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口服降糖药有哪些
常见的口服降糖药有哪些
所谓口服降糖药,就是指经口服用后有降糖作用的药物,主要指西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四类。
1、磺脲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素分泌,降糖作用为中等偏强,属于磺脲类的药品按每片剂量从小到大包括优降糖、美吡达(优达灵)、克糖利、达美康(格列齐特)、糖适平(格列喹酮)等等,其中优降糖作用最强,美吡达作用快而短,达美康和克糖利作用时间较长,糖适平可用于糖尿病肾病病人,各有特色。
2、双胍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食欲,减少糖类的吸收,比较适合于较胖者服用,降糖作用也属中等,这类药物包括降糖灵(苯乙双胍、DBl)、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片、美迪康、迪化糖锭、格华止)。降糖灵价格便宜,但因其副作用比较大,已不常用。二甲双胍副作用小。
3、α-糖苷酶抑制剂属于第三类口服降糖药,主要有拜糖平和倍欣等,这类药作用与前两种不太一样,主要是抑制糖类的分解,延缓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
4、胰岛素增敏剂主要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而发挥作用的。主要有文迪雅等。但价格比较高。这四类口服降糖药可以联合使用,以增强降糖效果。
哪些糖尿病患者不能使用降糖药
第一,对于孕妇如果出现糖尿病,不建议使用降糖药。首先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其次,引起胎儿发育有异常。因为口服降糖药,能通过乳汁排泄。因此,孕妇糖尿病慎用。
第二,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如感染、糖尿病各种中毒。以及糖尿病昏迷等。这些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效果很差。因此,不建议用降糖药。
第三,还有就是一些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也不要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口服降糖药,全部都须肝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排出。对于肝、肾功能不好的糖尿病人。服用口服降糖药,可能发生药物积累。出现中毒、低血糖等。
第四,对于有胰岛素依的糖尿病人,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发展到后期以上的肾及眼底病变者,要停用口服降糖药。
什么是降血糖的药
什么是降血糖的药?即用来降低人体血糖含量的药物。
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在通过饮食及运动后,血糖仍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需要采用药物治疗了。按照中西医的划分,降血糖的药分中药和西药两种,降糖西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降糖中药分类比较复杂,最简单的是按照药物组成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
需要提及的是,传统中药由于抓取、存放、煎煮的过程比较麻烦,所以很多人更喜欢中成药,但是传统的中药剂疗效更为理想。
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与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也就是所谓的对症下药。在服药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各类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还需要控制饮食,更要注重饮食疗法,对缓解病情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需要终身坚持服用降糖药,忌因服用降血糖的药而不控制饮食。
降血糖的西药有哪些
降糖西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以非胰岛素类药物为主,分为非胰岛素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又分为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胰岛素增敏剂类。注射降糖药物主要以胰岛素及其类似药物为主。
1、磺脲类,按照降糖强度由强到弱,排序为: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奇特。另外还有格列波脲及格列美脲,需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选用。
2、非磺脲类,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该药不会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也不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对于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而言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适用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3、双胍类,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其降糖作用较苯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药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是肥胖型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由于它对胃肠道的反应大,应于进餐中或餐后服用。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4、α-糖苷酶抑制剂类,常用药物有:糖-100、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5、胰岛素增敏剂类,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合用,能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
降血糖的中药有哪些
降糖中药分类比较复杂,最简单的是按照药物组成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
单方制剂有:
1、黄芪: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
2、黄连:煎剂有降低血糖作用。从黄连整药中提炼的小檗碱(黄连素)可减少体重,显著改善葡萄糖耐量,还可增加脂肪燃烧,减少脂肪合成。
3、黄精: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4、地黄(包括生地、熟地):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且可改善血脂异常。临床应用于糖尿病时,多以生地配天冬、枸杞子等。
5、人参:人参多糖有降血糖作用。人参还能增强胰岛素对糖代谢的影响。对轻症糖尿病,人参可与生地合用,人参每日用量为3~9克。
6、山药:可显著降低实验小鼠的血糖,并可明显对抗血糖升高。
7、鬼箭羽:有降血糖及增加体重的作用,并促使胰岛细胞增殖,胰β细胞增生。
8、麦冬:可降低血糖,并促使胰岛细胞恢复,肝糖原增加。
单药有降糖作用的还有葛根、枸杞子、山萸肉、茯苓、玉竹、桑叶、桑白皮、桑椹、菟丝子、玄参、丹参、知母、仙鹤草、地骨皮、花粉、肉桂等。
另外,复方制剂在我国古代便有之,其方子之多,令人咋舌。下面选取一些,供大家参考。
1、二冬汤。天冬、麦冬各6克,花粉、黄芩、知母、荷叶各3克,人参、甘草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
降血糖的药哪种最好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降血糖的药品种有很多,有口服的,有注射的,还有中药制剂,那么降血糖的药哪种最好呢?
其实,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就是最好的。尤其是糖尿病,用药讲究的是个体化,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用药。
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格列酮类等。此外,西格列汀、维格列汀等新型降糖药也已经用于临床。每一种降糖药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人群,患者需详细了解后选择适宜自己的服用。
1、磺脲类适合生活方式干预或加用了二甲双胍后血糖仍较高的患者。
2、双胍类用于单用饮食和运动治疗不能获得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
3、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餐后高血糖者。
4、格列酮类适用于肥胖患者。
5、西格列汀与维格列汀等新药适用于病程短、血糖不是很高的患者。
另外,关于中药降糖,疗效也是因人而异的。很多中药都还是需要配合西药进行治疗的,只是性子比较温和,更注重整体的调理和平衡。
有些降糖的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长期使用可能损害肝肾,因此需要结合自身病情遵医嘱使用。
降血糖的药什么时候服用最好
糖尿病的药有很多,其用法也是各不相同,且服用时间也是有讲究的。
1、早晨空腹时服用的降糖药,包括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等。因为这类降糖药的作用时间比较长,故每天仅需服用一次,在早餐前服用则效果更佳。
2、饭前服用的降糖药。
(1)必须在饭前三十分钟服用的降糖药:如磺脲类,包括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毗嚎、格列喹酮等。这类药物需要半小时才起效,而降糖作用的高峰一般在服药后2~3小时。因此,若是服用这类药物,建议在餐前20-30分钟服用。
(2)必须在饭前5~20分钟服用的降糖药:如非磺脲类,包括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这些降糖药作用时间较短,餐前半小时或进餐后服用可引起低血糖,故应在餐前5-20分钟服用。餐前半小时或进餐后服用均有可能引起低血糖。
3、需与第一口饭同服的降糖药。这类药除需与第一口饭同服外,还需要嚼服,如阿卡波糖(商品名“拜糖平”)。如在饭前或饭后服用则效果欠佳。
4、饭后服用的降糖药,包括有二甲双胍类。这类药需饭后服的原因主要是避免引起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
如何选择降血糖的药
如今市面上降血糖的药有很多种,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选择降糖药?专家建议,选择降糖药需要根据糖尿病类型、高血糖类型、患者体形、年龄、有无其他疾病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1、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应用口服降糖药。
3、在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好时可联合胰岛素治疗。
4、若糖尿病患者伴有严重并发症或处于应激状态时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5、如果单纯的餐后血糖增高,应首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6、如果餐前、餐后血糖均高,但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应首选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7、空腹血糖升高明显者应考虑应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增敏剂。
8、糖尿病患者体形偏胖应首选双胍类药物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这些药物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同时考虑到肥胖者多伴有胰岛素抵抗,可以选用胰岛素增敏剂联合应用,既改善胰岛素抵抗,又不会增加体重。
8、老年患者由于不能耐受低血糖,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而应选择降糖效果吻合的降糖药。
9、对于儿童患者,目前只有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批准使用。
另外,在选择降糖药时应考虑到患者其他慢性病,防止降糖药的副作用加重其他疾病。
糖尿病脚肿怎么办 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和治疗脚肿,首先应该做的是控制血糖,保证血糖的正常和稳定。对于血糖的控制包括饮食治疗、口服降糖药和应用胰岛素。糖尿病肾病治疗原则当出现氮质血症时,要根据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剂量和种类。
常见的口服降糖药物有哪些
双胍类
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而降低血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这类药物包括降糖灵(苯乙双胍、DBl)、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片、美迪康、迪化糖锭、格华止)。
磺脲类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磺脲类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属于磺脲类的药品按每片剂量从小到大包括优降糖、美吡达(优达灵)、克糖利、达美康(格列齐特)、糖适平(格列喹酮)等。
α-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为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并通过对餐后糖负荷的改善而改善空腹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胰岛素增敏剂
主要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而发挥作用的。主要品种有文迪雅(罗格列酮)或艾汀(吡格列酮)等。体重增加和水肿是此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格列奈类
格列奈类药物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格列奈类药物可引发低血糖,但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什么情况不宜吃降糖药
1、1型糖尿病患者
不宜单独使用口服降糖药,但二甲双胍和拜糖平等可与胰岛素联合运用。因为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遭到免疫攻击而破坏,几乎不能分泌胰岛素,而所有口吸取降糖药的作用都是建立在胰岛B细胞尚有部分功能的基础上,所以一型糖尿病患者单独使用口服降糖药不能使血糖有效下降,必须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2、妊娠期与哺乳期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孕妇应一律停用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可引起胎儿发痛异常 ,也容易使血糖控制不良,而且可通过乳汁的排泄影响婴儿发育,所以喂奶的女性也不要服用口服降糖药。
3、肝肾功能不全者
应禁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降糖药全部须经肝脏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脏排出,仅糖适平(格列喹酮)经肾脏排泄比例很小,在5%以下,肝肾功能不全者服用口服降糖药后可能发生药物积蓄中毒或发生低血糖症。还可进一步损伤肝肾功能,应该慎用。但如果转氨酶和肌肝、尿素氮无明显升高,除降糖灵外也可以在严密监测肝肾功能的情况下使用,糖适平也可用于肾功不良者。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病人使用口服降糖药效果很差,有些还可能加重酮症酸中毒或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最好不用;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特别是发展到Ⅲ期或Ⅲ期以上的肾脏及眼底病变者应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5、其它急症
如肌梗塞、手术、创伤等情况发生时,也应短期改用胰岛素治疗。
老年人怎样应付糖尿病的突袭
1、饮食疗法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老年糖尿病人中约有30%的患者只需要单纯的饮食疗法即可控制。
2、运动疗法
运动可以降低血糖,能改善心血管状况,降低血压、血脂,又能改善心理状态。但运动疗法不能操之过急,应以轻度活动开 始,根据耐受能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要超过心肺及关节的耐受能力。
3、口服药物疗法
目前口服降糖药有两类:一类为磺脲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可增加肝糖原的储备和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而使血糖下降。
另一类为双胍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肠道回收葡萄糖和促进葡萄糖在组织中分解而起到降糖作用。
4、胰岛素疗法
应用胰岛素的指征:老年糖尿病95%以上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的Ⅱ型糖尿病,一般说来不需要胰岛素治疗,但是临床约 有20%的老年糖尿病人饮食疗法及口服降糖药物不能控制,而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降糖药是否能取代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要降低血糖,最终需要依赖胰岛素的存在,无论是协助胰岛素作用,还是促进胰岛素分泌,都不能没有胰岛素的参与。因此,仅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前提是:患者的胰岛细胞必须有较好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口服降糖药主要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胰岛素的分泌仅为正常人的一半,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以3%—4%的速度下降。所以口服降糖药在开始治疗5—10年疗效较好,但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甚至需要以胰岛素为主来控制血糖。
是否使用胰岛素要根据病情决定。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很多情况下只需短期使用,如妊娠分娩、外科手术前后、出现急性糖尿病并发症和各种感染等。此外,人们新近发现,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使用一段时间的胰岛素,能使已经受损的胰岛细胞得到休息,功能得以恢复。
如果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口服降糖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则可能需要长期加用或单独使用胰岛素。有部分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治疗后,可以停用,恢复口服降糖药治疗。
长期打胰岛素的危害性
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分为两类,一种是口服降糖药,另外一种当然就是胰岛素。口服药和胰岛素各有优劣,比如口服降糖药,安全方便,病人的依从性非常好,但是在肝肾功能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将无法使用口服降糖药。
而胰岛素是内分泌科医师调整血糖的主要手段之一,胰岛素是人体体内自身的物质,因此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一般是非常安全,不会有什么危害的,而长期使用胰岛素注射当然会带来一个不良反应,就是体重增加,因此肥胖的患者是不适合打胰岛素的。
糖尿病人有时不需吃药
你要做妈妈或你正在为你的宝宝哺乳时,是不能口服降糖药的。女人怀孕时,身体处于特殊时期,如果口服降糖药,并不能平稳的控制血糖,这会导致血糖波动大,危害胎儿的正常发育。哺乳期的妈妈也不适合口服降糖药,药物能通过乳汁排泄,会导致孩子低血糖,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如果你要做妈妈了,或者你已经是一个可爱宝宝的妈妈了,那么,你就要暂时停止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的注射。
糖尿病人最怕的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损害,甚至危害生命。那么,在糖尿病并发症时期,比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这时候患者口服降糖药,往往降糖的效果不明显,那么就需要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了,也可以口服药和注射胰岛素双管齐下,尽快的控制血糖,治疗并发症。
还有一些糖尿病人群,平常就不适宜服用降糖药,比如;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人,单靠服药是控制不了血糖的,必须要胰岛素的注射降糖,当然也可以口服药物双管齐下。还有就是肝、肾、心功能不好的人,口服降糖药会使药物对脏器造成损害,长期服用减少糖尿病人器官寿命。
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便宜,但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或口服药物效果不明显,身体不能承受口服的药物,就需要胰岛素注射。
口服降血糖药物为什么会逐渐失效
一、口服降血糖药物为什么会逐渐失效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主要见于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消渴丸等)和格列奈类药物(如诺和龙、唐力等)。因为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ß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药物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胰岛ß细胞。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人在诊断之初,胰岛功能就已降至正常人的50%,此后,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胰岛功能将以大约每年5%的速度衰减,直至完全衰竭。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2型糖尿病人服用胰岛素促泌剂开始阶段效果好,以后越来越差,最终完全失效。因为在病程早期,患者仍保留一定的胰岛功能,而到了病程晚期,患者胰岛功能已完全衰竭。换句话说:胰岛ß—细胞分泌功能逐渐衰竭是导致胰岛素促泌剂失效的主要原因。
二、口服降糖药失效分哪两种情况?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根据药物失效发生的早晚,分为“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有的人在糖尿病确诊之初,口服胰岛素促泌剂就不起作用,血糖始终居高不下,谓之“原发性失效”, 这种情况多见于发现时病情已处于晚期、胰岛功能严重衰竭的糖尿病人。“继发性失效”是指在服药的头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内,血糖可得到满意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效越来越差,将药物加至最大剂量血糖仍得不到理想控制(空腹血糖>10mmol/L),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每年为5%~15%,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5年,将有大约30%~40%的病人发生继发性失效。
三、口服降糖药失效能否逆转?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由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所致,逆转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有些病人之所以服用胰岛素促泌剂血糖控制不好,原因在于饮食控制不严、运动过少、腹泻导致药物吸收不良、药物用法不当、存在应激因素(如感染、创伤、急性期心脑卒中等)或同时应用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药、避孕药等)等等。这些情况均不属于真正的口服降糖药失效,因为在消除这些干扰因素之后,药效可以重新恢复,故又称之为“口服降糖药假性失效”。
四、口服降糖药失效后该咋办?
一旦发现胰岛素促泌剂失效,应及早加用胰岛素联合治疗,这对于迅速控制血糖,减轻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很有意义。不仅如此,两者联用还可节省外源性胰岛素用量,避免高胰岛素血症的危害。临床上有些继发性失效的病人,配合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ß—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可以重新恢复对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当然,如果病人胰岛功能完全衰竭,丧失分泌功能,则应完全换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有些患者心理上有强烈的“胰岛素抵抗”,明明已经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但对使用胰岛素却一再拖延甚至拒不使用,致使血糖长期居高不下。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不仅会加速胰岛功能的衰竭速度,而且会导致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这种做法实在要不得。
五、如何防止和延缓口服降糖药物失效?
胰岛功能衰竭是导致口服降糖药物失效的主要原因,而长期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又是导致胰岛功能衰竭的罪魁祸首,因此,延缓或避免口服降糖药物失效,最好的办法就是早诊断、早治疗,将血糖控制控制达标,以延缓胰岛功能衰竭。此外,严格控制饮食,加强体育运动,避免肥胖,减轻胰岛素抵抗,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治措施。
新近研究证实,新型降糖药物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百泌达)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和分化,有效保护及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可以起到延缓胰岛功能衰减,预防口服降糖药失效的作用。
六、如何正确看待口服降糖药失效?
发生口服降糖药失效以后,病人往往情绪悲观、低落,情绪波动反过来又促使血糖升高,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口服降糖药失效并不意味着无药可医、无计可施,通过联合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同样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但是,有些糖尿病人明知口服降糖药失效,却拒不使用胰岛素,而是盲目加大用药剂量或滥用偏方、秘方,导致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引起各种并发症,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的结局,实不足取。
糖尿病产妇可以哺乳吗 药物治疗哺乳的危害
糖尿病妈妈在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时,特别是服用磺脲类药物很可能导致幼儿胰岛β细胞增生,使幼儿容易发生低血糖。此外,磺脲类药物也会影响幼儿的发育。因此,建议正在服用口服降糖药的妈妈不要对宝宝进行哺乳。
不宜用口服降糖药情况
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情况很多,有些是绝对不能用,有些只是相对不能用,或者说明时要相当小心的。
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情况很多,有些是绝对不能用,有些只是相对不能用,或者说明时要相当小心的。这些情况包括:
(1)胰岛素依靠型糖尿病病人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当然双胍类降糖药及拜糖平与胰岛素合用还是很有效的;
(2)糖尿病孕妇应一律停用口服降糖药,以免目前血糖控制不佳,同时引起胎儿发育有异常。因为口服降糖药能通过乳汁排泄,所以喂奶的女性也不要服用口服降糖药;
(3)肝、肾功能不全者不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全部都须肝脏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脏排出,肝、肾功能不好的病人服用口服降糖药可能发生药物积累中毒或发生低血糖症,还可能进一步损害肝、肾功能;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病人使用口服降糖药效果很差,有些还可能加重酮症酸中毒或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最好不用;
(5)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非凡是发展到Ⅲ期或Ⅲ期以上的肾脏及眼底病变者应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6)其它急症:如肌梗塞、手术、创伤等情况发生时,也应短期改用胰岛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