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症怎么治疗 睡眠障碍是怎么回事
睡眠障碍症怎么治疗 睡眠障碍是怎么回事
「睡眠障碍」不只是单纯的「没睡好」,而是属于一种和睡眠相关的生理周期异常。临床上针对睡眠障碍有许多种分类,一般分为因时差、药物、内科疾病造成的「短期失眠」,以及与作息时间、工作型态、饮食习惯有关的「慢性失眠」;亦可进一步将睡眠障碍分为「入睡困难」、「睡眠中断」、「睡眠早醒」以及「睡眠质量障碍」。由于睡眠能让身体恢复白天耗损的体能,并重组情緒行为和认知记忆,因此睡眠障碍会减少这些修复,促使体内制造过多自由基,因而造成身体机制的退化及老化。
若从自然整合医学角度切入,则可从身体、情绪、精神、心智等四方面来探究睡眠障碍,找到病因后,才能真正改善睡眠质量。因此,他更重视睡眠问题是否由其他疾病导致,例如甲状腺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生理疾病,发作时便可能引发睡眠障碍;而高敏感体质的人较易受到环境的温度、声音等外在因素干扰,影响睡眠质量,或是有焦虑症、忧郁症、恐慌症及强迫症等精神官能疾病,通常也深受睡眠障碍的困扰。
除了已确诊以上疾病的人,许多人则是「还未到生病阶段,但身体已经出现功能性障碍」,例如虽然还未确诊罹患糖尿病,却已有血糖震荡、心律不整等病征,在发病前期即可能产生睡眠障碍。
除了前述的生理、心理疾病外,同时需要关切患者是否在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巨大压力,或因生理失调、时差才造成了睡眠障碍;此外,若患者因身体有其他疾病而服用气喘药、消炎药、利尿剂、偏头痛药物、高血压药物、抗心律不整药物,以及少数镇定剂、安眠药、抗忧郁剂等,这些因素均可能使让睡眠质量受到影响。
中医如何治疗睡眠障碍
1、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脾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2、从精神情志论治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
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
所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5、从肝脾论治
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治失眠的理法方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治疗睡眠障碍的偏方有哪些
偏方1:丹参、远志、石菖蒲、硫黄各20克。共研细末,加白酒适量,调成膏状,贴于脐中,再以棉花垫于脐上,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一次。
偏方2:党参15克,麦冬(去心)9克,五味子6克,夜交藤、龙齿各30克。晚饭前水温服,留渣再煎,晚上睡前1小时再服,每日1剂。
偏方3:党参60克,玄参30克,琥珀18克,朱砂、麦冬各12克。共研细末,过筛。每次服3-5克,睡前半小时白开水送服。
偏方4:枸杞30克,炒枣仁40克,五味子10克。和匀,分成5份。每日取1份,放入茶杯中开水冲泡,代茶频饮。或日饮3次,但每次不少于500毫升。
偏方5:五味子30克。水煎,睡前服。主治失眠、周身乏力。
偏方6:鲜丹参16克,鲜酸枣根30克。水煎,日服2次。主治失眠、健忘、夜多怪梦。
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
1、搓背疗法
中医认为,人体背部有主阳气的督脉,对其进行刺激可起到振奋阳气、活血通络、养心安神的作用。经常搓背可以刺激背部皮肤和皮下组织,促进体内血液循环,通过神经的传导,增强内分泌功能和人体免疫力。同时,国医堂失眠专家还指出,搓背还能对神经衰弱、失眠、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慢性病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2、心肾相交法
心肾相交法可以促进睡眠。动作很简单,用我们手心上的劳工穴去搓脚心上的涌泉穴。脚心上的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主穴,手心上的劳工穴是心包经上的一个穴位。假如我们晚上坐在沙发或床上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左手的手心去搓右脚的脚心,用右手的手心去搓左脚的脚心,这对促进睡眠非常有帮助,而且简单易行,自己在家里都可以做,有失眠症的人不妨尝试一下。
睡眠障碍是什么引起的
睡眠根据脑电图、眼动图变化分为二个时期,即非快眼动期(HREM)和快眼动期(REM)。非快眼动期时,肌张力降低,无明显的眼球运动,脑电图显示慢而同步,此期被唤醒则感倦睡。
快眼动期时肌张力明显降低,出现快速水平眼球运动,脑电图显示与觉醒时类似的状态,此期唤醒,意识清楚,无倦怠感,此期出现丰富多彩的梦。研究发现脑干尾端与睡眠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被认为是睡眠中枢之所在。此部位各种刺激性病变引起过度睡眠,而破坏性病变引起睡眠减少。
另外还发现睡眠时有中枢神经介质的参与,刺激5-羟色胺能神经元或注射5-羟色胺酸,可产生非快眼动期睡眠,而给5-羟色胺拮抗药,产生睡眠减少。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拮抗药,则快眼动期睡眠减少,而给去甲肾上腺素激动药,快眼动期睡眠增多。
睡眠障碍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目前认为主要的“睡眠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前区,即视交叉上核,该区病变除导致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外,还可导致体温及进食活动的改变。
(二)发病机制
医学上对睡眠的探讨,始于寻找“睡眠中枢”,位于下丘脑或第三脑室侧壁的病变能够产生持久的昏睡,但非生理性睡眠,亦不能解释醒-睡周期。当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相当广泛,至少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
牵涉的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腺苷、γ-氨基丁酸、5-羟色胺,以及神经肽类如S因子、δ睡眠导致肽(DSIP)等。
例如,视交叉上核及其相关联的视网膜-下丘脑束,具有自身节律性活动功能,在动物中为醒-睡周期的起步点,在人类可能为复杂的起步机构的一部分。又如缝际核含有5-羟色胺能神经元,破坏脑桥的缝际核可以抑制REM的发生,同时破坏中脑的缝际核则SWS消失;蓝斑和蓝斑下区含有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在觉醒和REM中放电频率增加,而SWS中则减少。破坏蓝斑和蓝斑下区也可使REM消失。神经肽中S因子和DSIP已可浓缩成药剂,注射后能产生SWS。
抑郁症什么时间最痛苦
1、抑郁症最痛苦的是睡眠障碍,早醒是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患者往往表现为早醒且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睡眠总量减少。而且常常患者醒来后是半夜,感觉周围静寂无声,甚至感觉漫无边际的黑暗笼罩过来,情绪非常恶劣。很多抑郁症的自杀企图就是发生在此时此刻。当然,梦的形式的改变也是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表现, 抑郁症患者在疾病早期的主诉常为睡眠无梦或恶梦增多。
2、既然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它会随着其他抑郁症症状的缓解而缓解。但临床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在抗抑郁治疗一段时间后,各种抑郁体验明显好转,但睡眠障碍仍困扰着患者,甚至迁延不愈。
3、睡眠障碍或成为抑郁症的残留症状。即经过抗抑郁治疗后,患者有可能残留有睡眠障碍。大量的研究认为睡眠障碍与抑郁障碍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关系, 睡眠障碍不仅是抑郁症的一个症状, 而且对抑郁症的病程发展和预后或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患者自杀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经治疗后残留的睡眠障碍有可能意味着将来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增加。
睡眠障碍与艾滋病有关
睡眠障碍表面看起来不是失眠什么大毛病,但是若是长期患有睡眠障碍,就会导致人体的造血功能下降,这样就会影响人体免疫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也就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如此就会增加被感染上艾滋病的风险,这就是睡眠障碍与艾滋病的关系。
同时,患有艾滋病的朋友也可因艾滋病出现睡眠障碍等问题,因此只有及时到医院治疗,才能摆脱睡眠障碍的困扰,若患上睡眠障碍不及时治疗,短期看来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大病都是从小病日积月累来的,因此患者朋友必须要重视。
治疗睡眠障碍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症状、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个人体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不可一致对待,这样容易导致误治的情况发生,患者朋友只有对睡眠障碍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治疗疾病,并且还能及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