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后背刮痧有什么作用 刮痧脊椎骨可以刮吗

后背刮痧有什么作用 刮痧脊椎骨可以刮吗

不能刮。

1.脊椎骨上方肌肉比较少,并且该部位骨头凹凸不平,刮痧的时候不要着力,并且很容易刮伤皮肤,所以一般不建议刮痧。

2.脊柱内有许多的的神经以及筋膜,在刮痧的时候操作不当就很容易导致筋膜、神经甚至是骨骼受损,这样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后背刮痧要注意什么

在对后背进行刮痧的时候一定要避开脊椎,因为脊椎骨上面肌肉比较少,并且表面骨头有点凹凸不平,这样不方便操作并且很容易刮痧皮肤。另外脊椎中间有许多神经和筋膜的存在,刮痧手法不当还可能会导致筋膜或者骨骼受损,从而造成不好的影响。

在对背部进行刮痧的时候最好是沿着肌肉条索朝着一个方向刮,尽量不要来回刮,且刮痧的力度要均匀适中,不能忽轻忽重,不然会影响刮痧效果,还可能会擦伤皮肤。

刮痧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刮痧的方法

头部有头发覆盖,须在头发上面用刮板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为增强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发皮发热为宜。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一手扶头部,以保持头部稳定。

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一次。

颈后高骨为大椎穴,用力要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些,从风池穴一直到肩髃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一般用平补平泻手法。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背部正中线刮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背部两侧可视病人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中间不要停顿。

刮拭四肢时,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对下肢静脉曲张、水肿应从下向上刮拭。皮肤如有感染、破溃、痣瘤等,刮拭时应避开。如急性骨关节创伤、挫伤之处不宜刮痧,但在康复阶段做保健刮痧可提前康复。

膝关节结构复杂,刮痧时宜用刮板棱角刮拭,以便掌握刮痧正确的部位、方向,而不致损伤关节。刮拭关节动作应轻柔。膝关节内积水者,局部不宜刮,可取远端穴位刮拭。膝关节后方及下端刮痧时易起痧疱,疱起时宜轻刮或遇曲张静脉可改变方向,由下向上刮。

哪些人群不适宜刮痧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 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如有痧症,连刮两臂弯十几下,即出现暗紫色的条条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处可刮20下。

如患有头痛或喉痛,则取坐位;头晕眼花或胸腹疼,则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处疼,则取俯卧位。 一般是按照前面介绍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病人立即感到轻松,可让病人休息几分钟,在前胸、后背肋间、颈椎上下,或两肩肿岗上岗下,再每处刮动十余下,再饮糖姜水或白开水,病人会异常舒畅。

刮痧刮背后怎么刮

身体健康是非常受到大家重视的,所以各种养生治疗方法有很多,比如说拔火罐,刮痧等等。其中,刮痧就越来越流行了。刮痧的方法不知是否大家都了解过了,如果是为了通过刮痧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治疗疾病,那就一定要知道哪些是刮痧的正确方法,刮痧刮背后怎么刮?

背部刮法,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背部正中线刮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背部两侧可视病人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中间不要停顿。

循行路线: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夹脊穴,从大椎刮至长强。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处。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

适应症:刮拭背部可以治疗全身五脏六腑的病证。如刮拭胆俞可治疗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急慢性肝炎等,刮拭大肠俞可治疗肠鸣、泄泻、便秘、脱肛、痢疾、肠痈等。背部刮痧还有助于诊断疾病。如刮拭心俞部位出现压痛或明显出痧斑时,即表示心脏有病变或预示心脏即将出现问题,其他穴位类推。

胸部的刮拭,刮拭胸部正中线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大。宜用平补平泻法。用刮板棱角沿胁间隙刮拭。乳头处禁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胸部正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鸠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

(2)刮拭胸部两侧,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胁骨走向刮拭。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

适应症:胸部主要有心肺二脏。故刮拭胸部,主治心、肺疾患。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另外可预防和治疗妇女乳腺炎、乳腺癌等。

刮痧的方法和辅助工具也是多种多样的,刮痧刮背后也是刮痧的其中一个部分,当然,刮痧并不是所有的人刮后背,也能刮脖子或者是其他的地方。大家刮痧一定要好好了解上面提到的一些建议方法,或者是其他的各种一些注意事项。

一般刮痧能治好颈椎病吗

治疗颈椎病的刮痧方法一

【取穴】 背部夹脊、肝俞弋、肾俞、悬钟穴。

【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后,用刮痧板蘸刮痧介质以补法刮拭所选穴位处,先刮背部穴,再刮下肢悬钟穴。至局部皮肤潮红,或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周2次。

【主治】 脊髓型颈椎病。

治疗颈椎病的刮痧方法二

【取穴】 风池、肩井、天柱、大椎穴。

【操作】 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涂上刮痧油,用刮痧板以45°角向一个方向刮拭,至出现痧点为止。

治疗颈椎病的刮痧方法三

【取穴】 肩井、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循行线。

【操作】 患者取坐位,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后,用刮痧板蘸刮痧介质以泻法刮拭所选穴位处,先刮肩井,再刮上肢,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周2次。

【主治】 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颈椎病的刮痧方法四

【取穴】 ①组:风池、肩井、天柱、天宗、大杼、膈俞、肾俞、大椎穴;②组:曲池、列确、合谷穴。

【配穴】 经脉闭阻者加颈椎夹脊穴、昆仑穴;气滞血瘀者加血海、三阴交、极泉穴;肝肾不足者加颈椎夹脊穴、完骨、太溪、太冲、三阴交穴。

治疗颈椎病的刮痧方法五

【取穴】 风池、脾俞、肝俞穴。

【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后,用刮痧板蘸刮痧介质以泻法刮拭所选穴位处,先刮风池,再刮背部,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周2次。

【主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

背部刮痧的方法

1、先刮督脉: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板身与皮肤倾斜45度,由上至下(大椎~骶骨)刮拭督脉,每个动作重复5~8次,直至出痧。

2、用刮痧板的角面分别刮拭与督脉紧邻的华佗夹脊穴所在的经络。

3、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刮双侧肩胛缝,刮痧板紧贴皮肤,力度均衡渗透。

4、刮膀胱经:先刮外膀胱经,后刮内膀胱经(内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1.5寸的位置,外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3寸的位置)。

5、向下斜刮肋骨缝:刮五条至六条肋缝即可(不可刮在肋骨上),以督脉为刮拭起点,刮至肋骨下为止。

6、化痧斑:用艾灸棒艾灸背部痧斑,目的是活血化淤、代谢体毒。

慢性支气管炎刮痧图解

慢性支气管炎刮痧方法一

一、刮痧部位

脊柱两侧(从颈7至骶4),肩上区,胸锁骨上下区胸骨柄区,肘弯区,并重点在颈7至胸1~3或胸8至腰2及其两侧和异常反应点。

二、刮痧方法

用 刮痧法。先刮脊柱两侧(从颈7至骶4)正中线(督脉),再刮脊柱旁开0.5寸,共3行,自上到下,刮至皮肤微红为度,然后刮肩上区,从内到外,刮至皮肤微 红为止,再重点刮治。急性咳嗽在颈7至胸3及其两侧和异常反应部位;慢性咳嗽在胸8至腰2及其两侧和异常反应部位。在上述3行脊柱旁1.5寸,共5行,自 上到下,自内到外,从左到右,均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急性用泻法,慢性用平泻平补法,由轻到重进行操作,急性重刮,慢性适中。最后刮胸骨柄区、胸锁骨上下区、肘弯区,以出现痧痕为止。

三、适应症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

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急性1次见效,最多5次即愈或显效;慢性1~3次见效,最多10次,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油炸、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宜清淡,避风寒。

慢性支气管炎刮痧方法二

一、刮痧部位

分2组,一为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

二为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尺泽、太渊、肾俞。

二、刮痧方法

用刮痧法。急性取第1组穴,慢性取第2组穴。

第1组穴以大椎用挤痧法或刮痧法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风门、肺俞、身柱,然后刮膻中、中府,用泻法均以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第2组穴先刮大椎、风门、肺俞、身柱,再刮膻中、中府、尺泽、太渊,然后刮肾俞,初用平补、平泻法,后用补法,均以出现痧痕为止。

三、适应症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

屡用效佳。急性期治疗期间应戒烟,忌食辛辣;慢性期及缓解期,应注意保暖,心情舒畅,防感冒及劳逸适度,并且戒烟。

慢性支气管炎刮痧方法三

一、刮痧部位

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一般均配风池、身柱、曲池、天突、定喘、列缺;外感或发热者配合谷,胸闷配内关,痰多配丰隆、足三里。

二、刮痧方法

用刮痧法。先刮主穴,用泻法刮至出现密集紫红色疙瘩为止。再刮配穴(可分次交叉配用),次日再刮未刮或已刮配穴,每日1次,至愈为度。

三、适应症

主治支气管炎。

屡用效佳,多1次病情大减,3次即愈。

慢性支气管炎刮痧方法四

一、刮痧部位

胸1~7及其两侧(正中线、旁开0.5寸、旁开1.5寸、旁开3寸,共7行)及中府、天突、膻中。胸闷配内关;痰多配丰隆;外感或发热配大椎、尺泽。

二、刮痧方法

用刮痧法。先刮胸1~7及其两侧7行,自上到下,从内到外,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再刮中府、天突、膻中,再刮配穴。热甚者在刮后以三棱针在大椎、尺泽穴上点刺放血各1或2滴。急性用泻法,慢性用平泻法或补法。

三、适应症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屡用均有较好的疗效。

慢性支气管炎刮痧方法五

一、刮痧部位

脊柱两侧(重点为颈4~7及其两侧和胸1~5及其两侧),颈前区,胸骨柄区,前后第2、3肋间及肘弯区。

二、刮痧方法

用 刮痧法和撮痧法。按规定要求先在脊柱两侧作常规治疗,刮3行至微红为止,再重点在颈4至胸5及其两侧,刮7行(急性用泻法,慢性用平泻法,后改为补法), 至皮肤出现痧痕为度,再在余区作局部刺激,颈前区用扯痧法,再刮胸骨柄区(自上到下),前后第2、3肋间由内向外、左右、前后各刮1次,肘弯区双侧各刮1 次。

三、适应症

主治急、慢性咳嗽。

多年应用,确有较好的疗效。禁忌同上。若配以药物外敷,效果尤佳。

慢性支气管炎刮痧方法六

一、刮痧部位

分2组:1为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配穴:肺俞、太冲。

2为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肾俞。

二、刮痧方法

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颈部的大椎,再刮背部的风门、肺俞、身柱,然后刮胸部的中府、膻中,最后刮足背部的太冲。再点刺肺俞,太冲穴放血少许,用泻法,以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可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的风门、肺俞、身柱、肾俞,最后刮胸部的中府、膻中穴,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隔日1次。

三、适应症

主治支气管炎(咳嗽)。

第1组适用于急性咳嗽,第2组适用于慢性咳嗽。临床应用,多获良效。

背部如何刮痧

1、先刮督脉: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板身与皮肤倾斜45度,由上至下(大椎~骶骨)刮拭督脉,每个动作重复5~8次,直至出痧。

2、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横刮双侧的肩颈。

3、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刮双侧肩胛缝。

4、刮膀胱经:先刮外膀胱经,后刮内膀胱经(内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1.5寸的位置,外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3寸的位置)。

5、向下斜刮肋骨缝:刮五条至六条肋缝即可(不可刮在肋骨上),以督脉为刮拭起点,刮至肋骨下为止。

6、化痧斑:用艾灸棒艾灸背部痧斑,目的是活血化淤、代谢体毒。

每条刮拭部位都不要可以追求出痧,以所刮拭部位汗毛孔张开为宜。另外,刮痧后皮肤表面会出现红、紫、黑斑或黑疱的现象,称为“出痧”.这是一种刮痧后出现的正常反应,数天后可自行消失,不需作特殊处理。那么背部刮痧有什么好处?下面一起来看看。

相关推荐

坐骨神经痛的疗法

坐骨神经痛发病多为单侧。先常腰部僵硬不适感,在步行或活动时腰及下肢可出现短暂疼痛,逐渐发展为剧烈烧灼或刀割样疼痛,沿坐骨神经走行放射,可自腰、臀部直达大腿、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部。疼痛呈阵发性加剧,夜问更甚。部分病人在体位改变或坐骨神经受到牵拉时常可诱发疼痛或使之加剧。 一、治疗 (一)症状 本病多为一侧腰腿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主要症状是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放射性、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行动时加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跟腱反射减弱。 (二)治法 (1)选穴肾俞、气海俞、腰3~5夹脊、次髂、秩

颈椎病怎样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中老年疾病,表现为在生理退行性变化过程中,因某些创伤及劳损因素,使颈椎逐渐发生一系列解剖病理变化,从而引起颈神经根椎体周围软组织、颈脊髓受刺激或压迫,出现以颈项、肩臂、肩胛上背、上胸壁及上肢疼痛或麻痛等症状。 颈椎的方法 风寒阻络 (一)症状 以颈项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畏寒无汗,舌淡苔白为典型症状。 (二)治法 (1)选穴:风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仑 (2)定位: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

胃痉挛的疗法

1.用具 用具可用边缘厚而钝圆、光滑、无破损、不会划伤皮肤的瓷汤匙、瓷碗、瓷酒杯、牛角板等。用具可沾香油、花生油、菜子油、色拉油及清水等做润滑剂进行。 2.取穴 取穴任脉(腹部穴均在腹正中线)-上脘(脐上五寸)、中脘(脐上四寸)、下脘(脐上二寸);胃经-不容(脐上六寸,任脉旁开二寸)、梁门(中脘旁开二寸)、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膀胱经(背部穴均为脊柱旁开一寸五分,脊椎棘突下)-肺俞(第十一胸椎)、胃俞(第十二胸椎);心包经-内关(羊臂掌侧,大陵穴直上二寸,两筋间)。 3.方法

手麻哪个部位

1.定穴取穴 肾俞、关元、大椎、合谷、风门。 取穴方法: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1.5寸。 关元:脐正中直下四横指。 大椎: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合谷: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凹陷中。 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方法 采用木鱼石板,介质用凡士林油。法采用直接法。手法采用补法。 拭顺序:先颈部大椎,然后背部风门、肾俞、再腹部关元,最后手部合谷。 具体操作方法: (1)在施术部位涂上介质。 (2)用板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

可以效治疗胃痉挛

1、用具:用具可用边缘厚而钝圆、光滑、无破损、不会划伤皮肤的瓷汤匙、瓷碗、瓷酒杯、牛角板等。用具可沾香油、花生油、菜子油、色拉油及清水等做润滑剂进行。2、取穴:取穴任脉(腹部穴均在 腹正中线)-上脘(脐上五寸)、中脘(脐上四寸)、下脘(脐上二寸);胃经-不容(脐上六寸,任脉旁开二寸)、梁门(中脘旁开二寸)、足三里(外膝眼下三 寸);膀胱经(背部穴均为脊柱旁开一寸五分,脊椎棘突下)-肺俞(第十一胸椎)、胃俞(第十二胸椎);心包经- 内关(羊臂掌侧,大陵穴直上二寸,两筋间).3、

颈椎病治疗 气滞血瘀型颈椎病

1.症状:以颈部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胸闷气短,舌质黯或瘀斑为典型症状。 2.取穴:风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仑、血海、膈俞、三阴交。 3.顺序:先肩颈部的风池、肩井、天柱、大椎,再背部膈俞(在背部,当笫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最后下肢的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昆仑、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4.方法:泻法。在需部位涂抹适量油,风池、肩井、天柱、大椎的顺序同上,再背部膈俞穴,宜用板角部由上至下重,30次,出痧。最后

背部的方法是怎样的

要求: 肩背部的要求患者坐着背对医生。如果趴下的话,肌肉就会放松下来,的效果就不好了,这个最好就是坐着。首先我们要找到病灶所在,通过按压找到痛点,往往就是原发病灶部位。治疗时,对疼痛点施以弹拨、点压、按揉的法,以达到缓解痉挛、减轻疼痛、松解粘连、改善肩关节功能的效果。 做法: 采用端坐位,或双脚分开,颈部正中部位,采用直线法,手法要轻,移动速度要慢,从发际向下颈背部正中督脉巡行区,10-20次即可。如果病人偏瘦,颈部肌肉比较少,颈椎骨性凸出明显,可用板的棱角点压、按揉椎间隙,

感冒发烧怎么

1.头颈部:太阳、四神聪、天柱、风池、风府、大椎,背部:肺俞,上肢部:尺泽、经渠、支沟、合谷. 2.病人反坐于椅子上,充分暴露治疗部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将正红花油涂于患部,用手紧握板,与皮肤成45度斜度,从上至下,由内而外顺穴用力均匀柔和而。每次治疗时间为15分钟左右。凡病源之处可见皮肤上红点和紫红色、紫黑色斑块或青黑块疮,称之为痧,二三日可自行消退。治疗后嘱患者喝生姜汁糖水250毫升,用温水泡手脚,以促进四肢及全身的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帮助新陈代谢。多数病人经两次治疗可痊愈。 3.体可以

面部色斑的方法是什么

一、肝郁气滞 (一)症状 面部色斑伴情志抑郁或易怒、口苦、口干便秘。 (二)治法 (1)选穴局部病变部位、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阳陵泉、太冲。 (2)定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

中医的那些事

让你快速走进的世界 原理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原理 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的部位 人体可以的部位很多,常用的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