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到底是什么疾病
低血糖到底是什么疾病
当血糖低于2.8毫摩尔每升时,可出现心悸、乏力、出虚汗和手抖等不适,如果不及时纠正,情况可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及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除了常见的饥饿性低血糖、糖尿病性低血糖及内分泌性低血糖之外,情绪波动、压力太大等因素,也可能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异常增高,引起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加速肝糖原、肌糖原的合成,使得血糖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引起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值得警惕的是,反复发生的低血糖,也可能是糖代谢紊乱的表现之一,甚至已经出现高胰岛素血症等2型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对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危人群来说,发展为糖尿病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因此,当工作生活紧张、精神压力大时,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可以适当给自己放个假、找朋友聊天倾诉、到郊外游山玩水等,暂时脱离一下让你紧张的“应激原”;工作忙碌时,两餐之间吃点水果或一些高蛋白食物,少喝咖啡、浓茶和酒精饮料来提神等。如果多次在中餐、晚餐前饥饿感很明显,甚至出现低血糖症状,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以防患于未然。
低血糖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胰岛素:
胰岛素注射过量或注射后摄食量过少、活动量相对过度,均可产生典型的急性低血糖反应。
磺脲类药物:
这些药物引起低血糖的程度与药物半衰期、代谢速度等有关。当患者有饮食减量、肝肾病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时,均应警惕出现低血糖的可能。
乙醇:
连续大量饮酒而其它食物摄入较少时可产生低血糖。若在长期饥饿状态下大量饮用乙醇,甚至可因严重低血糖导致死亡。
其它:
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大剂量应用醋水杨酸可使血糖降低。应用心得安和其它B-受体阻滞剂也可发生低血糖,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应用心得安者更易导致严重低血糖。可诱发低血糖的药物还有巴比妥、戊双脒、甲氧西林、四环素、氟呱啶醇、沙利度胺、PAS及BAL等。此外,对肝脏有毒性的物质如氯仿、辛可芬、扑热息痛、乌拉坦、新胂凡纳明及杀虫剂1605等均可引起低血糖。
低血糖病因很多,据统计可多达100种疾病,近年来仍在发现其他病因,本症大致可分为器质性低血糖,(指胰岛和胰外原发病变,造成胰岛素,C肽或胰岛素样物质分泌过多所致);功能性低血糖(指患者无原发性病变,而是由于营养和药物因素等所致);反应性低血糖(指患者多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兴奋,使得胰岛素分泌相应增多,造成临床有低血糖表现)。
10314例尸检中证实44例(0.4%)为胰岛素瘤,正常人血糖受多因素调控,如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肝脏,胃肠,营养,以及运动等因素等,升糖激素有胰高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及一些胃肠激素等,降糖激素仅有胰岛素及C肽,血糖升降还可受很多生理因素的影响,如禁食48~72h,剧烈运动,饮酒,哺乳可致低血糖,新生儿及老年人血糖往往偏低等,低血糖也可由长期糖摄取不足或吸收不良引起,肝糖原储备减少,肝糖原分解酶减少,促进血糖升高的激素不足,胰岛素与C肽或其他降糖物质增多,组织消耗血糖过多,以及一些中毒因素如水杨酸和蘑菇中毒等皆可诱发低血糖综合征。
低血糖症不是疾病诊断的本质,它是糖代谢紊乱的一个标志,凡确系血糖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内者,可诊断为低血糖症,但其病因的诊断则比较困难而且较为复杂,常见的低血糖症分为:
1.空腹(禁食性)低血糖症
(1)内分泌代谢性低血糖:
①胰岛素或胰岛素样因子过剩:
器质性胰岛素分泌增多。
A.胰岛素瘤,腺瘤,微腺瘤,癌,异位胰岛素瘤;B.胰岛B细胞增生;胰岛细胞弥漫性增生症;C.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Ⅰ型伴胰岛素瘤;D.胰管细胞新生胰岛。
相对性胰岛素增多:A.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糖素减少;B.糖尿病肾病和(或)非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的晚期;C.糖尿病分娩的新生儿;D.活动过度和(或)食量骤减。
非胰岛B细胞肿瘤性低血糖症:A.癌性低血糖症,诸如:肺癌,胃癌,乳癌,胰腺癌,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盲肠癌,结肠癌,肾上腺皮质癌,类癌等;B.瘤性低血糖症,诸如:间质细胞瘤,平滑肌肉瘤,神经纤维瘤,网状细胞肉瘤,梭形细胞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间质瘤,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高恶神经节旁瘤等。
②抗胰岛素激素缺乏:常见脑垂体功能低下,垂体瘤术后,垂体瘤放疗后或垂体外伤后;单一ACTH或生长激素不足;甲状腺功能低下或黏液性水肿;原发性或继发性,急性或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多腺体功能低下。
(2)糖类摄入不足:
①进食量过低,吸收合成障碍。
②长期饥饿或过度控制饮食。
③小肠吸收不良,长期腹泻。
④热量丢失过多,如:妊娠早期,哺乳期;剧烈活动,长期发热;反复透析。
(3)肝脏疾病性低血糖症:
①肝实质细胞广泛受损。
②肝酶系糖代谢障碍。
③肝糖原消耗过度。
2.餐后(反应性)低血糖症
(1)1型糖尿病早期。
(2)胃大部切除术后,又称饱餐后低血糖症。
(3)胃肠功能异常综合征。
(4)儿童,婴幼儿特发性低血糖症(含先天性代谢紊乱)。
(5)特发性(即原因不明性)功能性低血糖症及自身免疫性低血糖。
3.药物(诱导性)低血糖症
(1)降血糖药诱导性低血糖症:
①胰岛素用量过大或相对过大或不稳定性糖尿病;②磺脲类降血糖药,尤其是格列苯脲(优降糖)较多见;③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降血糖药较少见。
(2)非降血糖类药诱导性低血糖症:常见有柳酸盐类,抗组胺类,保泰松,乙酰氨基酚,四环素类,异烟肼,酚妥拉明,利舍平,甲巯咪唑,甲基多巴,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酒精性低血糖症等,约50种药可诱发低血糖症。
4.无症状性低血糖症
二、发病机制
低血糖以损害神经为主,脑与交感神经最重要,1971年,Briely发现低血糖脑部病变与局部缺血性细胞病变相似,基本病变为神经元变性,坏死及胶质细胞浸润,脑代谢能源主要靠葡萄糖,神经细胞自身糖原储备有限,依靠血糖来供应,而神经系统各部分对低血糖敏感性不一致,以大脑皮层,海马,小脑,尾状核及苍白球最敏感,丘脑,下丘脑,脑干,脑神经核次之,最后为脊髓水平的前角细胞及周围神经,组织学改变为神经细胞核的染色质凝集与溶解,核膜不清,胞浆肿胀,内含小空泡及颗粒,1973年,Chang给小鼠注射人胰岛素2单位后,15~20min小鼠嗜睡,30~75min小鼠肌阵挛,有癫痫发作,40~120min进入昏迷期,嗜睡期小鼠血糖由6.72mmol/L(120mg/dl)减少至1.18mmol/L(21mg/dl),昏迷期小鼠血糖水平仅为1.01mmoL/L(18mg/dl)。
糖,脂肪与氨基酸是神经代谢中能量的来源,这些物质氧化后放出能量储存于ATP及磷酸肌酸中,待需要时释放,糖与氧减少时,ATP磷酸肌酸,神经节苷脂中的结合葡萄糖合成减少,由于ATP少,而核苷酸合成也减少,导致神经功能减退,低血糖时高能磷酸盐复合物的代谢及神经功能不仅与血糖水平有关,而且与氧分压的关系也很密切,低血糖时由于脑氧摄取降低,葡萄糖的摄取率也受抑制,单纯依赖糖不足以维持氧化代谢水平,必然影响脂肪酸及氨基酸的代谢,脑磷脂分子水平可下降35%,脑组织在低血糖时,大脑皮层先受抑制,继而皮层下中枢受累,波及中脑,最后延脑受损而发生一系列临床异常表现,当血糖降低后,机体有自我调节机制,可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回升达正常水平。
建立相关的葡萄糖的对抗调节机制(又称反调节激素),是为了防止血糖明显下降威胁大脑功能的保护机制,葡萄糖对抗调节损伤是指不能保持血浆葡萄糖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或不能阻止血糖进一步下降的状态。
1.低血糖症对抗(反调节)激素的分泌已被广泛关注,人试验性诱导减弱胰岛素的作用是恢复血糖水平的重要因素,抑制肝糖原释放,增加周围胰岛素诱导葡萄糖的利用,导致低血糖的激发因子,使部分血浆胰岛素的下降逆转,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避免引起低血糖症的血糖水平是关键,对抗调节激素的分泌能胜过胰岛素的作用,甚至在血浆胰岛素浓度未下降时也是如此,在对抗调节激素中,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等具有明显的对抗胰岛素的作用,这些激素在血浆葡萄糖下降至阈值时立即分泌,迅速诱导肝葡萄糖的异生,这些激素的各自作用对肝葡萄糖产生是相似的,因此,任何一个激素的反应不足,不能完全损伤葡萄糖对抗调节功能,临床上1型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时,胰高糖素的分泌明显减少,肾上腺切除后给予适当的糖皮质激素替代同时又接受α,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的病人的葡萄糖对抗调节是正常的,特殊类型糖尿病人病后数年,由某些原因使胰高糖素和肾上腺素等对抗激素的不足,导致这些病人严重的或长时间低血糖的倾向。
2.对抗调节激素不仅对于血糖的恢复有作用,而且对维持后期葡萄糖的稳定也是重要的,但在高血糖时对于维持肝葡萄糖的持续输出,类固醇激素和生长激素有显著作用,在低血糖恢复期间这些激素与肾上腺素共同作用可减少外周葡萄糖的利用,其作用可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如FFA被刺激释放),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因肝葡萄糖释放损伤,周围葡萄糖摄取减少成为低血糖恢复的关键,长期垂体低功,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多种对抗激素的不足也是造成严重的低血糖重要原因。
3.激素对低血糖的对抗调节功能损伤是常见的,一些胰岛细胞瘤病人,对抗调节激素分泌减少,但术后可逆转这种现象,临床葡萄糖对抗调节的损伤特点是不被察觉的低血糖症,这是该病肾上腺反应损伤的结果,将会导致严重延长的低血糖症。
4.在保持禁食状态中的正常血糖水平,主要依赖以下3个因素:
(1)基础激素水平环境,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和类固醇激素分泌增加和胰岛素分泌减少;
(2)完整的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过程;
(3)肝葡萄糖生成增多及周围利用葡萄糖减少,但严重的防御损伤将导致严重延长低血糖症。
低血糖去医院看什么科
低血糖是看内分泌科的,对于偶发性的低血糖,通常考虑长时间的未进食导致,这个时候可以自我进行调理,给予进食,补充能量,低血糖的症状即可得到缓解,如果是反复发作的低血糖症,请及时到内分泌科进行就诊,排查引起低血糖的一些常见的疾病。
贫血和低血糖是一样的疾病吗
贫血与低血糖的区别。
贫血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但由于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的测定技术比较复杂,所以临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低于患者同年龄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正常标准。
低血糖确诊时需要证据表明这些症状与低血糖异常有关,并且血糖升高后症状好转.异常低血糖诊断标准通常为:男<50mg/dl(<2.78mmol/L),女<40mg/dl(<2.5mmol/L)(饥饿72小时后正常男性,女性最低值),婴儿和儿童<40mg/dl(2.22mmol/L),大多数低血糖见于胰岛素或磺脲类药治疗病人或新近饮酒者,诊断一般没有困难.
低血糖的病因主要有:
(一)空腹低血糖:见于
1. 葡萄糖利用过度;
(1)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瘤;肥胖型糖尿病人的新生儿(母亲有高胰岛素血症);药物(如过量应用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水杨酸盐、心得安、双异丙苄胺、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胰岛素自身免疫性低血糖。
(2)肿瘤:如巨大间质瘤、原发性肝癌、胃肠道肿瘤及淋巴肉瘤等。
2. 葡萄糖生成不足:
(1)内分泌疾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减等。
(2)肝糖原累积病。
(3)严重肝病及肝淤血。
(4)晚期肾病。
(5)半乳糖血症(因半乳糖1磷酸尿嘧啶核苷转化酶缺陷,使半乳糖不能转化为葡萄糖)。
(6)其他:长期酗酒(抑制糖原异生);脓毒血症;饥饿;恶液质;剧烈运动等。
(二)餐后(反应性)低血糖:见于
1.功能性低血糖(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中年女性多见)。
2.滋养性胰岛素功能亢进 :如胃切除手术的一倾倒综合症;幽门成形术及胃空肠吻合术后。
3.儿童特发性自发性低血糖。
4.轻型早期糖尿病(胰岛素峰值延迟)。
糖尿病也会患低血糖
三因素可导致低血糖
1、疾病。导致低血糖的首要因素就是疾病,患有胰岛细胞瘤之后,瘤细胞会制造大量胰岛素,使血糖降低。同理,肾上腺、甲状腺、垂体等内分泌疾病以及肝病也可能导致低血糖。
2、药物、酒精。糖尿病患者往往会服用一些降糖药,这些药物也可能导致低血糖,不仅如此,空腹喝酒也会导致低血糖。
3、功能性。除了上述亮点,一些原因不明的功能性低血糖也会发生,尤其是在一些较胖的中年女性身上。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怎么办?
低血糖是一种急性反应,患低血糖只有应该及时处理,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说说:
1、如果有血糖仪,首先要进行检测,查看是否真的是低血糖,有时候血糖降得快也会出现类似症状,但是血糖不一定低。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血糖低怎么办 预防糖尿病低血糖的方法
2、在确认低血糖之后,应该立刻补充糖分,应立即喝糖水或含糖饮料、进食糖果(最好为葡萄糖片)。
3、约15分钟后再检测一次血糖,如果血糖仍低,或仍有低血糖症状,应再次进食,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持续低血糖者及有意识丧失者应立即送往医院处理。
低血糖是怎么回事
1、你有低血糖,在犯病的时候还很清醒的情况下,就应该喝一些糖水来先控制一下血糖浓度。
2、如果这个时候你已经昏迷了,那么就应该马上让你的家人在你的口中牙龈上读涂满上蜂蜜高浓度的糖水等。这个时候你会问了,我都昏迷了怎么让家人给我弄啊?这个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方法,就是提前跟他们说明白了。
3、前两点是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帮你解决,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联系医生,也就是打120.
怎么治疗低血糖呢?
1.早餐必须要吃,若是有条件者一天可少吃多餐;
2.低血糖患者需要随声带着高热量糖果,如(巧克力,瑞士糖等,随自己爱好),此方法糖尿病患者不适宜用;
3.对因胃大部切除术后引起的低血糖症,可用高蛋白、低糖和少量多次较干的饮食。
脾虚的原因 脾虚是由吃引发的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多数人胃强脾弱,贪吃是脾虚的最主要原因。人类有长达数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的饥饿史,而真正丰衣足食的历史则不超过百年。人类对饥饿的记忆是深远而长久的,甚至根深蒂固,造成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胃受纳的欲望几乎是没完没了。这种欲望也表现在人类的基因组上,深深地刻在全人类身上,所以所有人类种族都是贪吃的种族。而胃所能吞下的食物要远大于脾所能运化的能力。这就是脾虚中脾胃的矛盾,永远的胃强脾弱。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要经常告诫自己不要贪吃,吃太多会损伤寿命。
糖对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存在着致命的吸引力。糖是我们新陈代谢的基础物质,但糖并不是天然食品,而是人类从植物中提炼、萃取出的纯物质。人体中的糖代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糖有点像现实生活中的钱。正常情况下,蛋白质、脂肪、淀粉都要先转化成糖才能成为能量物质,给机体提供能量。但是,从蛋白质、脂肪、淀粉转化成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通过消化、吸收,并且经过转化、储存或再转化,才能进入血液变成血糖,在身体中流动,流通到机体需要的地方去燃烧,爆发出能量供人使用。在流通领域中的钱,多了就叫通货膨胀,少了就叫通货紧缩,都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人体,需要控制住血液中血糖含量,血糖就像钱,多了少了都不行,多了叫高血糖也就是糖尿病,少了叫低血糖,也是疾病。其实,低血糖正是高血糖的前奏,这是人体与经济的不同点。吃入糖后,这些糖几乎马上就开始变成血糖在身体中流淌,迫使胰脏在短时间内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来平衡体内的血糖。久而久之,胰脏就会虚退,糖尿病就这样发生了。所以,糖是我们现代社会最大的一个饮食错误,是造成脾虚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看看低血糖是什么
一、病因
临床上反复发生空腹低血糖症提示有器质性疾病;餐后引起的反应性低血糖症,多见于功能性疾病。
1、空腹低血糖症
(1)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过多:常见的有胰岛素瘤、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等。
(2)药物性:如注射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物、水杨酸等。
(3)重症疾病:如肝衰竭、心力衰竭、肾衰竭、营养不良等。
(4)胰岛素拮抗激素缺乏: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缺乏。
(5)胰外肿瘤。
2、餐后(反应性)低血糖症
(1)糖类代谢酶的先天性缺乏:如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等。
(2)特发性反应性低血糖症。
(3)滋养性低血糖症(包括倾倒综合征)。
(4)功能性低血糖症。
(5)2型糖尿病早期出现的进餐后期低血糖症。
二、临床表现
1、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患者低血糖时,未出现自主神经及神经性低血糖的表现。而是以全身不适、头痛、恶心、口唇麻木等非特异性症状出现。
2、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由于低血糖而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出现饥饿感、心慌、出汗、紧张、软弱无力、面色苍白、四肢冷汗、发凉、颤抖、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这是一种早期低血糖的警戒症状,促使患者采取即刻进食的防护措施。此组症状多见于注射胰岛素过量以及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的糖尿病患者。
低血糖能彻底治好吗
引起低血糖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能够找到引起低血糖的原发疾病,通常情况下低血糖是可以治愈的。如果是已经发作的低血糖,我们给与糖水,补充能量,那么他的低血糖的症状就可以得到明显的缓解和消失,在低血糖症状消失以后,再进行原发病的排查。
低血糖是怎么回事
1、你有低血糖,在犯病的时候还很清醒的情况下,就应该喝一些糖水来先控制一下血糖浓度。
2、如果这个时候你已经昏迷了,那么就应该马上让你的家人在你的口中牙龈上读涂满上蜂蜜高浓度的糖水等。这个时候你会问了,我都昏迷了怎么让家人给我弄啊?这个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方法,就是提前跟他们说明白了。
3、前两点是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帮你解决,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联系医生,也就是打120.
看了这么多都是解决方案,但还是不知道低血糖是怎么回事该怎么预防,其实预防起来比较简单。 ...
低血糖的表现
1.心慌、手抖、饥饿、头晕。这一症状可被一些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药物所掩盖,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安酰心胺等,以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治疗的患者,服用这些药物时应慎重。
2.意识障碍:胡言乱语、昏迷。有的还抽搐。多发于老年患者或严重的低血糖。
3.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发生低血糖后,机体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会有一个高血糖的过程。比如夜间发生了低血糖,早晨的空腹血糖反而会升高。
4.总是感觉很疲惫和饥饿。由于摄入的糖分较少,能量得不到供给,会导致疲惫和饥饿。 ...
低血糖并发症
低血糖在刚开始的身体变化就是大脑血流量的不对称。随后就会出现脑组织水肿,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神经性低血糖症群。等到血糖正常之后,上述的病症就会有很好的转变,不会有不可恢复的病症,但是低血糖持续或者是反复发作,可能就会导致不可恢复的病症可。如果低血糖长时间的没有治疗到正常水平,就可能造成大脑细胞坏死,造成脑萎缩和痴呆。低血糖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死亡,侥幸抢救回来的也会成为“植物人”。
吃什么可以降低血糖
吃什么可以降低血糖,我想这是血多血糖患者都关心的问题。首先呢,可以适当吃一些粗粮,粗粮对于降低血糖有很好的功效。可以吃一些蔬菜,例如芹菜,木耳,香菇,绿叶蔬菜等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均有降血糖的左右。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烹调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
低血糖是怎么回事
低血糖是怎么回事
1.空腹低血糖症
(1)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过多
常见的有胰岛素瘤、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等。
(2)药物性
如注射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物、水杨酸、饮酒等。
(3)重症疾病
如肝衰竭、心力衰竭、肾衰竭、营养不良等。
(4)胰岛素拮抗激素缺乏
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缺乏。
(5)胰外肿瘤
2.餐后(反应性)低血糖症
(1)糖类代谢酶的先天性缺乏。如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等。
(2)特发性反应性低血糖症。
(3)滋养性低血糖症(包括倾倒综合征)。
(4)功能性低血糖症。
(5)2型糖尿病早期出现的进餐后期低血糖症。
低血糖是怎么回事
病因:
(1)胰岛素用量过多或病情好转后未及时减胰岛素。
(2)由于开会、外出参观、长期不吃早餐、收工较晚等原因使进食或加餐较平常时间推迟。
(3)活动量明显增加未相应加餐或减少胰岛素用量。
(4)进食量减少,没及时相应减少胰岛素。
(5)注射混合胰岛素的比例不当(PZI比RI多1~2倍)且用量较大,常常白天尿糖多而夜间低血糖。
(6)在胰岛素作用达到高峰之前没有按时进食或加餐。
(7)情绪从一直比较紧张转为轻松愉快时。
(8)出现酮症后,胰岛素量增加,而进食量减少。
(9)PZI用量过多。
(10)加剧低血糖的药物。
低血糖和低血压会有什么区别
低血压和低血糖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低血压和低血糖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普遍见到的疾病,对于区分低血压和低血糖要从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发生的症状来区分。低血压是指人们的血压从正常值突然下降,降到了正常值以下。低血糖的出现会引起头晕、双眼发黑、头脑出虚汗等症状。低血糖是由于身体分泌的胰岛素超过身体所需求的量,造成了胰岛素过度地把葡萄糖带离出血液,使留下的葡萄糖无法足够的供身体所需要。会出现头痛、身体感觉疲劳、脸色苍白等现象。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低血糖和低血压。
低血糖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身体上由于没有食入足够的糖,或消化吸收功能差使得血糖没有充分吸收而是得降低,身体中使血糖增高的激素减少和身体消耗的糖分过多。总的归纳起来就是因为补充不足和消耗过多引起的。低血压是由于身体中的血压值低于正常值并且是长期性的我们就叫这种症状叫低血压。低血压患者平时常常会出现头晕、乏力、头脑昏沉、易疲劳等现象。低血压的病人在平时要多吃些高胆固醇的食物例如动物的肝脏、鸡鸭鱼肉等等。
低血糖的患者平时没事了要多吃糖、和富含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饮食上要少食多餐吃少点多吃几顿。低血压和低血糖的不同点是低血压一般是由于遗传或者因为某种疾病引起的,而低血糖的发生是由于身体中含糖量减少过着体内的糖量过度消耗引起的。
最后,笔者提醒大家:在不是疾病引起的情况下呢,不需要吃药来治疗,在饮食上多注意就行了。不管是低血糖还是低血压;都应该结合自身做出一个好的营养规划。
了解低血糖是什么
病因
临床上反复发生空腹低血糖症提示有器质性疾病;餐后引起的反应性低血糖症,多见于功能性疾病。
1.空腹低血糖症
(1)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过多:常见的有胰岛素瘤、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等。
(2)药物性:如注射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物、水杨酸、饮酒等。
(3)重症疾病:如肝衰竭、心力衰竭、肾衰竭、营养不良等。
(4)胰岛素拮抗激素缺乏: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缺乏。
(5)胰外肿瘤。
2.餐后(反应性)低血糖症
(1)糖类代谢酶的先天性缺乏:如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等。
(2)特发性反应性低血糖症。
(3)滋养性低血糖症(包括倾倒综合征)。
(4)功能性低血糖症。
(5)2型糖尿病早期出现的进餐后期低血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