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调脾和胃
法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调脾和胃
法半夏燥性较和缓,除可燥湿化痰外,尚有调脾和胃之功,常用于脾虚湿困、痰饮内停之证,取其清痰化饮、理脾和胃之效。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夏、秋季采挖,晒干入药,炮制品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竹沥半夏等。味辛,性温,有毒,归肺、脾、胃经,有良好的燥湿化痰和降逆止呕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块茎含有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生物碱等,其水煎液有镇咳、祛痰、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并能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半夏过量可引起中毒,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故临床上内服常用炮制品,外用生品适量。
毒作用
其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可使士的宁对小鼠半数致死量的值升高,对乙酰胆碱也有解毒作用。
止咳作用
用洋地黄酊给鸽静脉注射引吐法,证明口服制半夏丸、制半夏或生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矾半夏混悬液、姜半夏或生夏煎剂3克/公斤,每日2--3次,连服2日均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对于阿朴吗啡或硫酸酮所致狗的呕吐,煎剂灌胃也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生物碱。
促细胞分裂作用
半夏蛋白的促细胞分裂作用亦有动物种属专一性,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裂。
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故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有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用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
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呕功效,可用于多种呕吐症候,在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症状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治疗失眠
半夏治失眠远胜于酸枣仁和夜交藤合欢花之类。
半夏的选购技巧
半夏的块茎呈类球形,有的销偏斜,直径0.8-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的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香而刺喉 。以个大、质坚实、色白、粉性定者为佳。
为了看得更加仔细,还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半夏的横切面。沙州社仁薄壁细胞会淀粉拉较少,渐次向内含淀粉植渐多,薄杜州沙小散有椭圆形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长20-144μm。维管束纵横散列。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半圆形或钝多角形,直径4-30μm,脐点裂颖状、点状或星状;复粒以2-4粒为多见,偶有至8分粒的。
半夏的粉末是类白色的。淀粉粒单粒类球形或圆多角形,直径4-30μm,脐点短缝状、点状或星状,大粒层纹陷约可见;复粒由2-8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随处散在,或成束存在于椭圆形粘液细胞中针晶长20-144μm。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10-38μm。
因炮制方法不同制成的半夏成品也有所不同。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类圆形或肾形厚片,直径6~18mm,表面乳白色,周边黄棕色,中间隐现黄白色筋脉点。气微辣涩。姜半夏: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泽,透明,片面灰黄色或淡黄色,角质样,质脆。微有辣味,微具姜气。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形如生半夏,内外皆呈黄色或淡黄白色,粉性足,质松脆,气微,味淡。竹沥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沥拌透阴干。温燥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粘,痰热内闭中风不语。
总之在选购半夏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斟酌,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标准。
法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1、法半夏治热痰咳嗽(烦热面赤,口燥心痛,脉洪数):半夏、天南星各一两,黄芩一两半,共研为末,加姜汁浸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饭后服,姜汤送下。此方名小黄丸。
2、法半夏治喉痹肿塞。用生半夏末 鼻内,涎出见效。
3、法半夏治小儿痰热,咳嗽惊悸:半夏、南星等分,为末,牛胆汁,入胆内和,悬风处待干,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姜汤下。(《摘元方》)
4、法半夏治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宿瘀):半夏捶扁,包在以姜汁调匀的面中,放火上煨黄,研为末,加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开水送下。
5、法半夏治除积冷,暖元藏,温脾胃,进饮食,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或生姜汤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妇人醋汤下。(《局方》半硫丸)
6、法半夏治湿痰,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而食不消化:南星、半夏(俱汤洗)各一两,白术一两半。上为细末,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素问病机保命集》)
7、法半夏治老人便结:半夏(泡,炒)、生硫磺,等分为末加自然姜汁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此方名半硫丸。
8、法半夏治痰饮咳嗽:大半夏一斤,汤泡七次,晒干,为细末,用生绢袋盛贮,于磁盆内用净水洗,出去粗柤,将洗出半夏末,就于盆内日晒夜露,每日换新水,七日七夜了,澄去水,晒干,每半夏粉一两,入飞过细朱砂末一钱,用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淡生姜汤下,食后服。(《袖珍方》辰砂半夏丸)
9、法半夏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桂、半夏等分。末,方寸匕,水一升,和服之。(《补缺肘后方》)
10、法半夏治呕吐反胃:半夏三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水一半二千,细捣过,煮成三升半,温服一升。一天服两次。此方名为大半夏汤。
11、法半夏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伤寒论》半夏散及汤)
12、法半夏治蛇伤:鲜半夏、鸭食菜(苦麻菜)、香蒿尖各等量,混合捣碎成膏状,敷于伤处。(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3、法半夏治气痰咳嗽(面白气促,洒淅恶寒,忧悉不乐,脉涩):半夏、天南星各一两,官桂半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此方名玉粉丸。
14、法半夏治湿痰咳嗽(面黄体重,贪睡易惊,消化力弱,脉缓):半夏、天南星各一两,白术一两半,共研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姜汤送下。此方名白术丸。
15、法半夏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16、法半夏治奶发,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末半夏,鸡于白和涂之,水磨敷。(《补缺肘后方》)
17、法半夏治老人风痰:半夏(泡七次,焙过)、硝石各半两,共研为末,加入白面捣匀,调水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
18、法半夏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芩三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19、法半夏治喉痹肿塞:生半夏末搐鼻内,涎出效。(《濒湖集简方》)
20、法半夏治风痰头晕(哎逆目眩,面色黄,脉弦):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煅)各一两,天麻半两,雄黄二钱,小麦面三两,共研为末,加水和成饼,水煮浮起,取出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极效。 亦治风痰咳嗽、二便不通、风痰头痛等病。
21、法半夏治小儿惊风:生半夏一钱,皂角半钱。为末,吹少许入鼻。(《仁斋直指方》嚏惊散)
22、法半夏治肺胃虚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积,呕逆恶心,涎唾稠粘,或积吐,粥药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又治伤寒时气,欲吐不吐,欲呕不呕,昏瞶闷乱,或饮酒过多,中寒停饮,喉中涎声,干哕不止:陈皮(去白)、半夏(煮)各七两。上二件,锉为粗散,每服三钱,生姜十片,水二盏,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留二服滓并作一服,再煎服。(《局方》橘皮半夏汤)
23、法半夏治胃反呕吐者: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汤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金匮要略》大半夏汤)
24、法半夏治黄疸喘满,小便自利,不可除热:半夏、生姜各半斤,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两次服下。
25、法半夏治心下有支饮(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26、法半夏治外伤性出血:生半夏、乌贼骨等分,研细末,撒患处。(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27、法半夏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28、法半夏治骨鲠在咽:半夏、白牙,等分为末,取一匙,水冲服,当呕出。忌食羊肉。
29、法半夏治产后晕绝:半夏末,冷水和丸,大豆大,纳鼻中。(《肘后方》)
30、法半夏治诸瘘五六孔相通:生半夏末,水调涂孔内,一日二次。(《外科小品》)
31、法半夏治痰厥:半夏八两,防风四两,甘草二两。同为细末,分作四十服,每服用水一大盏半,姜二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卫生家宝方》省风汤)
32、法半夏治痰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夏(洗)五钱,草乌一字(炒),桂一字(炙)。上同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素问病机保命集》玉粉丸)
33、法半夏治重舌木舌,肿大塞口:半夏煎醋,合漱之。(《纲目》)
法半夏: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低。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半夏曲:半夏曲长于消食化痰,半夏曲“苦辛,平。”入肺,脾,大肠三经。功 效化痰止咳,消食宽中。主治:泄泻,咳嗽。
姜半夏: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功能与主治:降逆止呕。用于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用姜矾汤在半夏晒至半干时浸润。
清半夏:清半夏长于化痰,功用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
法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解毒
中药法半夏有出色的解毒功效,它可以对毒蛇咬伤有很出色的治疗作用,在治疗时可以把新鲜的法半夏加入苦瓜菜和香蒿各适量,制成泥状,然后直接外敷在人们被毒蛇咬伤的部位上,就能快速解毒,也能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姜半夏如何炮制
国内半夏炮制方法很多,目前仍以《中国药典》法及地方炮制规范的方法为主。由于传统炮制工艺方法的局限,半夏姜制过程中存在易粘结、糊化、焦底;存在时间长、辅料用量大、劳动强度大、收得率低的缺点。为了改善姜半夏炮制的条件,在长期的炮制实践中,总结出一个新的炮制方法,具体来看看:
取生半夏10斤,倒入缸内,用清水浸1天,捞入筐内,滤干水分,投入缸内,用明矾粉两斤半,生姜两斤半(榨汁)放锅内腌1夜。次日加清水,高出药物五寸左右,春冬腌30天,夏秋腌20天,取出淘净明矾,换清水再漂,冬春漂7天,夏秋漂5天,每天换水,夏秋每天换水两次,漂至无麻性捞起,日晒夜露7日,用甘草120克,炒枳实10克,陈皮15克,五味子15克,炒枳壳12克,薄荷12克,川芎10克,青皮15克,共煎浓汁,投入半夏内,使药汁吸尽后,再用丁香15克,广木香15克,白蔻10克,沉香3克,肉桂10克,砂仁15克,同研细末,放药内拌匀晒干。
其它半夏的炮制方法
1、生半夏
取原材料,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清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加水250kg。
3、法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倒入适量用生石灰配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烘干或阴干。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不同半夏的性状
1、半夏: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l~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法半夏:本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3、姜半夏:本品呈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成类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4、清半夏:本品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不同半夏功效也不同,使用时一定要分辨清楚。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法半夏的食用方法
法半夏小米粥
材料:小米150克、法半夏6克、生姜3片。
做法:法半夏、生姜两味加水800毫升,大火煮沸后小火熬煮30分钟,去渣取汁备用。小米淘洗干净,加入上述药汁,再加适量清水,熬煮成粥,温服。
功效:有健脾益胃、降逆止呕的作用。
新法半夏汤
组成:缩砂仁5两、神曲(炒)5两、草果仁5两、橘红(净洗,去白)5两、白豆蔻仁半两、丁香半两、甘草(生,炙)2两、大半夏4两(汤浸7次,每个切作两片,用白矾末1两,沸汤浸1昼夜,漉出,别用汤洗去矾,俟干,1片切作两片,再用生姜自然汁于银盂中浸1昼夜,却于汤中炖令姜汁干尽,以慢火焙燥,为细末,再用生姜自然汁搜成饼子,晒干或焙干,炙黄,勿令色焦)。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服1钱,先用生姜自然汁调成膏,入炒盐少许,沸汤点服。
主治:脾胃气弱,痰饮不散,呕逆酸水,腹胁胀痞,头旋恶心,不思饮食。
来源:《局方》卷四
海蜇法半夏瘦肉汤
材料:海蜇皮100克、瘦肉200克、代赭石25克、法半夏25克、陈皮少许
做法:瘦肉原块,海蜇皮洗净,加入各药材,加水6碗,煲2小时,饮汤留渣。
法半夏清浊安中汤
组成:白蔻仁12克、川厚朴12克、法半夏12克、滑石30克、生苡米30克、郁金香12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清利湿热,理气安中。
主治:湿热蕴结中焦,热重于湿。
出处:劳绍贤方。
法半夏豁痰定喘汤
组成:胆星10两、苏子(炒)10两、法半夏10两、天竺黄5两、大黄5两、槟榔5两、贝母5两、花粉5两、桔梗5两、白芥子(炒)5两、浮海石(煅)3两、甘草3两、葶苈子3两。
制法:上为细粉,炼蜜为丸,重1钱。
用法量:每服2丸,温开水送下,日2次。小儿每服1丸,3岁以下酌减。
功效:清热祛湿,化痰定喘。
主治:湿热痰盛,咳嗽喘急,肺气胀满,两胁搧动。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延年法半夏酒
材料:酥鳖甲18克、法半夏、枳实各12克、吴茱萸、生姜、桔梗、前胡、槟榔、白晒参各10克、白酒1000克、冰糖50克。
做法:以上各药共研成粗末,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盛有白酒的酒坛内,密封坛口;7天后开封去药袋,药酒过滤;冰糖加少许水熬成糖汁,掺入已滤药酒中搅匀即成。
服用:每次服10毫升,早、晚各服1次,饭前空腹服,服药期间应节制房事。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散结,适用于输精管结扎术后,双侧睾丸肿大或附睾有硬结,小腹腰背胀痛,房事或劳累后加重。
法半夏宣清解郁汤
组成:藿香12克、佩兰12克、法半夏12克、瓜蒌壳18克、黄连9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天竺黄10克、郁金12克、菖蒲9克、竹茹12克、六一散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功效:清热利湿,化痰开窍。
主治:湿热内蕴,痰热互结,蒙蔽心窍。
出处:焦认南方。
法半夏参麦二陈汤
组成:代赭石(先煎)30克、白芍、麦冬、乌梅炭、党参各克、法半夏9克、茯苓15克、陈皮6克、木香(后下)6克。
制作: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连煎2次,取药汁3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早、晚温服。
功效: 益气补阴,和胃降逆。适用于胆汁反流性胃炎。
加减:中焦气滞者,加白术、甘草;兼见胃寒者,加吴茱萸、生姜;肝胃不和者,去党参,加柴胡或(苏梗)、制香附、枳壳;兼见郁热者,加川黄连、蒲公英、炒竹茹。
各种半夏炮制品的比较
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类圆形或肾形厚片,直径6~18mm,表面乳白色,周边黄棕色,中间隐现黄白色筋脉点。气微辣涩。
姜半夏: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泽,透明,片面灰黄色或淡黄色,角质样,质脆。微有辣味,微具姜气。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形如生半夏,内外皆呈黄色或淡黄白色,粉性足,质松脆,气微,味淡。
竹沥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沥拌透阴干。温燥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粘,痰热内闭中风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