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年人拄拐杖讲究多

老年人拄拐杖讲究多

拐杖是老年人的“第三条腿”,是老年人常备的辅助用品。不过有的老年人认为拄拐杖是服老的表现,而且不利干下肢的锻炼,因此拒绝拄拐杖。这种做法其实不利于健康。

老年人上了年纪,腿脚会不太灵便,经常容易摔倒,从而造成骨折,不但会导致生活上的不便,而且对整个体质都会有很大的损害,因此老年人防摔防骨折是很重要的。而平常行走的时候拄拐杖的话,三点着地,能够很好地增强稳定性,从而有利于防止摔倒。

另外,拄拐杖并不会有碍锻炼。因为手拄拐杖,只是增加了一个辅助行走工具,并不影响双腿的正常行走和全身的运动,而且,在过一些崎岖不平的地方的时候,依靠拐杖支撑,还能够锻炼臂力。因此,拄拐杖和锻炼身体并不矛盾。

关节炎患者切不可拒绝使用拐杖

关节炎泛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炎性疾病,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骨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老年性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其次还有结核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松毛虫性骨关节炎及化脓性关节炎等等。对于关节炎患者而言,除了积极地接受正规医院的对症治疗外,还应该从生活细节中注意保护已经“受伤”的关节,避免关节损伤的进一步加重。

研究发现,使用拐杖时人体的支撑由两点变为三点,拐杖可以帮助双腿膝盖分担25%的身体重量,从而延缓关节退化的速度,因此,关节炎患者切不可拒绝使用拐杖,还应该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站起时一只手抓住拐杖把手,另一只手按住沙发扶手或床面,双手用力将身体撑起;行走时将拐杖放在身体前方,手握紧拐杖把手,身体重心前移,移动拐杖同时迈出拄拐杖的相反一边;坐下时拐杖立在腿旁,一只手抓住拐杖把手,另一只手按住沙发扶手或床沿,重心下移。注意拄拐杖行走时,步幅要较正常人小一些,因人而异以舒适为度。

三种情况老人要拄拐

老人在行动时,如果感觉自己身体平衡性不好,需要借助支撑物才能保持身体平衡,就应该使用拐杖;视力不佳的老人,也应该使用拐杖,帮助避让行动途中的障碍及危险;经过检查,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比较容易摔跤,也建议使用拐杖,以防摔倒受伤。

陶立群认为,老年人其实不必惧怕对拐杖产生依赖性。就像在患病期间使用拐杖辅助行动的人,痊愈后,自然就不必继续用了。甚至有的老年人在经常使用拐杖后,发现它还可以提供诸多方便,很可能激发行动欲望,反而有助于多活动腿脚,保持身体健康。

使用拐杖时,最关键是要选择质量好且轻便的。时下一些拐杖增加了相对人性化的附属功能,老年人在确保拐杖使用安全的前提下,视自身具体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拐杖。例如“拐杖凳”可以在走累时,打开来当成椅子坐着休息;带有照明功能的拐杖,可以为老年人在光线不足时提供光源等等。

老人散步有什么讲究

一、体弱的老人柱根拐杖:

身体虚弱的老人平衡力较差、重心不稳,行走时稍不小心可能摔倒,尤其在晚上散步时,最好有支撑物保持身体平衡,有手电筒照明,防滑等物体辅助散步。比如拄根智能拐杖。这样,散步时智能拐杖的防滑,手电筒照明等功能可以帮助老人在散步的时候能妥妥的把手臂甩开幅度大些,步伐迈大些,散步速度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慢到快,使全身器官都参与到运动中来,促进新陈代谢。骨质疏松的老人较容易摔跤,最好也用拐杖。

二、体胖的老人延长距离:

建议体胖的老人多走一段距离,延长散步时间至一个半小时左右,每天保证两次散步,不但有助于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心脏的功能。如若散步觉得无聊的话,可以随身携带MP3或者收音机等娱乐用品。

三、患冠心病步速要慢:

患冠心病的老人散步速度一定要慢,以免心律失常。运动时出点汗,呼吸顺畅,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建议结伴而行,随身携带药物,以防出现危急情况。

四、患高血压别选早晨:

心血管不好或患高血压的老人散步时,不要背着手、驮背,最好挺胸抬头,尽量全脚掌着地,微微收腹,自然摆臂,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心脏正常功能。步伐应以中慢速为宜,不要太急,避免血压升高。另外,早晨老人的血压最高,傍晚相对稳定,因此最好晚饭后散步。

五、患糖尿病不能饿肚子:

饿肚子散步容易导致低血糖,患糖尿病的老人最好在饭后30分钟或1小时散步。另外,宜缓不宜急,应按照平时的步速散步,一秒钟一步或两秒钟三步即可,以身体发热、微出汗为宜,每次散步15—40分钟,每天1—2次。

三种情况老人要拄拐

我们都知道老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群,身体素质和身体抵抗力都变得低下,就很容易导致身体受到一些疾病的困扰。所以老人在平时生活里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要有合理的作息时间,一定要有科学正确的饮食方式,千万不要吸烟喝酒,只有做到了生活里小细节的处理,才能避免各种疾病发生。同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关于老人保健养生的知识。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哪三种情况老人要拄拐呢?

1老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就会出现腿脚不便,这时候就应该进行拄拐。老人在行动感觉自己的身体平衡不是很好的时候,一定要需要借助支撑物才能保持身体平衡,这时候就应该使用拐杖来维持生活行动。

2当老人的视力不是很好的时候也需要拄拐。老人的视力出现了严重的下降,甚至会影响到生活的时候,一定要拄拐,这样才能保障到行动的安全,才能帮助避免行动途中出现的障碍和危险,对行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如果老年人患有严重的身体疾病的时候,就可以拄拐。老人很容易患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所以很容易摔跤,就很容易造成一些身体上的危害。就需要使用拄拐,这样才能缓解生活困难的症状,就能避免意外发生。

类风湿可以预防吗

1.试试热蜡:可有效缓解炎症

热蜡足浴或热蜡手浴可有效缓解炎症。其效果比湿热垫更好。

2.拄根拐杖:可使下身压力减轻20%以上

很多人认为,拐杖是残疾的标志,但是如果拐杖有助减轻关节疼痛,又何乐而不为呢?研究发现,拐杖可以使腿部、胯部和脚踝压力减轻20%以上。

3.减轻体重:类风湿患者应该减肥

体重超标会给承受体重膝关、背部关节及髋骨带来额外的压力。多项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会产生一些导致炎症的化学物质,肥胖类风湿患者应该减肥

4.保护关节:捧书用手掌,而非手指

即使是在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关节受力。比如,重物提不动时,不妨拖着走;开门时用肩膀推,避免用手猛推;捧书用手掌,而非手指,等等。

5.积极锻炼: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

散步、骑自行车、游泳、轻哑铃举重等,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雷琳格博士建议:避免高强度举重,锻炼应该从短时开始,时长及强度都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有炎症时,切勿锻炼;感觉疼痛,停止锻炼;锻炼过程,多换体位。

6.拉伸关节:以不导致疼痛为宜

如果不疼痛,每天应该拉伸全身所有关节,拉伸强度以不导致疼痛为宜。类风湿患者早晨会感觉关节更僵硬,最好先洗个淋浴,暖暖关节,然后再做拉伸运动。

老人饭后散步应注意什么



老人吃晚饭可以到公园散散步,不仅悠然自得还能够强身健体。但是对于不同体质的老年人来说,散步时该重视的方面还真的不一样。

体弱的老人柱根拐杖。身体虚弱的老人平衡力较差、重心不稳,行走时稍不小心可能摔倒,尤其在晚上散步时,最好有支撑物保持身体平衡,比如拄根拐杖。这样,散步时可以适当将手臂甩开幅度大些,步伐迈大些,散步速度也最好由慢到快,使全身器官都参与到运动中来,促进新陈代谢。拐杖以250—350克、不锈钢材质的为好,拿在手里有沉稳感又不会太重,结实又不易变形。拐杖底端要有橡胶,增加其与地面的摩擦力。拐杖的高度应因人而异,上缘最好与脐部或脐上二指处平齐。每天散步时间依当天体力调整,最多两次,每次30—45分钟。骨质疏松的老人较容易摔跤,最好也用拐杖。

体胖的老人延长距离。建议体胖的老人多走一段距离,延长散步时间至一个半小时左右,每天保证两次散步,不但有助于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心脏的功能。散步的节奏不宜太快,可以快慢结合,开始主要用脚跟着地,在放松状态下走4 分钟,速度保持在每秒钟走两步,随后换成踮脚走,较快地走5 分钟,如此反复交替,再放松地正常走一会儿。另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加大步幅,大腿和臀部多用力,消耗更多的热量。

患高血压别选早晨。心血管不好或患高血压的老人散步时,不要背着手、驮背,最好挺胸抬头,尽量全脚掌着地,微微收腹,自然摆臂,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心脏正常功能。步伐应以中慢速为宜,不要太急,避免血压升高。另外,一般一天中,早晨老人的血压最高,傍晚相对稳定,因此最好晚饭后散步。

患冠心病步速要慢。患冠心病的老人应多留意心率。散步的合适心率为每分钟不超过“170-年龄”。如65岁的老人,170减65等于105,则他走路时的心率应保持在105次左右,最高别超过125次/分钟。因此,患冠心病的老人散步速度一定要慢,以免心律失常。运动时出点汗,呼吸顺畅,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建议结伴而行,随身携带药物,以防出现危急情况。

患糖尿病不能饿肚子。饿肚子散步容易导致低血糖,患糖尿病的老人最好在饭后30分钟或1小时散步。另外,宜缓不宜急,应按照平时的步速散步,一秒钟一步或两秒钟三步即可,以身体发热、微出汗为宜,每次散步15—40分钟,每天1—2次。

上楼梯听到骨头响要当心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致残率高达53%

骨关节炎又叫做退行性关节病,是关节老化后出现的疾病,既是生理过程也是病理过程。患者多数为中老年人,而且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50%,75岁的人群中更高达80%。更值得重视的是,骨关节炎会导致肢体畸形、运动障碍,致残率高达 53%。它通常发生在身体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上,膝关节是其中的“重灾区”。

现在人们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高,日常生活中退行性关节病病人其实很常见,“在公园里常常看到一些拄着拐杖的老人,腿部已经出现了X型腿、O型腿这样的畸形,每走一步都要忍着疼痛一拐一拐,这些往往就是骨关节病病人。”

上楼梯听到骨头响要当心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在骨关节炎病情的早期,患处关节软骨会变粗糙、失去光泽,继而出现裂隙、软化或者剥落,软骨下骨头裸露,然后软骨周围组织增生,骨赘形成,软骨下骨头硬化,这时候会发生关节肥大、畸形。

老人饭后散步应注意什么

老人吃晚饭可以到公园散散步,不仅悠然自得还能够强身健体。但是对于不同体质的老年人来说,散步时该重视的方面还真的不一样。

体弱的老人柱根拐杖。身体虚弱的老人平衡力较差、重心不稳,行走时稍不小心可能摔倒,尤其在晚上散步时,最好有支撑物保持身体平衡,比如拄根拐杖。这样,散步时可以适当将手臂甩开幅度大些,步伐迈大些,散步速度也最好由慢到快,使全身器官都参与到运动中来,促进新陈代谢。拐杖以250—350克、不锈钢材质的为好,拿在手里有沉稳感又不会太重,结实又不易变形。拐杖底端要有橡胶,增加其与地面的摩擦力。拐杖的高度应因人而异,上缘最好与脐部或脐上二指处平齐。每天散步时间依当天体力调整,最多两次,每次30—45分钟。骨质疏松的老人较容易摔跤,最好也用拐杖。

体胖的老人延长距离。建议体胖的老人多走一段距离,延长散步时间至一个半小时左右,每天保证两次散步,不但有助于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心脏的功能。散步的节奏不宜太快,可以快慢结合,开始主要用脚跟着地,在放松状态下走4 分钟,速度保持在每秒钟走两步,随后换成踮脚走,较快地走5 分钟,如此反复交替,再放松地正常走一会儿。另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加大步幅,大腿和臀部多用力,消耗更多的热量。

患高血压别选早晨。心血管不好或患高血压的老人散步时,不要背着手、驮背,最好挺胸抬头,尽量全脚掌着地,微微收腹,自然摆臂,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心脏正常功能。步伐应以中慢速为宜,不要太急,避免血压升高。另外,一般一天中,早晨老人的血压最高,傍晚相对稳定,因此最好晚饭后散步。

患冠心病步速要慢。患冠心病的老人应多留意心率。散步的合适心率为每分钟不超过“170-年龄”。如65岁的老人,170减65等于105,则他走路时的心率应保持在105次左右,最高别超过125次/分钟。因此,患冠心病的老人散步速度一定要慢,以免心律失常。运动时出点汗,呼吸顺畅,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建议结伴而行,随身携带药物,以防出现危急情况。

患糖尿病不能饿肚子。饿肚子散步容易导致低血糖,患糖尿病的老人最好在饭后30分钟或1小时散步。另外,宜缓不宜急,应按照平时的步速散步,一秒钟一步或两秒钟三步即可,以身体发热、微出汗为宜,每次散步15—40分钟,每天1—2次。

老人散步有“讲究”

老人随着年纪增大,各种慢性疾病也会增加。这种情况下,老年人无论是在大脑的反应能力、肌肉和骨骼的支撑能力,还是在身体的协调能力等方面,都会变得迟缓。一旦失去平衡,很容易摔倒。

所以,为了保持身体平衡,体弱的老人在散步时最好拄个拐杖,拐杖的高度要与手的位置相符,拐杖的底部和把手都要防滑。此外,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散步的姿势也有所不同。

体质虚弱者散步时,应适当将两只手臂甩开,步伐迈大些,散步的速度最好由慢到快,这样可以尽量将全身活动开,使全身各器官都能参与到运动中,有效地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一般每天散步1―2次,每次1小时左右。

肥胖者散步时,可适当将散步的时间、距离拉长,并将运动量加大些。最好坚持每天散步2次,每次一个半小时。散步时可适当走快些,使体内多余的脂肪得到充分燃烧,从而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股骨头坏死必须拄拐吗

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是不是一定要拄拐杖呢?不拄拐杖是不是会逐渐加重呢?有些医生告诉患者:坏死的股骨头已经塌陷,如果不拄拐,会增加股骨头承受的重量,坏死和塌陷的机会会加重。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到底需不需要拄拐呢?

讨论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是否需要拄拐之前,我们先需要讨论一下ONFH的形成原因,目前,在国内外大家都认可ONFH是血液供应出了故障,导致骨关节面破坏,而且,主要涉及的血管只是动脉,由此可知,ONFH的原因,是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并非重力压迫造成。

那么动脉出现了什么问题?动脉出现的问题并非动脉本身的问题,而是动脉穿行其中的肌筋膜发生了挛缩。这些挛缩挤压动脉,使得动脉缩窄,从而影响血液供应。表面上看,是股骨头出现了问题,实际上,是附近的肌肉出现了问题。这是为什么股骨头坏死的疼痛常常在臀部、腹股沟部、股四头肌等处,而很少出现在股骨头处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ONFH症状常在阴雨天加重天气好转即减轻的原因。这也是休息后好转劳累后加重的原因。

长期挛缩、动脉血供差,使得股骨头坏死塌陷,如果这时迅速祛除肌筋膜挛缩,疼痛消失,动脉血恢复供应,就可以了。但骨骼的修复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不可能血液一旦供应就立马长好。

有些医生不从根本上治疗这病的原因,而是一味地让病人减轻负重,让病人拄拐而行,实际上是没有用场的。因为:1 拄拐后髋关节不再受力减少活动,使得该处的血液需求量减少,容易导致局部萎缩;2 行走时体重一压一放,对血循环再好不过,正如,我们握拳放拳能够使得手上的血液供应更充分一样。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及时祛除肌筋膜的挛缩,适当锻炼,量力而行;当然,如果这个病例在行走时疼痛严重,即使你治疗后依旧这样,这的确需要拄拐。

老人散步有讲究

1、患高血压别选早晨

心血管不好或患高血压的老人散步时,不要背着手、驮背,最好挺胸抬头,尽量全脚掌着地,微微收腹,自然摆臂,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心脏正常功能。步伐应以中慢速为宜,不要太急,避免血压升高。另外,一般一天中,早晨老人的血压最高,傍晚相对稳定,因此最好晚饭后散步。

2、体弱的老人柱根拐杖

身体虚弱的老人平衡力较差、重心不稳,行走时稍不小心可能摔倒,尤其在晚上散步时,最好有支撑物保持身体平衡,比如拄根拐杖。这样,散步时可以适当将手臂甩开幅度大些,步伐迈大些,散步速度也最好由慢到快,使全身器官都参与到运动中来,促进新陈代谢。拐杖以250—350克、不锈钢材质的为好,拿在手里有沉稳感又不会太重,结实又不易变形。拐杖底端要有橡胶,增加其与地面的摩擦力。拐杖的高度应因人而异,上缘最好与脐部或脐上二指处平齐。每天散步时间依当天体力调整,最多两次,每次30—45分钟。骨质疏松的老人较容易摔跤,最好也用拐杖。

3、患冠心病步速要慢

患冠心病的老人应多留意心率。散步的合适心率为每分钟不超过“170-年龄”。如65岁的老人,170减65等于105,则他走路时的心率应保持在105次左右,最高别超过125次/分钟。因此,患冠心病的老人散步速度一定要慢,以免心律失常。运动时出点汗,呼吸顺畅,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建议结伴而行,随身携带药物,以防出现危急情况。

4、体胖的老人延长距离

建议体胖的老人多走一段距离,延长散步时间至一个半小时左右,每天保证两次散步,不但有助于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心脏的功能。散步的节奏不宜太快,可以快慢结合,开始主要用脚跟着地,在放松状态下走4 分钟,速度保持在每秒钟走两步,随后换成踮脚走,较快地走5 分钟,如此反复交替,再放松地正常走一会儿。另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加大步幅,大腿和臀部多用力,消耗更多的热量。

5、患糖尿病不能饿肚子

饿肚子散步容易导致低血糖,患糖尿病的老人最好在饭后30分钟或1小时散步。另外,宜缓不宜急,应按照平时的步速散步,一秒钟一步或两秒钟三步即可,以身体发热、微出汗为宜,每次散步15—40分钟,每天1—2次。

老人出门10样东西不能少

运动鞋。“外出鞋宜紧,居家鞋宜宽。”外出时鞋要轻便、防滑。最好穿透气性好的运动鞋或平底布鞋,鞋底厚度在1.5~2厘米为宜。

联系卡。老年朋友,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老年人,自制一张“联系卡”随身携带。“联系卡”上面写清老人的姓名、住址、联系人电话及疾病史、服药史,一旦迷路或发生意外,别人可以及时施救并联系家属。

方便药盒。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为防晕倒、心梗等突发情况,应随身携带一个小药盒,里面装上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降压药等急救药品,并附上小标签和服用说明,以便发生危险时在最快时间内得到救治。

拐杖。视力和关节不好、平衡力差的老年人以及中风患者,外出时最好拄一根拐杖,不但可以防跌倒,还能用来探知前方障碍物。拐杖底端一定要有橡胶垫,保证着地时又轻又稳。

老人专用手机。一款屏幕显示简单清晰、字体大、声音大,能够设置子女、120、110等紧急号码快捷键,还安装有GPS定位系统的手机,是老年人出门的必备用品。

坐垫。老年人体质较弱,不适合长时间运动,需要随时休息,随身带个轻便的海绵坐垫能防止身体受凉,保护骨骼。

帽子。老人最好养成出门戴帽子的习惯。夏天戴凉帽,遮阳避暑;冬天戴毛线帽,防止着凉。帽子不要太紧,帽檐不能太长,尤其不能完全遮住耳朵,以免干扰视线和听力。

手表。戴块手表可以避免因忘了时间仓促赶回家而发生意外。有些智能手表可以测量老人的脉搏、心跳等数据,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发出求助警报,还有GPS定位功能。

零钱。老人容易疲劳,带些零钱以备走累时坐公交车、打车,或购买食物、水等必需品。现金不用多,最好多带几张10元和1元的零钱。

老花镜、助听器。上了年纪,很可能看不清地上的障碍物,听不见车鸣声,这时,老花镜和助听器就可以帮上忙。

​老年人保健常识 老人散步有讲究



体弱的老人要柱根拐杖

身体虚弱的老人平衡力较差、重心不稳,行走时稍不小心可能会摔倒,尤其是在晚上散步时,好有支撑物保持身体平衡,比如拄根拐杖。这样,散步时可适当将手臂甩开幅度大些,步伐迈大些,散步速度也好由慢到快,使全身器官都参与到运动中来,促进新陈代谢。拐杖以250—350克、不锈钢材质的为好,拿在手里有沉稳感又不会太重,结实又不易变形。拐杖底端要有橡胶,增加其和地面的摩擦力。拐杖的高度应因人而异,上缘好与脐部或是脐上二指处平齐。每天散步时间依当天体力调整,多两次,每次30—45分钟。骨质疏松的老人较容易摔跤,好也用拐杖。

体胖的老人延长距离

建议体胖的老人多走一段距离,延长散步时间至一个半小时左右,每天保证两次散步,不但有助于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还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心脏的功能。散步的节奏不宜太快,可快慢结合,开始主要用脚跟着地,在放松状态下走4 分钟,速度保持在每秒钟走两步,随后换成踮脚走,较快地走5 分钟,如此反复交替,再放松地正常走一会儿。另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加大步幅,大腿和臀部多用力,消耗更多的热量。

患冠心病步速要慢

患冠心病的老人应多留意心率。散步的合适心率为每分钟不超过“170-年龄”。如65岁的老人,170减65等于105,则他走路时的心率应保持在105次左右,高别超过125次/分钟。因此,患冠心病老人散步速度一定要慢,以免心律失常。运动时出点汗,呼吸顺畅,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建议结伴而行,随身携带药物,以防出现危急情况。

患糖尿病不能饿肚子

饿肚子散步容易导致低血糖,患糖尿病的老人好在饭后30分钟或是1小时散步。另外,宜缓不宜急,应按照平时的步速散步,一秒钟一步或是两秒钟三步即可,以身体发热、微出汗为宜,每次散步15—40分钟,每天1—2次。

患高血压不要选早晨

心血管不好或是患高血压的老人散步时,不要背着手、驮背,好挺胸抬头,尽量全脚掌着地,微微收腹,自然摆臂,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心脏正常功能。步伐应以中慢速为宜,不要太急,避免血压升高。另外,一般一天中,早晨老人的血压高,傍晚相对稳定,因此好晚饭后散步。

以上呢就是小编介绍的老年人散步要注意的地方,温馨提示,做儿女的一定要在工作之余,多抽出时间来陪着自己的父母散散步、聊聊心!

送老人拐杖的意义

老人拐杖被称为老人的“第三只脚”。老人手杖对于老人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老人拐杖是年迈、行动不便者的必需之物。常见的老人拐杖种类有哪些,又怎么挑选老人拐杖呢?

1、经常看见老年人用的那种“问号式”的拐杖。

2、登山用的拐杖。它略显专业,目前很多老年人用它来登山。

3、医学器械类的拐杖。它们是给特殊人群设计的,如骨折或是卒中后遗症的患者。

老人拐杖的长度长度合适的老人拐杖,行走起来更舒服、更安全,也让手臂、肩膀、背部得到充分锻炼。

相关推荐

肌肉拉需不需要就医 衡量疼痛的程度

通过休息及冰敷,拉伤的肌肉应该在几天内就会复原。但如果剧痛迟迟不见好转,你就要去看医生了,因为持续疼痛可能意味着受伤不轻。 1.如果医生认为你的伤势比较严重,你可能就需要一副拐杖或是打上吊带,也可能会给你开一些强效的止痛药。 2.少数情况下,肌肉拉伤也可能需要物理治疗或是手术。

治半身不遂的方法有哪些

1现在半身不髓,这种疾病不但在老年人身上出来,好多年轻人也会出现半身不遂这种状况平时我们在大街上都能够看到年轻的人都拐杖走路一颠一跛的,这都是这个极品在一起,不分年龄,但他却是在扩充。 2半身不遂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脑血管硬化,脑血管硬化就是脑血管,血不足,从而使脑部的受到一定的损伤而达到一定的极限的时候,就会出现半身不遂。所以说治疗方面我们主要以疏通血管为主。 3可以采取一些付费的方式进行复通血管,如果血管疏通了,那么我们的半身不遂症状就会逐渐的,减弱,也就是能够达到一般的常人的水平,能够下地走路能

手指麻麻的怎么办

一、是患有糖尿病的人会出现手脚麻木。只要身体任何部位经常出现麻木、酸痛、肿胀,就要及时检查血糖,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二、是药物或化学制剂引起的麻木。如感冒或拉肚子时,服用了黄连素或痢特灵后,会引起手脚麻木;在含有氢、砷、二硫化碳等环境中呆时间长了,也会出现手脚麻木。 三是神经炎引起的麻木。神经炎最常见的病症即手脚麻木、肌肉萎缩、四肢无力。如果拉肚子或感冒达半个月之久,就会引起神经炎。 四、是四肢分散性地出现麻木。四肢不是同时出现麻木,而是分散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局部神经受到了刺激,如醉酒后的中风、昏迷引起对

老年人散步也有许多学问

上海静安老年医院康复科主任王凯说,患慢性病和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在散步时,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平衡。老人随着年纪增大,各种慢性疾病也会增加。这种情况下,老年人无论是在大脑的反应能力、肌肉和骨骼的支撑能力,还是在身体的协调能力等方面,都会变得迟缓。一旦失去平衡,很容易摔倒。 所以,为了保持身体平衡,体弱的老人在散步时最好拐杖拐杖的高度要与手的位置相符,拐杖的底部和把手都要防滑。 此外,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散步的姿势也有所不同。 体质虚弱者散步时,应适当将两只手臂甩开,步伐迈大些,散步的速度最好由慢到快,这样可以

找出这些手麻根源治疗

引起手脚麻木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患有糖尿病的人会出现手脚麻木 只要身体任何部位经常出现麻木、酸痛、肿胀,就要及时检查血糖。 二、药物或化学制剂引起的麻木 如感冒或拉肚子时,服用了黄连素或痢特灵后,会引起手脚麻木;在含有氢、砷、二硫化碳等环境中呆时间长了,也会出现手脚麻木。 三、神经炎引起的麻木 神经炎最常见的病症即手脚麻木、肌肉萎缩、四肢无力。如果拉肚子或感冒达半个月之久,就会引起神经炎。 四、四肢分散性地出现麻木 四肢不是同时出现麻木,而是分散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局部神经受到了刺激,如醉酒后的

老人出门10样东西不能少

老人出门要格外注意安全,最好备齐以下10种物品。 运动鞋。“外出鞋宜紧,居家鞋宜宽。”外出时鞋要轻便、防滑。最好穿透气性好的运动鞋或平底布鞋,鞋底厚度在1.5~2厘米为宜。 联系卡。老年朋友,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老年人,自制一张“联系卡”随身携带。“联系卡”上面写清老人的姓名、住址、联系人电话及疾病史、服药史,一旦迷路或发生意外,别人可以及时施救并联系家属。 方便药盒。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为防晕倒、心梗等突发情况,应随身携带一个小药盒,里面装上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降压药等急救药品,并附上小标签

老人如何挑选日常用品

小夜灯。老年人行动不便,晚上起夜次数也增多。夜里起来开灯一是不方便,二是突然开灯,老年人视网膜比较脆弱,对眩光刺激比较敏感。但不开灯容易磕绊,很不安全。所以可以在老人房或者过道安一个小夜灯,灯光柔和,避免老人摔倒。 四脚拐杖。对于独居和腿脚不好的老人来说,外出最好带一把四脚拐杖,可以帮助老年人保持身体平衡,减轻双腿负担。注意一定要选择底部有防滑垫的,增加摩擦力,能保持拐杖落地时不打滑。拐杖的把手长度不宜超过手掌的宽度,这样老人握起来会比较省力。 浴室防滑垫。很多老人因为洗澡后在浴室滑倒而被送进医院,一个好

骨折的预防有哪些原则

一、练功强身:应积极长期地坚持锻炼,增多在户外活动时间,多呼吸新鲜空气,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保健操等项目。多活动能使血液中的钙质更多地在骨骼内存留,因而提高骨的硬度,能有效地减少骨折的发生。 二、多晒太阳:阳光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而钙的代谢依赖维生素D的作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体内钙的形成和吸收,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使骨骼中钙质增加而提高骨的硬度。 三、未病先防:老年人不宜到人多和车多的地方活动,下雨、下雪或地上积水、结冰时不要外出,以免跌倒而发生骨折。不要攀登梯子

手脚麻木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 患有糖尿病的人会出现手脚麻木。只要身体任何部位经常出现麻木、酸痛、肿胀,就要及时检查血糖,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药物 如感冒或拉肚子时,会引起手脚麻木;在含有氢、砷、二硫化碳等环境中呆时间长了,也会出现手脚麻木。 神经炎 神经炎最常见的病症即手脚麻木、肌肉萎缩、四肢无力。如果拉肚子或感冒达半个月之久,就会引起神经炎。 四肢分散 四肢不是同时出现麻木,而是分散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局部神经受到了刺激,如醉酒后的中风、昏迷引起对头部神经刺激、老年人拐棍对手神经的刺激、颈椎病引起的上肢麻木、腰椎肩神经刺激导

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哪些误区

老病不求医:老病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光凭经验去药店买些药吃,就很容易出问题,因为你的身体素质也在不断下降。 心病可自解:一些饱经沧桑的老人,心理遇到问题,不愿去找心理医生,怕丢面子,烦心的事闷在肚里,易引起其他疾病。 恐病多自扰:当周围的同龄人或比自己还小的人病逝时,一些老年人总是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由此可能引起“疑病症”。其实,他人的病与你完全不相干,只要你详细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就不必过多地担忧。 凡药都是毒:有些老年人对药物有一种反感和恐惧,不愿吃药或少吃药,有时一见病情好转,就违反医嘱,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