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闭症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孩子自闭症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一、自闭症的症状
1.孤独离群,沉迷自我,交际困难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突出,难以正常语言交流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
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反对环境变化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二、改善自闭症儿童病情的方法
1.环境的控制
家庭和学校应提供孩子安定、和乐的环境,以减少孩子的不安和焦虑。家庭的温馨、父母的温情、兄弟姐妹间的亲情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并非是对他们溺爱,而是首先要理解;学校要关心和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生活,建立自信,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2.行为介入
行为介入就是与孩子做同样的动作。但此行为要有所选择,并注意思考如何介入行为、介入后能产生多少效果、如何处理发展新的学习(包括语言、行为等)三要点。
3.循行渐进地教育
孩子的不当行为多是长期累积养成的,为消除其行为问题,应订阶段性的目标,慢慢减少不适当行为。如孩子每天尖叫20次,慢慢使他减为15次、10次、5次而至行为消除。若是急于求成,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心理,误以为自己即将受到伤害,而排斥治疗。
4.替代行为范本行为
在护理自闭症儿童时家长不但要告诉他们禁止哪些行为,哪些行为应如何替代他们原有的行径;而且要为孩子提供范本行为,指导儿童学习任何一项行为及能力,使他们对范本行为产生兴趣,做好范本行为的决心。
儿童自闭症要注意什么
自闭症患儿的心理跟我们常人的不一样,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于自闭症患儿在各方面都要多加注意,家有自闭症患儿一定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是家中有自闭症患者,家长要有耐心,明白到这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适当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启发诱导,调动幼儿与人沟通的自觉性,循循引导孩子逐步接触这个世界,走出自己的世界,与他人接触。
2、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家长要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氛围。家长需要逐步引导孩子对外界事物产生兴趣,增强孩子的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能力,多跟孩子用言语交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也是需要家长平日里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才能做到的。
3、自闭症的孩子的行为与言语有异于一般孩子,自闭症孩子在三岁以后的病症特点会越来越明显,这是家长就要尽快让孩子接受治疗,六岁之前都是治疗的黄金时间,要是错过了这个最佳治疗时间,可能会耽误孩子的一生。
自闭症孩子的表现
表现: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治疗方法:
1、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对疾病的好转与康复十分重要。首先要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从而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要引导患者倾吐内心的苦闷,要帮助患者分析自己的认识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使患者认识到说话做事要有依据。对于个人的生活事件要冷静分析,切勿感情用事。注意劳逸结合,增加文体活动,学会自我放松,使生活丰富、充实。
2、言语治疗:言语治疗师的协助十分重要。将儿童言语的发展详细分析,然后订出适当的训练方法,将这些方法融合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另外根据他的进步,将方法调整。帮助每个和儿童经常接触的人去学习这些治疗办法。
3、医药疗法:由于受到主张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有关学说之影响,使得曾有一段时间,治疗精神分裂症之疗法也常被应用在自闭症患者的治疗上,因此一些治疗精神分裂之药物,也被用在自闭症之治疗。但是由于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有很大的差异,加上难有一种药物能有效的对自闭症患者所有的症状有相当的疗效,因此在医药疗法上主要是处理自闭症患者的一些生理问题、行为问题(如过动)之控制,或经由遗传谘商防范自闭症之发生等方面。此外,也有研究指出,药物的治疗可以视为自闭症整体疗育的一环,经由评估、用药分析、诊断及多元之效果评量,对某些自闭症患者而言,药物疗法也可算是安全的疗法之一。
以上内容为我们介绍了孩子自闭症的表现及治疗方法,我相信大家都可以从中了解到关于一些自闭症的相关内容,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疏解我们孩子自身存在的困恼,定期的敞开心扉与我们的孩子进行交谈,避免我们的孩子也出现自闭症的情况,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孩子患上自闭症能治好吗
据了解有的家庭因不了解科学、系统的自闭症资料,贻误了为孩子进行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如果有孩子两岁还不会说话,不爱与小朋友玩,而且有一些较为怪异的行为,请注意孩子是否患了儿童自闭症。
自闭症主要表现为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刻板行为(如转圈、撕纸、按开关、看电视广告、听音乐等)。目前治疗自闭症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采用教育和训练的方法,使自闭症儿童的预后有显着的改善,年龄越小,改善的程度越高。
父母要接受孩子患自闭症的事实,克服心理不平衡状态,并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与自己工作、生活的关系。准备一本孩子发育行为或治疗教育观察记录本,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对每一个自闭症儿童进行科学的发展能力测评,找出发展表现的优势和弱势,并将发展表现量化成每一个细小的学习环节,为每一位儿童实施极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儿童走出自闭症。
综上所述自闭症治疗问题取决于两方面,首先治疗的早晚决定干预和治疗后的效果;其次就是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有一点就是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免通过很多方法治疗后无效果,而延误最佳治疗时间以及治疗的难度。
小儿自闭症什么时候治最好呢
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容易出现语言障碍。因而内心孤独,不爱跟别人交流,在学语言,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中,不跟他人交流,就容易造成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甚至严重者,会出现没有语言能力。因而,对于有着小儿自闭症的患者,一定要及早治疗。而想要及早治疗小儿自闭症,就得先确诊。
最佳治疗时间:2岁
在民间有一种传法,就是3岁才能够确诊小儿自闭症。其实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孩子在1-3岁的时候,是神经系统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个时候,语言、基本认识都在这个时候形成。
一般正常发育的,1岁左右就能讲话了,基本的眼神交流等也能完成。到2岁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有了较为完全的个人脑神经系统,而且,个人化的风格也开始形成。因此,在2岁左右的时候,对于孩子是否有自闭症,在这个时期,父母如果仔细观察交流呵护的话,是能够确诊的。
但是,对于个别迟缓发育现象的孩子来说,有的会到3岁才能达到完整的语言状态。他们此前通常是通过丰富的眼神和肢体动作来进行更多的交流。因此,据此可以判断,一个2岁的孩子,如果没有疾病因素,非常的刻板,没有语言交流,甚至肢体动作,和眼神动作的交流都少得可怜,而且脾气非常的古怪,那么,就有可能是患有小儿自闭症了。而另外一种,可能存在一些肢体行为,但是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也没有办法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这种也是小儿自闭症的一种症状。
在孩子2岁的时候进行自闭症的治疗,是有很大的效果的。而如果晚于3岁的话,可能就会导致自闭症伴随终生。当然,不同的自闭症程度,治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而患病比较轻微的自闭症,在6岁以后治疗,仍然能有很大治愈的机会,但是过了12岁,这种治疗成功的机会就会比较少了。超过12岁以后,人的神经系统基本发育形成,这个时候的患者就会比较难治疗了。
因此,对于孩子来说,不管什么时候患上了自闭症,要根据患者患病的不同年龄,及早地进行治疗。
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年龄都很小,而且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需要预防,有的时候孩子发育迟缓,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力水平的,关于孩子自闭症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及时的观察,如果想尽早的治愈的话,还是在孩子6岁之后进行。
自闭症病因是什么
孩子自闭症有哪些原因:
1、遗传因素:相关研究显示,遗传因素是导致孩子自闭症的主要原因。单卵双生儿自闭症的一致性为90%以上,双卵一致性为24%。本症患儿的同胞患自闭症较正常人高3~4倍,提示本症与遗传因素相关。20%的小儿自闭症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小儿自闭症的。此外,小儿自闭症男童中约10%有染色体脆弱症。
2、认知缺陷因素:有人提出了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关的学说,认为心理认知缺陷损害了自闭症患儿对他人精神状态的理解能力,导致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甚至对待人就像对待无生命的物体,常错误理解别人有意识的行为。
3、脑器质性损害:如产伤、宫内窒息、中毒、感染等,14%~50%的患儿伴癫痫发作、脑电图异常、脑CT、磁共振有非特异性改变。有的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躯体畸形等。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均可能与自闭症发病有关。这些先天性的损伤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通常都是不利的。
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儿童行为与神经递质密切相关。有研究资料认为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和或多巴胺活性下降。伴有下丘脑功能障碍则可产生自闭症。也有认为本症表现孤独、与别人建立不起感情等症状是因脑内啡呔类物质的神经递质作用异常所致。自闭症患儿普遍表现为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育障碍,不敢与他人视线进行接触,既不表露感情,也不理解感情,对每一件事都非常执着等。
高龄产妇会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
一项新研究表明,超过30岁的女性孕育出患有自闭症孩子的风险会迅速上升。
研究人员分析了1984年和2003年之间出生在瑞士的41.7多万孩子的数据。他们发现30岁之前的妇女生下自闭症儿童的风险与生育时年龄没有任何关联。
自闭症儿童的风险随着母亲年龄的增加而迅速增加。研究人员还发现父亲年龄的增长也会不断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
这项研究发表在最近的《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
患有自闭症的人表现为社会交际能力和沟通技巧的欠缺。症状从轻微逐渐过渡到严重。
研究的结果强调了进一步探讨父母年龄影响孩子自闭症风险的必要性。该研究的资深作者、费城卓克索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助理教授布莱恩.李说,研究结果还表明即使最近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父亲和祖父的年龄上,母亲的年龄仍然是一个重要因素。
自闭症研究所研究员李说,学习更多关于父母年龄影响孩子自闭症风险的知识可能有助于确定疾病发生的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
孩子患上自闭症的原因
1、女童受虐或男性生育晚会增加后代自闭症风险。
研究提示,童年受虐待的女性以及较晚做父亲的男性,所生育下一代及第三代子女的自闭症风险分别会升高。研究发现,女性在儿童期受虐待的程度越重,则其生育的子女自闭症患病率就越高。而且,受虐待最严重的女性,生育自闭症儿童的几率为1/50。
2、缺乏玩伴。
现在城市里的生活很多的家庭都是关门闭户的自己生活,所以说这种时候很多的小朋友都无法和一些自己同龄的朋友一起玩耍,慢慢的时间久了就可能形成非常孤立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就是导致自闭症的罪魁祸首,所以说,家长一定要多鼓动小孩子去和别的朋友进行玩耍,尽可能的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3、孕妇所处环境污染大,孩子自闭症几率高2倍。
研究结果显示,住在空气中柴油微粒和汞含量最高地区的女性,所生自闭症孩子的概率是住在含量最低地区女性的两倍。孕妇过多暴露于污染的大气中会导致胎儿大脑发育异常,从而产下自闭症患者。尽管这只是一个流行病学的调查,还没有深刻揭示污染物是如何导致胚胎期的基因突变的,但也已经证明,自闭症的发病与现代社会的严重污染密切相关。
自闭症的护理办法会是什么
1、自闭症孩子也是孩子,正常孩子是孩子、特殊孩子同样是孩子。“孩子”在先,“自闭症”在后。不要因为“特殊”而认为自己不能“走入”孩子的世界中。也不要因为“特殊”二字孩子就不再是孩子。自闭症儿童由于在社交、沟通、和行为方面的特点让我们觉得捉摸不透,甚至认为自闭症儿童不喜欢和他人在一起,喜欢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渴望被人的关注、多数喜欢人们的接触和拥抱、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孩子有时候会犯懒、有时候会不听话。孩子就是孩子,不要因为孩子的“特殊”而改变了这一点。
2、自闭症孩子是有障碍的,有的自闭症孩子不喜欢太亮的环境,有的则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些情况都是感觉方面的不同所引起的。因此家长们应注意自闭症孩子在感觉方面的需要,及时给与感觉方面的和解。比如可以调整室内的灯光,出门佩戴帽子等。自闭症孩子是具体的思想者,语言是个神奇的东西,中文更是个神奇的东西。有时候家长们说话会具有很深的含义,话里有话。家长们还会用形容词、歇后语、成语、比喻来丰富语言。但是对自闭症孩子来说就“迷茫”了。例如:什么是“小题大做”?什么又是“热锅上的蚂蚁?”因此在与自闭症孩子交流时一定要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
3、自闭症孩子会随时“爆发”,有很多自闭症孩子会因为某些物品或者行为而突然“爆发”。比如吸尘器、日常生活规律的打乱、生病等。掌握这些“触发事件”可以让家长们知道如何“预防”以及如何面对这些行为变化。不是说孩子如果不喜欢吸尘器的声音家里就不再用吸尘器,也不是说如果孩子不喜欢生活规律被打乱大人就尽量做到“一成不变”。家长们需要做的是教给孩子“替代行为”和如何面对变化挑战的能力,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走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