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的成因和病理
斜视的成因和病理
斜视的形成根据发病年龄分为先天性斜视和后天性斜视。在出生后半年以内的斜视发病,称为先天性斜视。斜视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调查发现有些先天性斜视是遗传的,不仅孩子有斜视,父母亲、或祖父母也有同样的斜视。研究认为斜视属于多基因遗传,因此,家族的发病情况不是非常明显。
斜视发病在半岁以后的,称为后天性斜视。这种斜视通常是逐渐发展、加重的。高度远视的儿童发生内斜视十分常见。由于高度远视,看远和看近都不清楚。看近处的东西不清楚时,为了能够看清,眼睛就要进行高度调节,高度调节会产生过度集合,从而产生内斜视。而近视眼在看近处时,常常不需要调节,这就产生了集合不足,常引起外斜视。有些儿童单眼弱视,不能用双眼注视,久而久之,弱视眼由于长期废用而形成外斜视。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儿童时期,这是因为大脑的融合机能发育还较脆弱、不稳定,或尚未达到完善和巩固,而弱视会引起融合机能紊乱,从而发生斜视。在临床上,儿童如有屈光参差,单服高度屈光不正,由于不能形成双眼视觉,没有融合功能,最终形成斜视,这是十分常见的斜视原因。
麻痹性斜视的病理因素和症状
一、病因及危险因素
1、颅内疾病
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大脑炎、脑膜炎、脊髓前角灰质炎、周围神经炎等导致眼肌麻痹。
2、肿瘤
颅内、眶内、鼻咽部肿瘤压迫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神经或眼肌本身,使其眼肌麻痹。
3、血管病变
颅底动脉瘤、高血压动脉硬化、颅内出血等常可引起眼肌麻痹。
4、外伤
头颅外伤损伤了支配眼外肌的神经而使眼外肌麻痹。
5、毒素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或铅中毒损伤神经系统,可致眼肌麻痹。
6、维生素b族缺乏症
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也可导致第III、IV和VI对颅神经不。同程度的损伤而致眼外肌麻痹。
二、临床症状
1、眼位偏斜眼球运动障碍
当某一条眼外肌麻痹时,其拮抗肌相对力量过强,眼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斜。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转动受限。如外直肌麻痹,则眼球向外转受限而内斜;若内直肌麻痹,则内转受限而外斜。
2、复视
因融合功能破坏而产生复视,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定向定位障碍,头晕恶心,步态不稳,当遮蔽一眼时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3、代偿性头位
为克服复视的干扰,患者自动将头倾向麻痹肌作用的一侧,与此同时还可转动脸部克服内外直肌麻痹引起的复视;或将下颏上举或内收,再加上轻度转脸克服上下直肌麻痹引起的复视;或以头向肩部歪和下颏及脸的转动克服上下斜肌麻痹所致的复视。其目的是为获得双眼单视、避免复视而表现的系列特征。
斜视的原因 遗传父母斜视
斜视是具有一定遗传性的,研究表明,国外共同性斜视遗传度在70%以上,国内则有85.41%,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斜视都会遗传,只是共同性斜视具有多因子遗传特征。
近视会遗传吗 黄种人比白种人更易近视
多数人总将近视成因归咎于生活环境、升学压力与3C产品等后天因素,许多眼科研究显示,黄种人包括中国、新加坡、韩国与日本等地,近视率是白种人的3倍,可见人种结构上的先天差异,在不好的后天环境下,黄种人比白种人更容易近视。
什么是弱视
一、弱视成因:
若幼儿在1~6岁这段视力发育的黄金时段,因为高度的远视、散光、近视及不等视、白内障、眼睑下垂、斜视等种种原因,视觉中枢不能得到清晰的光学影像刺激,让视力可发育到应有的1.0视力水准,就会形成「弱视」。
二、弱视矫正治疗:
1、孩童通常无法自己发现病症(特别是单眼弱视),需要家长特别注意。
2、6岁以前是视觉中枢发育成熟的黄金时段,错过这时段,治疗效果会下降。
3、满3岁的小孩子已懂得比视标时,一定要带给眼科专科医师检查视力。
4、必要时还要点睫状肌松弛剂,才能验出真正的屈光度数。
5、须先由眼科专科医师检查,确认弱视成因,再予以正确的治疗方式。
6、通常是采用遮眼训练,用眼罩将好的一眼遮住,强迫小孩子使用弱视的眼睛。
7、追踪治疗从数周至数月不等,须遵照医嘱定期回诊。
小儿斜视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斜视角分为第一斜视角和第二斜视角。健眼注视时,斜眼偏斜的角度称为第一斜视角;当斜眼注视时,健眼偏斜的角度称为第二斜视角。测量第一、第二斜视角斜角可以协助麻痹眼的诊断,临床上常用的定量测量斜视角的方法有:角膜映光法、同视机检查法、三棱镜配合遮盖法等。
度数较大或较明显的斜视,通过观察就可发现。度数小或不明显的斜视,则需要通过一些检查才能确定。有一种检查方法叫角膜映光法,可以简单地观察眼位,怀疑自己小儿有斜视的家长 可以试一试。
诊断者与小儿对坐,用1个聚光手电,距离小儿约33厘米远,照在小儿两眼中间的鼻梁处,这时,在小儿两眼上就会有反光点。正位眼的反光点均在双眼黑眼球的中央,即在瞳孔的中央。如一眼反光点在瞳孔中央,另一眼偏向外眼角方向,该眼为内斜视;如偏向内眼角方向,则为外斜视,诊断时要不断引导小儿盯住手电看,并应反复检查几次方可确定。
若其视力低下由弱视所致,应当用观测镜确定注视性质。如为旁中心注视,应先行矫正异常视网膜对应,进行增视训练,根据斜视和弱视的恢复状况再决定手术方案。若患儿为中心固视,年龄在7岁以内,则应及早用单眼遮盖法提高中心视力,在视力已经恢复,并且斜视成为交替性之后,其眼位仍不复正者即应考虑手术治疗。
斜视病因
1.调节学说
眼的调节作用与眼的集合作用是互相联系的,一定的调节带来相应的集合。常常由于调节—集合反射过强,其内直肌的作用有超出外直肌的趋向,而形成共同性内斜视。近视眼看近目标时少用或不用调节,集合力同时减弱,因此其内直肌的张力减低,有时就形成了共同性外斜视。
2.双眼反射学说
双眼单视是条件反射,是依靠融合功能来完成,是后天获得的。如果在这个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两眼视力不同,一眼视力受到明显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妨碍了双眼单视的功能,就会产生一种眼位分离状态,即斜视。
3.解剖学说
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的发育、眶内筋膜结构的异常等,均可导致肌力不平衡而产生斜视。
4.遗传学说
临床上常见在同一家族中有许多人患有共同性斜视,斜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麻痹性斜视的病理因素
1、颅内疾病
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大脑炎、脑膜炎、脊髓前角灰质炎、周围神经炎等导致眼肌麻痹。
2、肿瘤
颅内、眶内、鼻咽部肿瘤压迫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神经或眼肌本身,使其眼肌麻痹。
3、血管病变
颅底动脉瘤、高血压动脉硬化、颅内出血等常可引起眼肌麻痹。
4、外伤
头颅外伤损伤了支配眼外肌的神经而使眼外肌麻痹。
5、毒素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或铅中毒损伤神经系统,可致眼肌麻痹。
6、维生素b族缺乏症
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也可导致第III、IV和VI对颅神经不。同程度的损伤而致眼外肌麻痹。