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囊肿与肿瘤鉴别
颌骨囊肿与肿瘤鉴别
颌骨囊肿是指在颌骨内出现一含有液体的囊性肿物,逐步增大、颌骨膨胀破坏。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牙源性及非牙源性两大类,牙源性者即囊肿由成牙组织或牙演变而来;非牙源性囊肿则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于颌骨内的上皮发展形成,如面裂囊肿、亦可为损伤所致的血外渗性囊肿以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等。
本病主要需与颌骨肿瘤进行鉴别,鉴别的手段主要依靠影象学的方法:
1、X线平片
颌骨囊肿在X线平片上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边缘光滑锐利,其内可以是单房或多房。随着囊液积聚,囊肿具有一定的膨胀性,可引起临近牙移位,少数可见牙吸收。周围骨质吸收,囊腔壁为致密白线(骨皮质线)。
颌骨良性肿瘤在X线片上表现为低密度病变,其内可见骨性间隔或纤维间隔,表现为“肥皂泡样”或“火焰状”改变。有时在低密度内可见点状或斑点状钙化,呈混合密度。少数在病变区内可见牙齿硬组织密度的影像表现,与正常的骨组织之间有清晰的低密度包膜相间隔。病变侵入周围软组织内可使骨皮质连续性中断。良性非牙源性颌骨肿瘤与身体其他部部位骨肿瘤表现相同。颌骨原发的恶性肿瘤十分少见,其边界不清呈不规则形或虫咬状。其密度可以是低密度如原发性颌骨内癌、骨髓瘤;也可以是混合性密度如骨肉瘤和软骨肉瘤。病灶内常见肿瘤组织的钙化,骨皮质中断。年轻的恶性骨肿瘤患者可见日光放射状的骨膜反应。
2、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
CT平扫时,囊肿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囊肿的密度与囊内容物有关,一般有两种情况:多数表现为低密度,少数为等或高密度。前者与囊肿内容物是液态脂类物质和胆固醇有关,后者与囊内容物是角化物、出血和钙化有关。增强CT上,囊壁可有轻度强化,囊液无增强。其内可见残留的牙根或牙齿,可见间隔,骨皮质连续性可有中断,周围软组织内可见膨胀。
颌骨良性肿瘤在CT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常伴有颊舌侧骨板的膨胀性中断。此外,在多房性病变,可见骨性间隔。颌骨恶性肿瘤在CT上多表现为肿瘤钙化、皮质骨破坏以及软组织和骨髓内侵犯。目前,CT已成为检查颌面部病变的常用的方法之一。CT可以准确判断颌面部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侵犯临近组织的程度。研究表明,当病灶穿破骨皮质侵入邻近软组织时,CT对于颌骨囊肿和肿瘤的诊断更有意义。
3、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
口腔颌面部MRI检查具有以下的特点:
(1)对人体没有放射性危害
(2)软组织分辨率优于CT;
(3)没有射线硬化的伪影;
(4)不需静脉注入对比剂即可鉴别血管和软组织;
(5)能多平面成像;
(6)可以获得三维图像。
MRI能显示颌骨囊肿和肿瘤侵犯周围软组织的情况,T2WI图像可以准确地反映肿瘤和正常软组织的边界。MRI在显示骨髓改变方面优于CT,有研究表明,在颌骨囊肿和肿瘤侵及骨髓时,MRI上的表现和组织病理检查的结果非常符合。在T2加权像上,正常骨皮质的低信号为肿瘤的高信号所取代,表明肿瘤侵犯骨皮质。颌骨囊肿和肿瘤内不完全的骨化间隔、粘膜结节可以在MRI上得到显示。MRI在检查下颌骨的病灶方面之所以优于CT,主要体现在可同时评价骨皮质和骨髓质的受累情况。
良性肿瘤的主要症状介绍
良性肿瘤的症状有哪些?肿瘤是常见的疾病,有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分,良性肿瘤生长速度较慢,病人能在早期得到治疗就能痊愈,否则病情一旦发展恶化,就有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良性肿瘤症状,出现症状反应后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1、颌骨由于具有发育和解剖结构上的特殊性,有形成牙齿的牙源性组织,如牙板、造袖器、牙乳突及牙囊,在牙齿发育的不同时期,可以形成不同肿瘤,因此,颌骨肿瘤主要是牙源性的。另外,在人体骨骼系统所发生的大部分肿瘤,都可在颌骨发生。
2、骨囊肿为良性病变,亦称单纯性骨囊肿或孤立性骨囊肿。有学者认为骨囊肿是由于骨内血管末梢阻塞,血液瘀滞所致;也有认为本病系某种肿瘤、炎症组织的退行性变,其生长、代谢阻碍的结果或与骨发育异常有关;也有认为可能系外伤出血形成局限性包囊,进而局部吸收骨化而成。骨囊肿较小者可因骨折后骨痂而消失;囊肿较大者也可因之缩小;偶尔可因血肿骨化而消失。一般来讲,骨囊肿均需手术治疗,手术最好在骨骺愈合施行,目的为减少复发的机会。骨囊肿偶有恶变为肉瘤的可能。骨囊肿极少发生于颈椎。本病多发于长管骨骨端,好发于20岁的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
3、脂肪组织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在小儿较纤维瘤多见,凡体内有脂肪存在的部位均可发生。脂肪组织肿瘤有一层薄的纤维内膜,内有很多纤维索,纵横形成很多间隔,最常见于颈、肩、背、臀和乳房及肢体的皮下组织,面部、头皮、阴囊和阴唇,其次为腹膜后及胃肠壁等处;极少数可出现于原来无脂肪组织的部位。如果肿瘤中纤维组织所占比例较多,则称纤维脂肪瘤。
4.头痛是脑瘤最早和最多见的症状,见于82%~90%的病人,程度各人不同。初为间歇性,以早晨清醒时及晚间较多且较重。多以额部或两颞部的搏动性钝痛或胀痛和变为持续性。咳嗽、用力、喷嚏、俯身、低头时可使头痛加剧。小儿因颅骨未闭,颅压增高时颅缝分开,故可没有头痛,只诉头昏。头痛往往以一般止痛剂治疗无效,而以脱水剂治疗则效果明显。
5.呕吐为主要症状之一,约发生于2/3的病人。常见于剧烈头痛时,多伴有恶心,呕吐常呈喷射性。严重者不能进食,食后即吐。
6.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最重要的客观体征。幕下及中线肿瘤病人出现较早,幕上的良性肿瘤出现较晚,有的甚至不出现。视乳头水肿早期并不影响视力,视野检查可见生理盲点扩大。当视乳头水肿持续数周或数月之后,视盘逐渐变得苍白,视力开始减退,视野呈向心性缩小,这是视神经萎缩的表现。一旦出现阵发性黑朦,视力将迅速下降,甚至很快失明,这时即使手术解除了颅内高压,视力往往也不能改善。
上述就是良性肿瘤的症状介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良性肿瘤对于患者来说是容易治疗的,所以,大家发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治,切勿错过了治疗的时机。
舌下腺囊肿有哪些症状
一、症状:
1.单纯型:占大多数。囊肿位于舌下区,呈浅紫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常位于口底一侧。较大的囊肿可将舌抬起,状似“重舌”。囊肿因创伤而破裂后,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或蛋清样液体,囊肿暂时消失。暑天后窗口愈合,囊肿长大如前;
2.口外型:又称潜突型。主要表现为下颌下区肿物,而口底囊肿表现不明显。触诊柔软,与皮肤无粘连,不可压缩。
3.哑铃型:为上述两型的混合,即在口内舌下区及口外下颌区均可见囊性肿物。
二、诊断:
1.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2.囊肿位于口底一侧粘膜下,呈淡蓝色肿物,囊壁薄,质地柔软。
3.较大舌下腺囊肿可穿人下颌舌骨肌进入颁下区,也可波及对侧口底。
4.囊肿可因创伤而破溃,流出粘稠蛋清样液体,囊肿暂时消失,数日后创口愈合囊肿长大如前。
5.囊肿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口底部肿胀疼痛,影响进食。
6.应与口底部血管瘤,淋巴管瘤,皮样囊肿鉴别,主要依靠穿刺内容物检查,舌下腺囊肿可抽出粘稠液体。
动脉瘤样骨囊肿如何鉴别
动脉瘤样骨囊肿如何鉴别
本病需与下面的几个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孤立性骨囊肿:多见于四肢长骨。常为中心型。呈对称性轻度膨胀的骨坏死。周围为致密硬化带。囊壁外缘光滑整齐。内缘则不光整。随骨骼生长逐渐移向骨干。常因病理骨折而发现。
2、巨细胞瘤:发病年龄较大。病变多位于长骨端的关节下方。关节面常为肿瘤的部分轮廓。由于肿瘤纵行。横行生长差不多。故肿瘤多呈球形。瘤内有皂泡状阴影。骨化及反应性骨硬化现象少见。而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病较轻。病变多位于干骺端。很少侵犯骨骺。常有不同程度的骨硬化现象。
3、非骨化性纤维瘤:常侵犯骨皮质。沿骨干蔓延。呈分叶状。边缘有硬化现象。有时边缘不完整。甚至有骨皮质断裂。
4、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多见于青少年。偏心生长。分叶状。并呈分房样。突入软组织时多无包壳。破坏区内有斑点状及斑片状钙化。
囊肿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1、囊肿形态大多为圆形,突出皮肤表面为半圆形。一般多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因有囊壁包裹,故边缘光滑整齐,与周围组织粘连少,故触之光滑有弹性及囊性感。其表面皮肤多无炎症,而呈正常皮色。一般发展有限局性,不会无限扩大造成局部压迫症状。
2、应与下面的症状相鉴别诊断:
1)骶骨囊肿 骨囊肿为骨的瘤样病变,又名孤立性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simplebonecyst)。囊壁为一层纤维包膜,囊内为黄色或褐色液体。
2)输尿管囊肿 输尿管囊肿:是输尿管末端的囊性扩张。胚胎发育期输尿管与尿生殖窦之间的隔膜未吸收消退,形成输尿管口不同程度的狭窄,也可是输尿管末端纤维结构薄弱或壁间段的行径过长、过弯等因素引起,经尿流冲击后形成囊性扩张突入膀胱。
3)纵隔囊肿 纵隔囊肿(cyst of mediastinum)属纵隔肿物(mediastinal masses)中的一类,有将其归属于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者,但较多人主张将其与纵隔肿瘤分别叙述。
不同口腔颌面囊肿的治疗
口腔颌面囊肿怎么治疗?颌骨囊肿则分为牙源性囊肿,如根端囊肿、含牙囊肿、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等和发育性囊肿如球上颌囊肿、正中囊肿、鼻腭囊肿等。口腔颌面囊肿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一)粘液囊肿
治疗为切除囊肿及周围粘液腺组织,也可用激光或冷冻治疗。
(二)舌下腺囊肿
主要为外科手术,过去采用囊肿摘除或袋形手术,复发率很高。目前多作舌下腺切除术,即使遗留部分囊壁,亦少有复发者。手术中要防止误伤颌下腺导管、舌动脉、舌深静脉和舌神经。
舌下腺囊肿
(三)口底表皮囊肿
手术切除,一般可在口内摘除,如囊肿主要位于颏下部,则在口外作切口。囊壁较厚、分离囊肿完整摘除并不困难。手术中应注意仔细止血,防止术后口底血肿,造成呼吸困难。
(四)颌骨滤泡囊肿
颌骨囊肿需与其它牙源性肿瘤,特别是颌骨造釉细胞瘤相鉴别,但从临床及X线摄片上,有时尚难作出鉴别。因此,在手术时应常规作冰冻切片检查,手术摘除囊肿是治疗颌骨囊肿的主要方法,应彻底刮除囊壁组织。角化囊肿术后复发率为5~62%,其复发原因除囊膜薄,与牙龈周围软组织紧贴,不易刮净外,尚与其囊壁上有子囊及上皮岛,囊外正常骨内有星状小囊,在刮治时易被遗留等因素有关。而且角化囊肿的恶变率比非角化囊肿要高。因此,手术刮治时更应注意其彻底性,复发的或较大的角化囊肿,需在正常骨组织内切除囊肿,或作颌骨的方块切除并保持颌骨的连续性。囊肿摘除后留下的骨腔,可用自体骨松质填充。近年来,使用多孔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填塞,亦获得较为满意效果。其孔径以200μ/mm,孔率以40~70%较好。有应用林格溶液,20%葡萄糖液,抗生素、类固醇依次行囊腔冲洗,每周1次。通过数次冲洗,可控制炎症,减慢氧化,进而抑制脂肪酸氧化并促进前列腺素E的产生。囊壁释放过氧化脂前列腺素E是造成骨质吸收,囊腔扩大的主要因素。
(五)面裂囊肿
是一种发育性囊肿,在胚胎发育时,各个面突的融合过程中,残留在接合处的上皮组织可演化而成囊肿。根据发生的部位有不同的称呼,如发生在两侧腭突融合处,位于腭中缝的正中囊肿;发生在中鼻突的球状突和两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腭前部的鼻腭囊肿,也是面裂囊肿中最为常见;发生在鼻突的球状突与一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牙根之间的球上颌囊肿等。临床上可根据其部位和X线表现作出诊断。治疗为囊肿摘除或刮治术。
甲状软骨囊肿的危害
一、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危害
1、病变位于脊柱:则侵犯脊髓或压迫神经根,可以并发腰疼,下肢萎缩,大小便失禁,甚至截瘫等并发症。
2、病变发生于长骨时:局部肿胀,质硬,不活动,压痛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压痛,少数因病理性骨折才被发现,有的表现为局部持续性疼痛,皮肤温度高,发亮,表浅静脉怒张,甚至可类似肿瘤。
二、牙源性颌骨囊肿的危害
囊肿是牙齿受炎症和损伤后引起上皮增生、变性,或出现液体而形成的,好发于颌骨的任何部位,可为单发或多发,呈缓慢生长。早期患儿可无自觉症状,若继续生长,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则形成面部畸形,如发展到更大时,表面骨质变为极薄的骨板,扪诊时可有乒乓球样的感觉,并发生所谓折羊皮纸样脆裂声,终连这层极薄的骨板也被吸收,因而出现波动感。当下颌囊肿发展过大,骨质损坏过多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骨巨细胞瘤要跟哪些疾病区分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常见10岁~20岁青少年,好发下颌骨,现在认为发生于颌骨者通常并非真性GCT而是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镜下多核巨细胞体积小,中等数量,分布不均匀,常聚集于出血,坏死与含铁血黄素沉积部位,并可见骨样与骨组织形成,病灶经单纯刮除后预后较好。
动脉瘤样骨囊肿 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好发椎骨及扁骨,但也可发生于长骨干,X线上与GCT相似,呈骨的偏心膨胀,骨皮质消融,与GCT镜下不同的是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且多位于血管囊肿和出血灶附近,胞体较小,间质为成熟的纤维组织,单纯病灶刮除四分之一会复发,大块切除或刮除并结合骨移植效果较好,多核巨细胞性骨病变十分复杂,稍不警惕就易造成误诊,对于患者是儿童,病变在除骶骨外的椎骨,颌骨和手足骨,病灶多发,通常不是GCT,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骨折时可因坏死,出血及多核巨细胞反应而误诊为GCT合并病理性骨折,应加以鉴别。
孤立性骨囊肿 多发于青少年骨骺未愈合以前的干骺端,呈对称性膨胀,分隔较少。
成软骨细胞瘤 好发于20岁以下者的长骨骨骺部,瘤内常有钙化点,房隔较少,边缘较清晰。
非骨化性纤维瘤 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长管状骨骨干上,偏心性生长,多沿长轴发展,边缘清晰,有硬化边。
骨囊肿和骨肿瘤一样吗
骨肿瘤是泛指所有生长在骨组织的肿瘤,它分为良性骨肿瘤和恶性肿瘤。 而骨囊肿是众多骨肿瘤中其中的一个类别,是良性骨肿瘤。
骨囊肿和肿瘤的区别就是,骨囊肿是骨肿瘤中的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的骨肿瘤。 骨囊肿是个体,骨肿瘤是泛称,骨囊肿是骨肿瘤中的一种。
骨巨细胞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骨巨细胞瘤(GCT)与之易混淆的骨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3例骨瘤样病变进行病理特点和临床特征进行对比。结果:对于患者是儿童,病变在除骶骨外的椎骨、颌骨和手足骨,病灶多发,通常不是骨巨细胞瘤。结论:GCT与骨瘤样病变鉴别时一定要结合年龄、病史、部位和临床特点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临床和预后是重要的。
骨巨细胞瘤(giantcelltumorofbone,GCT)又称破骨细胞瘤,是一种较常见的骨肿瘤,好发长骨骺端。因其病理形态和临床表现与几种骨的瘤样病变相似,易引起混淆或误诊,而它们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并不相同,予以鉴别诊断十分必要。
GCT临床病理特征好发20岁~40岁青壮年,男女发病差别不大,特发部位为长骨骺端,尤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桡骨下端多见。镜下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多核巨细胞数量多,均匀分布,间质出血明显。GCT具有明显的局部侵袭性,复发率高,并可发生转移,用原来的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预测预后,并非绝对可靠。
棕色瘤多骨受累,成年女性多见,早期症状为骨痛,实验室检查血钙升高,血磷降低,血中AKP、PTH升高,好发长骨骨干或骨干骺、髂骨、手足骨等。镜下在正常骨结构消失的基础上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小型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并见出血灶及吞噬含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病灶周围可见骨样基质和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吸收后残存板层骨。切除甲状旁腺原发病变后,骨骺病灶可随之修复。
骨巨细胞瘤图册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常见10岁~20岁青少年,好发下颌骨。现在认为发生于颌骨者通常并非真性GCT而是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镜下多核巨细胞体积小,中等数量,分布不均匀,常聚集于出血、坏死与含铁血黄素沉积部位,并可见骨样与骨组织形成,病灶经单纯刮除后预后较好。
动脉瘤样骨囊肿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好发椎骨及扁骨,但也可发生于长骨干。X线上与GCT相似,呈骨的偏心膨胀,骨皮质消融,与GCT镜下不同的是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且多位于血管囊肿和出血灶附近,胞体较小,间质为成熟的纤维组织。单纯病灶刮除四分之一会复发,大块切除或刮除并结合骨移植效果较好。多核巨细胞性骨病变十分复杂,稍不警惕就易造成误诊,对于患者是儿童,病变在除骶骨外的椎骨、颌骨和手足骨,病灶多发,通常不是GCT。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骨折时可因坏死、出血及多核巨细胞反应而误诊为GCT合并病理性骨折,应加以鉴别。
囊肿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
1、囊肿形态大多为圆形,突出皮肤表面为半圆形。一般多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因有囊壁包裹,故边缘光滑整齐,与周围组织粘连少,故触之光滑有弹性及囊性感。其表面皮肤多无炎症,而呈正常皮色。一般发展有限局性,不会无限扩大造成局部压迫症状。
2、应与下面的症状相鉴别诊断:
1)骶骨囊肿:骨囊肿为骨的瘤样病变,又名孤立性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simplebonecyst)。囊壁为一层纤维包膜,囊内为黄色或褐色液体。
2)输尿管囊肿:是输尿管末端的囊性扩张。胚胎发育期输尿管与尿生殖窦之间的隔膜未吸收消退,形成输尿管口不同程度的狭窄,也可是输尿管末端纤维结构薄弱或壁间段的行径过长、过弯等因素引起,经尿流冲击后形成囊性扩张突入膀胱。
3)纵隔囊肿:纵隔囊肿(cyst of mediastinum)属纵隔肿物(mediastinal masses)中的一类,有将其归属于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者,但较多人主张将其与纵隔肿瘤分别叙述。
对于囊肿的鉴别,不只是鉴别囊肿和其他疾病,不同囊肿之间也是需要鉴别的,这个大家要知道,因为不同种类的囊肿的治疗方法还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面对囊肿的时候首先就是要鉴别正确。
诊断颌骨囊肿
颌骨囊肿是指在颌骨内出现一含有液体的囊性肿物,逐步增大、颌骨膨胀破坏。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牙源性及非牙源性两大类,牙源性者即囊肿由成牙组织或牙演变而来;非牙源性囊肿则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于颌骨内的上皮发展形成,如面裂囊肿、亦可为损伤所致的血外渗性囊肿以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等。
诊断
1.增大缓慢的颌骨无痛性膨胀、面部畸形,有乒乓感。
2.穿刺抽出草黄色液体,牙源性角化囊肿则为白色角化或油脂样物。
3.牙源性者有病源牙或牙缺失。
4.x光表现为颌骨内的囊性透光影,此透光影边界光滑平缓,有一致密白色硬化边。
5.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什么是颌骨囊肿
颌骨囊肿是指在颌骨内出现一含有液体的囊性肿物,逐步增大、颌骨膨胀破坏,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牙源性及非牙源性两大类,牙源性者即囊肿由成牙组织或牙演变而来;非牙源性囊肿则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于颌骨内的上皮发展形成,如面裂囊肿、亦可为损伤所致的血外渗性囊肿以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等。
囊肿多见于青少年。初期无自觉症状。若继续生长,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则形成面部畸形,根据不同部位可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
(一)牙源性颌骨囊肿源性颌骨囊肿发生于颌骨而与成牙组织和牙有关。根据其来源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1、根尖囊肿是由于根尖肉芽肿、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参残余增生。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性与液化,周围组织液不断渗出,逐渐形成囊肿,故亦可称根尖周囊肿。
2、始基囊肿始基囊肿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或损伤刺激后,成油器的星网状层发生变性,并有液体渗出,蓄积其中而形成囊肿。
3、含牙囊肿含牙囊肿又称过滤泡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可来自1个牙胚(含1个牙),也来自多个牙者。含牙囊肿是最常见的牙源性颌骨囊肿之一,占18%,仅次于根尖囊肿。
4、牙源性角化囊肿角化囊肿系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有人认为即始基囊肿。角化囊肿有典型的病理表现,囊壁的上皮肌纤维包膜均较薄,在囊壁的纤维包膜内有时含有子囊(或称卫星囊腔)或上皮岛。囊内为白色或黄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样物。占牙源性颌骨囊肿的9.2%。
(二)非牙源性囊肿 非牙源性嫩中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的上皮发展而来,故亦称非牙源性外胚叶上皮囊肿。
1、球上颌囊肿发生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牙常被排挤而移位。X线片上显示囊肿阴影在牙根之间,而不在根尖部位。牙无龋坏变色,牙髓均有活力。
2、本腭囊肿位于切牙管内或附近(来自切牙管残余上皮)。X线片上可见到切牙管扩大的囊肿阴影。
3、正中囊肿位于切牙孔之后,腭中缝的任何部位。X线片上可见缝间有圆形囊肿阴影。亦可发生于下颌正中线处。
4、鼻唇囊肿位于上床底和鼻前庭内。可能来自鼻泪管上皮残余。囊肿在骨质的表面。X线片上骨质无破坏现象。在口腔前庭外侧可扪出囊肿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