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贫血是什么原因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宝宝贫血是什么原因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宝宝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无能力生成红细胞,也可以导致贫血。如:原因尚不明确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药物、化学物质、放射线等引起骨髓抑制,各种慢性感染、炎症、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肿瘤、白血病等引起的造血抑制,均可对造血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导致宝宝贫血的发生。这一类贫血除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下降外,多还有白细胞、血小板等同时减少。
刷牙出血是恶癌先兆吗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也会出现刷牙出血的症状,这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
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了骨髓造红细胞的代偿能力而出现贫血,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
血循环中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被不断地破坏与清除,新生的红细胞不断由骨髓生成与释放,维持着动态平衡。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的生存时间有不同程度的缩短,最短只有几天。当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溶血增多时,如果原来骨髓的造血功能正常,那么骨髓的代偿性造血功能可比平时增加6~8倍,可以不出现贫血。这种情况叫“代偿性溶血病”。如果骨髓的代偿造血速度比不上溶血的速度,那么就会出现贫血的表现。
临床上,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还有一些其他疾病及其贫血,如慢性炎症、感染、广泛转移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肾功能衰竭、肝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巨幼细胞贫血等伴发的症状性贫血或继发性贫血,应加以鉴别。这些疾病贫血的原因不是溶血,不是红细胞破坏过快,而是红细胞生成减慢,红细胞寿命缩短,但不如溶血性贫血缩短得那么多。
贫血的常见分类有哪些
(1)根据红细胞形态分为:
1)大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是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100fl,形态上红细胞体积增大(直径>10微米)的一类贫血。这类贫血大多数是正常色素性的。引起的原因主要是:叶酸和(或)维生素B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时,有些肝脏疾病、甲状腺机能减退者亦可出现大细胞贫血。
2)正常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是指MCV为85~90fl,红细胞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为百分之三十二-百分之三十六,红细胞形态、大小正常的一类贫血。引起此类贫血的主要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及肾功能衰竭性贫血等。
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中伴低色素性贫血时,MCV<80fl,MCHC<百分之三十,血涂片中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区扩大。缺铁性贫血属于此类贫血。
(2)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将贫血分为:
1)红细胞生成减少:常见的原因是:①造血原料(主要是铁、叶酸或维生素B2)缺乏或补充不足,见于慢性失血、月经过多、消化道疾病及膳食摄入不足,如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骨髓受到化学、物理或毒素的损伤,癌细胞侵犯影响造血功能,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骨髓病性贫血。
2)红细胞过度破坏:见于先天性及后天获得性的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怎么恢复造血功能
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主要表现在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正常成人血红蛋白量男性为12—16克/100毫升,女性为11—15克/100毫升;红细胞数男性为400一550万/立方毫米,女性为350—500万/立方毫米。凡低于以上指标的即是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伴有头昏、乏力、心悸、气急等症状。
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因有多种:缺铁、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日常生活以及饮食的注意事项:
一般要给与富于营养和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含丰富无机盐和饮食,以助于恢复造血功能。避免过度劳累,保证睡眠时间。
1.饮食营养要合理,食物必须多样化,食谱要广,不应偏食,否则会因某种营养素的缺乏而引起贫血。多饮茶能补充叶酸,维生素B12,有利于巨细胞性贫血的治疗。但缺铁性贫血则不宜饮茶,因为饮茶不利于人体对铁剂的吸收。适当补充酸性食物则有利于铁剂的吸收。忌食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平时可配合滋补食疗以补养身体。严禁暴饮暴食。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瘦肉、奶制品、豆类、猪血、瘦肉、奶制品、豆类、大米、瘦肉、奶制品、豆类等。
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平时要劳逸结合,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损伤、骨髓脂肪化、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
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再生障碍性系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的简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病症。该病会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造血功能降低,临床症状表现有:头晕、心慌、乏力、鼻衄、齿衄、耳鸣、耳衄、舌衄、皮肤有出血点;有的便血、尿血、呕吐、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妇女月经量大,时间长;易感冒、发烧、胸闷气短、肩痛、腰痛、四肢疼痛、饮食不佳、浮肿等。
在各血液病中,再生障碍性贫血死忙率高达80%,故有“软癌”之称。我国发病人口主要分布在山东、黑龙江、河北、湖南、江浙地区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点有:第一,全血细胞减少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白细胞减少,患者容易受感染,出现发热等;红细胞减少,患者会出现心悸、乏力、头晕等情况;血小板减少,患者会出血止不住的情况。第二,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组织减少。第三,一般常用的抗贫血药物起不到治疗效果。
白血病与再障的区别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都属于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指的是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还有许多因素如食物的矿物放射性化、毒化(苯等)或药物变异、遗传素质等可能是致病的辅因子。根据白血病细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建议患者检查骨髓穿刺和活检,提供患者详细的资料和检查结果,以便于帮助患者分析和指导
再障贫血的定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病征。是危害青、少、壮年身心健康的使其五脏六腑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症。在血液病中(包括溶血贫血、缺铁贫血、骨髓纤维贫血、粒细胞白血病、地中海贫血、淋巴白血病……)再障和白血病死亡率占80%,急性再障和白血病的死亡率占95%,故再障素有“软癌”之称,白血病有“血癌”之称。在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为奥地利,在我国也不例外,发病率为总人口的10万分之4-6 ,其中山东﹑黑龙江﹑河北﹑湖南﹑浙江﹑江苏为高。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白血病吗
再生障碍性贫血不是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称为再障,会出现贫血,属于良性的血液疾病,而白血病被称为血癌,是一种恶心的血液肿瘤病。
白血病与再障的区别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都属于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指的是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还有许多因素如食物的矿物放射性化、毒化(苯等)或药物变异、遗传素质等可能是致病的辅因子。根据白血病细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建议患者检查骨髓穿刺和活检,提供患者详细的资料和检查结果,以便于帮助患者分析和指导
什么叫障碍性贫血
障碍性贫血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获得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通常再生障碍性贫血指的是继发性的。它的特征有: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替代,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而肝、脾、淋巴结不肿大(以青少年居多,男多于女)。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再障)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临床上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等检查用于确诊再障。再障罕有自愈者,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哪些常见发病原因
定义
是由多种原因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类贫血。外周血液中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均明显减少。临床主要表现在进行性贫血、感染和出血。
病因
按病因明确与否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再障。约有一半以上病人找不到明确原因,称为原发性再障;在继发性再障的因素中以药物、化学、物理因素和病毒感染较为常见。
病情观察
观察急性期患者情况,感染症状以及出血部位、程度,尤其要观察有无重要脏器出血如颅内出血等症状。 观察慢性再障患者有无进行性贫血加重、急性发作表现。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临床上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等检查用于 确诊再障。再障罕有自愈者,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再障年发病率在欧美为4.7~13.7/106,日本为14.7~24.0/106,我国为7.4 /106,总体来说亚洲的发病率高于欧美;发病年龄呈现10-25岁及>60岁两个发病高峰,没有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
平均血小板体积的临床意义
1、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骨髓造血功能损伤致使血小板减少时,MPV减少;血小板在周围血液中破坏增多而减少时,MPV增大;血小板分布异常致血小板减少时,MPV正常。
2、MPV增大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症: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时。MPV与PLT同时持续下降;造血功能抑制越严重,MPV越小;当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增大常先于PLT升高。
3、MPV增大可见于: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综合症、镰刀细胞性贫血等。
4、MPV减少可见于:脾亢、化疗后、再障、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传染不传染
专家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不会发生传染的,它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
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再障发病可能与化学药物、放射线、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再障主要见于青壮年,其发病高峰期有2个,即15~25岁的年龄组和60岁以上的老年组。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根据骨髓衰竭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病程进展情况,分为重型和非重型再障以及急性和慢性再障。
如果正常的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则会容易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临床上,在为该病患者进行骨髓移植手术时,患者必须选择相同基因或同一血型的骨髓才能配型成功,接受手术,使其骨髓恢复到正常的造血功能,否则会出现严重的免疫排斥现象,后果极为严重。
通过对患者的检查会发现,病人骨髓中的造血组织出现减少,其红骨髓的总量也相应的减少,进而导致其全血细胞大量降低。另外,在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中,如果造血细胞的环境发生异常或病变,也可能会影响血细胞的生长发育,导致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