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发烧用药过程中的几个误区

孩子发烧用药过程中的几个误区

二、发热过程中的处理误区:

误区一:发热即用抗生素。许多家长一见孩子发烧,马上就使用抗生素,家长常认为发热即是炎症,需要使用抗生素,却不知许多发热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如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病毒引起,虽然后期可以合并细菌感染,但见发热即使用抗生素明显是一种错误的作法。

误区二:不愿接受血常规化验。由于上述所讲的理由,病毒感染不必要常规使用抗生素,因此就诊时应该检查一下血常规,如果白细胞数不高,可暂时不用消炎药。现今许多家长不愿化验血常规,原因各异,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受疼,有的怕多花钱,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发热血象肯定升高。前两种姑且可算是理由,但后者却实属无知错误。因为没有血象的结果,许多医院的大夫经常是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同用。为了不让您的孩子饱受抗生素的副作用,也不让您多花冤枉钱,希望您作出明智的选择。

误区三:积极主动要求静脉输液。临床上确实有许多发热疾病如肺炎、川崎病、传染性疾病等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可考虑静脉输液,但仍然有许多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轻度支气管炎、幼儿急疹等有其自然病程,即“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疾病痊愈需要过程,因此只要积极退热、避免发生惊厥、心肌炎等并发症,预后一般较好,过多的输液只会留给孩子更多的后遗症。如6个月至1岁左右发生的幼儿急疹,发热3~4天后,热退后全身出现皮疹而痊愈,在发热的3~4天的过多的过多用药既不能缩短病程,反而会延迟出疹,延长病程。

误区四:退烧后马上停药

孩子体温正常后不等于疾病治愈,它只是预示疾病有所好转,而造成感染的病毒或细菌此时不一定被彻底控制。所以用药需要一定的疗程,才能彻底消灭体内的细菌、病毒而完全治愈,否则疾病有可能“死灰复燃”,所以退热后不要立刻停药,尽可能按疗程服用药物。、

误区五:恢复期进食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多数会影响脾胃功能,会出现食欲不振,家长不必过于焦急和忧虑,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烧退了以后,小儿消化吸收功能可逐渐恢复,但不可能一下子恢复到正常水平。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发热时吃饭较少,病后应尽快补充。其实这时,小儿形气未充,各个脏腑机能尚不健全,消化能力较弱,过分的补充不但不会吸收,还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个别患儿因为体内邪热未清,又进食油炸甜腻食物助湿生热,造成病情反复。临床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病情本来已经好转,发热已经好转,由于进食过多油腻食品,发热再次出现。

因此,退烧后的饮食最好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蛋羹、面条等,不要让孩子吃高脂肪的食物,如炸鸡、炸薯条、奶油蛋糕、排骨等,以免影响身体恢复。

三、介绍几种常备的退热药物:

高热易引起小儿惊厥,当您发现孩子发热时应予以重视。除了既往有高热惊厥等特殊病史外,一般认为超过38.5℃的体温我们才应用快速退热药如泰诺林、美林、恬倩等。目前儿科公认的毒副作用较小的有对乙酰胺基酚、布洛芬两类。如若孩子发热不超过38.5℃可以选择一些中成药退热剂如柴胡口服液、羚羊角颗粒、柴黄颗粒等药物口服,若体温不能控制超过38.5℃后再加服快速退热药,如果体温持续不退应积极就诊。

另外孩子在发热期间出汗增多,机体水分消耗增加,家长应给孩子多喝一点开水和果汁,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在退热后的恢复期,饮食的选择可遵循由稀到干的原则。

宝宝发烧超38度应慎用药

虽然是药三分毒,但是孩子要是体温太高的话,还是需要及时用药。夏季孩子发烧,用药需谨慎。家长们的医学知识比较薄弱,不建议私自买药给孩子服用。

首先,要慎用阿司匹林。由于孩子的神经发育还未成熟,阿司匹林能够使神经兴奋,因此孩子服用会影响健康。其次,不要重复食用退热药。由于退烧药中的药物成分较为单一,要是选择多种药物综合治疗,就可能引发某种药物成分过量,导致出现副作用。最后,应该及时就诊。孩子体温过高时,建议孩子及时接受医生的治疗。由于身体温度过高,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惊厥的情况。孩子的身体变得很虚弱,需要医生开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才能够更快的缓解症状。

孕妇发烧用药误区

有些孕妇感冒发烧时不愿去医院就诊,而更愿意自己在家吃药退烧,其中常见的误区你有无踏进过?

误区一:大量服用退热药

很多孕妇为了迅速降温,往往不遵医嘱,过量服用退烧药,其实这样做对胎儿是百害无一利。只要把体温控制在高热以下,防止热惊就可以了。服用退热药时一定要注意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口服退热药需与物理降温措施交替使用,特别是孕妇,使用物理降温更好。

误区二:高烧=病重、低烧=病轻

部分孕妇会以为发烧的温度越高,病情越严重。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机体进入严重衰竭状态,反应能力低下,常是应该发烧却并不发烧,应该高烧而呈现低烧,甚至体温低于正常。发烧只是一个症状,是机体对细菌、病毒制热源的反应过程,不能用发烧的高低来衡量病的轻重。当然,发烧的温度过高,对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会带来危害,引发并发症。

误区三:见烧就退

发烧是机体的一种积极防御反应,是人体免疫细胞和外来病菌抗争的过程,许多重要疾病引起的发烧还有自己的特殊“热型”,通过对“热型”的识别,可帮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

如果见烧就退,有时会掩盖疾病病情,不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所以孕妇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不要自作主张,以免伤害了自己和胎儿。通常,孕妇体温在38℃以下,并且精神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不服用退烧药。

小孩发烧三十八度五怎么办呢

一般宝宝7、8个月时,宝宝从母体中带来的免疫力已经逐渐散去,抵抗力下降了,都会有1、2次发热的,这是正常的。

从某种角度说,发烧并不是一件坏事,专家认为发烧可以增强免疫力。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发烧太着急,只要控制孩子的体温不要过高,引起高热惊厥就不会有大问题。日常发烧的护理 一般宝宝发烧在38.5℃以下不用退热处理,选用物理降温;38.5℃以上应采用相应的药物退热措施。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用毛巾蘸上温水(水温不感烫手为宜)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擦拭5~10分钟。亦可用市售的“退热帖”贴(或家用冰袋)在的前额部以帮散热降温。

药物降温:以上措施不明显时,可口服退热药。 2.多饮水,吃流质饮食,如西瓜汁等,以保证机体足够的能量及水分。 3.多通风,注意散热,衣着宽大,忌用棉被包裹。夏天可使用空调,室温控制在27℃左右,注意定时开窗通风,使房间空气对流。 4.多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可益于疾病的恢复。 用药过程中,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服用一类退烧药的时间别太长,发烧超过两天最好换用另一类药。服用,一天不能超过4次,每次间隔最少4小时。美林、泰诺林退高烧比较好。如果孩子发烧达38.5度以上用美林退热比较快,如果38到38.5之间用泰诺林比较好。如果是低烧这两种都不要用,用一般的退烧药就可以。像一般酚黄那敏等宝宝感冒药也都有退热效用的。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孩子发烧属于机体的一种正常反应,一般来说,孩子身体当中存在炎症的话,多数都会引起发烧现象,当孩子出现发烧现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乱给孩子用退烧药,使用药物的话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可以给孩子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

怎样预防宝宝感冒发烧呢

其实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小孩子发生感冒发烧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主要就是由于本身孩子的身体就是比较虚弱的,年龄越小的孩子身体的抵抗力就会越弱,特别是刚出生的小宝宝就更容易出现感冒发烧的情况,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就应该要及时的给自己宝宝退烧的,不能够让他们一直持续发高烧,要根据发烧的温度来采取相应的退烧措施的,如果高烧的话就应该要吃退烧药。

从理论上说,感冒是自限性疾病,即使不吃药,只要多喝水,护理周到,大多数孩子一周左右就可自愈。不过,小宝宝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弱,病情变化迅速,所以,即使是轻微的感冒,也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感冒发烧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常用葵花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其中对乙酰氨基酚成分有解热镇痛的作用;金刚烷胺可抗“亚一甲型”流感病毒,抑制病毒繁殖;咖啡因为中枢兴奋药,能增强对乙酰氨基酚的解热镇痛效果,适用于缓解儿童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

小儿感冒发烧用药要讲原则

1、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

2、服药期间多饮开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

3、3岁以下小儿,肝、肾还未发育成熟,要小剂量服用。

4、小儿或其家庭成员有解热药过敏史者,不要用退热药。

5、退热药不要和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否则会降低退热的效果。

不过在给自己的孩子喂药的过程中不能够将药的剂量用的太大,否则的话就会伤害到他们的身体的,并且服药的过程中还要让他们多喝一些白开水的,这样不但是可以很好的去减少药物对宝宝身体的伤害,而且还可以很好的让吃进去的药物更快的吸收,或者是排泄出来的,达到退烧的效果。

教你走出退烧四大误区

误区一 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常听一些家长说:“吃点药,捂一会,等汗出来就不烧了”,也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怕冷,因此要穿多点、盖多点,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个憋得红彤彤的小脸蛋,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的家长也不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而且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正确做法: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保持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误区二 发烧不能洗澡或发烧用冷水擦浴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不能洗澡,洗澡的话很容易着凉,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发烧的话,帮他用冷水擦浴一下,就可以帮助他降温了,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发烧的孩子洗温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降温方法。用温水洗浴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误区三 一发烧马上用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吃药后没有马上见效时,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我们都是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在选用时,最好选用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家长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也不能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烧药,同时,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

误区四 孩子发高烧了也要等医生看了再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孩子都已经烧得小脸蛋通红了也还是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要等到见了医生不可,或者是孩子都已经发高烧了,在家不处理就直接抱过来医院,在诊室外焦急地等候。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就应该积极先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的发生。

总之,孩子在发烧时,家长应该多点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只盯着体温数字,如果孩子的精神状态还好,就不必太过于担心,但需要提醒的是,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自行抵御感染,一旦有发烧时,还是建议带去医院给医生看看,最好不要自己自行给孩子用药。

5个常见用药误区

误区一:发烧是一种病,退烧药用来治“发烧病”

很多家长总会把发烧当成一种病,而退烧药就是治疗发烧的药物。何丽雅医师提醒大家,发烧不是一种病,而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身体的其他疾病引起的。退烧药也仅仅是帮助机体降低升高的体温,避免体温过高对身体造成伤害,而不能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因此只要病因持续存在,发热也会继续。

误区二:擅自减少退烧药的使用剂量

“是药三分毒”是如今很多家长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尽量不吃药确实是正确的,但是很多人也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比如已经体温已经超过39℃了还认为孩子可以坚持,并常以“国外也是如此”为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擅自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原本要求1毫升只给0.5毫升。

家长务必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给药,而且最好是按照孩子的体重来给药而不是年龄,给药的时候务必使用专用的测量工具(如药品自带的滴管),不要随便给了勺子倒点,只有剂量足够,退烧药的效果才会凸显出来。当然,也要切忌随意给孩子增加药量,以免孩子虚脱。

误区三:服用退烧药后没马上退烧就是没效

孩子发烧了,很多家长都万分焦急,恨不得吃了退烧药之后马上退烧。何丽雅医师提醒,孩子用药后并不会立即退热,一般30分钟后才开始出汗退热,家长要要注意在服药10分钟后多给孩子喝水,有利于帮助退烧。在服用退烧药以后30分钟,再用体温计来测量孩子的体温。

误区四:吃退烧药后又反复发烧就是没效果

孩子发烧反复是非常常见的情况,正如上文所说,退烧药属于治标不治本,只要病灶还在,发烧就有可能继续。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疾病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吃药很多时候并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们评价退烧药有没有效果,不能以是否会再次发烧为依据。何丽雅医师提醒,判断退烧药是否有效,关键要看热峰的高度和热峰的间隔时间。比如今天孩子发烧最高温度是40℃,明天同一时间发烧的最高温度是39℃,这就说明热峰高度在降低,药物是有效的。而热峰的间隔时间,可以理解为:原本需要4~6小时吃一次退烧药,慢慢地需要8小时才吃一次退烧药,这说明热峰间隔时间在延长,药物是有效的,病情也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误区五:备用的退烧药只在家里使用

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在家里备一些退烧药,但等到孩子发烧的时候却常常形同虚设。有些孩子发烧至39℃可能还有机会吃退烧药,烧到40℃以上反而没吃上退烧药,因为家长们都急着送孩子上医院,要么顾不上给退烧药,要么认为反正也要上医院,不需要吃药。

准备的退烧药就是要在紧要关头使用的,孩子高烧第一件事就是要给退烧药,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赶往医院的路上或者是在医院排队等候的时候。退烧药不应该是摆放在家里,应该是孩子发烧的时候随时带在身上,以备不时之需。

孩子发烧应注意的十大事项

一.发烧是一种病。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有发烧这个症状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脓毒血症,都可能有会发烧。吃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了,并不意味着孩子病就好了。

误区二.可根据体温来判定病情。低烧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结核,高烧可以是幼儿急疹,也可以是脑膜炎。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发烧时体温的高低和病情不是成正比的,相对于发烧的度数来说,孩子的精神反应对于病情的判断更有意义。

误区三.发烧要赶快退烧。发烧是人体对抗感染一个防御机制,对病情恢复有好处。对总体健康的孩子来说,在引起孩子明显不舒服之前(一般认为39°C)不需要给孩子降温。

误区四.发烧会烧坏脑子。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控制,发烧很少会超过41°C,所以发烧不会烧坏脑子,发烧然后脑子出了问题的有可能是脑膜炎引起的发烧,导致问题的是脑膜炎本身而不是发烧。体温超过41°C多半是因为中暑或者捂热导致孩子无法散热,前者比如把孩子忘在停在室外的车里。

误区五.发烧不用药不会退烧。儿童疾病以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多见,大多会有发烧,大多也是自愈性疾病,病程过了体温也会正常。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发烧,在现代药物产生之前人们都是靠自愈繁衍下来的。但大部分能自愈不等于就不需要用药,在烧得很难受时,退烧药能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有严重细菌感染时,抗生素能提高孩子的存活率,抗生素的使用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误区六.吃了退烧药体温应该马上正常。退烧药起效一般需要半个到一个小时,起效后体温一般可以下降1-1.5°C,一般不是降到正常,退烧药持续的时间为4-8小时,药效过了体温还是可能再度上升。吃退烧药的目的不是让体温正常,而是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

误区七.退烧药可以预防热性惊厥。孩子发烧是否惊厥和用不用退烧药没有关系,而和孩子本身的体质有关系,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体温的变化阶段,目前的研究都证实退烧药不能预防抽筋。

误区八.孩子发烧了睡着了也要把他弄醒喂退烧药。退烧药的目的是让孩子更舒服,但既然孩子睡着了,他就基本感受不到不适,所以就不需要弄醒了喂退烧药,睡着了总比醒着舒服。

误区九.发烧了打吊瓶退烧快。吊瓶输液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等情况,不是针对退烧,儿科门诊需要输液的情况很少,点滴抗生素或者补液也不会比吃退烧药退烧更快。常用的“退烧针”赖氨比林,打进肌肉或血管退烧是比口服药快,但没有口服退烧药安全,12岁以下儿童还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风险。需要退烧时首选口服退烧药。

误区十.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退烧。目前没有那种中药被证实能够退烧,包括藿香正气水覆肚脐,因为发烧本来就是很多自愈性疾病的症状,不能因为孩子退烧了就认为是这些药物起了作用。

小儿发烧退烧误区

发烧是宝宝利用自身免疫力对抗病毒的一个表现,在对抗发烧的过程中,孩子的免疫力也得到了提高。为此,对日常生活中,家长经常采用的退烧误区进行一一破解。

误区一:捂汗退热

“吃点儿药,捂一会儿,汗出了就不烧了”。钟英杰说,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是不科学的。“孩子发烧时,穿得过多会影响机体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极有可能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保证室内空气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误区二:发烧不洗澡 擦冷水浴

孩子发烧了,有的家长为其擦冷水浴退烧,发烧的孩子洗温水澡更利于散热。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可以,用温水洗浴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

误区三:一发烧马上用退烧药

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都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最好选用儿童剂型退烧药,尤其是婴儿,可选用滴剂类的退烧药。服用退烧药必须间隔4-6个小时。

误区四:孩子高烧就医后再处理

临床上,很多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准确判断,或不知该给孩子用什么药,所以没有积极给孩子降温,非要见了医生不可;或孩子都已经高烧,家长在家不处理就直接前往医院。

这种做法也是不正确的。如孩子已发烧到38.5℃以上,就应积极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高烧的宝宝,如长时间高烧并不处理的话,易引起高热惊厥、晕厥等现象发生。

小儿发烧用药的注意事项

对于普通感冒这样的自限性疾病,需要耐心等待几天,让烧自己慢慢消灭。妈妈们不需要一发烧就紧张惶恐,也不是每次的发烧都需要去医院。一般发烧2-3天后情况会开始好转,通常不会超过1周。

如果持续发烧超过1周,则一定要重视,需要到医院检查,让医生帮你查找发烧的原因,及时进行治疗。

小儿发烧用药注意事项1、病因不明不用药。

小儿发烧用药注意事项2、短期低烧免用药。

小儿发烧用药注意事项3、暴发高烧慎用药。

小儿发烧用药注意事项4、小儿发烧早诊治。

小儿发烧用药注意事项5、服药期间多饮水。

小儿发烧用药注意事项6、必要时辅以物理降温。

退烧药必须慎重使用,基本原则应该是能不用就尽量不用,小儿发烧不宜用阿司匹林

7岁孩子发烧呕吐不止怎么办

概 述儿童感冒发烧是小儿内科常见疾病,多数感冒患者没有高热及全身症状,只有发低烧、头疼、不舒服等感觉。儿童感冒发烧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烧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前段时间我儿子不仅发烧还呕吐不止,可把一家人吓坏了,后来经过治疗和照顾,已经没有大碍了,现在,我就将我的方法分享给你们。

步骤/方法:1小儿感冒发烧用药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服药期间多饮开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

2小儿或其家庭成员有解热药过敏史者,不要用退热药。退热药不要和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否则会降低退热的效果。

3增加休息时间,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以起到增强孩子抗病能力的作用。如果孩子的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就说明孩子发烧了,应立即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4感冒的孩子往往食欲不佳,因此父母可讲进食的时间安排在退热后体温接近正常的时候,给孩子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高热的时候,应多饮食以补充水分的损失。

注意事项:孩子咳嗽发热时衣着不宜过多,睡觉时应脱去一些衣服以免起床后着凉,盖的被子可比平常稍多点,但在出汗后应及时减少些。

婴儿发烧的护理误区

误区一、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常听一些家长说:“吃点药,捂一会,等汗出来就不烧了”,也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怕冷,因此要穿多点、盖多点,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个憋得红彤彤的小脸蛋,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的家长也不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误区二、发烧不能洗澡或发烧用冷水擦浴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不能洗澡,洗澡的话很容易着凉,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发烧的话,帮他用冷水擦浴一下,就可以帮助他降温了,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误区三、一发烧马上用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吃药后没有马上见效时,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

误区四、孩子发高烧了也要等医生看了再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孩子都已经烧得小脸蛋通红了也还是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要等到见了医生不可,或者是孩子都已经发高烧了,在家不处理就直接抱过来医院,在诊室外焦急地等候。

美林退烧药服用间隔时间是多少?可知道是因为什么

美林退烧药的用药间隔时间是6-8小时,一天24小时用药不要超过4次,孩子发烧38.5摄氏度才开始使用美林退烧药。孩子发烧不能急,38.5摄氏度以前不要急于用药,用药间隔时间至少6小时,6小时内不要急于重复给药。为什么美林退烧用药间隔时间是6-8小时呢?美林布洛芬的工艺将布洛芬制成微米级的退热微粒子,退热起效就快,退热持续的时间能达到6-8小时,所以才应该每6-8小时重复使用一次。为什么6小时内不要急于重复给药?家长自己缩短用药间隔时间,会造成药物积累,造成孩子药物代谢负担,为了让孩子安全退烧,就要遵照说明书指示,每6-8小时给药一次。

宝宝发烧护理的4大误区

入冬以来,不少孩子感冒发烧,在流感高发期,儿科门诊到处都可见到头上贴着退热贴的小孩。孩子一发烧,很多家长就显得非常紧张、焦虑、不知所措了,他们老担心发烧会烧坏小宝宝的脑子,于是,想法设法恨不得马上就将孩子的体温给降下来,甚至在体温还不算太高的情况,都急着喂退烧药、打针退烧等,最好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退烧效果,其实,这些都是护理上的误区,并不科学。发烧是身体在调动自身的免疫系统,让它更好地工作,以防止感染,这是孩子利用自身免疫力对抗病毒的一个表现,在对抗发烧的过程中,孩子的免疫力也得到不断地提高。而且普通的发烧通常是不会损伤孩子大脑的,相反,如果采用过激的方式来退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总的来说,孩子发烧时,家长最容易出现以下四个护理误区。

误区一、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常听一些家长说:“吃点药,捂一会,等汗出来就不烧了”,也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怕冷,因此要穿多点、盖多点,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个憋得红彤彤的小脸蛋,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的家长也不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而且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正确做法: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保持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误区二、发烧不能洗澡或发烧用冷水擦浴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不能洗澡,洗澡的话很容易着凉,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发烧的话,帮他用冷水擦浴一下,就可以帮助他降温了,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发烧的孩子洗温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降温方法。用温水洗浴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误区三、一发烧马上用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吃药后没有马上见效时,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我们都是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在选用时,最好选用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家长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也不能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烧药,同时,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

误区四、孩子发高烧了也要等医生看了再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孩子都已经烧得小脸蛋通红了也还是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要等到见了医生不可,或者是孩子都已经发高烧了,在家不处理就直接抱过来医院,在诊室外焦急地等候。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就应该积极先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的发生。

总之,孩子在发烧时,家长应该多点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只盯着体温数字,如果孩子的精神状态还好,就不必太过于担心,但需要提醒的是,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自行抵御感染,一旦有发烧时,还是建议带去医院给医生看看,最好不要自己自行给孩子用药。

相关推荐

宝宝持续低烧怎么办

宝宝发烧的原因会有很多种,所以一定要通过检查化验,找出发烧的致病因素,如果单纯的给宝宝吃些退烧的药物的话是起不到根本的作用的,只能够一时的退烧,药效一过,孩子还是会发烧,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如果宝宝持续的低烧该怎么办,希望家长朋友们不要着急,正确的帮助宝宝降温。 方法/步骤 1孩子发烧了要注意不要给孩子穿太多的衣服了,不要以为孩子发烧会冷就给孩子多穿衣服盖被子,这样都是不行的,这样会影响孩子身体的散热难以退烧。 2孩子发烧要注意多给孩子喝白开水,多喝水有助于帮助身体散热,不要让身体缺水,缺水后会加重孩子的病

幼儿发烧不退怎么办

1、如果孩子只是发烧,不超过38度5,没有别的不适,就不用太担心。可以先给孩子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再给孩子吃退烧药和消炎药(最好是儿童专用药),多喝水,少量多饮。一般发烧3至5天不退是正常的,没有哪个孩子发烧一天就好,都会有个过程的。 2、如果孩子发烧超过38度5,喝了退烧药,几次之后(一般隔4小时吃一次)仍不退烧。就要去医院最检查了,如果孩子没有其它不适,化验血会显示血象高,一般为细菌性感染。可以先打个小针,退烧效果好一些,尽量不要选择打吊瓶,打吊瓶多了影响孩子免疫力。打完小针再吃退烧药和消炎药。 3、当

小孩发烧手脚冰凉这一方法会让孩子受伤

常识性误区 如果孩子的身体发烧,我们不可以这么做,下面让给大家带来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孩子发烧了,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大人就以为是孩子怕冷,让后用厚厚的衣服把包裹起来?以为,这样捂着孩子,出汗以后发烧就好了。做为家长,我能理解家长的这种行为,但是,这种做法是万万不可行的。 这样会使宝宝的体温,不容易散发出来,这样不仅仅容易让孩子体温出现高温或者超高温的现象,不利于孩子的恢复。 还会导致孩子中枢神经被高温烧坏。会影响孩子惊厥等一些症状。前段时间在新闻报道,一个孩子发烧,她奶奶就用捂汗的

宝宝发烧吃什么药

宝宝发烧可以吃药吗?宝宝发烧吃什么药好呢?对此,儿科医生表示,孩子发烧不超过38.5℃,建议只用物理降温,但如超过38.5℃或孩子有惊厥史,要及时用退烧药。父母最好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泰诺林等)、布洛芬(美林等)这两款儿科医生使用最广,临床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1、前言说到的这两类退烧药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类型,但作用都是解热镇痛。服用时,需注意两者剂型的差别:对乙酰氨基酚类的百服宁、泰诺林等有滴剂、口服液、咀嚼片三种剂型;布洛芬类的美林,对儿童只有滴剂和口服液两种剂型。1岁之前的婴儿,最好用滴剂,因为滴

儿童发烧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一发烧就给吃阿司匹林 很多家长一发现孩子发烧,就赶紧给吃阿司匹林退烧,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除非是医生开了这种药,不然不要随便给孩子吃。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她的身体发育还没有那么完整,一旦过度食用这种药物,很容易患上极其致命的雷士综合征。这是一种对脑部伤害非常大的疾病。 误区二:捂出一身汗就能退烧 不少家长在孩子发烧的时候,会给她穿很厚的衣服,盖很厚的被子,希望这样捂一捂,就能让烧退了。殊不知捂得越严实,烧的越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减少衣物,这样才能比较容易散热。

宝宝退烧的注意事项

1、正确使用退烧药。首先,如果孩子发热超过38。5 ,感到明显不舒服,或是有发热惊厥史,应当及时用退热药。其次,不满3个月的小婴儿和体质差的婴幼儿应慎用,以防大量出汗后引起虚脱。再次,应当由医生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决定每次的用药量,用药间隔一般不少于4小时。最后,服药后多给孩子喝水,以便出汗,将热量散发出去,否则不能充分发挥退热药的作用。 2、使用退热贴。流行于欧美国家的退热贴,目前也已成了我国家庭的常备降温品。孩子发热时只要在额头或其他大血管走行部位贴一张,即可达到物理降温的效果。退热贴之所以能发挥降温

婴儿发烧38度怎么办

1、一般情况下,婴儿发烧在38.5℃以下不用退热处理,选用物理降温;38.5℃以上应采用相应的药物退热措施。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用毛巾蘸上温水(水温不感烫手为宜)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擦拭5~10分钟。亦可用市售的“退热帖”贴(或家用冰袋)在的前额部以帮散热降温。药物降温:以上措施不明显时,可口服退热药。 2、多饮水,吃流质饮食,如西瓜汁等,以保证机体足够的能量及水分。 3、多通风,注意散热,衣着宽大,忌用棉被包裹。夏天可使用空调,室温控制在27℃左右,注意定时开窗通风,使房间空气对流。 4、多睡觉,保

宝宝发烧护理误区

倒忙一:过分关注温度 孩子发烧了,体温处在一个较高的温度,很多家长希望孩子的体温马上降下来。其实,打个比方,发烧就好比孩子在山坡顶上一样,让体温快速下降,就好比把孩子从山坡顶上推下来一样,孩子能不受伤吗? 正确方法: 宝妈们不要过分关注温度,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是什么病引起的发烧?孩子的精神状态如何?只要孩子精神好、呼吸正常,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宝妈们就无需过多担心。 倒忙二:发烧后不敢洗澡 孩子发烧了,家长们特别害怕孩子着凉,不敢给孩子洗澡。其实,孩子发烧后出汗较多,首先要给其喝添加橘子汁的白开水;其次就要

孩子发烧一定要避开的8个误区

误区一:发烧对身体有害美国儿科学会表示:低于40℃的发热往往不会引起太大危害。海蒂育儿大百科中则是这样描述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烧并不是件坏事,即使发烧到41.1℃,也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发烧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它只是疾病的一种症状或体征而已。发烧是许多疾病初期的一种防御反应,可以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烧对人体是有利的。因为发热可以刺激身体某些防御机制,从而抵抗一些致病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也就是说发烧有利于孩子病情的恢复。但是持续高热会造成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调节功能失常。误区二:一发烧

儿童发烧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一发烧就给吃阿司匹林 很多家长一发现孩子发烧,就赶紧给吃阿司匹林退烧,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除非是医生开了这种药,不然不要随便给孩子吃。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她的身体发育还没有那么完整,一旦过度食用这种药物,很容易患上极其致命的雷士综合征。这是一种对脑部伤害非常大的疾病。 误区二:捂出一身汗就能退烧 不少家长在孩子发烧的时候,会给她穿很厚的衣服,盖很厚的被子,希望这样捂一捂,就能让烧退了。殊不知捂得越严实,烧的越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减少衣物,这样才能比较容易散热。 误区三:房门紧闭不能透风 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