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的食疗方
腹外疝的食疗方
(1)羊睾丸、鸡蛋各4个,水煮后吃蛋喝汤,每日1剂,连服数日。用于本病气虚者。
(2)补骨脂50克,盐炒研末,加入黑芝麻25克,每次服9克,每日2次。
(3)全蝎一个研末,装入鸡蛋孔内蒸熟食之。
(4)猪肉120克、梧桐树根,八月瓜根、苍耳子各10克。炖服,每日1次。
(5)蒜头皮20克,熬水,每日服用数次。蒜头皮即粘贴蒜肉之衣,约1000克的蒜头,可剥皮20克。本方适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者。
(6)橘核30克,山楂核30克,水煎服,每日2次。有行气散结、通络止痛之效。
(7)无花果有理气健脾之效。取无花果5个,小茴香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8)老丝瓜250克(焙干),陈皮10克,共研细末,用白酒冲服,每次3克,每日2次,连服1个月。
小茴香15克,食盐4克,青皮鸭蛋2个。
【用法】将小茴香和食盐同炒熟研未,与打入碗中的鸭蛋拌匀,在油锅中煎成蛋饼,每晚临睡时以温米酒送服,每4日为一疗程。
【功效】行气止痛,消肿散结。
【主治】腹股沟斜疝。
腹外疝并发症
腹外疝并发症:肠绞窄、肠穿孔。
肠绞窄病人常有发热、持续腹痛、胃肠减压后腹部有肿块。实验室检查发现明显的白细胞增多、代谢性酸中毒、乳酸脱氢酶和淀粉酶升高。X 线检查不敏感,但会显示有咖啡豆征(单一的气体膨胀腔状拌,被水肿肠道的宽大密集带所分离)、假肿瘤征(肠拌充满液体,完全关闭)或三个不同平面的单一拌固定。
肠穿孔是指肠管病变穿透肠管壁导致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的过程,是许多肠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引起严重的弥漫性腹膜炎,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腹膜炎等症状体征,严重可导致休克和死亡。
腹外疝分为哪几类
按照腹外疝由腹壁突出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占 90% 以上,股疝次之,占 5% 左右。部分接受过腹部手术的患者,腹内脏器由原手术切口向外突出,称为腹壁切口疝;有人工肛门的患者,有时腹内脏器由造口旁向腹外突出,称为造口旁疝,这些也都属于腹外疝。
腹外疝的病因
(1) 腹壁强度降低: 先天性因素: 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 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 先天发育不全的腹白线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后天性因素: 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或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体弱和过度肥胖致肌肉萎缩等,均导致腹壁强度降低。
(2)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原因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
腹外疝会传染吗
腹外疝不是由病毒或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导致的,显然不会传染。
腹外疝护理
日常护理
术前疝块较大者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离床活动时使用疝带压住疝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而造成疝嵌顿。
术后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利于切口愈合和减轻切口疼痛。剧烈咳嗽和用力大小便等均可引起腹内压升高,不利于愈合。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若发现敷料污染或脱落,应及时更换。注意观察体温和脉搏的变化及切口有无红、肿、疼痛,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应尽早处理。
腹外疝并发症
腹外疝并发症:肠绞窄、肠穿孔。
肠绞窄病人常有发热、持续腹痛、胃肠减压后腹部有肿块。实验室检查发现明显的白细胞增多、代谢性酸中毒、乳酸脱氢酶和淀粉酶升高。X 线检查不敏感,但会显示有咖啡豆征(单一的气体膨胀腔状拌,被水肿肠道的宽大密集带所分离)、假肿瘤征(肠拌充满液体,完全关闭)或三个不同平面的单一拌固定。
腹外疝肠穿孔是指肠管病变穿透肠管壁导致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的过程,是许多肠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引起严重的弥漫性腹膜炎,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腹膜炎等症状体征,严重可导致休克和死亡。
腹外疝症状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婴幼儿和中年男子,右侧多见。起初症状不明显,仅在站立、行走或剧烈咳嗽等腹内压力增高时出现腹股沟区肿胀和轻微疼痛,以后在腹股沟区或阴囊内可有复性包块,平卧或用手推后肿块消失。可发生嵌顿、绞窄。
腹股沟区可见肿块,坠入阴囊则多呈梨形,上端小、下端宽大,质软,咳嗽时触及包块,有冲击感。平卧或向外上方推挤时,包块可还纳、回纳后按住内环口,令患者咳嗽,以增加腹压,包块不出现。
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体弱者,特别是伴有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和习惯性便秘者易增加腹压而导致本病,表现为站立时腹股沟内侧隆起,无疼痛及其它不适。
站立时腹股沟内侧可见一半球形的包块,不进入阴囊,平卧后可自行消失,常可在内环处触及到明显的腹壁缺损和薄弱。
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一般症状轻微,易被忽略,当久站立或咳嗽使映内压增高时,略有坠胀感。若出现局部剧烈的疼痛,要考虑嵌顿和绞窄的可能。
股疝的疝块一般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卵圆窝处,呈半球形隆起,体积不大,由于疝囊颈较狭小,咳嗽无明显冲击感。易发生嵌顿和绞窄。
脐疝:脐疝多见于小儿和肥胖的经产妇女。小儿脐疝在啼闹,便秘时脐部出现半球形包块,无其它不适。成人脐疝可发生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小儿脐疝一般不超过2厘米,多在脐部上方可触及腹壁的缺损,成人脐疝不易还纳,可触及疝环或脐部的腹壁缺损。当发生嵌顿时疝块变硬,出现腹痛和肠梗阻的表现。
切口疝:有手术史。站立、行走、咳嗽、腹部用力时,腹壁切口处有肿块突出,可伴有消化不良, 腹胀、腹部隐痛等不适。检查时腹部切口可见手术瘢痕处隆起,可能及质软的肿块,站立明显,平卧后消失,并可触及加周围的腹肌裂开、腹壁缺损,及疝内容物。
哪些人容易得股疝
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 3%~5%,多见于 40 岁以上妇女,女性的生理结构特点是发病的基础,腹压增加(如妊娠等)是常见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