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白内障的中医辨证治疗

白内障的中医辨证治疗

白内障Cataract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和局部营养不良等可引起晶状体囊膜损伤,使其渗透性增加,丧失屏障作用,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使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形成混浊。分先天性和后天性。

临床主要分为内治与外治疗法,侧重中药外用滴剂的研制。多采用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退翳明目抗衰老方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珍珠、石决明。

外治法 国内已有多种中药复方或单体化合物制成滴眼制剂。此外还见中药膜剂、注射液治疗白内障的文献。但报告研究治疗机制的文献较少。

内治法 有汤剂、散剂、片剂。辨证分型可归纳为肝肾阴虚、脾胃气虚、肝脏积热等型进行论治。

辨证论治

本病病程较长,药物及其他外治法仅适用于病变早期。在早期病变时行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延缓白内障的发展,提高视力。但如白内障已严重影响视力,已发展至成熟期或近成熟期时,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①肝肾亏损、肝肾俱虚

症状:白内障初期,晶状体混浊,视物模糊,伴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细。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或石斛夜光丸等加减、或生熟地黄丸合皂角丸等加减。

② 脾胃虚弱

症状:白内障初期,晶状体混浊,视物模糊,伴见体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缓。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明目。

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补中益气汤。

③ 肝经风热、肝热上扰

症状:晶状体混浊,视物不清,伴见性急易怒,口苦咽干,头痛目涩,尿黄便秘,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清热兼以疏风,明目退翳。

方药:防风散、石决明散加减。

④阴虚湿热

治法:养阴清热,宽中利湿。

方药:甘露饮加减。

如何治好白内障呢

白内障中医称之为云雾移睛,是指晶珠混浊,视力缓降,渐至失明的慢性眼病。多年老体衰,肝肾两亏,精血不足,或脾虚失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故在治疗上需要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健脾益气、升阳明目,坚持治疗,是可以有比较理想的恢复效果的。

关于白内障治疗方法,目前,我国白内障治疗方法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中医药物治疗,一种是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白内障囊内摘除术等。虽然手术能帮助患者治疗白内障,但是患者不能掉以轻心,术后还应加强观察和保护。切手术危险性高,易复发。

中医治疗是通过病因病症的不同,把白内障分文几种不同的类型,实施不同的治疗措施,可以让治疗更精准,直击病灶可以让治疗后再无复发。中医恢复眼部微循环的正常化,以保证白内障愈后不复发。这也将是中医治疗白内障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中医通常会采取清肝补肝的办法,来切断白内障产生的诱因。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的效果也将成为更多白内障患者较好的选择。

痱子的中医辨证治疗

痱子患者的中医治疗原则应以消暑解热为主,方用消暑汤加减。痱子的中医外治疗法如下:

1、马齿苋煎水温洗后,外扑痱子粉;

2、痱子草30克、鲜丝瓜叶15克,水煎取汁,待冷湿敷或沐浴;

3、脓痱者选用玉露散、鹅黄散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

4、六一散或滑石粉加入少量冰片外扑。

5、其他:绿豆适量,小火煮烂、频饮之;鲜冬瓜皮或鲜西瓜皮,外搽患处。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

⑴ 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⑵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中医辨证治疗斜视

斜视患者常见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的疾病,并会有眩晕、呕吐、步伐不稳等症状。多由于眼球位置不正或眼睛平衡失调所致。

人类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主宰眼球运动,它们是4条直肌和我2打斜肌,根据其在眼球上的附着位置分别称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当这6条肌肉的作用不平衡时,便会导致斜视。

斜视的种类很多,包括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及下斜视。斜视的病因复杂,现代西医学除针对病因及手术的,对病因不明者,尚无一日三餐方法。中医学治疗斜视可利用针灸为主,同时配合内服药为辅的方法进行调理治疗。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风池。

配穴:据辨证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

眼斜,发病与高热抽搐有关,目干畏光、急躁头痛、口苦多梦,脉细稍弦或小数,苔薄白。

肝俞、胆俞、内关、百会。

脾气虚弱型

眼斜,视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纳少,头晕体瘦,时有便溏,脉细弱或缓,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会、内关、足三里。

肾虚型

眼斜,多自幼发病,屈光度较薄,视力较差,头晕发枯,面色欠华,常有遗尿,苔薄或净,舌质淡或尖红。

肾俞、肝俞、胆俞、大椎、腰椎两侧、内关。

调理巩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复,视力未达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两侧,百会、大椎、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中脘。

中医治疗白内障

白内障(Cataract)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和局部营养不良等可引起晶状体囊膜损伤,使其渗透性增加,丧失屏障作用,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使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形成混浊。分先天性和后天性。

临床主要分为内治与外治疗法,侧重中药外用滴剂的研制。多采用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退翳明目抗衰老方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珍珠、石决明。

外治法 国内已有多种中药复方或单体化合物制成滴眼制剂。此外还见中药膜剂、注射液治疗白内障的文献。但报告研究治疗机制的文献较少。

内治法 有汤剂、散剂、片剂。辨证分型可归纳为肝肾阴虚、脾胃气虚、肝脏积热等型进行论治。

辨证论治

本病病程较长,药物及其他外治法仅适用于病变早期。在早期病变时行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延缓白内障的发展,提高视力。但如白内障已严重影响视力,已发展至成熟期或近成熟期时,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①肝肾亏损、肝肾俱虚

症状:白内障初期,晶状体混浊,视物模糊,伴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细。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或石斛夜光丸等加减、或生熟地黄丸合皂角丸等加减。

② 脾胃虚弱

症状:白内障初期,晶状体混浊,视物模糊,伴见体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缓。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明目。

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补中益气汤。

③ 肝经风热、肝热上扰

症状:晶状体混浊,视物不清,伴见性急易怒,口苦咽干,头痛目涩,尿黄便秘,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清热兼以疏风,明目退翳。

方药:防风散、石决明散加减。

④阴虚湿热

治法:养阴清热,宽中利湿。

方药:甘露饮加减。

以上是治疗白内障的中医辩证疗法,了解了中医治疗白内障的原理和方法之后,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中医治疗的信心。中医治疗风险小,毒副作用小。只要有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药方,中医治疗白内障也是很好的选择。

疥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疥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发病率非常高。老百姓俗称它为“疳疮”、“闹疮”。它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本病传播迅速。现在也有很多人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1、内服方

(1)当归、生地、酒炒白芍、黄芪、生甘草各2克,水二盅,煎八分,饭后2时服,每日一剂,早晚煎服。

(2)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黑山栀、酒蒸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每日二剂,水煎服。

2、外用方

(1)大枫子10克(去皮)、巴豆3克(去皮)、核桃仁七个、水银6克,共捣如泥状,外擦患处。

(2)硫磺20克,土槿皮20克,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黄柏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土茯苓30克,苍耳子20克,白蒺藜30克。如果继发感染加金银花3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30克,严重感染,并用青霉素。每日一剂,水煎2次混匀,分两次外用温洗。治疗前先用热水和肥皂洗澡,然后擦药,自颈部以下,先擦皮损,后擦全身,连续4天为一个疗程。

(3)苦参10克,白鲜皮10克,百部30克,川楝子10克,蛇床子10克,石榴皮10克,藜芦10克,皂角刺20克,羊蹄根30克,硫磺20克,白酒3斤。将上述各药锉粗末,浸于酒中,加盖密封1周,即可。每晚睡前用纱布蘸药酒擦全身,连用10天。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治疗宣肺利水。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中医辨证治疗利水消肿,需要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此外,对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温馨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水肿,相信通过以上阅读大家对此都有所理解了吧。水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问题哦,所以患者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鸡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鸡眼的方法有很多,如敷贴、熏灼、火针。

1、中药贴敷

用鲜半夏、鸦胆子仁等中药捣烂贴敷,方法同上。此外,市售鸡眼膏在鸡眼上,外盖胶布固定,一般3日换药1次,至脱落为止。

2、熏灼法

睡前将纸烟、艾条、香条或易燃木棒点着,靠近鸡眼处熏灼,有灼痛感时可稍远离。表面硬化的,可用火头点触患处。每次连续熏烤3分钟,然后用热的淡盐水浸泡患处30分钟,连用数日,鸡眼能自行脱落。

3、火针法

常规消毒皮肤,取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盐酸利多卡因3ml,行鸡眼处局部浸润麻醉,麻药起作用后,左手持镊子夹一燃烧酒精棉球,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待针头在酒精火焰上烧红后,速刺鸡眼中心,深达基底部,以见出血点为准;鸡眼较小者,一针即可,大者周围加刺3针;然后针眼处放酒精棉球,胶布固定,2周后患者无变化,重复上述操作1次。

白内障的中医辨证治疗

本病病程较长,药物及其他外治法仅适用于病变早期。在早期病变时行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延缓白内障的发展,提高视力。但如白内障已严重影响视力,已发展至成熟期或近成熟期时,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①肝肾亏损、肝肾俱虚

症状:白内障初期,晶状体混浊,视物模糊,伴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细。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或石斛夜光丸等加减、或生熟地黄丸合皂角丸等加减。

②脾胃虚弱

症状:白内障初期,晶状体混浊,视物模糊,伴见体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缓。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明目。

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补中益气汤。

③肝经风热、肝热上扰

症状:晶状体混浊,视物不清,伴见性急易怒,口苦咽干,头痛目涩,尿黄便秘,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清热兼以疏风,明目退翳。

方药:防风散、石决明散加减。

④阴虚湿热

治法:养阴清热,宽中利湿。

方药:甘露饮加减。

中医治疗白内障验方

方1:枸杞熟地汤治老年性白内障

配方:枸杞子、熟地、黄精、首乌各15克,云苓、菟丝子、楮实子各12克,海藻、昆布各10克。

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功效:滋补肝。肾,消痰软坚。主治老年性白内障。

方2:珍珠末治老年性白内障

配方:珍珠末1克。

制用法:口服珍珠末每次l克,每日3次,2周为l疗程。视力提高再服2周,以后改为每次1克,每日1次,维持半年。

功效:主治老年性白内障。

方3:决明汤治老年性白内障

配方:生石决明30克,草决明15克,谷精草、生地、赤芍、女贞子、密蒙花、白菊花、沙苑子、白蒺藜、党参、黄芪、黄芩各12克,炙甘草6克。

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滋阴清热,清肝明目。主治老年性白内障。

相关推荐

胃癌的中医辨证治疗

辨证施治中晚期胃癌未能手术,或术后复发有远处转移病人,或因各种原因而不作手术的病人,则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施治按前述四型辨证治疗。(1)肝胃不和型:辨证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以舒肝和胃、降逆止痛。方药:柴胡、郁金、枳壳、旋复花(包煎)、代赭石、半夏、玫瑰花、杭芍、白屈菜、焦三仙、甘草。此证系患者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疏泄,乘侮脾胃,使脾胃功能失司,胃气上逆,嗳气频作,反胃嘈

腰酸的中医辨证治疗

临证首先宜分辨表里虚实寒热。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证多属表、属实,发病骤急,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施治。由肾精亏损所致者,其证多属里、属虚,常见慢性反复发作,治宜补肾益气为主。膏药治疗:由于膏药具有较高的稠度,故而其具备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作用长期持久、局部疗效切实,而且传统膏药外治法具有无痛苦、无并发症、安全便捷、疗效肯定等一系列优点,早已成为众多患者所首选之治疗方案。

肝肿瘤中医辨证治疗

1、肝热血瘀型:上腹胀满,疼痛拒按,可触坚硬包块,胸胁窜痛,烦热口干,口苦欲饮,便干溺黄。或短赤,肤燥无华,舌质淡或暗红,时有齿痕,苔白厚,脉弦数或弦滑有力。治当清肝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培土固元。药用半枝莲、板蓝根、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蟾皮粉、蜈蚣、柴胡、白芍、元胡、田三七、丹参、干七、海藻、生牡蛎、夏枯球、白术、晒白参、茯苓、木香、另用人工牛黄引药入肝。便干结加知母、大黄,痛加威灵仙、五灵

阴虱的中医辨证治疗

阴虱是虱病的一种,是虱子引起的皮肤病,可通过性接触传染,常为夫妇共患,而以女性为多见。其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阴虱病属中医的“虫咬皮炎”之范畴,临床上以下焦湿热及肝胆湿热为多见。1、下焦湿热主证:皮肤瘙痒、尿频、尿急、尿灼热,同时有口干,纳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下焦湿热止痒。方药:八正散加减。2、肝胆湿热主证:皮肤瘙痒,有灼热感,心烦易怒,同时伴有口干思饮,纳差腹胀,舌质红,苔黄腻

脚气的中医辨证治疗

(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3)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有良效。(4)木瓜30克,甘草30克。将上药水煎取汁,侯温后足浴5-1

水痘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夹湿证:属轻型,证见发热,咳嗽,流涕,水痘红润,分布稀疏,内含水液清澈明亮,伴有瘙痒,纳差,二便调和,舌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用疏风解表,清热祛湿法。方选银翘散加减。(2)湿热炽盛证:属重证,多见于体质虚弱的患儿。发热重,表现为壮热烦渴,唇红面赤,精神萎靡,痘疹稠密色紫暗,痘浆混浊不透亮,甚至口腔亦见疱疹,伴有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而干,脉洪数或滑数。此乃邪盛正笃,湿热毒邪

查出月经不调怎么进行对症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效果显著且副作用较小,月经不调不胜其扰,中医出马轻松调理!血淤型月经不调可表现为经期不断往后推,行经时经血颜色呈暗红色,量较少且有血块。查出月经不调怎么进行对症治疗?一般伴有剧烈的腹痛感,血块排出后可症状可减轻。在治疗月经不调的时候应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可选用益母草膏、桂枝茯苓丸等中成药,疗效都不错。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效果显著且副作用较小,血虚型月经不调可表现为经期不断往后推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瘤

中医指出脂肪瘤多因郁滞伤睥,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指的脂肪瘤。脂肪瘤中医不主张手术。因其只能治其标,不能治其本。因人是一个不可分割而相生相克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在脏腑机能正常的状态下才能维持着人体的生理正常功能。一旦某一脏腑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其它脏腑。不论病因何来,都是如此。就中医来讲,任何脂肪瘤都不可怕,

面瘫的中医辨证治疗

面瘫是临床上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临床医生对面瘫的研究也较多。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在取穴、手法和针法方面都有相应的治疗法则,正确应用能够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针灸的穴位有地仓、承泣、颊车、太阳、阳白、鱼腰、患侧合谷、风池,以及头针等,针刺可采取透穴疗法。一般在针刺过程中不用电针,当患者有酸麻胀痛等得气的表现后,留针大约20~30分钟。手法也

雀斑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学亦称“雀斑”,以面部状若芝麻散在如雀卵之色而定名,又名“面皮干黑邑”。首见于《诸病源候论》:“人面皮上,或有如鸟麻,或如雀卵上之色是也。此由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脏腑,故生“面皮干黑邑”。主要采用针灸治疗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温针搔灼疗法患者平卧,常规消毒,将火针置于酒精灯上烧热,以针尖温热为度,迅速准确地搔灼病灶局部,以雀斑完全消失为宜。根据患者雀斑数目多少,分期治疗。术后保持创面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