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有什么症状 病理病因
肝吸虫病有什么症状 病理病因
华支睾吸虫虫卵通过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蛳)和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后,发育成囊蚴,活的囊蚴被摄入后,经胆汁激活,囊内幼虫破囊壁而出,经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亦可通过血管或穿过肠壁到达肝脏,最后寄生在肝胆管内发育为成虫,成虫的寿命一般为20~30年,主要寄生在人、犬、猫和猪的肝胆管内,虫数多时亦可移居较大的胆管甚至胆囊内,偶尔在胰管内亦可发现成虫。
吃生鱼片吃出了肝硬化
吃生鱼片吃出了肝硬化?这是怎么一回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肝硬化的病因,分析一下为什么吃生鱼片会吃来了肝硬化,请往下看:
吃生鱼片吃出了肝硬化?
最近,有一个患者来医院检查发现自己得了肝硬化。这位先生很是郁闷,他平时并没有什么不良的生活习惯,怎么会于肝硬化有缘了呢?在医生的询问下,才找出了病因所在,原来这位先生特别爱吃生鱼片,几乎每天都要吃一餐,要不心里就受不了。吃生鱼,还能吃出肝硬化来?为此,我们请教了相关的专家:
专家告诉我们:大多数的鱼类都是淡水鱼,吃这些鱼容易感染管圆线虫病、肝吸虫病等多种疾病,肝吸虫囊蚴在肝胆管内寄生,到了一定时间后,它们就会产卵;肝吸虫卵越产越多后,不但会引起胆道阻塞,而且它们所分泌的有毒物质还会刺激胆道,从而造成肝脏和胆囊的损害,继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很多病人感染后几乎没有症状,甚至十几年都不知道自己体内有寄生虫。但当发现的时候,很可能已经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对市民身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
通过以上吃生鱼片吃出了肝硬化典型病例的介绍,相信您一定知道了为什么吃生鱼片吃出了肝硬化了吧,小编提醒大家:在吃鱼时,尽量不要生吃,最好是做熟后在吃。这样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
肝吸虫病症状
肝吸虫病就是有可能因为上述原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好多人现在都喜欢吃一些外国菜,例如日本的生鱼片,还有美国的牛排,但是往往这些食物里面就含有大量肝吸虫病的致病病菌。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下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即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轻感染者可无症状,重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证。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本病一般起病缓慢,仅少数短期内重度感染的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病。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或仅在食后有上腹部饱胀感、食欲缺乏或轻度腹痛。患者易疲劳。粪便中可检出虫卵。较重感染者通常起病较慢,有食欲缺乏、上腹饱胀、轻度腹泻、肝区隐痛。24%~96.3%的患者有肝大,以左叶为明显,有压痛和叩击痛。可伴有头晕、失眠、疲乏、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
个别患者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梗阻性黄疸,甚至发生胆绞痛。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及门脉高压时,出现消瘦、贫血、腹壁静脉曲张、肝脾大、腹水、黄疸等。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侏儒症。严重感染者常可呈现急性起病。潜伏期短,仅15~26天。患者突发寒战及高热达39℃以上,呈弛张热。食欲缺乏、厌油腻食物、肝大伴压痛,有轻度黄疸,少数出现脾大。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表现为疲乏、消化不良、肝大伴压痛等。
目前医学上对治疗肝吸虫病没有特殊的方法,现在的治疗一般都是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以驱虫为目的,可见肝吸虫病的危害性是有多大。所以朋友们最好还是不要吃那些生的食物,虽然很美味,但是很多时候会因为这样的行为而导致身体染病,而且很多时候的治疗很困难,就比如上面说的肝吸虫病。
吃鱼注意事项 吃生鱼片得寄生虫病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日本饮食——生鱼片,觉得味道鲜嫩美味,却不知生鱼片对肝脏很不利,极易感染肝吸虫病,甚至诱发肝癌。
肝吸虫病是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寄生虫病,人体通过生食或半熟的含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和淡水螺类受到感染,症状为疲劳、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严重感染者造成肝腹水,甚至死亡。
肝吸虫后期发展成肝癌
可在体内生存二三十年
被感染三成人无症状
晚期会演变成肝硬化
“如果发现太晚就容易发展为肝硬化。”中山市人民医院肝病专家黄丹平告诉记者,肝吸虫病发现得早并无太大危险,通过服药,一般3天就能基本上把虫清除干净,同时可以配合吃些护肝药和驱虫药。“关键是要发现及时”他说,如果已经发展为肝硬化,治起来就相当困难了。
据介绍,患有肝吸虫病的人,无明显自觉症状的人占34.2%;有症状体征的人达到65.8%。早期的临床表现通常是发热、头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中期:肝区痛、黄疸、上腹部疼痛、肝区隐痛、肝肿大、胆囊炎、胆结石。
到了晚期后就会出现肝硬化、腹水、肝(胆管)癌、侏儒症(儿童)等。如果不治疗,肝吸虫可以在人体内生活20~30年。因此,黄丹平提醒读者,食物最好是煮熟之后再食用,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肝吸虫。
常规体检可以查出
早期发现并不危险
“中山、顺德的肝吸虫病人较多”,黄丹平告诉记者,肝吸虫病的感染同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经常食用生鱼片的人群感染肝吸虫病的几率要高得多。
而中山、顺德两地的居民有食用生淡水鱼的习惯,所以感染率要比其他地区更高,广东是肝吸虫病的高发病率省份,整个广东都有感染肝吸虫的人群存在。他介绍说,肝吸虫病的检查并不复杂,通过肝吸虫抗体检查和大便检查便可以查出。
“一般来医院看此病的病人,大部分是在常规体检时查出,也有一部分市民因为周围的人都查出肝吸虫病,自己担心被感染前来进行检查,之后果然查出有病。”
肝吸虫病症状
肝吸虫病症状有哪些及如何诊断?
肝吸虫病症状名称为中华分枝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胆管内成虫寿命可达20-30年或更长时间虫体摄取宿主的红细胞白细胞并不断排出代谢产物和分泌有毒物质损害宿主成虫不断排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肝吸虫卵是人体肠道寄生虫中最小的虫卵之一虫卵形态略似电灯泡虫卵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不断发育孵出幼虫幼虫遇到淡水螺类并被吞食后则在螺体内发育成第二期幼虫即尾蚴此时尾蚴从螺体内逸出不断地在水面上游动如果遇到淡水鱼虾尾蚴则即附着鱼体并侵入鱼虾组织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即囊蚴这时如果吃了含有肝吸虫囊蚴的小鱼小虾或生鱼片没有煮熟的鱼虾以及被肝吸虫囊蚴污染的其它食物等均可引起感染发病
其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的结果病变主要在肝的次级胆管感染初期病变并不明显长时间重度感染后胆管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大量虫体可引起阻塞胆汁滞留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慢性感染可有大量的结缔纤维组织增生附近的肝实质可见明显萎缩胆道分泌糖蛋白的增多并附着于虫卵表面作为结石核心起支架和粘附剂作用促进胆红素钙的沉积最后导致色素类结石(即肝内多发性结石)的出现
检获虫卵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免疫诊断: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都曾试用于华支睾吸虫病的辅助诊断但检测病人结果出入较大且与其它消化道寄生虫感染(尤以吸虫类感染)有较明显的肝吸虫病症状交叉反应不能用作确诊现仅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初筛之用
为什么会有肝吸虫
什么是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肝吸虫成虫寄生肝内胆管所引起。虫卵随胆汁入肠,由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池塘;被淡水螺吞食,在螺体内发育形成尾蚴而出螺体,再侵入淡水鱼或小虾肌肉内,即成囊蚴,人或其它肉食或杂食动物吞食带囊蚴的鱼虾,即被感染。成虫寿命达15-25年,我国华东、华南、西南、东北等共有23个省、市、自治区有此病分布。轻中度感染时肝内胆小管病变不明显,虫数多时肝内胆小管因机械性堵塞、胆汁淤积而扩张,胆管增厚。急性重度感染时可有细胞浸润及胆小管周围充血等炎症变化。慢性感染则以结缔组织及弹力纤维增生为主,肝细胞可有脂肪变性萎缩,肝吸虫感染偶有引起胆汁性肝硬化,也可诱发肝胆管及胆囊内胆色素结石,本病与原发性胆管细胞癌间可有一定关系。
什么原因引起肝吸虫病
人吞食带囊蚴的鱼虾就会感染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有什么症状
本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视感染轻重而异。感染较轻者可无症状,当初次大量感染非流行区居民时,人体反应常特别显著,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黄疸、肝区疼痛,肝脏肿大且有压痛。流行区居民慢性多次感染, 可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泻、乏力、营养不良、黄疸、肝脏肿大等症状。少数长期反复严重感染者,最后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当成虫迁移至总胆管时,可引起胆绞痛和梗阻性黄疸。
肝吸虫病有什么影响 引起胃肠道不适
肝吸虫病患者在前期会有轻度胃肠道症状,比如食后胃部有压痛感、软便等;中期会出现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右上腹胀痛等症状;到肝吸虫病重度期,则会出现反复腹泻或便秘、右上腹疼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