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肿瘤的分类

肿瘤的分类

根据新生物的细胞特性及对机体的危害性程度,又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而癌症即为恶性肿瘤的总称。要提请注意的是,癌症与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癌指的是上皮性的恶性肿瘤,如由大肠黏膜上皮形成的恶性肿瘤称为大肠黏膜上皮癌,简称大肠癌。

由皮肤上皮形成的称皮肤上皮癌,简称皮肤癌等等。所以,若医生说某某人患的是癌症,即表明患者长的是恶性肿瘤;若说某某人患的是胃癌,意思是患者的胃黏膜上皮形成的癌症,若说患者得的是胃肉瘤,则表明这种恶性肿瘤不是由黏膜上皮细胞所形成的,可能由平滑肌细胞恶变引起,或是属于胃的恶性淋巴瘤等。但也可笼统地说他罹患了癌症。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所以俗称血癌。它是由骨髓中某型未成熟的白细胞弥漫性恶性生长,取代正常骨髓组织并进入血液中形成的。因在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大量的这种肿瘤性白细胞,以致血液呈现乳糜样颜色的特征,因此人们便称它为白血病,其实此病名未能反映出它的癌细胞的生物学分类特征。

在极大多数病例中,血液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但有时也可正常甚至减少。按白血病细胞的类型,可分为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等3种。另外,一如上述,医生是根据肿瘤的病理学形态、生长方式以及对病人的危害程度,将肿瘤分为恶性和良性两大类的。

肾癌有什么类型及其特征

恶性骨肿瘤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继发的,从体内其它组织或器官的恶性肿瘤经血液循环,淋巴系统转移至骨骼或直接侵犯骨骼。还有一类病损称瘤样病变,肿瘤样病变的组织不具有肿瘤细胞形态的特点,但其生态和行为都具有肿瘤的破坏性,一般较局限,易根治。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学称为“骨疽”“骨瘤”“石痈”“石疽”等。

自 1920年Codman开始对骨骼肿瘤进行登记和分类以来,世界各国骨骼肿瘤工作者都建立了这种制度,并有不断的改进。特别认识到按不同组织起源分类,再按不同性质归类是较合理的一种分类方法,此后Ewing骨肿瘤修正分类、LieHtenstein骨肿瘤分类、Bristol骨肿瘤登记处分类、英国伦敦皇家骨科医院的骨肿瘤分类、日本整形外科学会骨肿瘤委员会的分类均有不同的改进,且各有特点。1972年WHO为了进一步澄清骨肿瘤的分类与研究分类问题,邀请了一些学者进行了讨论。其结论是骨肿瘤分类是依据组织学的标准而定的,特别是依据肿瘤细胞所显示出来的分化类型及其所产生的细胞间物质的类型而进行的。至今仍用该分类方法。

(1)骨瘤

为较常见的良性肿瘤。从组织学上表现为纤维化骨的产物,故主要成分为成骨性的结缔组织内形成丰富的新骨组织。好发于颅骨与下颌骨,一般不引起任何症状,仅有局部隆起。如发生在颅骨内板则肿瘤突入颅腔可产生颅内压迫症状。

(2)骨样骨瘤

其性质有过不少争论,目前被确认为属骨良性肿瘤的一种。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一般直径在1cm左右;周围骨组织有反应性增生硬化,肿瘤在其中被称为核心。肿瘤呈红棕色,间或夹杂有黄色或白色砂砾样斑点。镜检为血管丰富的成骨性结缔组织及不同比例的骨样组织与新生骨。X线表现为一透明区,周围骨组织一般均有反应性骨质硬化,尤其在皮质骨者更为明显。本肿瘤一般好发于11~25岁,男∶女为2∶1。任何骨均能发生,但以股、胫骨的骨干为多见。病程缓慢。疼痛为主要症状,由轻到重,由间歇到持续,夜间尤为明显。服用水杨酸钠类药物后可明显缓解。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某些部位不能手术者可考虑放射治疗。手术后复发或恶变的尚未见报道。

阴道肿瘤分类

①阴道囊肿:阴道囊肿又分为上皮包含囊肿和胚胎遗留性囊肿两类。上皮包含囊肿是由于分娩时阴道粘膜受损,或阴道手术缝合时阴道粘膜被卷入阴道深层,伤口愈合后此粘膜继续增生脱屑,然后液化形成囊肿。一般无症状,常于检查时发现。胚胎遗留性囊肿又称中肾管囊肿,阴道旁的中肾管如有阻塞,分泌物潴留可形成囊肿,在阴道侧壁或下段的前壁可见到,呈成串或多发,如葡萄或乒乓球大小,囊肿壁薄为单房。一般没有症状不需治疗,如较大或发生感染可行剔除术。

②阴道良性实性肿瘤:包括乳头状瘤、纤维瘤、纤维肌瘤等,可行肿瘤切除。[1]

③阴道腺病:阴道腺病其组织形态及生化特点都与子宫颈的柱状上皮相同,可发生于阴道的任何部分,而以阴道上段的前或后壁为多见,可表现为多个内含粘液的小囊,或呈红色颗粒样肿起的区域,有时表面破溃形成溃疡。病变小或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如有症状或病变范围较大,可作局部剔除。阴道腺病的发生与在胚胎早期孕母服用大量合成雌激素有关。

阴道恶性肿瘤

①阴道鳞状上皮癌:大多发病于绝经后,50~60岁老年妇女。其病有人认为与多次妊娠、子宫脱垂、阴道白斑或对阴道的慢性刺激如药物、子宫托等有关。阴道鳞状上皮癌发生部位以阴道后壁的上 1/3最多见,阴道前壁则以下方为多。当晚期肿瘤已侵犯阴道四壁时,则不易判定基原发部位。

②阴道腺癌:阴道腺癌大多数为转移性的,腺癌约占原发性阴道癌的 5%。当发现阴道腺癌时,应注意在阴道以外有无原发病灶。

脑垂体微腺瘤的分类

1. 功能学分类

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功能性垂体瘤再进一步分为PRL瘤,GH瘤,ACTH瘤,TSH瘤,LH/FSH瘤及混合瘤和未分类腺瘤等。此分类法在临床中最为常用。

2. 肿瘤大小分类

按肿瘤直径大小分类,≤1 cm者称为微腺瘤; 1~4 cm为大腺瘤; > 4 cm为巨大腺瘤。

3. 生物学行为分类

分 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其定义为“生长突破其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的垂体腺瘤”。它是介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 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于良性,生物学特征却似恶性。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均明显不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坏死、卒中、囊 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有研究表明:70%的垂体卒中发生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原因一是很难切干净,二是增殖指数 较高,肿瘤残余组织很快增长。

4.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

Kovacs 等通过对手术切除的8 000例垂体腺瘤研究后认为,垂体腺瘤的分类方法应包括5个方面,即临床表现和血中激素水平、神经影像学和手术中发现、肿瘤切片在光镜下表现、免疫组化分 型及瘤细胞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特征。每一条分类标准在确定诊断和分析肿瘤生物学表现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并已被推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垂体腺瘤分类标准。但该 分类复杂,还未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5. 按细胞质的染色性能分类

依 据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可将垂体腺瘤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嫌色性和混合性4类。过去认为,嗜酸性腺瘤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或巨人 症,嗜碱性腺瘤伴有柯兴综合征,而嫌色性腺瘤则无明显临床内分泌症状。实际上,仅依据垂体腺瘤细胞的嗜色特性进行分类,并不能反映垂体腺瘤的内分泌特征以 及临床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

6. 按组织结构分类

即按瘤细胞的排列方式及血管多少,分为弥漫型、窦样型、乳头型及混合型。

颅内肿瘤病因

遗传因素(20%):

在神经外科领域中,某些肿瘤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性,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等,一般认为它们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外显率很高。

理化因素(30%):

物理因素中被确认的具有致肿瘤可能的是放射线,已有许多关于头颅放疗后引起颅内肿瘤的报道,在化学因素中,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和硝酸化合物,如甲基胆蒽,苯并比,甲基亚硝脲,亚硝基哌啶,在一些动物实验中都可诱发脑瘤。

病毒感染(20%):

实验研究表明,一些病毒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若接种于动物脑内可诱发脑瘤。

免疫抑制(5%):

器官移植免疫抑制药的应用,会增加颅内或外周肿瘤发生的风险。

残余的胚胎(2%):

颅咽管瘤,上皮样及皮样囊肿,畸胎瘤,脊索瘤明显发生于残留于脑内的胚胎组织,这些残余组织具有增殖分化的潜力,在一定条件下可发展为肿瘤。

发病机制:

分类:中枢神经系统颅内肿瘤分类方法很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Bailey和Cushing的分类能反映肿瘤组织的来源及恶性程度,长期以来被世界多数地区的神经外科和病理科所采用,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如Kernohan的Ⅰ-Ⅳ级分类法,Russell的胶质瘤分类,较有影响的是Kernohan提出将胶质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和神经源肿瘤等,按其分化程度分为Ⅰ-Ⅳ级,根据这个分类似乎能够容易地判断肿瘤的发展和病人的预后,因此受到临床医师欢迎,在国内国际上使用多年,但此分类法也有缺陷,如同一肿瘤在不同部位,细胞分化即可不同,有些混合瘤无法分级,而有些肿瘤分级意义不大,在此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新的分类法,其特点是分类细致,包括了颅内发生的各种肿瘤类型,吸收了既往各种分类的特点和长处,既反应了肿瘤的形态学,又表明肿瘤的来源,并采用间变这一概念,可认为是目前最好的分类。

恶性肾肿瘤

原发性肾细胞癌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成人全部恶性肿瘤的2-3%,但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膀胱癌列第二位。发病年龄多超过40岁,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女为2:1,近几年,不少文献报道肾癌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 肾肿瘤早期往往缺乏临床性表现,约20-30%的病人就诊时已发生了转移,另有10-15%病人因转移灶的症状就诊,还通过淋巴和血行转移,尤以血行转移常见。肺、淋巴结、肝、骨等脏器是常见部位,其他少见的部位如阴道,脉络膜,外耳道等也有报道。肾癌可通过直接浸润、淋巴途径和血道途径转移。

肾肿瘤的分类

肾肿瘤的病理类型复杂,临床表现特异,各家观点不一。自1951年N.C.Foot等提出将肾肿瘤分为肾实质细胞瘤、肾移行细胞瘤、肾胚胎癌、肾间质瘤和继发性肾肿瘤五类,这一分类法以其简明扼要、比较完善和实用,为众所乐于接受。近数十年人们对肾肿瘤的认识已较前大为转变,如已往认为肾肿瘤几乎全为恶性,良性极少,现查之良性肿瘤占相当比率,并非罕见;尿路上皮性肿瘤在上、下尿路间的相互关联性,应作为一个专一的诊疗系统对待等。这些进展也反映在肿瘤分类方面。 1981年WHO根据肾肿瘤的组织来源分为八类:

1、肾实质上皮性肿瘤、A腺瘤、B癌 肾细胞癌 其它。

2、肾盂上皮性肿瘤 A移行细胞乳头状瘤 B移行细胞乳头状癌 C鳞癌 D腺癌 F未分化癌。

3、肾胚胎性癌 A肾母细胞瘤 B中胚叶肿瘤 C多囊性肾瘤。

4、非上皮性肿瘤 A良性:一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构瘤)。二纤维瘤。三血管瘤。四其它。B恶性。

5、混杂肿瘤 A肾小球旁细胞瘤。B 其它。

6、未分类的肿瘤。

7、瘤样病变 A残存肾胚胎组织。B块状肾胚胎组织。C肾发育不良。D血管畸形。E囊肿。F肾小管增生。G黄色肉芽肿。H软斑病。其它。这一分类法兼顾了各类肿瘤在病理、临床和预后等方面的特点, 我们采用此分类方法。因肾癌占原发肾恶性肿瘤的85%左右,临床所说肾恶性肿瘤,主要指肾癌。近年来发现部分肾嗜酸细胞瘤可以发生转移,部分学者认为它是低度恶性的肾癌。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

EUS 的结果可能同时反映肿瘤生长方式及恶性潜能,曾有研究表明,较大体积、病灶异质性及囊性变可能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恶变的危险因素,这可能也适用于 MEN1 患者。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 MEN1 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至今尚无相关标志物来预测其恶变。肿瘤的体积大小与转移可能成正比,也因此将其作为是否手术的重要考虑因素。指南推荐对≥1cm 的病灶进行切除,但无确切证据表明最佳手术时机。

EUS 能发现大部分病灶,长期使用 EUS 监测随访能发现肿瘤的增长速度。对于体积不大但增长较快的肿瘤应早期引起重视,适时手术,从而降低病死率,然 EUS 对小的、无功能的肿瘤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仍需随访研究。

该研究证实,5-HTP PET 发现 MEN1 患者胰腺病灶的灵敏度与 CT/ MRI+SRS 类似,均高于单独使用 SRS,但显著低于 EUS。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将 EUS 作为 MEN1 患者筛查胰腺病灶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

什么叫肿瘤的分类、分级、分期与分型

分类:按照肿瘤的组织学来源分类,如上皮来源的肿瘤,结缔组 织来源的肿瘤等。分类通常应用于组织学。分期(stage):按照肿瘤大小、累及范围,将肿瘤分成Ⅰ、Ⅱ、Ⅲ、Ⅳ期,它代表着病人病变的早期、中期与晚期。分期主要应用于 临床。分级:根据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即成熟程度),将肿瘤分为高分 化(Ⅰ级)、中分化(Ⅱ级)及低分化(Ⅲ级)。分级通常应用于恶性肿瘤的组织分级。分型:通常应用于临床或病理的肉眼分型,如食管癌的髓质型、草伞型、溃疡型、缩窄型等。临床上将肺癌分为中心型及外周型等。

腺泡状软组织肿瘤是如何引起的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由Christopherson于1952年首先报道,属于来源不明的恶性软组织肿瘤,病理免疫组化表达desmin 和MyoD1 等肌源性标记物,S-100、NSE 等神经源性标记物阳性。

近年有报道其可能来源为肌源性,是横纹肌肉瘤的特殊类型,但目前争论较多。

在2002 年的WHO软组织肿瘤分类中,仍然划归为来源不明恶性软组织肿瘤组中。

到底什么原因导致母胶质瘤

总的来说,胶质瘤的病因主要是因为人体惊恐或大怒,或衰哭抑郁,使气血流行失常,抵抗力减弱,病邪乘虚而入,发为癌瘤。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由神经外胚叶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胶质细胞等。它们都可以发生肿瘤,并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类型的胶质瘤。目前,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分类尚未完全统一,较为广泛应用的有两种:

(1)Bailey和Cushing(1926)提出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神经胚胎组织,定出相应的肿瘤类型名称,对于临床医生预测病人的预后有一定帮助,但它忽略了肿瘤的间变特性,也不能动态地看待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

(2)Svien和Kernohan(1949)提出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将所有胶质瘤分成五组,即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神经一星形细胞瘤和成神经管细胞瘤。除成神经管细胞瘤外。其他四组根据其恶变的程度又将这种细胞形成的肿瘤分为I、Ⅱ、Ⅲ、Ⅳ四级。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缺点是有些肿瘤现在还无法确定它们是来源于哪种细胞,另外有些肿瘤基本上只有恶性形式,分级则没有实际意义。

以上提到的这两种病因分类方法,是目前世界上都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胶质瘤病因所在。

卵巢肿瘤的分类

卵巢囊肿占妇科肿瘤的第三位,良性卵巢肿瘤大多发生在20-44岁,恶性卵巢肿瘤发生在40-50岁,幼女也可患卵巢肿瘤,常为恶性,而绝经后期患肿瘤也多为恶性卵巢肿瘤的种类繁多。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按照组织发生学起源制定了国际统一的卵巢肿瘤分类方法,将肿瘤分为九大类,依次为:1、普通“上皮性”肿瘤;2、性索间质肿瘤;3、脂质(类脂质)肿瘤;4、生殖细胞肿瘤;5、性腺母细胞瘤;6、非卵巢特异性软组织肿瘤;7、未分类肿瘤;8、继发性(转移性)肿瘤;9、瘤样病变。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上皮性肿瘤。最常见,占卵巢肿瘤的50~70%,其中以浆液性肿瘤最多见,其次为粘液性肿瘤。以其组织学及细胞学特点,它们各有良性、交界性(低度潜在恶性瘤)及恶性之分。上皮腺瘤占卵巢恶性肿瘤的90%。

(二)生殖细胞肿瘤。来源于胚胎时期的生殖细胞,占卵巢肿瘤约25%,在生殖细胞肿瘤中,良性有成熟型囊性畸胎瘤(皮样囊肿),恶性有内胚囊瘤、未成熟畸胎瘤及无性细胞瘤等。

(三)性索间质肿瘤。占卵巢肿瘤的6%,主要有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及纤维瘤。

(四)继发性(转移性)肿瘤约占1~9%,最常见为来自胃肠道的转移癌,镜下可见印戒细胞,又称库肯勃氏瘤。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术后护理评估有哪些

术后护理评估:(1) 康复情况:肿瘤是否切除、相应症状是否消失及切口愈合情况等。(2) 功能状态:肾、消化道功能及可能受损的脊髓及肛门括约肌功能、排尿功能的恢复程度。(3) 心理和认知状况:家长对患儿腹部肿瘤术后康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出院前的心理状况。(4) 预后判断:根据术中所见、肿瘤切除彻底与否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肿瘤分期、分类,并评估预后。

膀胱肿瘤分类和概述

膀胱肿瘤中约95%来源于膀胱上皮,少数来源于间叶组织,如纤维组织和肌组织等。膀胱的上皮性肿瘤中绝大多数为恶性,只有少数为良性,包括乳头状瘤、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其中以移行细胞癌最常见。

一、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

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transitional cell papilloma)可发生于膀胱粘膜的任何部位,但以膀胱侧壁和三角区最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血尿。膀胱乳头状瘤切除后易复发,与低度恶性的乳头状癌难以区别。真正良性的乳头状瘤很少见,在膀胱乳头状肿瘤中仅约占1%~2%。

病理变化

乳头状瘤可为单发性或多发性,一般体积较小,约0.5~2.0cm,在膀胱粘膜表面形成乳头状突起。有时乳头细长呈绒毛状或分支状,有蒂与膀胱粘膜相连。细长的乳头漂浮于尿液内,易折断脱落,引起血尿。

镜下可见膀胱粘膜移行上皮增生形成乳头状突起。乳头表面被覆上皮与正常膀胱移行上皮非常相似(图12-31)。细胞大小、排列都很整齐,似正常分化。乳头轴心的间质纤细,由少量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少数薄壁毛细血管,并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膀胱乳头状瘤虽然分化程度高,但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并且随着复发次数增加,分化程度降低,容易发生癌变。因此有人主张把膀胱乳头状瘤看作低度恶性乳头状癌,而称之为移行细胞乳头状癌ⅰ级。

二、膀胱癌

膀胱癌是泌尿道肿瘤中最多见的。多发生于40~60岁之间,男性比女性多3倍。

病理变化

膀胱癌因多发生于膀胱侧壁和三角区近输尿管开口处,故易阻塞输尿管口引起肾盂积水和肾盂肾炎。肿瘤可为单发性或多发性,大小不等,从数毫米至数厘米。外观呈乳头状或扁平。乳头状癌在膀胱粘膜表面形成乳头状突起,有蒂与膀胱粘膜相连,有时呈息肉状或菜花状。分化不好,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多无蒂,基底宽,突出于粘膜表面,并向壁内作不同程度的浸润。有些肿瘤不形成突起,表现为膀胱粘膜局部增厚呈扁平斑块状。这种类型早期可局限于粘膜内,但多数浸润至粘膜下,其恶性程度往往比乳头状癌高,表现可有溃疡形成、出血和伴发感染。

根据组织学类型可将膀胱癌分为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有些为混合性。其中以移行细胞癌为最常见,腺癌很少见。

1.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约占膀胱癌的90%,分化程度不同,包括从分化良好的乳头状非浸润性癌到高度未分化的浸润性癌。其中约70%为分化良好的乳头状癌,25%~30%为分化程度不同的浸润性癌。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将移行细胞癌分为三级。

(1)移行细胞癌ⅰ级:癌组织呈乳头状,乳头表面被覆的移行上皮较厚,细胞层次较多,缺乏从底层到表层由柱状细胞到扁平细胞逐渐分化的现象。细胞核大小不甚一致,有些较大染色较深。核分裂像可见,有的局部区域稍多,且不限于基底层(图12-32)。有些癌细胞可浸润固有膜。

(2)移行细胞癌ⅱ级:肿瘤呈乳头状、菜花状或扁平无蒂,表面常有坏死和溃疡形成。镜下,部分癌组织仍保持乳头状结构,但多不规则,并有许多实体癌巢。癌细胞大小不一,排列紊乱,极性消失,常有癌巨细胞形成。核大小不等,染色深,核分裂像较多。癌组织常浸润至上皮下组织,甚至可达肌层。

(3)移行细胞癌ⅲ级:部分为菜花状,底宽无蒂,或为扁平的斑块,表面常有坏死和溃疡形成。癌细胞高度未化化;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排列紊乱(图12-34)。很少或无乳头状结构,有的形成不规则的癌巢,有的分散。常有多数瘤巨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染色深,核分裂像很多,并有多数不典型的病理性核分裂像。癌组织常浸润到膀胱壁肌层深部,并可穿过膀胱壁浸润到邻近器官,如前列腺、精囊、子宫和腹膜后组织等。

各级膀胱移行细胞癌以及乳头状瘤都有复发倾向,并且复发的肿瘤分化往往更不成熟。有些分化不好的移行细胞癌部分可有鳞状化生,生长较快,预后较差。

2.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较少见,约占膀胱癌的5%,常在膀胱移行上皮鳞状化生的基础上发生。许多病人有慢性炎症合并粘膜白斑。鳞状细胞癌有时可形成肿块突出表面,多数为浸润性,表面常有坏死和溃疡形成。镜下结构与一般鳞状细胞癌相同。分化程度不一,有些分化好的,可见细胞间桥和角化,并可有多数癌珠形成;有些分化差,表现为未分化癌。这种单纯的鳞状细胞癌应与上述移行细胞癌伴有灶性鳞状化生相区别,因为单纯的鳞状细胞癌预后较好。

3.腺癌(adenocarcinoma) 很少见,占膀胱癌的1~2%。膀胱腺癌可来自脐尿管残余、尿道周围和前列腺周围的腺体、囊性和腺性膀胱炎或移行上皮的化生。有些腺癌可产生粘液。这种肿瘤可向粘膜表面突出,发生坏死和溃疡,并可向深部浸润膀胱壁,有些肿瘤表面可有大量粘液覆盖。

转移

膀胱癌主要通过淋巴道转移到局部淋巴结,并常侵犯子宫旁、髂动脉旁和主动脉旁淋巴结。晚期可发生血路转移,多发生于高度未分化癌,有些可发生广泛转移,常见于肝、肺、骨髓、肾、肾上腺等处。

临床病理联系

各种膀胱肿瘤最常见的症状为无痛性血尿。乳头状癌的乳头断裂、肿瘤表面坏死、溃疡形成以及并发膀胱炎等皆可引起血尿。肿瘤侵犯膀胱壁,刺激膀胱粘膜及并发感染时可引起尿频、尿急和疼痛,多见于ⅱ级和ⅲ级膀胱癌。肿瘤如阻塞输尿管开口可引起肾盂肾炎、肾盂积水,甚肾盂积脓。

膀胱肿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浸润范围有密切关系,分化程度越高预后越好。乳头状瘤预后很好,单纯切除后,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ⅱ级和ⅲ级的膀胱癌预后不好。膀胱顶部和前壁肿瘤预后比膀胱底部肿瘤预后差。晚期病人往往死于广泛转移和输尿管阻塞引起的感染。

泌尿系统的癌肿位于腹腔及盆腔,只有用特殊检查方法才能查见,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做尿液或膀胱冲洗液的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其优越性,但由于肾内的癌细胞必须脱落到肾盂才能排出,而有些分化好的移行细胞癌的脱落细胞无法与正常移行上皮细胞鉴别,故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和正确率不很高,主要对诊断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分化不成熟的移行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有所帮助。近来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肿瘤细胞dna含量对膀胱肿瘤的诊断,尤其是预后有很大帮助。很多恶性肿瘤细胞为dna非整倍体性,并且非整倍体肿瘤的侵袭性或恶性程度往往比形态相似的二倍体肿瘤更高。因此尿液或膀胱冲洗液的流式细胞技术分析dna含量和脱落细胞形态学观察两者结合应用,对膀胱肿瘤的预后、预测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都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肝母细胞瘤的术后护理评估是什么

术后护理评估:(1) 康复情况:肿瘤是否切除、相应症状是否消失及切口愈合情况等。(2) 功能状态:肾功能、消化道功能。(3) 心理和认知状况:家长对患儿肝肿瘤术后康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出院前的心理状况。(4) 预后判断:根据术中所见、肿瘤切除彻底与否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肿瘤分期、分类,及评估预后。

卵巢肿瘤分类有哪些

1.性索间质肿瘤。这种肿瘤占卵巢肿瘤的6%左右,性索间质肿瘤比较复杂,各种细胞可以单独形成相应的肿瘤,卵巢型或者睾丸型的两种细胞可以出现在同一肿瘤内,甚至还有四种细胞出现在同一肿瘤内的情况。

2.性腺母细胞瘤。

3.类固醇细胞瘤。此类肿瘤是由类似于黄体细胞,间质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的大圆形或大多边形细胞组成,以前称之为脂质细胞瘤或者类脂细胞瘤。

相关推荐

肿瘤分类有哪些

根据新生物的细胞特性及对机体的危害性程度,又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而癌症即为恶性肿瘤的总称。要提请注意的是,癌症与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癌指的是上皮性的恶性肿瘤,如由大肠黏膜上皮形成的恶性肿瘤称为大肠黏膜上皮癌,简称大肠癌。由皮肤上皮形成的称皮肤上皮癌,简称皮肤癌等等。 所以,若医生说某某人患的是癌症,即表明患者长的是恶性肿瘤;若说某某人患的是胃癌,意思是患者的胃黏膜上皮形成的癌症,若说患者得的是胃肉瘤,则表明这种恶性肿瘤不是由黏膜上皮细胞所形成的,可能由平滑肌细胞恶变引起,或是属于胃的恶性淋

卵巢肿瘤分类

卵巢上皮性肿瘤:多见于30岁到50岁的妇女。表现多为腹痛、腹胀。 卵巢恶性畸胎瘤:多见于青年女性,其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发烧等。 卵巢颗粒细胞瘤:多见于40岁至55岁的妇女,其表现为月经紊乱或月经干净后仍有阴道出血等。 卵巢黄囊瘤(内胚窦瘤):多见于青年女性,也偶见幼女,其恶性程度极高,而且发展快,多表现为腹胀、腹痛、持续发烧、全身乏力等。

男性输尿管肿瘤分为几种类型

很多人认为,输尿管肿瘤只会出现在女性身上。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只不过是女性会比男性更容易得该病罢了。按照当今医学来说,输尿管肿瘤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癌症,通常,医学者认为这种病是由于尿道炎导致。那么男性输尿管肿瘤分为哪些类型。 男性输尿管肿瘤分类一般沿用Gratsstald分类法: O期:原位癌(粘膜内) A期:粘膜下(不超出粘膜下范围) B期:肌层 C期:尿道旁浸润(侵犯尿道邻近组织) D期:选处转移(包括腹股沟淋巴结,髂血管旁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输尿管肿瘤的临床表现包括血尿、尿道流血、尿道血性分泌物、

淋巴管瘤的病理

淋巴管瘤分类大多数学者采用Wegner分类: 1. 良性 毛细淋巴管瘤(单纯性淋巴管瘤) 海绵状淋巴管瘤 囊状淋巴管瘤 弥漫性淋巴管瘤(淋巴管瘤性巨肢症) 2. 恶性 淋巴管肉瘤 毛细淋巴管瘤 毛细淋巴管瘤(capillary lymphangio-ma),或称单纯性淋巴管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先天性肿瘤。系由多数细小的淋巴囊肿密集成球组成,多半位于皮肤浅层或皮下组织内,或在黏膜和浆膜。多见于唇、口腔颊部黏膜、舌、也可发生在头皮、胸壁和外生殖器。表面呈小疣状颗粒,通明或略带红色,压迫时可挤破淋巴囊状透明颗粒

肿瘤疾病分类

根据肿瘤生长特征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不同,肿瘤可分成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恶性程度最低的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相似,某些良性肿瘤因其生长在重要脏器周围,对人体也可构成极大的危害。人们日常所说的癌即指恶性肿瘤,患者即泛指恶性肿瘤患者。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1.生长方式: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大多有包膜形成。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破坏性生长,边界不清,无包膜形成。 2.生长速度: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一般生长迅速,多呈显著的无休止性,常有坏死溃烂。 3.复发

血管瘤分类有哪些

1、 毛细血管瘤(鲜红斑痣和草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是血管瘤的其中一种类型,较为常见,属于血管畸形。由扩张和增生的毛细血管网构成,包括草莓状血管瘤及葡萄酒色斑、红胎记。多见于婴儿,大多数是女性。大多数为错构瘤,但如果其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更快,则可能为真性肿瘤。 毛细血管瘤分类:新生儿斑痣、葡萄酒色斑、草莓状毛细血管瘤、蜘蛛形痣、家庭型,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病变。 2、 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在血管瘤中属于较为高发的疾病之一,属于先天性

淋巴瘤分类

淋巴癌是源发自淋巴组织的一种癌症,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组织及器官,譬如脾脏及扁桃腺﹐ 它也包括淋巴结﹝白血球的一种﹞以及豆状的淋巴结,它的功能是对抗病菌造成的感染。 淋巴瘤分二种: 1、非何杰金氏淋巴癌﹝Non-Hodgkin Lymphoma﹞ 有两种类型:B细胞﹝B淋巴结﹞,T细胞﹝T淋巴结﹞ 以上每一种类型又分两种: (1)慢性淋巴癌-生长速度很慢 (2)侵袭性淋巴癌-生长速度很快 当医生讲解淋巴癌时,通常都会用这两种术语。 2.、何杰金氏淋巴癌 它很像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但还是有所不同。譬如病人体内会生

淋巴肿瘤分类

肿瘤分类和命名 机体任何部位的任何组织都会发生肿瘤,可发生良性瘤,也可发生恶性瘤,因此肿瘤种类繁多。特性各异,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命名。正确掌握肿瘤分类和命名的原则及方法,有助于对肿瘤有个系统的概念,对各个具体肿瘤可确定正确的诊断名称,并当看到肿瘤的名称,就能了解它长在什么部位、起源于何种组织、是良性瘤还是恶性瘤,从而可进一步分析其特性,为医疗处理提供依据。 肿瘤分类肿瘤分类,有的按肿瘤的组织起源分类,有的按肿瘤的生长特征分类。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把两者结合起来。 (一)按组织起源分类 主要分为以下几

生物疗法治疗淋巴瘤怎样

不同的淋巴瘤类型,治疗方案和疗程不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系统肿瘤病理分类标准”,目前已知淋巴瘤有近70种病理类型,大体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霍奇金淋巴瘤占淋巴瘤的10%左右,是一组疗效相对较好的恶性肿瘤,分两大类、共五种类型,即4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其中,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的结节硬化型和混合细胞型最常见,治疗方案相对简单经济,治疗效果较好,远期生存概率也比较高。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是预后最好的淋巴瘤类型,10年的生存概率达到95

乳腺肿瘤分类

1、良性肿瘤:生长速度缓慢,肿瘤不发生移动,肿瘤质地一般较软,多数有包膜和四面组织相隔,触诊肿瘤时,肿瘤有一定的活动度,表面较光滑,手术切除时,轻易治愈,一般不会存在全身症状。 2、恶性肿瘤:早期没有疼痛,质地比较硬(坚硬如石),表面不光滑,在触摸时固定不移,皮肤会出现内陷或者橘皮样改变。要是乳头出现内陷或者抬高,就会触及下窝处淋巴结肿大、腋窝处或者锁骨上,在晚期肿瘤处可以出现疼痛或者溃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