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有哪些种类呢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有哪些种类呢
一、抗氧化剂
1.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是比较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如有的抗氧化剂是由于本身极易被氧化,首先与氧反应,从而保护了食品。如VE。有的抗氧化剂可以放出氢离子将油脂在自动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氧化物分解破坏,使其不能形成醛或酮的产物如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等。有些抗氧化剂可能与其所产生的过氧化物结合,形成氢过氧化物,使油脂氧化过程中断,从而组织氧化过程的进行,而本身则形成抗氧化剂自由基,但抗氧化剂自由基可形成稳定的二聚体,或与过氧化自由基ROO。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如BHA、BHT、TBHQ、PG、茶多酚等。
2.几种常用的脂溶性抗氧化剂
(1)BHA:丁基羟基茴香醚。因为加热后效果保持性好,在保存食品上有效,它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抗氧化剂之一,也是我国常用的抗氧化剂之一。和其它抗氧化剂有协同作用,并与增效剂如柠檬酸等使用,其抗氧化效果更为显著。一般认为BHA毒性很小,较为安全。
(2)BHT:二丁基羟基甲苯。与其它抗氧化剂相比,稳定性较高,耐热性好,在普通烹调温度下影响不大,抗氧化效果也好,用于长期保存的食品与焙烤食品很有效。是目前国际上特别是在水产加工方面广泛应用的廉价抗氧化剂。一般与BHA并用,并以柠檬酸或其他有机酸为增效剂。相对BHA来说,毒性稍高一些。
(3)PG:没食子酸丙酯。对热比较稳定。PG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较BHA和BHT强些。毒性较低。 (4)TBHQ:特丁基对苯二酚。是较新的一类酚类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效果较好。
二、漂白剂
这类物质均能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遇水则形成亚硫酸。除具有漂白作用外,还具有防腐作用。此外,由于亚硫酸的强还原性,能消耗果蔬组织中的氧,抑制氧化酶的活性,可防止果蔬中的维生素C的氧化破坏。 亚硫酸盐在人体内可被代谢成为硫酸盐,通过解毒过程从尿中排出。亚硫酸盐这类化合物不适用于动物性食品,以免产生不愉快的气味。亚硫酸盐对维生素B1与破坏作用,故B1含量较多的食品如肉类、谷物、乳制品及坚果类食品也不适合。因其能导致过敏反应而在美国等国家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
三、着色剂
又称色素,是使食品着色后提高其感官性状的一类物质。食用色素按其性质和来源,可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两大类。
1.食用合成色素,属于人工合成色素。食用合成色素的特点:色彩鲜艳、性质稳定、着色力强、牢固度大、可取得任意色彩,加上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但合成色素大多数对人体有害。合成色素的毒性有的为本身的化学性能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有的或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在生产过程还可能被砷、铅或其它有害化合物污染。 在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鲜红(樱桃红)、新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和它们各自的铝色淀。以及合成的β-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和二氧化钛。
2.食用天然色素,使用天然色素主要是由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人天然色素成分较为复杂,经过纯化后的天然色素,其作用也有可能和原来的不同。而且在精制的过程中,其化学结构也可能发生变化;此外在加工的过程中,还有被污染的可能,故不能认为天然色素就一定是纯净无害的。 合成食用色素同其它食品添加剂一样,为达到安全使用的目的,需进行严格的毒理学评价。
包括①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纯度、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
②随同食品被机体吸收后,在组织器官内的潴留分布、代谢转变和及排泄状况;③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变化,亦及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害及其机理。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对生育繁殖的影响、胚胎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敏性等。
四、护色剂 护色剂又称发色剂。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或保护食品的色泽,除了使用色素直接对食品进行着色外,有时还需要添加适量的发色剂,使制品呈现良好的色泽
1.发色剂的发色原理和其他作用:①发色作用,为使肉制品呈鲜艳的红色,在加工过程中多添加硝酸盐(钠或钾)或亚硝酸盐。硝酸盐在细菌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会生成亚硝酸。在常温下,也可分解产生亚硝基(NO),此时生成的亚硝基会很快的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稳定的、鲜艳的、亮红色的亚硝化肌红蛋白。故使肉可保持稳定的鲜艳。
②抑菌作用: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对抑制微生物的增殖有一定的作用。
2.发色剂的应用 亚硝酸盐是添加剂中急性毒性较强的物质之一,是一种剧毒药,可使正常的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导致组织缺氧。其次亚硝酸盐为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其致癌性引起了国际性的注意,因此各方面要求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在保证发色的情况下,限制在最低水平。 抗坏血酸与亚硝酸盐有高度亲和力,在体内能防止亚硝化作用,从而几乎能完全一直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所以在肉类腌制时添加适量的抗坏血酸,有可能防止生成致癌物质。 虽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但至今国内外仍在继续使用。其原因是亚硝酸盐对保持腌制肉制品的色、香、味有特殊作用,迄今未发现理想的替代物质。更重要的原因是亚硝酸盐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但对使用的食品及其使用量和残留量有严格要求。
五、酶制剂
酶制剂指从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具有生物催化能力酶特性的物质。主要用于加速食品加工过程和提高食品产品质量。 我国允许使用的酶制剂有:木瓜蛋白酶——来自未成熟的木瓜的胶乳中提取;以及由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等所制得的蛋白酶;α-淀粉酶——多来自枯草杆菌;糖化型淀粉酶——我国用于生产本酶制剂的菌种有黑曲霉、根酶、红曲酶、拟内孢酶;由黑曲霉、米曲霉、黄曲霉生产的果胶酶等。 六、增味剂 是指为补充、增强、改进食品中的原有口味或滋味的物质。有的称为鲜味剂或品味剂。 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增味剂有谷氨酸钠、-鸟苷酸二钠和5’-肌苷酸二钠5’-呈味核甘酸二钠、琥珀酸二钠和L-丙氨酸。 谷氨酸钠为含有一分子结晶水的L-谷氨酸一钠。易溶于水,在150℃时失去结晶水,210℃时发生吡咯烷酮化,生成焦谷氨酸,270℃左右时则分解。对光稳定,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发生消旋作用,呈味力降低。在PH为5以下的酸性条件下加热时易可发生吡咯烷酮化,变成焦谷氨酸,呈味力降低。在中性时加热则很少发生变化。 谷氨酸属于低毒物质。在一般用量条件下不存在毒性问题,而核甘酸系列的增味剂均广泛的存在于各种食品中。不需要特殊规定。 近年来,有开发了许多肉类提取物、酵母抽提物、水解动物蛋白和水解植物蛋白等。 七、防腐剂 是指能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的物质。防腐剂一般分为酸型防腐剂、酯型防腐剂和生物防腐剂。
一、酸型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山梨酸和丙酸(及其盐类)。这类防腐剂的抑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它们未解离的酸分子,其效力随PH 而定,酸性越大,效果越好,在碱性环境中几乎无效。 1.苯甲酸及其钠盐:苯甲酸又名安息香酸。由于其在水中溶解度低,故多使用其钠盐。成本低廉。 苯甲酸进入机体后,大部分在9~15小时内与甘氨酸化合成马尿酸而从尿中排出,剩余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解毒。 2.山梨酸及其盐类:又名花楸酸。由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故常使用其钾盐。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可参与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并被同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故山梨酸可看成是食品的成分,按照目前的资料可以认为对人体是无害的。。 3.丙酸及其盐类:抑菌作用较弱,使用量较高。常用于面包糕点类,价格也较低廉。 丙酸及其盐类,其毒性低,可认为是食品的正常成分,也是人体内代谢的正常中间产物。 4.脱氢醋酸(dehydroacetic acid)及其钠盐:为广谱防腐剂,特别是对霉菌和酵母的抑菌能力较强,为苯甲酸钠的2~10倍。本品能迅速被人体吸收,并分布于血液和许多组织中。但有抑制体内多种氧化酶的作用,其安全性受到怀疑,故已逐步被山梨酸所取代,其ADI值尚未规定。
二、酯型防腐剂:包括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有甲、乙、丙、异丙、丁、异丁、庚等)。成本较高。对霉菌、酵母与细菌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对霉菌和酵母的作用较强,但对细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及乳酸菌的作用较差。作用机理为抑制微生物细胞呼吸酶和电子传递酶系的活性,以及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其抑菌的能力随烷基链的增长而增强;溶解度随酯基碳链长度的增加而下降,但毒性则相反。但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丙酯复配使用可增加其溶解度,且有增效作用。在胃肠道内能迅速完全吸收,并水解成对羟基苯甲酸而从尿中排出,不在体内蓄积。我国目前仅限于应用丙酯和乙酯。
三、生物型防腐剂 主要是乳酸链球菌素。乳酸链球菌素是乳酸链球菌属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用乳酸链球菌发酵提取而得。乳酸链球菌素的优点是在人体的消化道内可为蛋白水解酶所降解,因而不以原有的形式被吸收入体内,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防腐剂。,不会向抗生素那样改变肠道正常菌群,以及引起常用其它抗生素的耐药性,更不会与其它抗生素出现交叉抗性。 其它防腐剂包括双乙酸钠,既是一种防腐剂,也是一种螯合剂。对谷类和豆制品有防止霉菌繁殖的作用。仲丁胺,本品不应添加于加工食品中,只在水果、蔬菜储存期防腐使用。市售的保鲜剂如克霉灵、保果灵等均是以仲丁胺为有效成分的制剂。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压的增高,影响需氧微生物对氧的利用,能终止各种微生物呼吸代谢,如高食品中存在着大量二氧化碳可改变食品表面的PH,而使微生物失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二氧化碳只能抑制微生物生长,而不能杀死微生物。
八、甜味剂 是指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按来源可分为:(1)天然甜味剂,又分为糖醇类和非糖类。其中①糖醇类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乳糖醇、麦芽糖醇、异麦芽糖醇、赤鲜糖醇;②非糖类包括:甜菊糖甙、甘草、奇异果素、罗汉果素、索马甜。(2)人工合成甜味剂其中磺胺类有:糖精、环己基氨基磺酸钠、乙酰磺胺酸钾。二肽类有:天门冬酰苯丙酸甲酯(又阿斯巴甜)、1-a-天冬氨酰-N-(2,2,4,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又称阿力甜)。蔗糖的衍生物有:三氯蔗糖、异麦芽酮糖醇(又称帕拉金糖)、新糖(果糖低聚糖)。 此外,按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和非营养性甜味剂,如蔗糖、葡萄糖、果糖等也是天然甜味剂。由于这些糖类除赋予食品以甜味外,还是重要的营养素,供给人体以热能,通常被视做食品原料,一般不作为食品添加剂加以控制。
1.糖精:学名为邻-磺酰苯甲酰,是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价格低廉,甜度大,其甜度相当于蔗糖的300~500倍,由于糖精在水中的溶解度低,故我国添加剂标准中规定使用其钠盐(糖精钠),量大时呈现苦味。一般认为糖精纳在体内不被分解,不被利用,大部分从尿排出而不损害肾功能。不改变体内酶系统的活性。全世界广泛使用糖精数十年,尚未发现对人体的毒害作用。
2.环己基胺基磺酸钠(甜蜜素):1958年在美国被列为“一般认为是安全物质”而广泛使用,但在70年代曾报道本品对动物有致癌作用,1982年的FAO/WHO报告证明无致癌性。美国FDA长期实验于1984年宣布无致癌性。但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和国家科学院仍认为有促癌和可能致癌作用。故在美国至今仍属于禁用于食品的物质。
3.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其甜度蔗糖的100~200倍,味感接近于蔗糖。是一种二肽衍生物,食用后在体内分解成相应的氨基酸。我国规定可用于罐头食品外的其他食品,其用量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此外也发现了许多含有天门冬氨酸的二肽衍生物,如阿力甜,亦属于氨基酸甜味剂,属于天然原料合成,甜度高。
4.乙酰磺胺酸钾:本品对光、热(225℃)均稳定,甜感持续时间长,味感由于糖精钠,吸收后迅速从尿中排除,不在体内蓄积,与天门冬氨酰甲酯1:1合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5.糖醇类甜味剂:糖醇类甜味剂属于一类天然甜味剂,其甜味与蔗糖近似,多系低热能的甜味剂。品种很多,如山梨醇、木糖醇、甘露醇和麦芽糖醇等,有的存在于天然食品中,多数的通过将相应的糖氢化所得。而其前体物则来自天然食品。由于糖醇类甜味剂升血糖指数低,也不产酸,故多用做糖尿病、肥胖病患者的甜味剂和具有防止龋齿的作用。该类物质多数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对改善脱水食品复水性、控制结晶、降低水分活性均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糖醇的吸收率较低,尤其是木糖醇,在大量食用时有一定的导致腹泻的能力。
6.甜叶菊甙:为甜叶菊中含的一种强甜味成分,是一种含二萜烯的糖苷。甜度约为蔗糖的300倍。但甜叶菊甙的口感差,有甘草味,浓度高时有苦味,因此往往与蔗糖、果糖、葡萄糖等混用,并与柠檬酸、苹果酸等合用以减弱苦为或通过果糖基转移酶或α-葡萄糖基转移酶使之改变结构而矫正其缺点。国外曾对其作过大量的毒性实验,均未显示毒性作用。而在食用时间较长的国家,如巴拉圭对本品已有100年食用史,日本也使用达15年以上,均未见不良副作用报道
吃糖吃多了会怎么样 辨别食物中的添加糖
白砂糖是由甘蔗或者甜菜精炼提纯制成的精糖。白砂糖含糖量高达99.9%,纯度很高,除直接购买食用,还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在糕点、酸奶等大部分食物和饮料中均有添加。
为提高口感,很多厂家会在食品中加入甜味剂。甜味剂按来源可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两大类。常见的天然甜味剂有甜菊糖等,常见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有糖精、阿斯巴甜等。大家购买时可参照产品成分表辨别是否添加甜味剂。
很多人都存在一个食品选购误区,以为无糖等于零糖。其实根据国家相关食品包装标签规定,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中的糖类含量不高于0.5克即可称为“无糖”。因此,很多食品虽号称“无糖”,但实际都有添加糖,所以大家在选购时,切不可盲目相信商家宣传口号。
如何看懂食品添加剂
防腐剂、抗氧化剂、漂白剂、甜味剂、着色剂……到超市走一趟,你会发现眼下各种食品的包装上几乎都有添加剂的影子。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从今年6月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以往加工食品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各种添加剂,如今明白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获得知情权是一大进步,但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添加剂的相关知识还是了解不多。就此,小编教您如何仔细看、明白吃,客观对待食品添加剂。
单身白领杨小姐,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机会在家做饭,她一日三餐几乎吃快餐和加工食品:早餐喝早餐奶吃面包,中午或晚餐会选一顿好点的,有时晚餐用速食面加火腿肠对付。为了提神,她每天还会喝一到两杯速溶咖啡或奶茶,口香糖和其他的饼干、糖果等小零食也常备。
最近杨小姐听说了食品添加剂新规正式实施,就开始注意自己日常爱吃的各类食品标识。她拿着爱喝的某知名品牌早餐奶仔细一数,里面的添加剂竟多达10种!而她经常吃的速食面、火腿肠、奶茶的添加剂起码也各含七八种,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她每天不离口的一款口香糖实际上,人们的一日三餐中是很难完全避免食品添加剂的。如果是国家允许使用的品种,剂量和范围也符合规定,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对身体产生明显危害。
以三餐为例,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其中可能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早餐奶加面包成为时下不少上班族的早餐组合。除了早餐奶含有多达十几种食品添加剂外,面包中添加剂也品种繁多,其中可能添加的有面粉氧化剂、乳化剂、防霉剂、酵母营养剂、酶制剂、营养强化剂、色素、香精等,涉及到的化合物最多可达20种。而如果将早餐奶换成牛奶,添加剂就能减少不少,因为纯牛奶里理论上没有任何食品添加剂。
不过,如果你吃的是中国传统的手工制作的早餐,里面含有的添加剂会更少。拿“豆浆+包子+茶鸡蛋”的组合来说,里面可能有的添加剂最多只是面粉氧化剂过氧化苯酰、中和面团用的碳酸氢钠(小苏打)和谷氨酸钠(味精)。
午餐和晚餐,只要你够勤快,把新鲜的烹饪原料买回家做的话,每天摄入的食品添加剂就非常少了,不过调味品中也是含有食品添加剂的。如果使用半成品进行烹饪,那么吃进去的食品添加剂也不会少。不少家庭主妇习惯用火腿肠或其他罐头类食品与蔬菜一起烹炒,而这些食物中就会有复合磷酸盐类保水剂、吸收水分的植物胶、有防腐和发色作用的亚硝酸盐、异抗坏血酸钠、红曲色素、乳链球菌素等防腐剂。
江城大街小巷,尤其在学校周边,总会聚集大大小小规模不等的奶茶店。一次,爱喝奶茶的马小姐和朋友一起来到一家奶茶店,点了一杯芒果味的奶茶,由于奶茶的奶味不足,马小姐要求服务员加一点牛奶,出乎意料地是,服务员很惊讶地说:“对不起,我们店里没有牛奶。”“你们的奶茶里面难道没有牛奶吗?”一直喜欢喝奶茶的杨小姐不禁有点疑惑。但服务员还是摇了摇头。“奶茶里面没有奶,只有奶精。”
遇到这样的情况,恐怕不止马小姐会感到疑惑,一般人也都会认为奶茶是由牛奶和红茶调制而成的,但实际上这是人们固定思维犯的错误,市场上的大部分奶茶并不含茶,也没有牛奶,而是由奶精、果粉和香精等原料勾兑而成。由于使用牛奶成本太高,使用奶精勾兑奶茶已成业内谙熟的操作手段。奶精的主要成分是氢化植物油,大量饮用有害身体健康。
人们一般认为带“奶”字的饮料就该是鲜奶制成,有“果”字的食物就该有水果。其实不然,如今市场上很多加工食品都多少有点“名不符实”,比如有的哈密瓜水果糖中没有一点哈密瓜成分,其颜色来自“亮蓝”和“柠檬黄”的配合,味道来自香精;蓝莓点心当中没有一丁点蓝莓;柠檬夹心饼干也没有柠檬成分。范志红指出,为了解决很多生鲜食品加工、保存和运输的不便,并迎合消费者的口味,食品界研究出了可以乱真的人工香料,而且在产品中削减了天然食品中的苦、涩等味道,增加甜味,使加工食品比天然原料产品更美味。
这些化学品“调出”的饮料,会有什么危害吗?范志红说,这些饮料中加入的人工香料、色素或添加剂都是合法、可食用成分,添加量和生产流程也是法律许可的。但是,不建议儿童长期大量进食。人工色素可能增加儿童患多动症、认知障碍的危险。范志红认为,更大的危害是,当孩子们习惯加工品浓郁香甜的味道后,就很难再接受天然食物的质朴风味了,这对他们一生的饮食习惯都会有不利的影响。
同时,有的食物名称拗口看着犯晕。丁阿姨的小孙子常喝的一种乳制品最近换了新包装,丁阿姨怎么看也看不明白,一小盒饮料竟然含有10种食品添加剂:乳酸、柠檬酸钠、果胶、黄原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瓜尔胶、阿斯巴甜……一连串陌生的化学名词,丁阿姨一个都看不懂。
目前绝大多数食品包装上都能明明白白地查到相关的添加剂。不过,绝大多市民对于添加剂的相关知识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看到上面各种密密麻麻、名称拗口的标识,很多人就犯晕,也因此添了新烦恼。
那么,如何看懂添加剂,明明白白吃入口呢?
虽然目前我国有23类、近2000种食品添加剂,但其实最常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就防腐剂、抗氧化剂、膨松剂、甜味剂、着色剂等几类:
1、防腐剂:很多人认为食品中的防腐剂会威胁人体健康。可一些食品如果不用防腐剂的话,可能引起致病菌大量滋生,更威胁到健康。防腐剂常用于饮料、酱油、酱菜、糕点等食品中,按目前的资料显示,可以认为对人体无害。
目前的防腐剂主要包括苯甲酸、苯甲酸钠、丙酸、丙酸钙、丙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富马酸二甲酯、山梨酸、山梨酸钾、双乙酸钠、乳酸链球菌、脱氢乙酸、二氧化碳等。
2、抗氧化剂:多添加于植物油类(如花生油、菜籽油)及含有油脂的食品(如饼干、糕点)。如果不适当添加,此类食品中油脂容易酸败产生一种哈喇味,不但使油的品质下降,营养价值也会相应降低,特别是食物中的脂溶性维生素的有效性会被破坏。常用的有BHA、BHT、TBHQ和维生素E等几种。其中天然维生素E是从食物中提取的,成本相对较高,一般在品质相对好点的产品中使用。
3、着色剂:即食用色素,能改善食品观感,但既没有营养价值、又无防腐作用,有人认为它纯粹只是为了好看,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人认为它改善了食品观感后有助于调动食欲,促进人的消化,但有研究指出它对儿童神经系统和消化功能有一定的危害,长期大量摄入甚至有致癌嫌疑,在国外儿童食品中已被禁用,国内婴幼儿食品也不允许使用。
4、甜味剂:按来源可分为天然和合成两类,天然的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等各种糖醇类(口香糖中常见),以及非糖类的甜菊糖甙、甘草、罗汉果素、索马甜等;人工合成的最常见是糖精、阿斯巴甜等,另外还有蔗糖的衍生物三氯蔗糖、新糖等。甜味剂在饮料、糖果、酱类及各种小食品中广泛使用,但大量摄入会扰乱人体本身的糖代谢,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的风险。阿斯巴甜中含有苯丙氨酸成分,不能用于苯丙酮尿症的患儿。
5、膨松剂:膨松剂(疏松剂)是一些不经过发酵就能让面团产生气体、变膨大松软的物质,主要用于蛋糕、饼干、面点、馒头、起酥面包、油条、膨化食品等的加工中。
疏松剂总体来说较安全,麻烦主要来自明矾中的铝。铝过多会导致儿童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并促进早老性痴呆症的发生。
与其他更先进的配方相比,含铝膨松剂价格便宜,所以使用面广。据调查,70%以上的油条、油饼、薄脆等酥脆面食铝残留量超标,有的甚至超标十几倍。一个人每天吃50克膨化食品,加上一根油条,再加上少量饼干或面点,就会吃进100毫克以上的铝,危害不可忽视。所以别让孩子多吃“膨松”或“松脆”的糕点。
学会如何看懂食品添加剂不仅是对消费者们知情权的一个保障,也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视。
食品添加剂过量的危害
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于丰富食品生产和促进人体健康都有好处。但也必须看到,食品添加剂毕竟不是食品的天然成分,如使用不当,或添加剂本身混入一些有害成分,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
1.防腐剂过量的危害 。食品防腐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保证食品在运输、储存时的防腐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化学合成物质。如果在添加这些物质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这些为改善食品品质而添加的物质,对人体不会构成危害。但如果情况相反,它就会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一些经批准使用的防腐剂,如苯甲酸、山梨酸钾和亚硝酸盐等过量或超标,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体骨骼生长,危害肾脏、肝脏的健康。
2.糖精过量的危害。按来源可分为天然和合成两类,天然的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等各种糖醇类,以及非糖类的甜菊糖甙、甘草、罗汉果素、索马甜等;人工合成的最常见的是糖精、阿斯巴甜等,另外还有蔗糖的衍生物三氯蔗糖、新糖等。甜味剂在饮料、糖果、酱类及各种小食品中广泛使用, 除了口感因素外,高糖饮食会引起肥胖,尤其是青少年及儿童吃糖过多不仅容易生龋齿,患多动症和忧郁症的比例也比较高,所以应少食含糖量高的食品。
3.色素过量的危害。人工合成色素是通过人工化学方式合成的,用于改善食品感官性状的化学物质,过量使用后可能含有一定毒性。国家有严格的管理规定,明令禁止一部分食品使用人工色素;另一部分则严格限制人工色素使用剂量。但是,一些食品生产单位为了追求小食品的感官效果,往往过量使用人工合成色素,比如膨化食品等。
4.香精过量的危害。有些小食品生产厂家喜欢大量使用香精来增加食品的味觉,这样使人容易对浓烈的味感形成依赖,而对牛奶、蔬菜等清淡、有营养的食品不感兴趣。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膳食结构不合理,影响人对营养的均衡摄入。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而言,这种偏食、挑食的习惯,还会影响到骨骼和大脑的发育。在大量吃膨化食品的人群中,常常可见两种不正常的发育形态:一种是因胃口不好而引起的过分消瘦,另一种则是摄入了膨化食品过高的脂肪而导致肥胖。
所以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应尽量选择不含或者少含香精、色素、防腐剂等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产品,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保证食物的原滋原味以及我们身体的健康。
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误区
最近九部委公布可能食品中添加的非食品物质名单,本来是为了澄清什么是食品添加剂,什么是非食品物质,结果却适得其反,被人们误说成是“非法食品添加剂”名单。我哭笑不得地想,弄出这么一个“非食品物质”名单,不是很荒唐吗?明天可能有人把水彩加到蛋糕里,后天有人把石灰粉加到面粉里,大后天有人把红砖粉加到辣椒粉里......犯罪的创意是无穷的啊,那么这个单子岂不是会长长地延伸,把千万种非食品物质都包括进去?
其实,食品添加剂是一个专有名词,它特指那些国家许可使用添加于食品当中的物质。很多人之所以对添加剂印象极坏,就是因为把非法添加到食品当中的东西和食品添加剂混为一谈了。不妨做一个测试:
以下哪些物质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可以多选)
A甲醛B吊白块C苏丹红D工业石蜡E 三聚氰胺
F丙酸钙 G敌敌畏 H山梨酸钾 I亚硫酸盐 J 过氧化苯酰
在以上选项当中,A、B、C、D、G都是非食品用物质。用甲醛来发泡海产品,用吊白块来漂白粉丝,用苏丹红来给辣椒油染色,用工业石蜡来给水果上光,这都是国家禁止的。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围,对人体健康肯定有危害。这就好比人们不能用画画的颜料来做饮料,不能用涂墙的涂料来给蛋糕上色一样。三聚氰胺自然更不是什么食品添加剂。它本来应该是家具贴面和塑料碗的制作材料。把它添加到食品当中,可以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惊人“创意”。古今中外都不曾有过把三聚氰胺加进食品当中的记载,自然不可能有这样的食品添加剂。
那些非食用的物质,无论在食品中加多少,都是违法行为。食品添加剂则不同,只要不超量、超范围使用,就是合法的。比如说,在糖果中加入国家许可的食用色素,只要含量不超标就不违法。除非科学研究发现它有新的毒性反应,才由政府部门来改变其使用限量,或将其从食品添加剂名单上剔除出去。所以说,记者们从三聚氰胺联想到食品添加剂,完全是误解了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
有一位食品专家断言:“不加任何食品添加剂的加工食品,不可能是优质的、安全的食品”。——在现代社会当中,这话并不算过分。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商场中有一些品牌不错的食品如此宣传:“本品不含有防腐剂。”“本品不含有人工色素。”“本品不含有香精。”消费者心有所动,认为它们更健康,于是欣然购买。
其实,这只是一种商业宣传的手段罢了。它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不了解,让人们误解只有这个品牌不含某种添加剂,其他品牌就含有。这往往有不正当竞争之嫌。比如说,方便面含水分很少,长期保存根本不需要添加防腐剂,做这种宣传,其实是一种有心误导的“废话”。
按照2008年6月开始实施的《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中的规定,我国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2类,共1812种,其中包括添加剂290种,香料1528种,加工助剂149种,还有胶姆糖基础剂55种。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市场每年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以上。现代食品加工很难完全离开防腐剂。就算某种食品宣称不含有防腐剂,未必不含有抗氧化剂;就算宣称不含有色素,不等于不含有香精,也不等于不含有乳化剂、增稠剂等其他添加剂。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没有合适的添加剂,加工食品只会更不安全。就拿方便面来说,油脂在空气中放十来天就会有哈喇味,而油炸方便面的保质期却是半年,而且不会有味。为什么?因为其中有抗氧化剂。油脂在空气中氧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不想办法遏制氧化问题,产生大量有害健康的氧化物质,还有什么吃的价值呢?
除了方便面之外,凡是油脂含量比较高的食品,都难免要求助于抗氧化剂。什么锅巴、薯片、小麻花、兰花豆,甚至一些饼干、曲奇、派……超市里面那些一放就是好几个月的含油脂产品,如果不加抗氧化剂,就很容易变味。
又比如说,那些在超市里放很久的果脯蜜饯,那些酱油咸菜,如果没有糖和盐这两种“天然防腐剂”的帮助,就会很快被细菌和霉菌毁掉。但如今人们都知道,盐和糖吃多了不利于健康。于是低糖果脯和低盐酱菜就只能求助于合成防腐剂了。又比如说,孩子们喜欢吃的果冻,也是必须加防腐剂的。要不然,它含糖量又不高,水分又那么大,怎能在室温下保存那么长时间呢。
所以说,食品添加剂不该加的时候乱加不行,该加的时候不加也不行。毕竟食品安全最要紧,微生物时时刻刻都准备和我们争夺食品中的营养物质,空气中的氧气也在随时准备让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氧化变质。正如很多专家所说,完全不加添加剂的加工食品,总体而言,是非常罕见,而且令人不太放心的。
为什么现代食品工业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因为消费者对食物的外观品质、口感品质、方便性、保存时间等方面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如果没有添加剂,就很难想象食品能长时间保持令人愉快的状态,也很难想象消费者能够吃到放心的食品。放不了一两天就会长霉或腐败的产品,超市敢卖吗?放不了几天就会变色变味的产品,生产企业敢卖吗?就算它们敢卖,消费者愿意购买吗?
如果消费者不肯购买新鲜原料自己制作,还要求食物保存时间长,颜色漂亮口感特好,那么,就只能和食品添加剂和平共处了。——没有一种欲望的满足是不用付出代价的。想省事,想方便,想过嘴瘾,往往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与其说是商家欺骗消费者,不如说是消费者自己一味追求色香味,一味追求“开袋就吃”的方便。
所以说,对食品添加剂,应当心平气和地接受,肯定它们对食品的安全、美味和方便所做的贡献,但消费者应当避免过度追求口感、颜色、味道的误区,接受食品的天然特性,并细看包装上的配料说明,从而明智地选择食品。
至于那些根本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有害物质,只要添加于食品,就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希望将来法律对这种事件的界定,应当达到“危害公共安全”的定罪等级,而不仅仅是“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惩罚力度。
冰淇淋的添加剂有哪些
一根雪糕含几十种添加剂
如果你仔细研究雪糕、冰淇淋产品包装,就会发现,这里面的添加剂可不少。
7月20—24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这些产品里的添加剂少则四五种,多则十几种,有的标注隐蔽,不仔细找都看不到;有的只标注数字代码,让消费者如同看天书。
在某品牌一款奶油雪糕包装上,记者拿在手上翻看半天都没找到配料表,直到记者翻开包装折缝才发现配料表“藏匿于此”。在该配料表上,记者看到食品添加剂有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吐温80、六偏磷酸钠、氯化钾、卡拉胶、甜蜜素、阿斯巴甜、柠檬黄。
这只是小意思,该品牌另一款红豆类雪糕上的添加剂更多,记者数了下有12种: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罗望子多糖胶、槐豆胶、卡拉胶、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海藻酸钠、阿斯巴甜、焦糖色、柠檬黄、亮蓝。
记者调查中发现,不管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几乎所有冷饮产品上的添加剂成分都不少于五种,多达十几种的则非常常见,添加剂在产品配料表上占据半壁以上江山。以和路雪一款巧克力味冰淇淋蛋筒为例,配料表写了5行字,其中光是属于色素类的就有焦糖色、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等11种,此外还有乳化剂、食用香精、增稠剂等各种食品添加剂。而同样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的一款“巧乐滋”冰淇淋雪糕,配料表的40多项中,属于乳化剂、增稠剂、人工色素之类的添加剂也不下20种。
调查中还发现,为了让添加剂看起来“少一些”,一些企业在标注时仅写上编码,让消费者直呼看不懂。
家有三岁宝宝的马女士非常在意孩子吃得是否健康,她告诉记者,她曾经很认真地查看过家里常买的几种雪糕,结果发现,这些雪糕的食品添加剂都是用编号表示的,“根本看不明白”。记者调查发现,和马女士描述的一样,很多雪糕包装上标注的食品添加剂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名称,而是数字代码。以一款雪人雪糕为例,该产品包装上的配料表显示含有乳化剂(322、471、433)、增稠剂(412、415、407)、增味剂(621)、着色剂(150C)。
食品添加剂有哪些种类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
1、阿斯巴甜(甜味剂)
又称甜味素、天苯糖等。这种低热量甜味剂比普通糖甜约200倍,1克的阿斯巴甜约有4千卡的热量常用于乳制品、糖果等。
2、蔗糖素(甜味剂)
在蔗糖加工的基础上提取而成,在很多用途上能取代蔗糖阿拉丁纳米汽油添加剂,适用于碳酸饮料到烘焙食品等十多类食品中。是目前唯一以蔗糖为原料生产的功能性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600倍。
3、安赛蜜(甜味剂)
它是一种常见人工合成的新型甜味剂,是中老年人、肥胖病人、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甜味剂,具有对热和酸稳定性好等特点,是目前世界上第四代合成甜味剂。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主要在焙烤食品和酸性饮料中使用。
4、柠檬酸钠(酸味剂)
制备柠檬酸钠的原料基本来源于粮食,因而安全可靠,对人类健康不会产生危害。
柠檬酸普遍用于各种饮料、糖果、点心、乳制品等食品的制造。
5、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乳化剂)
加入后可使面包柔软,延缓老化,能明显提高焙烤制品质量。用于糕点,与其他乳化剂复配使用,可使糕点原料中的水分、奶油等分布均匀,形成细密的气孔结构,改善蛋糕的质量。
6、D-异抗坏血酸钠(抗氧化剂)
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评为“绿色食品添加剂”,可保持食品的色泽,自然风味,延长保质期,主要用于肉制品、水果、蔬菜、罐头、果酱、啤酒、汽水、果茶、果汁、葡萄酒等。它能防止腌制品中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形成。
副作用:基本无害,但是过量摄入会导致一系列的肠道与皮肤疾病。
7、红曲红(着色剂)
天然红色素,是微生物发酵的产物,目前并未发现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可以用在调制乳、冷冻饮品、果酱、腐乳、糖果、方便米面制品、饼干、腌腊肉制品、醋、酱油、饮料、果冻、膨化食品上,不允许用在生鲜肉或调理肉制品中。
8、糖精钠(甜味剂)
糖精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又称可溶性糖精,是糖精的钠盐。一般认为糖精钠在体内不被分解,不被利用,大部分从尿排出而不损害肾功能。(果脯大量含有)
副作用:致癌的可能性尚未完全排除。
9、甜蜜素(甜味剂)
甜蜜素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甜味剂,成分是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经英、法、德等国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卫生当局指定可使用之新合成甜味料。调配于清凉饮料,加味水及果汁汽水最适宜。罐头、酱菜、饼干、蜜饯凉果等均有使用。
10、二氧化硅(矽)(抗结剂)
能解决产品因吸潮受压形成的结块,同时具有吸附作用,是一种优良的流动促进剂。用于蛋粉、奶粉、可可粉、糖粉、植物性粉末、速溶咖啡、粉状汤料。
11、谷氨酸钠(增味剂)
往鸡汤中加一些盐,味道会更加鲜美。这是因为鸡肉当中富含谷氨酸这种氨基酸,又放了一些氯化钠盐进去,便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制造了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
食品添加剂的危害
(1)致癌问题。如某些人工甜味剂、色素等经动物试验证实有致癌作用。如奶油黄色素可诱发大鼠肝癌,甜味剂甘精和苯脲也能引起动物肿瘤。近年来还发现发色剂亚硝酸钠与肉、鱼等食品中的胺类发生反应,形成有强致癌作用的亚硝基化合物。
(2)急、慢性中毒问题。由于制造添加剂时所用原料不纯而污染一些有毒化合物,引起人们的急慢性中毒。如日本的森永奶粉事件就是使用了含过高的添加剂,使奶粉中含砷过高引起1万多名婴儿中毒。作为抗氧化剂的丁基羟基茴香醚可在体内蓄积,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潜在性危害值得注意。
食品添加剂对男人生育能力的影响
目前市场上的食品添加剂有很多,如:食用色素,安赛蜜,安赛蜜,糖精,亚硝酸钠等。此外还有塑化剂,膨化机,防腐剂等。这么多的食品添加剂,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遇到过,可能每天都还会接触。专家称:平常摄入过量的食品添加剂不会有很明显的政治,长期累积,其危害就会显现出来。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很大,长期服用可导致男人性器官发育不良,或致男性性功能障碍。下面简单介绍两种对男人性功能障碍的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或致男人性功能障碍
一、膨化剂。膨化剂大家肯定不陌生,这个夏天膨化剂在网络上是受热议的一个词。那你对它有多了解呢?
膨大剂的成分是什么?原理是什么?膨化剂学名叫氯吡脲(CPPU),般是认为,它是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等内源性激素(植物本身也会分泌这些化学物质)的分泌来发挥作用的:它能促使植物细胞加倍分泌细胞分裂素,增加单位时间内植物细胞分裂的次数。同时,它还能促使生长素的分泌,使细胞长得更大。结果从整体上来看,我们需要的“果实”就增大了。 当然,这样大的东西,长期食用是对身体有坏处的。
二、塑化剂。塑化剂DEHP是一种环境荷尔蒙,对人体毒性虽不明确,但它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内,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在体内必须停留一段时间才会排出,长期下来恐怕会造成免疫力及生殖力下降。塑化剂DEHP的作用类似于人工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会导致肝癌。由于幼儿正处于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发育期,DEHP对幼儿带来的潜在危害会更大。
长期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
据研究报道,长期使用食品添加剂带来的危害有:①、可能会造成小孩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②、邻苯二甲酸酯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体内荷尔蒙分泌,引发激素失调,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③、目前虽无法证实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对动物会产生致癌反应。④、另外除了导致男人性功能障碍之外,有很多食品添加剂都有致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