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白内幛手术后才发现老年新、性黄斑

白内幛手术后才发现老年新、性黄斑

老年性黄斑变形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病变,与白内障手术无关的老年性黄斑变性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只能适当应用活血化瘀及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与手术是可能没有相关性的

眼流泪模糊是什么原因

1. 老花眼

40岁后,由于水晶体老化失去弹性,调适能力降低,导致看近物时模糊,门诊时也常见许多未到40岁却已有老花眼症状,经检查后,发现许多都是所配戴眼镜度数不正确所导致。

2. 白内障

成因微水晶体老化混浊,目前并无药物可以医治,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严重的白内障会影响日后生活与工作的人来说,超音波晶体糜化术并植入人工水晶体,可以帮助病患恢复极佳的视力,轻度白内障病患可配戴适当的眼镜及太阳眼镜、点眼药水及口服药物可延缓白内障进行。

3. 青光眼

成因为老化使泪水出口阻塞,眼球内水分无法顺利排出,造成眼内压升高,进而压迫视神经,导致视野、视力受损。初期眼睛病不会红肿与疼痛,中心视力也不会受损,到发现时已经是末期视神经萎缩。因此,40岁以上中年人一定至少每年眼压检查1次,如果早期发现可以用药物、雷射,甚至手术控制眼压,防止恶化。

4. 黄斑部退化

是指网膜上中心重要部分黄斑部产生萎缩,甚至新生血管,影响中心视力,将引起阅读、书、写的困扰,欧美老年人黄斑退化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但东方人高度近视性黄斑退化萎缩平均年龄为45岁以上,因此,预防黄斑退化,除了防止紫外线、补充口服药物及锌之外,更应尽量避免近视度数增加。中年人若再阅读时,若发现单元格看格子有扭曲变形或模糊,就应及早就医。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属于糖尿病并发症。与青光眼、黄斑退化同为中老年人致盲3大原因,若早期视网膜病变视力变坏,最常见是因黄斑水肿或玻璃体出血,目前做激光及玻璃体切除有不错效果;若进入增殖性病变晚期,则效果很差,因此需及早治疗。

爱心提示:如有其他不适,建议及时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以便对症下药。

以上就是有关老年人眼睛流泪模糊的原因介绍,可见导致老人出现眼睛流泪模糊的原因有很多,所以一旦老人的眼睛出现不适的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不要擅自服用药物或者使用眼药水,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黄斑水肿的危害

1、几乎所有内眼手术后均有可能出现,包括激光光凝和冷凝手术。白内障术后的发病高峰约在术后6-10周。发病率随伤口玻璃体嵌顿、虹膜脱出和玻璃体脱失等手术并发症的出现而增加。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3、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

4、葡萄膜炎,特别是中央葡萄膜炎。

5、视网膜色素变性。

6、使用局部滴眼剂:如肾上腺素、地匹福林等,尤其是白内障术后的患者。停药后黄斑囊样水肿常可逆转。

7、视网膜血管炎: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Behcet病、肉样瘤病、坏死性血管炎、多发性硬化、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8、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如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Coats病)。

9、老年性黄斑病变(ARMD):通常有长期存在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M)。

​老年人视力模糊当心白内障青光眼

老年人视力模糊当心眼疾

发病时间长,当心白内障

如果视力缓慢下降,并且没有疼痛的感觉,就要当心是否患有白内障了。老年性白内障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之一,是晶状体老化过程中出现的退行性改变,尤其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易得病。很多患者都跟我说过,希望通过吃药治疗,这是一个误区,目前药物治疗只能延缓病情的发展,不能根除病症,手术是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

从预防的角度来说,老年人应该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同时还要防止紫外线的照射,太阳光强时出门一定要戴防紫外线的墨镜。患有糖尿病或其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应及时治疗,及早控制,积极预防白内障。

伴有恶心头痛,可能青光眼

如果在视力下降的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虹视等,可能是患上了青光眼。它是一种眼压急剧升高的眼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有遗传倾向,情绪激动时更易发病。

年过40岁、有青光眼家族史、有高度近视或远视、患糖尿病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每年至少要到眼科做一次专业检查。

看东西有黑影,补维生素

如果发现视力下降、视野中心仿佛有黑影遮挡、看东西变形,可能是患了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这是一种黄斑区视网膜细胞的衰老性改变,是60岁以上老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年龄是主要致病因素,此外还与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长期暴露于蓝光和阳光下,以及营养(如类胡萝卜素)水平较低等有关。

建议这类老人适当补充抗氧化剂和微量元素,如维生素c、e,以及黄素等黄斑色素。

​警惕白内障背后的其他眼病

刘大爷的视力一年不如一年,他到几家医院去看过,都说是白内障。一天他来到我的门诊,我仔细检查了刘大爷的视力和眼部情况,发现刘大爷的视力和白内障的程度不太相符,后来经过眼压、房角和视野等检查,确诊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是目前世界首位致盲眼病,其中以老年性白内障最为多见。临床上把晶状体的混浊称为白内障。事实上晶状体并不是完全无色的,即使是年轻人,晶状体也略显黄色,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深,范围也扩大。老年人晶状体常呈淡琥珀色或带一点灰白色,用灯光侧照时,容易误诊为白内障。另外,还有许多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白内障的同时,还可能患有其他眼病,临床上容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治。那么老年人有哪些常见的容易被忽视的眼病呢?

■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等,都可导致视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屈光状态也在发生变化,许多患有轻度白内障的老年人,通过验光配镜,视力可有明显提高。

■青光眼 青光眼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之一。其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一般发病隐蔽,自觉症状可不明显,眼前段组织也没有明显异常,不易引起病人的警惕,早期极易漏诊,往往只是在作眼部检查时或晚期视功能遭受严重损害,如视野明显缺损时才被发现。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也称老年性黄斑变性。该病是西方国家老龄人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健康水平的提高,本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一般认为该病与眼底黄斑长期慢性的光损伤、遗传、代谢和营养等多种因素有关。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为双眼,视力缓慢进行性下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在城市糖尿病患者中约为50%。影响因素主要是与糖尿病患病时间的长短和糖尿病控制的好坏有关。另外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较高,发生较早,进展相对较快。

因此,老年人的视力下降,不要简单地都归咎于老年性白内障,还要警惕白内障背后的其他眼病,以免延误治疗。

老年人眼睛流泪模糊的原因

早期发现唯有定期体检一法,一般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眼睛疾病包括:

1. 老花眼

40岁后,由于水晶体老化失去弹性,调适能力降低,导致看近物时模糊,门诊时也常见许多未到40岁却已有老花眼症状,经检查后,发现许多都是所配戴眼镜度数不正确所导致。

2. 白内障

成因微水晶体老化混浊,目前并无药物可以医治,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严重的白内障会影响日后生活与工作的人来说,超音波晶体糜化术并植入人工水晶体,可以帮助病患恢复极佳的视力,轻度白内障病患可配戴适当的眼镜及太阳眼镜、点眼药水及口服药物可延缓白内障进行。

3. 青光眼

成因为老化使泪水出口阻塞,眼球内水分无法顺利排出,造成眼内压升高,进而压迫视神经,导致视野、视力受损。初期眼睛病不会红肿与疼痛,中心视力也不会受损,到发现时已经是末期视神经萎缩。因此,40岁以上中年人一定至少每年眼压检查1次,如果早期发现可以用药物、雷射,甚至手术控制眼压,防止恶化。

4. 黄斑部退化

是指网膜上中心重要部分黄斑部产生萎缩,甚至新生血管,影响中心视力,将引起阅读、书、写的困扰,欧美老年人黄斑退化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但东方人高度近视性黄斑退化萎缩平均年龄为45岁以上,因此,预防黄斑退化,除了防止紫外线、补充口服药物及锌之外,更应尽量避免近视度数增加。中年人若再阅读时,若发现单元格看格子有扭曲变形或模糊,就应及早就医。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属于糖尿病并发症。与青光眼、黄斑退化同为中老年人致盲3大原因,若早期视网膜病变视力变坏,最常见是因黄斑水肿或玻璃体出血,目前做激光及玻璃体切除有不错效果;若进入增殖性病变晚期,则效果很差,因此需及早治疗。

爱心提示:如有其他不适,建议及时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以便对症下药。

以上就是有关老年人眼睛流泪模糊的原因介绍,可见导致老人出现眼睛流泪模糊的原因有很多,所以一旦老人的眼睛出现不适的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不要擅自服用药物或者使用眼药水,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老年人视力健康的三大杀手

视力隐形杀手:青光眼

随着近年来医疗科普的大力普及,很多老年人都对白内障了解了很多,但却对另外一个视力杀手——青光眼所知甚少。沙翔垠指出,青光眼很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然而对视力的危害最可怕的是不可逆的,因此青光眼可谓是“光明的偷盗者”。

青光眼的主要危害是损害视神经,使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患者视线范围逐渐缩小,随着病情的进展,缺损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失明。他提醒,青光眼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且导致的失明是不可逆的,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青光眼有急、慢性之分。急性青光眼最常见的是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多在过度劳累、过度用眼、生气、休息不好等诱因下发作。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眼球胀痛、眼红、视物不清,并可伴有同侧偏头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有时会被误诊为内科病而延误眼科的及时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需急诊就医,药物降眼压后行激光或手术治疗,如果错过了手术时机,会导致视力不可逆的损害,后果极为严重。

慢性青光眼是“光明的偷盗者”,眼压是逐渐升高,可使患者看东西的范围逐渐缩小直至失明而毫不察觉,但其并没有引起大众的关注。当患者察觉时,往往已经进入晚期。

诊断青光眼需要做哪些检查?

眼压检查:眼压是判断是否有青光眼的最直接证据,如眼压超过一定范围即高度怀疑青光眼了。通常需要多次检查。

眼底检查:主要用眼底镜、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

视野检查:是检查医师与被检者之间的配合。

老年人视力第一杀手: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又称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即到了一定年龄以后,眼内的透明晶状体变混浊而影响视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沙翔垠介绍,其引起原因多样:年龄增长带来的功能减退、紫外线照射、内分泌紊乱(如糖尿病)、屈光不正(如近视)和家庭遗传。老年人出现视物模糊且瞳孔灰暗或白色、视物重影、近视或老视度数降低这些现象其中一个,就应考虑白内障的可能,要到医院的眼科进行专业检查,从而判断是否患有白内障及其程度。

“目前尚未有治愈白内障的药物。”科学家说,“白内障到了明显影响视力时一定要手术,不用等到‘熟’了才做手术治疗。”他建议,当白内障致视力下降到低于0.3时即可考虑手术。若拖延不做手术,会因为白内障膨胀,继发急性青光眼发作,引起头痛、眼痛。而且过熟的白内障还会诱发眼内发炎、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同时白内障成熟后手术的难度和手术风险也明显增加。

现代医学的白内障手术已经比较安全有效。如果不存在眼底病变,多数患者在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都可以恢复理想的视力。白内障手术后不会复发,但有少数患者在手术后可出现后囊膜混浊,即称为后发障,影响视力时可在门诊激光治疗即可,但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进步,后发障的发生率已明显减少。

生活中可以这样预防白内障:

1.饮食起居要规律,营养要全面,注意劳逸结合,改掉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等,这些嗜好可增加晶状体混浊的危险。

2.及时治疗能促使白内障发生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另外,应避免紫外线对眼睛强烈和长时间的照射。

容易被混淆的视力杀手:老年性黄斑变性

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从疾病的名字就可看出,老年性黄斑病变是一种中老年人的疾病,大多始发于50岁上下,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老年性黄斑变性不会引起疼痛。一些老年人患此病看不清东西后,首先以为都是白内障所致。实际上,黄斑变性与白内障是很好区别的,白内障看东西时整个都是模糊的,黄斑变性看东西时则是物体扭曲变形,物体的四周清楚、中间模糊,通过医生行眼底检查即可确诊。

老年性黄斑病变有哪些症状?干性AMD初期视物昏朦,如有轻纱薄雾遮挡。随着病情发展,视物模糊逐渐加重,眼前出现固定暗影,视物变形。湿性AMD早期与干性相似,如出现黄斑出血,则该眼视力骤降,眼前暗影遮挡,甚至仅能分辩明暗。

老年白内障有哪些认识误区

1.该病的概念

老年性白内障,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导致的晶状体的混浊和透明性的下降,又被叫做“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部分患者在中年出现白内障而非老年,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定义晶状体的改变更贴切。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升高,80岁以上的老人,白内障的患病率为100%。 1982年WHO提出,白内障的诊断标准为:视力<0.7、晶状体混浊,而无其它导致视力下降的眼病。< p="">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白内障与晶状体疾病学科杨晋

2.该病的发生机制

老年性白内障的病因仍未完全明了。它是晶状体老化后的退行性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职业、性别、吸烟、饮酒、紫外线辐射、糖尿病、高血压、阳性家族史和营养状况等。

你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不是七老八十了才会长白内障

(2)老年性白内障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众常见认识误区及解读

(1)到底多大年龄会得老年性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是机体老化的一个表现,它是慢慢发展的一个过程。50岁开始就可能发生老年性白内障,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大约在50%,80岁以上的患病率为100%。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的程度会逐步加重。

(2)我爸/妈有白内障,我是不是也会有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主要还是和年龄相关。不管家里人有没有有白内障,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多或少都会发生白内障。

(3)我又不抽烟又不喝酒,出门还戴太阳眼镜,为什么60岁了就得白内障了?

老年性白内障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与年龄、职业、性别、吸烟、饮酒、紫外线辐射、糖尿病、高血压、阳性家族史和营养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有时没办法解释其到底是哪个因素起主要作用。

3.该病贻误治疗的常见原因

老年性白内障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但也有一些表现为近视、散光、复视或近视度数的不断加深。有相关症状时应该到医院进行检查。

你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看近的视力突然变好,要警惕白内障的发生

(2)眼睛看不清并不一定是老花

(3)近视度数不断加深也有可能是白内障

(4)一只眼睛已经做过白内障手术,能看见了,另外一只眼睛就不治疗了

大众常见认识误区的解读:

(1)我以前老花眼,需要戴老花镜看书。这几年奇怪了,不用戴老花镜也能看清书上的小字。

老年人获得的近视是白内障发生的一个前兆,晶体核的硬化导致晶状体屈光指数的增加,从而造成老年性假性近视。因此当你的看近视力突然变好的话,最好去医院眼科就诊。

(2)年纪大了眼睛总归要老花了,当然看不清楚了。

看不清楚并不一定是老花,老花是可以通过配老花镜来矫正获得最佳视力的,而如果得了白内障,即使戴眼镜视力也无法提高。

(3)我原来只有轻度近视,怎么现在年纪大了,度数还年年在加深,变成深度近视了

这也是白内障的一个表现,近视患者容易发生“核性白内障”,随着核性白内障的不断加重,近视度数越来越深,可能从原来的轻度近视变成高度甚至超高度近视。最后严重到一定程度,即使配再深的眼镜,眼睛也看不清楚了。

(4)我的一只眼睛已经做过白内障手术,能看见了,另外一只眼睛就不管他了。

白内障严重到一定程度会恶化,过熟期的白内障很容易并发“皮质溶解性青光眼”,引起眼球剧烈红痛,眼压急剧升高,严重者甚至视神经萎缩。到那时,即使再做白内障联合青光眼手术,视力已经无法恢复了。

4.疾病的表现

老年性白内障的主要症状是视力减退和视物模糊,严重者可造成白内障盲。视力下降程度与晶状体混浊的程度及位置有关。远离中心的晶状体周边部混浊对视力无明显影响;而晶状体后极部的微小混浊也可严重影响视力。皮质性老年性白内障,混浊一般从周边部开始,逐渐向中心部发展,如中心皮质混浊区域之间留有透明部分,患者仍可有接近正常的视力;而核性白内障,由于混浊发生在中央区,即使白内障早期也可发生明显的视力下降。

皮质性老年障也可表现为固定的黑影,在视野某一方向出现点状或片状固定性黑影,尤其在强光背景下特别明显。老年性白内障还可表现为单眼重影、复视或多视。患者常主诉看东西一个灯变成2个或多个灯。另外,还可表现为近视。白内障患者近视的出现与晶状体核硬化有关。核硬化导致晶状体屈光指数明显增加,因而产生近视。其近视程度可以比较轻,并随白内障发展而变化,往往导致已有老视的患者看书反而不用戴老花镜。但当晶状体核进一步硬化,近视程度超过老花程度时,患者近视力又明显减退。

你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白内障一般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全白的白内障才能看到瞳孔中央有白点

(2)白内障和玻璃体混浊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大众常见认识误区的解读:

(1)我眼白上长了块肉,是不是得白内障了

从眼白上往黑眼珠上长的肉叫“翼状胬肉”,和白内障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白内障一般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当然,非常严重的白内障也可以在瞳孔中央看到白点。

(2)我眼睛前面有好多黑影在飘,是不是长白内障了

眼前有黑影飘来飘去叫“玻璃体混浊”,它多数是由于年龄增长玻璃体液化造成的,也可能是玻璃体腔内的出血,还有可能是视网膜脱离的先兆,要确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玻璃体混浊需要到医院做眼底的检查。但是它和白内障不是一回事。白内障造成的眼前黑影一般是固定的,不会飘来飘去。

5.该病的诊断

老年性白内障的诊断主要依靠医生的裂隙灯及视力检查。怀疑有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应到医院眼科就诊,通过眼科医生的检查获知自己是否得了白内障,白内障严重到什么程度,除了白内障是否还合并其他眼部病变。

你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白内障术前必须经过全面的身体和眼部检查

(2)老年性患者往往患有老年性白内障的同时还合并其他退行性疾病

大众常见认识误区的解读:

(1)开个白内障怎么要做这么多检查?

白内障术前的检查包括:抽血化验(空腹)、心电图、血压、眼压、泪道冲洗、人工晶体度数测量和计算、角膜内皮计数、角膜地形图、眼部B超、黄斑OCT。根据每个病人情况不同,可能还需补充一些其它检查。上述检查的目的是为了确认患者是否能够耐受白内障手术,排除手术禁忌症,并对术后效果做出评估。

(2)老年人视力不好不一定只是老年性白内障,还可能合并其他老年性退行性病变。

老年患者尤其是70岁以上的患者,导致其视力不好的原因有多种:如老年性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特发性黄斑裂孔,特发性黄斑前膜、闭角性青光眼等。视力不好了不一定就是单纯老年性白内障,如因此不去医院就医,很可能耽误其他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6.该病的治疗

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既往认为“白内障成熟期”为手术最佳时期,随着近年超声乳化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视力<0.4即可手术。此外,根据手术条件及患者主观要求,这一标准可作相应调整。< p="">

目前主流的白内障手术方式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技术将白内障手术切口缩小到3mm以下,具有组织损伤小、切口不用缝合、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等优点,并可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

人工晶状体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目前使用的大多都是折叠式(软性)的人工晶状体,可折叠后通过小切口甚至微切口植入眼内。还有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人工晶状体,比如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矫正散光的人工晶状体、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等。

你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白内障目前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2)白内障手术不是越晚越好,符合手术适应症即可手术

(3)特殊情况下人工晶状体可能需要二次手术再植入

(4)部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需要一段时间

(5)白内障术后仍然需要配眼镜

(6)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具有个性化、多样化

大众常见认识误区的解读:

(1)白内障点点药水、吃吃药就能好了。

至今药物治疗尚不能有效阻止或逆转晶状体混浊,因此手术仍是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手段。我们可以通过避免一些高危因素来延缓白内障的发展和发生,如多食用抗氧化作用的食物、避免高强度紫外线的照射、少抽烟和饮酒。

(2)白内障要完全看不见了才能手术。

过去白内障的手术方式主要是“晶体囊外摘除术”,即手工将整个晶体核娩出眼外,晶体核硬一点(即白内障成熟期)对手术来说更方便。而当前的主流手术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即通过超声将整个晶体核乳化成碎片再通过很小的切口抽吸出眼外。晶体核越硬,所需要的乳化时间越长,能量越大,从而增加手术的组织创伤和手术难度,术后恢复也更慢。

(3)做了白内障手术,但没植入人工晶状体,是不是手术失败了?

某些特殊情况下人工晶状体需要二次手术再植入。例如由于高龄或眼部其它疾病造成患者的晶体悬韧带比较松弛,或术中发现存在晶体半脱位,晶体囊膜不足以支撑人工晶状体,此时暂不植入人工晶状体,待二期手术是最好的选择。

(4)术后第一天检查还是看不清,医生说角膜水肿,是不是手术出问题了?

术后早期角膜水肿是超声乳化术后的常见现象,主要原因是手术时所用的粉碎白内障的超声能量同时会对角膜产生一定损伤。严重的硬核性白内障、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少的病人易发生角膜水肿。经过药物治疗,一般术后3天至1周左右就能恢复正常。

(5)虽然术后视力很好,但是眼睛总觉得不舒服,异物感很厉害。

术后异物感也是白内障术后常见的症状,很多患者术后就诊时和医生抱怨不适感。术后异物感多由于眼睛干燥造成。很多老年人术前就存在干眼症,手术切口对角膜缘干细胞的损伤及术后眼药水的使用加重了这一症状。治疗上可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来缓解症状,多数患者1月后干眼症状缓解或消失。

(6)术后看远很清楚,看近还是看不清

人工晶状体的最大缺陷在于无法像我们透明晶状体那样进行自如地看近看近的调焦,如果设计术后让患者看远清楚,看近要戴老花镜;如术后设计保留近视,让患者看近清楚,看远就要戴近视眼镜。因此,白内障术后一月需要正确的验光配镜。

当然,目前也有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供选择,可以看远看近都清楚,但价格是正常人工晶状体的三倍,同时也有一定的适应征和局限性。如果有这样的需求也可以跟医生商讨是否能选择植入这样的人工晶状体,进行个性化选择。此外对于术前有角膜源性散光的患者我们还可以选择植入带散光的TORIC人工晶状体,术后可以获得更好的视力。

7.该病的预后

白内障术后视力能达到多少主要取决于每位患者的眼部情况尤其是黄斑和视神经功能。如眼底黄斑功能好,是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可以获得很好的视力效果。而如果同时合并眼底病变或视神经病变,术后视力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你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术后视力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不是说做了白内障手术,视力一定好。

(2)术后远期可能会再发生视力下降,这是因为发生了“后囊膜混浊”,需要YAG激光切开后囊膜混浊区。

大众常见认识误区的解读:

(1)做了白内障手术,视力总会提高的

白内障手术就像给照相机换了一个透明的镜头,能不能拍出清晰的照片主要取决于底片好不好。镜头再高级,底片坏了也拍不出好照片。底片就相当于人眼的视网膜。如果视网膜发生问题,像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特发性黄斑裂孔,特发性黄斑前膜、视网膜劈裂等,白内障术后的视力提高就会非常有限,甚至部分患者术前检查发现有上述严重病变的话,医生会建议放弃白内障手术治疗。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白内障手术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到眼底,从而术后更便利更好地治疗眼底疾病。

(2)既然我眼底不好,为什么医生还给我做了白内障手术,结果开了白内障还是看不见。

部分患者术前由于白内障的阻挡(特别是严重的核型白内障或全白白内障),术前并不能全面的检查到眼底黄斑和视神经的功能,黄斑区OCT检查也没法做。虽然术前会做眼B超检查,但是只能看出有没有视网膜脱离这类比较严重的眼底疾病,有些眼底病B超是做不出来的,只能在白内障术后通过眼底检查才能发现。所以合并眼底病变的患者更不要等到完全看不见,再去就医,这样会影响医生对术后效果的判断,同时增加手术难度。

(3)白内障开了也没用,以后还会长出来的,就又看不见了

白内障术后约50%的人会发生后囊膜混浊,从而导致视力下降。通俗理解,就是放人工晶状体的支架发生了混浊了,并不是说“开掉的白内障又长出来了”。对于后囊膜混浊。只要进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视力就又能恢复了。激光过程快捷无痛苦,门诊治疗,不用住院。

8.复诊与转诊

白内障术后一般在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两周和术后一月时进行复诊。

你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白内障术后需要定期复查

(2)如果合并其它眼部疾病,白内障术后要进一步治疗

大众常见认识误区的解读

(1)我开好刀看得很清楚,就不用复查了

术后早期复查非常重要,医生需要注意手术眼是否有感染及其它一些异常情况,有时感染刚开始患者并没有什么异样感觉。如果眼睛发生了红、痛,视力下降,需要及时就诊治疗,警惕术后眼内感染的发生。

(2)白内障手术做完了,为什么医生说我还要进行其他治疗?

对于合并其他眼病的患者,如术前还有青光眼,那术后需要经常随访眼压,看是否需要同时使用抗青光眼的滴眼液;有的患者术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要及时扩瞳检查眼底情况,必要时进行激光治疗。

9.患者与医生

老年性白内障是发病率很高的一类疾病,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白内障的手术普及率逐年升高。医生和患者应为同一阵线,目的都是为了把病看好。开好刀看得清楚了,病人高兴,医生也很开心。对于一些眼部情况比较复杂的患者,术后视力可能提高有限,患者要能理解,当然医生也要充分与患者进行沟通,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共同争取获得最佳的术后视力。

吃黄色玉米可预防白内障

又是一年玉米飘香的季节!一项研究表明,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玉米种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对于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白内障的发生具有很好的效果。

玉米可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白内障

玉米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含有丰富的把玉米染成金色的色素——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胡萝卜素的一种),它们虽然不是营养素,作用却胜似营养素,是强大的抗氧化剂,能够保护眼睛中叫做黄斑的感光区域,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白内障的发生。

黄斑是位于视网膜中心部位、掌控视力的组织。由于老化,黄斑部位的脂肪氧化、受损而遭到破坏的时候,出现了黄斑变性、视力下降,甚至会导致失明。而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凭借其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吸收进入眼球内的有害光线,保持黄斑的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黄色的玉米中才有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白玉米中却没有。所以,出租车司机、中小学生、编辑、作家等经常用眼的人,应多吃一些黄色的玉米。

相关推荐

哈密瓜的作用 护眼

研究证明,经常食用富含β-胡萝卜素的哈密瓜可以降低患白内障的风险。哈密瓜富含的类胡萝卜素可以增强视网膜对紫外线的过滤功能,预防眼睛老年黄斑的产生。

老年白内障会引发什么疾病

老年黄斑,该病是西方国家老龄人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健康水平的提高,本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一般认为该病与眼底黄斑长期慢的光损伤,遗传,代谢和营养等多种因素有关,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为双眼,视力缓慢进行下降。 白内障的并发症还包括青光眼,青光眼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之一,其中慢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一般发病隐蔽,自觉症状可不明显,眼前段组织也没有明显异常,不易引起病人的警惕,早期极易漏诊,往往只是在作眼部检查时或晚期视功能遭受严重损害,如视野明显缺损时

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有什么不同

(1)糖尿病患者出现白内障可早于常人,进展也常快于常人,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白内障。 (2)相应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难度也较大,术后恢复相对慢。 (3)此类患者白内障术后也比常人更需要注意眼底问题。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有糖尿病黄斑水肿,但是也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因素,但总体是眼底问题,除了控制糖尿病本身之外,也要明确视力下降的原因到底为何。

眼压高导致的眼底出血问题

1、有很多中老年人,很容易患的全身疾病,这些疾病往往与眼底出血是相关联的,如高血压与球结膜出血及眼底出血、糖尿病与视网膜病变,还有血液病与视网膜和结膜下出血等。 2、其实引起眼底出血的眼病是非常多的,大家常见的有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老年黄斑盘状变、高度近视黄斑出血、中心渗出脉络膜视网膜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等引起的眼底出血。 3、定期的到医院进行眼部检查。在平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血糖,从而防止眼底视网膜会受到进一步的损害。高血压可以加重眼底血管病变,严重者会加深视网膜

6种眼睛易导致失明 需及时治疗

1.青光眼 青光眼是危险较高的一种眼病,研究表明,我国患青光眼的人数一为500万一600万,青光眼致盲人数40万一50万。青光眼可分为急青光眼、慢青光眼和并发青光眼。较危险,也较可怕的是慢青光眼,因为此病开始没有明显症状,病人自我感觉不到,很难被发现。待感到不适、再经眼科医生检查确诊时已到了慢青光眼的后期,此时视神经已有一定的损坏,病人的视野会日渐收窄,视力也渐渐减退,眼睛已严重受损,甚至完全失明。 2.缺血视神经病变 缺血视神经病变是营养视神经的小血管发生梗阻、缺血引起视神经局部供血不足

如何防治视网膜病变

如何防治视网膜病变: 1.老年黄斑成为致盲首因 随着市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上海等发达城市,导致失明的主要眼疾已经由原先的白内障变成了现在的视网膜退行病变(主要是年龄相关黄斑)。 年龄相关黄斑以前称老年黄斑,是中年以上者视力减退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人会出现视物模糊、视野中心区黑点或斑块,视物变形等一种或多种症状。如果任其发展进而会导致阅读、驾车困难和无法看清他人面容,虽然尚有部分视力,但是这种症状严重的会造成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明显影响生活

老年人眼睛的“保护神”-菠菜、玉米

据《生命时报》报道,通常,在50岁以后,老年人视网膜中央的黄斑部位,会因为光线的刺激发生萎缩,导致视力不断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失明。 研究人员认为,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恰恰能够减少光线对眼睛的损害,因而对长期因紫外线伤害、刺激而造成的老年黄斑病变,和眼球晶状体老化引起的白内障病变具有预防作用,可谓老年人眼睛的“保护神”。 一般来说,叶黄素隐藏在天然的深绿色蔬菜中,如菠菜、西兰花等,玉米黄质则分布于一些金黄色的蔬菜和食物中,比如玉米等。

怎么应对视网膜黄斑

直线看成曲线,眼睛的警告 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别人都说那是一条直线,可你看到的却是弯弯曲曲的,像一条蚯蚓;或者是看东西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你越想看清楚某件东西,就越是看不清它? 这是为什么? 其实,看东西变形,是眼睛在警告你:你的视网膜黄斑发生变了。 如果说眼睛是一部相机,那视网膜就是相机里的胶卷,黄斑则是“胶卷”里非常重要的部位,它是中心视力最敏锐的部位。如果黄斑区发生变,不管进展快慢,均会影响视力——就好比照相机中的胶卷发生霉斑(尤其是重要的中’心部位),拍出的照片一定会模糊不清,或干脆不显影

吃什么对眼睛好 玉米

玉米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含有丰富的把玉米染成金色的色素――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胡萝卜素的一种),它们虽然不是营养素,作用却胜似营养素,是强大的抗氧化剂,能够保护眼睛中叫做黄斑的感光区域,预防老年黄斑和白内障的发生。黄斑是位于视网膜中心部位、掌控视力的组织。 由于老化,黄斑部位的脂肪氧化、受损而遭到破坏的时候,出现了黄斑、视力下降,甚至会导致失明。而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凭借其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吸收进入眼球内的有害光线,保持黄斑的健康。

中年发福小心失明

腰围粗细与视力好坏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据英国《每日邮报》日报道,澳大利亚最新研究发现,男中年发福会显著增加老年失明危险。 墨尔本大学研究人员表示,男人大肚腩会导致老年黄斑,从而使失明的发病率大增,即使腰围小幅增加也会导致老年黄斑危险增加75%,而在女中则没有发现这一危险。 新研究中,科学家调查了2.1万名40—69岁男女参试者的腰围变化情况,并对其老年黄斑发病几率进行了多年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男腰 臀比即使只增加0.1,也会导致老年黄斑危险增加75%。健康腰臀比通常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