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胃病的6大认识误区
关于胃病的6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胃炎是小病,不用当回事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食用卫生不达标的食物而感染胃炎的人越来越多,而作为在工作一线打拼的我们,很多时候由于工作需要,早餐路边摊,中餐黑作坊外卖,晚餐来晚泡面,偶尔还得去给老板挡酒,久而久之,不仅脂肪肝找上门,胃病也悄悄侵袭。还是由于工作原因,我们往往觉得忍忍就过去了,但正是在这慢慢拖延的过程中,我们的胃痛一天比一天严重,最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还有人因此患上了胃癌!挣得再多,没有了健康,一切都只能归零。
误区二:得了慢性胃炎就无法治愈
坊间关于胃炎 的传言很多,诸如“胃炎治不好,会带病终身”、“胃病会遗传”、“长期慢性胃炎会转变成胃癌!”等,那么得了胃炎真的无法治愈吗?慢性胃炎虽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但事实上,给自己一定的时间,胃炎是可以临床治愈的,即消除症状。现代研究证明,胃粘膜的再生、重建以及恢复机能大约需要3~5个月的时间,因此,想要治愈胃炎,治疗期最少也要3个月,只要及时治疗吗,坚持治疗,合理饮食,胃炎是一定会痊愈的。
误区三:胃炎最终会变成胃癌
想到癌症,似乎就等同于死亡,那么得了胃炎真的会发展成胃癌吗?过去认为萎缩性胃炎都有得癌的可能性,但目前研究已明确萎缩性胃炎基础上要合并大肠型肠化(肠上皮化生)或者不典型增生才会有可能转化为胃癌。一些人对慢性胃炎认识不当,特别是已经转化为萎缩性胃炎的老年患者,常担心发展成胃癌,这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过重也会导致胃炎发作甚至加重。
误区四:药用久了会耐受,要不停更换胃药
作为资深胃炎患者,想必很多人都和小编一样,治胃病的药换了又换,但是很多都是只看广告,没有疗效。而事实上,虽然治疗胃炎的药并没有严格的规定疗程,但最最重要的是,还是要看药物的疗效。专家建议,治疗胃炎时,最好能坚持用药,不宜频繁更换,除非有不良反应发生。尤其一些治疗慢性胃炎的中成药,它们的毒副作用一般比较小,安全性高,但要坚持服用才能起效。
误区五:胃炎发作,赶紧吃药!
胃炎患者都知道胃痛发作的滋味,随时随地,不分场合的疼的死去活来,每个人都会告诉你赶紧吃药!吃什么药?止痛药当然是首选!然而事实上,止痛药可以止头痛、牙痛、骨痛,对胃痛往往没有任何效果。甚至于很多止痛药,还会刺激胃黏膜,导致疼痛加剧,甚至引发胃穿孔、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上消化道并发症!
误区六:养胃养胃养胃,误入养胃陷阱
胃病患者都知道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网络上的养胃食谱更是多不胜数,譬如睡前喝牛奶。但你不知道的是,睡前喝牛奶不是在养胃,而是在伤胃!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脂肪和糖分等会引起胃酸分泌,在夜间空腹状态下可能对我们的胃黏膜造成损伤,长此以往,更会加重胃炎。
上火的四大认识误区
误区1:吃“苦”就能去火
苦味食物中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舒张血管的作用,不少人觉得只要上火了,就可以吃些苦瓜、野菜,喝苦丁茶等苦味食物来下火。实际上,这些苦味食物多适合泻肝胆、胃肠之火,如果有喉咙疼痛、口臭、眼睛发红等症状,可以适当吃点“苦”;而对于口舌生疮等心火症状则不适用。另外,吃“苦”也要适度,过多食用或食用苦味过重的食物,可能会损伤脾胃,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误区2:绿豆汤、菊花茶当水喝
夏天的时候,不少主妇会熬一大锅绿豆汤或沏上一壶菊花茶给家人当水喝。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功效,但对于手足凉、腹胀腹泻等体质虚弱的人,最好不要过多饮用,可选择熬绿豆粥这种稍温和的吃法。菊花茶也不宜天天喝,虚寒体质的人若长期大量饮用菊花茶,会使体质越来越虚寒,免疫力降低。
误区3:人人都能喝凉茶
凉茶虽然成分不一,但主要是由金银花、菊花、黄岑、荷叶、藿香等组成,属寒性。在湿热的南方,喝凉茶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祛湿的功效;但对于平时体质较差或怕冷、脾胃虚寒等寒性体质的人来讲,喝凉茶可能会加重状况,导致胃疼、腹痛,甚至腹泻。
专家指出,表现为多汗的气虚体质者应以参茶代替凉茶;女性生理期喝凉茶极易导致气血受寒而凝滞,引发痛经、月经不调等;新产妇喝凉茶不仅不利于机体脏腑功能恢复,还会伤及脾胃;而流清鼻涕、怕冷等风寒感冒患者也不宜喝凉茶。此外,睡前和空腹时最好不喝凉茶。
误区4:多吃水果能“灭火”
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适量食用有益健康,但对于去火,有些水果则可能“火上浇油”。以桃子为例,“桃养人”的说法古已有之,但需因人而异。专家指出,桃子具有通便的作用,但桃子性温,对于实热体质者因上火引起的便秘、舌苔黄、口干、咽喉疼痛等症状,不但不能去火,还可能加重病情。此外,橘子、荔枝、桂圆、石榴、椰子、杨梅等都属于温性水果,经常上火的人最好少吃。
子宫肌瘤八大认识误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无症状,少数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触及肿物以及压迫症状等。如发生蒂扭转或其他情况时可引起疼痛,以多发性子宫肌瘤常见。现在社会女性朋友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大,往往疏忽对自己健康的关注,以下介绍大家对子宫肌瘤的几个错误认识。
1.子宫肌瘤是肿瘤,患病率也是极小的。
而事实是,1/4女性患有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发病率在20%~25%。子宫肌瘤最常见的危害是出现月经紊乱、月经过多导致贫血。另外,肌瘤本身分泌一些激素类物质我们称之为肿瘤的自分泌现象,肌瘤在更年期前后有极少部分可以发生癌变。子宫肌瘤病人中有40%左右发生不孕不育或者流产,即使生下的婴儿也会有不少营养不良,主要是子宫肌瘤与胎儿争营养。
2.我还年轻,也没有性生活,不会患上子宫肌瘤的。
而事实是,子宫肌瘤已呈现年轻化趋势。
子宫肌瘤现在有两大趋势,一是病人越来越多,一是呈现年轻化。子宫肌瘤的形成主有两个诱因,一是现代生活饮食中含激素食品泛滥,不少不良商家利用雌激素等来喂养水鱼、黄鳝等,人吃了之后致使体内雌激素含量增多。二是女性月经时间发生变化,初潮提前,以前多在16~18岁,现在多在11~12岁。与此同时,女性绝经年龄推迟,以前是45岁,现在48~52岁才绝经。
年轻病人子宫肌瘤可能越大
据介绍,某高校一名23岁的女大学生,没有任何不适也没有任何妇科疾病,但是发现腹部越来越大,还触到包块,到医院一检查,被确诊患子宫肌瘤,而且直径达到约9厘米。
在治疗过程中他们发现,越是年轻的病人子宫肌瘤越大。子宫肌瘤40%的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很多病人只有晚上夜尿增加等症状,不会考虑到是子宫问题。成年已婚妇女做B超、妇科检查的机会相对来说比未婚女性要多,因此发现得及时一些,年轻女性认为自己没有性生活,因此不会得妇科病,极少到医院检查。
女性如出现月经不调,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出血,下腹痛,白带增多等异常现象或者摸到自己下腹部包块,应立即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以防子宫肌瘤迅速生长变性。
3.性生活失调不会影响子宫健康
而事实是,长期性生活失调,容易引起激素水平分泌紊乱,诱发子宫肌瘤。
传统中医学讲,子宫肌瘤归属于“症瘕”(肚子里结块的病)范畴。而“症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有关。中医讲解“症瘕”:妇人为性情中人,夫妻不和,势必伤及七情,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气血失调,气滞血淤,淤积日久,则可为“症瘕”。可见,夫妻间正常的性生活刺激,可促进神经内分泌正常进行,使人体激素正常良好地分泌,而长期性生活失调,容易引起激素水平分泌紊乱,导致盆腔慢性充血,诱发子宫肌瘤。
4.肥胖跟子宫肌瘤没关系
而事实是,肥胖可引起内分泌失调,影响体内雌激素水平,进而容易导致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
5.月经失调和皮肤斑点怎么可能是子宫肌瘤?
而事实是,月经失调和皮肤斑点可能是是子宫肌瘤的体征。
月经失调是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的最常见症状,这种内分泌失调,使代谢废物淤积在面部皮肤内儿形成黄褐斑和暗疮等,是机体病变的外在反应,用化妆品祛斑,并不能解除“内在矛盾”。
6.忽略及时治疗及复查
而事实是,女性朋友对生长较快、引起较重贫血的子宫肌瘤,一定要及时就诊。35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妇科检查。
7.饮食清淡与否也和子宫肌瘤有关系?
而事实是,饮食清淡也会减少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专家表示,目前虽然避免子宫肌瘤的发生较为困难,但对于未婚无性生活的女性,20岁后每年一次的B超检查、已婚或有性生活史的妇女每年一次的妇科检查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清淡类的饮食习惯及进食深海鱼类有助于减少肌瘤的发生。同时,专家呼吁政府部门加大食品准入制度,不让高激素食品流入市场,对不法商家予以重罚。
8.心情和子宫肌瘤能有什么关系?
而事实是,保持心情舒畅可以减少子宫肌瘤。
中医学认为,预防子宫肌瘤最重要的是要调理好个人情绪,宫肌瘤属于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痰积所致,因此子宫肌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节情绪,防止大怒大悲、多思多虑。应尽量做到知足常乐,性格开朗,避免过度劳累。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饮食不规律且过于厚腻等等,女性罹患子宫肌瘤的几率逐渐增大,且逐渐趋于年轻化。以上认识误区应引起各位女士的注意。我们应尽量做到知足常乐,性格开朗,避免过度劳累。另外,患者应注意节制房事,以防加重病情。
揭土豆的6大认识误区
揭土豆的6大认识误区吃土豆导致血糖升高
事实:只要选择正确的烹饪方式,不会导致吃完土豆血糖升高。说起血糖,不得不谈谈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与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相比,其实土豆的血糖生成指数只能算中等,例如煮土豆的血糖生成指数为56。吃土豆导致血糖升高的传言是因为油炸土豆指数达到60.3、微波炉烤土豆为82。
土豆的卡路里非常高
事实:土豆的卡路里不高。一个土豆(毛重260克)约有278卡路里和63克,即24%的碳水化合物。但是,你要明白,260克是一个非常大的土豆,而不是常规的中小型的土豆。土豆热量高导致肥胖的传言,主要是因为加了黄油或者采用煎炸的方式。比如经水煮后的土豆含80千卡的热量,土豆吃多了会胖吗 揭土豆的6大认识误区,而一小杯土豆泥加入一小块黄油后热量瞬间达到93千卡。
土豆不是一种蔬菜
事实:土豆是根茎类蔬菜。尽管土豆看起来不像一般的蔬菜,但从本质上来说,它确实属于蔬菜。与土豆一样,芋头、山药、莲藕等都属于根茎类蔬菜。在食物指南金字塔中,可以看到土豆的身影。
奶油土豆泥营养又美味
事实:想要减肥的女性朋友们,不要再迷恋奶油土豆泥了。事实上,在了解亚洲美食的时候,你会发现咖喱土豆的排名非常靠前,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咖喱土豆的搭配不仅能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还是热量低的美味佳肴。
每人一个月吃一次土豆就足够了
事实:即使一天吃一个土豆也没什么问题。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土豆是作为主食存在的。土豆究竟应该吃多少,实际上取决于个人整体的饮食结构、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活动水平,在确定任何一种食物的摄入量时都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土豆含有简单碳水化合物
事实:土豆含有复合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一个中等大小的土豆,维生素C含量占到人体每日所需的近一半,可以与番茄媲美。维生素C可预防运动性贫血并发挥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功效,还可起到高效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此外,土豆含有高达620毫克的钾,这相当于人体每日建议摄取量的18%,钾能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并保持运动机能的稳定性。这也是有些运动员在进行登山、跑步等运动之后,选择吃一个土豆的原因。
阴茎五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身材高大魁梧、肌肉发达的男子比个矮或体瘦的男子的阴茎大。
事实:阴茎的大小与你多高、肌肉多发达、体重多少或你的形体如何毫无关系。又矮又瘦的男子既可可能阴茎大,又可能阴茎小。高大魁梧的足球运动员既可可能阴茎大,又可能阴茎小。
误区二:拇指大的男子,阴茎大。这传说又有许多不同说法:即鼻子大、耳朵大、脚大,或无论什么大的男子,其阴茎大。
事实:阴茎大小与身材其他部位的大小毫无关系。任何人只看拇指、鼻子、脚、耳朵或其他部位的大小,都判断不了阴茎的大小。
误区三:某一民族或种族的男子阴茎比较大。
事实:没有任何科学的证据表明,哪个民族或种族的男子比其他民族或种族的男子阴茎大。
误区四:阴茎松软时短的,在勃起时也短。
事实:阴茎松软时的大小与勃起时的大小其实并无多大关系。大部分成年男子的阴茎在松软时大约8-11厘米。在松软时短的,在勃起时可能增大的多些,而松软时大的,在勃起时可能增大的少些。无论在松软时是大是小,在勃起时都至少增加5厘米。
误区五:阴茎大的男子比阴茎小的男子勇敢,更具“男子汉气”。
事实:阴茎大小与勇敢、强壮、具有阳刚之气或有否男子气无关。
关于胃病的十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对于胃热,烧心的症状,用冷饮可以缓解
医生:胃越是热越喝冷饮,更是对脾胃伤害最大。特别是早上9-11点。千万别喝冷饮。长期如此下去会影响人的发育以及生育 。所以胃热、烧心的时候,喝冷饮是不对的!
【误区二】胃病患者,一定要少食多餐
医生:很多人会嘱咐胃溃疡患者一定要"少食多餐"。然而,新的研究表明,食物进入胃内,本身对胃黏膜就是一种刺激,不仅促使胃肠蠕动加快,而且会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对溃疡病的愈合无益。目前主张溃疡病人的饮食注重的是定时、定量,避免饥饿和饱餐。
【误区三】喝牛奶能够很好的治疗胃病
医生:传统的观念认为牛奶能中和胃酸,对消化性溃疡的康复有帮助。最新研究表明,牛奶能促进胃酸分泌。有报告说,饮牛奶后胃酸分泌增加30%。所以,消化性溃疡患者和饮牛奶后即出现腹泻的人都不宜喝牛奶,而酸奶中含较多的乳糖酶,容易被消化和吸收,对消化性溃疡无不良反应。
【误区四】胃病患者要经常喝稀饭
医生:过去主张胃病患者饮食大多以稀饭为主。实际上,稀饭未经咀嚼就吞下,没有与唾液充分搅拌,得不到唾液中的淀粉酶的初步消化,同时稀饭水分较多,进入胃内稀释了胃液,这都成为引起稀饭不易消化的原因;加之喝稀饭使胃的容量相对增大,而所供热量较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胃的负担,而且营养相对不足。所以胃病患者不宜天天喝稀饭,干饭只要细嚼慢咽,不仅对胃部无害反而会促进消化,对健康有利。
【误区五】胃病患者吃饭的时候最好是汤泡饭吃
医生:有的人认为将菜汤舀在碗里泡饭可以使饭菜吞咽顺畅及易于消化。这种方法也不科学。它的原理和喝稀饭基本一致。
【误区六】胃病患者不能吃一点点的辛辣,要禁辛辣
医生:其实,低浓度的辣椒会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并会刺激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能有效阻止有害物质对胃黏膜的损伤,对胃有保护作用;大蒜能杀灭胃内的幽门螺杆菌。
【误区七】生姜对胃病患者有益无害
医生:适量的生姜可以达到暖胃、增强胃黏膜保护的作用,胃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适当食用,从而达到治病养胃的效用。很多人都认为喝生姜水可以暖胃,在出现胃部不适时只要喝一碗用生姜熬的水就可以缓解症状了。专家认为,这种方法偶尔用之,未尝不可,但不可长期应用。这是因为生姜属于刺激性食物。胃病患者若喝大量的生姜水会刺激胃黏膜分泌过多的胃酸,从而可加重胃部不适、胃痛等症状。
【误区八】胃病不会传染
医生:一般人普遍认为胃病不会传染,但导致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的幽门螺旋杆菌是会通过唾液或飞沫传染他人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如果有人说胃病会传染,那么必定会受到人们的嘲笑。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医学界的一些医生们逐渐有人共识,某些胃病确实会传染。
【误区九】胃病患者,在饭后最好多运动
医生:饭后可轻松散步,但不宜快跑及做剧烈运动。若饭后做剧烈运动,会使血液流往他处,造成消化不良。
【误区十】胃病和心理因素无关
医生:胃病不仅是生理上的疾病,也和心理因素有关。脾气暴躁、长期心情不好、压力太大是造成胃病的因素之一。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更易患胃病。
血管瘤的两大认识误区
血管瘤的认识误区一:血管瘤是“胎记”,可以自然消退
很多血管瘤是在患儿出生后即发生的,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胎记”,到患儿长到1岁左右会完全自然消退,因此不必重视,任其自然发展。从而导致血管瘤发展范围很大,给治疗上增加困难。其实所谓的“胎记”是指出生后大多数婴儿都有的新生儿斑痣,到l岁左右会逐渐完全消退,皮肤色泽恢复正常。而大部分毛细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等不是胎记,是真性血管肿瘤,只有草莓状血管瘤一小部分有自然消退的可能,概率不高,而大部分不会消退,会继续扩张增大。
血管瘤的认识误区二:血管瘤是良性肿瘤,不影响生命和美观,不必重视
由于大多数血管瘤是良性肿瘤,不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尤其是发生在面部以外的部位的血管瘤,也不会影响美观和四肢活动,因此,不必引起重视。肝血管瘤虽然属于良性肿瘤,但是它具有某些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如血管瘤生长速度快,其生长速度超过患儿生长发育速度,无限制地向周围邻近组织侵犯,使邻近组织及器官遭受到破坏,深入肌肉、筋膜,甚至骨骼,在面部可造成面部畸形,在口腔影响说话和吞咽,甚至影响呼吸。在四肢影响患肢功能,甚至造成肢残等,给治疗带来困难,甚至无法医治。
专家提醒,婴儿血管瘤要掌握正确的治疗时机,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血管瘤大部分都是随着孩子的长大面积有所扩大,孩子越大,血管瘤的面积越大,治疗的难度也就随之增大,治疗时间也随之延长。因此,血管瘤面积最小(病情最轻)的时候治疗是最佳治疗时机。
高血压10大认识误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患者不仅需要医生的指导,自己也要正确认识疾病、配合治疗。但目前,由于与医生交流的时间有限,患者和家人缺乏高血压保健知识,有许多误区急需澄清。
灵丹妙药根治高血压
一经确诊,绝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都需要终身坚持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但不少广告宣称,某种药物、高科技产品、保健食品或保健仪器能根治高血压,不必再吃降压药。这些全是虚假宣传,会影响高血压的规范治疗。目前,全世界尚没有哪一种药物、仪器能够根治高血压。不管在何地、何种媒体宣传的能根治高血压的“灵丹妙药”,都是虚假宣传,人们要擦亮眼睛。
没有症状血压就不高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因为大部分高血压没有症状;而且,高血压患者无论有无不适,都容易发生脑卒中、心脏病或肾功能不全,甚至为此丢掉性命。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称高血压为“无声杀手”。
要了解自己的血压水平,就必须测量血压。年龄大于18岁的成年人,建议每2年测1次血压;35岁以上的人每年测量1次血压;对容易发生高血压的人(包括:血压在130~139/85~89毫米汞柱、肥胖、长期过量饮酒、有高血压家族史者),建议每6个月测量1次血压。如果已有高血压,测量的频率就要更勤。
医院比在家量血压准
在医院和在家中测血压,结果是有一定差别的。一般,医院诊室测量的血压值偏高,容易过度诊断高血压,医生也有可能给予一些不必要的药物治疗。因此,对于诊断高血压,以及明确服用降压药物的效果,可以通过家庭血压测量来补充。
专家推荐在家里用经国际标准化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不推荐腕式或手指式血压计。
有很多人因为就医紧张,在医院测量的血压数值高,而在家庭测量的血压不高,这叫“白大衣性高血压”。
太早用药以后会无效
一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降压药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如现在症状不重就不要用药,这种想法非常危险。因为血压升高后,心、脑、肾等多个器官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血压控制得越早,越能预防心、脑、肾受到伤害,其远期的预后就越好。如果等到这些脏器出现了并发症,就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服药影响肝肾功能
绝大部分降压药都是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但这并不表示对肝肾功能都有损害。各种药物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由于每个病人的反应性不同,不良反应的表现也可各有不同。
有些人由于担心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不敢应用。实际上,仅有很小一部分人服用降压药物会有不良反应,相比高血压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而言,服用降压药物利大于弊。
凭感觉服用降压药
一些高血压患者凭感觉用药,头晕吃药,头不晕不吃药。其实,血压的高低是无法感觉出来或估计出来的。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关系。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如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不能“跟着感觉走”。
还有些人在血压降至正常后就停药,这是非常有害的做法。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导致血压波动,加重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
降压只用保健品
近些年保健食品越来越多,各种宣传铺天盖地。很多保健品声称“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但实际上保健食品没有明确的降血压作用。保健品不同于药品,其所谓的功效根本就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消费者若对该类产品认识不够,使用方法不当,很容易产生危险。有高血压的人应当到正规医院就诊。
去医院复查前停药
有些人去医院复查之前停止服用降压药物,认为停药后血压测量得更真实,这也是错误的做法。因为降压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医生更关注服药后血压水平。因此,无论是否去医院就诊,均应按时服药。
长期用药可耐药
还有些人用药一段时间,即使没有不适的表现,血压稳定,也担心耐药,要求换药,其实也没有必要。降压药不像抗生素类药,长期服用发生耐药性的可能性较小。有些病人开始服用药物有效,过一段时间后血压控制不如以前了,多数是由于病情进展所致或者发生了其他情况,这时候应该请医生根据个体情况,添加或更换降压药物。
降压治疗有药就行
部分人认为,得了高血压病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律地服药准好;而对吸烟、饮酒、饮食口味重等不良习惯不加以控制,这也是一种误区。其实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两者缺一不可。因为这些因素会导致血压升高,影响降压药物的效果。正确的做法是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必须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