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虚汗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出虚汗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多汗症:多汗症(hyperhidrosis)系全身或局部皮肤出汗过多。多汗症病因一般可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调两种.根据产生汗液过多的原因不同还可分成神经性多汗症和非神经性多汗症,神经性多汗症包括皮层性多汗症,下丘脑多汗症hypothalamic hyperhidrosis髓性多汗症medullary hyperhidrosis非神经性多汗症主要有代偿性多汗症compensatory hyperhidrosis。
出冷汗:由惊恐或休克等原因而出的汗,出汗时手足发冷,所以叫冷汗。
冷汗淋漓:冷汗,指因紧张、惊惧或疾病等导致汗出而自觉有冷感。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夜间盗汗:以中医观点来看,夜间盗汗有可能是气虚或阴虚造成,如果是气虚引起的盗汗,一般是血管扩张功能不好,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来调整,心血不足造成的盗汗,心悸少寐,宜补血养心,以归脾汤加减方来治疗;如果是阴虚体质引起,身体出现燥热症,也会有盗汗的情况,此时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来改善, 又阴虚火旺的盗汗,五心烦热,宜滋阴降火,用之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方,但仍建议由中医师鉴别诊断后,再服药改善。
女人气虚的八大症状
气虚主要就是因为脾胃、肝肾的功能失调,导致气脾不足。整个人特别容易感觉到累,易疲劳。气虚就是表现为整个人比较乏力,容易出虚汗,容易导致女人头晕、耳鸣、精神不振。最重要的就是气虚表现时会引起代谢失调,没有食欲,消化不良经常感觉腹胀,面色出现暗黄或者是淡白。在生活当中我们出现这些症状就表示有气虚,一定要及时的调理。
气血虚弱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气血失和:气血失和是气血失调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气血失调,是指气或血的亏损和各自的生理功能异常,以及气血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失调等病理变化。
2.阴阳气血失衡:阴阳气血失衡:正常状态下,人体的阴阳是相互补充、协调、制约的,一旦出现一些不足或有余,人体往往会自己进行调节以达到平衡,但如果这种失衡不能被机体及时调整,代偿的功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人就会出现各种病症。通常直接导致的就是女性的亚健康状态,更严重的会出现早衰、疾病等危险的征兆。
3.气机失调证: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所引起的病证。此中又有“气滞证”、“气逆证”、“气陷证”、“气闭证”、“气脱证”的不同类型。
4.气血凝滞:气血凝滞是指血液循行体内,营养周身。如有亏乏、凝滞、妄行均为病症。
汗毛过多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妊娠时出现的多毛 妇女除多毛外,无其它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症状和体征时称为特发性妇女多毛症,主要见于妊娠期妇女和绝经期妇女。妇女在妊娠期间,发生一系列生理性的内分泌变化,其中脑垂体前叶分泌较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由此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卵巢和肾上腺分泌的雄性激素增加。过多的雄性激素使毛发的生长期延长,毛发因此较平时为长;同时也可使条毛的数量增多,因此妊娠的早期即可出现多毛。本病是特发性妇女多毛症的一种。
2.卵巢性多毛 卵巢性多毛属于多毛症的一种。多毛症(hypertrichosis)一般系指女性体毛生长过多,分布异常,是血循环中雄激素主要包括睾酮、双氢睾酮、雄烯二酮、脱氢表雄酮和硫酸脱氢表雄酮等生成增多。临床上可出现女性性征毛发生长过盛,分布呈男性化倾向。主要表现颜面、耳前、口周围、胸前、乳头周围、腋窝、背部、下腹部、阴毛多而密,向脐部呈菱形分布,以及下肢及大腿前部,常伴月经不调,性冷淡等。女性多毛常被认为是有某种男性化疾病存在,并有心理压力来寻求诊治。
3.腰骶部皮肤多毛、异常色素沉着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患者特别是儿童,要警惕此病的一个临床表现:腰骶部皮肤多毛、异常色素沉着。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由于各种先天和后天原因引起脊髓或圆锥受牵拉,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和畸形的综合征。由于脊髓受牵拉多发生在腰骶髓,引起圆锥异常低位,故又称低位脊髓。
4.面部多毛 面部多毛是指汗毛密度增加变长变多,超过正常生理范围,一般表现为面部、阴部、腋下、腹、背及四肢体毛明显增多增长增粗而黑,有的还长胡须、胸毛及乳头长毛,常伴月经不调,性冷淡等。
进入青春期后,少女全身逐渐长出长长的毛,一般情况下这是正常的。但有个别少女,在手臂、腿、脸、后背等,都长了长长的毛,用专治脱毛的药膏涂擦,希望能恢复正常,可是非但没用,反而长得更长、更黑了。到了夏天,甚至不好意思穿短袖衣服和裙子。
雄激素生成过多最敏感的标志就是多毛,然后才是痤疮、皮肤油腻、性欲增强、阴蒂肥大,最后是男性化,男性化多提示是肿瘤。
痤疮是雄激素过多的另一个标志,虽然不少痤疮病人的睾酮水平并不高,但有5α-还原酶增高的证据。脱发也是临床表现之一,有40%的脱发病人有高雄激素血症。
对高雄激素血症的病人应特别注意有否黑棘皮病。
妊娠时出现的多毛常是由黄素瘤引起的,分娩后会消失,惟一的危险就是有可能导致女胎男性化。妊娠合并卵巢功能性肿瘤的机会极少,因为后者本身就不容易怀孕。
在询问病史及体检时,应注意多毛的程度及多毛发展的速度,其与肿瘤相关。也应注意有否肢端肥大症和库欣综合征的其他表现,并应特别注意询问用药史:如达那唑;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复方制剂中也可能含有少量雄激素,;其他如苯妥英钠、米诺地尔、氯丙嗪和二氮嗪等。
对多毛病人应特别注意月经问题,如为年轻女性,长期月经不规则,多毛缓慢进展,则最可能的诊断就是无排卵引起的卵巢性多毛。
虚脱易混淆的症状
休克:一种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全身微循环障碍引起重要生命器官(脑、心、肺、肾、肝)严重缺血、缺氧的综合征。
其典型表现是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降低、脉搏微弱、神志模糊。
引发休克的因子主要通过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及外周血管容量增加等途径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剧减、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代谢紊乱,重要生命器官遭受严重的、乃至不可逆的损害。
休克分如下类型
①失血性休克
急性失血超过全身血量的20%(成人约800毫升)即发生休克,超过40%(约1600毫升)濒于死亡。严重的腹泻、呕吐所致休克亦属此类型。
②心原性休克
由急性心脏射血功能衰竭所引起,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高达80%。
③中毒性休克
主要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和败血症,死亡率为30~80%。
④过敏性休克
发生于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
致敏原刺激组织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发。
常见者如药物和某些食物(波罗等)过敏,尤以青霉素过敏最为多见,严重者数分钟内不治而亡。
⑤神经原性休克
剧烈的疼痛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导致急剧而短暂的意识丧失,类似于晕厥。
脾虚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脾虚的鉴别诊断:
1、脾虚呕吐
【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病机病理】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
【治法】健脾和胃止呕。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病理】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
【治法】健脾渗湿止泻
【方剂】参苓白术散化裁。
3、脾虚水肿
【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病机病理】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
【治法】温脾利水消肿。
【方剂】实脾饮加减。
4、脾虚出血
【症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病机病理】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方剂】归脾汤加减。
5、脾虚带下
【症见】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
【病机病理】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剂】完带汤,或用白扁豆20克,向日葵瓤25克,水煎服。
6、脾虚经闭
【症见】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
【病机病理】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
【治法】补脾胃、养气血。
【方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7、脾虚多涎
【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
【病机病理】《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治法】补益脾气
【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8、脾虚生风
【症见】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
【病机病理】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
【治法】补脾祛风。
【方剂】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或归脾汤加羌活、钩藤。
9、脾虚如球
【症见】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
【病机病理】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眼部五轮理论:脾属土曰肉轮,为上下胞睑,脾在此指胞睑。
【治法】以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
【方剂】神效黄芪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
从临床现实分析,脾虚中又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每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
血虚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心肺之气共同作用之下,内至脏腑,外达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但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1脏腑失于濡养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所以临床上血虚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雀目;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动;由于中医认为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血不足,爪甲失养,枯薄脆裂。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为肝之子,肝为肾之子。根据虚则补其母和阳生阴长的道理,在治疗时补心常兼补肝,补肝常兼滋肾。在血虚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补血方内还常加入补脾肺之气的药物。
2血不载气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临床常见血虚而致气虚的慢性失血证。特别是在大失血情况下,气随血亡而脱,此时气脱反而成为主要矛盾。大气下陷则出现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气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经常出虚汗应该怎么办
虚汗指的是什么?
虚汗是因为身体虚弱或者是患了某种疾病引起的不正常出汗。感冒发烧、身体虚弱都会出虚汗。出虚汗容易导致身体脱水,经常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睡眠不宁等一些症状,对身体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特别是小孩子出虚汗更是不容忽视。
自汗、盗汗、虚汗之间的关系
出汗可以排毒,但是不正常的出汗是对身体的不利。生活中除了出虚汗还有自汗和盗汗的说法,小孩子小的时候身体比较虚弱就会经常出现自汗、盗汗的现象。自汗指不是因为天气热、穿得过于暖和或者是药物发汗而造成的,而是因为肺气虚弱、阳气虚损所引起的不正常出汗,小孩子患病就容易出现自汗的现象。而如果睡觉的时候出汗不止,但是醒来之后汗就会停止的这种不正常出汗就是盗汗。其实,自汗和盗汗都是属于盗汗的一类,身体虚弱、病邪入侵就会导致出虚汗。
出虚汗伴随着各种身体症状,经常出虚汗、自汗或者是盗汗会导致身体精气耗损,加重身体虚弱状态,长期的虚汗有伤身体根本,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成长,导致发育缓慢。所以,如果经常出虚汗一定要多加注意。
经常出虚汗应该怎么办?
1、要多喝水,为身体多补充水分。
经常出虚汗会造成身体大量流失水分,也会影响身体的电解质平衡,所以一定要多喝水,给身体补充水分,避免出现脱水现象。
2、多补充蛋白质。
身体虚弱是出虚汗和盗汗的重要原因,气虚体弱,身体在应对外界环境时负担比较重,要给身体多补充蛋白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可以多吃些肝脏、鱼肉、骨骼以及奶制品等。
3、多吃些补气血的食物。
经常出虚汗多是因为气虚体弱,身体元气不足或者是过度劳累。要多吃些富含营养并且补气血的食物。泡红枣水或者是炖些参汤补补气血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