疗。尽量到正规的医院,听取医生的治疗安排。
常用抗过敏药物类型
(1)抗组织胺药。这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最适用于1型过敏反应。常用的有苯海拉明、异丙臻、扑尔敏、赛庚啶、息斯敏、特非拉丁等。这类药物均为h1受体阻滞剂,因其与组织胺有相似的化学结构,故能与之竞争拮抗组织胺受体,对皮肤粘膜过敏反应的治疗效果较好,对昆虫咬伤的皮肤瘙痒和水肿有良效;对血清病的寻麻疹也有效,但对有关节痛和高热者无效;对支气管哮喘疗效较差。用药剂量应个体化,驾驶人员或机械操作人员工作时应避免使用中枢抑制作用较强的品种。
(2)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也称为肥大细胞稳定剂。这类药物主要有色甘酸钠(咽泰)、色羟丙钠、酮替芬(甲哌噻庚酮)等。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过敏性皮炎等。
(3)钙剂。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常用于治疗尊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血清病。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主要有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等,通常采用静脉注射,奏效迅速。钙剂注射时有热感,宜缓慢推注,注射过快或剂量过大时,可引起心律紊乱,严重的可致心室纤颤或心脏停搏。
(4)免疫抑制剂。主要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非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对各型过敏反应均有效,但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外源性性过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等。这类药物主要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以及环磷酰胺、硫脞嘌呤等。
在全世界医疗机构,抑制发炎、过敏反应的药品是处方药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无疑地,有越来越多人暴露在越来越大的压力环境中,这足以引起疾病的产生,除了身体上的因素之外,其它像是伤口、阳光等等,我们的食物、空气和水也都暴露在许多不同的化学混和物中,其中有些不利于我们的身体,例如:花粉。很明显地,我们正身陷于各种环境的压力中,根据我们个别身体构造的不同,对于这些环境压力的反应便是产生各种疾病,通常都会伴随着皮肤的红、肿、痛或眼泪、鼻涕的分泌及如下的其它症状:
●皮肤(过敏、荨麻疹、湿疹、皮炎、紫癜、晒伤、牛皮癣、皮肤痒、脸红、红血丝)
●鼻子或呼吸道(鼻炎、咳嗽、支气管炎、哮喘、结膜炎、咽炎、花粉热)
●关节(风湿病、关节炎、痛风)
●胃肠(胃炎、肠炎、溃疡、出血)
大多数医师会以药物来控制过敏炎症疾病,包括给予抗组织胺药物,但是这些药物往往伴随许多恼人的副作用,如嗜睡,肝肾伤害,免疫伤害,激素反跳等,女性若连续五年服用抗组织胺剂,生理期会停止。
使用抗过敏药注意事项
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某一种抗过敏药,容易引起耐药现象,服用时间一般2~3个月为宜,否则药效会下降,但不会产生依赖性,比如某些抗过敏药会刺激机体的饱食神经,产生肥胖作用,停药几天后,便会恢复。应不同种抗过敏药轮流吃。
如果需要同时服用治疗其它疾病的药物,一定要咨询医生。对于轻微的药物过敏,家庭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但前提必须是对这种药物不过敏。
对于重症患者,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抗过敏药物,以增强药效,抗过敏药合用可以增强疗效,但合用前也要咨询专业医生。
最后专家提醒,有些人在服用抗过敏药后不但无效,反而会过敏加重。这种情况属于抗过敏药的致敏现象,须立即停止用药,并及时去医院治疗。
抗过敏药也会让你过敏
有些人在服用抗过敏药后不但无效,反而会更加过敏,如原先的皮肤瘙痒、风疹等症状会加剧,这是为什么呢?
抗过敏药也会引起过敏!
诚然,抗过敏药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但并不能说抗过敏药就不能引起过敏。如同抗癌药能致癌、抗生素药物能引起二重感染一样,患者如用药不当或由于个体的特殊性,抗过敏药也会引起过敏。如有些患者在服用抗过敏药时,过敏症状加剧,便误以为是药量不够所致,于是擅自加大剂量,使引起过敏的几率大大增加。其实,参与或导致过敏反应的活性介质种类繁多,而且过敏反应的过程极为复杂,受抗原性质、抗体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当抗过敏药物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重要环节或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断全过程时,仍能发生过敏反应。
临床资料显示,许多抗过敏药都能导致过敏反应。如常用的抗组胺药苯海拉明,可引起药疹、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扑尔敏可引起固定性药疹(一块或多块钱币大小的圆形红色斑疹),皮损多位于手背、胸部、大腿内侧,有时会累及阴部。常用的抗过敏药还有免疫**,如糖皮质激素药物及其合成代用品地塞米松、强的松、氢化可的松等,可导致湿疹型、荨麻疹型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多形性红斑等。非那根类抗过敏药还能引起严重的中毒性表皮坏死型药疹,患者全身或大部分皮肤发红,呈铁锈色,表面有大水疱,摩擦后大片水疱膜可以脱落,形似大面积Ⅱ度烫伤,病情极为严重,应及时救治。另外,外涂抗过敏药配制的药膏也容易引起涂药部位出现接触性皮炎。
因此,在使用抗过敏药治疗过敏性疾患期间,如果病情不减轻,反而加重,或是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与过敏有关的过敏反应,就要引起高度警惕。确系抗过敏药所致的过敏反应,则应立即停止用药。症状严重的应去医院请医生诊治。
经期皮肤过敏 月经期皮肤过敏可以吃药吗
经期皮肤过敏可以服用抗过敏药物进行调理,对身体不会造成什么影响,除了服用抗过敏药物以外,也可以配合维生素C补充,对过敏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中药可以选择用党参,枸杞,决明子,当归,淫羊霍,川芎,白芍,连翘等药材进行调理。
抗过敏药也会让你过敏
有些人在服用抗过敏药后不但无效,反而会更加过敏,如原先的皮肤瘙痒、风疹等症状会加剧,这是为什么呢?
抗过敏药也会引起过敏!
诚然,抗过敏药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但并不能说抗过敏药就不能引起过敏。如同抗癌药能致癌、抗生素药物能引起二重感染一样,患者如用药不当或由于个体的特殊性,抗过敏药也会引起过敏。如有些患者在服用抗过敏药时,过敏症状加剧,便误以为是药量不够所致,于是擅自加大剂量,使引起过敏的几率大大增加。其实,参与或导致过敏反应的活性介质种类繁多,而且过敏反应的过程极为复杂,受抗原性质、抗体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当抗过敏药物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重要环节或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断全过程时,仍能发生过敏反应。
临床资料显示,许多抗过敏药都能导致过敏反应。如常用的抗组胺药苯海拉明,可引起药疹、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扑尔敏可引起固定性药疹(一块或多块钱币大小的圆形红色斑疹),皮损多位于手背、胸部、大腿内侧,有时会累及阴部。常用的抗过敏药还有免疫**,如糖皮质激素药物及其合成代用品地塞米松、强的松、氢化可的松等,可导致湿疹型、荨麻疹型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多形性红斑等。非那根类抗过敏药还能引起严重的中毒性表皮坏死型药疹,患者全身或大部分皮肤发红,呈铁锈色,表面有大水疱,摩擦后大片水疱膜可以脱落,形似大面积Ⅱ度烫伤,病情极为严重,应及时救治。另外,外涂抗过敏药配制的药膏也容易引起涂药部位出现接触性皮炎。
因此,在使用抗过敏药治疗过敏性疾患期间,如果病情不减轻,反而加重,或是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与过敏有关的过敏反应,就要引起高度警惕。确系抗过敏药所致的过敏反应,则应立即停止用药。症状严重的应去医院请医生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