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的共同临床特点是什么
感染性腹泻的共同临床特点是什么
腹痛、腹泻、稀水样便或粘液 脓血便,多伴有发热。仅少数的病原体引起的腹泻具有一定特 征;绝大多数患者的诊断不能仅从临床表现确定,必须依赖病原 学检测才能确诊。
腹泻有哪些临床特点
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5—7月多见,多起病较缓,呕吐和低热常与脱水同时出现。大便多呈蛋花汤样,色淡黄,偶见血丝,有腥臭味。多呈等渗性或低渗性脱水。
2.病毒性肠炎 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多发生于2岁以下,起病急,早期出现呕吐,多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排水样使,新液少,很少腥臭味,常伴发高热、腹胀,脱水呈轻、中度等渗或高渗性,抗生京治疗无效。
3.直肠弯曲菌肠炎 发病季节性不强,以1—3岁最多,大便常常带血,确诊依靠细菌学检查。
4.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多继发于naR大量广谱抗生素后,症状与病程常与菌群失调的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呕吐、发热、腹泻。呕吐常在发热1—5天前出现,大便为有腥臭味的暗绿色水样便,每日可达10—20次或更多。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重,甚至发生休克。大便中常见灰白色片状假膜.对临床诊断有帮助。
5.真菌性肠炎 多并发于其他感染,大便每日3—4次或稍多,黄色稀水样,偶呈豆腐渣样,有的发绿,大便镜检有真菌把子及菌丝。
如何区分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通过做化验来区分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区分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最直接的办法是做便常规、便培养、便轮状病毒检测,必要时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或降 钙素原等化验进行区分。
慢性腹泻症状
一、慢性腹泻的临床表现
慢性腹泻临床上常见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稀,甚至带粘冻、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大便量多,色浅,次数可多可少;结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常于便后缓解或减轻,排便次数多且急,粪便量少,常含有血及黏液;直肠病变引起者常伴有里急后重。因病因不同慢性腹泻还有不同的伴随症状如腹痛、发热、消瘦、腹部肿块或消化性溃疡等。
二、慢性腹泻常见并发症
1、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症:腹泻病程较长,如禁食时间过久或长期热量不足,常可引起营养不良和各种维生素缺乏症。消化不良与营养不良可互为因果,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不良后果。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干眼症及角膜软化症;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症。
2、感染:常见有中耳炎、口角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疖肿、败血症、泌尿道感染及静脉炎等。各种感染可能成为腹泻的病因,但也有在腹泻之后,由于全身抵抗力降低而继发感染。迁延性腹泻或原有营养不良病儿,容易并发真菌感染,如鹅口疮、真菌性肠炎,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性肝炎:重型腹泻可能出现黄疸,常见于营养不良及重症败血症病儿,预后不良,故中毒性肝炎是腹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4、其他症状: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等,如处理不当还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高血钾、中毒性肠麻痹、肠出血、肠套叠等,偶可见肠穿孔和腹膜炎。
腹泻的鉴定方法
1.急性腹泻
(1)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流行。潜伏期多为1~2天,长可达7天。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急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粪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中毒型菌痢以儿童多见或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毒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需以棉拭子由肛门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
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
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
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
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2)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①常由于食物(肉类、蛋类、鱼类)污染而暴发。
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人发病。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与猪霍乱沙门菌较常见,潜伏期一般为8~24h。
③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绞痛、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
④腹泻水样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有恶臭,每天数次至十数次。粪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少量黏液,偶带脓血。
霍乱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患者均有剧烈的呕吐与腹泻,体温初升高,随即下降。常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内因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而死亡。与其他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主要是由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培养出沙门菌。
(3)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主要诊断依据有:
①夏季流行,高度传染。
②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病程有自限性。
③除外其他细胞所致的腹泻。
④粪便中可分离出轮状病毒。
(4)霍乱与副霍乱: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①霍乱的临床特点:
A.潜伏期一般为2~3天,也可短至数小时或长达6天之久。
B.发病急骤,呕吐与腹泻剧烈,呕吐为喷射性,反复不止,粪便及呕吐物为米泔水样,排便量大而无粪质。
C.严重的脱水,可致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严重者可有高热、少尿、无尿、肾衰竭死亡。
D.常伴肌肉痉挛,尤其是腓肠肌及腹肌为明显。
②诊断依据:
A.流行病学特点。
B.典型的临床表现。
C.特殊的细菌学检查与血清学检查。
(5)假膜性肠炎:假膜性肠炎是由肠道内顽固性梭状芽孢杆菌(C.difficile)异常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从患者粪便中可检出假膜。假膜外观多呈半透明物质,蛋清样,肉眼较难辨认。将其放入10%甲醛溶液中,则外观较清楚。
①临床特点:腹水样便,重症者混有假膜。每天腹泻数次至数十次,很少为脓血便。多有诱因,如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②诊断依据:
A.有诱发因素。
B.粪便中有假膜。
C.肠镜活检或粪便培养可发现顽固性梭状芽孢杆菌,或检出此菌的毒素。
(6)血吸虫病:早期血吸虫病中,84.6%有腹泻,可为单纯性腹泻,大便稀溏或水样,也有的为痢疾样腹泻。腹泻大多为持续性,少数为间歇性,病程长短不一。
2.慢性腹泻
(1)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菌痢)多由于急性菌痢治疗不当演变而成。细菌学分析,近10多年来国内志贺型菌痢逐渐减少,而弗氏型与宋氏型相对增多,弗氏型易于演变为慢性。
慢性菌痢的临床特点,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区分为下列3型:
①慢性隐匿型:患者过去有急性菌痢史,已隔两个月以上无症状,但肠镜检查有病理改变或同时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②慢性迁延型: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症状。如腹痛、腹胀、长期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粪便间歇地或经常地带有黏液或脓血。左下腹压痛,乙状结肠变粗变厚易触及。患者常有营养不良,体重减轻与乏力。
③慢性型急性发作:患者在慢性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如受凉、饮食失调激惹而急性发作。腹痛与腹泻加重,便脓血,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临床与急性菌痢相似。
慢性菌痢主要诊断依据:①过去急性痢疾史。②粪便外观呈黏液性、黏液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见红细胞及白细胞。③粪便或肠镜从病灶处取标本培养可获阳性结果,多次培养可提高阳性结果,标本越新鲜阳性率越高。
ards临床特点是什么
ards可以由各种肺内因素肺外因素致病,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患者出现呼吸急促,特点是呼吸比较深、比较快、费力,常常感到胸廓紧束,严重憋气,就是平常所说的呼吸窘迫,甚至可以出现胸闷、咳嗽、咳痰等等,口唇可出现发绀,经常伴有烦躁不安、焦虑、大汗淋漓等不适。
什么是慢性腹泻
疾病概述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粪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疾病病因
国内一组433例慢性腹泻病因分析中,肠道感染性疾病占36.7%,肠道肿瘤29.6%,原因未明20.6%,小肠吸收不良6.4%,非感染性炎症3.3%,其他少见。
1.肠道感染性疾病;
2.肿瘤;
3.小肠吸收不良;
4.非感染性炎症;
5.功能性腹泻;
6.药源性腹泻。
发病机制
胃肠道的功能可概括为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其中任何一种功能发生障碍都可引起腹泻,但这几种功能是互有联系的,因此腹泻的原因虽然可以是一种功能障碍为主,但很少是单一的功能障碍,往往相互影响。
根据病理生理学分为四类:
1.肠腔内渗透压增加超过血浆渗透压所引起的高渗性腹泻;
2.吸收功能障碍引起的吸收障碍性腹泻;
3.肠分泌增多引起的分泌性腹泻;
4.肠功能失调,蠕动亢进引起的运动性腹泻。
临床表现
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稀,甚至带粘冻、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大便量多,色浅,次数可多可少;结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常于便后缓解或减轻,排便次数多且急,粪便量少,常含有血及黏液;直肠病变引起者常伴有里急后重。
1.腹泻:病变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患者多有便意频繁和里急后重。
2.腹泻伴随症状:因病因不同而伴有腹痛、发热、消瘦、腹部肿块或消化性溃疡等。
实验检查
1.粪便检查:出血、脓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等。
2.小肠吸收功能测定:显示肠道吸收不良。
3.X线及内窥镜检出病变位置、运动功能状态、胆石等。
4.超声。
5.小肠黏膜活组织检查。
诊断依据
慢性腹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直肠指检、粪便检查,如有困难,再进一步作乙状结肠镜、X线检查,仍不能解决时,再考虑作纤维结肠镜或小肠镜检查,必要时作各种功能试验,如小肠吸收功能试验(葡萄糖耐糖试验、右旋木糖实验、放射性核素标记维生素B12实验)和胰腺功能实验。
引起秋季腹泻的病原体有哪些
在临床上,小儿秋季腹泻主要分两大类,即非感染性腹泻及感染性腹泻。所谓非感染性腹泻多因喂养不当,如食物中含碳水化合物过多;进食过量;哺喂不定时或食物性质突然改变以及对某些食物(如牛奶、碳水化合物)过敏或不耐受等,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感染性腹泻主要是指致病微生物随着被污染的食物、水或因喂养的器皿不洁进入胃肠道,由于小儿全身免疫及消化道局部免疫均成低下状态,不能有效抵御病原菌的侵入而造成腹泻。
那么,您知道引起婴儿秋季腹泻的病原体有哪些吗?主要有以下几种:
细菌性腹泻:
1、大肠杆菌:引起小儿腹泻的大肠杆菌主要有3种,即致病性大肠杆菌、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20世纪60-70年代,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几个菌种,如O111、O128及O55等相当猖獗,是当时导致腹泻流行的主要罪魁祸首。近十余年,小儿腹泻的发病人数显著减少,病情也大为减轻,这与人民生活与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小儿中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减少有密切关系。大肠杆菌肠炎主要特点是水样便。近年,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则有所增加,除散发病例外,还可在托幼机构发生流行,目前已成为引起小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
2、空肠弯曲菌:这虽是近十余年新发现的一种细菌,但也是引起小儿腹泻的常见病原菌。空肠弯曲菌肠炎的特点是,大便多带有粘液和鲜血,往往容易与细菌性痢疾相混淆。这种肠炎也可在托幼机构引发流行。经研究证实家饲猪、鸡的粪便中都存在这种细菌,这一点应引起家长注意。
病毒性腹泻:
引起小儿腹泻的病毒有:轮状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小圆病毒及诺瓦克因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性肠炎多发生于秋季,故又称“秋季腹泻”。临床表现也以水便为主。
以上就是对婴儿秋季腹泻的病原体的介绍了,专家提醒,应对秋季腹泻应以预防为主,除了注意天气变化、饮食卫生之外,接种预防秋季腹泻疫苗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腹泻可分为哪些类型
1.急性腹泻
(1)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 轻型: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 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有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钙和低镁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2)2种常见类型肠炎腹泻的临床特点
1) 轮状病毒腹泻:是我国北方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故又称为秋季腹泻。本病经粪-口传播,潜伏期1-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不喂乳类的患儿恢复更快,自然病程约3-8天。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感染后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中排出,最长可达6天。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升高。病毒较难分离,有条件者可直接用电镜检测病毒。
2) 侵袭性细菌(包括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杆菌等)引起的肠炎: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季。潜伏期长短不等。常引起志贺杆菌性疟疾样病变。起病急,高热甚至可以发生热惊厥。腹泻频繁,大便呈粘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意识改变,甚至感染性休克。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及数量不等的红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可找到相应的致病菌。
2.迁延性和慢性腹泻
以急性腹泻为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最为常见。人工喂养、营养不良小儿患病率高。对于迁延性、慢性腹泻的病因诊断,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正确选用有效的辅助检查。
感染性腹泻病因
1、细菌性腹泻是指各种细菌引起的腹泻。能引起腹泻的细菌有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志贺氏菌、弯曲杆菌等。
2、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叫病毒性腹泻。能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腺病毒等。
3、真菌性腹泻是指由真菌感染肠道引起的腹泻。能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放线菌、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
4、会引起腹泻的寄生虫有肠贾第鞭毛虫、小隐孢子虫、溶组织阿米巴和环孢子虫等,他们是儿童急性腹泻常见的病因。
二、引起腹泻的细菌
1、志贺菌
志贺菌属的细菌,通称痢疾杆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以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无动物宿主。
2、肠致泻性大肠杆菌:
引起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引起病人霍乱样水样便,肠集聚性粘附大肠杆菌。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
3、空肠弯曲菌
由空肠、结肠弯曲菌引起的肠炎分布较广,可引起人以及一些家畜或家禽的腹泻,主要症状有发热、腹泻和腹痛,少数有呕吐,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但病情较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是主要引起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
4、沙门菌
某些菌型可致人的急性腹泻和食物中毒暴发,全球已发现2000多个菌型,我国至少已检出255个型或变异型,其中已知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有57个型,主要在A——F群内,所以在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时,可先用A——F多价O血清检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遍及全国各地,该菌在医院儿科、产科婴儿室的交叉感染屡有报告。
5、弧菌
在弧菌属中,把与O1群霍乱弧菌具有共同鞭毛抗原,生化性状类似,仅菌体抗原不同的弧菌统称为霍乱弧菌。根据菌体抗原不同,目前已编排到200个以上血清群,除O1/O139群为霍乱的病原体外,其余统称为非O1/非O139霍乱弧菌,有些能引起散发性腹泻或食物型暴发。除霍乱弧菌外,发现有多种致病性弧菌,其中拟态弧菌、河弧菌、弗尼斯弧菌、副溶血弧菌、霍利斯弧菌和少女鱼弧菌等可引起肠道感染
婴儿饥饿性腹泻怎么办
饥饿性腹泻是指宝宝摄入的食物热量不够,使肠蠕动异常而引起的腹泻。刚刚起病时,宝宝每天大便四至六次,大便稀薄,呈黄或黄绿色,混有少量黏液和奶块。若此时没有纠正食物的质量,症状就会一天比一天严重,每天腹泻可达十多次,严重的还会出现食欲减退、睡眠不好、爱哭闹等。
其主要临床特点是虽然次数多,但每次量都很少,化验大便结果无异常,没有炎症。这说明饥饿性腹泻是非感染性的,不需要用药,只要逐渐加强营养,改善喂养方法,及时增加辅食即能好转,不可滥用抗生素。
宝宝的腹泻是由饥饿引起的,妈妈可以从少量开始增加宝宝的食量。稍微增加食量后,大便次数没有增多,妈妈就可以继续加量。即使宝宝大便一天增加1-2次,也可坚持下去。妈妈可以观察3天,如果大便次数没有再增加,也可以再给宝宝喂多点奶量。就是这样边观察,边增加宝宝的食量,到给宝宝的食量适合宝宝为止。
婴儿饥饿性腹泻的治疗应注意几个问题: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不够吃,每次喂奶后可适当加喂一些配方奶,或在两次喂奶中间添加米糊。对于人工喂养的孩子,奶粉不能冲得太稀,也不能冲得太浓,一般奶粉与水的比例按容量应该是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