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有些脑血管病可遗传

有些脑血管病可遗传

研究表明,这类病人的父母死于脑血管疾病者比一般人高4倍。单卵双胞胎者的父母如有此类疾病,则他们发生脑血管疾病的机会要比一般人高6倍。曾发现一对单卵双生子成年后在同一年龄死于脑血管疾病。

对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病因的研究中,环境因素作为外因,而遗传因素常作为内因之一已引起重视,因为在同样的不利环境因素下,有的人容易发生脑血管病,有的人则不发生。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高血压有明显的遗传因素,表现为具有先天遗传素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就容易发生高血压。

据国外调查结果,父母血压均正常,则其子女高血压发病率仅为3.1%;如父母亲中有一人患高血压病,则其子女高血压患病率为28.3%;如父母皆有高血压,则其子女高血压发病率可高达45.5%。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调查了63名高血压病人的三代人,其中只有一人的三代人中没有高血压病。可见高血压病的遗传因素占有重要地位。

在脑血管病的病人中,遗传因素也较明显。一些具有中风遗传素质的人常成为脑血管病的易患者,虽然高血压属于发生脑血管病最重要和最危险的因素,但脑血管病的发生并非完全依赖于血压的高度。

脑血管硬化会遗传吗

正常来说,脑血管硬化是有可能会遗传的,在脑血管硬化患者中,遗传因素表现得比较明显,一些具有脑血管硬化遗传因素的人常成为脑血管硬化的易患者。

研究表明,这类患者的父母死于脑血管硬化的概率比一般人高4倍,直系上代有脑血管硬化患者,其脑血管硬化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要高2.5倍。脑血管硬化是指脑部血管弥漫性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及小血管闭塞致使脑部血供减少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脑梗死病因

发病原因:

血管壁本身的病变(25%):

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且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其可导致各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但以大中型管径(≥500μm)的动脉受累为主,国人的颅内动脉病变较颅外动脉病变更多见。其次为脑动脉壁炎症,如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病等。此外,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壁发育不良等也可引起脑梗死。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处和弯曲处,故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随后黏附、聚集、沉积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导致脑梗死。脑动脉斑块也可造成管腔本身的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灌注区域内的血液压力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液黏度增加,进而产生局部脑区域供血减少或促进局部血栓形成出现脑梗死症状。 [1]

血液成分改变(22%):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避孕药等均可致血栓形成。少数病例可有高水平的抗磷脂抗体、蛋白C、蛋白S或抗血栓Ⅲ缺乏伴发的高凝状态等。这些因素也可以造成脑动脉内的栓塞事件发生或原位脑动脉血栓形成。

不良生活习惯(25%):

①吸烟,酗酒: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吸烟人数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患者的对照组,并且每天吸烟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呈正相关,酗酒肯定是不良生活习性,酗酒是高血压显著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②便秘:中医认为,脑血管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便秘可能相关,应通过饮食结构调整及养成规律性排便习惯,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

③体育锻炼,超重与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平时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显著低于非脑血管病对照组,而脑血管病超重人数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对照组,因此平衡饮食,控制体重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可以降低发生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④高盐饮食:一般认为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故提倡低盐饮食,饮食中可适当增加醋的摄入量以利于钙的吸收。

遗传家族史(10%):

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却没有发生脑血管病,而另外一些不具备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患了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尤其是遗传因素有关。脑血管病家族史可能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实验也证明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的发病率和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发病人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一般认为多数的脑血管病的发病是多因素的,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一定的种族差异,黑种人脑血管病发病率高于白种人。

病理改变:

(1)急性脑梗死灶的中央区为坏死脑组织,周围为水肿区,在梗死的早期脑水肿明显,梗死面积大者,水肿也明显,相反梗死面积小者,水肿面积相对较小,水肿区脑回变平,脑沟消失,当梗死面积大,整个脑半球水肿时,中线结构移位,严重病例可有脑疝形成,后期病变组织萎缩,坏死组织由格子细胞清除,留下有空腔的瘢痕组织,陈旧的血栓内可见机化和管腔再通,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一般为白色梗死,少数梗死区的坏死血管可继发性破裂而引起出血,称出血性梗死或红色梗死。

(2)病生理变化:

①血管活性物质的含量变化:脑梗死者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明显增高,此外NO,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也均随之增高,神经肽Y和神经降压素是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多肽,急性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降压素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疾病性质,病情有密切关系,积极控制这些物质之间的平衡紊乱,将有助于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②下丘脑-垂体激素的释放:神经与内分泌两大系统各有其特点又密切相关,共同调控和整合内,外环境的平衡,脑血管病患者下丘脑-垂体激素的释放增强,这种释放可能直接侵犯至下丘脑,垂体等组织,或与脑水肿压迫血管使有关组织循环障碍有关。

③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凝血因子Ⅶ(FⅦ)活性增高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甚或与心肌梗死及猝死相关。

④一氧化氮的变化:一氧化氮(NO)的作用与其产生的时间,组织来源及含量等有关,内皮细胞上有组织型一氧化氮合成酶(cNOS),在脑梗死早期它依赖于钙/钙调素(Ca2 /CaM)激活,引起NO短期释放,使血管扩张,产生有益作用,另外,在巨噬细胞,胶质细胞上的诱生型NOS(iNOS),它不依赖于Ca2 /CaM,在生理状态下不激活,脑梗死后1~2天,iNOS被激活,一旦被激活,则不断产生NO,持续性NO产生可引起细胞毒性作用,所以在脑梗死急性期,iNOS被激活,可能加重缺血性损害。

⑤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改变:急性脑血管病可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改变,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疾病类型其性激素的变化是不相同的。

急性脑血管病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因素主要表现为:①与神经递质的调节障碍有关的性腺激素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分泌增加,单胺代谢出现紊乱,导致性激素水平变化,使雌激素水平降低,②应激反应: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通过自身对内分泌进行调节。

另外,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却未发生脑血管病,而一些不具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发生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和不良嗜好等。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脂和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三酰甘油增高,血清脂蛋白增高均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也会遗传

为在同样的不利环境因素下,有的人容易发生脑血管病,有的人则不发生。这就涉及到人们的不同“遗传易感性”,在遗传性高血压大鼠中已发现有某些遗传性生化缺陷。

已知3000多种具有遗传因素的疾病中,包括了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研究表明,这类病人的父母死于脑血管疾病者比一般人高4倍。单卵双胞胎者的父母如有此类疾病,则他们发生脑血管疾病的机会要比一般人高6倍。曾发现一对单卵双生子成年后在同一年龄死于脑血管疾病。

在对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病因的研究中,环境因素作为外因,而遗传因素常作为内因之一已引起重视,因为在同样的不利环境因素下,有的人容易发生脑血管病,有的人则不发生。这就涉及到人们的不同“遗传易感性”,在遗传性高血压大鼠中已发现有某些遗传性生化缺陷。

近年来,我国对有高血压脑血管病家族史的血压正常者中,也发现若干遗传性标记的存在,如葡萄糖耐量降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浆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有升压和血管收缩作用)等都明显增高,血细胞膜离子转运亦表现异常等。这些在生化和病理上的遗传性缺陷有可能成为中风预报的指标。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高血压有明显的遗传因素,表现为具有先天遗传素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就容易发生高血压。

据国外调查结果,父母血压均正常,则其子女高血压发病率仅为3.1%;如父母亲中有一人患高血压病,则其子女高血压患病率为28.3%;如父母皆有高血压,则其子女高血压发病率可高达45.5%。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调查了63名高血压病人的三代人,其中只有一人的三代人中没有高血压病。可见高血压病的遗传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同样,在脑血管病的病人中,遗传因素也较明显。一些具有中风遗传素质的人常成为脑血管病的易患者,虽然高血压属于发生脑血管病最重要和最危险的因素,但脑血管病的发生并非完全依赖于血压的高度。控制高血压对预防脑血管病固然重要,但探索和改善可能导致脑血管病的遗传缺陷,也是今后预防脑血管病的途径之一。

不良生活习惯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①吸烟、酗酒: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吸烟人数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患者的对照组。并且每天吸烟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呈正相关。酗酒肯定是不良生活习性,酗酒是高血压显著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②便秘:中医认为,脑血管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便秘可能相关,应通过饮食结构调整及养成规律性排便习惯,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

③体育锻炼、超重与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平时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显著低于非脑血管病对照组,而脑血管病超重人数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对照组。因此平衡饮食、控制体重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可以降低发生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④高盐饮食:一般认为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故提倡低盐饮食,饮食中可适当增加醋的摄入量以利于钙的吸收。

糖尿病与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糖尿病被列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积聚速度加快,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的粘着功能和相互间的凝集功能增强,血液凝血因子Ⅰ、Ⅴ、Ⅶ、Ⅷ增加,纤维蛋白原增高等,这些都容易引起脑梗死。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主要发生在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病理发现糖尿病患者脑实质内小动脉常表现为弥漫性内皮损害,内膜肥厚,还发生局灶性脂肪样或透明变性。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群的4.2倍,而脑出血的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群差异无显著性。

遗传家族史与脑血管病: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却没有发生脑血管病,而另外一些不具备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患了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尤其是遗传因素有关。

老年痴呆有哪些类型症状呢

混合型痴呆:

这种老年痴呆分类症状是指既有老年性痴呆,又有血管性痴呆或其他类型的痴呆。

血管性痴呆:

老年痴呆分类是指以痴呆为主要表现的脑血管病。一般在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基础上,伴有反复脑血管意外发作,包括多发性梗死或小出血灶所致的老年痴呆分类。典型病例是急性起病的脑血栓形成,接着很快获得好转,可遗留某些神经系体征。

老年痴呆的病因

1、营养及代谢障碍:由于营养及代谢障碍造成了脑组织及其功能受损而导致痴呆。

2、脑变性疾病: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有许多种,最为多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在老年前期发病的又叫做早老性痴呆。

3、颅内感染:是常见的痴呆的病因。颅内感染导致脑实质及脑功能改变,导致痴呆,如各种脑炎,神经梅毒,各种脑膜炎,库鲁病等。

3、遗传因素: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证明,老年痴呆患者的后代有更多机会患上此病。但是,其遗传方式目前仍不清楚。有人认为是显性基因遗传,有人则认为是隐性基因遗传,也有人认为是多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且遗传作用可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子的突变所制约,以致中断其遗传作用。也有一些研究认为老年呆属非遗传性疾病,如血管性痴呆与遗传无直接关系。

5、其他:脑外伤、癫痫的持续发作,以及正常压力脑积水等原因均可引起老年痴呆。此外,老年人长期情绪抑郁、离群独居、丧偶、文盲、低语言水平、缺乏体力及脑力锻炼等,也可加快脑衰老的进程,诱发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的类型

现在患有老年痴呆疾病的越来越多,所以大家感到一点都不觉得陌生,使之老年患者由于代谢性疾病、颅内感染、脑外伤等因素,继而患者会出现记忆障碍、理解力、判断力等症状表现,其实对于此病的发病临床当中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混合型痴呆:

这种老年痴呆分类症状是指既有老年性痴呆,又有血管性痴呆或其他类型的痴呆。

血管性痴呆:

老年痴呆分类是指以痴呆为主要表现的脑血管病。一般在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基础上,伴有反复脑血管意外发作,包括多发性梗死或小出血灶所致的老年痴呆分类。典型病例是急性起病的脑血栓形成,接着很快获得好转,可遗留某些神经系体征。

得了脑血栓会死吗

得了脑血栓会死吗?得了脑血栓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是会威胁到生命的,脑血栓的死亡率高发于很多种疾病的,所以,脑血栓患者要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疾病发生的次数,减少疾病带给我们的伤害,并且早日能够恢复健康。

为什么脑血管病发生后仅五分之一的病人可以活10年以上呢?这就要看该病人脑血管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如何了。譬如出血量大,脑血管梗塞的范围大,神经系统的损害和偏瘫的程度严重,则病人存活的时间短,如在脑血管病发生后的三个月到半年内治疗效果好,恢复程度佳,则后遗症明显减少。病人的寿命就可延长;长期卧床严重偏瘫病人多因合并感染或其他并发症而容易早亡,而轻度偏瘫者,若能积极治疗,注意功能锻炼,多数病人可再活10年甚至20年以上。

为了延长脑血管病患者的寿命,其具体措施为:①加强护理和功能锻炼,合并症愈少,功能恢复也愈好。②脑血管病急性期过后是治疗和功能恢复最重要的时期,因为脑血管和脑组织的修复在早期最有利。③预防脑血管病再发或复发。

脑血管病可以复发,而且在—年内的机会最大,所以不要认为只要功能恢复就可以了,如果忽视了高血压的控制、心脏病的治疗、动脉硬化的预防以及防止其他诱发因素等,则脑血管痫复发的可能性就很大,第二次发病的死亡率要比第一次更高,这是值得警惕的。如能做到以上几点,脑血管病人仍然可以多活几年,甚至更长。

那么针对脑血栓疾病,我们更是要等懂得如何去避免去预防,因为疾病罹患可能很容易,想要彻底治愈或摆脱脑血栓疾病就不会很容易,所以珍爱健康从防范脑血栓疾病开始。

小心脑血管病

老年人大多有脑动脉硬化。由于脂质代谢障碍、脂肪堆积在血管壁,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形成脑梗塞,以致局部脑供血不足,造成血管周围的脑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软化、萎缩,脑功能衰退。久而久之,出现老年性痴呆。

发病前,大多数病人有“小中风”史。本病起病缓慢,在病的早期有情绪易波动、好发怒、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以后出现记忆减退。这种记忆减退的特点是近时记忆减退,远时记忆保存。

血管性痴呆的记忆减退,在病的初期阶段有明显的波动性,可出人意外地记忆“恢复”,但好景不长,没多久,记忆又减退,而且减退程度较前更严重。几次波动后,终成痴呆,生活不能自理。

一旦得了血管性痴呆后,要想恢复到病前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发觉家人朋友有性格反常或记忆异常减退的现象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脑梗死是怎么回事

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根据常规把脑血管病按病因分类分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另外,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却未发生脑血管病,而一些不具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发生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和不良嗜好等。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脂和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三酰甘油增高、血清脂蛋白增高均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脑梗死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根据常规把脑血管病按病因分类分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另外,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却未发生脑血管病,而一些不具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发生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和不良嗜好等。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脂和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三酰甘油增高、血清脂蛋白增高均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二、发病机制

1.血管壁病变

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是被覆血管内膜的一层光滑的细胞群,它不仅仅是血液和组织的屏障,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一般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和损害可使内皮细胞剥离,血浆成分主要是脂类物质的浸润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内膜内平滑肌细胞增殖,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一过程更容易发生。

持续的高血压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高血压可通过直接作用于直径50~200μm的脑小动脉,如脑底部的穿通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旁中央支,导致这些小动脉发生血管透明脂肪样变、微栓塞或微动脉瘤形成,亦可通过机械性刺激和损伤直径大于200μm的较大血管或大血管的内皮细胞,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内膜增厚容易出现溃疡面,在溃疡处内膜下层分泌一些物质如胶原及凝血因子促使凝血酶形成,凝血酶、纤维蛋白与黏附在溃疡面的血小板共同作用导致血栓形成,即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阻塞脑血管,导致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止。

2.血液成分的改变

血液有形成分中,尤其血小板极易黏附在病变血管内膜处,黏附聚集的血小板,能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加速血小板的再聚集,极易形成动脉附壁血栓。血液成分中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等含量的增加,可使血液黏度增高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导致血流速度减慢,以及血液病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严重贫血等,均易促使血栓形成。

血液流变学改变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动物实验模型发现红细胞比容增高可降低脑血流量,如果同时降低动脉压则容易发生脑梗死。也有人认为低切黏度升高对脑血栓形成影响较大,且多发生在熟睡与刚醒时,这与脑梗死发生时间相吻合。

3.血流动力学异常

血压的改变是影响脑血流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当平均动脉压低于9.33kPa(70mmHg)和高于24kPa(180mmHg)时,或心动过速、心功能不全时可引起脑灌注压下降,随灌注压下降,脑小动脉扩张,血流速度更缓慢。若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导致血栓形成。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比较复杂,不但决定于高血压的发生原因和机制,还决定于高血压的发展速度、程度和发展阶段。

4.栓塞性脑梗死

是人体血液循环中某些异常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等栓子物质随血流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的颈部动脉,这些栓子随血流流动堵塞脑血管。引起局部脑血流中断,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软化、坏死,而出现急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

5.其他

①总热能的摄入:“要想身体安,耐得三分饥和寒”,中青年在有足够营养的前提下,限制热能摄入会降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实验证明限制热能是降低血脂和载脂蛋白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脑血管病一、二级预防时应注意适当控制每天总热能的摄入。

②饮食钙摄入量:有文献报道,饮食中钙摄入量与人体血压水平呈负相关,提示摄钙量不足可能是高血压潜在的危险因素之一。而高血压又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已肯定,因此饮食钙摄入量不足不但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而且可能与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关,故中老年人合理补钙不仅可防治骨质疏松,也应作为脑血管病一、二级预防的措施。

①吸烟、酗酒: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吸烟人数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患者的对照组。并且每天吸烟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呈正相关。酗酒肯定是不良生活习性,酗酒是高血压显著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②便秘:中医认为,脑血管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便秘可能相关,应通过饮食结构调整及养成规律性排便习惯,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

③体育锻炼、超重与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平时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显著低于非脑血管病对照组,而脑血管病超重人数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对照组。因此平衡饮食、控制体重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可以降低发生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④高盐饮食:一般认为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故提倡低盐饮食,饮食中可适当增加醋的摄入量以利于钙的吸收。

糖尿病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糖尿病被列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积聚速度加快,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的粘着功能和相互间的凝集功能增强,血液凝血因子Ⅰ、Ⅴ、Ⅶ、Ⅷ增加,纤维蛋白原增高等,这些都容易引起脑梗死。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主要发生在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病理发现糖尿病患者脑实质内小动脉常表现为弥漫性内皮损害,内膜肥厚,还发生局灶性脂肪样或透明变性。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群的4.2倍,而脑出血的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群差异无显著性。

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却没有发生脑血管病,而另外一些不具备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患了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尤其是遗传因素有关。

脑血管病家族史可能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实验也证明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的发病率和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发病人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一般认为多数的脑血管病的发病是多因素的,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一定的种族差异,黑种人脑血管病发病率高于白种人。

由于脑血管病本身或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等均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故遗传在脑血管病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6.脑梗死的主要病理改变

在梗死的早期脑水肿明显,梗死面积大者,水肿也明显,相反梗死面积小者,水肿面积相对较小,水肿区脑回变平、脑沟消失。当梗死面积大,整个脑半球水肿时,中线结构移位,严重病例可有脑疝形成。后期病变组织萎缩,坏死组织由格子细胞清除,留下有空腔的瘢痕组织。陈旧的血栓内可见机化和管腔再通。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一般为白色梗死,少数梗死区的坏死血管可继发性破裂而引起出血,称出血性梗死或红色梗死。

①血管活性物质的含量变化:脑梗死者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明显增高,此外NO、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也均随之增高。神经肽Y和神经降压素是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多肽。急性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降压素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疾病性质、病情有密切关系,积极控制这些物质之间的平衡紊乱,将有助于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②下丘脑-垂体激素的释放:神经与内分泌两大系统各有其特点又密切相关,共同调控和整合内、外环境的平衡。脑血管病患者下丘脑-垂体激素的释放增强,这种释放可能直接侵犯至下丘脑、垂体等组织,或与脑水肿压迫血管使有关组织循环障碍有关。

③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凝血因子Ⅶ(FⅦ)活性增高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甚或与心肌梗死及猝死相关。

④一氧化氮的变化:一氧化氮(NO)的作用与其产生的时间、组织来源及含量等有关,内皮细胞上有组织型一氧化氮合成酶(cNOS),在脑梗死早期它依赖于钙/钙调素(Ca2 /CaM)激活,引起NO短期释放,使血管扩张,产生有益作用。另外,在巨噬细胞、胶质细胞上的诱生型NOS(iNOS),它不依赖于Ca2 /CaM,在生理状态下不激活,脑梗死后1~2天,iNOS被激活,一旦被激活,则不断产生NO。持续性NO产生可引起细胞毒性作用,所以在脑梗死急性期,iNOS被激活,可能加重缺血性损害。

⑤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改变:急性脑血管病可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改变。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疾病类型其性激素的变化是不相同的。

急性脑血管病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①与神经递质的调节障碍有关的性腺激素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分泌增加,单胺代谢出现紊乱,导致性激素水平变化,使雌激素水平降低。②应激反应: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通过自身对内分泌进行调节。

脑血管畸形有遗传吗

建议:脑血管畸形是脑血管先天性、非肿瘤性发育异常。是指脑血管发育障碍而引起的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并对正常脑血流产生影响。其破裂出血主要表现为脑内出血或血肿。其多见于年轻人,得到确诊年龄平均20~40岁。

建议:搏动性头痛位于病侧,可伴颅内血管杂音。出血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癫痫可为首发症状或见于出血后,多为全身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局限性发作有定位意义。局源症状幕上病变者可有精神异常,偏瘫、失语、失算等。幕下者多见眩晕、复视、眼颤及步态不稳等。

相关推荐

脑血管硬化的遗传问题

在脑血管硬化患者中,遗传因素表现得比较明显,一些具有脑血管硬化遗传因素的人常成为脑血管硬化的易患者。研究表明,这类患者的父母死于脑血管硬化的概率比一般人高4倍,直系上代有脑血管硬化患者,其脑血管硬化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要高2.5倍。脑血管硬化的遗传因素能通过下列途径影响其子代的发病: (1)遗传了中风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 (2)遗传了对危险因素作用的易感性。 (3)家族成员有着相似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如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较低的社会经济状态。 (4)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脑血管疾病有哪些危险因素

年龄和性别 脑血管病基本上以认为是老年性疾病,虽然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5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就会增长一倍。就性别而言,男性比女性的发病率要高50%。 家族倾向 那血管疾病是否属于遗传疾病目前尚未得到证实。但是却发现有家族倾向,一个家族中有多人患病有相当比例,并且与该家族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一个独立的、肯定的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即导致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又导致缺血性(脑梗塞)脑血管病的发生。 糖尿

脑血管病吃什么

含精氨酸的食物 海参、泥鳅、鳝鱼、芝麻、山药、银杏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精氨酸,以有效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管舒张因子的氧化合成,以保护血管不受损伤。海参中除含有精氨酸外,还含有18种氨基酸、黏多糖、脂质等营养物质,促进脑血管的保健。 天然的抗凝食物 洋葱、青葱、黑木耳、大蒜、香菇、草莓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与脑中风的几率。 吃鱼 由于鱼肉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甲硫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及牛黄氨酸等营养物质保护血管的健康,增强血管的韧性;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质以改善

解析导致老年痴呆的病因

1、遗传因素:出现老年痴呆的病因能是由于家族的遗传遗传作用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子的突变所制约,以致中断其遗传作用。也有一些研究认为老年呆属非遗传性疾病,如血管性痴呆与遗传无直接关系。对此,专家还在做进一步的研究。 2、脑血管病:最常见的有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是由于一系列多次的轻微脑缺血发作,多次积累造成脑实质性梗死所引起。此外老年痴呆的病因是什么,还有皮质下血管性痴呆、急性发作性脑血管性痴呆,以在一系列脑出血、脑栓塞引起的脑卒中之后迅速发展成痴呆,少数也由一次大面积的脑梗死引起。总之,脑血管病是常

脑血管病的前兆

1、神经衰弱、易疲劳: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等退行性病变和缺血性病变的早期,常会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如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头部有紧箍和压迫感、嗜睡、容易疲劳等。这些症状被称为“动脉病性神经衰弱”,通常提示大脑供血不足,最好进一步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2、记忆减退、判断力变差:脑血管病会直接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特别是记不住最近发生的事情、抽象的数字等;判断力下降,遇事反应迟钝,处理问题不果断,需要别人的协助和建议才能做决定;以及缺乏想象力,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等认知功能受损的表现。

老年痴呆症怎么引起的

1.脑血管病:最常见的有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是由于一系列多次的轻微脑缺血发作,多次积累造成脑实质性梗死所引起。此外,还有皮质下血管性痴 呆、急性发作性脑血管性痴呆,以在一系列脑出血、脑栓塞引起的脑卒中之后迅速发展成痴呆,少数也由一次大面积的脑梗死引起。总之,脑血管病也是老年痴 呆较为常见的病因。 2.脑变性疾病: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有许多种,最为多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在老年前期发病的又叫做早老性痴呆。其发病缓慢,为逐渐进展的进行性痴呆。除此之外,还有皮克病、廷顿舞蹈病性痴呆、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帕

脑萎缩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有哪些

脑萎缩的特征为起病隐匿,呈 进行性加重。脑萎缩已成为损害中老年健康的严重疾病,患有该病,使患者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发直至卧床不起,对寿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死亡率升 高。此外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生活和经济负担。另外,脑萎缩还存在家族遗传性,隔代遗传的现象在临床也见。 脑萎缩死亡率较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各类脑萎缩疾病的死亡率越来越高,全世界每年约有1500万人死于各种脑萎缩方面的疾病,占总死亡率的50%以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仅各种因脑萎缩方面疾病的死亡率,就已经超过了癌症的

痴呆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1、病毒感染:有一种为普通病毒1/100大的慢性病毒,是引起痴呆的因素之一。 2、代谢失调:体内微量元素的代谢失调,使脂肪代谢紊乱加重,形成血脂异常,引起血管病变、大脑供血不足而脑萎缩,导致痴呆的发生。 3、脑变性疾病: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有许多种,最为多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在老年前期发病的又叫做早老性痴呆。其发病缓慢,为逐渐进展的进行性痴呆。除此之外,还有皮克病、廷顿舞蹈病性痴呆、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帕金森病性痴呆等等。后面的这些痴呆都比较少见。 4、脑血管病:最常见的有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是由于一

生气是否会引起癫痫

如今横行于社会的神经内科的慢性疾病,造成其发病的诱因有很多,癫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而发生癫痫的原因以分为两类:原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不同类型的癫痫病因不同,而病因常见为:先天性疾病、外伤、感染、中毒、颅内肿瘤、脑血管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变性疾病、高热惊厥等。 生气会引起癫痫发作,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的忽然反复和短暂的运动、感觉、意识、行为、精神、自主神经等方面的障碍为特征的顽固性疾病。致病原因复样原发性癫痫,指无脑部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能与遗传有关。继

什么是脑血管病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CVD)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脑卒中(stroke)则是指畸形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日本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我国也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据估计居民现患脑血管病600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