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半夏的食用方法

半夏的食用方法

半夏泻心汤

出处:《伤寒杂病论》。

分类:和解剂,调和肠胃。

组成: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

方诀: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半夏粥

主料:稻米100克。

辅料:半夏6克,黄芩6克,干姜5克,甘草5克,人参5克,枣(干)10克。

调料:白砂糖20克。

做法:(1)将以上半夏、黄苓、干姜、炙甘草、黄连、人参、大枣,一同放入药罐内;

(2)加入适量清水煎煮20分钟后去渣留汁;

(3)将大米洗干净后置于锅内,倒入煎好

法半夏的食用方法

法半夏小米粥

材料:小米150克、法半夏6克、生姜3片。

做法:法半夏、生姜两味加水800毫升,大火煮沸后小火熬煮30分钟,去渣取汁备用。小米淘洗干净,加入上述药汁,再加适量清水,熬煮成粥,温服。

功效:有健脾益胃、降逆止呕的作用。

新法半夏汤

组成:缩砂仁5两、神曲(炒)5两、草果仁5两、橘红(净洗,去白)5两、白豆蔻仁半两、丁香半两、甘草(生,炙)2两、大半夏4两(汤浸7次,每个切作两片,用白矾末1两,沸汤浸1昼夜,漉出,别用汤洗去矾,俟干,1片切作两片,再用生姜自然汁于银盂中浸1昼夜,却于汤中炖令姜汁干尽,以慢火焙燥,为细末,再用生姜自然汁搜成饼子,晒干或焙干,炙黄,勿令色焦)。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服1钱,先用生姜自然汁调成膏,入炒盐少许,沸汤点服。

主治:脾胃气弱,痰饮不散,呕逆酸水,腹胁胀痞,头旋恶心,不思饮食。

来源:《局方》卷四

海蜇法半夏瘦肉汤

材料:海蜇皮100克、瘦肉200克、代赭石25克、法半夏25克、陈皮少许

做法:瘦肉原块,海蜇皮洗净,加入各药材,加水6碗,煲2小时,饮汤留渣。

法半夏清浊安中汤

组成:白蔻仁12克、川厚朴12克、法半夏12克、滑石30克、生苡米30克、郁金香12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清利湿热,理气安中。

主治:湿热蕴结中焦,热重于湿。

出处:劳绍贤方。

法半夏豁痰定喘汤

组成:胆星10两、苏子(炒)10两、法半夏10两、天竺黄5两、大黄5两、槟榔5两、贝母5两、花粉5两、桔梗5两、白芥子(炒)5两、浮海石(煅)3两、甘草3两、葶苈子3两。

制法:上为细粉,炼蜜为丸,重1钱。

用法量:每服2丸,温开水送下,日2次。小儿每服1丸,3岁以下酌减。

功效:清热祛湿,化痰定喘。

主治:湿热痰盛,咳嗽喘急,肺气胀满,两胁搧动。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延年法半夏酒

材料:酥鳖甲18克、法半夏、枳实各12克、吴茱萸、生姜、桔梗、前胡、槟榔、白晒参各10克、白酒1000克、冰糖50克。

做法:以上各药共研成粗末,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盛有白酒的酒坛内,密封坛口;7天后开封去药袋,药酒过滤;冰糖加少许水熬成糖汁,掺入已滤药酒中搅匀即成。

服用:每次服10毫升,早、晚各服1次,饭前空腹服,服药期间应节制房事。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散结,适用于输精管结扎术后,双侧睾丸肿大或附睾有硬结,小腹腰背胀痛,房事或劳累后加重。

法半夏宣清解郁汤

组成:藿香12克、佩兰12克、法半夏12克、瓜蒌壳18克、黄连9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天竺黄10克、郁金12克、菖蒲9克、竹茹12克、六一散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功效:清热利湿,化痰开窍。

主治:湿热内蕴,痰热互结,蒙蔽心窍。

出处:焦认南方。

法半夏参麦二陈汤

组成:代赭石(先煎)30克、白芍、麦冬、乌梅炭、党参各克、法半夏9克、茯苓15克、陈皮6克、木香(后下)6克。

制作: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连煎2次,取药汁3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早、晚温服。

功效: 益气补阴,和胃降逆。适用于胆汁反流性胃炎。

加减:中焦气滞者,加白术、甘草;兼见胃寒者,加吴茱萸、生姜;肝胃不和者,去党参,加柴胡或(苏梗)、制香附、枳壳;兼见郁热者,加川黄连、蒲公英、炒竹茹。

患有过敏性哮喘可以治好吗

1、寒哮

【治法】宣肺散寒,豁痰平喘。

【处方】射干,蜜炙麻黄,桂枝,五味子,干姜,制半夏,白芍,细辛,甘草。

【加减】寒痰粘稠加旋复花9(包煎),白芥子,莱菔子,苏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2、热哮

【治法】宣肺清热,涤痰止哮。

【处方】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加减】痰多加川贝、桔梗、陈皮;咳嗽重加前胡、金沸草、白前;喘重加地龙、桑白皮、旋复花(包煎);发热重加大石膏量,另加黄芩、知母、双花;喘息缓解期加冬花、紫莞、五味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3、肺虚哮症

【治法】养阴益气,补肺止哮。

【处方】太子参,麦冬,五昧子,陈皮,苏子,地龙,乌梅,磁石,紫河车,补骨脂,桃仁。

【加减】偏气虚加黄芪;偏阴虚加生地、沙参、冬虫夏草;阳虚加附子、肉桂;血瘀加丹参、川芎;痰盛热瓜蒌仁,兼睥虚加六君子汤。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4、肾虚哮症

【治法】补肾纳气,温阳平喘。

【处方】熟地、丹皮、泽泻、补骨脂备,茯苓、五味子,山药,出茱萸,胡桃肉。

【加减】偏肾阳虚加附子、肉桂、蛤蚧;偏肾阴虚加女贞子、石斛;咳嗽痰多加杏仁、苏子、半夏;食欲不振加神曲、山楂。

【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热服。

雨水吃什么 韭菜

韭菜是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其中春天食用口感最好,有“春食韭则香,夏食韭则臭”的说法,因此韭菜有春天第一菜的称呼。

韭菜中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蛋白质和辛香挥发物硫化丙烯等,具有温肾助阳、益脾健脾的功效,雨水节气吃韭菜可以养肝,增强脾胃之气。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大家都知道是一种中药材,在平时的时候有着很好的功效,另外清半夏是一种经半夏炮制而成的中药,具有半夏的功效,在平时的时候我们也会经常的用到,对于我们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特别的明显,不过需要注意的就是清半夏也有一定的禁忌,清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下了解。

清半夏,又称清水半夏、清夏、清夏片。为生半夏用白矾加工炮制后入药者。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强,宜用于体弱多痰、寒湿较轻者。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半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半夏主治:用于湿痰咳嗽,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半夏的作用:

1、抗肿瘤作用

2、改善心血管功能

3、止咳作用

4、抗生育作用

5、中药半夏既燥湿以化痰,又善和胃降逆止呕,对多种呕吐均可应用。

半夏的宜忌:

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半夏的主要成份:

氨基酸和以钙、铁、铝、镁、锰、铊、磷等为主的无机元素。另含多糖,直链淀粉,半夏蛋白(系一种植物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清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什么,平时的时候一般主要是注意使用方法,我们在有疾病的时候要做到对症治疗才是关键,另外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主要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能出现自行盲目使用的情况。

半夏的副作用

半夏,天南星科药用植物,又名地文、守田等。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在西藏也有分布,海拔3000m左右。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

半夏的副作用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在一般临床剂量范围内,半夏配伍川乌、草乌或附子不会出现毒性增强或疗效降低,但临床应用时还需慎重,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半夏具有神经毒性,其水溶性成分加入乙酸铅后沉淀的物质中,含有引起蛙及小鼠骨骼肌痉挛和使蛙瞳孔散大的物质;滤液中则含有使蛙产生中枢性及箭毒样骨骼肌松弛的物质。

生半夏误服微量即可中毒,所以生半夏按毒性中药管理,临床需炮制后使用。此外,半夏还有对局部黏膜强烈刺激性、肾毒性、妊娠胚胎毒性、致畸作用。

法半夏与清半夏的区别

法半夏,又称法夏、黄法夏、京法夏、京夏、京半夏。为生半夏用白矾、甘草、石灰加工炮制后入药者。毒性低,化痰作用强。法半夏燥性较和缓,除可燥湿化痰外,尚有调脾和胃之功,常用于脾虚湿困、痰饮内停之证,取其清痰化饮、理脾和胃之效。 清半夏,又称清水半夏、清夏、清夏片。为生半夏用白矾加工炮制后入药者。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强,宜用于体弱多痰、寒湿较轻者. 由此一字之差药性不同,用法有所不同。

雨水吃什么

韭菜

韭菜是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其中春天食用口感最好,有“春食韭则香,夏食韭则臭”的说法,因此韭菜有春天第一菜的称呼。

韭菜中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蛋白质和辛香挥发物硫化丙烯等,具有温肾助阳、益脾健脾的功效,雨水节气吃韭菜可以养肝,增强脾胃之气。

八仙果可以经常吃吗

八仙果不可以经常吃。

八仙果中钠离子含量很高,并且八仙果中还含有一些含有毒性的药物:半夏,食用过多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不建议经常食用八仙果,最好在有需求的时候食用八仙果。

姜半夏和法半夏的区别

姜半夏和法半夏的区别

半夏经过不同方法的炮制后所得中药饮片的功效各有侧重。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善和胃燥湿。半夏入药应根据不同的病症特点,合理选用相应的炮制品,以保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半夏炮制品根据炮制的工艺不同,其成品在性状上也略有不同。

法半夏,又称法夏、黄法夏、京法夏、京夏、京半夏。为生半夏用白矾、甘草、石灰加工炮制后入药者。毒性低,化痰作用强。法半夏燥性较和缓,除可燥湿化痰外,尚有调脾和胃之功,常用于脾虚湿困、痰饮内停之证,取其清痰化饮、理脾和胃之效。

姜半夏,又称姜夏、姜夏片。为生半夏经水浸泡,漂至口尝仅有麻辣味,与鲜姜、白矾同煮至透,取出晾至六七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入药。姜半夏毒性已减,性偏温燥,具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功,适用于脾虚痰涎涌盛作呕或寒痰咳逆者。

所以,法半夏偏于燥湿化痰,偏于化肺上的痰。而姜半夏偏重于止呕的作用,解毒,多用于化脾胃之痰。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1、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2、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故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有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3、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用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

4、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呕功效,可用于多种呕吐症候,在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症状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半夏的药用价值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

1、《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2、《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3、《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4、《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

5、《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

6、《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

7、《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半夏的其它种类

1、清半夏

又称清水半夏、清夏、清夏片。为生半夏用白矾加工炮制后入药者。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强,宜用于体弱多痰、寒湿较轻者。

2、仙半夏

又名仙露半夏,为生半夏用甘草、五味子、青陈皮、枳壳、枳实、川芎、沉香等14味中药煎汁浸泡,待药汁吸干,再烘干入药者。仙半夏毒性降低,理气化痰作用增强。

3、青盐半夏

又称盐半夏,为清半夏用青盐水浸拌,晒干入药者。青盐半夏毒性降低,清热化痰作用增强。多用于治疗瘰疬痰核、梅核气等病症,可收消痰散结之功。

4、竹沥半夏

为清半夏用鲜竹沥淋洒拌匀,待竹沥被吸尽,晒干入药者。竹沥半夏清热化痰止咳作用增强。宜用于胃热呕吐,或肺热咳痰、黄稠而黏,或痰热内闭、中风不语等证。

5、苏半夏

又称苏夏,为清半夏再经加生姜、朴硝、甘草、皂角在水中浸泡取出,再用甘草、青盐、党参、川贝等进一步加工,晾干入药。苏半夏降气化痰平喘作用增强,适用于脾胃不和,夜卧不安,或小儿食滞痰阻、咳喘呕逆。

另外,还有醋制半夏、胆制半夏等多个品种。而水半夏和旱半夏是不同的两种中药,不能混为一谈。水半夏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止痛、行瘀、消肿、解毒之功,用于治疗头痛、胃痛、腰痛、跌打损伤、乳痈、肿毒等,常用量0.3~0.6g。产量大,价格低。

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京半夏的区别

(一)植物来源不同

半夏、法半夏均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梨头尖属植物鞭檐梨头尖Typhonium flaglliforme (lodd) BL的干燥块茎。

(二)加工炮制所用辅料有别

生半夏,不用炮制辅料,将原药材拣净杂质,筛去灰屑即可。

清半夏,是生半夏用20%的白矾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姜半夏,是生半夏用生姜25%,白矾12.5%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京半夏,是生半夏用芒硝6%,姜粉2%,麻黄5%,桂支1.5%,小茴香3%,南坪细辛1%,石灰15%,甘草25%,皂角6%,白矾6%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法半夏,是生半夏用甘草15%,生石灰10%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水半夏,仅有制水半夏一种规格。是生水半夏用生姜18%,白矾20%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三)形状特征不同

生半夏,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厘米。表面类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质脆,断面略呈角质样。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表面棕色或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京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外表黄色或金黄色,颗粒大小均匀,质脆,内心黄色。无麻味。

法半夏,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的颗粒状。表面淡黄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水半夏,多呈斜矩圆形,上端有凸起的叶痕及芽痕,下端略尖似梨头,呈黄白色,角质状。微有麻辣感。

(四)效用有别

半夏的四种炮制规格,法半夏,水半夏的功效有异,不能偏废和盲目滥用,需“辨证施治,审证用药”。

生半夏,辛温有毒,生用对口腔、喉头和消化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致上述部位肿胀,疼痛,失音,流涎,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偏重于祛风,散瘀,消疖肿,多外用。内服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如:攻癌夺命汤治验录[李可志经验],就用生半夏来治多种恶性肿瘤,竟获奇效。其方的组成是:海藻、甘草、木鳖子、鳖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重楼、海蛤壳、黄药子、生半夏、生姜、玄参、牡蛎各30克,浙贝母15克,山茨菇、山豆根各10克,全蝎12只,蜈蚣4条,雄黄1克,研粉吞服;用生半夏粉3份,面粉1份混匀外敷治疗颈部淋巴结炎;用生半夏粉外敷治疗鸡眼;用生半夏粉15克,斑蝥5克浸泡200毫升白洒中,一周后可敷治疗头癣。

姜半夏,善于和胃止呕,祛寒痰,镇咳,蠲饮。

如:生姜半夏汤,来源于《金匮要略》卷中,用姜半夏9克,生姜汁15克,用于治疗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取其姜半夏和胃化饮,降逆止呕之功。

清半夏,长于清风痰,化饮,散胸痞,降逆止咳。

如:半夏白术天麻汤中的半夏就用清半夏为佳,配用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以燥湿化痰,平肝息风。治疗风痰上扰,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京半夏,偏重于健胃化痰。

如: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就要用京半夏为好,配用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以和胃降逆,开结除痞。治疗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痢,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法半夏,温性低,长于祛痰止咳,除湿浊等。如:荷叶知母茶方中就用法半夏,其方的组成是荷叶15克,法半夏20克,茯苓20克,陈皮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知母15克,具有健脾利湿,理气化痰之功。用于治疗产后虚胖有效。

水半夏,具有燥湿化痰止咳之功,但无降逆止呕之效。多用于治疗咳嗽痰多、支气管炎。化痰止咳水半夏可代替半夏,用于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时水半夏不能代半夏用。

综上所述:半夏、法半夏与水半夏,虽来源相同或相近,但其加工炮制方法不同,临床运用有别,价格差别大,水半夏是半夏和法半夏的伪品,若把半夏称为法半夏或法半夏称为半夏仍按假药论处。在中药饮片的生产、经营、使用环节中绝不能统称为“半夏”,绝不能混淆、代用,唯利是图,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为准绳,准确定名,辨证运用,合理定价,才能确保临床运用安全有效。

(五)半夏和水半夏不能互代

不少药店在调配中药处方时,有用水半夏代替半夏的现象,这是错误的。作为用药的患者,或代患者购药的家属,购药时应问清药店营业员,所配药方中到底是半夏还是水半夏,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解毒抗癌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痰多咳喘、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及痈肿痰核等症。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戟叶犁头尖的干燥块茎,其药材正名为犁头尖,分布于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区。该药原为南方民间用药,有散瘀、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乳痈、疔疮、瘰疬、疥癣及毒蛇咬伤等症。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半夏资源减少及用量增加,商品供应不足,便从主产地开始以犁头尖(水半夏)代半夏药用。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药材市场开放,水半夏便充斥市场,以其价格低廉之优势很快普及全国代半夏使用。

水半夏(犁头尖)究竟能否代半夏药用?从相关资料可得出结论: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李家实等主编的《中药鉴定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216页附注说明:“水半夏与半夏不同,不能代半夏使用”。故水半夏(犁头尖)为半夏之伪品,不能代半夏药用。而且截至目前,《中国药典》只收载有半夏,并没有收入水半夏一药

藕尖上的尖能吃吗 藕尖能吃到什么时候

7月份。

藕尖是初夏食材,一般在5-6月份批量上市,到了7月份之后,藕尖就会开始逐渐下市,因此,一般在7月后藕尖就比较少见了,藕尖在6月份的时候口感最佳,价格也最低,因此,食用藕尖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6月份,此时的藕尖不仅口感细嫩,而且,在藕尖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食用后对身体很有补益。

姜半夏和法半夏的区别

姜半夏和法半夏都是半夏的炮制加工品,只不过姜半夏是利用鲜姜、白矾共煮干燥后得到的,而法半夏是利用甘草、石灰漂泡所制成的。

虽半夏本身具有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的功能,但由于所采取的炮制方法不一样,在功效上也所侧重的也会不同,其中姜半夏主要侧重于降逆止呕、理气和胃,法半夏则更侧重于燥湿化痰、调理脾胃。

相关推荐

半夏有什么作用 降脂

半夏具有较明显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就是人体血液中的脂肪以及脂肪和胆固醇的结合物,这两种成分是引起高血脂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血栓的罪魁祸首。

半夏和法半夏的区别 姜半夏能长期吃吗

不能长期吃。 半夏本身是一种带有毒性的药材,在临床用药时都要十分谨慎,以防产生副作用,虽然经过炮制的姜半夏毒性已经降低,但总的来说,并不是一种适宜在日常生活中由自身随意使用的药材,所以姜半夏不能长期吃。 但要是疾病需要,有专业医生指导、检测的情况下,是可以长期使用的,不需过于担心。

半夏怎么泡水 生姜半夏

原料 生姜、半夏。 做法 1、将生姜洗净切片,半夏洗净备用; 2、将半夏放入锅中,倒入清水; 3、用大火煮开,放入生姜片; 4、转中小煮5~10分钟,即可。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解毒

毒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强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则烧痛肿胀、不能发声、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呼吸困难,最后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 解毒:半夏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可使士的宁对小鼠半数致死量的值升高,对乙酰胆碱也有解毒作用。

夏天没胃口吃什么开胃 山楂

山楂最是开胃消食,特别对消肉食积滞作用更好,很多助消化的药中都用了山楂。入夏食欲不振的时候,不妨就山楂干泡水增强食欲。

食管炎吃什么药最管用 半夏泻心汤

方药:党参10g、半夏10g、黄连5g、黄芩10g、干姜5g、延胡索10g、大枣10g、乌贼骨20g、茯苓15g、炙甘草5g 用法:将上药用水煎分2次服用,每日1剂。 功效:此方具有健脾益气、清胃降逆的功效,适用于脾虚胃热型食管炎,主要表现为剑突下灼热、胃脘隐痛掌门、纳呆、反酸、呕吐清水、嗳气等症状。

半夏泡水的搭配 半夏黄连茶

原料 半夏、黄连。 做法 1、将半夏、黄连用水洗净,沥干水分; 2、将两者放入锅中,倒适量清水; 3、用大火煮沸,转小火煮10~15分钟; 4、倒入杯中,即可饮用。 功效:清热燥湿、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单用鲜半夏如何治食管贲门癌梗阻

单用鲜半夏治食管贲门癌梗阻的配方及用法:鲜半夏。取鲜品剥去外皮,捣成糊状制丸,每次用2克, 置于舌根部咽下,日服3 ~ 4次。若能使梗阻缓解可继续用药,但一般不超 过30天。食管黏膜有炎症反应时用10%链霉素液口服,痉挛者用1% ~2% 的奴夫卡因液治疗。同时可用支持疗法及中西医抗癌法。

夏食薏米清暑利湿

薏米属禾本植物,又名薏仁、六谷米等。薏米是我国古老的食药皆佳的粮种之一。民间对薏米早有认识,作饭食为佳馔,并视其为名贵中药,在药膳中应用很广泛,被列为宫廷膳食之一。 薏米的功效: 1、薏米清暑利湿 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薏米可用作粮食吃,味道和大米相似,且易消化吸收,煮粥、作汤均可。夏秋季和冬瓜煮汤,既可佐餐食用,又能清暑利湿。 2、薏米益脾不滋腻 由于薏米营养丰富,对于久病体虚、病后恢复期患者,老人、产妇、儿童都是比较好的药用食物,可经常服用。不论用于滋补还是用于治病,作用都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疾病本来就和我们的生活很近,可是当我们生病时我们第一去看的就是西医,西药虽然见效快,但是却不能治根,以后还是会复发。 半夏的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半夏的作用: 1. 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