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醇片的药代动力学
双环醇片的药代动力学
健康志愿者口服双环醇片剂(25mg/次)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一房室模型及一级动力学消除规律。吸收半衰期为0.84小时,消除半衰期为6.26小时,药峰时间为1.8小时,药峰浓度为50ng/ml。峰浓度 (C)和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与剂量成正比,而其它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吸收半衰期 (T)、消除半衰期(T)、分布容积(V/F)、清除率(CL/F)及达峰时间(T)均不随剂量明显改变,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
多次给药与单次给药相比,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着性差异,提示常用剂量多次重复给药体内药量无过量蓄积现象。餐后口服双环醇可使峰浓度(C)升高,对其它动力学参数无影响。该药在人体内主要代谢产物为4'-羟基和4-羟基双环醇。
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药代动力学
肾上腺素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与异丙肾上腺素相同。口服后有明显的首过效应,在血中被肾上腺素神经末梢摄取,另一部分迅速在肠粘膜及肝中被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 和单胺氧化酶 (MAO) 灭活,转化为无效代谢物,不能达到有效血浓度。皮下注射由于局部血管收缩使之吸收缓慢,肌内注射吸收较皮下注射为快。皮下注射约6-15分钟起效,作用维持1-2小时,肌注作用维持80分钟左右。仅少量原形药物由尿排出。本药可通过胎盘,不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双环醇片的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双环醇为联苯结构衍生物。动物试验结果发现:双环醇对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扑热息痛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氨基转移酶升高、小鼠免疫性肝炎的氨基转移酶升高有降低作用,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损害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体外试验结果显示双环醇对肝癌细胞转染人乙肝病毒的2.2.15细胞株具有抑制HBeAg、HBV DNA、HBsAg分泌的作用。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双环醇Ames试验、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大鼠灌胃给予双环醇250、500、1000mg/kg,雄性大鼠于交配前连续给药60天,雌性大鼠于交配前14天到妊娠后15天连续给药。雄性、雌性大鼠分别于雌性大鼠妊娠后第7天和第20天处死。结果显示对妊娠率、吸收率、活胎数、胎仔性别、胎仔体重、骨骼发育、内脏发育未见明显影响。
盐酸莫西沙星药代动力学
莫西沙星口服后可以很快被几乎完全吸收。绝对生物利用度总计约91%。在50-1200mg单次剂量和每日600mg连服10天的药代动力学显示出呈线性关系。3天内达稳态。口服400mg后0.5-4小时达到峰值3.1mg/L。每日一次400mg口服后达到稳态时其峰浓度和谷浓度分别为3.2mg/L和0.6mg/L。给予莫西沙星同时进食能稍延长达峰时间约2小时并减少峰浓度约16%。吸收范围不变。由于AUC/MIC主要是预测喹诺酮的抗菌效果,该影响与临床无关,因此,莫西沙星给药不受进食影响。单剂量静脉给药400mg,1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峰约为4.1mg/L,与口服相比平均增加26%。药物暴露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约为39mgh/L,与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91%的口服(35mgh/L)相比略高。多剂量静脉给药(1小时输液),每日400mg给药稳态波峰波谷浓度分别为4.1至5.9及0.43至0.84mg/L。在给药间隔内稳态药物暴露比首剂约高30%。输液1小时后观测到病人稳态浓度为4.4mg/L。
盐酸伐地那非片如何服用
口服。
1.推荐剂量:推荐开始剂量为10mg,在性交之前大约25-60分钟服用。在临床试验中,性交前4-5小时服用,仍显示药效。最大推荐剂量使用频率为一日一次。伐地那非和食物同服或单独服用均可。需要性刺激作为本能的反应进行治疗。
2.剂量范围:根据药效和耐受性,剂量可以增加到20mg或减少到5mg。最大推荐剂量是每日20mg。
3.肝损害:轻度肝损害的患者(child-pugh A)不需调整剂量;中度肝损害患者(child-pugh B),由于伐地那非的清除率减少,建议起始剂量为5mg,随后根据耐受性和药效逐渐增加到10mg;重度肝损害患者(child-pugh C)的伐地那非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未进行。
4.肾损害:轻度、中度或重度肾损害的患者均无需进行剂量调整。透析患者的伐地那非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未进行。
5.合并用药:某些患者同时服用伐地那非和α-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症状性低血压。只有当患者接受α-受体阻滞剂治疗病情稳定时,才能合并用药。对于接受α-受体阻滞剂治疗病情稳定的患者,应用伐地那非的剂量应为最低推荐起始剂量5mg,并可在任意时间服用。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药代动力学
肌内注射本品0.5g,血药峰浓度(Cmax)于0.5~1小时到达,为12mg/L,6小时血药浓度为0.5mg/L。静脉注射 0.5g后15分钟和4小时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7mg/L和0.6mg/L。新生儿和早产儿按体重肌内注射10mg/kg和25mg/kg后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别为20mg/L和60mg/L。孕妇血药浓度明显较非妊娠期为低。
本品体内分布良好,细菌性脑膜炎病人每日按体重静脉注射150mg/kg,前3天脑脊液中浓度可达2.9mg/L,以后随炎症减轻而降低。正常脑脊液中仅含少量氨苄西林。本品可透过胎盘屏障,在羊水中达到一定浓度。肺部感染病人的支气管分泌液中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1/50。胸腹水、眼房水、关节腔积液、乳汁中皆有相当量的本品。伤寒带菌者胆汁中浓度平均为血药浓度的3倍多,最高可达17.8倍。本品血清蛋白结合率为20%,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1~1.5小时,新生儿t1/2β为1.7~4小时,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延长至7~20小时。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后24小时尿中排出的氨苄西林分别为给药量的50%和70%,少量在肝脏代谢灭活或经胆汁排泄。本品可为血液透析清除,而腹膜透析不能清除本品。
盐酸伐地那非片有什么临床应用
盐酸伐地那非片口服; 推荐剂量:推荐开始剂量为10mg,在性交之前大约25-60分钟服用。在临床试验中,性交前4-5小时服用,仍显示药效。最大推荐剂量使用频率为一日一次。伐地那非和 食物同服或单独服用均可。需要性刺激作为本能的反应进行治疗。
剂量范围:根据药效和耐受性,剂量可以增加到20mg或减少到5mg。最大推荐剂量是每日20mg。 肝损害:轻度肝损害的患者(child-pugh A)不需调整剂量;中度肝损害患者(child-pugh B),由于伐地那非的清除率减少,建议起始剂量为5mg,随后根据耐受性和药效逐渐增加到10mg;重度肝损害患者(child-pugh C)的伐地那非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未进行。 肾损害:轻度、中度或重度肾损害的患者均无需进行剂量调整。透析患者的伐地那非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未进行。
合并用药: 某些患者同时服用伐地那非和α-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症状性低血压。只有当患者接受α-受体阻滞剂治疗病情稳定时,才能合并用药。对于接受α-受体阻滞剂治疗病情稳定的患者,应用伐地那非的剂量应为最低推荐起始剂量5mg,并可在任意时间服用坦洛新。
卓乐定药物的相互作用
齐拉西酮不应与延长QT间期的药物合用。齐拉西酮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其他作用于中枢的药物合用时应十分谨慎。齐拉西酮可能诱发低血压,因此可能会增强某些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齐拉西酮可能拮抗左旋多巴胺和多巴胺激动剂的作用。 其他药物对齐拉西酮的影响: 卡马西平 :卡马西平为CYP 3A4诱导剂,每天2次连续21天服用200 mg卡马西平,患者齐拉西酮的AUC降低约35%。卡马西平剂量越高,齐拉西酮的AUC降得越多。 酮康唑:酮康唑为强效CYP3A4抑制剂,患者每天服用400mg酮康唑,连续5天,齐拉西酮的AUC和Cmax增加约35-40%。其他CYP 3A4抑制剂有相似的作用。 西米替丁 :800 mg西米替丁,每日1次,服用2天,对齐拉西酮药代动力学无影响。 制酸剂 :合用30 mL抗酸剂对齐拉西酮药代动力学无影响。此外,在对照临床试验中,对入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表明,与苯扎托品、普萘洛尔和劳拉西泮合用,齐拉西酮的药代动力学无显著性改变。 齐拉西酮对其他药物的影响 :体外试验表明,与主要经CYP 1A2、CYP 2C9、CYP 2C19、CYP 2D6和CYP 3A4清除的药物合用,齐拉西酮不会干扰其代谢。几乎没有因为置换作用而造成齐拉西酮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锂 :齐拉西酮(40 mg bid)、与锂(450 mg bid)合用7天,不会影响锂的稳态血药浓度或肾清除率。 口服避孕药 :齐拉西酮(20 mg bid)与口服避孕药炔雌醇(0.03 mg)和左炔诺孕酮(0.15 mg)合用,不会影响这2种口服避孕药的药代动力学。 右美沙芬 :与体外试验结果一致,1项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齐拉西酮不会改变CYP 2D6的底物-右美沙芬代谢生成其主要代谢产物右啡烷的过程。尿中右美沙芬/右啡烷的比值无显著性改变。
氧氟沙星滴眼液药代动力学
1.血中浓度
健康成人每30分钟1次1滴、滴眼16次或每15分钟1次1滴、滴眼32次时,30分钟后的血中浓度分别为0.O19μg/ml,0.034μg/ml,之后逐渐减少。
2.眼内分布
对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前每隔5分钟1次,共计滴眼5次时,眼房水中的浓度在滴眼后1小时左右显示出最高值(1.20μg/ml)。
3.动物的眼组织内的分布(白色家兔、狗用泰利必妥滴眼液对正常白色家兔进行1次1滴滴眼时,其向角膜、球结膜、眼肌、巩膜、虹膜、睫状体及房水的分布良好。角膜、巩膜、眼肌、虹膜、睫状体的1小时值最高,分别为3.32μg/ml、1.62μg/ml、2.62μg/ml、O.95μg/ml。球结膜的15 分钟最高,为2.95μg/ml。前房水的30分钟值最高,为0.71μg/ml。对正常白色家兔每5分钟滴眼1次,每次1滴,滴眼5次时,与上述1次滴眼一样,显示出了在眼组织内的良好分布。滴眼结束5分钟后,在角膜、巩膜,球结膜、玻璃体显示出最高值,分别为7.78μg/ml、7.66μg/ml、 34.98μg/ml、0.95μg/ml。此外,在眼肌的15分钟值最高为18.54μg/ml,在虹膜、睫状体的30分钟值最高为3.12μg /ml,在前房水的1小时值最高为3.56μg/ml。另外,用氧氟沙星的光学活性体(L体)0.3%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对毕格狗进行1次1滴、一天4次,连续2周滴眼时,最后1次滴眼24小时后的眼组织中浓度为:虹膜、睫状体为39.49μg/ml,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为12.3μg/ml.眼组织中含黑色素的组织显示出较高分布。而向色素上皮以外的视网膜分布仅为微量。
硝酸异山梨酯片的药代动力学
ISDN口服吸收完全,平均生物利用度(F)约25%,口服30%,舌下40%~60%,肝脏首过效应明显。血清浓度达峰时间在服药后1小时,一次用药作用持续2~4小时。吸收后的分布容积为2~4L/kg,清除率为2~4L/min,半衰期约1小时。脱硝基后生成2-单硝酸酯(15%~25%)和5-单硝酸酯(75%~85%),两者均有生物活性。5-单硝酸酯的活性更强,半衰期为5小时,在血清中脱硝后形成异山梨醇(大约37%)和右旋山梨醇(大约7%),由尿中排出,此外25%以葡糖醛酸形式排出,2%以原形排出,粪便中排出<1%。5-单硝酸酯的代谢产物均无扩血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