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小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应与下面的症状相鉴别诊断:

1.丘脑出血: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左、右丘脑借灰质团块(称中间块)相连。 丘脑与第三脑室和侧脑室解剖关系密切,仅有室壁相隔,故丘脑出血常易破入脑室,可造成侧脑室体部铸型,或通过室间孔流向第三脑室,返流入双侧侧脑室,致双侧侧脑室三角部积血,且出血量大,易流入第三、四脑室。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后易发生梗阻性脑积水。丘脑出血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发病时患者昏迷,内科保守治疗后缓解,梗阻解除,意识恢复。发病时即昏迷导致死亡。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量多,大于15ml者有23例,说明出血量越大,破入脑室的可能性越大。

2.桥脑出血:桥脑在延脑上方,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必经之路,它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桥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多由基底动脉的脑桥支破裂导致。

3.脑实质深部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脑深部小动脉。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但在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发病。

4.颅内出血:是指脑中的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因此由血管获得血液的脑细胞受到破坏的同时,由於出血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而引起障碍。通常颅内出血会和体温过高合并出现。此症状会增加脑部耗氧量,进而造成脑部氧气供应不足。颅内出血(intractanial hemorrhage)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围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窒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最长见。

5.脑干出血

(1)脑干出血是神经系统急重症,其预后差,病死率高。

(2)脑干出血量在15ml以下的,死亡率17.1%左右。脑干出血量在15ml以上,死亡率81.8%左右。其中脑干出血量超过20ml以上的死亡率更高。

(3)脑干出血量较少者(6~9ml左右),一般在大量应用白蛋白1~2周左右,意识障碍多有恢复,脑干功能障碍明显好转,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4)在中等量脑干出血(10~14ml左右)、症状较重者,大剂量持续应用白蛋白一般在3~4周左右,部分病人生命体症渐趋于平稳。

6. 脑室出血

脑室是脑内的腔隙,大脑半球内有左右各一个侧脑室。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裂隙叫第三脑室。延脑、桥脑、小脑之间为第四脑室。各脑室之间有小孔相通。

脑室出血就是指这些腔隙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脑室壁上脉络动脉破裂出血叫原发性脑室出血,比较少见。脑实质内的出血破入脑室者叫做继发性脑室出血。这种出血较多见。

脑室出血在临床上,除表现出脑出血的一般表现外,还常有一些特殊的表现,为血液破入脑室的标志。

丘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1、丘脑出血按照头部CT的表现可分为三型,对丘脑不同类型的出血要相互鉴别。

(1)局限型:出血量一般<10ml,局限于丘脑症状较轻,多无意识障碍,无并发症,常有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2)丘脑基底节型:血肿由外侧侵入基底节,患者瘫痪症状较重,可出现典型的三偏症状,出血量一般>15ml,可有轻度意识障碍;

(3)丘脑脑室型:血肿破入侧脑室及三、四脑室,出血量一般>20ml,多有意识障碍,严重的出现中线移位,引起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肺水肿等并发症。

2、丘脑出血还需要和其他不同的脑出血症状相互鉴别。

(1)内囊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对侧“三偏”(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内囊出血病辑范围较大,神经损害症状较重。但若出血偏于内囊外侧,主要损害外囊部位,则临床症状多较轻些,多无意识障碍,偏瘫也轻,预后较好。

(2)脑室出血: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室出血为脑室内脉络丛破裂出血,较为少见。继发性者是由于脑内出血量大,穿破脑实质流入脑室。临床表现为呕吐、多汗、皮肤发紫或苍白。发病后1~2小时便陷入深昏迷、高热、四肢瘫或呈强直性抽搐、血压不稳、呼吸不规律等。病情多为严重,预后不良。

(3)脑叶出血:也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可发生于任何脑叶。除表现头痛、呕吐外,不同脑叶的出血,临床表现亦有不同。如额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疑虑,对侧偏瘫、运动性失语等;顶叶出血则出现对侧感觉障碍;颞叶出血可出现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等;枕叶出血则以偏盲最为常见。脑叶出血一般症状均略轻些,预后相对较好。

(4)桥脑出血:桥脑是脑干出血的好发部位。早期表现病处侧面瘫,对侧肢体摊,称为交叉性瘫。这是桥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如果出血量大,则影响对侧,出现四肢瘫、瞳孔缩小、高热、昏迷等症;如果血液破入第四脑室则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等严重症状,预后多不好。

(5)小脑出血:若出血量少,临床表现常常是先出现头晕,继则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走路不稳、讲话不清;如果出血量大,压迫延髓生命中枢,严重者可突然死亡。

白带带血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血性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血量多少不一。应警惕是以下疾病的可能:

1、宫颈息肉: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表现的一种,主要症状是白带发黄、白带异味、白带带血等;

2、急性阴道炎:主要症状是白带增多,呈黄水样或脓性,有臭味,感染严重时,可出现点滴阴道流血;

3、重度宫颈糜烂:主要症状是白带增多,颜色发黄,粘稠并有臭味,还伴有外阴瘙痒,性交时会出血,腰骶酸痛、痛经等;

4、老年性阴道炎:临床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严重的可有血样脓性白带;

5、子宫颈癌:性交后有少量出血或阴道分泌物增多;

6、子宫内膜癌: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出血,出血量时多时少,未绝经妇女可能月经量多持续时间延长,绝经后妇女出现绝经后出血。

中风的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

一、中风的诊断方法:

(1)一般根据病史、年龄、发病情况及明显的脑神经定位症状可以作初步诊断。

(2)初步区分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一般活动中或情绪过激中起病多为出血性;安静中起病,病程发展相对缓慢者多为缺血性。

(3)颅脑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以确诊。

(4)若考虑急性脑血管疾病而无条件行CT或核磁共振查检、或不宜搬动的病人,可以进行腰椎穿刺术,做脑脊液检查可以确诊。若压力高呈均匀血性者为出血性,压力不高且脑脊液无改变的为缺血性。

(5)症状突然发作,在1分钟内达到高峰,一般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个别可达2小时,症状持续不超过24小时,发作停止后体征与症状完全消失,不遗留后遗症,为急性脑血管短暂缺血。

二、中风的鉴别诊断:

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首先必须对本病各种类型进行鉴别,后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局限性癫痫:各种类型的局限性癫痫,易与短暂性缺血发作相混淆。大多数局限性癫痫继发于脑部病变,其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局部脑波异常,临床上常可发现其他神经系统体征,特殊检查可以发现脑的病灶。

(2)昏厥:与短暂脑缺血发作鉴别。前者呈短暂意识丧失,而后者无意识障碍,通过病史询问及血压检查可以区别。

(3)老年性痴呆: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年龄较大,无明显定位症状,但可有精神症状,颅脑CT或核磁共振可以鉴别。

(4)颅内占位性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起病缓慢,呈渐进性,颅脑CT或核磁共振可以鉴别。

(5)病毒性或散发性脑炎:与脑出血鉴别,前者较年轻,有感染,精神症状等前驱症状,多无高血压史,可作脑脊液检查以确诊。

(6)颅脑外伤:明显病史,但须查明外伤与出血的发病先后与因果关系。

(7)颅内肿瘤出血:与脑出血鉴别,前者在脑出血前常有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慢性颅内压增高征和肢体无力,麻木,局限性癫痫等局部脑症状或病史,颅脑CT或核磁共振可以确诊。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重指标有以下五个方面,请看内容介绍:

(1)起病急骤,病程进展迅速,很快出现深昏迷。

(2)持续血压升高,一般降压药无效,甚至舒张压常在18.6kPa(140mmHg)以上。

(3)瞳孔不等圆等大或针尖样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呼吸改变,呈潮式呼吸、点头样呼吸或呼吸表浅。

(4)短时间内出现超高热(中枢性发热),体温高达40℃以上,对降温治疗无效;或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者。

(5)颅脑CT或核磁共振证实大量脑出血或大面积脑缺血者。

大便出血鉴别诊断

1.痔核或肛裂,肛瘘

(1)是便血常见病因之一,尤其是内痔出血甚为多见。

(2)血色一般为鲜红,且与粪便不相混,也不含有黏液,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大便后滴鲜血,尤在硬结大便时更易发生。

(3)肛裂患者排便时常有疼痛感。

(4)肛门视诊及指检常可确诊。

(5)肛门镜或直肠镜检查有利于诊断,可直接窥视到痔核等出血灶。

2.细菌性痢疾

(1)急性期常有畏寒,发热,下腹部隐痛等症状,大便常为脓血样,每次量不多,常伴有里急后重感;慢性期为间断性发作的黏液,脓血便。

(2)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痢疾杆菌),但慢性期大便培养的阳性率不高,仅15%~30%。

(3)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溃疡多较表浅,且边缘常不整齐。

3.阿米巴痢疾

(1)大便多呈果酱样,或呈暗红色,量较多,常伴有脓性黏液,患者多有发热,腹胀,腹痛及里急后重表现。

(2)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成堆的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如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有确诊价值。

(3)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但水肿不显著,溃疡一般较深,常为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溃疡间黏膜正常,病变可发生在大肠的任何部位。

4.血吸虫病

(1)有疫水接触史,常表现为慢性腹泻,大便呈脓血样或为大便带血。

(2)常有血吸虫病的其他临床表现,如肝脾肿大,全血细胞降低等。

(3)B型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肝纤维化。

(4)结肠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有粟粒样黄色结节,有时还可见到溃疡或息肉等,直肠黏膜活检可发现有血吸虫卵。

脑梗塞啥症状

根据脑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症状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较少有严重的意识障碍和颅内高压等全脑症状,主要是局灶性脑功能缺失的征象,依据受累血骨部位不同而异:如颈内动脉闭塞的同侧单眼失明或/及 Horner氏综合征,对侧偏瘫;大脑中动脉闭塞时对侧完全性偏瘫、感觉障碍、同侧偏盲等;小脑后下动脉的闭塞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同 侧Horner氏综合征,共济失调,同侧面部浅感觉减退和对侧肢体的浅感觉减退或轻度偏瘫。

动脉闭塞的检查方法

1、动脉闭塞的神经影像学检查

动脉闭塞应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市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应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侵润可与脑组织等密度,CT上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增强扫描有诊断意义,梗死后5-6日出现增强现象,1-2周最明显,约90%的梗死灶显示不均匀的病变组织。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T1高信号。钆增强MRI较平扫敏感。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发病2小时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DSA可发现血管狭窄及闭塞部位,显示动脉炎、Moyamoya病、动脉瘤和静脉畸形等。

2、腰穿检查只在不能做CT检查、临床又难以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时进行,通常脑压及CSF常规正常。经颅多普勒(TCD)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粘液瘤和二尖瓣脱垂。

动脉闭塞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中年以上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突然发病,一至数日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临床应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以确诊。有明确感染或炎症性病史的年轻患者需考虑动脉炎的可能。

2、鉴别诊断

(1)脑出血:脑梗死有时颇似大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但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高血压史常提示脑出血,CT检查可以确诊。

(2)脑拴塞:起病急骤,局灶性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常有心源性栓子来源如风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合并心房纤颤等,常见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大面积脑梗死,导致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常伴癫性发作。

(3)颅内占位病变: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和脑脓肿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灶火形成体征,颅内压增高征象不明显时易与脑梗死混淆,须提高警惕,CT或MRI检查可以确诊。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反复头痛史,疑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脑动脉硬化者。

2.发病急骤,可有或无诱发因素。

3.剧烈头痛常为首发症状,多伴有恶心呕吐。

4.意识清楚或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如躁动、谵妄、幻觉等。

5.多有脑膜刺激征,腰穿刺脑脊液呈均匀一致的血性,颅压增高。

6.一侧动眼神经麻痹。玻璃体膜下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特征之一。

7.多无定位体征,若合并有肢体瘫痪等局灶体征,应考虑合并蛛网膜下腔血肿或脑内血肿、脑血管痉挛、脑血栓,或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8.CT、磁共振检查可帮助诊断。

9.脑血管造影可显示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确定病因。

(二)鉴别诊断

1.脑出血

原发性脑室出血、小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因无明显肢体瘫痪,易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混淆,头颅CT和DSA等检查可以鉴别。

2.颅内感染

常先有发热症状,脑脊液检查提示感染,且头颅CT无出血改变。

3.颅内肿瘤或转移瘤

依靠详细病史,脑脊液和CT扫描可以区别。

脑出血的诊断鉴别

一、诊断

中老年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应考虑脑出血的可能,结合头颅CT检查,可以迅速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1、与其他脑血管病的鉴别

由于脑出血与脑梗死在治疗上有所不同,因此两者鉴别很重要,轻型脑出血与脑梗死的鉴别还是困难的,此时,应进行脑CT扫描,对有明显意识障碍者应与颅内大动脉(如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相鉴别,在患者情况允许或尚无条件进行CT扫描时,为了区别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

2、与脑肿瘤的鉴别

脑肿瘤一般表现为逐渐加重的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定位征,根据病史,体征特别是结合脑CT扫描不难做出诊断,但有少部分病例,特别是老年病例初期症状不典型,类似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起病形式,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脑CT征象又类似于脑梗死,则极易误诊,而部分脑肿瘤患者由于瘤内出血,可使病情突然加重,临床表现类似脑出血的表现,所以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一般脑肿瘤患者经临床积极治疗,在降颅压后症状可有短暂性好转,但总的趋势是病情在发展加重,因此,对于颅内高密度病灶,除了考虑脑出血外,也应考虑脑肿瘤的可能,必要时,可做强化扫描。

关于脑瘤引起的脑血管病,即脑瘤卒中,与脑血管病的鉴别,下列几点可作参考:①脑瘤性卒中一般不伴有高血压,而脑血管病多有高血压病史,②脑瘤性卒中多为转移瘤所致,有原发病灶的表现,而脑血管病则无相关疾病症状,③脑瘤性卒中经脱水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可有暂时性好转,但症状很快出现反复,仍会再加重,脑血管病经治疗好转后,一般没有再反复,④脑瘤性卒中偏瘫较轻,并常伴有癫痫发作,而脑血管病偏瘫重,癫痫发生率很低或没有,⑤脑瘤性卒中眼底检查视盘水肿较重,且常呈进行性加重;而脑血管病视盘往往没有水肿或水肿较轻,多数经治疗后很快消失,⑥脑瘤性卒中多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病史,并且逐渐加重,而脑血管病多为急性发病,既往一般没有颅内压增高的病史,⑦脑瘤性卒中一般而言,发病相对较慢,症状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而脑血管病发作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急,⑧脑CT平扫和强化,以及脑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3、与其他昏迷的鉴别

昏迷病人应与一氧化碳中毒、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等引起的意识障碍相鉴别。主要详细询问病史,体征以及CT、脑脊液等检查。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以出现颅内出血,当怀疑有这些原因的时候需要仔细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

(1)一氧化碳中毒:诊断主要应依靠详细的病史资料,必要时检查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呈阳性反应可确诊。早期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2)肝性昏迷:肝性昏迷即肝性脑病,是由于急、慢性肝细胞功能衰竭,或广泛门-腔侧支循环形成,或门-腔静脉分流术后,使来自肠道的有毒分解产物(氨、胺等)绕过肝脏而经门-腔分流进入体循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精神神经症状或昏迷。

(3)尿毒症:尿毒症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最严重的并发症。

①常见原因:各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狼疮肾、紫癜肾,以及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肾脏病变等。慢性肾脏感染性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代谢病,如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高尿酸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长期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

②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疲乏、头晕、头痛、记忆减退、失眠,可有四肢麻木、手足灼痛和皮肤痒感,晚期出现嗜睡、烦躁、谵语、肌肉颤动甚至抽搐、惊厥、昏迷。可以伴有胃肠道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造血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以及皮肤失去光泽、干燥、瘙痒,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等系列症状。

③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定位体征。诊断主要是根据肾脏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做出诊断。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脑血管病患者常伴有糖尿病,所以应注意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鉴别。

①在糖尿病的基础上,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感染、妊娠和分娩等可诱发酮症酸中毒。

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实验室检查是尿糖和尿酮体阳性,可伴有蛋白尿和管型尿;血糖明显增高16.7~33.3mmol/L。有时可达55.5mmol/L以上,伴酮体增高,血液的pH值下降,碱剩余负值增大等。

③临床表现和诊断:早期酮症处于代偿性酸中毒阶段,多尿、口渴、多饮等糖尿病症状加重或首次出现。酸中毒到失代偿阶段病情迅速恶化。出现饮食减退、恶心、呕吐、极度口渴、尿量显著增多等症状,常伴有嗜睡、头痛、烦躁、呼吸急快、呼气中含有丙酮如烂苹果味。后期严重失水,尿量减少,皮肤黏膜干燥,弹性差,眼球下陷,眼压低,声音嘶哑,脉细数,血压下降。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终于昏迷。少数患者可有腹痛,易误诊为急腹病。

④没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脑出血如何鉴别诊断

1.与其他脑血管病的鉴别 由于脑出血与脑梗死在治疗上有所不同,因此两者鉴别很重要。轻型脑出血与脑梗死的鉴别还是困难的,此时,应进行脑CT扫描。对有明显意识障碍者应与颅内大动脉(如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相鉴别。在患者情况允许或尚无条件进行CT扫描时,为了区别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表2是多数教科书常用的鉴别用表可供参考。

2.与脑肿瘤的鉴别 脑肿瘤一般表现为逐渐加重的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定位征,根据病史、体征特别是结合脑CT扫描不难做出诊断。但有少部分病例,特别是老年病例初期症状不典型,类似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起病形式,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脑CT征象又类似于脑梗死,则极易误诊。而部分脑肿瘤患者由于瘤内出血,可使病情突然加重,临床表现类似脑出血的表现,所以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一般脑肿瘤患者经临床积极治疗,在降颅压后症状可有短暂性好转,但总的趋势是病情在发展加重。因此,对于颅内高密度病灶,除了考虑脑出血外,也应考虑脑肿瘤的可能。必要时,可做强化扫描。

关于脑瘤引起的脑血管病,即脑瘤卒中,与脑血管病的鉴别,下列几点可作参考:①脑瘤性卒中一般不伴有高血压,而脑血管病多有高血压病史。②脑瘤性卒中多为转移瘤所致,有原发病灶的表现,而脑血管病则无相关疾病症状。③脑瘤性卒中经脱水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可有暂时性好转,但症状很快出现反复,仍会再加重,脑血管病经治疗好转后,一般没有再反复。④脑瘤性卒中偏瘫较轻,并常伴有癫痫发作,而脑血管病偏瘫重,癫痫发生率很低或没有。⑤脑瘤性卒中眼底检查视盘水肿较重,且常呈进行性加重;而脑血管病视盘往往没有水肿或水肿较轻,多数经治疗后很快消失。⑥脑瘤性卒中多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病史,并且逐渐加重,而脑血管病多为急性发病,既往一般没有颅内压增高的病史。⑦脑瘤性卒中一般而言,发病相对较慢,症状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而脑血管病发作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急。⑧脑CT平扫和强化,以及脑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3.与其他昏迷的鉴别

(1)肝性昏迷:肝性昏迷即肝性脑病,是由于急、慢性肝细胞功能衰竭,或广泛门-腔侧支循环形成,或门-腔静脉分流术后,使来自肠道的有毒分解产物(氨、胺等)绕过肝脏而经门-腔分流进入体循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精神神经症状或昏迷。

(2)尿毒症:尿毒症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最严重的并发症。

①常见原因:各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狼疮肾、紫癜肾,以及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肾脏病变等。慢性肾脏感染性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代谢病,如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高尿酸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长期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

②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疲乏、头晕、头痛、记忆减退、失眠,可有四肢麻木、手足灼痛和皮肤痒感,晚期出现嗜睡、烦躁、谵语、肌肉颤动甚至抽搐、惊厥、昏迷。可以伴有胃肠道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造血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以及皮肤失去光泽、干燥、瘙痒,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等系列症状。

③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定位体征。诊断主要是根据肾脏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做出诊断。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脑血管病患者常伴有糖尿病,所以应注意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鉴别。

①在糖尿病的基础上,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感染、妊娠和分娩等可诱发酮症酸中毒。

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实验室检查是尿糖和尿酮体阳性,可伴有蛋白尿和管型尿;血糖明显增高16.7~33.3mmol/L。有时可达55.5mmol/L以上,伴酮体增高,血液的pH值下降,碱剩余负值增大等。

③临床表现和诊断:早期酮症处于代偿性酸中毒阶段,多尿、口渴、多饮等糖尿病症状加重或首次出现。酸中毒到失代偿阶段病情迅速恶化。出现饮食减退、恶心、呕吐、极度口渴、尿量显著增多等症状,常伴有嗜睡、头痛、烦躁、呼吸急快、呼气中含有丙酮如烂苹果味。后期严重失水,尿量减少,皮肤黏膜干燥,弹性差,眼球下陷,眼压低,声音嘶哑,脉细数,血压下降。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终于昏迷。少数患者可有腹痛,易误诊为急腹病。

④没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又称急性坏死性脑炎。多急性起病,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容易与脑血管病混淆,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一般年轻人多见,急性起病,以发热和颞叶症候群为主要临床表现。如伴有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单纯疱疹史支持诊断。

(5)一氧化碳中毒:诊断主要应依靠详细的病史资料,必要时检查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呈阳性反应可确诊。早期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脑梗死有哪些症状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哪些患者需要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

具体如下:(1)脑出血患者且有手术抢救指征者,但血肿位置不明确,需要作脑血管造影。(2)脑出血疑有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者。(3)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所致。为了明确诊断,以便手术治疗,必须作脑血管造影。(4)脑瘤患者有中风发作,不能与脑出血、脑梗死鉴别时, 也可考虑作脑血管造影以帮助鉴别诊断。(5)颈内动脉颈外段病变时,有手术条件者,应进行血管造影。

老年人脑出血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伴有剧烈的头痛、呕吐及明显的脑膜刺激征,无或较轻的意识障碍,很少出现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脊液呈血性,加上CT、MRI表现,一般不难鉴别。

2.脑出血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鉴别

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一般发病年龄轻、出血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故先出现脑膜刺激征,而后出现偏瘫等表现,CT、MRI及脑血管造影可以鉴别。

3.脑出血与脑硬死的鉴别

由于脑出血和脑梗死在治疗上有所不同,因此鉴别十分重要。脑梗死患者多在休息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前多有短暂缺血发作,发病后意识障碍较轻或不出现,而局灶性体征较重,脑脊液压力不高而多无色透明。临床应用CT、MRI以来,鉴别已很容易。

脑溢血鉴别诊断

脑出血的发病较为危急,部分症状与脑梗死极为相似,在CT普及之前,脑梗死与脑出血的误诊率较高,随着目前诊疗水平的提高,CT检查后基本能明确诊断,但仍需要进行仔细慎重的鉴别诊断。

(1)与其他脑血管病鉴别如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发病过程、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诊。脑梗塞的原因是由于脑组织缺血造成,常见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起病一般较缓,出现轻度的意识障碍,血压稍有升高,可见CT出现脑内低密度病灶。

(2)颅内占位病变,颅脑外伤、脑膜炎等疾病:根据发病急缓程度,外伤史、发烧等其他临床表现以及CT 、MRI,脑脊液等检查做出诊断。脑内原发性肿瘤可出现脑出血相类似的症状,如头痛、呕吐及肢体症状等,增强的影像学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3)其他原因:昏迷病人应与一氧化碳中毒、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等引起的意识障碍相鉴别。主要详细询问病史,体征以及CT、脑脊液等检查。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以出现颅内出血,当怀疑有这些原因的时候需要仔细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

相关推荐

脑梗塞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何诊断

破裂常引起突然的、严重的头痛,常伴随短暂的意识障碍,某些病人有持续昏迷,但更多的是在苏醒后出现意识模糊和思睡。脑周围的血管和脑脊液激惹脑膜,产生头痛、呕吐和头昏,常发生心跳节律和呼吸频繁波动,有时伴有抽搐,在数小时或数分钟内,病人可能再度出现思睡和意识模糊,常出现一侧肢体瘫痪。 诊断要点 (1)头部外伤史。 (2)意识障碍轻者如脑震荡。重者类同于脑挫裂伤或脑干伤。 (3)可有脑膜刺激征。 (4)ct扫描检查,侧裂池、环池、纵裂池等高密度影。 (5)腰椎穿刺脑脊液均匀血性,压力增高。 鉴别诊断 自发性蛛网膜

脑梗塞的检查

1、CT检查: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可排除脑出血。当脑梗死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2、MRI检查: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极为敏感,对脑部缺血性损害的检出优于CT,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可在缺血1小时内见到。起病6小时后大梗死几乎都能被MRI显示,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 3、常规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等作为常规检查,有条件者可进行

脑梗塞的临床症状表现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这是脑梗塞的临床症状之一。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脑梗塞的临床症状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

小脑梗塞的症状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诊断检查

(一) 辅助检查 1、ct或mri显示小脑萎缩很明显,有时可见脑干萎缩;脑干诱发电位可出现异常,肌电图显示周围神经损害;脑脊液检查正常。 2、确诊sca及区分亚型可行pcr分析,用外周血白细胞检测相应基因cag扩增,证明sca的基因缺陷。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共济失调、构音障碍、锥体束征等典型共同症状,以及伴眼肌麻痹、锥体外系症状及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表现,结合mri检查发现小脑、脑干萎缩,排除其他累及小脑和脑干变性病可临床确诊。然而,临床仅根据各亚型特征性症状、体征确诊仍不准确(sca7除外

胃出血诊断鉴别

急性胃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约占70%左右。引起急性胃出血的常见疾病是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癌、出血性胃炎及口服阿司匹林、考的松等药物引起的急性溃疡,严重烧伤和大手术等引起的应激性溃疡等。 1、呕血和黑便:凡出血后因血液刺激引起恶心呕吐的,便可有呕血表现。若出血后立即呕出,血液呈鲜红色;若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经胃酸作用后再呕出,则呈咖啡渣样的棕褐色。血液除吐出外,更多的是从肠道排出。由于血红蛋白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黑色的硫化铁,所以,排出的血液一般都是柏油样黑便。只有当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

脑梗塞诊断鉴别

诊断 1、起病急骤:多数无前驱症状,发病急骤,以秒计,发病后常于数秒钟内病情达高峰。 2、多数患者有神经系统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在主半球则有运动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少数患者为眩晕、呕吐、眼震及共济失调。可有短暂意识丧失,或局限或全身抽搐,严重患者可以有昏迷、消化道出血、脑疝,甚至很快死亡。 3、有产生栓子来源的疾病:多数患者有产生栓子来源的疾病如心脏病、心房纤颤、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尤其是心房纤颤的症状和体征。 4、脑CT扫描或MRI检查:发病后24~48h后脑CT扫描可见栓塞部位有低密度梗

脑血栓形成检查诊断与鉴别

一、脑血栓形成的检查方法 1.实验室检查 (1)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脑脊液是流通于大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清亮液体。只是在不能做CT检查临床又难以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时进行,通常脑压及脑脊液常规正常。 (2)生化检查主要是查找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脂代谢紊乱、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2.辅助检查 (1)神经影像学检查 ①头部CT多数病例发病24h后头部CT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天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

脑梗塞的症状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梗塞会有哪些表现?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