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天枢如何针刺

天枢如何针刺

取穴:仰卧,脐中点水平外侧,脐旁2寸取穴。

进针方向:从腹侧向背侧直刺与腹前壁成90°。

进针深度:直刺1-1.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10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酸胀感,并可向同侧腹部扩散。

下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下脘应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消食导滞化积,如配梁门,中脘,天枢,足三里,治疗食滞胃肠之腹痛,腹胀,胃痛,泄泻,便秘;配璇玑,梁门,腹结,足三里,治疗食不化,伤食呕吐。

2.配天枢,水分,神阙,阴陵泉,针刺补法,灸神阙,水分,温阳散寒,和中止痛,治疗寒邪客胃之腹痛,腹胀,腹内痞块,呕吐,泄泻等。

3.配天枢,阴陵泉,足三里,针刺泻法,清利湿热,治疗胃肠湿热之泄泻,便秘,痢疾等。

4.配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疗木郁乘土之胃痛,腹痛,泄泻等。

5.配中脘,天枢,脾俞,关元,足三里,陷谷,针刺补法,灸中脘,关元,温阳和中,治疗脾胃阳虚之腹痛,泄泻,肠鸣,反胃等。

6.配脾俞,胃俞,足三里,四缝,针刺补泻兼施,健脾消积,治疗脾胃虚弱,积滞内停之消化不良,疳积等。

7.配脾俞,肾俞,水分,气海,阴陵泉,太溪,针刺补泻兼施,灸水分,气海,温补脾肾,利水祛湿,治疗脾肾阳虚之浮肿。

针刺天枢作用 天枢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9,10,11胸神经浅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周围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下动静脉的吻合支,第9,10,11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针刺脾俞的作用 脾俞常用配伍疗法

1.配胃俞,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公孙,针刺补泻兼施,脾俞,中脘可灸,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治疗脾胃虚寒之呕吐,呃逆,吞酸,胃痛,腹痛等。

2.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补益脾胃,如配中脘,关元俞,天枢,足三里,太白,治疗脾虚泄泻,完谷不化;配中极,天枢,中脘,治疗脾虚邪留肠胃之痰饮;配足三里,四缝,太白,治疗脾虚食积之小儿疳积。

3.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可灸,温补脾肾,如配肾俞,关元,水分,足三里,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水肿,鼓胀;配肾俞,关元,天枢,上巨虚,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配胃俞,肾俞,关元,复溜,治疗气虚阳微之噎膈;配肾俞,膀胱俞,关元,三阴交,治疗脾肾亏虚之劳淋。

4.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补益肺脾,如配肺俞,太白,太渊,治疗脾肺两虚之咳嗽,气喘;配肺俞,气海,足三里,治疗脾肺气虚之小儿遗尿。

5.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益气养血,如配胃俞,足三里,治疗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头之头痛,眩晕;配膈俞,肝俞,关元,三阴交,治疗血枯经闭;配膻中,乳根,足三里,治疗气虚血少之乳汁不足;配大肠俞,胃俞,天枢,足三里,治疗气血不足之便秘。

6.配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补泻兼施,中脘可灸,温中化湿,治疗寒湿阻遏之阴黄。

7.配心俞,足三里,三阴交,神门,针刺补法,补益心脾,治疗心脾两虚之健忘,失眠,心悸,眩晕等。

8.配关元,归来,三阴交,隐白,针刺补法,益气止崩,治疗气虚崩漏。

9.配肝郁,膈俞,太冲,针刺泻法,行气化瘀,治疗气结之癥瘕积聚。

10.配膀胱俞,小肠俞,中极,三阴交,针刺泻法,清热利湿固精,治疗湿热下注之遗精。

针灸三焦俞注意事项 三焦俞配伍疗法

1、配脾俞,水分,气海,阴陵泉,足三里,针刺补泻兼施,健脾利水,治疗脾虚水肿,腹水等。

2、配肾俞,脾俞,石门,气海,委阳,针刺补泻兼施,宜灸,补益脾胃,通利水道,治疗脾肾阳虚之小便不利,水肿等。

3、配膀胱俞,中极,阴陵泉,三阴交,针刺泻法,清热利湿,治疗湿热小便不利。

4、配脾俞,胃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健脾益胃,治疗脾胃虚弱之水谷不化,腹胀肠鸣,泄泻等。

5、配合谷,天枢,气海,上巨虚,阴陵泉,针刺泻法,灸气海,散寒除湿,治疗寒湿痢疾。

6、配腰阳关,肾俞,委中,三阴交,针刺泻法,舒筋通络,散寒除湿,治疗寒湿腰痛。

7、配身柱,肾俞,命门,委中,太溪,针刺补法,温补肾阳,强健腰脊,治疗肾虚腰脊强痛。

小肠俞怎么找 小肠俞常用配伍穴位

1.配关元,中极,三阴焦,复溜,针刺泻法,治疗小肠热盛之尿浊,尿赤,遗尿,尿闭等。

2.本穴清理下焦湿热,配阴陵泉,合谷,下巨虚,天枢,针刺泻法,治疗湿热泄泻;配合谷,大椎,天枢,上巨虚,治疗湿热痢疾;配下髎,带脉,中极,阴陵泉,行间,治疗湿热下注之带下;配次髎,大肠俞,长强,会阳,承山,二白,治疗湿热瘀滞之痔疾。

3.配肾俞,关元,中极,次髎,志室,三阴交,针刺补法,补肾益气,培元止遗,治疗肾气亏虚之遗尿,尿闭,带下,遗精等。

悬枢疼痛为什么 悬枢穴常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灸肾俞,关元,温补脾肾,和胃理肠,如配肾俞,天枢,足三里,治疗脾肾阳虚泄泻,完谷不化;配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治疗脾肾阳虚腹痛,腹胀。

2.配中脘,内关,足三里,针刺泻法,灸中脘,温中和胃,治疗寒邪客胃之胃痛,呃逆,呕吐等。

3.配天枢,梁门,中脘,上巨虚,针刺泻法,化积通腑,治疗食积腹胀,泄泻等。

4.配肾俞,命门,委中,阳陵泉,针刺补泻兼施,温肾壮阳,温经通络,治疗肾虚腰痛,寒湿腰脊强痛等。

腹结的定位与主治 腹结穴常用配伍

1.配下脘,足三里,梁门,天枢,内庭,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和胃,消食导滞,治疗食滞胃痛,呕吐。

2.配中脘,大横,公孙,合谷,足三里,针刺泻法,针后加灸,温中散寒止痛,治疗寒邪直中之腹痛绕脐。

3.配中脘,天枢,脾俞,关元俞,足三里,针刺补法,健脾益气,止泻,治疗脾虚腹泻。

4.配归来,关元,三角灸,足三里,针刺补法,灸三角灸,治疗气虚狐疝。

5.配行间,太冲,针刺泻法,疏肝理气,治疗肝气郁结之胁痛抢心,气上冲心等。

下脘痛咋回事 下脘应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消食导滞化积,如配梁门,中脘,天枢,足三里,治疗食滞胃肠之腹痛,腹胀,胃痛,泄泻,便秘;配璇玑,梁门,腹结,足三里,治疗食不化,伤食呕吐。

2、配天枢,水分,神阙,阴陵泉,针刺补法,灸神阙,水分,温阳散寒,和中止痛,治疗寒邪客胃之腹痛,腹胀,腹内痞块,呕吐,泄泻等。

3、配天枢,阴陵泉,足三里,针刺泻法,清利湿热,治疗胃肠湿热之泄泻,便秘,痢疾等。

4、配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疗木郁乘土之胃痛,腹痛,泄泻等。

5、配中脘,天枢,脾俞,关元,足三里,陷谷,针刺补法,灸中脘,关元,温阳和中,治疗脾胃阳虚之腹痛,泄泻,肠鸣,反胃等。

腹哀的准确位置图 腹哀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下脘,梁门,太白,天枢,曲池,针刺泻法,消积导滞,治疗饮食积滞之腹痛,食积不化。

2.配气海,中脘,内庭,足三里,针刺泻法,调理肠胃,理气止痛,治疗胃肠气滞之腹痛肠鸣。

3.配中脘,足三里,大横,公孙,合谷,针刺泻法,针后加灸,治疗寒积绕脐腹痛。

4.配合谷,曲池,腹结,上巨虚,针刺泻法,清热通便,治疗热结便秘。

5.配合谷,天枢,上巨虚,针刺泻法,清热除湿,治疗湿热痢疾。

上巨虚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上巨虚常用配伍治疗

1.配中脘,足三里,大横,公孙,合谷,神阙,针刺泻法,针后加灸,温中散寒,治疗寒积中焦之腹中切痛,肠鸣。

2.配下脘,梁门,天枢,曲池,支沟,四缝,针刺泻法,消积导滞,治疗饮食积滞之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等。

3.配天枢,合谷,阴陵泉,下巨虚,内庭,针刺泻法,清热除湿,治疗湿热泄泻。

4.配天枢,阴陵泉,水分,关元,神阙,针刺泻法,针后加灸,温中散寒,理肠化湿,治疗寒湿泄泻,腹痛肠鸣。

5.配行间,气海,太冲,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治疗气滞泄泻。

6.配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关元俞,针刺补法,健脾和胃,化湿止泻,治疗脾虚泄泻。

相关推荐

公孙的位置和功效 公孙常用配伍疗法

1.配内关,行间,中脘,足三里,阳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调理脾胃,理气止痛,治疗脾胃气滞之胃脘疼痛,脘腹胀满。 2.配期门,阳陵泉,太冲,梁丘,神门,内关,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呕吐,嗳气。 3.配下脘,梁门,足三里,天枢,内庭,针刺泻法,健脾化湿,和中消积,治疗食滞腹痛之饮食不下,腹胀,胃痛,吐酸。 4.配中脘,足三里,梁丘,胃俞,合谷,针刺泻法,针后加灸,温中散寒,治疗寒积胃疼,腹痛。 5.配大都,脾俞,章门,太白,足三里,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并加灸,温阳健脾化湿,治疗脾胃

上廉的准确位置图 上廉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活络,除痹止痛,治疗经脉痹阻之手臂肩膊酸痛,麻木,上肢不遂等症。 2.配天枢,合谷,阴陵泉,足三里,上巨虚,清热利湿,理气止痛,治疗湿热肠鸣,腹痛,泄泻等。 3.配梁门,下脘,天枢,消积导滞,治疗食积腹痛。 4.配风池,太阳,印堂,合谷,疏风清热,治疗风热头痛。

针刺曲池的好处 曲池常用配伍疗法

1.配大椎,合谷,内庭,商丘,通里, 冲阳,针刺泻法,清泄阳明经热,治疗热入气分,阳明经热之大热,大汗,渴饮,心烦甚或神昏谵语等症。 2.配内庭,中脘,合谷,足三里,针刺泻法,清胃泄火,治疗胃火炽盛之口中腐秽,渴喜冷饮,呕吐,便秘,身热面赤,净重,喉痹,齿痛龈肿,衄血等。 3.配大椎,合谷,内关,针刺泻法,清暑解表,化湿和中,治疗中暑轻证之头晕,头痛,身热,胸闷,恶心,口渴,烦躁等。 4.配天枢,上巨虚,梁门,大肠俞,阴陵泉,针刺泻法,化湿清肠,治疗大肠湿热之腹痛,腹泻,痢疾等。 5.配列缺,肺俞,尺泽,

魂门的位置及作用 魂门常用配伍

1.配支沟,期门,日月,太冲,侠溪,肝俞,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 2.配中脘,阳陵泉,太冲,内关,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呕,治疗肝气犯胃之呕吐。 3.配下脘,璇玑,足三里,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行滞,治疗食滞饮食不下。 4.配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针刺平补平泻法,调理肝脾,治疗土虚木乘,肝脾不调之泄泻。 5.配阳陵泉,悬钟,肾俞,太冲,针刺补法,滋阴养筋,缓急止痛,治疗肝肾阴虚,筋脉失养之肩背筋急疼痛。

衰老的中医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祛湿化痰,通经活络。以手足阳明经、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 配穴腹部肥胖者,加归来、下脘、中极;便秘者,加支沟、天枢。 操作毫针泻法。嘱患者适当控制饮食,加强锻炼。 方义取曲池、天枢以疏导阳明经气,通调肠胃。阴陵泉、丰隆清热利湿,化痰消脂太冲疏肝而调理气机。 2.其他治疗 耳针法选胃、内分泌、三焦、脾。毫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次餐前3分钟压耳穴3—5分钟,有灼热感为宜。

大横的作用与好处 大横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中脘,天枢,合谷,上巨虚,清热利湿,通调肠腑,治疗湿热痢疾,绕脐腹痛等。 2.配中脘,足三里,天枢,关元,神阙,公孙,针刺泻法,灸神阙,关元,治疗寒积腹痛,洞泄,便秘等。 3.配大肠俞,支沟,腹结,上巨虚,清热通腑,治疗热结便秘。 4.配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健脾和中,治疗脾虚腹痛,泄泻等。

天柱的针刺方法 针刺天柱功能主治

天柱穴位于天柱骨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又主筋所生病。故有疏风通络,清头明目,安神定惊之功。主治头痛,眩晕,癔病,神经衰弱,失眠,癫痫,视网膜出血,咽喉炎,慢性鼻炎,鼻出血,颈椎病,腰扭伤等。

天突的针刺方法 针刺天突注意事项

1.针刺天突穴时,可先直刺0.3寸,再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方刺入1寸,针尖不能左右偏斜; 2.对于肺气肿病人不能深刺,谨防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3.若直刺过深,针尖易穿透气管壁而伤及气管粘膜,此时可出现硬而有轻度弹性的针感,同时患者有气管作痒而欲咳嗽的现象,针体亦随咳嗽动作剧烈颤动,应立刻退针0.2-0.3寸,嘱病人休息片刻然后再向前方斜刺。 4.留针期间,嘱患者少做吞咽动作,如突然出现咳嗽,因急将针退至皮下,待咳嗽平息,再刺入针,如咳嗽不止,宜起针另则穴位。

治疗截瘫的最好办法

体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断面九针穴、伏兔、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解溪;2、肾俞、次髎、血海、三阴交、髀关。 配穴:调理二便加气海、中极、秩边、天枢、上 、中 、下 。 断面九针穴位置:上穴为损伤平面上一个棘突,下穴为腰椎5(L5)棘突,中穴为上下穴连线之中点,加上、中、下三穴之两旁夹脊穴,共为九穴。 治法 药液: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混合注射液(维生素B1100毫克/2毫升加维生素B12100微克/毫升)。 每次主穴两组分别取2~5穴。配穴据症取2~3穴。主穴第一组为毫针刺,第二

天柱的针刺方法 天柱针刺注意

1.天柱穴禁止深刺,特别是向口鼻方向深刺,易于刺伤延髓。同时禁止向内上方深刺,因此穴在枕骨下际,斜方肌外侧的凹陷处,靠近延髓,针刺不当可刺入枕骨大孔,损伤延髓,而发生颅内出血,从而导致生命中枢瘫痪而死亡。 2.在操作中产生有触电样针感后,忌再提插捻转等强刺激,因当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可能会有触电样针感,如有触电感,则说明针尖已刺到脑,脊髓或较大的神经干,应立即退针,以免使针下的组织造成严重损失。 3.由于天柱穴位于延髓附近,施灸本穴,特别是温针灸和艾炷直接灸,易于助热上扰,损失延髓,发生头昏脑涨,而且因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