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线疝的鉴别
白线疝的鉴别
以上腹部深处疼痛且伴有恶心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者,须与上消化道疾病相鉴别。有作者报道曾有一些白线疝病人被误诊为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而长期就诊于内科。由于本病常伴有腹内脏器疾病和其他部位的腹外疝,而且白线处疼痛也经常在其他上腹疾病中发现,故在做出白线疝诊断以前,应想到有同时存在内脏器质性病变和其他部位的腹外疝的可能因此,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以免误诊或漏诊。 此外,经产女性病人的脐下白线疝应与产后腹直肌分离所致的内脏膨出相区别。
白线疝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腹痛
白线疝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多数病人仅表现为上腹局限性隐痛而少数表现为较严重的深部疼痛。腹痛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疝块压迫通过白线的肋间神经纤维导致局限性疼痛,大网膜、肝圆韧带受到牵扯引起深部疼痛。腹痛可放射到下胸部及背部。疼痛程度与体位、进食及重体力劳动有关体位改变,尤其是平卧时疼痛常减轻或消失而进食后或重体力劳动后可加重腹痛的严重程度与疝的大小不成正比,往往疝很小而临床症状很重。
2.恶心、呕吐
少数白线疝病人除腹痛外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发生机制为:①脱出的大网膜和肝圆韧带牵拉可引起深部疼痛,并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②大网膜和肝圆韧带的牵扯可导致幽门痉挛,进而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二)体征
1.腹壁肿块
腹壁肿块是白线疝的主要体征。由于白线疝绝大多数发生于脐与剑突之间,因此,疝块多位于脐上剑突与脐之间的白线上,可偏于中线一侧,站立或饭后疝块更为明显。疝块直径一般在2~4cm左右,有学者报道疝块最大者直径达 15cm,少数病人疝块很小,只是皮下一个柔软的圆形突起,不易察觉,肥胖病人则更难发现。当疝内容物回纳后可触及白线处有筋膜性疝环孔的边缘。
2.Litten征阳性
体格检查时将手指放在病人怀疑疝的部位,嘱其在立位时用力咳嗽,往往在咳嗽的同时,手指可感到有碎裂声,即为Litten征阳性。
3.诱发疼痛
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肿块向外牵拉,常因牵扯了肝圆韧带、腹膜或大网膜而诱发患者腹部疼痛。
白线疝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国外文献报道白线疝约占所有腹外疝的0.4%~3%,多见于20~40岁之间的男性患者,男女之比约为5∶1。本病常伴有腹内脏器疾病和其他部位的腹外疝,Hoffman报道76例中,24例同时并存腹内脏器疾病。赵伯蝠(1985)报道在刚果工作期间收治54例白线疝,占同期各种腹外疝的9.5%,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其中脐上白线疝53例,脐下仅1例;男女发病率无太大差异,男女相比为5∶4;32例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腹外疝,其中伴发腹股沟疝17例、脐疝7例、腰疝5例、股疝3例、1例同时存在2处白线疝,他认为可能与刚果人的先天性“疝素质”有关。
1,保守疗法保守治疗主要有药物疗法和疝气带疗法两类
(1)药物疗法:能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从而使疝气减轻;不足之处是无法控制疝气脱出.常用中成药有疝气内消丸,桔核丸,补中益气丸等;或用肉桂研末醋调,纱布包敷脐部等.
(2)疝气带疗法:能迅速阻止疝的凸出,从而能有效阻止疝气发展,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疝气带治疗型可以治愈根治.缺点是只能治疗可复性小肠疝,无法治疗水疝.
疝气病的诊断方法
1.疝气病的检查应该到普外科,做B超就可以确诊;
2.对无合并症的脐疝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为主;
3.对合并有肺部腹部其他疾病而诊断未明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和血肌酐,血尿素氮(BUN),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
实际上,疝气病的鉴别诊断并不困难。述疾病共有的基本特点是:非可复性肿块,肿块上界不进入外环或内环无“疝柄”,亦无咳嗽冲击感。
切口疝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
和小肠疝其它类型如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等鉴别。
腹股沟直疝(疝气)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直疝不进入阴囊藉此可与斜疝鉴别,亦可在回纳疝块后按压内环。疝块仍然突出。在术中可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判断,直疝疝环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脐疝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与腹股沟斜疝,直疝以及股疝的鉴别诊断。
白线疝能治好吗
一、白线疝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
无症状的白线疝,因为其虽可继续增大但发生嵌顿的机会不大,可以不予治疗。有明显临床症状而无特殊手术禁忌者,则应施行手术治疗为宜。不同病理类型可选择不同手术方法治疗:
1、无疝囊型白线疝
高位结扎切断突出脂肪组织,使脂肪回缩至白线后方,再修补疝环。
2.有疝囊型白线疝
切开疝囊,还纳疝内容物,如果疝块较大可以切除多余的疝囊以及与其粘连的大网膜,高位结扎疝囊后修补疝环。
3.白线孔隙的修补
修补孔隙时,采用横行缝合白线为宜,以防止由于肌肉侧方牵拉而撕裂。孔隙小者,用丝线间断缝合即可;孔隙大者,则需重叠缝合,将孔隙分上下两叶,彼此重叠1~2cm,用丝线间断褥式缝合;如白线有多处缺损,可采用Berman手术,即在缝补腹横筋膜后于两侧腹直肌前鞘各作一相等的垂直切口,将两侧前鞘的内叶重叠缝合以修补薄弱或有缺损的白线。
白线疝辨证论治
二、白线疝中医治疗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疝气内消丸,每日2次,每次服9克。
(2)桔核丸,每日2次,每次服9克。
(3)补中益气丸,每日3次,每次9克。
2)验方自疗法
(1)小茴香10克、荔枝核10克、桔核6克、吴茱萸6克、木香3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
(2)向日葵1棵,水煎后红糖冲服。
(3)乌药、升麻各10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疝气肿痛。
(4)杉树球8个,用水煎服,每日1剂。
3)饮食自疗法
(1)羊睾丸、鸡蛋各4个,水煮后吃蛋喝汤,每日1剂,连服数日。用于本病气虚者。
(2)补骨脂50克,盐炒研末,加入黑芝麻25克,每次服9克,每日2次。
(3)全蝎一个研末,装入鸡蛋孔内蒸熟食之。
(4)猪肉120克、梧桐树根,八月瓜根、苍耳子各10克。炖服,每日1次。
(5)蒜头皮20克,熬水,每日服用数次。蒜头皮即粘贴蒜肉之衣,约1000克的蒜头,可剥皮20克。本方适用于小儿疝气者。
(6)大葱、紫苏各适量,石灰袋1个,大葱、紫苏加水煮开后,待温热时浸坐15-20分钟,然后以石灰袋置于患处入睡。本方对于疝气胀痛有一定效果,一般
应用15-30分钟,然后以石灰袋置于患处入睡。本方对于疝气胀痛有一定效果,一般应用15-30分钟即愈。
(7)生姜15克、当归15克、羊肉100克,同煮熟,吃肉饮汤,每日1次。本方用治寒疝,具有补血活血、解气止痛,温暖下元之功效。
(8)红皮蒜2只、柑核50克、金橘2个、白糖50克,蒜去皮,同其他三味用水2碗,煮成1碗,顿服。本方用治疝气疼痛异常,具有消肿、止痛之功效。
(9)鲜生姜适量,洗净,捣烂绞取其汁,去渣,将汁贮于碗内,阴囊浸入姜汁内片刻即成。本方用治疝气,具有解肌散寒之功效。
(10)葱衣(系葱白的外衣)90克,稍加水煮,1次吃完,连服7次。本方用治疝气,具有解肌散寒之功效。
4)外治自疗法
(1)吴萸、川楝子、小茴香各10克,烘干研末,醋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气海、中极穴。
(2)肉桂10克、研末醋调,纱布包后敷脐部。
(3)蓖麻仁7粒研碎,面粉适量,水调成膏,敷健侧涌泉贴在右侧腰部,右侧疼痛贴在左侧腰部。
5)其他自疗法
(1)熏药:灯笼草30克,煎汤熏洗,每日1-2次。
(2)药垫法:川椒30克、小茴香30克、灶心土500克。将川椒、小茴香研为细末,灶心土打碎,三味和匀,棉布包裹,制成坐垫,坐其上
白线疝发病的原因是什么
白线疝在上腹部常见,故又称为上腹部疝,脐下罕见,其发病的原因有:
(1)腹白线从剑突延伸至耻骨联合,白线在脐上薄而宽,而脐下窄而厚,甚至脐下两侧腹直肌融合,难以分清白线。
(2)脐部致密的纤维环的影响,白线撕裂很难突破脐部。
白线疝在人群中发病率为0.5%~3.0%,男性较女性多见,男女发病率约3:1,以20~50岁年龄多见,约20%患者有多处筋膜缺损存在,即多发性白线疝。
一般认为先天性白线疝罕见,主要见于婴幼儿,出生时即发病;成人白线疝的发生多是由于先天性因素加上后天腹内压增高因素引起。先天性白线疝的发生可能与腹壁白线融合不全有关,疝的发生部位与成人常见的白线疝发病部位基本相同。成人白线疝的发生除了也与腹壁的先天性发育不全有关外,主要与前腹壁腱膜受到过分牵拉有关。当腹部膨胀时,白线须同时伸长和展宽,造成纤维撕裂或牵拉使纤维间隙增大从而形成白线疝,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创伤、妊娠、肥胖、大量腹水等均可成为白线疝发生的诱因。当膈肌和上腹部发生不协调的、强有力的同时收缩,如剧烈咳嗽或屏气时,由于向上牵拉膈肌和向侧面牵拉腱状交叉产生的力量在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最大,故此处为白线疝最常见发生的部位。
白线疝饮食保健
白线疝术后饮食:
1、一般病人术后6~12小时可进流质,如米汤,稀藕粉,菜汁,果汁等,第2日进软食或普食,如软饭,面条,鸡蛋糕,切碎煮熟的菜及肉等,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饮食为主。
2、饮食方面可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多吃粗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卷心菜,粗粮,豆类,竹笋,各种水果等。
3、保持大便通畅,可用海蜇、苦瓜、番薯等。
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术后忌食易引起肠张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等。
2、忌烟、酒、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
3、禁忌生蒜、芥菜等辛辣食物。
食疗方:
(1)羊睾丸、鸡蛋各4个,水煮后吃蛋喝汤,每日1剂,连服数日。用于本病气虚者。
(2)补骨脂50克,盐炒研末,加入黑芝麻25克,每次服9克,每日2次。
(3)全蝎一个研末,装入鸡蛋孔内蒸熟食之。
(4)猪肉120克、梧桐树根,八月瓜根、苍耳子各10克。炖服,每日1次。
(5)蒜头皮20克,熬水,每日服用数次。蒜头皮即粘贴蒜肉之衣,约1000克的蒜头,可剥皮20克。本方适用于小儿疝气者。
(6)大葱、紫苏各适量,石灰袋1个,大葱、紫苏加水煮开后,待温热时浸坐15-20分钟,然后以石灰袋置于患处入睡。本方对于疝气胀痛有一定效果,一般应用15-30分钟,然后以石灰袋置于患处入睡。本方对于疝气胀痛有一定效果,一般应用15-30分钟即愈。
(7)生姜15克、当归15克、羊肉100克,同煮熟,吃肉饮汤,每日1次。本方用治寒疝,具有补血活血、解气止痛,温暖下元之功效。
(8)红皮蒜2只、柑核50克、金橘2个、白糖50克,蒜去皮,同其他三味用水2碗,煮成1碗,顿服。本方用治疝气疼痛异常,具有消肿、止痛之功效。
(9)鲜生姜适量,洗净,捣烂绞取其汁,去渣,将汁贮于碗内,阴囊浸入姜汁内片刻即成。本方用治疝气,具有解肌散寒之功效。
(10)葱衣(系葱白的外衣)90克,稍加水煮,1次吃完,连服7次。本方用治疝气,具有解肌散寒之功效。
腹股沟直疝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的可复性半球形肿块。
2.肿块回纳后,指压内环,增加腹压肿块仍可出现。
3.术中证实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鉴别诊断
1.半月线疝:位置较低的半月线疝,容易和腹股沟直疝相混淆,鉴别的要点是腹股沟直疝经直疝三角突出,其位置相对半月线疝较低,而半月线疝通过腹横筋膜弓突出。
2.膀胱上外疝:下腹部腹直肌外缘出现一半球状包块,站立时出现,卧位消失,常伴有不同程度疼痛,但极少发生嵌顿,本病表现与腹股沟直疝酷似,部分病人甚至同时合并有腹股沟直疝,应注意与之鉴别。
3.腹股沟斜疝:直疝与斜疝的鉴别。
白线疝应该做哪些检查
1.病史: 一般无特殊症状,病人自述腹部疼痛,尤其用力时疼痛出现或加重,或腹部中线可复性肿块史。较小的白线疝往往疼痛明显,且易嵌顿。
2.临床特点 :腹部中线处肿块,平卧、腹直肌放松时疝块回纳并可触及腹白线缺损(疝环),Litten征阳性,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肿块向外牵拉诱发疼痛等。对腹壁突出疝块小而又肥胖病人要仔细检查以免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