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的病原学
布病的病原学
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柯兹罗夫染色呈红色,其他菌为绿色。布氏菌生长繁殖对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分裂一次时间约132~227分钟。尤其初代分离的野生株生长更慢,通常需5~7天,有的甚至需20~30天才可生长出可见的菌落。生长最适温度为37℃,个别种型初代生长需一定浓度CO2。
国际上将布鲁菌分马尔他(羊)、流产(牛)、猪、犬、沙林鼠及绵羊附睾等6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3个生物型)、牛种(8个生物型,牛3型和牛6型菌的生物特性是一致的,1982年国际微生物学会布鲁菌分类学会将其合并为一个生物型称为3/6型)、猪种(5个生物型,原为4型,1982年国际会议上增加第5型)、沙林鼠种、绵羊附睾和犬种各一生物型。中国以羊种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牛种菌,猪种菌仅存在于少数地区。近年发现在23个省区,犬中的犬种感染率为7.5%,五省区抽样调查,人群的感染率为6.1%。
近年因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人根据布氏菌属内DNA同源性,提出布氏菌属内只有一个种,其余者为型的分类方案,但未获公认。 近些年,对布氏菌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较快。值得提出的是,对布氏菌的毒力相关基因的研究。经研究表明,ery、H2O2酶基因、SOD、RecA、groE、HtrA等基因都与布氏菌的毒力有密切关系。这些工作为布病的病原学研究展示了良好的前景。[1]
布鲁菌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湿热60℃10~20分钟、3%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的生活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
布鲁菌仅产生内霉素,对实验动物具一定毒性。
禽流感的病原学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是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一种核糖核酸(rna)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是有包膜的多型丝状病毒,常呈球形,直径80~120nm,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该病毒的包膜分内、外层,内层由基质蛋白m1构成,其在颗粒核蛋白体的包质、包核间的有序转移及病毒体的成熟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外层包膜则由嵌有血凝素(hemagglutin,h)、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及基质蛋白m2三种病毒蛋白成分的一脂质双层构成。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均为抗原,血凝素与病毒在宿主细胞的黏附和侵入有关,并能使人体产生抗体而起到对机体的保护作用,神经氨酸酶则能促进病毒的释放,有助于感染扩散,其抗体无保护作用。双层类脂质和基质蛋白m1均位于包膜内侧,起到稳正病毒结构的作用。病毒核心内由核蛋白、rna和聚合酶蛋白等组成,形成具有特定空间构象的结构,即颗粒核蛋白体,具有依赖rna的rna聚合酶活性。
依据甲型流感病毒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可分为15个h亚型(h1~h15)和9个n亚型(n1~n9),其除感染人外,还可感染猪、马、海洋哺乳动物和禽类。目前研究证实,既感染禽类又可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和h7n7,其中由h5n1引起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560c 30min、600c 10min、650c~700c或1000c 2min以上即可灭活,使其失去活性。直射阳光下40~48h,或紫外线直接照射,均可使禽流感病毒灭活,失去传染性。该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该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敏感,常用消毒剂如氧化剂、烯酸、十二烷基硫酸钠、漂白粉及碘剂等均能使其迅速破坏而失去传染性。
幼儿急疹验血能验出来吗
幼儿急疹是一种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验血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化验血就是做血常规检验,而血常规检验提示就是淋巴细胞偏高一点,或者血常规基本是正常的,一般的医院是没有开展幼儿急疹病原学检测,通过验血没有特征性的表现。
出血热的病原学
形态与结构
毒属于丝状病毒科 (Filoviridae)。在自然状态下,病毒呈多态性,有时呈分支或盘绕状,盘绕成“U”或“6”形状或环形。马尔堡病毒为RNA病毒,直径80 nm,长度700~1400 nm,表面有突起,有螺旋形包膜。包膜内有一个管状核心结构,为螺旋状核衣壳所围绕。
分子生物学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长约19kb,编码7种病毒蛋白,包括N蛋白 (nucleoprotein,NP)、病毒蛋白35 (VP35)、病毒蛋白30 (VP30)、病毒蛋白24 (VP24)、糖蛋白4(gp4)、RNA依赖的RNA聚合酶主要成分糖蛋白7 (gp7) 和次要成分病毒蛋白40 (VP40)。
生物学特性
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56℃ 30分钟不能完全灭活,但60℃ 1小时感染性丧失。在室温及4℃存放35 天其感染性基本不变,-70℃可以长期保存。一定剂量的紫外线、γ射线、脂溶剂、β-丙内酯、次氯酸、酚类等均可灭活。
乙型肝炎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专一的嗜肝病毒,近年由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进展,在肝外器官细胞也能检出HBV-DNA。通过北京鸭乙肝肝病毒试验研究提供了在肝外细胞复制的证据。人HBV也可能在肝外细胞内复制,有待深入研究。HBV感染者血清经电镜检查有3种病毒颗粒:①Dane颗粒(HBV颗粒),外壳蛋白HBsAg,核心含有HBV-DNA及HBVDNAp(DNA-多聚酶)、HBcAg、HBeAg;②小球形颗粒;③管形颗粒。
后二者为HBV复制过程中过剩的病毒外(HBsAg),不含核酸。HBV基因组(HBV-DNA)由双链不完全环形结构的DNA组成,含3200个核苷酸。由于其宿主范围较小,体外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尚未成功。近年随着分子克隆技术的应用及体外培养细胞系转染的成功,对HBV复制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HBV-DNA分为负链(长链)及正链(短链)所组成。其负链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①S基因区,由S基因,前S2(pre-S2)基因、前S1(pre-S1)基因组成。分别编码HBsAg,pre-S、pre-S1及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②C基因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分别编码HBeAg及HBcAg;③P基因区,编码HBV-DNAp,并具有逆转录酶活性;④X基因区,编码HBxAg,并具有激活HBcAg基因的作用。
HBV复制过程:
HBV基因组虽为双链环形DNA,但其复制过程有RNA逆转录病毒的特性,需要逆转录酶活性产生RNA/DNA中间体,再继续进行复制。其过程为:①在由病毒和/或细胞来源的DNA-p作用下,正链首先延伸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②以此为模板,通过宿主肝细胞酶的作用转录成复制中间体。③再以此为模板,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形成第一代和第二代DNA。此双链DNA部分环化,即完成HBV-DNA的复制。
HBV突变株研究 由于HBV复制方式有其特殊性,即mRNA中间体进行逆转录过程中,由于缺乏校对酶(Proofreading Engymes)易发生HBV-DNA序列内变异。①S区基因突变导致HBsAg亚型改变及血清HBsAg阴性、HBV-DNA阳性乙型肝炎,使临床诊断困难。一些人接种乙型疫苗后产生抗-HBs,但仍可被HBV的S区基因突变株感染,而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②前C基因区突变与HBV感染后免疫及重型肝炎发病有关。一般认为乙型肝炎患者HBeAg转阴,抗-HBe转阳,表示HBV复制活跃程度减弱,临床症状好转。然而,一些患者当HBeAg转阴后,仍有病毒复制及病情进行性发展,其血清中除检出HBsAg和抗-HBe外,还可检出HBV-DNA、抗-HBcIgM,肝内HBcAg阳性,排除其他致肝损害的原因,提示病情变化与HBV有关。其特点为不易自然缓解,常发展为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反应差。经研究表明,此类患者系感染了前C基因突变HBV突变株。③P区基因突变可致HBV复制减弱或停止。④X区基因突变可使HBxAg合成障碍。
近年发现一些HBV感染者抗-HBc始终测不出;有些恢复期患者也测不出抗-HBs,甚至有些患者HBV标志均阴性,但能检出HBV-DNA,在肝细胞内和肝细胞膜上存有HBcAg和HBsAg。将这类患者血清感染黑猩猩可引起典型的肝炎表现。曾有学者称之为HBV2。近年研究表明,这些患者的血清中HBV-DNA序列分析,发现S区、C区、X区有多个点突变,提示HBV2为HBV的突变株。
HBV基因突变株产生的原因,是病毒适应宿主细胞环境和抵抗其免疫反应一种选择,可以发生于HBV自然感染、HBV疫苗接种,特异性免疫治疗和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或者开始初次HBV感染即为一种HBV突变株感染。
手足口病如何鉴别诊断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无发热)伴手、足、口 、臀部皮疹可以作出诊断。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作出诊断。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提示,具有以下表现者(尤其3岁以下的患儿),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査,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①持续高热不退;②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③呼吸、心率增快;④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⑤高血压;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⑦高血糖。
鉴别诊断包括:
1. 其他引起儿童发热、出疹性的疾病。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肠道病毒感染、药物疹等。
2. 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如单纯庖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病原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査作出诊断。
3. 肺炎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大多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
4. 暴发性心肌炎 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暴发性心肌炎鉴别。后者多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等表现,一般无皮疹。可依据病原学和血学检测进行鉴别。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
由于抗菌药物、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使用,致病菌种也有所改变,1950年前,以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为多见,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其次是绿脓杆菌、肺炎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厌氧菌及真菌性败血症也在增加。细菌的致病力与其产生的毒素和酶有关,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血浆凝固酶、α-溶血素、杀白细胞素,常引起严重的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内毒素能损伤血管及心脏等,从而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循环障碍、感染性休克等;肺炎链球菌等具有荚膜,可拮抗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出血热的病原学
一、形态与结构
毒属于丝状病毒科 (Filoviridae)。在自然状态下,病毒呈多态性,有时呈分支或盘绕状,盘绕成“U”或“6”形状或环形。马尔堡病毒为RNA病毒,直径80 nm,长度700~1400 nm,表面有突起,有螺旋形包膜。包膜内有一个管状核心结构,为螺旋状核衣壳所围绕。
二、分子生物学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长约19kb,编码7种病毒蛋白,包括N蛋白 (nucleoprotein,NP)、病毒蛋白35 (VP35)、病毒蛋白30 (VP30)、病毒蛋白24 (VP24)、糖蛋白4(gp4)、RNA依赖的RNA聚合酶主要成分糖蛋白7 (gp7) 和次要成分病毒蛋白40 (VP40)。
三、生物学特性
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56℃ 30分钟不能完全灭活,但60℃ 1小时感染性丧失。在室温及4℃存放35 天其感染性基本不变,-70℃可以长期保存。一定剂量的紫外线、γ射线、脂溶剂、β-丙内酯、次氯酸、酚类等均可灭活。
丙肝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疾病的预后十分重要。
病原学诊断是病毒性丙肝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医师提供患者的临床诊断信息和适当的临床标本,并尽可能获得流行病学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及时、全面地分析检验结果,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病原学诊断,方便对患者作出恰当的处理。
对于丙肝来说,其病原学诊断主要包括检查丙肝病毒抗体(抗HCV)阳性或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阳性,即可诊断为丙肝。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和肝组织学正常者为HCV携带者。其中,抗-HCV是HCV感染与既往感染的间接指标,HCV感染后到抗体转阳般有一较长的窗口期,平均为70 天;HCVRNA是HCV复制活跃的可靠指标,在感染HCV1~2周内,血清中即可检测到HCVRNA。
腮腺炎如何鉴别
1.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
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活动。可发现与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的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急性淋巴结炎:
受累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局部皮肤发红、肿胀,化脓后可出现波动。可伴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2)慢性淋巴结炎:
局部淋巴结肿大,最初在常见部位,如:颌下、颏下、颈深上淋巴结肿大、压痛、周界清、活动无粘连。病情继续发展,淋巴结炎症波及周围组织时,淋巴结触诊不活动,疼痛加剧,进一步发展为腺源性蜂窝织炎。慢性淋巴结炎有反复消胀史,2—3个淋巴结,质中等硬度,活动、压痛。
2、症状性腮腺肿大:
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或应用某些药物如碘化物、保泰松,异丙肾上腺素等可引致腮腺肿大,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
腮腺肿大:腮腺肿大常是疾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先肿2—3天,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或腮腺肿大同时有颌下腺肿大,甚或仅有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3、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
已知1.3型副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A型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淋巴脉络膜丛脑膜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均可引起腮腺肿大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需作病原学诊断。
病原学诊断:对致病原因作微生物学培养,查找致病病原菌,属病原学诊断。当分离出病原菌后,为作证实,将分离的病原菌再和患者血清作抗原抗体凝集试验,作为病因确证,称为血清学诊断。
大肠杆菌感染 - 病原学
大肠杆菌属肠杆菌科,为有动力或无动力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具有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特点。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上有复杂的抗原成分,依据其形态,分别称为O(菌体)抗原、H(鞭毛)抗原及K(表面)抗原。也可将这些抗原成分分别进行血清分型。大肠杆菌O抗原的血清型达160种,是分群的基础,H抗原和K抗原分别各有约50和90余种。血清分型主要用于流行学调查。
一般将大肠杆菌按照对人类致病力的特点分为四个菌群:普通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后三者是引起腹泻的致病菌。每个菌群均包括一定数量的血清型。其中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能产生耐热肠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这两种肠毒素的产生在遗传学上受质粒的控制。质粒是一种较易传递的非染色体DNA。质粒的互相传递,能使不产毒素的菌株获得产毒能力。由于质粒的传递,可使任一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产生肠毒素和集落因子,从而具有致病性。[1]
布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俗称懒汉病、羊儿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全身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布病的传染途径:⑴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直接接触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场、工具,从事布病防治的医生、检验人员等;⑵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⑶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如皮毛加工、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
核酸检测能检测出无症状感染者吗
可以。
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发烧、咳嗽、咽痛等自我感知的临床症状,同时也没有临床可识别的症状和体征,但是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是阳性者,而这里的病原学检测手段就是指的核酸检测或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检测。
HIV抗体阴性范围是多少
如果感染了HIV病毒,则艾滋病抗体结果为阳性,正常孕妇HIV抗体为阴性。
1、无症状HIV感染:无任何临床表现,HIV抗体阳性,CD4淋巴细胞总数正常,CD4/CD8比值>1,血清p24抗原阴性应诊断为无症状HIV感染。
2、实验室检查:抗HIV抗体阳性,CD4淋巴细胞总数〈200/mm3,或200-500/mm3。CD4/CD8比值〈1。血清p24抗原阳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下降。β2微球蛋白水平增高,合并机会性感染病原学或肿瘤病理依据均可协助诊断。
HIV抗体检测定量的正常值范围是0—1。超过1就是阳性。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则需进一步检查。如果是呈阴性,一是受检者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二是虽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但还没有产生足够的能检测出的抗体,仍处窗口期内。如果确实有过高危行为,要随访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