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2型糖尿病能治好吗

2型糖尿病能治好吗

外科手术治愈糖尿病即糖尿病胃转流手术,是美国临床内分泌学家协会(AACE)推荐的治疗方法,手术后血糖恢复正常,停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回归正常的饮食习惯,原有糖尿病并发症得到治愈。

胃转流手术最早是用在减肥手术中,西方人长期摄取高脂、高热量,体重不断上升,许多人为了追求美丽,使自己重获健康接受这种减肥手术,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中,医生们意外发现这种手术能有效的治疗糖尿病,从而发现了糖尿病胃转流手术,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福音。[3]

选择肥胖症并存有2型糖尿病的病人做胃转流手术是明确的手术适应症。不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也可以选择胃转流手术治疗。术前检查中应明确,病人血清胰岛素和C肽值升高或在正常值,做胃转流手术才适合。如果这2项指标降低,常提示胰岛功能不全或衰竭,应属1型糖尿病的诊断或是2型糖尿病的晚期转变成为1型糖尿病了,这些情况是胃转流手术治疗糖尿病的禁忌症。

总体来讲,此种手术风险较小,费用不高,对于可能出现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的患者及早选择手术治疗应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否则一旦并发症出现,后果将是严重的,也是难以治愈的。

经过糖尿病医学领域20多年的临床实践,胃转流手术已经发展为成熟的糖尿病治疗方法,也是临床治愈2型糖尿病的唯一方法。

2型糖尿病的病因

1、遗传、肥胖。糖尿病都是可以遗传的,2型糖尿病也不例外。2型糖尿病患者其父母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85%,直系三代连续有2型糖尿病家庭史者为 46%,子女中隐性2型糖尿病者达53%。2型糖尿病发病率与肥胖成正比,据统计,身体肥胖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28.2%,非肥胖者仅为2.6%。

2、感染、妊娠等。感染也是糖尿病的常见病因,尤其是一些小的感染易被人们忽视。对于2型糖尿病,任何感染皆可使胰岛素需要量增加,使隐性糖尿病得以外显,化学性糖尿病转化为临床糖尿病,并使原有症状加重,病情恶化。

所以,感染因素可起到诱发和加重2型糖尿病的作用。应激反应如多种感染、心肌梗塞、外伤等情况下皆可使糖耐量减低,血糖增高,导致2型糖尿病。育龄妇女多次妊娠后有时可诱发2型糖尿病,尤其中年以上妇女多次妊娠后进食多,活动少,身体肥胖,更易诱发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呢

2型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呢?与遗传、日常生活状态、肥胖、妊娠等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糖尿病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类型,而且是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类,这类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呢?

1、遗传、肥胖。糖尿病都是可以遗传的,2型糖尿病也不例外。2型糖尿病患者其父母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85%,直系三代连续有2型糖尿病家庭史者为 46%,子女中隐性2型糖尿病者达53%。2型糖尿病发病率与肥胖成正比,据统计,身体肥胖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28.2%,非肥胖者仅为2.6%。

2、感染、妊娠等。感染也是糖尿病的常见病因,尤其是一些小的感染易被人们忽视。对于2型糖尿病,任何感染皆可使胰岛素需要量增加,使隐性糖尿病得以外显,化学性糖尿病转化为临床糖尿病,并使原有症状加重,病情恶化。

所以,感染因素可起到诱发和加重2型糖尿病的作用。应激反应如多种感染、心肌梗塞、外伤等情况下皆可使糖耐量减低,血糖增高,导致2型糖尿病。育龄妇女多次妊娠后有时可诱发2型糖尿病,尤其中年以上妇女多次妊娠后进食多,活动少,身体肥胖,更易诱发2型糖尿病。

因此,2型糖尿病病因主要就是以上介绍的这些。不管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对患者的伤害都是比较大的。糖尿病是很难治疗的一种疾病,所以应该以积极的预防为主。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有哪些区别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1 年龄的区别

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 起病时体重的区别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 临床症状的区别

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 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

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 临床治疗的区别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糖尿病人体重是胖还是瘦?

糖尿病人,胖好还是瘦好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糖尿病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2型糖尿病“有胖有瘦”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过胖的“历史”,发病后体重也会有所减轻,但由于体重基数大,因此不那么明显。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体质指数BMI大于28)或超重(BMI大于25)。2型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及恶化与脂肪代谢密切关联,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在欧美等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没有那么高。不少糖尿病患者的BMI都在25、26左右。所以,即使轻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袭”。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岛素抵抗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长,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体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变瘦,就是转成1型了,这是不对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和遗传,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所以,二者并不会互相转化。

2型糖尿病能吃山药吗

能适量吃。

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对于一些升糖指数高的食物要尽可能的少吃,像山药这种淀粉含量较高,升糖指数50到60之间的中等升糖食物,但要控制食量不能多吃,建议一天吃100-200克为宜,可以偶尔替代米饭、馒头这些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吃,对病情更为有利。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1、年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35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3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的患者,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

3、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 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急慢性并发症: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 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 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 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

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 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 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二型糖尿病能治好吗

2型糖尿病是不可能治愈的。它是一个长时间慢性的疾病.糖尿病重在稳定血糖,合理控制饮食,控制体重,适当锻炼,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的防治病情的发展.平常要用糖尿病饮食,家属要监督病人不要多吃主食,应该每天主食五两按1/5,2/5,2/5分配三餐体力劳动者可适量加一点,每天半斤牛奶,一个鸡蛋.多吃蔬菜少吃肥肉可以不可以吃瘦肉,鸡肉鱼肉等禁忌含糖的食物,对于水果含糖多的也要少吃.稀饭不要喝用可以不可以用豆浆(有糖尿病肾病的时不可以喝)代替, 因为稀饭生糖比面食更多.家属一定要监督控制好病人的饮食,糖尿病的疗法控制饮食是基础禁食控制好了血糖才能非常好的控制.推荐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副作用小,有的对胰岛功能有一点的回复作用,并且胰岛素控制血糖更稳定安全,但是在用胰岛素治疗的时要防止低血糖!这是每个糖尿病病人的尝试低血糖的时心慌出汗心跳加速紧张焦虑软弱无力面色苍白等低血糖在服药治疗的时也会出现的。

2型糖尿病能活多久

糖尿病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一般治疗:所有糖尿病患者必须进行糖尿病知识普及,使其做到学会测定血糖(周围血糖仪法)、尿糖、注射胰岛素技术、应用饮食、运动、降糖药物的知识和方法。

降糖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主要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经严格控制饮食和运动疗法未能获得良好控制者。应用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时,在医师的指导下,先从小剂量开始探索,逐渐加大剂量,至有效剂量,然后再过度到维持量。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之一,通过适当运动或体力劳动,可以增强末梢组织对糖的利用,改善糖代谢使血糖下降,从而提高疗效达到治疗目的,但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质、年龄、病情轻重来确定运动疗法的时间及运动时注意的事项等。

1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区别

特点一:对于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特点二:很多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特点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特点四:大量的临场试验表明,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糖尿病能不能治愈呢

很多家长,在被告知孩子得了糖尿病后,很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糖尿 病能不能治好啊? ”儿童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胰岛卩细胞破 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需终身胰岛素替代治疗,不能停药,虽然在病 程中,有一段“蜜月期”,可能会减少胰岛素用量甚至不用胰岛素治疗,但随着 胰岛卩细胞的不断破坏,最终仍需胰岛素替代治疗。儿童2型糖尿病,主要是 由多方面因素造成胰岛素抵抗伴或不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初期,可能仅通过 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就能控制血糖,但随着病情加重,需加用药物治疗,如降 糖药、胰岛素。所以2型糖尿病,同样是可以控制,但不可以治愈。

相关推荐

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遗传,答案是肯定的。有20.%~30%糖尿病人具有家族史。 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只是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1型糖尿病。据近代孪生学的研究,1型糖尿病中,共显性(即两个孪生子均患糖尿病)为50%,而1型糖尿病中达90%以上,说明后者发病有铰多遗传因素存在。许多糖尿病人担心会把自己的病遗传给下一代,其实并不是说糖尿病人的下一代一定都得糖尿病。双亲均是糖尿病者,其子一代约有5%得糖尿病,若双亲中只有一个有糖尿病,则于一代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少,且常常隔代遗传。糖尿病的遗传

2型糖尿病有什么早期症状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

儿童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儿童糖尿病的原因按1型和2型不同的因素导致。糖尿病是血桨葡萄糖增高超过正常水平的一种慢性代谢异常的遗传异质性疾病。儿童糖尿病主要是1型糖尿病,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在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2型糖尿病的病因复杂,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与肥胖、糖尿病家族史、不同民族、女性青春期、小于胎龄儿、母亲患妊娠糖尿病所生的儿童等因素有关。肥胖是儿童发生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5个区别

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 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起病时体重的区别: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

糖尿病为什么这么可怕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不管哪一种糖尿病都需要我们值得重视,关键是并发症,如果是并发症任何医生都没有办法解决,但是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重视,采取最好的方案疗他,除了1型糖尿病长期依赖药物外,2型糖尿病营养疗是关键,均衡膳食、营养补充、适量运动,就可以避免并发症,一样长寿!2型糖尿病是可以通过营养疗得到康复的!

肥胖的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吗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过胖的“历史”,发病后体重会有所减轻,但由于体重基数大,因此不那么明显。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在欧美等国家,2型糖尿病

糖尿病常见误区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简单来说是多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好消息是,健康人吃太多甜食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坏消息是,摄入过多的糖可是会导致体重增加的,超重、肥胖则是很明确的糖尿病危险因素。所以想要预防糖尿病,还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好。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并不低,他们的血糖控制不好是因为,身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弱了。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最初是建议药物疗的,有些药物可以让体内组织对胰岛素更“敏感”,也就增强了血糖的调节力。此外,2型糖尿病十分重视生活习惯的管理,减少压力、

糖尿病好吗

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病,它的危害主要在于并发症。一般患者如果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有效杜绝并发症,是不会影响寿命的。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有: 1、 视网膜的病变,可会导致失明。 2、 肾小球的病变,导致身体内很多废物无法排出,会有尿毒症。 3、 神经病变,会影响心脏、肠胃以及感觉功,患者手脚会麻木、会腹泻便秘、年轻人阳痿等。 4、 脑血管病变,容易出现脑血栓、脑梗塞的疾病、糖尿病患者抽血做化验的时候,他们的血抽出来后很快就会凝结住的。有些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脚会出现冰冷现象,这样的患者神经出现病变,感觉

怎样判断糖尿病的类型

1、判断糖尿病的类型的方法 1.1、年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1.2、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1.2、

广告中金钱柳降糖茶管用吗

如果是1型糖尿病,就必须胰岛素降血糖。 3、如果2型糖尿病的话,可以口服药降血糖,也可以胰岛素降血糖。不要盲目相信广告。那些广告药很贵,其实会掺杂一些过时的降糖西药,可降血糖效果好,但副作用大。 金前柳是不糖尿病的,目前糖尿病的疗方法一般有控制饮食和遵医嘱服用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积极预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