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的诊治流程
消化不良的诊治流程
我国的胃癌患病率比西方高,遇有消化不良伴报警症状时,应作进一步检查。要重视肿瘤家族史,年龄以40岁以上作为参考,但应密切结合临床。对有明显情绪因素或心理障碍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有关检查,这对明确诊断和解释病情更为有利。
如患者无上述情况且一般情况良好,或以往已接受过有关检查,最近症状又复发,或暂不能接受有关检查时,可采用经验治疗。经验治疗应结合消化不良的症状特点及症状和进餐的关系,推测其可能的病理生理基础。
健康人的消化间期胃十二指肠运动表现为特征性的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其中MMC Ⅲ期正常,但餐后胃内食物分布异常。餐后胃底松弛损害或对扩张的感觉异常可能与早饱有关。约50%FD患者的胃、十二指肠对机械性刺激高敏,这可以解释FD患者进食量虽少,但很容易出现上腹饱胀症状。此外,十二指肠动力紊乱引起的十二指肠酸清除降低与恶心有关。FD患者在空腹时出现症状的基础可能是其MMC 活动异常,包括MMC III期出现次数减少、MMC II期动力减弱及十二指肠胃反流等,这些可以解释有些患者空腹时就有症状,餐后不减轻甚至加重。患者常不敢多进食,以免加重症状。
注重进餐和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有助于判析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基础,即是酸相关性疾病还是动力相关性消化不良。食物能缓冲胃酸,使胃pH值上升,因而能减轻胃酸刺激引起的症状。如患者空腹时上腹不适、疼痛或发胀,进餐后减轻,很可能是酸相关性疾病。如患者在进餐后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早饱和上腹胀等症状,而空腹时无症状,或空腹时也有症状,餐后加重时,应注意有无过多或不当进食,以致出现胃消化负荷加重或出现不符合胃消化生理的情况。如无食物因素,上述症状可视为胃动力障碍相关性消化不良。其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疾病或FD。对以上情况,建议选择抗酸剂或抑酸剂治疗酸相关性疾病,选用促动力剂治疗胃动力障碍相关性消化不良。服药时间为2周,如症状减轻或消失,则进一步支持以上判断;如无效,则建议作进一步检查。
诊断标准(1)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至少持续4周或在 12 月中累计超过12周
(2)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病史;
(3)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
(4)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
(5)无腹部手术史。对科研病例选择还需将同时伴有肠易激综合征者除外,以免影响研究的可比性;经定期随访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随访时间1年以上。
(6)鉴别诊断:需要鉴别的疾病见诊断标准所列。其中要特别指出的是,以往将有烧心、反酸症状而胃镜检查未见有反流性食管炎者列为反流型的FD ,现已将这部分患者归为内镜检查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
怎么治消化不良
胃消化不良(dyspepsia)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消化不良主要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的“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等脏器,宜辨证施治,予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消食导滞等法治疗。
1.患者空腹时上腹不适、上腹疼痛或发胀,进餐后减轻,很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酸相关性疾病
2.若患者在餐后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早饱和上腹胀等症状,均应注意有无饮食不当或进食过多,导致的消化系统负担过重。
对于以上情况建议选择抑酸剂治疗酸相关性疾病,选用促动力剂治疗胃动力障碍相关性消化不良。
颈椎病的诊治流程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以及在好大夫网上回复患者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患者对颈椎病的诊治还是存在很多误区。有些患者出现颈部不舒服或者头昏脑涨的,就认为自己得了颈椎病,要求医生给自己开药治疗,或者牵引、推拿、按摩、喝各种各样的中药等等治疗。花了不少冤枉的RMB,牵涉了大量的精力,走了不少弯路,最终还是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颈椎病、疾病程度怎么样。
首先,找骨科医生做一个跟颈椎相关的体格检查,尤其是颈椎的神经系统检查,这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四肢的反射是否亢进、Hoffman征是否是阳性、有没有上肢的感觉麻木症状、下肢的肌张力是否增高,尤其是左右手感觉运动是否有区别。短短的3-5分钟体格检查,就能够对患者做一个基本的判断,甚至可以神经定位,而有些骨科医生往往不重视或者忽视这方面的检查。
其次,做一个颈椎正侧位X线片和颈椎MRI,有些患者一来就要求颈椎CT,以为颈椎CT能够了解颈椎的全貌或者考虑到做一个CT的费用可以承受。其实,他们并没有搞清楚各种影像学的真正作用。颈椎正侧位X线是用来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高度有无丢失、后纵韧带有无骨化、骨赘增生的部位及程度、寰枢椎有没有脱位、有没有先天性畸形等等,一张好的X片能够反映很多骨性结构的问题。而颈椎MRI用来了解软组织的情况,比如观察椎间盘突出的程度、脊髓受压变形变性的程度和部位、脊髓或者椎体信号是否改变、椎管内是否有占位。在这个基础上,为了了解某一局部或者平面的后纵韧带骨化或者骨赘的确切情况,做颈椎CT甚至做一个CT三维重建,可以更清楚的显示局部骨性结构。就像导弹一样,只有给了精确的定位后,你才能够更准确的击中目标。否则,连影像科医生都不知道你要做哪个节段的扫描。通过上诉检查,基本可以明确是否有颈椎病以及严重程度。
最后,明确了是颈椎病的诊断以后,再制定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有些患者往往担心手术的风险、费用等问题,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颈椎病了还要求保守治疗,而他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严重的颈椎病所存在的风险往往比手术风险更大。
消化不良腹泻的诊断
消化不良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消化不良主要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状会预示着严重的疾病,这就需要临床医生注意加以重视和鉴别。
一、要重视肿瘤家族史,年龄40岁以上作为参考,但应密切结合临床。比如家族中有胃癌病史,年龄又超过40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则需要高度警惕,进行相关检查排查肿瘤性疾病。
二、对于有明显情绪因素和心理障碍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有关检查,对于明确病情,及早诊断有积极的意义。
三、如果病人无上述情况,且一般情况良好,或以往已经接受过有关检查,最近症状又有复发,或暂时不能接受有关检查是,可以采用经验性治疗。经验性治疗应结合消化不良的症状特点及症状与进餐的关系,推测其可能的病理生理基础。
四、健康人的消化间期胃十二指肠运动表现为MMC,其中MMMIII期常见,但餐后胃内食物分布异常。餐后胃底松弛损害或对扩张的感觉异常可能与早饱有关。约50%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十二指肠对机械性刺激高度敏感,可以解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食量虽少,但容易产生上腹饱胀症状。
五、十二指肠动力紊乱引起的十二指肠酸清除能力降低与恶心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空腹时常常出现症状可能是MMC活动异常,包括MMCIII期出现次数减少、MMCIII期动力减弱及十二指肠胃反流等,这些可以解释有些病人空腹时就有症状,餐后症状不减轻甚至加重。这时患者常常不敢多进食,以免加重症状。注重进餐和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有助于判断分析消化不良病人的病理生理基础,即是酸相关性疾病还是动力相关性消化不良。
六、食物可以缓冲胃酸,使胃pH升高,所以可以减轻胃酸刺激症状。如果病人空腹时上腹部不适、容易饥饿、疼痛或发胀,进食后可以缓解症状,则很可能是酸相关性疾病,也就是通俗的说,胃酸过高或对胃酸高敏。
七、如果病人进餐后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早饱和上腹胀等症状,空腹时症状缓解或无症状,或者空腹时有症状,但是进餐后会加重时,应该注意有无过多或不当饮食,以致出现胃消化负荷过重或出现不符合胃消化生理的情况。
八、如无食物因素,餐后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可以视为胃动力障碍相关性消化不良。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疾病或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检查诊断
配穴方一
中脘、气海、关元、内关、足三里。
治法:
揉中脘,用双手重叠紧贴于中脘穴,先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揉1-2分钟,再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揉1-2分钟,使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止。
揉气海、关元穴:双手按在腹部的气海穴、关元穴,先顺时针按摩1-2分钟,然后再逆时针按摩1-2分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推揉内关:用拇指指峰紧贴于内关穴上,推揉1-2分钟,左右两臂穴交替进行。频率不宜过快,指力逐步深透。
推揉足三里:取坐位,用右手拇指指峰贴于左侧足三里按揉1-2分钟,再用左手拇指指峰贴于右侧足三里,按揉1-2分钟。
使局部有酸胀麻的感觉止。
每日按摩一次,十天一个疗程。
配穴方二
上腹部、足三里、天枢、两肋。
治法:
按摩上腹。
上腹是指肚脐以上的腹部,即上腹部。
患者取仰卧位,以中脘穴为圆心,用掌根在上腹部轻轻摩动,约3分钟,以腹内觉温热为宜。
此法具有温健作用,多用于脾胃虚寒的病症。
点按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配五行属土,与脾胃相应。
足三里又属胃络脾,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用于脾胃病的治疗,故有“肚腹三里留”之称。
实践证明经常在足三里穴点按,可协调阴阳,保健和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现代实验研究也证明足三里可增强肠蠕动,促进消化酶的分泌,还可增加人体的备解素,从而灭活某些病毒,亦可增加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免疫力。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拇指抵住双侧足三里穴,用力揉捻,以酸胀感向足背传导为宜,约3分钟。
消化不良能治吗
消化不良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症状表现为断断续续地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烧心(反酸)、嗳气等。常因胸闷、早饱感、腹胀等不适而不愿进食或尽量少进食,夜里也不易安睡,睡后常有恶梦。睡不好,整个人都没有精神,无精打采。
消化不良的患者,大多数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者焦虑情绪等等,因此这种疾病的治疗,除了对症治疗之外,还要使用一些调节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或者使用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必要的时候可以做心理辅导治疗。
俗话说: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所以平时我们大家还是得在吃的问题上要多注意才是。
消化不良能治吗?只要你做好以下几点就会有所改善:
1、进餐时应保持轻松的心情,不要匆促进食,也不要囫囵吞食,更不要站着或边走边食。
2、不要泡饭或和水进食,饭前或饭后不要马上大量饮用液体。
3、不要在进餐时饮酒、进餐后不要马上吸烟。
4、进餐应定时。
5、避免大吃大喝,尤其是辛辣和生冷食物。
6、食不要过冷或过烫。
7、有条件可在两餐之间喝一杯牛奶,避免胃酸过多。
8、少食过甜过咸食品,过多吃糖果会刺激胃酸分泌。
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哪些症状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见症状
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嗳气、粪便排出过程异常、气上沖心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1.症状 FD的症状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常以某1个或某1组症状为主,至少持续或累积4周/年以上,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病程常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由饮食、精神等因素诱发。部分患者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无贫血、消瘦等消耗性疾病表现。临床上将FD分为3型:溃疡型(上腹痛及反酸为主)、动力障碍型(早饱、食欲不振及腹胀为主)和非特异型。
2.体征 FD的体征多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中上腹有触痛或触之不适感。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
FD的诊断标准如下:
1.上述消化不良的症状在1年中持续4周以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糜烂和肿瘤性病变,也无这类疾病病史。
3.B超、X线、CT、MRI和有关实验室检查排除了肝、胆、胰腺疾病。
4.无精神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及肾脏病存在。
5.无腹部手术史。
消化不良好治吗
对于消化不良能不能根治的问题,相信每个患者都比较关心,其实大家不用太过担心,只要积极进行治疗,早发现,不拖延,该病是可以根治的。
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很多,包括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炎症,使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功能失调。患者的精神不愉快、长期闷闷不乐或突然受到猛烈的刺激等均可引起。
1.大麦及大麦芽
含有维生素A、B、E和淀粉酶、麦芽糖、葡萄糖、转化糖酶、尿囊素、蛋白质分解酶、脂肪和矿物质等。大麦中的尿囊素可促进胃肠道溃疡的愈合。
2.苹果
苹果既能止泻,又能通便。其中含有的鞣酸、有机碱等物质具有收敛作用,所含果胶可吸收毒素。对单纯性的轻度腹泻,单吃苹果可止泻。苹果中含纤维素可刺激肠蠕动,加速排便,故又有通便作用。
3.西红柿
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甲酸,可保护维生素C,使之在加工烹饪过程不被破坏,增加维生素的利用率。西红柿中还含有一种特殊成分——番茄素,有助于消化、利尿,能协助胃液消化脂肪,番茄素还能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可治疗口角炎。
4.橘皮
橘皮对消化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其中含有的挥发油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可增加胃液的分泌,促进胃肠蠕动。
打嗝消化不良
1、消化不良
胃胀气多是消化不良,胃肠运动慢造成的,胃炎,胃溃疡的人常会胃胀气。进食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暴饮,暴食,饮用烈酒,浓咖啡等,导致胃粘膜炎xing病变。食物腐烂或不卫生,导致消化系统细菌感染。蔬菜,水果上的农药残留,大鱼,大肉中的激素残留等,导致肠内菌群失调,产生消化不良。
2、胃脘撑胀
外观又有胀满的形态表现的一种病症,可同时伴有胃脘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等临床表现。
3、腹部不适或疼痛
断断续续地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烧心(反酸),嗳气等。常因胸闷,早饱感,腹胀等不适而不愿进食或尽量少进食,夜里也不易安睡,睡后常有恶梦。到医院检查,除胃镜下能见到轻型胃炎外,其他检查如B超,X光造影及血液生化检查等,都不能检查出不正常的表现。
4、打嗝
每天早起或者饭前、后,均有打嗝现象,并伴随气体喷出,对身体损伤极大,吃不下饭、肉、鸡蛋、凉物、米(大米、小米)粥均不能下咽,身体消瘦,精神抑郁,神经性的头疼和胸闷,伴以乳房忽冷忽热。
5、无食欲
吃不下饭、肉、鸡蛋、凉物、米(大米、小米)粥均不能下咽,身体消瘦。
6、精神不佳
精神抑郁,神经性的头疼和胸闷。食或尽量少进食,夜里也不易安睡,睡后常有恶梦。
7、其他:乳房忽冷忽热。
胃胀气多与日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出现胃胀气的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少吃甜品,多吃清淡的食物;积极锻炼身体,适量的运动有利帮助消化系统正常运作。
消化不良症状
(1)腹泻:腹泻为主要症状,多数患者有经常腹泻或间歇发作,极少数无腹泻或有便秘。
(2)腹痛、腹胀:腹痛少见,多为胀痛,常在排便前发生,约半数有明 显胀气及恶心呕吐。
(3)体重减轻:约有50%~100%的病人发生,由于营养吸收不足和食欲不振造成体重减轻,主要是由于蛋白质、脂肪等营养吸收障碍,过多丢失所致。
(4)维生素缺乏:维生素D及钙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蛋白质不足可致骨质疏松、骨软化引起骨痛。
(5)生化改变:血清钾、钠、钙、镁均可不同程度下降;血浆蛋白、血脂及凝血酶原也降低 。
(6)脂肪吸收率小于90%,或粪脂排出量大于7克/天。
呼吸道感染诊治流程
治疗原则
1. 吸入性感染者多以厌氧菌为主,可选择大剂量青霉素 240 万单位,q6 h 静滴或哌拉西林 2~4 g,q8 h 静脉滴注。联合克林霉素 0.6 g,q8 h 或甲硝唑 0.5 g 每 6~8 小时 1 次静脉滴注。
2. 血源性感染者,可选择苯唑西林 2 g,q6 h 静滴或头孢唑林 2 g,q8 h 静滴联合阿米卡星或庆大霉素
3. 有细菌检验结果后,应结合临床与细菌药敏结果决定调整抗菌药物治疗,疗程应为 6~10 周,病情稳定后可以改为口服抗菌药物。
说了这么多呼吸道的感染,归根到底要分清感染的部位在哪里?感染菌是什么?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选择抗菌药物,而不能盲目的选择广谱抗菌药物,以免疗效达不到,反而耐药菌的产生。必要时可结合细菌检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