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的辩证分型 湿毒型带下病艾灸
带下病的辩证分型 湿毒型带下病艾灸
湿毒蕴藉,带下黄色量多,质粘稠有异味,甚则状若腐渣,伴随有胸闷纳呆;热重于湿;带下黄赤。质黏如脓,奇臭难闻,常兼口干烦热,头目昏重。
治则:清热燥湿,泄毒止带。
艾灸取穴:主穴取中极,带脉,阴陵泉,三阴交,行间。配穴取气海。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每穴可灸5-10分钟,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得了带下病怎么办
带下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湿从内生;或下阴直接感染湿毒虫邪,致使湿邪损伤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带浊下注胞中,流溢于阴窍,发为带下病。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带下病的辨证有虚实之分。临床以实证较多,尤其合并阴痒者更为多见。一般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无臭者,属虚;带下量多,色、质异常有臭者,属实。本病的治疗以祛湿为主。脾虚者,健脾益气,升阳除湿;肾虚者,补肾固涩,佐以健脾除湿;湿热者,清热利湿;湿毒者,清热解毒利湿;感虫阴痒蚀烂者,必须配合阴道冲洗和纳药等外治法。 治疗以清洗阴部并使用抗生素治疗。治疗时需注意:
(1)所有阴道用药和冲洗,应在月经干净后。
洗衣机存在细菌污染成妇科病传染源
(2)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3)坚持整个疗程,不可半途而废。
(4)洗换下来的内裤要煮沸消毒。
“化湿止带”食疗推荐:
马齿苋芡实瘦肉汤
原料:新鲜马齿苋100克,芡实100克,瘦猪肉150克,精盐适量。
做法:将新鲜马齿苋洗净,切成段;瘦猪肉切成肉丁,芡实洗净。三味同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约1500毫升,先用武火煮滚,再用文火煲2小时,食用时加入精盐调味。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泄,除湿气止带。
主治:带下色黄、质粘秽臭,小便短黄,口渴口苦,舌红苔黄,脉滑。亦可用于湿热泄泻、痢疾。
白果黄豆鲫鱼汤:
原料: 白果八钱,黄豆三两,鲫鱼半斤,生姜四片。
做法: 白果(去壳)、生姜洗凈;黄豆洗凈,用清水浸一小时,鲫鱼除鳞、鳃,去内脏,洗净。把全部配料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滚后,改文火煲二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 祛湿止带。
主治:病后体弱,湿浊下注,带下色白,量多无臭,小便白浊,体倦乏力,舌苔白腻 。
带下病食疗
〔一般饮食〕
(1)不宜生冷水果及油腻类食物,以免损伤脾肾。
(2)不宜辛辣动火类食物,以免助生内热。
〔辨证施食〕
(一)脾虚温困证
〔主要表现〕带下色白,质稀无臭气,绵缔不断,面色少华,四肢困倦,纳差便溏,两足浮肿,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食疗原则〕益气健脾,除湿止带。
〔食疔食物〕人参、山药、茯苓、扁豆,白果、陈皮、猪肚、薏苡仁、莲子等。
〔食疔食谱〕
(1)山药莲子羹。山药,莲子,煮羹。用于体虚带下。
(2)煨银杏,银杏,煨熟。用于赤白带下。
〔饮食宜忌〕
(1)宜淸淡补益,以利补脾益气。
(2)不宜过甜类食物,以免助湿困脾。
(二)肾阳虚弱证
〔主要表现〕带下色白,量多质稀,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四肢欠温,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舌淡苔薄,脉象沉迟。
〔食疗原则〕温补肾阳,固涩止带。
〔食疗食物〕羊肉、胡桃仁、麻雀肉、麻雀蛋、猪肾、淡菜、莲子、芡实等。
〔食疗食谱〕
(1)羊肉糜。羊肉,调味煮糜。用于虚冷带下。
(2)淡菜韭菜汤。淡菜,韭菜,煮汤。用于肾虚带下。
〔饮食宜忌〕
(1)宜温补饮食,以利补肾助阳。
(2)不宜寒凉滑利类食物,以免损伤肾阳。
(三)肝经湿热证
〔主要表现〕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相兼,质粘秽臭,伴有阴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食疗原则〕清热利湿止带。
〔食疗食物〕马齿苋、椿叶、水芹、荠菜、马兰、壅菜、赤小豆、绿豆、薏苡仁、荞麦等。
〔食疔食谱〕
(1)马齿鸡蛋白饮。马齿苋取汁,鸡蛋白,和匀温饮。用于赤白带下,不问老稚孕妇皆可服。
(2)荞麦鸡蛋白饼。荞麦炒焦为末,鸡蛋白,作饼,盐汤送食。用于女子赤白带下。
〔饮食宜忌〕
(1)宜清利饮食,以利清热利湿。
(2)不宜甜食,以免助湿生热。
〔单方验方〕
(1)枸杞苗炒鸦蛋。枸杞苗,鸡蛋,炒食。用于年少妇人白带。
(2)乌贼鱼烧肉。乌贼鱼,瘦猪肉,调味烧食。用于妇女带下。
(3)蚌肉场。蚌肉,葱花,香菇,煮汤。用于带下。
(4)鲍鱼炖猪小肚。鲍鱼,猪小肚,炖食。用于妇女体虚带下。
(5)冰糖炖瓜仁。冰糖,冬瓜仁,隔水炖食。用于妇女带下。
带下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所谓带下医,即女科医生。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脏俱虚损者,为五色带俱下。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这里不予赘述。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病因病机]
主要病因是湿邪,如《傅青主女科》说:“夫带下俱是湿症。”湿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如经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湿,或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毒邪气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引起带下病。内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又关门不固,精液下滑: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总之,带下病系湿邪为患,而脾肾功能失常又是发病的内在条件;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理。《妇人大全良方》中指出:“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临床常见分型有脾阳虚、肾阳虚、阴虚挟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五种。
一、脾阳虚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运化失职,湿浊停聚,流注下焦,伤及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致带下病。
二、肾阳虚
素禀肾虚,或恣情纵欲,肾阳虚损,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下注冲任,损及任带,而致带下病。若肾阳虚损,精关不固,精液滑脱,也致带下病。
三、阴虚挟湿
素禀阴虚,相火偏旺,阴虚失守,下焦感受湿热之邪,损及任带,约固无力,而为带下病。
四、湿热下注
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肝热脾湿,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及任带,约固无力,而成带下病。
五、湿毒蕴结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忽视卫生,或房室不禁,或手术损伤,以致感染湿毒,损伤仔带,约固无力,而成带下病。
带下病艾灸哪里 肾虚行带下病艾灸
素禀肾虚,或恣情纵欲,肾阳虚损,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下注冲任,损及任带,而致带下病;若肾阴虚损,精关不固,精液滑脱,也致带下病。
治则:温肾燥湿,固涩止带。
艾灸取穴:主穴取关元,肾俞,带脉,次髎。配穴取腰阳关。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每穴可灸5-10分钟,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白带异常的中医分型治疗方法
造成白带异常的原因可能是体内雌激素水平及生殖器充血等生理因素影响,也可能是一些感染性疾病造成的。在中医的理解中将白带异常称为带下病,调治的时候注意要分型施治,调治的效果才会更好。
中医调治白带异常要分型施治
肾虚型带下稀薄色谈,腰酸肢软,怕冷便溏,舌质淡白。宜采用温补肾阳的中药治疗,如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每日3次。
湿热型带下色黄、黏稠,有臭味小便黄赤,舌苔黄。宜采用清热化湿的中药治疗’如治带片,每次5片每日3次,或二妙散,每次10克,每日两次。
肝火型带下色黄量多,阴部搔痒,灼热刺痛,口干舌燥,舌红苔黄。宜采用清热泻肝法治疗,如苦胆草片,每次5片,每日3次;或龙胆泻肝丸,每次15克,每日3次。
脾虚型带下色白,无臭味,患者胸闷乏力,食欲减退,大使稀,舌苔白。宜采用健脾化湿的中药治疗,如愈带丸’每次15克,每日两次;或人参归脾丸,每次1丸,每日3次。
白带异常可用中成药:妇科白带胶囊、除湿白带丸、妇炎康复片、妇炎康片、苦参片等。
白带异常问题不能小视
白带异常的问题其实在女性当中非常的常见,但多数女性对白带异常都满不在乎,或因不好意思看医生。实际上,白带增多是多种妇科病的信号。除了妇科一些炎症外,有些人的白带增多还可能是某种妇科肿瘤的表现,比如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早期就会有白带异常的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潜在的危害无穷。
引起宫颈炎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引起宫颈炎的病因病机是什么?宫颈炎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约占门诊总数的 40%~ 50%。女性朋友如果感染了宫颈炎,一定要找对病因,对症治疗,对此,下面小编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宫颈炎的病因病机有哪些,希望小编的下述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宫颈炎。
宫颈炎的病因病机有哪些?
一、脾气虚
脾为中州,喜燥恶湿。如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忧愁思虑,或肝病乘脾,或肾阳虚不能温脾,导致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聚,流溢下焦,伤及任、带二脉,发为带下。
二、肾阳虚
禀赋肾虚,或恣情多欲,或久病伤阳,肾阳亏虚,而致带下病。或肾阳虚损,精关不固,精液滑脱,也致带下病。
三、湿热下注
经行产后,胞脉空虚,如因摄生不慎,或久居阴湿之地,或因手术损伤,以致湿热乘虚而入,蕴而化热,伤及任、带二脉,发为带下。或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木克脾土,致肝热脾湿,伤及任带而成带下病。
四、湿毒蕴结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忽视卫生,或房事不禁,或手术损伤,导致感染湿毒,损伤任带,约固无力,而成带下病。
不洁性生活导致细菌病毒感染的机率增大,从而导致宫颈炎、宫颈糜烂的发生。宫颈炎的病因病机有哪些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妇科专家带您了解带下病
带下病是常见的妇科病,在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经行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均有生理性带下增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也为生理现象。带下病的详细介绍请看下文。
妇科专家带您了解带下病
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经行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均有生理性带下增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也为生理现象。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
外湿指外感之湿邪,如经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湿,或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毒邪气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引起带下病。内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又关门不固,精液下滑: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
总之,带下病系湿邪为患,而脾肾功能失常又是发病的内在条件;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理。临床常见分型有脾阳虚、肾阳虚、阴虚挟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五种。
以上专家为大家介绍了有关带下病的问题,欢迎咨询我们的妇科专家,我们会让您更了解带下病,更好的去治疗,更好的去预防,祝您健康。
带下病艾灸哪里
脾虚型带下病艾灸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下注,伤及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异常;脾虚中阳不振,则面色不容而呈㿠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乏;脾虚失运,则纳少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治则:健脾化湿以止带。
艾灸取穴:主穴取脾俞,气海,带脉,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取中脘。
施灸方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枣核大小的艾炷施灸,每次每穴灸5-7壮,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3.隔附子灸:用枣核大小艾炷施灸,每穴每次灸5-7壮,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本法适宜于脾虚,肾虚患者。
4.隔药饼灸:取白芥子,白果,白术,苍术,车前子各15g,烘干沿成细末,再将炒成黑褐色的灶心土加入,用适量黄酒调成膏状,做成一分钱硬币厚的薄饼敷于穴位上,上置枣核大小的艾炷施灸,每次没血就3-5壮,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肾虚行带下病艾灸
素禀肾虚,或恣情纵欲,肾阳虚损,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下注冲任,损及任带,而致带下病;若肾阴虚损,精关不固,精液滑脱,也致带下病。
治则:温肾燥湿,固涩止带。
艾灸取穴:主穴取关元,肾俞,带脉,次髎。配穴取腰阳关。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每穴可灸5-10分钟,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湿毒型带下病艾灸
湿毒蕴藉,带下黄色量多,质粘稠有异味,甚则状若腐渣,伴随有胸闷纳呆;热重于湿;带下黄赤。质黏如脓,奇臭难闻,常兼口干烦热,头目昏重。
治则:清热燥湿,泄毒止带。
艾灸取穴:主穴取中极,带脉,阴陵泉,三阴交,行间。配穴取气海。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每穴可灸5-10分钟,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