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分歧怎么办
教育孩子有分歧怎么办
当配偶的意见和自己不统一时,不要认为他是在和你故意作对,或是对方想法怪异,而要看到各自家庭的影响。
其次,当发生分歧时,大脑中第一个跳出来的思想应该是:我们解决分歧的方法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影响他长大后的家庭生活。因此,如果考虑孩子未来的幸福,夫妻双方在此时应该用灵活的、建设性的方法来解决分歧,而不是吵架、冷战。
第三,学习倾听对方的理由,了解对方真实的想法,然后说服对方。
第四,要控制情绪,学习妥协和忍让,避免强力对抗,然后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弥补。
如何教育孩子不乱花钱
1、父母以身作则,不乱花钱。让孩子不乱花钱,父母首先要做到,父母勤俭节约的点滴做法,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孩子影响很大,所以,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特别是在孩子面前,更不能大手大脚的花钱。
2、控制孩子的零花钱。不管你多么富裕,都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零花钱,够孩子用的就好。而且要引导孩子零花钱怎么花,要多买一些学习用品,书籍等等,不能把钱都用在了吃喝玩乐上。
3、压岁钱尽量大人保管。现在一到过年过节,孩子会受到很多大额压岁钱。这么多钱肯定不能都给孩子,让其自由消费。最好的做法是大人代为保管,给孩子少部分,告诉孩子,爸妈不会乱花,留着还是给子女上学等用。
4、教育孩子不攀比。时常教育孩子不要跟同学、同伴攀比,不比吃穿,不比阔气,要比进步,比志气。学习为重,学生不是讲究吃穿用的,学习好,习惯好,品质好才是真的好,才是应该比的。
5、有计划的花钱。需要买的东西,没有了,再贵也要买,不需要的,再便宜也不买,买了没用的东西就是浪费钱。要教育孩子有计划的用好零花钱,可以准备个记账本,怎么花的钱自己记一记。父母也可以跟踪指导。
6、用贫困的实例教育孩子。我们身边的,或者网络、电视等看到听到的贫困家庭、贫穷孩子的实例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她)感受体会一下人家的贫穷和不易,教育孩子不铺张浪费,不乱花钱,自己的零花钱用不完的还可以捐给他们,献爱心。
教育孩子不该怎么教
教育孩子,不该怎么教
1、 教育孩子,不可以溺爱孩子,更不可以太过于严厉,应该收放自如,让孩子知道劳逸结合。
2、 教育孩子,家长不要带有命令的口气,更不可以嘲笑和讽刺孩子,这样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厌恶心理。
3、 教育孩子,家长也不可以一手包办,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多加思考,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遇到孩子不懂的情况,家长可以正确地给孩子引导指导,而不是直接把结果或者答案告诉孩子。
4、 教育孩子,不可以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总拿其他人来作对比。
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
1、 教育孩子的同时,应该多陪伴孩子的成长,家长是孩子的指路明灯,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强心针,所以,当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有迷茫的时候,家长的陪伴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 教育孩子,应该把握好教育的度,而且不可以让孩子一味地玩,更不可以让孩子无时无刻地学习,如果可以做到寓学于乐,那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在这些时间点不要批评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怎么教育爱顶嘴的孩子呢
一、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
1、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父母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机会,创造活动环境。
2、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动,当孩子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父母应积极支持,及时赞许。
3、发扬家庭民主,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
二、批评教育孩子切忌唠叨。
父母对孩子的不当言行,有责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严肃的批评,但必须言简意赅,切忌一味重复,喋喋不休。还要重视不言之教,运用行动、榜样等引导孩子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家长应学会经常听听孩子的意见,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用“我想……”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评价,使孩子感到父母的温存、抚爱,从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
家长要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启发孩子对别人的意见要多动脑筋,认真考虑后再讲话,以培养稳重、忠实,善于克制自己的良好的性格品质。
五、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1、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亲相爱,互相关怀,使家庭洋溢在和睦、互助、自由、快乐的气氛之中。即使家庭中存在分歧,也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而是通过协商解决。
2、家长教育孩子时,不要用命令的方式,而应以友善的态度启迪孩子,避免枯燥的说教。
3、不要求孩子立刻听从家长所说的每一句话,而是给他们适当留有思考及情绪准备的时间,以防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方法一:祖辈家长和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思想认识应统一。
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虽然祖辈家长对孙辈有溺爱娇惯的毛病),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
方法二: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方法三:两代人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方法四: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方法五: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
方法六:作为孩子的父母,同时作为祖辈家长的子女,我们要经常与祖辈家长沟通,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略谈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一是指家庭成员对儿童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成员在教育观、教育措施、教育步调上应一致,不能众说纷纭;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有统一的认识和要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独生子女成了“小太阳”,家庭,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家庭成员在认识和要求上的不一致,必然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孩子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这们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教育孩子,以致使孩子养成任性,是非不清,听不进正确批评,常常无理取闹等不良品德和行为。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成员应做到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则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注意的。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采取一致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指教育要求的前后一致性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保持前后一致,不能朝令夕改。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视情况而定。今天向孩子提出要求——“要诚实”,但第二天却又告诉孩子“老实人尽吃亏,逢人但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也许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实际上,家长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甚至比家庭成员之间意见不统一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它只会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明确自己的信念,清楚自己希望孩子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发展什么样的个性,然后,才有可能保证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前后一致。
三是指家庭教育与教育机构之间的一致性
家长应经常主动与学校联系,了解学校的要求和孩子的情况,共同配合教育好孩子。与孩子的教师建立一种积极的关系,同时要关心孩子所在的学校,对于教师和学校的通知应尽快回复;经常与学校谈论一些学校里的事情,讨论家庭作业或其他的活动情况,花些时间检查孩子完成的家庭作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老师,不应该责备学校对孩子行为问题的自然结果的惩罚,也不应该告诉孩子这种惩罚是不合理、不应该的;与教师保持一种愉快而积极的伙伴关系,告诉教师您很感激他对孩子的帮助。如果您认为教师做的很好,则您应该将自己的看法告诉他,并夸奖他的所作所为。应避免对教师和学校发火,应寻求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不要让教师感到自己应该对这些问题负责,应意识到班级中还有其他许多孩子,理解教师和学校的目标是针对所有孩子。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
目前,不少家长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有效的经验,他们的做法归纳以下几点:
对孩子教育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家庭由于成人之间彼此不一致,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常常引起大人之间不愉快,甚至争吵不休。我国有句谚语“吵闹多的家庭孩子也会变坏。”所以家长应互相尊重,有分歧也不可当着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事后再商讨统一认识,这样有助于增进父母感情,在孩子面前没有感情的家长,是无法教育孩子的。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前后也要一致。此一时、彼一时,不能高兴时就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就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就一概禁止,斥责。不能说话不算数,前后矛盾,家长说错了。应当认错,甚至道歉,为孩子树立知错改的好榜样。家长的威信会更高,教育效果也就强了。
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
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以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
许多独生子女感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处于独一无二的优越地位,理应是家中的“特权者”。所以,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要注意,千万不要将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做父母的要在思想上深深的铭记这一点。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是没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吃饭,要使孩子懂得让大人先坐,吃东西时,要让孩子养成分份的习惯;看电视时,不要让孩子一人独占座位;家里来了小朋友,应教育孩子把玩具给大家一起玩……,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相处的习惯,使孩子不会感到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了。
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
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不是靠成人说教,而是通过他们相互交往发展的。儿童良好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因为成人的许多言行是孩子难以理解的,因此成人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
大多数的孩子是好群体生活的。特别是游戏。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分享玩具,关心小弟弟、小妹妹,家长切不要因爱子太深,怕孩子吃亏,将孩子封闭起来,或者偏袒孩子去责怪别人,这样做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
打蛔虫的最佳时间 如何预防蛔虫
预防蛔虫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家长在平时应教育孩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瓜果蔬菜要彻底洗净,别让孩子喝生水;勤给孩子剪指甲,孩子有咬指甲的坏毛病应该立即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