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国家庭止咳化痰误区报告

中国家庭止咳化痰误区报告

误区1:咳嗽是坏事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发现,受访者普遍对咳嗽理解不透彻,41.1%的受访者将咳嗽视为一种疾病,认为它是不好的。

据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临床部副主任张挪富教授介绍,其实咳嗽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

咳嗽分为干咳和湿咳,干咳是指没有痰的咳嗽,它往往由于喉炎、强烈气味、大哭、吸入异物等因素刺激呼吸道所导致;湿咳是指有痰咳嗽,需要通过咳嗽把体内的分泌物排出。干咳有可能转变为湿咳。

咳嗽所产生的呼气性冲击动作,把咽喉内的痰等分泌物排出体外,起到的是帮助清除呼吸道内各种“脏物”的作用。

误区2:咳嗽扛一扛也能好

张挪富教授说,很多人认为咳嗽不需要及早用药,扛一扛就过去了,因此既不看病也不服药,最后导致久咳不愈,发展成慢性甚至更严重的疾病。

调查中有39%的人表示久病成医后会选择自行调理,更有40.7%的人不会去看医生,选择“忍一忍,扛过去”。

对此,张挪富表示,在有痰咳嗽早期便及时使用祛痰药溶解排痰,以减少呼吸道所受的刺激,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及时遏制病情的发展,加快疾病的痊愈。

止咳化痰中药

1如果咳嗽不停并伴有黄痰,可以用15克竹茹,30克蒲公英,15克鱼腥草一起加水煎服,每天吃一剂,每一剂可以分两次服用,大概两三天左右就能产生效果了。

2如果您觉得咳嗽、胸闷、咯痰不爽,可以用猪瘦肉100克,鲜元宝草60克,洗净后加水炖烂,每天吃一剂,每剂分两次食用,连服三至五天就能够见效。

3当然,您也可以用连钱草60克,甘草10克,大麦30克,蜂蜜30克作为药方,将前三种药物加水一起煮,然后将渣去掉,之后加入蜂蜜调匀,分为三次服用,每日一剂便可。一般两到三天见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可以多做身体的锻炼,不要抽烟喝酒。不要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小儿咳嗽慎用镇咳药物

在我国呼吸专业门诊,每天就诊的儿童中有70%~80%是以发热伴咳嗽或单纯咳嗽为主。针对小儿咳嗽,各种治疗方法常常难以奏效,最终导致12%的小儿会发生并发症,24%的小儿需要复诊。在小儿严重并发症中,70%是由于药物使用不当造成。尽管会有40%至70%的小儿咳嗽接受了抗生素治疗,但近来的数据显示,抗生素并未减少并发症。这给儿童健康造成了伤害,也给家庭造成了经济负担。

据钟南山介绍,小儿咳嗽治疗方法难以奏效的原因是治疗手段长期存在误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咳痰症状及鼻后滴流是儿童咳嗽的两大主要原因。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一咳嗽就马上用镇咳药直接镇咳,这有可能给小儿带来不良影响。与成人不同,小儿咳嗽中有70%-80%都是有痰咳嗽,而且小儿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无法像成人那样将痰液有效咳出,容易滞留痰液,如果一咳嗽就给予镇咳药治疗,咳嗽暂时抑制了,但痰液更难排出,结果会堵塞呼吸道,不但使咳嗽加重,还容易导致肺部感染,造成肺炎等更严重的疾病。因此儿童有痰咳嗽早期应该先进行祛痰治疗,痰液排除后咳嗽自然会减轻。

小儿咳嗽要对因治疗

由于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和免疫特点,极易发生咳嗽。面对小儿咳嗽,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家长常常陷入误区,使得治疗适得其反,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胡仪吉告诉记者,70%-80%小儿咳嗽都会伴有痰液,痰液刺激咽部是咳嗽产生的一种重要机制。而且小儿支气管管腔细窄、支气管粘膜上皮纤毛运动差及呼吸道粘液腺分泌不足,很容易引起痰液潴留,致使咳嗽加重。此外,小儿鼻腔短小,鼻道狭窄、鼻粘膜柔软,血管丰富,容易充血引起鼻塞流涕,致使鼻部分泌物倒流刺激咽部和支气管粘膜,是引起小儿咳嗽的主要原因。所以,治疗咳嗽首先要找出咳嗽的病因,对因治疗,慎用咳嗽药。

专家介绍,小儿一定要慎用镇咳药。像一些如愈酚伪麻口服溶液艾舒是一个相对新型的专门针对小儿的药物,这类药物相对就比较好。因为小儿一般不适合单纯服用镇咳药,特别是小儿咳嗽带痰时。目前常见的止咳药多含有强烈中枢性镇咳药成分,如可待因、福尔可定等,这类药直接作用于咳嗽中枢,止咳作用强。使用后,虽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止咳效果,但可能导致更大的疾病隐患。因为小儿的呼吸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咳嗽反射较差,痰液不易排出。如果一咳嗽,便给予较强的止咳药,造成大量痰液蓄积在气管和支气管内,不仅影响呼吸功能,还有可能形成深部病灶,使病情加重。此外,有些药服用一段时间后还会成瘾,对小儿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

中国家庭止咳化痰误区报告

日前,中国家庭止咳误区报告发布会在广州举行。记者在在公布的中国家庭止咳误区报告上获悉,在600多份调查问卷中,近七成受访者存在用药不及时的情况,对咳嗽的治疗存在较多误区。

误区1:咳嗽是坏事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发现,受访者普遍对咳嗽理解不透彻,41.1%的受访者将咳嗽视为一种疾病,认为它是不好的。

据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临床部副主任张挪富教授介绍,其实咳嗽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

咳嗽分为干咳和湿咳,干咳是指没有痰的咳嗽,它往往由于喉炎、强烈气味、大哭、吸入异物等因素刺激呼吸道所导致;湿咳是指有痰咳嗽,需要通过咳嗽把体内的分泌物排出。干咳有可能转变为湿咳。

咳嗽所产生的呼气性冲击动作,把咽喉内的痰等分泌物排出体外,起到的是帮助清除呼吸道内各种“脏物”的作用。

误区2:咳嗽扛一扛也能好

张挪富教授说,很多人认为咳嗽不需要及早用药,扛一扛就过去了,因此既不看病也不服药,最后导致久咳不愈,发展成慢性甚至更严重的疾病。

调查中有39%的人表示久病成医后会选择自行调理,更有40.7%的人不会去看医生,选择“忍一忍,扛过去”。

对此,张挪富表示,在有痰咳嗽早期便及时使用祛痰药溶解排痰,以减少呼吸道所受的刺激,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及时遏制病情的发展,加快疾病的痊愈。

误区3:混淆祛痰药和镇咳药

调查中仅有5.1%的受访者清楚知道镇咳药和祛痰药在治病机制上的区别;同时,更有七成受访者在使用咳嗽药前不会一直关注其具体成分,这容易导致患者在镇咳药和祛痰药的选择上出现偏差。

在碰到咳嗽时,很多人更习惯于快速镇咳,把咳止住,但却不知强行服用止咳药,会导致痰液滞留在吸道内,引发二次感染,导致肺炎等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张挪富表示,针对有痰咳嗽,应该先化痰再止咳,并且选择服用含黏液溶解药成分的祛痰药,能使稠厚的痰液黏度降低,便于咳出,从而有效帮助疾病的痊愈。所以,了解咳嗽的制病机制后,才有能力分辨合适的咳嗽药成分,避免错误用药。

误区4:滥用抗生素

调查中发现,有80.2%的受访者会在咳嗽时选择服用抗生素,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咳嗽就是有炎症,需要服用消炎药(即抗生素)”。事实上,有12.8%的样本不清楚抗生素针对的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咳嗽,更有57.5%的样本误认为抗生素针对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

“很多人一咳嗽就用抗生素。其实,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感染,而不少急性咳嗽如感冒引起的咳嗽往往是病毒感染引起,盲目服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当真正发生细菌感染时,药物就有可能失去疗效。”张挪富纠正到。

误区5:中药比西药好

在选择是用中药或西药治疗,大多数人会将药物的毒副作用作为选择的重要指标。在此次调查中,38%的受访者在咳嗽时会优先选择中药,比优先选择西药的人(28.4%)高出近10个百分点。有45.7%的受访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相反地,超半数受访者认为中药治疗温和,23.6%的样本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

怎样评价有没有副作用?张挪富说,因为研究做得少,中药的成分是什么并不知道。相较之下,西药的成分都会有明确标明,有副作用就写上。对什么有副作用,中药是不写的,但不写不代表没有。

误区6:止咳化痰治疗偏爱用偏方

经过对中国家庭偏方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将近八成的受访者寻找并服用过偏方,受访者普遍认为“偏方”是民间智慧的体现,值得相信,持这一观点的人超过半数,还有近24.8%的受访者认为偏方温和且安全。

对于用“偏方”治疗咳嗽,张挪富表示对于急性咳嗽(持续时间在3周以内)的患者,用“盐蒸橙子”、“冰糖雪梨”等一些止咳偏方,有些的确有一定的基础原理和微弱的保健作用,但治疗咳嗽的针对性不强,只能作为辅助治疗。

但同时,所谓的“偏方”鱼龙混杂,有些“偏方”甚至反而会加重病情,如吃生姜片止咳,可能会对喉咙产生刺激,导致咳嗽更加严重。因此如果一味地相信偏方,拖延了治疗,反而会得不偿失。

止咳化痰误区一箩筐

误区1:咳嗽是坏事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发现,受访者普遍对咳嗽理解不透彻,41.1%的受访者将咳嗽视为一种疾病,认为它是不好的。

咳嗽分为干咳和湿咳,干咳是指没有痰的咳嗽,它往往由于喉炎、强烈气味、大哭、吸入异物等因素刺激呼吸道所导致;湿咳是指有痰咳嗽,需要通过咳嗽把体内的分泌物排出。干咳有可能转变为湿咳。

咳嗽所产生的呼气性冲击动作,把咽喉内的痰等分泌物排出体外,起到的是帮助清除呼吸道内各种“脏物”的作用。

误区2:咳嗽扛一扛也能好

张挪富教授说,很多人认为咳嗽不需要及早用药,扛一扛就过去了,因此既不看病也不服药,最后导致久咳不愈,发展成慢性甚至更严重的疾病。

误区3:混淆祛痰药和镇咳药

调查中仅有5.1%的受访者清楚知道镇咳药和祛痰药在治病机制上的区别;同时,更有七成受访者在使用咳嗽药前不会一直关注其具体成分,这容易导致患者在镇咳药和祛痰药的选择上出现偏差。

在碰到咳嗽时,很多人更习惯于快速镇咳,把咳止住,但却不知强行服用止咳药,会导致痰液滞留在吸道内,引发二次感染,导致肺炎等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专家详解咳嗽认知六大误区

误区一 咳嗽是不好的

这份某健康类网站对600多位网友进行的调研显示,中国家庭对咳嗽的根本原因及对咳嗽是好是坏的判断存在盲点,有41.1%的人将咳嗽视为一种疾病。

专家纠错:咳嗽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人体的一种自我防御,咳嗽起到帮助清除呼吸道内各种“脏物”的作用,这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超过一定的“度”,咳嗽太厉害,就会降低生活质量,剧烈咳嗽还可能会把肺泡震破,甚至造成致命危险。因此对咳嗽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定义。

误区二 咳嗽能扛就扛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受访者普遍对于咳嗽的专业治疗不够重视并且用药不及时,有40.7%的人不会去看医生,而是选择“忍一忍,扛过去”。

专家纠错:咳嗽从表现来看分为干咳和湿咳。干咳指没有痰的咳嗽,往往由于强烈气味的刺激,或吸入了异物而引起,其作用是为了排出异物;另一种情况便是湿咳,即咳嗽带痰。连续性的咳嗽会对咽喉产生刺激,使得咽喉的分泌腺增加分泌,产生痰液。很多人认为咳嗽不需要及早用药,扛一扛就过去了,因此既不看病也不服药,最后导致久咳不愈,发展成慢性咳嗽甚至更严重的疾病。专家建议,在有痰咳嗽时,早期便及时使用祛痰药溶解排痰,以减少呼吸道所受的刺激,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及时遏制病情的发展,加快疾病的痊愈。

误区三 混淆祛痰药和镇咳药

就中国家庭咳嗽药的选择情况,调研发现:64.1%的受访者知道治疗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时需要祛痰,但咳嗽时会优先服用祛痰药的仅占14.6%。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仅有5.1%的受访者清楚知道镇咳药和祛痰药在治病机制上的区别;更有七成受访者在使用咳嗽药前不会关注其具体成分。

专家纠错:有痰咳嗽的患者在盲目服用了快速止咳的“镇咳药”之后,可能会暂时获得咳嗽的缓解,孰不知这样会使细菌的最佳“肥料”——痰液持续停留在呼吸道内,容易引发二次感染,导致肺炎等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果服用祛痰药,则能使稠厚的痰液黏度降低,便于咳出,从而有效帮助疾病的痊愈。所以,了解咳嗽的致病机制后,才能分辨适合的咳嗽药成分,避免错误用药。

误区四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

调查发现,很多中国家庭对抗菌药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的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咳嗽就是有炎症,需要服用消炎药”。

专家纠错:很多人一咳嗽就用抗菌药。其实,抗菌药针对的是细菌感染,而不少急性咳嗽如感冒引起的咳嗽往往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盲目服用抗菌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当真正发生细菌感染时,药物就有可能失去疗效。

误区五 中药比西药好

多数被调查者对于中药的信任度较高,常盲目选择中药而不会辨证地对待病情,同时对西药抱有较大疑虑。

专家纠错:有些中药镇咳确实有效,但不能滥用。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用药也有温、凉、寒之分。如果本身对病因病机或中药不了解,用药出现偏差,治疗效果则会适得其反。此外,中药副作用列表上写着“尚不明确”并不代表没有副作用。

误区六 止咳化痰爱用偏方

调查显示,将近八成的受访者寻找并服用过偏方,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偏方”是民间智慧的体现,值得相信。

专家纠错:盛行一时的“盐蒸橙子”,认可度较高的“冰糖雪梨”等网络流行的止咳偏方,有些的确有一定的基础原理和微弱的保健作用,但治疗咳嗽的针对性并不强,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同时,所谓的“偏方”鱼龙混杂,有些“偏方”甚至反而会加重病情,如吃生姜片止咳,可能会对喉咙产生刺激,导致咳嗽更加严重。因此如果一味地相信偏方,延误了治疗,反而得不偿失。

小儿咳嗽慎用镇咳药物

目前,随着天气转冷,市各大医院、儿科专科医院接治的少儿感冒咳嗽病例又增多起来,紧张的父母伴着少儿的啼哭声、咳嗽声焦急地排成长龙为宝宝诊治。专家指出,咳嗽是少儿冬季里多种呼吸道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少儿咳嗽治疗过程长期存在诸多误区,许多宝宝一直没有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比如很多家长都习惯小孩子一咳嗽立即就喂药希望早日止咳,其实这种做法对于小孩子并不一定合适,也可能还埋下健康隐患。

滥用镇咳药令小儿痰液难咳出

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指出,在我国呼吸专业门诊,每天就诊的儿童中有70%~80%是以发热伴咳嗽或单纯咳嗽为主。针对小儿咳嗽,各种治疗方法常常难以奏效,最终导致12%的小儿会发生并发症,24%的小儿需要复诊。在小儿严重并发症中,70%是由于药物使用不当造成。尽管会有40%至 70%的小儿咳嗽接受了抗生素治疗,但近来的数据显示,抗生素并未减少并发症。这给儿童健康造成了伤害,也给家庭造成了经济负担。

据钟南山介绍,小儿咳嗽治疗方法难以奏效的原因是治疗手段长期存在误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咳痰症状及鼻后滴流是儿童咳嗽的两大主要原因。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一咳嗽就马上用镇咳药直接镇咳,这有可能给小儿带来不良影响。与成人不同,小儿咳嗽中有70%-80%都是有痰咳嗽,而且小儿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无法像成人那样将痰液有效咳出,容易滞留痰液,如果一咳嗽就给予镇咳药治疗,咳嗽暂时抑制了,但痰液更难排出,结果会堵塞呼吸道,不但使咳嗽加重,还容易导致肺部感染,造成肺炎等更严重的疾病。因此儿童有痰咳嗽早期应该先进行祛痰治疗,痰液排除后咳嗽自然会减轻。

小儿咳嗽要对因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呼吸内科主任胡仪吉指出,由于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和免疫特点,极易发生咳嗽。面对小儿咳嗽,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家长常常陷入误区,使得治疗适得其反,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胡仪吉告诉记者,70%-80%小儿咳嗽都会伴有痰液,痰液刺激咽部是咳嗽产生的一种重要机制。而且小儿支气管管腔细窄、支气管粘膜上皮纤毛运动差及呼吸道粘液腺分泌不足,很容易引起痰液潴留,致使咳嗽加重。此外,小儿鼻腔短小,鼻道狭窄、鼻粘膜柔软,血管丰富,容易充血引起鼻塞流涕,致使鼻部分泌物倒流刺激咽部和支气管粘膜,是引起小儿咳嗽的主要原因。所以,治疗咳嗽首先要找出咳嗽的病因,对因治疗,慎用咳嗽药。

专家介绍,小儿一定要慎用镇咳药。像一些如愈酚伪麻口服溶液艾舒是一个相对新型的专门针对小儿的药物,这类药物相对就比较好。因为小儿一般不适合单纯服用镇咳药,特别是小儿咳嗽带痰时。目前常见的止咳药多含有强烈中枢性镇咳药成分,如可待因、福尔可定等,这类药直接作用于咳嗽中枢,止咳作用强。使用后,虽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止咳效果,但可能导致更大的疾病隐患。因为小儿的呼吸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咳嗽反射较差,痰液不易排出。如果一咳嗽,便给予较强的止咳药,造成大量痰液蓄积在气管和支气管内,不仅影响呼吸功能,还有可能形成深部病灶,使病情加重。此外,有些药服用一段时间后还会成瘾,对小儿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

法半夏是什么

法半夏是什么

法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主治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法半夏是植物半夏的炮制加工品,原植物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具须根。该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法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法半夏是植物半夏的炮制加工品,块茎入药,有毒,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主治咳嗽痰多、恶心呕吐。外用治急性乳腺炎、急慢性化浓性中耳炎。兽医用以治锁喉癀。

法半夏

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低。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清半夏

清半夏长于化痰。功用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

半夏曲

半夏曲长于消食化痰。半夏曲“苦辛,平。”入肺,脾,大肠三经。功效化痰止咳,消食宽中。主治:泄泻,咳嗽。

姜半夏

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功能与主治:降逆止呕。用于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用姜矾汤在半夏晒至半干时浸润。经炮制后得到的炮制品之一姜半夏毒性降低,但由于其中的有效成分及刺激性成分不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仅在半夏项下收载氨基酸的定性鉴别,未见有关姜半夏的质量标准报道。

法半夏的禁忌

法半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半夏开始是生的,它是有一定的毒性,因此患者很少拿来内服,一般都是外用。法半夏是半夏加工炮制后而成,希望大家分清半夏和法半夏的区别,以免出现使用错误。法半夏还可以用来煮粥能健脾益胃和缓解呕吐的症状,大家可以灵活运用中药来养生。

7天健康监测怎么执行

根据县级规定的健康监测要求,具体有以下执行事项:

1、日常健康监测期间应尽量减少外出,原则上非必要不离开本县。外出时需控制活动范围,不参加会议、会展、旅游、聚餐等聚集性活动,不进入学校、养老院、福利院等特定机构,不进入影剧院、歌舞厅、浴室、网吧等室内密闭场所,不开展线下教学、培训等活动,外出时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切实保持安全社交距离。若工作单位为以上重点场所,应暂时离岗。

2、一旦出现发热(体温≥37.3℃)、干咳、乏力、嗅觉和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到县人民医院(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就医并报告村(社区)管控责任人。

3、一旦出现发热(体温≥37.3℃)、干咳、乏力、嗅觉和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到县人民医院(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就医并报告村(社区)管控责任人。

4、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的人员来(返)后要求及时到社区报到,并提供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不能提供报告的应在24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14天日常健康监测期,在第3、7、14天核酸检测。7天日常健康监测期,在第7天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需前往县综合服务点,需全程佩戴口罩,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5、观察对象应单独一室居住,通风良好,尽量减少与家人同处一室。监测对象和家人均须佩戴口罩,日更换,如口罩湿润需及时更换。监测对象如需照护,应尽可能减少照护人数,并由身体健康无慢性病的人员承担照护工作。

6、限制活动,最小化与家庭成员活动共享区域,避免与家人接触,并确保共享区域(厨房、卫生间等)通风良好。

7、落实健康监测工作,监测对象每天早晚2次检测体温,若有发热(体温≥37.3℃)、干咳、乏力、嗅觉和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症状应立即报告村(社区)管控责任人。

8、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来捂住口鼻的材料可直接丢弃,或者使用之后正确清洗。

9、推荐使用含有效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消毒剂,及时清洁、消毒家庭成员经常触碰的物品。

10、居室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照护人员要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工作,注意食品卫生,防止其他感染。

11、监测对象和家庭成员要做到勤洗手,避免直接接触,不得直接用手擦拭口鼻、眼睛。

12、监测对象与家人分别就餐,不得同桌共餐,不得混用餐具及个人洗漱用品。

13、监测对象的日常生活用品应单独清洗消毒,产生的生活垃圾可在消毒后按日常生活垃圾处理。

14、监测对象排便后,应在马桶内投入常用消毒剂,盖上马桶盖作用半小时以上后放水冲掉,随后彻底清洗双手。

相关推荐

居家隔离要单独隔离吗 居家隔离的要求标准

1、单独房间居住,并有独立卫生设施。 2、房间应该通风良好,保持开窗通风,保持房门随时关闭,在打开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室友相通的房门时先开窗通风。 3、活动区域应该和其他家庭成员/室友尽可能不产生重叠,可能产生重叠的区域需要做好通风、消毒。 4、房间不能使用和其他房间共通的中央空调。室内应当使用木质、金属的家具,避免使用布艺、皮质等不易消毒的家具。 1、在隔离房间活动可以不戴口罩,不随意离开隔离房间,必须离开隔离房间时先戴外科口罩。佩戴新外科口罩前后和处理用后的口罩后,应当及时洗手。 2、尽可能减少与其他家庭

白菜止咳化痰

1.松子清肠润肌肤。 珍珠般的松子,在传统御膳中运用广泛,向来被视为有滋补强身功效。松子丰富的油脂成份,不但可以帮助排便,还可以滋润皮肤。同时,松子是优质的油脂来源,含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可以缓解发炎反应。 怎么吃最健康:松子热量较高,平时撒点在饭菜上,每次一小把。 2.大蒜消炎又杀菌。 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里,大蒜扮演着重要的救命角色。以往行军时必备盐跟大蒜,盐用来补充矿物质,大蒜则用来杀菌和预防疾病。近来,大蒜也被发现可以降低胆固醇。但生大蒜辣刺激性强,因此胃炎、喉咙痛、痔疮、眼睛红、长青春痘的人,不宜生

居家隔离有什么要求

1.隔离房间要符合“单人单间单卫”。 2.隔离的门上要加装电子门磁。 3.隔离人员及同居的家庭成员、室友原则上不准外出,每天两次要向社区报告居家隔离人员体温等健康状况。 4.医疗机构要上门采集鼻咽拭子。 5.社区要提供生活保障。 6.没有符合条件的居家隔离场所要在集中隔离场所完成健康管理。 7.出现发热、干咳等十大症状,要主动报告社区,及时闭环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排查。 8.其他急症就诊要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

婴儿咳嗽有痰的护理误区

有病痛,就会有偏方。 对于婴儿咳嗽有痰,同样存在许多民间偏方。然而,这些都是错误的护理方式,家长们一定要避开这些误区哦! 误区一:先止咳后祛痰 “宝宝又咳嗽了?赶紧给他止止咳”这种话,实在不少见。但这却是错误的。咳嗽是人体的防御反射之一,能把呼吸道内的异物与分泌物排出体外,所以咳嗽不必急于止咳,应该先考虑祛痰。不然往往会适得其反。 误区二:只要是咳嗽,都吃冰糖炖雪梨 冰糖炖雪梨并不是神药,它只对风热咳嗽有缓解的效果,对其他咳嗽,是不起作用的。在没判断清楚宝宝咳嗽是属于哪一种,是不能用冰糖炖雪梨做治疗的,有

止咳化痰的药

1.可待因该药止咳作用迅速而强大,口服后大约1小时就可发挥最大效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烈干咳和刺激性咳嗽,尤其适用于伴有胸痛的剧烈干咳。由于此药能够抑制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的腺体分泌和纤毛运动,对有少量痰的剧烈咳嗽,应与祛痰药合用。痰很多的病人不能服用可待因,否则会使大量痰液阻塞呼吸道。可待因不可长期使用,因其可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也可引起便秘。只有严重的刺激性的无痰干咳、或咳嗽剧烈,影响睡眠,才可酌情考虑用可待因之类的镇咳药。可待因为口服药,每次15~30毫克,每日3次。 2.咳必清常用于急性上呼吸道炎

治咳嗽常见5个误区有痰咳嗽要重视

误区1 咳嗽能抗就扛 有近半数受访者在刚开始咳嗽时会倾向进行治疗,39%的人表示久病成医后会选择自行调理,更有40.7%的人不会去看医生,选择“忍一忍,扛过去”,47.4%的受访者在久咳不愈时才会适当选择药物,更有20.2%的受访者一般不喝药,等其自愈。 纠错:张挪富表示,上周四一早上门诊就看了30多个病人,其中20多位是看咳嗽类呼吸道疾病,占了总病人的70%。“每次空气质量变差,咳嗽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就会大幅度上升”。近年来,大气污染,过敏源增多等因素都使咳嗽等呼吸道疾病问题日渐严峻。临床上很多人认为咳嗽

小儿咳嗽慎用镇咳药物

滥用镇咳药令小儿痰液难咳出 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指出,在我国呼吸专业门诊,每天就诊的儿童中有70%~80%是以发热伴咳嗽或单纯咳嗽为主。针对小儿咳嗽,各种治疗方法常常难以奏效,最终导致12%的小儿会发生并发症,24%的小儿需要复诊。在小儿严重并发症中,70%是由于药物使用不当造成。尽管会有40%至70%的小儿咳嗽接受了抗生素治疗,但近来的数据显示,抗生素并未减少并发症。这给儿童健康造成了伤害,也给家庭造成了经济负担。 据钟南山介绍,小儿咳嗽治疗方法难以奏效的原因是治疗手段长期存在误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

止咳化痰的药

由于诱发咳嗽的原因繁多,个人体质的差异也有所不同,所以最好还是及时去医院就诊,让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止咳化痰吃什么药好些。通常服用中成药有甘草片对止咳化痰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有镇咳,祛痰,平喘,消炎作用的咳特灵。 麻黄、甘草各3克,杏仁、荆芥、前胡、桔梗、苏子、法夏、陈皮、桂枝、百部、白前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这个方子针对寒咳治疗,由于发散风寒,宣肺止咳的功效。 麻黄、甘草各3克,石膏10克,桑叶、菊花、杏仁、前胡、连翘、大力子、贝母、桔梗、竹茹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这个方子是针对风热咳嗽治疗的,

止咳化痰有区别

在一些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成药说明书上,我们常常会看到止咳化痰这四个字,很多人在出现咳嗽或咳痰的某一症状时,也习惯选择具有止咳化痰双重功效的中成药。其实,这四个字包含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凡是具有减轻或制止咳嗽的中药或中成药称为“止咳”,而具有祛痰和消痰作用的则称为“化痰”———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临床上将咳嗽分为干咳和湿咳两种情况。干咳是指咳嗽频繁,但无痰或痰量极少,常见于急性咽炎、急性喉炎、轻症肺结核等疾病。湿咳是指咳嗽伴有咳痰,常见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中医所称的“止咳”,主要是指能够减轻

清热止咳的药怎么选择

1、避开成人止咳药 给儿童止咳最好不要用成人止咳药。有些成人止咳药含有中枢镇咳成分,主要是指可待因、吗啡等,常用的复方甘草片里就含阿片粉,它们通过抑制中枢神经达到止咳的作用,在抑制和咳嗽有关的神经的同时,还可能对其他神经有轻度的抑制作用,且上述药物有成瘾性。儿童服用有一定的危险性。 儿童止咳药里通常含右美沙芬,它属于非依赖性中枢镇咳药,治疗剂量对呼吸中枢没有抑制作用,没有成瘾性,是《中国咳嗽诊治指南》中推荐用药,比较 安全。 2、西药目标明确 儿童止咳化痰药中,西药所含的成分主要作用是止咳、祛痰、抗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