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育孩子的性问题
怎样教育孩子的性问题
性启蒙与家庭关系
人在婴儿阶段便面临了一个重要的性问题:性身份的确定。这个问题在出生的头两三年里,同母子关系的性质密切相关。为了防止性身份障碍或性倾向问 题的发生,必须处理好母子关系,尤其是在这个关键性的成长阶段,以保证性心理的正常发展。母亲与婴儿(尤其是男婴)的接触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
正如需要建立母子联系一样,逐步地解除这种关系也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顺利地脱离母亲的直接庇护,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孩子稍 大一些以后,就应当适当地少抱,多让孩子自己活动,以便孩子独立和正常成长。这种母子相对脱离的状态,对男孩来说,可以为他提供对父亲认同的机会。如果男 孩与母亲之间“发生”关系延续过长,势必会阻碍对父亲的认同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父亲,就应为男孩提供一个替代性的男性进行来往接触,以帮助男孩性别认同。这要比一个男孩接触、效仿女性化的爸爸要强得多。
有些男孩发生性身份障碍,如同性恋、异性癖等病不是没有父亲的缘故,而是家庭里父---母---子三角关系中的女性行为作用太强,即母亲颐指气 使,父亲言听计从,形成母亲决定一切的局面。因此,成员各自遵守自己的性身份和角色,对孩子性别身份的确定,会起好的作用。在这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孩子 才有可能细细观察、用心体会父母如何完成其性角色行为,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特征,以符合自己的性身份。
从转归看,像“假小子”的女孩,一般在青春期以后都能表现出几分温柔与稳重,不出现性身份的问题。男孩则不同,男孩跨性别行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往往是日后异性症或同性恋的前兆,必须尽早地加以纠正、矫正,切不可认为这是个会自行消失的现象而任其拖延发展。
培养孩子情商 3-5岁是父爱“介入”最好时期
从心理发展的观点来看,男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认同的男性对象,这个对象常常就是自己的父亲。如果父亲、“缺席”,孩子就会缺乏可以认同的男性对象,不知道自己言行的边界在哪里,所以他就想什么做什么,这实际上是在试探一个边界,看看在什么地方有人会喊“停止”。
单亲妈妈容易养出“贾宝玉” 父爱母爱须互补
一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孩子从0-12岁之间的教育中缺乏男性(包括父亲和男教师),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畸形的,将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产生潜在的危险。男孩女孩性格趋同,会产生更多的“贾宝玉”。
略谈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一是指家庭成员对儿童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成员在教育观、教育措施、教育步调上应一致,不能众说纷纭;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有统一的认识和要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独生子女成了“小太阳”,家庭,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家庭成员在认识和要求上的不一致,必然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孩子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这们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教育孩子,以致使孩子养成任性,是非不清,听不进正确批评,常常无理取闹等不良品德和行为。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成员应做到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则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注意的。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采取一致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指教育要求的前后一致性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保持前后一致,不能朝令夕改。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视情况而定。今天向孩子提出要求——“要诚实”,但第二天却又告诉孩子“老实人尽吃亏,逢人但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也许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实际上,家长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甚至比家庭成员之间意见不统一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它只会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明确自己的信念,清楚自己希望孩子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发展什么样的个性,然后,才有可能保证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前后一致。
三是指家庭教育与教育机构之间的一致性
家长应经常主动与学校联系,了解学校的要求和孩子的情况,共同配合教育好孩子。与孩子的教师建立一种积极的关系,同时要关心孩子所在的学校,对于教师和学校的通知应尽快回复;经常与学校谈论一些学校里的事情,讨论家庭作业或其他的活动情况,花些时间检查孩子完成的家庭作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老师,不应该责备学校对孩子行为问题的自然结果的惩罚,也不应该告诉孩子这种惩罚是不合理、不应该的;与教师保持一种愉快而积极的伙伴关系,告诉教师您很感激他对孩子的帮助。如果您认为教师做的很好,则您应该将自己的看法告诉他,并夸奖他的所作所为。应避免对教师和学校发火,应寻求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不要让教师感到自己应该对这些问题负责,应意识到班级中还有其他许多孩子,理解教师和学校的目标是针对所有孩子。
教育孩子的如何才是正确的
那么有哪些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呢?用哪种形式来教育孩子在最不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呢?独生子女的教育要注意哪些呢?初次当父母的家长总是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下面就介绍一些方法。
爱要有方,严要有度。 不要替代孩子选择。 对多元智力的认识。 错误与成功同样重要。 学会夸奖孩子。教孩子欣赏别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常常是别人围着他转,他们很少考虑他人,更不懂欣赏别人,自然也就谈不上合作,给人际关系带来麻烦,对未来的事业不利。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这样才会正确看待自己,才能与别人合作好。可经常请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孩子欣赏别人。如果能教育孩子从小每遇到一个人,都能向他们学习一个优点,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
对于独生子女:帮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把握教育孩子的契机。 培养孩子超越自我、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孩子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家长缺少耐心,不明白“过程”的必要和重要,对待孩子学习、犯错误等问题,表现得急躁,没耐心。忽视过程的教育,是一种虚荣和功利的表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回避这种心理!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可以了解到教孩子是要以教为主的,不能因为自己去心情不好就对孩子的错误严加责罚。要学会夸奖孩子,说服教育为主。了解到这些知识的家长就可以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方式将自家的孩子培养成小绅士和小淑女而不是不讲理的坏孩子了。
早教注意事项
1、别忽略家庭教育
宝宝的价值观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旁人不可替代,父母的身教对于孩子性格、习惯、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2、把早教等同于学习
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夏先生认为,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 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 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
3、幼儿只适于学习单一母语
每个幼儿都具有多语言功能,为给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学习多一些语言。
培养孩子的个性
一、保持足够的耐心
孩子性格的培养,首先是父母自己性格的培养,就是说,培养孩子的前提是你教育好自己。你对孩子是什么样的态度,你的孩子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性格发展的。所以,只有你保持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才有可能让孩子有耐心的接受你的培养。
二、统一教育标准
家庭中最影响孩子性格培养的,主要是每个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标准完全不一,甚至是对立,尤其是在隔代带孩子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孩子的父母之间、与老人之间都对一些重要的原则性问题商量好,统一标准。否则,同样的事情,这个人允许做、鼓励做,那个人不许做、不让做,会对孩子正确的思维判断产生影响,他会本能的从最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去选择不同的人去帮自己。长此以往,父母会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指令越来越难得到孩子的响应,根本不可能去培养其良好的性格。
三、尊重自我意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意识,哪怕很小的孩子也一样有。所以,父母要了解这点,要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用命令式的语气对着孩子,而是用引导语气和方式,给孩子发挥自己的天性打开一条路。父母在家庭里营造这样一种温馨、民主的环境,这样的孩子今后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当然,尊重自我意识也要注意有所限制,不要将自我意识培养成为太过自我,也就是自我中心。毕竟,自我中心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他们在观察世界、考虑问题时,都是从自我角度来考虑,所以家长一是在原则性问题上,要懂得坚持,同样的,是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自己知道父母的拒绝是因为自己的无理要求;二是开始注重训练,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教育孩子不该怎么教
教育孩子,不该怎么教
1、 教育孩子,不可以溺爱孩子,更不可以太过于严厉,应该收放自如,让孩子知道劳逸结合。
2、 教育孩子,家长不要带有命令的口气,更不可以嘲笑和讽刺孩子,这样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厌恶心理。
3、 教育孩子,家长也不可以一手包办,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多加思考,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遇到孩子不懂的情况,家长可以正确地给孩子引导指导,而不是直接把结果或者答案告诉孩子。
4、 教育孩子,不可以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总拿其他人来作对比。
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
1、 教育孩子的同时,应该多陪伴孩子的成长,家长是孩子的指路明灯,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强心针,所以,当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有迷茫的时候,家长的陪伴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 教育孩子,应该把握好教育的度,而且不可以让孩子一味地玩,更不可以让孩子无时无刻地学习,如果可以做到寓学于乐,那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莫要过度关注孩子他会长不大
很多外国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是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是在我们国家并不是这样的。孩子往往从小都受到家长们的呵护照顾,特别是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其实对孩子过度关注并不一定就是对孩子好,反而对孩子是有害的。
一、过度关注孩子的后果
1.容易产生家庭矛盾
因为家里每一个人对待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可能大家的观点意见都不能得到统一,所 以,经常会出现有人唱红脸有人唱黑脸的情况,家庭矛盾就很多时间是因此产生的,所以过度关注孩子,会对家庭和谐关系造成 影响。
2.孩子性格发育不好
孩子容易养成任性妄为的性格,容易发脾气,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 受,因此,家长是不可以过度关注孩子的。
3.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影响
孩子的肠胃功能还没发育成熟,所以比较脆弱,但是,家长们都疼爱 孩子,因此每个人都会给孩子很多零食、碳酸饮料、甜品、快餐类食物等垃圾食品吃,这就容易导致孩子发生肠胃疾病问题。
4.孩子的社交能力差
家长过度关注孩子,孩子在家里就是小霸王,可是却不懂得如何和外人接触交往,所以,孩子的社交能力就会出现障碍。
4.孩子的自理能力差
家长过度关注孩子,都会对孩子的事情一手包办,甚至连孩子力所能及的简单事情,家长也要抢着帮忙完成,这对孩子的自理能力会造成伤害,导致孩子失去了自理自立的能力和锻炼机会。
二、关注孩子的注意事项
关注孩子,要注意适度,甚至要对孩子适当地做出放手,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能力和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和提升。关注孩子要做到赏罚分明,不可以纵容孩子任性妄为,更不可以过于严厉对待,应该掌握好严与松之间的度,这样才能既做到关注到孩子的成长,又正确教育孩子。
为什么学前教育很重要
三岁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时候。这时教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做人及做事的原则、自理能力的培养。一旦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去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隐患将随终生。
学前教育会为将来的课堂学习打基础。学前教育就是为了将来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做一个基础。让孩子有如课堂教育一些坐息时间及生活有规律及集体意识,这是单一的家庭教育所无法给予的。
学前教育包括交际、情感、求知诸多内容。有很多人会以成人的意识来看待学前教育。功利性很大,只看到表面,却没看到隐性的内容。学前教育不是以提升能力为主。而是以全面培养孩子性格及行为习惯为主的。有些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比如交往能力,人的成功是百分之七十的交往,百分之三十的知识。交往力是学前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
学前教育是每个家庭所要面临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家庭是421家庭。独二代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刻不容缓。但是大多数家庭教育孩子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与通病。这个不得不去正视。
思想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成功。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就要在学前教育中投入时间与精力。与幼儿园配合给孩子一个良好成长环境。
父亲为何把孩子的教育推给母亲
日本在经济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另一方面,从各种不同角度研究日本教育方法的外国学者也在不断增多。我因为工作关系,与外国的日本教育研究者经常有谈话的机会。一次,一位美国学者突然说了这样一句令我大惑不解的话:“日本的母亲真是威胁和恐吓的专家。”
最近有机会向这位学者重新请教一下,在听过他的一番解释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位外国专家的观点。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日本母亲惯用的伎俩是吓唬孩子说,“妈妈不管你了。你自己一个人呆在那里吧。天黑了,鬼要出来了。”以前则是“抓小孩的人贩子来了。”孩子吓坏了,自然会带着哭腔求助于母亲。母亲在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之后,就会回过头来安慰自己的孩子。“好了,不要怕,有妈妈在,鬼不敢抓你。”
这位研究者认为,这是日本的母亲不愿让孩子离开自己的一种心理表现。据这位学者讲:
“美国的母亲是肯定不会说这种话的。她们会采用一种更为合理的说法。黑暗的地方也不可怕。世界上没有鬼。所以即便是爸爸妈妈都不再你身边,也不要害怕。因为你一点不比大人差。这样说,当然是鼓励孩子离开自己的怀抱,去独立生活。”
美国的母亲希望孩子尽早离开自己独立生活。因此,她们从小就拼命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如这位美国学者所说,日本的母亲之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惜使出威胁的手段,这的确是害怕孩子离开自己的心理在作怪。这也可以说是国民性的不同。但我认为,日本的父亲也应该承担一半的责任。
在日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最近的年轻夫妇提倡教育孩子是两个人的共同责任。可一旦有了孩子,父亲就以工作忙为由,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一股脑儿地推到母亲身上。如果教育孩子成了母亲的责任,不管是不是愿意,都势必会加深母亲和孩子的关系。
我认为,这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在日本工作的某法国女性,在周刊杂志上这样解释自己离婚的原因,“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和丈夫存在着意见分歧。我们每天为这件事情争论不休,最终无法达成一致。”
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夫妇对话,并因达不成一致而导致离婚,这符合法国人的性格。
且不说离婚,如果父亲能参加到孩子的教育中来,那么至少可以改变日本现在的母子关系。
老人干涉父母教育孩子该怎么破
1.和老人多沟通 拎清利害
年轻父母应该和家里的老人多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化解两代人育儿方面的差异与矛盾,彼此做一些妥协与让步。虽然宝宝还小,但却是习惯和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年轻父母要让老人分清爱和溺爱的差别,不能太过纵容和娇惯。要知道,一味地袒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没有规矩,同时也使父母的正当管教失去了威严,最终耽误的还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妈妈沟通无效,为了避免婆媳矛盾,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老公的作用了。
2.全家建立统一战线
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家庭所有成员要达成统一战线,千万不能父母忙着管教,老人跟着拆台。父母和老人要协商一致,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老人最好不插手,并努力维护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严,这样孩子就不会惟我独尊,懂得尊重父母。其次,即使双方有分歧,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暴露出来,这样只会让孩子在犯错的时候还抱有一丝侥幸。
3.勇敢的坚持观点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原则性的问题决不妥协。虽然这样过于铁面无私,但必须要树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严,让他明白不要触犯底线。有些家长吐槽,每当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总会出来干涉。小编想说,即使老人出面干涉,也要勇敢的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因为对方是老人就中断正常的教育,这样只能让孩子觉得不管犯什么错都有靠山。当然,为了避免恶化家庭矛盾,父母可以在事后避开孩子主动和老人沟通,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尽量减少正面冲突。
4.距离产生美
对于爷爷奶奶的“护短”行为,小编实在是太能理解这种痛苦了,因为在宝宝2岁之前也是和公婆同处同一个屋檐之下。老人对孩子的那种溺爱,小编我也算是深有体会啊。所以,为了孩子养成独立的性格,最后和老公商量选择搬出来单住了。当然,并不是说不给老人看孩子,只是距离产生美更能让孩子觉得犯错了后没有靠山,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5.不要当着老人的面管教
不得不说,父母经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和老人争吵,也会给无辜的孩子造成恶劣的影响。所以,如果你家老人偏执无法沟通,或者你无法像小编我一样单独搬出来住,那么可以巧妙的选择教育孩子的时机。尽量不要当着老人的面管教孩子,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避开老人。但切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全盘否定老人的做法,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6.抽时间和孩子互动
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把养育孩子的问题交给家里的老人。要知道,父母不管有多忙都要端正态度,抽时间多陪陪孩子,教育孩子是父母应该履行的责任。一味地把孩子的教育权和抚养权交给老人,对孩子是极度不负责,同时也增加了老人的负担。
如何正确选择家庭教育方式
正确引导助成长
如何正确选择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子女规避成长中的攻击性问题,是家长责无旁贷的责任。这里提出以下建议:
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家长要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首先要克服自身的“异常心理”,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识到孩子是独立个体,是社会成员,要按照“社会要求”去培养,才能保证子女今后适应社会发展。要爱而不宠,养而不娇。
加强与学校间的沟通。家长要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及时、准确地反映给老师,共同商讨、制订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也要了解学校,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因此要与学校保持联系,加强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对子女教育不要脱离实际,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心理现象及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是子女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家庭成员的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在家里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等都会形成烙印。目前,有些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任性、一切以个人为中心。分析根源多半是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所以家长教育孩子需要更多的理智,只有这样才能从小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
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使青少年在快乐幸福的感情中成长,沟通和交流则能使父母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