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年人用药注意有先后

老年人用药注意有先后

一、先取食疗,而后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疗的先用食疗,此乃一举双得。

例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食疗后仍不见效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选择用药物治疗。

二、先用中药,后用西药。

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除非是使用西药确有特效。

三、先以外用,后用内服。

为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比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等可先用外敷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

四、先用内服,后用注射。

有些中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针剂,以为用注射剂病好得快,其实不然。药剂通过血流向全身,最后进入心脏,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脏。因此,能用内服药使疾病缓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剂。

五、先用成药,后用新药。

近年来,一些新药不断涌现,一般地说它们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疗效,但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其缺点和毒副作用尤其是远期副作用还没被人们认识,经不起时间考验而最终被淘汰的新药屡见不鲜。因此,中老年人患病时最好先用中西成药,确实需要使用新药时,也要慎重,特别是对进口药物尤其要慎重。

老年人不合理用药的四种表现

一、超剂量用药。许多人患病之后,都希望在一二天之内就能把病治好,所以就尽量多吃药,甚至超量服药,或同时吃多种具有同样作用的药,以为这样做可以把病压下去。结果往往非但治不好病,反而造成了药物中毒。有时自己中毒了还不知道,还以为是原来的病加重了,于是继续增加用药剂量。这必将给老年人的身体带来严重的威胁。事实上,老年人对药物的承受能力已比青壮年人低了许多,老年人若服用成年人的常规剂量往往即可出现中毒反应。所以一般老年人的用药剂量应为成年人用药量的1/2或3/4。若医生对此未予重视,老年人自己则不能掉以轻心,绝不可以超剂量服药。再说,吃药治病,尤其是治疗慢性病都要有个过程。不可以求之过急,过急就难免导致药物中毒。

二、吃错了药。有些药片的颜色一样,大小也差不多。有些老年人有时为了使用方便就用纸包药,但用纸包完药后却不写是什么药。老年人又健忘,开始服药时还记得,不久便忘了。凭印象服药,常常吃错了药。有的老年人用完的药瓶,舍不得丢掉,便用该药瓶装进另一种药,使用时按药瓶上原有的标签用药,结果 “张冠李戴”,服错了药。有些老年人自信心很强,在儿女不在家时自己到药箱里找药吃,结果吃错了药,或吃了过量的药。这种情况的存在极易导致老年人药物中毒。

三、成把吃药。许多老年人集数病于一身。有时一种病就要吃几种药。那么,几种病一起治,一次就要吃很多种药,所以常常是一小把或一小捧地吃药,于是便养成了“撮堆吃药”的习惯。他们以为这几种或十几种药到了肚里会“各管各的病,不要紧的”。岂不知,这些药到了胃里有的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这些新的物质有的可使吃进的药物失效,有的可使人中毒。这种吃药的方法有时不但不能治病,还可能使患者增添新病或使原病情加重。据统计,同时使用5种以下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以下;同时使用6~10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同时使用11~15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同时使用16~20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4%。所以,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四、忽视自己的过敏体质和药物的致敏作用。临床实践证实,许多药物都有致敏作用。这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几乎是防不胜防的。因此,具有过敏体质的人,首先要想到自己用药时容易过敏,同时无论用什么药,都要弄清楚该药是否有致敏作用,它有哪些毒性,而绝不可盲目地自行用药。如果自己对某种药物搞不清楚,还是到医院去请教医生为好。

人老病多老年人用药有十二禁忌

一忌任意滥用患渐进性疾病的老人应尽量少用药物,尤其切忌不明病因就随意滥用药物。

二忌种类过多老年病人服用的药物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大。此外,老年人记忆欠佳,用药种类过多易造成多服、误服或忘服。

三忌用药过量一般可用成人剂量的1/2-3/4即可。

四忌时间过长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和代谢产物的滤过减少,若用药时间过长,易招致不良反应。

五忌生搬硬套有的老年人看别人用某种药有效便仿效之,忽视了自己的体质及病症差异。

六忌乱用秘方、偏方、验方老年人病多长期、慢性,易出现“乱投医>现象。而有些未经验证的秘方,无法科学地判定疗效,常会延误病情。

七忌滥用补药伟弱老年人可适当辨证地用些利、虚益气之品,但若为补而补,盲目滥用,可变利为害。民间就有“药不对症,参茸亦毒>的说法。

八忌朝秦暮楚有的老年人治病用药“跟着感觉走”,今天见广告中说这好,使用这药;明天见夸那,又改用那药。用药品种不定,多药杂用,不但冶不好病,反而容易引起毒副作用。

九忌长期用一种药一种药物长期应用,不仅容易产生抗药性,使药效降低,而且还会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甚至形成药瘾。

十忌滥用三大素抗生素、激素、维生素是临席常用的有效药物,但不能当万能药、太平药滥用,滥用也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十一忌依赖安眠药长期服用安眠药易发生头昏、头胀,久用也可成瘾和损害肝肾功能。安眠药只宜帮助病人度过最困难的时刻。治疗时应交替轮换用毒性较低的药物。

十二忌滥用泻药老年人常易患便秘。如为此而常服泻药,可使脂溶性维生素溶于其中而排出、再加上乳化脂肪的胆汁分泌减少,可造成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缺乏。

老年人用药有四种误区需注意

一、多种药一起吃。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需要服药的种类也不少。但在同一时间内用药种类越多,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越大。因此,开药时一定要问清医生,容易打架”的药最好在服用时间上尽量间隔开。

二、偏听偏信。许多老年人患病初期,都抱有希望尽早治愈的急切心理,一旦短期内达不到预期疗效,便更换医院、更换药品,或者偏听偏信,根据别人用药经验进行治疗,甚至听信小广告的虚假宣传,滥用“祖传秘方”“灵丹妙药”。殊不知,很多慢性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只有根据医嘱坚持用药,同时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才能尽量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

三、不遵医嘱。主要有两种情况:超量服药和减量服药。前者是由于部分老年患者治病心切,擅自增加用药剂量,以为这样可以好得快一些,结果常常是增大了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另一种情况是老年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一定了解,担心产生依赖性或副作用,擅自减少用药剂量,甚至认为症状减轻就可以停药,结果却耽误了治疗。

四、乱用补药。老百姓普遍认为,滋补品再怎么吃都对身体有好处。可实际上,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只有明确的虚证才需要服用相应的补品。也不宜久服,长时间服用会引起腹泻、失眠、神经过敏、血压升高、性欲亢奋、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

老年人用药≠成人用药

现在,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用药的剂量问题,很多人呼吁药厂生产一些专门针对儿童的小剂量药品。其实大家都忽视了老年人用药也不同于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老年人用药有所不同。

老年人用药有特殊性

①用药品种多而杂,易发生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②因所患多为慢性疾病,故用药时间长,易导致药物体内蓄积而中毒,并损害肝、肾和造血系统功能。所以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定期去医院检查,及时根据病情遵照医嘱调整药物和剂量。

③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且由于生活环境和体质的差别,对药物用量个体差异大,耐受性低。因此,一般药物应用时,要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摸索出既能控制病情,又能避免不良反应的剂量,比较适合自己的剂量。

老年人用药五原则

1.受益原则

首先要有明确的用药适应症,另外还要保证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大于1。即便有适应症但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小于1时,就不应给予药物治疗。

2.五种药物原则

老年人同时用药不能超过5种。据统计,同时使用5种药物以下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10种为10%,11~15种为25%,16~20种为54%。要明确治疗目标,抓住主要矛盾、选择主要药物治疗。凡是疗效不确切、耐受性差、未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都可考虑停止使用,以减少用药数目。如果病情危重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时,在病情稳定后仍应遵守5种药物原则。

尽量选择一箭双雕的药物,比如应用p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使用a阻滞剂治疗高血压和前列腺增生,可以减少用药数目。另外,要重视非药物疗法,这仍然是有效的基础治疗手段。如早期糖尿病可采用饮食疗法,轻型高血压可通过限钠、运动、减肥等治疗,老年人便秘可多吃粗纤维食物、加强腹肌锻炼等,病情可能得到控制而无需用药。

3.小剂量原则

老年人除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类等药物可以用成年人剂量外,其他所有药物都应低于成年人剂量。由于现在尚缺乏针对老年人剂量的调整指南。因此,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态、体重、肝肾功能、临床情况、治疗指数、蛋白结合率等情况具体分析,能用较小剂量达到治疗目的的,就没有必要使用大剂量。

应注意的是,也并非保持始终如一的小剂量,可以是开始时小剂量,也可以是维持治疗的小剂量,这主要与药物类型有关。对于需要使用首次负荷量的药物(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部分抗生素等),为了确保迅速起效,老年人首次可用成年人剂量的下限。小剂量原则主要体现在维持量上。而对于其他大多数药物来说,小剂量原则主要体现在开始用药阶段,即开始用药就从小剂量(成年人剂量的1/5~1/4)开始,缓慢增量。以获得更大疗效和更小副作用为准则,探索每位老年患者的最佳剂量。

4.择时原则

择时原则是根据时间生物学和时间药理学的原理,选择最合适的用药时间进行治疗。由于许多疾病的发作、加重与缓解具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如变异型心绞痛、脑血栓、哮喘常在夜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病高峰在上午);药代动力学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如白天肠道功能相对亢进,因此白天用药比夜间吸收快、血液浓度高);药效学也有昼夜节律变化(如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上午大于下午)。

举例来说,抗心绞痛药物的有效时间应能覆盖心绞痛发作的高峰时段。变异型心绞痛多在零点到六点发作,因此主张睡前用长效钙拮抗剂。而劳力型心绞痛多在上午6时到1 2时发作,应在晚上用长效硝酸盐、p阻滞剂及钙拮抗剂。

5.暂停用药原则

当怀疑药品不良反应时,要停药一段时间。在老人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新的症状,包括躯体、认识或情感方面的症状,都应考虑药品不良反应或病情进展。对于服药的老年人出现新症状,停药受益明显多于加药受益。所以暂停用药原则作为现代老年病学中最简单、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值得高度重视。

老年人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药物的吸收

大部分药品的吸收依赖于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被动扩散。虽然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弱,但是大部分药物在胃肠道中主要依靠浓度差被动转运,对药物吸收几乎没有影响,也就是说老年患者吸收到体内的药量基本上不会减少。

■药物的分布

药物在血浆中一部分与蛋白质结合成为结合型药物,另一部分未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称为游离型药物。结合型药物无法通过毛细血管生物膜,不能进入组织细胞内,也就不能发挥药理作用。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通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内产生药理作用。老年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血管灌注量减少,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降低,使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直接影响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使游离型药物增加,药物作用增强。例如在成年人血浆中,镇静安眠药地西泮(安定)中无药理作用的结合型药物占药物总量的99%,有药理作用的游离型药物只占1%。而老年患者血浆中地西泮的结合型药物降低1%,游离型药物的数量就会由总量的1%增至2%,相应增加了一倍,药理作用也就成倍增加。

■药物的代谢

药物代谢后,有利于药物的分解、解毒、排泄。通常老年人的肝脏比年轻人减轻约15%,肝药酶合成的数量减少,酶的活性减低,代谢、分解及解毒药物的能力都会明显降低,使药物转化的速度减慢,药理作用延长。例如药品阿司匹林吸收后被肝脏中的酯酶水解成水杨酸,以水杨酸盐的形式分布到全身组织中。由于老年患者肝脏的代谢能力降低,使阿司匹林代谢受阻,在体内蓄积,所以应适当减量。

老年人用药四忌

1、忌滥用解热镇痛药,易患腰腿痛、背痛、关节痛、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去痛片、消炎痛等已成习惯

实际上,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害多利少,不宜提倡。如老年人使用解热镇痛药用量大或用药时间间隔过短。病人可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去痛片则可引起粒细胞减少,肾损害、血红蛋白变性和严重过敏反应。消炎痛有时可引起胃肠出血及锥体外系病变等毒副反应,必须引起注意。

2、忌大量服泻药

较少粗纤维,进食进水减少,生理上肠蠕动缓慢、直肠肌肉萎缩、张力减退,或因精神紧张、疾病等因素致使粪便在肠道内产生硬结、停留时间较长,从而较易发生便秘。老年人长期服用泻药,如液体石蜡等,可引起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缺乏,影响钙磷的吸收,造成相关缺乏症。为此,老年人便秘,不宜长期服用泻药,宜调整膳食,加强锻炼,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可应用开塞露等药物治疗,以减轻病人痛苦。

3、忌随便服用安眠药,熟睡时间缩短,极易早醒

这是老年人正常生理现象,不必焦虑。但因各种原因,如精神紧张、气候变化、疾病因素等影响睡眠时,则可服用安眠药进行必要的治疗。老年人因对安眠药的分解排泄变慢,长期应用可形成依赖性,所以不可滥用,只可偶尔短期应用,且宜减少用量,必须长期应用时,宜不断更换用药品种,以减少形成药物依赖性。

4、忌滥用抗生素

个别抗生素对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及真菌有效。抗生素一般对病毒感染无效。即使是细菌性感染,也不是所有抗生素均对之效,故不可滥用。加之老年人身体各系统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即使是常用抗生素,如用药不当,亦可造成不良反应。如青霉素类药物,常用者有青霉素G钠盐及青霉素G钾盐两种。老年人大量应用青霉素G钠盐,会因肾功能减退,而加重心脏负担,促进或加重心力衰竭;对肾功能不全病人大量应用青霉素G钾盐,则会引起高血钾症,严重时可致心脏骤停。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老年人应用容易发生蓄积中毒,产生肾毒性及耳毒性损害。老年人常用红霉素容易出现肝脏损害。氯霉素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明显增高。

提醒:老年人使用抗生素必须特别小心谨慎。

老年人秋季用药注意四不要

一、不要自行用药。有的人以为“久病自成医”,就凭感觉自行增减药量或种类,头痛发烧时就自行使用头痛片、退烧药等,这样容易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影响治疗。应先就医,遵医嘱用药。

二、不要多头用药。老年人身体不适时,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他们四处求医,同时服用治疗各种慢性疾病的药物,加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老年人应在就医时,告诉医生正在治疗的疾病和已在服用的药物,减少重复用药,降低药物毒副反应。

三、不要长时间、大剂量用药。老年人肾脏的排泄功能降低,肝脏对药物代谢速度的减慢,长时间、大剂量用药,容易引起蓄积中毒,和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成瘾性。用药时间宜短、剂量应小。

四、不要剧烈用药。有些子女为帮助老年人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从各种渠道、各地方求购特效药来用。大家应该知道老年人气虚体弱,对于剧烈的药物常因抗不住会发生虚脱、休克等危险;并且,社会普遍认为中药比西药毒副反应要小。因此,老年人用药,应以药性温和为主,适宜用中药调养,西药急救。

老年人用药有什么讲究

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老年人应尽量少用药物,切忌不明病因就随意滥用药物,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延误疾病治疗。老年人因衰老产生的改变和疾病之苦,有些可以通过饮食(低脂、少盐、少糖、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和生活方式(起居有序、心情愉快、适当体力和脑力活动)的调整,以及不良习惯或危险因素(吸烟、酗酒、偏食、肥胖等)的纠正,达到身体健康、减少病痛、延缓衰老的目的。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保持乐观心态,防病于未然往往胜过吃药。

选用药物忌品种过多 老年人因多病,治疗时用药的品种也较多,约1/4老年人同时服用4~6种药,因此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也较大,约15%,且发生率与用药种数成正比。多种慢性病综合治疗时,用药品种应少而精,一般不超过5种。尽管老年人患病时可并发多种病症,但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用药。一般先服用急重病症的治疗药物,待病情基本控制后,再适当兼顾其他方面的药物。谨防出现服药一大把,样样病都一起治的现象。 掌握最低有效用药剂量 老年人的用药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和体质情况而定。

由于老年人对药物耐受力差、个体差异大、半衰期延长,对老年人用药剂量必须十分慎重。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用药剂量为成年人的3/4,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应当是成年人剂量的1/2或3/4作为起始剂量。为慎重起见,对老年人的用药最好从小剂量开始,如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则可更准确地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 选择适宜的用药时间 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老年人一般都患有健忘症,常常忘了服药或不按时服药,为防止这一情况,老年人应当在家属、亲友的协助和监护下用药。按医嘱服药是提高疗效和避免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 选择简便、有效的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是一种简便、安全的给药方法,应尽量采用。急性疾患可选择注射、舌下含服、雾化吸入等给药途径。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适当选择剂型与包装,从各方面注意,便于给药方案的落实,必要时给予指导或监督。

选择便于老年人服用的剂型。有些老年人吞服片剂或胶囊有困难,尤其是剂量较大或药物种类较多时更难吞服,可能时选用颗粒剂。 遵从医嘱忌有病乱投医 有些老人凭借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不经确诊就随便用药或加大用药剂量,这种做法对体质较差或患多种慢性病的老人尤为危险。有的老年人看别人用某种药治好了某种病便效仿之,忽视了自己的体质及病症的差异。

老年人得病,长期、慢性是其特点之一,因此易出现乱投医现象。那些未经验证的秘方、单方,无法科学地判定疗效,凭运气治病,常会延误病情甚至酿成药物中毒,添病加害。建议大家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尽量去医院看医生,先弄清楚病情,再对症下药。 不要轻信广告宣传忌滥用补药 体弱的老年人可适当辨证用些补虚益气之品,但若为补而补,盲目滥用,很可能适得其反。还有的老年人听信广告用药,今天见广告说这种药如何如何好,便去药店买来这种药吃,明天又听说那种药如何如何,便又改用另外一种药,药品种不定,多药杂用,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容易引起毒副作用。

老年人用药有什么禁忌

1、老人用药禁忌之用药种类不宜多老年人觉得药量多就能很好的控制住疾病,其实恰恰相反,老年病人服用的药物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此外,老年人记忆欠佳,大堆药物易造成多服、误服或志服,最好一次不超过3-4种。品种宜少不宜多有些药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有些存在对抗作用。老年人用药品种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如消炎类药物与激素类药品同用可诱发溃疡病大出血。老年人用药应突出重点,兼顾其它,用药品种最好不超过4种。

2、老人用药禁忌之抗生素等西药不要滥用老年人用药忌滥用西药抗生素、激素和维生素(所谓西药“三大素”),因为人到中老年脾胃多虚,“三大素”类似于苦寒中药伤脾败胃,且付作用较多,变症叠出。因此老年人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谨遵医嘱,不要自行乱吃药,不然的话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就不值当了。

3、老人用药禁忌之用药疗程不宜长老年人用药疗程宜短不宜长,因为老年人肾功能减退,用药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有时还可能产生耐药性,所以,老年人用药疗程应根据病情以及医嘱合理缩短。此外老年人在用的时候最好选用中药,中药比西药作用缓和,副作用少,老年人使用中药治疗更安全一些。

老年人用药需谨慎

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无论什么药物若不按医嘱长期服用,加之剂量过大,难免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体质患者和老年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更高。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服用药物较多更需谨慎。

不同的药物可以对人体脏器有不同损害。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可引发过敏反应;红霉素易引发胃肠道反应及肝脏损害;链霉素及庆大霉素易损害听神经及肾脏;四环素类药物可影响婴幼儿牙齿及骨骼发育,加重肝损害;

氯霉素可抑制骨髓,导致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及消化道症状;克林霉素可引发胃肠道反应,加重肝肾损害;喹诺酮类可引发胃肠道反应和头痛,可影响儿童软骨发育,大剂量也可伤肝;磺胺类易引发过敏、血尿、头痛等。

药物不良反应在不同患者身上所表现的程度不一。严重的药物过敏可发生剥脱性皮炎、完全性药物性耳聋、急性药物性肝坏死、急性或慢性肾衰等,因此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必须重视。

老人用药要有先有后

1.先取食疗,尔后用药 能用食疗的应先用食疗,此乃一举两得。例如,喝姜汤红汤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食菠菜粥可治疗便秘。食疗后仍不见效,可再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不行了再用药。

2.先用中药,后用西药 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得多,除非是使用西药确有特效的,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先服中药。

3.先以外用,后用内服 为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譬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可用外用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

4.先用内服,后用注射 有些中、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针剂,以为用注射剂来得快。其实不然,药剂通过血液、血管壁流向全身,最后进入心脏,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脏。因此,能用内服药使疾病缓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剂。

5.先用老药,后用新药 近年来,新药、特药不断涌现,一般地说它们在一方面有独特的疗效。但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其缺点和毒副作用,尤其是其远期副作用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经不起时间考验而最终被淘汰的新药屡见不鲜。因此,中老年人患病时,最好先用中西成药,确实需要使用新、特药时,也要慎重,特别是对于进口药物,更要慎重。

老年人用药有禁忌

一、忌种类过多

老年病人服用的药物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此外,老年人记忆力欠佳,药物种类过多,易造成多服、误服或忘服,最好一次不超过3~4种。

二、忌用药过量

临床用药量并非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用药应相对减少,一般用成人剂量的1/2~3/4即可。

三、忌滥用药物

患慢性病的老人应尽量少用药,更不要没弄清病因就随意滥用药,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延误治疗。

四、忌长时间用药

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和代谢产物的滤过减少,如果用药时间过长,会招致不良反应。老年人用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及医嘱及时减量或停药,尤其对那些毒性大的药物,一定要掌握好用药时间。

相关推荐

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

一、先取食疗,而后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疗的先用食疗,此乃一举两得。例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食疗后仍不见效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选择用药物治疗。 二、先用中药,后用西药。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除非是使用西药确特效。老年人多患慢性病或老病根,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先服中药进行调理。 三、先以外用,后用内服。为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比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等可先用外敷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 四、先用内服,

老人用药不当容易增加住院的风险

老人用药不当会增加住院风险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很多与不合理用药关,据关研究显示,用药的种类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如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记忆力、听力、视力明显衰退,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依赖性增强。容易出现少服、漏服、误服等现象,并导致入院率增加。 老年人的主观意识加强,对药物缺乏全面了解时,习惯凭经验、直觉判断事物,影响用药依从性。 “是药三分毒”在老年人的思想里根深蒂固。总认为不舒服了才要吃药;出院带的药吃完了就无需再买;吃完了药症状缓解了或者消失了就是病好了,就不吃药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药要

老人用药新知

的老人还相信广告的不实之词,哪种药广告见得多,就买那种药。更甚者,许多老人听信那些街头游医、江湖骗子、“祖传名医”等人的话,买回一些“偏方秘方”。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它们由旺盛逐渐走向衰退,身体的各种疾病也会随之增多,药品的使用也就自然多了起来。但由于老年人在经济上的弱势,他们中的部分人往往会凭自己以往对某种疾病的经验,自主购药,简单选用。的老人还相信广告的不实之词,哪种药广告见得多,就买那种药。更甚者,许多老人听信那些街头游医、江湖骗子、“祖传名医”等

老年人用药的注意事项

1.药物是治疗老年疾病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治疗上要做到正确、安全和效,以达药物疗效最大而毒副反应最小之目的。 对老年人用药标准应严格掌握适应性,由主管医师根据病情作出决定,做到对症下药,对病下药,切不可药石乱投。 些病症偶尔一时性出现,医生认为可用或不必用药物治疗时,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药。切忌道听途说,轻信广告宣传,自作主张,滥用新药。即使亲友推荐,也要从实际出发,弄清楚各自的病情和特点,同医生慎重研究和仔细咨询后再酌情取舍。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比青壮年高,新药的科学资料和临床经验尚不丰富的情况下,更不宜

​老人合理用药5个注意事项

1.注意选药 由于老年人的疾病产生原因比较复杂,相同的症状可能由不同的疾病及病因所引起,因此选用药物也要较强的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例如咳嗽,可能是感冒,也可能是支气管炎引起,还可能是肺炎甚至是肺部肿瘤等引起,都必须根据症状与体征寻找病因、选准药物、足量足疗程用药。 2.注意不良反应 由于老年人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所以老年人的药物治疗不仅要明确的适应证,而且要确保病人用药受益和安全。尽可能选择疗效确切而不良反应少、无副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并且密切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老年人用药误区哪些

很多老年人用药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这些误区主要六点。 求新:我国每年批准上市的新药并不多,而广告宣传中的“新药”并不具新药的成分。即便是新药,老年人也不应该随便使用,因为老年人的各项机能开始下降,使用新药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因为,产生药物不良反应三分之二的因素都是在上市的前四年被发现,如老年人盲目使用,很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所以,老年人不要轻易跟着广告走。 求洋:国外一些药物在生产工艺上可能会比我们稍微先进点,但这些“洋药”都是参考外国人的身体状况生产的,跟我们必定存在着种族上的差异。如服用没经过

老年人必知的用药先后顺序

一、先取食疗。而后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疗的先用食疗,此乃一举双得。例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食疗后仍不见效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选择用药物治疗。 二、先用中药。后用西药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除非是使用西药确特效。老年人多患慢性病或老病根,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先服中药进行调理。 三、先以外用。后用内服为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比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等可先用外敷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 四、先用内服。后用

老年人肺炎的治疗用药

1.注意选药 由于老年人的疾病产生原因比较复杂,相同的症状可能由不同的疾病及病因所引起,因此在肺炎的治疗用药上也要较强的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2.注意不良反应 由于老年人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所以老年人的药物治疗不仅要明确的适应证,而且要确保病人用药受益和安全。尽可能选择疗效确切而不良反应少、无副作用的药物进行肺炎的治疗,并且密切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3.注意剂量 老年人肺炎的治疗用药剂量方面3种情况:1.一般情况下,老年人用药剂量比成年人小,其所用剂量低于成年人常用剂量

老年人肺炎用药的注意事项哪些

我们都知道老年肺炎治疗是很麻烦的,给老年人带来的痛苦也是巨大的,那么肺炎老年患者用药该注意哪些注意事项呢?那么我们看下专家的介绍,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注意选药 由于老年人的疾病产生原因比较复杂,相同的症状可能由不同的疾病及病因所引起,因此在肺炎的治疗用药上也要较强的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2.注意不良反应 由于老年人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所以老年人的药物治疗不仅要明确的适应证,而且要确保病人用药受益和安全。尽可能选择疗效确切而不良反应少、无副作用的药物进行肺炎的治疗,并且密切观察疗效与不

老年人用药把好四道关

生理功能关:身体功能退化,患病多,需要长时间用药。 应对方法:该用的药不随便停。很多老人同时患多种疾病,需要同时用好几种药。此时,药物品种的选择要谨遵医嘱,并先咨询医生或药师注意事项。临床上同时用多种药物,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为大前提的,并不是盲目的联合。患者不要自作主张拒绝医生开的药,或是因为害怕副作用擅自停药,慢性病患者更要坚持服药。 药物代谢关:代谢减慢,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 应对方法:不要自己随意加药。调查显示,约1/4的老年患者同时使用4到6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