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药有新知
老人用药有新知
有的老人还相信广告的不实之词,哪种药广告见得多,就买那种药。更有甚者,许多老人听信那些街头游医、江湖骗子、“祖传名医”等人的话,买回一些“偏方秘方”。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它们由旺盛逐渐走向衰退,身体的各种疾病也会随之增多,药品的使用也就自然多了起来。但由于老年人在经济上的弱势,他们中的部分人往往会凭自己以往对某种疾病的经验,自主购药,简单选用。有的老人还相信广告的不实之词,哪种药广告见得多,就买那种药。更有甚者,许多老人听信那些街头游医、江湖骗子、“祖传名医”等人的话,买回一些“偏方秘方”。这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中总认为多服药比少服药好,服了没有坏处。还有些老年人喜欢经常食用一些“保健品”,他们认为服用保健品的好处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其实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其结果也是危害深重的。老年人用药必须三思而后行,绝不可盲目。
一般说来,老年人用药的种类分为两类:老年疾病治疗用药和抗衰老保健用药。这些药物的使用通常有以下几点值得广大老年人注意:
首先,老年人要依据自己的年龄变化适量用药。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老年人的肝脏因为退行性变化,其解毒功能和代谢功能明显下降,药物容易积蓄于体内,发生药物中毒的可能性会加大。老年人的。肾脏同样也会因为年龄的关系日趋老化,从而产生肾小球动脉硬化症,使肾血流量减少。而肾脏是药物和代谢产物排泄的重要脏器,老年人肾脏功能的显著减弱,也会使药物蓄积体内而中毒。还有,老年人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也比年轻时差,有些药物用多了,会引起老年人精神上的反应或者使其失去对药物的敏感性,用少了又达不到目的,如安眠药、抗生素类有毒副作用的药物,用时必须慎重考虑其剂量。一般情况下,60岁以上的老人药物剂量应在壮年人的用量上减少5%,70岁以上减少10%,80岁以上减少20%,具体用多少,老人应按医嘱或根据自己体质的情况来掌握。其实,多大年纪用多少药,教科书和药物说明书上都不会有很详细的介绍,这要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病人自己以往的药物使用情况来判断。对于保健品一类用药,老人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些保健品当中含有一定的激素类药物,使用时也必须相应减少用量。
其次,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药物。老年人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要把每次看病以及用药的详细情况记录保管好,不要到需要时手忙脚乱。比如说,肝、肾功能情况,有没有慢性胃肠方面的疾病,有没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对药物有没有过敏史,何种血型以及血压多少等,都必须有详细的记录。服药方面要按医嘱按时按量,不要稍好一点,就停止服药,或者情况加重,就加重剂量,这都是用药之大忌。用药中如果出现用药反应,如发热、寒战、皮疹、红斑、血压升高或降低,呼吸、心率变化等,都必须及时告知医生,不要擅自主张,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再次,老年人要明白“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在临床上,笔者发现很多老年人,喜欢动不动就用“三大素”:维生素、抗生素和激素,以为这些药是万能药,什么疾病都可以治疗。他们殊不知,任何药物用久了,都将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和不良后果,因此,这些药物没有必要时就不要随便使用。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老年人一定要正确掌握一些常规用药知识,包括一般疾病的常用药有哪些,怎样使用等,像急性心绞痛发作,老年人除了知道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外,还要了解怎样使用以及常规使用量等。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家人还应担负起监护老人用药的重任,即认真执行好医嘱,按时给老人服药。对于神志不清的老年人,家人更要认真护理,而且要把药物放在老人接触不到的地方,以防老人多服、误服。
老人用药分清先后
一、先取食疗,而后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疗的先用食疗,此乃一举双得。例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食疗后仍不见效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选择用药物治疗。
二、先用中药,后用西药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除非是使用西药确有特效。老年人多患慢性病或有老病根,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先服中药进行调理。
三、先以外用,后用内服为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比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等可先用外敷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
四、先用内服,后用注射有些中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针剂,以为用注射剂病好得快,其实不然。药剂通过血流向全身,最后进入心脏,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脏。因此,能用内服药使疾病缓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剂。
五、先用成药,后用新药近年来,新药、特药不断涌现。一般来说,它们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疗效,但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其缺点和毒副作用尤其是远期副作用还没被人们认识,经不起时间考验而最终被淘汰的新药屡见不鲜。因此,中老年人患病时最好先用中西成药,确实需要使用新、特药时,也要慎重,特别是对进口药物尤其要慎重。
老人用药八项注意
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人进入老年期,对药物的耐受性已减弱。因此,老年人在用药时一定要慎重。
一、宜先就医后用药,不宜先服药后就医,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影响治疗。
二、用药方法宜口服不宜立即肌注或静脉滴注,因为服用药比注射用药安全、方便。
三、用药种类宜少不宜多,药物用得多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产生毒副作用。
四、用药的剂量宜小不宜大,老年人肾脏的排泄功能降低,肝脏对药物代谢速度的减慢,容易引起蓄积中毒。
五、用药的时间宜短不宜长。以免产生对药物依赖性、耐受性及成瘾性。
六、药性宜温不宜剧。老年人气虚体弱,对于剧烈的药物常因抗不住会发生虚脱、休克等危险。
七、疗程宜缓不宜急。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要做到固本扶正,标本兼顾。
八、宜用中药调养,西药急救,尽量做到攻补兼施。一般认为中药比西药安全,毒副作用要小得多。
老人用药宜口服
不少老年人常常集数病于一身,长期同时服用几种甚至十几种药物。这样不但药物不良反应增多,而且还容易导致各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药物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会引起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从而出现各种临床异常症状。老年人则更容易发生药源性疾病,这与老年人的药物吸收、代谢及分布特点有关。
老年人胃肠粘膜细胞数量减少,消化道蠕动功能降低,胃酸分泌减少,加之肠道动脉硬化,使血运减少,这些生理特点都影响老人对所服药物的吸收,从而降低其疗效。此外,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药物在肝脏氧化、还原和水解、代谢的过程比较缓慢,同时由于肝肾功能减弱,免疫功能也逐渐降低,容易发生变态反应,引起药物过敏和中毒。再有,老年人体内的水分和肌肉组织逐渐减少,而脂肪所占比例相对增加,使一些亲脂性药物容易在脂肪内蓄积,因此,老年人的用药数量、剂量和次数均应减少。
老人用药有什么副作用
不少慢性病缠身的老人,常在不同医院、向不同医师拿药,家人们可要小心点了。
不少人用药平均超过5种;服用越多种药品,越容易发生药物交互作用,根据统计,同时服用两种药物,产生药物副作用的机率为6%,同时服用5种药物,药物副作用的机率为50%,若同时服用8种药物,机率高达百分之百。
老人用药要当心这些副作用!
许多感冒药都含有抗组织胺成分,会造成摄护腺肥大,病患排尿障碍,另外,某些降血压药会引起乾咳,降血脂药会造成肌肉痛,这些药物副作用都轻忽不得。
专家表示,许多感冒药和治过敏的用药都含有抗组织胺,这种成分会抑制排尿,常有罹患摄护腺肥大的老人,服药后急性尿滞留突然尿不出来,必须到医院急诊导尿。
除了老人,一般民众服用这类药物也须特别留意。专家指出,抗组织胺是治疗过敏非常普遍的用药,不过第一代抗组织胺会造成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的困扰,年纪大的人还会影响排尿功能,对于容易出现副作用的人,皮肤科多建议改用外擦的药膏来治疗。
除了抗组织胺,降血脂药也潜藏危机。专家指出,服用降血脂药物出现副作用的患者不在少数,平均每一百人就有五到十人,所以服用降血脂药物的第一周,须注意身体的反应,有任何不舒服,一定要特别当心。一旦出现肌肉发炎,或是变得特别疲倦,降血脂的药物就别再吃了。
老人用药的禁忌
一、忌滥用补药。
体弱老年人可适当辨证地用些补虚益气之品,但若为补而补,盲目滥用,可变利为害。民间就有“药不对症,参茸亦毒”的说法。
二、忌朝秦暮楚。
有的老年人治病用药“跟着感觉走”,今天见广告说这好,便用这药;明天见夸那,又改用那药。用药品种不定,多药杂用,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容易引出毒副反应。
三、忌长期用一种药。
一种药物长期应用,不仅容易产生抗药性,使药效降低,而且会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甚至形成药瘾。
四、忌滥用三大素。
抗生素、激素、维生素是临床常用的有效药物,但不能当万能药、太平药滥用,否则会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五、忌依赖安眠药。
长期服用安眠药易发生头昏、头胀、步态不稳和跌跃,久用也可成瘾和损害肝肾功能。治疗失眠最好以非药物疗法为主,安眠药为辅。安眠药只宜帮助病人度过最困难的时刻,治疗时应交替轮换用毒性较低的药物。
六、忌滥用泻药。
老年人常易患便秘,如为此而常服泻药,可使脂溶性维生素溶于其中而排出,造成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缺乏。老人便秘,最好调节生活饮食节奏,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选用甘油栓或开塞露通便。
老人用药前“三查”
不少老年人因身体不太好而需要定期服药。为防止老年人滥用药,引起不良反应,老人每次用药前应认真进行如下检查:
1、所用药物是否确为病情需要。
2、对所用药物有无过敏反应,有无耐受性。
3、药物剂量、用法是否正确。
需要注意的是,滋补药、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类药物,均要在医师指导下应用,不可滥用。如鹿茸有补精壮阳的作用,但服用过多,则可发生鼻出血、头晕等症状。又如夜盲症患者,服用适量维生素A可起到治疗作用,但如长期大量盲目服用,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毛发脱落、皮肤干燥、体重减轻、恶心呕吐等中毒表现。
老年人用药有什么讲究
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老年人应尽量少用药物,切忌不明病因就随意滥用药物,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延误疾病治疗。老年人因衰老产生的改变和疾病之苦,有些可以通过饮食(低脂、少盐、少糖、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和生活方式(起居有序、心情愉快、适当体力和脑力活动)的调整,以及不良习惯或危险因素(吸烟、酗酒、偏食、肥胖等)的纠正,达到身体健康、减少病痛、延缓衰老的目的。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保持乐观心态,防病于未然往往胜过吃药。
选用药物忌品种过多 老年人因多病,治疗时用药的品种也较多,约1/4老年人同时服用4~6种药,因此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也较大,约15%,且发生率与用药种数成正比。多种慢性病综合治疗时,用药品种应少而精,一般不超过5种。尽管老年人患病时可并发多种病症,但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用药。一般先服用急重病症的治疗药物,待病情基本控制后,再适当兼顾其他方面的药物。谨防出现服药一大把,样样病都一起治的现象。 掌握最低有效用药剂量 老年人的用药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和体质情况而定。
由于老年人对药物耐受力差、个体差异大、半衰期延长,对老年人用药剂量必须十分慎重。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用药剂量为成年人的3/4,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应当是成年人剂量的1/2或3/4作为起始剂量。为慎重起见,对老年人的用药最好从小剂量开始,如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则可更准确地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 选择适宜的用药时间 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老年人一般都患有健忘症,常常忘了服药或不按时服药,为防止这一情况,老年人应当在家属、亲友的协助和监护下用药。按医嘱服药是提高疗效和避免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 选择简便、有效的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是一种简便、安全的给药方法,应尽量采用。急性疾患可选择注射、舌下含服、雾化吸入等给药途径。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适当选择剂型与包装,从各方面注意,便于给药方案的落实,必要时给予指导或监督。
选择便于老年人服用的剂型。有些老年人吞服片剂或胶囊有困难,尤其是剂量较大或药物种类较多时更难吞服,可能时选用颗粒剂。 遵从医嘱忌有病乱投医 有些老人凭借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不经确诊就随便用药或加大用药剂量,这种做法对体质较差或患多种慢性病的老人尤为危险。有的老年人看别人用某种药治好了某种病便效仿之,忽视了自己的体质及病症的差异。
老年人得病,长期、慢性是其特点之一,因此易出现乱投医现象。那些未经验证的秘方、单方,无法科学地判定疗效,凭运气治病,常会延误病情甚至酿成药物中毒,添病加害。建议大家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尽量去医院看医生,先弄清楚病情,再对症下药。 不要轻信广告宣传忌滥用补药 体弱的老年人可适当辨证用些补虚益气之品,但若为补而补,盲目滥用,很可能适得其反。还有的老年人听信广告用药,今天见广告说这种药如何如何好,便去药店买来这种药吃,明天又听说那种药如何如何,便又改用另外一种药,药品种不定,多药杂用,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容易引起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